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書心得范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心得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范文1
自從余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視角寫下《文化苦旅》這本書后,引起了全國人民出門旅行的浪潮,可是卻沒有出現(xiàn)第二本《文化苦旅》。
為什么呢?
我開始思考余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態(tài)度與角度。余秋雨創(chuàng)作的歷史并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著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交談中形成了他獨特的文風、獨特的情懷。他厭倦了虛偽的官場,正如東晉陶淵明一般,他想著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一樣為了輕松、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出行,而是為了“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
正是因為這種意圖,使他與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場人文、自然、歷史的盛宴。
縱觀全書,并沒有多少優(yōu)美的詞句,華麗的辭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先生也并未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寫,只是筆鋒一轉,便描繪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嘆,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與議論。它解讀了歷史的蒼涼與大漠黃河文化的興衰,以一種全新姿態(tài)去評價、思考人生與未來。
作者是以一個文化人的姿態(tài),站到了時代的角度上,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著自己的觀點。身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是否能用這種不一樣的專屬于自己的、適合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去審視這個世界呢?如果做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跡與足跡就不會再讓我們望塵莫及了吧?
或許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們一樣由一個普通人慢慢走來,帶著不一樣的眼光與角度,漸行漸遠,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范文2
每一次,讀《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場沙塵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間步履維艱,被千年沉淀的滄桑感壓得抬不起身子來。
從來都是很驕傲,驕傲于盛唐的艷麗,驕傲于祖先的智慧。從來都是很心疼,心疼中華大地的傷痕累累,心疼中華蒙受的恥辱。但是讀完這本書,我又開始心疼中華文化的步步艱辛。
沿著歷史碾過的痕跡,佇立于敦煌千年的風沙中,聽風聲里無奈的嘆息,身處陽關落雪處,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閣中,觸摸范氏一族代代堅持的守護。這里,有中華文化的積累像流水般溜走,有歷代工匠的夢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邊聲連角起的.恢宏戰(zhàn)場,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憂愁哀傷,有李白對酒當歌的豪情,有與揚州八怪渲染筆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寶一箱又一箱,我們看著這些觸目精心的數(shù)字,讓心一陣又一陣地抽搐;莫高窟靜靜地藏在廣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卻把宗教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載歌載舞。廢墟在歷代的顛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陽關倒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領域中,在朔風中越來越黯然。
也許一個中學生對于這些歷史并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為一個中國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并不是書本上的之言片語就能撐起一個華夏的文明,我們在追求那些無所謂的明星時,是不是應該轉過身來,追捧已經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腳步中,拾起一絲空閑,靜看細水流長,細數(shù)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個學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學生,深深地愛著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讓這艱難的中華文化,走進我們的心吧,只需輕輕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淀的滄桑。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范文3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令人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輝煌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想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也希望更的人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范文4
“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總這么說。同樣,這也是他走遍山山水水,領略了一番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為何要寫經歷的原因。是的,感同身受余秋雨先生認為人們看待文化不能總是滿腦章句,或者說是不能被文明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是在自身的經歷中深刻,細膩的.體味文化,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是,那年,余秋雨先生開始了他的“苦旅”燒水沐,煮米為食、裁布為衣,整榻為憩。身孤旅,無伴無從。“一葉扁舟渡滄海”,卻少了李白的輕舟,就連陸游的毛驢兒都顧不到了。
我在《文化苦旅》中,隨余秋雨先生看了“震不垮”都江堰。
書中也寫道:“世人皆知萬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若不是都江堰,何來天府之國,秦朝又如何統(tǒng)一天下?有了它,抗日戰(zhàn)爭時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后方。至于為何說都江堰“震不垮”,原因是20__年的地震,使成都附近建筑倒塌,唯有都江堰受損不大。可以說,它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建筑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也欣賞了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后來代代有人繼續(xù)開鑿,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再后來石窟造像藝術又融入了越來越濃重的中華世俗文明,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
《文化苦旅》涉及了很多的文化遺址,是一部史學巨著。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范文5
第一次接觸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在語文讀本中。是那篇《東坡突圍》,那充滿著委婉的情愫又隱隱夾雜著些許力度的文字。,充斥著一中莫名的力量,吸引著我使我在這委婉的文字前感受作者的無奈、悲憤、期盼和希望。我甚至能從那幾乎沒有什么感嘆號的語氣和平淡的字里行間聽到作者在呼喚。看到他因惋惜而握緊的雙拳。
而如今,我終于有幸坐在書桌前,用洗的發(fā)紅的手輕輕地揭開了它的面紗,開始了我的心靈版“文化苦旅”。
讀這本書的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作為一個孩童。搬上一個小板凳在樹蔭下聽長輩講故事,一個個平淡而深邃卻又不失趣味的`故事,就這樣通過這位長輩的嘴,傳入了我的心中。講故事的過程中,講故事的人一直不急不慌語、重心長地講出講述著每個細節(jié),語氣是那么平淡,卻充滿了無限的魅力。講故事的人就這樣不動聲色地,把聽故事的人引進了一個又一個問題與思考中去,講故事的人也許并沒什么情感,而我這個聽故事的人則在自己的思考中幻想中洶涌澎湃。
在這“平淡”的講述中,我又聽到了一些仿佛與那平淡不相符的節(jié)點,我一開始并不理解,可當我看到外國傳教士拉走了一車車敦煌經文,而王圓篆卻只握著手中的白銀而竊喜;當我看到被兩個士卒捆綁并謾罵著的落魄的東坡居士在河岸狼狽而行的時候;當我看到奄奄一息的巴金先生這位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時刻還忍受著誹謗與謾罵的時候。我又聽見了無聲的怒吼和無言的反抗。此時我突然明白這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一絲憂傷卻又不失希望,在疲于面對種種困境時,卻讓你我又充滿了對文化乃至生活的希望。
我相信,他會伴著我走完我的“人生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范文6
信客是一個非常“苦”的職業(yè),不僅身體“苦”,更是心靈“苦”。
信客這個職業(yè)早已遠離我們,但我們能從余秋雨生動的語言中穿越回當時。這個工作更像是一個民眾福利:工資少的可憐,干的活卻最多。還要遭到外界的質疑,這不就是“信客精神”嗎?
信客精神是為他人著想的,老信客受到外界的質疑后決定不當信客。他首先做的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而是盡快找到繼承人,好讓村子再與外界聯(lián)系,這種精神在當今是十分匱乏的,有的人在地鐵上獨占幾個座位,有的人這樣籃球場上還不允許別人參與……從今天起,做一個為他人著想的人,把別人的感受當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擁有的當做別人所擁有的。
信客精神是俠義的。宋達在遇到一些不公的事,或對國家不利的事都拔刀相助,毫不退縮。當今社會同樣缺少這樣的人,有的人因害怕得罪別人,視而不見,有的人甚至加入反派,并從中謀取利益……從今天起,做一個俠義的人,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把別人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
這篇文章不止贊美了信客精神,還諷刺了人們多疑的性格,以及人云亦云的惡習。要是沒有這些人作怪,老信客就不會失去工作。這就體現(xiàn)了當時單向信任的現(xiàn)狀,老信客信任葉渡,但全村人都不信任他,對此,我們只能嘆息老信客的不幸。從今天起,做一個能信任別人的人,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
引用海子的詩歌名句,串起全篇;三段論式行文,利落清晰。用他人的故事,滋養(yǎng)我們的生命——這就是讀書的意義之一。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范文7
穿鎮(zhèn)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橋,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她們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正升起一縷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里看著過往船只。
斑剝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殘夢,交錯的雙橋堅硬而又蒼老,沒有比這個更能概括江南小鎮(zhèn)的了,而又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小鎮(zhèn)更能象征故鄉(xiāng)的了。
他當然會在陌生的煙瘴之地,夜夜夢到周莊的流水和石橋,但他的傷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卻擱淺在如此遠的地方,怎么也駛不進熟悉的港灣了。
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
一艘艘小船在解纜系纜,纜索一抖,牽動著整個中國的生命線。但愿有一天,能讓飄蕩在都市喧囂間的惆悵鄉(xiāng)愁收伏在無數(shù)清雅的鎮(zhèn)邑間。
寂寞天柱山
青山祗在右城隅,萬里歸來卜筑居。
色彩斑斕的娃娃魚,在瓶里停佇不動,像要從寂寞的亙古停佇到寂寞的將來。
是歷史,是無數(shù)雙遠去的腳,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誠,把這條山道連接那么通暢,踩踏得那么殷實,流轉得那么瀟灑自如。
那些已經溶化為自然景物的堅實路基,那些新橋欄下石花蒼然的遠年橋墩那些指向風景絕佳處的磨滑了的石徑,卻鐫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經有過的繁盛。
讀后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只能從書中領略沿途的風景,所幸,風景優(yōu)美而又給人無限美的遐想和人生的感悟,心靈的洗禮與文化素養(yǎng)的沉淀。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6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4-2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4-2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1-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2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4-12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推薦)03-3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優(yōu)秀08-16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實用]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