(通用)三國演義讀后感1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
《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從小就開始接觸了,以前是讀少兒版帶注音和插圖的那種,而現在則是原著。這幾年隨著知識的增長,這本書也讀出了一點門道來。別人總是說曹操是讓人搞不懂的角色,我也不否認,但是在我心里他只能排第二,那么第一是誰呢,是有著鳳雛之稱的龐統。龐統是一個與諸葛亮并稱的智慧頂尖的人物,并且就連諸葛亮也說龐統的智慧是自己的十倍,這樣的一個人的戲份為什么會這么少呢?這樣的一個人為什么會這么容易就死了呢?
抱著這樣的疑問,我把六十二和六十三章又看了一遍,果然看出了許多漏洞,從看星象這一點來說,諸葛亮和龐統這種基本不會出錯的人竟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兩個答案,并且龐統也已經看出來諸葛亮是故意想讓劉備回荊州,才跟劉備說天象這回事,所以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根本就不迷信,迷信只是一個借口,給劉備看的借口,而且劉備還信了,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劉備是個迷信的人。再看出發之前的那段,龐統也參加過很多大大小小的戰役,他的馬不可能無緣無故把自己弄翻,如果硬要把它分類的話,這應當歸到迷信那里去。但是龐統又不迷信,所以應該可以證實這個結論:龐統是故意的。那故意干嘛呢?裝給別人看。給誰看呢?給迷信的'人看。那誰迷信呢?剛才證實了,是劉備。六十三章中部也可以看出來,敵方是因為看見了劉備的馬才斷定龐統就是劉備,這樣的話如果把剛才的結論跟這個再連起來,就會很驚人地發現龐統的目的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找死。并且作為軍師的他,不可能在決定路線之前連地名都不看,所以落鳳坡應該是他特意為自己選的墳墓。
那么他為什么想死呢?因為劉備墮落了,從六十二章中后部可以看出來劉備認為奪了涪關是一種樂事,換成以前的他絕對不會這樣。六十二的后部與六十三的前部可以看出,劉備這時所謂的仁慈差點害了所有人。這和那個以前的明白真仁假義的劉玄德已經不一樣了。這不叫仁慈,這叫愚蠢。而龐統就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不想在劉備手底下干了。但是以他軍師的身份是絕對不能辭職的。然而從諸葛亮寄來的信可以看出諸葛亮妒忌龐統,妒忌心是會害死人的,龐統應該是料到諸葛亮到最后肯定是要對他下黑手,而劉備又更偏向于諸葛亮,所以自己肯定沒有好果子吃,那還不如死在這里。所以龐統的死也是為了諸葛亮證明一點:我不是你害的,我也不屑和你爭。
龐統這個人啊,到最后還維護著自己的尊嚴,我覺得他是一個智者,更是一個勇者。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鼎盛,天下了花落誰家,誰能一統三國?看《三國演義》就能知道。而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三雄”。所謂的“三雄”即“智雄”諸葛亮。“義雄”關羽,“奸雄”曹操。
“盧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也能從這句詩中可看出諸葛亮的才能。而更有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也能看出諸葛亮的智慧,在《三國》中諸葛亮是“智者”與“忠臣”的化身。諸葛亮被請出山后就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這就是諸葛亮的智,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智慧是很多人都無法比的,所以在周瑜死時怒吼:“既生瑜,何生亮”而說起諸葛亮的“忠”,在我看來是“愚忠”,因為他在劉備死后把蜀國所有大事小事全部都自己過問,唯恐辜負了劉備的托付,最后導致他勞累猝死在五丈原中。他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如果說諸葛亮沒有把權力過于集中在他自己身上想必他就不會那么早死去,二就是因為他的“智”與“忠”才會擾了他在新野的'寧靜。有時候,“智”與“忠”也是一種不幸,平平淡淡才是真。可處在亂世之中的諸葛亮他沒得選擇。
“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這就是描寫關羽的句子,從中就可看出關羽的“勇”,更是為他后面的“三英戰呂布,刮骨料,斬顏良,文丑”而埋下了伏筆。而說關羽的“義”,就從操場為挽留他在曹營而費盡心思,又是美酒美人、萬兩黃金。而關羽都不為之而動開始,為送二嫂與少主而過五關斬六將,潛力走單騎。而在華容道中又再一次展現了他的“義”,為報曹操在軍營的恩情而放走曹操。這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更有著鐵骨錚錚的真漢子的“義”。大無畏的英雄的精神與忠肝義膽的一起成就了關羽的一生英明。
“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的“奸”在《三國演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煮酒論英雄”中曹操說:“夫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從中便可看出曹操的野心與奸像。“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盡管他多“奸”,野心多大,但還是被諸葛亮耍的團團轉。在華容道中曹操更是被諸葛亮智算。曹操雖說他“奸”,但他在用人方面卻是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他才會被計算,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人對于仁人志士更是以禮相待。“奸雄的表面內心也有著對仁人志士的尊敬與豁達大度,可野心太大的他最終還是死于此。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看《三國演義》,品世事紛爭。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3
歷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歷史感興趣,惟有在歷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歷史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那么它才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愛,《三國演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歷史,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在中國歷史中,可它卻成廣大民眾茶余飯后喜愛談論的話題,這主要歸功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云游四海,網羅天下對三國的民族記憶,這種記憶其實受到人們對歷史的改編,融合人們的愛狠情仇,包含人們的真是理想,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國演義》中,神化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武圣關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羽有著“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爭勝負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出現。關羽“溫酒斬華雄”估計是人們最喜愛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天地,溫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瞬之間,數行之言而關羽武藝,氣質,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嘆。后來關羽被孫權,呂蒙等人設計殺害,其靈魂附身呂蒙痛罵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云長也”讓孫權魂不附體。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死后復仇怎不讓人驚嘆,讓人大呼痛快!因此,關羽正在小說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于曹魏,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后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不僅為整部小說增添別樣的風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人民群眾的理想,有君主,就會有文臣武將,《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正統的,劉備旗下五虎上將,劉備龐統的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現當時人們渴望社會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滿的愿望。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巨著——《三國演義》。讀著這本書,“啃”著這些文字,就像是時光倒流,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三國鼎立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三英戰呂布”的精彩場面,又仿佛看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的那顆誠心……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慧永遠都會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這種例子舉不勝數。書中雖然把諸葛亮和龐統神化了,但卻不能改變歷史: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二者皆得,就可安天下,但事實卻安不了天下。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作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聽從謀士的計策,就不會被狡詐的曹操吊死在白門樓之上。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跟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斬呢?
《三國演義》主要講的是三個國家的興衰更替,現在讓我們來談談這些國家。魏國,曾經威風一時;蜀國,曾經功成不居;吳國,曾經稱霸江東。這么看來,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如果說曹操統治的魏國在三國里是智謀最強的,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他們倆都有自己最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庶等等一些人物,雖然他們都很有才能,但我認為都不如諸葛亮。吳國,一個占據三江六群的'國度,能算得上有謀略的人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統領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敗。
三國中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著。我們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正如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實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我愛三國中人們身上的正義感,責任感,以及那些愛國之士(熱血男兒)骨子里所擁有的堅貞不屈!愿經過無數人的辛勤勞作之后,這片土地會更美好!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5
在校的學習生涯里,除了有學習陪伴我們,在課余時間里,我們可以看一些有趣的書籍啦~討論一下生活中的未解之謎啦!做一些有利身體健康的運動啦……但是更多的同學都選擇了沉浸在書的世界里當中,然而在這龐大的世界里,有千千萬萬本有趣的書籍。在這其中,我挑選了本考驗人物兵法、計謀、才能并戰爭不斷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也是我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它的思想成就和藝術價值是不容低估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看完《三國演義》后,我在其中找到了許多金礦,更是在金礦里,找到了許多的黃金。
在書中有很多真實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它們以反面教材或值得學習借鑒的形象出現在人物對話中,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將人物描述的淋漓盡致,這語言好似一根魔法棒,將一個個歷史人物點活了,將他們展示在眼前。曹操在書中的形象是奸詐貪婪,詭計多端,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但與歷史中形象卻相反,現實是生活節儉,勛勞宜賞,他還是中國歷史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劉備在書中形象是:總是以淚洗面,膽小怕事,做事優柔寡斷,武功也單是比劃幾下,卻又很溫文而雅。與現實中形象大大相反,現實中的他是勇敢,氣血方剛,武功高強,在歷史上的黃巾起義中勇敢作戰,怒鞭督郵等。孫權:紫髯碧眼,膽略過人,但又夾雜了些狡猾,與歷史形象差不多,有勇有謀,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三位都是歷史上著名軍事家。不僅是在歷史有所發現,政治方面也有所感受。
政治方面:在書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是擁劉貶曹。劉備在書中是救世主,大善主,十分仁慈,但在書中發生的一些事例使我覺得劉備“仁”中有些虛偽,如:趙云在長坂坡奮力殺出重圍,才救出了阿斗。劉備見了阿斗,并不是看一下他有沒有受傷,而是用力把阿斗摔在地上,并罵之:“為汝這子,幾損我一員大將”。所以故有‘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還有戰敗拋妻棄兒,甘夫人剛亡又娶了孫夫人……這卻是為是展示他以事業為重,以百姓為重,愛民愛臣的好形象。二曹操在書中重用賢能,下禮賢士,才智多謀等好方面卻被忽略了。
《三國演義》我看到了政治的波詭云譎,敵人的險惡用心,智者的能言善辯,慧者的大局精神。妙哉,人生得意盡如此,幻化夢中我精神!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6
等到姜維連夜差人修好棧道后,整頓好軍糧兵器后,調遣好船只后。又一次向后主表奏,說他要率軍攻打魏國。后主劉禪看表奏之后,表示他很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讓姜維去帶兵攻打魏國。每次我看到他決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種猶豫不決。從未有過自己的決定,也從未有一個當好君主的模樣。真是丟他爹劉備的臉。
譙周給劉禪說,請一定要阻止姜維進軍攻打魏國。我夜觀天象發現,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現大簍子,所以還是不要讓姜維打仗的好。后主聽了后,就說讓姜維試一試,如果打了敗仗就再阻止他。譙周聽了后,就回家裝病不上朝了。我看了這些內容,發現一件事,你們古人都好裝病,一旦遇到挫折。你們古人的心靈就那么脆弱,不堪一擊嗎。不過諸葛亮也裝過病,但他裝病,是為了讓劉備當上皇帝。那個時候,大臣們都想讓劉備當皇帝,但劉備就是萬般推辭,最后呢,還不是當了。所以說,這種事,推辭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維臨出發前,問他的部下廖化說:我現在出師,一定要恢復中原,我應當先攻打哪里?廖化也是個老實人,直言不諱,直接說這仗沒法打,我沒法決策。姜維聽了后生氣啊,直接讓廖化留守漢中。自己決定去洮陽。廖化啊廖化,你說你,劉禪都說讓姜維帶兵出去打仗了,你這個時候再說,這仗不好打,我沒法決策。任誰都會生氣,更別提姜維。
鄧艾和司馬望(又是你倆)那個時候正在談兵,聽說這件事情后,就派人去打探姜維要去哪里。司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陽去了,就問鄧艾,姜維多計,難道是假裝攻打洮陽實際上是攻打祁山呢?鄧艾這個聰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維這是要真的攻打洮陽。
司馬望知道后,肯定是各種好奇。鄧艾就說,每次姜維都出現在咱們有糧食的地方,現在洮陽那里沒有糧食,姜維一定料想我們只守祁山,不守洮陽,所以他才攻打照樣。如果他得到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積糧草,聯結羌人,緩緩圖之。司馬望又問了,那我們該怎么辦呢。司馬望真的是好愛問問題啊。鄧艾也是真的喜歡回答問題。鄧艾說,咱們可以先撤走這里的軍隊,兵分兩路去救洮陽。距離洮陽有二十五里遠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這是洮陽的咽喉之地。你引一軍在洮陽埋伏,偃旗息鼓,大開西門。我再引一軍埋伏在侯河,這樣一定能大獲全勝。
他們計劃好后,各自按照應定的計劃行動。只留下一個不出名的將軍留守祁山寨。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7
從去年開始細細打量《三國演義》,其中的分分合合、紛紛雜雜世人多有評論,我這里說說我感觸最深的是劉備事業的轉折。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劉備事業的轉折》。
劉備開篇就登場了,本為投軍報國,榜前一聲嘆引出張飛、關羽的“桃園三結義”,拉起一支自己的隊伍,可以說是意外的驚喜、很不錯的開始。投劉焉斬黃巾軍,雖立戰功卻無功名,為師生情分后投盧植,無奈又投朱雋,不久再投劉恢,路遇公孫瓚又改投之,后隨公孫瓚入“反董同盟”。雖然隊伍在壯大,名氣在外揚,但一再漂泊、坎坷,居無定所,甚是倉皇。
離開“反董同盟”后,投陶謙,推辭不過接得徐州,才稍作喘息,不想呂布小人以怨報德、乘虛奪徐州,只得又寄身小沛。迫于形勢助曹操攻下呂布,暫時屈居曹操帳下,獻帝設朝,操表奏玄德軍功,引玄德見帝,“帝排世譜,則玄德乃帝之叔也,”劉備自此成了“劉皇叔”。不想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一語道破劉備野心:“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驚雷在頂,以拾箸遮掩,隨后便借口逃離了曹操,改投袁紹。最后投奔劉表,才結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
劉備在屢次征戰中,有謀略有虎將,勝多敗少,仍是前后投奔、寄人籬下八次之多,當有一日徐庶自薦與劉備,略施小計,備輕松得勝,節節推進,士氣大好,精神抖擻,我這個看客也是為劉備吐一口郁悶之氣,切實感到謀士的作用真大,一人抵千軍萬馬,此言恰也!劉備的轉折從此開始,徐庶讓劉備看到了事業的亮光。如果說青梅煮酒時曹操只是說破劉備的野心,那么,劉備得徐庶相助后前景大好就讓曹操真存忌憚,不容劉備。所以,曹操聽謀士之言,囚庶母詐庶投奔。徐庶至孝,忠孝難全,離備而去。徐庶才來即去,劉備心中甚為黯然,才見的星火被冷水瓢潑,多少年好容易才見起色,怎奈有緣無分。劉備送了一程又一程,望塵騰起又落定,放不下那顆乞望的心,佇立久久,悵然不已。
徐庶去而復返,推薦人稱“臥龍”的.諸葛亮。劉備深知謀士的重要,不辭辛勞,排除異議,全身心寄予厚望,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果然不負備望,廬中初會便清晰為劉備描繪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美好藍圖,激發出劉備所有的革命熱情,堅定他三分其一的雄心,說到了劉備的心坎,劉備真正的轉折由此開始。事實證明,諸葛亮出山后,鵝扇輕搖,計計不空,綢繆萬里,層層遞進,一城一池漸入囊中,隆中所繪,宏圖漸顯,三分天下,只在笑談。若不是劉備早衰劉嬋無能,劉備勢力一統中原也未可知。
是謀士讓劉備豁然開朗,是謀士打破劉備的困局,前途明朗,是謀士讓劉備的事業日進千里,三分天下穩占其一!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8
這個暑假,我又讀了幾遍《三國演義》,對其中的三位主人公劉備、曹操、孫權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劉備是一個穩重的人,很有愛心,關愛百姓。劉備為人以大局為重,就像三顧茅廬,為了,了很多時間,三次才請到諸葛亮。他還十分重視兄弟之情,對關羽、張飛關愛有加,雖然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可卻走到了一起,結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為天下百姓做事,一生無怨無悔。雖然劉備優點很多,但還有一個大缺點,那就是受到巨大打擊就不能維持平時的情緒,就像關羽張飛被后,劉備就變的性情急躁,也不聽諸葛亮的話,執意伐吳,導致陸遜火燒連營,死在白帝城。如果那時他能以平時對待事情的情緒來對待,那么他肯定能完成建立蜀國的大業。
接著是曹操,曹操是一個有名的家、哲學家,他魏國時,可以說是百戰百勝,強大的兵力,厲害的大將,還有他的軍略,如果他能夠更加的合理運用,絕對能讓魏國稱霸天下。雖然曹操有著這么多的好處,可是一點對它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就是多疑。在赤壁大戰,因為周瑜的一點小計策,就讓他殺掉了能為自己立大功的蔡瑁、張允,導致魏軍沒有好的水軍將領,沒能龐統為他提供的連環舟戰術,結果被孫劉聯盟打敗,幾乎是全軍覆沒。
最后是孫權,孫權有十分厲害的大將,呂蒙、魯肅、陸遜、周泰、凌統將士可是數不勝數,還可以合理運用將士的才能、敵人的弱點來贏得戰爭,可說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君主,把吳國治理的很好。雖然看起來是三國演義里的配角,可他也為作出了貢獻,曾經派魯肅去海上巡游,找尋新。他也是以大局為重,與蜀國絕交后,還可以很快的和好,同意共同抗擊魏國,從這位君王的身上,實在找不出什么缺點,可說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君主了。
在三國里的三位君王身上,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比如劉備教育我們的:急躁必定壞事,冷靜對待才可以成功。曹操教育我們的:不要多疑,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可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孫權教育我們的:只有合理運用條件,才可以做到上下連心,互相幫助,取得勝利。在這些事情里,告訴了我們很多,同時我也知道,只有注意了細節,全面看問題,才能做出正確的推斷。我們只要做到這些,就可以戰勝一切,一起努力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9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大批的文學著作。而我最鐘愛的一本文學作品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這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而編寫的七十三需的三國故事。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振奮人心。起初我最喜愛的人物是關羽關云長,相信大家對此人并不陌生,他就是五虎上將之首,義絕關羽。書中有關他的故事情節描繪的也是有聲有色,就拿溫酒斬華雄來說。十八路諸侯無一人敢戰華雄,這時關羽挺身而出要求出戰,曹操為其壯酒送行,關于說:“回來再喝也不遲!”不一會兒就提著華雄的頭進了帳。一摸酒壺還是溫熱的,曹操大贊關羽的武藝高強。
還有一件家喻戶曉的事件,那就是過五關斬六將,關羽得知兄長還在人世,義無反顧地帶著嫂夫人離曹。一路上遇到曹軍將領的百般阻撓,然而關羽越 戰越勇殺將了過去。最后曹操下令讓關羽與其兄相聚,這才免了傷亡與其兄弟相會。從這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關羽義絕沖天。然而在小說的后半部分關羽變得自傲自大以至于失了荊州,身首異處,一代武圣如此下場,讓人不勝唏噓。
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另一位傳奇人物的出場讓我逐漸的喜愛上了他,他就是諸葛亮。劉備三兄弟三次恭請諸葛亮于草廬之中,諸葛亮被其誠意所打動,從此為劉氏江山奔走效勞。與他有關的故事情節實在太多了,咱們先拿草船借箭一事說起,那是赤壁之戰的一個相關情節。周瑜對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孫劉聯軍的箭支快用完之際,故意擠兌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時間內交出20萬只箭,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諸葛亮胸有成竹,并且告訴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諸葛亮其實早已暗觀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霧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計,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霧 諸葛亮問周瑜借來幾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鑼鼓齊備 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開到曹營面前擂鼓吶喊明知曹兵在大霧天定不會出戰 ,只會射箭退敵,果不其然 曹操并不出戰,直命曹兵亂箭拒敵 在曹兵亂箭之下 幾十萬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 遍布船只倆邊,諸葛亮估計箭支早已20萬足夠有余 命眾軍士高喊謝曹丞相賜箭,待曹兵知道上當來追時,早已返回江東大營了。從此事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諸葛亮對于蜀國的建立功不可沒。劉備死后,諸葛亮盡力輔佐后主劉禪,后又出師北伐,對內又頒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使蜀漢出現了興旺之象,然而不幸的是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疾而去客死五丈原。諸葛亮的離世使蜀國元氣大傷,蜀主無能,使蜀國走上了下坡路。
《三國演義》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當時軍閥混戰下的人民的疾苦,人物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這也是我鐘愛《三國演義》的原因。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0
今天我從講義上學了《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學完后,我感覺到了很多原理。這篇課文講了三國時期氣度狹小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隨處比本身強,便懷狠在心,想害死諸葛亮。于是,他以軍中缺箭為名,讓諸葛亮十天造出十萬支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卻匠意于心地承諾了,還說只要用三天,他趁著漫天大霧,用草船從曹營“借”了十萬支箭,使周瑜的設計落了空。作文
值得我們思考的照舊周瑜那妒忌的生理。有些工錢什么會有吃醋之心呢?那就是畏懼別人高出本身。當別人有了后果,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慕的時辰,這種人不是去探討別人取得后果的緣故起因,不是客氣進修,固執拼搏,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是冷眼調侃,乃至惡語中傷,這是何等屈曲蒙昧的示意啊!我禁不住想到了本身,妒忌的生理不是也有嗎?好比本身測驗后果欠好,諸葛亮怎么會那么智慧呢?由于他說謊擅長動思維,遇事鎮定,以是才會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活仙人。令各人對他欽佩。而我呢,為什么看上去沒有諸葛亮智慧?緣故起因是我沒有他那么擅長動腦,遇事張皇,遇到一點堅苦就哭,急躁不安,也不愿去篤志想一想,以是我常常遭遇失敗。此刻,我必然要把這部規則的立場糾正過來,做一個優越的本身、真正的本身,不要以碰著堅苦就七上八下,要把心靜下來,才有也許樂成地做完一件工作。
不是靜下心來說明緣故起因,而是但愿別人在下次測驗也出一些過錯,好和本身拉平。功效,本死后果沒上去,還沖擊了別人進修的起勁性。這樣妒忌的生理不是也有嗎?這種設法不也是妒忌生理在搗蛋嗎?追念起來,是何等忸怩呀!
熟悉了吃醋生理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我們從小就應該杜絕這種心態的滋生和成長,做個正直向上的人。已故的聞名數學家陳景潤就給我們樹立了模范。他上小學的時辰,進修后果并欠好,可是他并沒因此而吃醋進修后果好的同窗。他常想:“各人都同在一個班里進修,都聽統一個先生授課,人家能學好,莫非我就不能?此后我決不再貪玩了。”因為他能正確地看待別人的后果與本身的不敷,勤勞進修,吃苦拼搏,因此進修后果很快就在班上首屈一指。由此可見,只有氣度坦蕩,才氣站得高,看得遠,具有遠見高見,成立豐功偉業。妒忌著對象,害處真長短常大。以是,我們必然要杜絕它,做一個德性高貴的人。
妒忌像把雙刃劍,害別人也害本身。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比本身強的先輩人物呢?我們要進修他們的利益補充自身的不敷,盡快遇上乃至高出那些先輩的人,而不能只是想盡步伐為別人配置“路障”,“絆腳石”,偶然不必然能把別人絆倒,反而會像周瑜那樣搬起石頭砸了本身的腳。
讀了這篇文章,我分明白吃醋會讓民氣眼變細,本心變壞,以是我們應闊別吃醋,要氣度遼闊,這樣才氣做一個有效的人!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1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們班開展了“多讀書、讀好書”的讀書節活動,我也看了不少,不僅讓我開闊了視野,還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令我受益匪淺,其中《三國演義》至今也令我記憶猶新。《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了近200個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無雙的關羽、寬厚仁義的劉備等人性格尤為突出。《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小說和歷史文化小說,他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讀來使人驚心動魄、蕩氣回腸、感人肺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體驗。“紅臉大汗,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風度不凡,頗有英雄氣概。”這句話描寫的是忠勇無雙的關于。小說多處描寫了他英勇無畏的英雄事跡,“刮骨療毒”就是其中一則:關羽率軍向樊城進攻,不料被曹軍毒箭射中右臂。關平拔出臂上的弩箭,發現毒性已經入骨,關羽的右臂很快變得輕腫,不能正常活動了,但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軍,眾人只好四處求醫,忽然有一天,一個人從江東駕著小船,經直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見關羽,來給他醫治。關平一聽,大喜過望。
來人竟是天下聞名的神醫華佗!關羽請華佗坐下,命人獻茶,然后問華佗怎么治?華佗說“我自有醫治辦法,只是擔心君侯害怕”關羽大笑道:“我視死如歸,沒什么好怕的。”華佗說:“立一根標柱,柱上釘上一個大鐵環。把手臂塞在鐵環立,用繩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刮開皮肉,刮開骨頭上箭毒,在敷上藥縫合就沒事了。”關羽稱不用標柱鐵環,飲了幾杯酒,人在與馬良下棋,華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開皮肉,用到刮骨,發出了細細碎碎的聲音。關羽臉上也沒有痛苦的表情。傷好后關羽設宴答謝華佗。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內心被關羽的鎮定和頑強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設一下,如果自己是關羽,也會在刮骨療毒時飲酒吃肉,笑談下棋嗎?我想所有的回答幾乎都應該是“不可能會”。
記得幾年前,我生病了,媽媽帶我去醫院檢查。當我得知要做胃鏡時,膽小害怕的我立刻放聲大哭,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鬧。媽媽連拖帶啦才強行讓我做完了檢查。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關羽不畏艱險、鎮定自若、樂觀直爽的精神與性格,那我們也會變得堅強起來;面對困難,毫不懼怕。我們還要去人之長,補己之短。誤學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俯臥“的心理,只學劉備寬厚仁義,之人善仁的品質;勿學關羽的心高氣傲,只學他的勇敢頑強……作為21事跡這個款新時代的人,社會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英雄精神,做祖國的棟梁之才。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2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可謂是一大奸臣,無情無義,狡詐多疑。"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此話一杜撰出更是被后世人恨得牙根癢癢。讀了《三國志》之后,我感受到的卻是曹操的宅心仁厚,知人善用。可以借用其中的兩則小故事來共同體會一下。
其一:畢諶為曹操的手下,張邈叛亂擄走了畢諶的家人,曹操很惋惜地放他離去。而后張邈被曹操打敗,畢諶被生擒,曹操說:"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然后命畢諶擔任高官魯國國相。
其二:曹操很青睞魏種,兗州叛亂時期說:"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可是魏種卻叛逃了。曹操聽說后大怒:"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大概意思就是不逃到國外去,就不會放過他。沒過多久,叛亂平定了,生擒了魏種。曹操卻因為魏種的才能,不但沒殺了他,還依舊任命他為河北的太守。
從兩則史料記載的小故事可以看出,曹操不但不是心胸狹隘、生性多疑的`人,反而對于賢臣良將十分的大度,對于重用的人從不猜忌,就比如勸降了關羽之后,委以重任,卻不加一絲防范,才也給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創造了機會。
除此之外,我覺得用雄才偉略、曠世英雄來形容曹操一點都不為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生靈涂炭,百姓民不聊生。曹操力挽狂瀾,匡扶漢室,鏟除奸佞,對內消滅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我想,對于世人的評價,曹操應該也是一笑而過吧。
至此這讓我想起了《鄒碧華》電影中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話:
即便是你友善,有人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動機不良,
無論如何,你還是應該保持友善;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遺忘,
無論如何,還是要做善事;
誠實與坦率會使你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
無論如何,還是要誠實與坦率;
其實,做人如此,工作亦是如此,保持誠實與坦率,時刻用熱情的言語、積極的行動去回應群眾關切,不因外界環境變化而改變初衷,為你所熱愛的事業奮斗不休,足矣。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3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瑜烈火燒赤壁,曹操敗師走華容,里面的內容我給大家講講:
就在決戰的那一天晚上,天邊刮起了東南風,周瑜大喜,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計劃就要實現了!自孔明說要借來東南風,周瑜就茶飯不思,這會兒終于來了,他怎么能不高興?
開戰了!曹操率領的50萬水軍個個精神抖擻,一副毫不畏敵的'樣子!可是周瑜率領的東吳士兵好像更勝一籌。他們不僅軍容整潔,并且高喊誅滅曹賊,保家衛國!誅滅曹賊,保家衛國!
這時,吳國大將黃忠率幾十條小船,向魏軍詐降,他在小船上堆滿干草,灑滿硫磺,在離曹操的鐵鎖大船二里處點火。火借風勢,越燒越旺!頓時,整段江上火光連天,死傷的士兵不計其數!幸好魏國大將張遼劃著小船前來解救曹操。可是陸軍大營早已被燒光。曹操帶著幾百人狼狽不堪地逃向烏林。在路上又遭到趙云、張飛的埋伏,潰不成軍。
走著走著,曹操一行人來到了華容道。這路泥濘難走,前面的人一慢下來,就會被后面的人踩成肉醬!就在一個險要的路口,關羽帶著五百名刀校手前來攔截。曹操眼看山窮水盡,下了戰馬,跟關羽抱拳說:“云長,你以前殺我這么多將軍,這次放我們回許都吧!”關羽見那些曹兵可憐巴巴地瞅著自己,于是動了惻隱之心。他掉轉馬頭,讓曹軍過了這里。
故事講完了,可我還是覺得意猶未盡,現在我要說說我的感想。
曹操,他是一代梟雄。他以很少的兵力打敗了袁紹的二十萬兵馬,留下了非常有名的官渡之戰!可是在赤壁之戰中,他卻剛愎自用,不顧將士們的反對,接受了龐統的連環計,導致了赤壁之戰中的大敗。
劉備,他從一介草民變成了漢王是因為他有著一雙會發現人才的眼睛,還有仁厚的性格。他愛惜將才,體貼老百姓,是一代英雄。
周瑜,他足智多謀,卻氣量太小,屢屢被孔明打敗,但對吳國有很大的幫助,最后被孔明活活氣死。
黃忠,吳國大將,曾跟隨孫堅、孫策、孫權的三朝大將。有勇有謀,在赤壁之戰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的人物是我最崇拜的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為人大度。從劉備三顧茅廬起就一直盡心盡力地輔佐他。孔明跟著劉備入主西川、荊州、襄陽、漢中,對劉備成為漢中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劉備逝世后,孔明又忠心耿耿地輔佐后主,曾北伐數次,留下了至今人們還非常熟悉的出師表!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讀后感06-13
三國演義讀后感06-14
三國演義讀后感(經典)08-11
[經典]三國演義讀后感07-26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13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14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06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7-08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8-30
《三國演義》讀后感(經典)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