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時間:2023-04-23 12:24:48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

  《道士塔》這篇xx講述的就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嘆息。

  全篇圍繞敦煌莫高窟展開,說的是在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掌管,因為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的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向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的銀元;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踐,不幸流失,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國寶外流,我們發自內心地遺憾、痛恨、憤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讓我們在今天,在這個覺醒了的民族當中,開始做一些事對遺失的文化進行補救。于是,在遺憾、痛恨、憤慨之余,我們直截了當地想抓住罪魁禍首。那么,元兇是誰?是犯下了強盜行徑的西方學者?是目光短淺、愚昧無知的王道士?還是舊中國,那個沒落在閉關鎖國中的“天朝”?或許真如古人所說的“慌不擇路,饑不擇食”,自身的落后讓我們已無心理睬一下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的文物們,只好讓強大的勢力來替我們保管?想想舊中國所背負的“東亞病夫”的恥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這鐵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樣恐慌與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從歷史深處射來,刺痛了我的心。

  這就是歷史悲劇,發生在祖先們的身上,但它帶來的痛苦卻可以綿延幾個世紀。然而時光即逝,往事不再,亦無法緝拿真兇,將其正法。我們所能做的,惟有無奈,無奈地歷數罪惡,無奈地遺憾惋惜,無奈地遙望歷史,無奈地幽幽痛惜,無奈地嘆出一口氣,讓它定格在那一個個恥辱之日、罪惡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陰霾,眼睜睜看著愚鈍的王道士在畢恭畢敬地帶路,看著洋人們在莫高窟洞開的一剎那驚詫瞪大的雙眼,看著一箱箱文獻、一尊尊泥塑、一車車詩卷、一幅幅壁畫被運走。這樣的'奇恥大辱,哪個國人還能坐視不理?一個當代中國青年這樣寫道:“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馬/決勝負于城下。”激蕩人心的語言,道出了每位中國人的心聲。但,現實與理想總是在作無謂的對峙與較勁,從而無法統一。看看,現在中國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繼續淪為洋人的奴隸;有一些人忘掉了恥辱,忘掉了歷史;有一些人在倫敦、東京等地的博物館買下中國文物的膠卷,回國后對著相片作空頭研究;還有一些人在吶喊中吼出憤怒,卻永遠只是吶喊,無法付諸實踐。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時至今日,不少人認識了這個名字:王圓箓。我在想,如果讓他知道了國寶的價值,讓他知道了他所作所為的嚴重性,他會怎么做?依然賺取蠅頭小利?又或者,轉做了更大的買賣?還是改邪歸正,捍衛國寶?無從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這次的閱讀卻讓我真實地接觸了歷史的陰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災難的歲月,但愿它不再發生。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2

  人有人品,書有書性。為官者善深沉,從商者善鉆營,平頭百性太隨性。因此人品與書性往往很一致。

  作為一介草民,參不透官場機密,悟不明商業道理,只得隨性隨心。況且本人天生苦命,對苦字分外親近。因此,當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種閱讀的沖動。讀完后,我對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讀完此書,感覺自己對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這部文化散文集讓我感受到這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夾雜著對青年人為文化淪喪的不滿,同時也為中老年對于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該書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色彩斑斕的莫高窟文化到渾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現出人類文化的一種積淀,一種象征。

  書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為景的《白發蘇州》、《江南小鎮》,也有那如水柔順卻又錯綜的《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都以人物為基礎,展現了風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時也有與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熱烈奔放,《這里真安靜》中沉靜冷冽地對戰爭的反思。作者在每一處的反思都是對文化的一種苦苦探尋,一種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雖不能說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對文化的解讀,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種現象,對美麗文化背后的一種宣誓。在我們青年一代人,時常最容易丟失,最容易遺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化,解讀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發少年狂”的老夫們了。其實這才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無形的保護。金錢和權力使王道士變得如此的殘忍,讓一尊尊美麗的雕像就這樣的灰飛煙滅。這無不暗示了一句話“有錢可使鬼推磨”。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感到一絲絲的惋惜與無奈。

  看完這本書之后,看這許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國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歲月里。人們不在乎“文化”,只求“茍全性命于亂世”。一張張沾滿淚水的圖片——鴉 片戰爭炮火、鴉 片對古代人們一種打擊,火燒圓明園對這座曠世奇座毀滅性的摧毀。就連最近電影《新少林寺》都有鷸蚌相爭,洋人得利于珠寶的情節。文化發人深思。我們的國家一天天強大,這正是我開始要尋回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那是對中華民族的一種傳承,對華夏文明的一直傳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種經歷,苦的是種感受,苦的更是種震驚人們心靈的良藥。寫到這里,我也可以發覺其實在苦中也可以尋求快樂的真諦。這一路“苦”來,雖征程漫漫,寒窗數載,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系如何?”

  “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題記

  初讀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文化苦旅》,是在一個閑適而慵懶的午后,它沉默的立于最底層的一個角落,藏青色的封面上寥寥幾個大字,與其他花里胡哨的“暢銷書”相比,確實平淡了許多,若不是時有耳聞,當時絕不會拿起它。而當翻開這一張張潔白柔軟的紙頁,午后的暖陽輕柔地拂在清晰整齊的字跡上,頓時升騰起陣陣墨香。被一行行充滿魔力的字跡吸引,思緒緩緩走入先生的`那個世界,走向那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歷史古跡,走近那一篇篇古跡下掩埋的文化往事,走向遍布苦旅足跡的山河,走近飽經風霜的中華文化……就此,踏上別樣的旅程。

  從溫婉秀麗的江南小鎮到大漠孤煙的西北荒原,從千里冰封的北國廢井走到人文富饒的中原沃土,先生一步一個腳印,讓自己的足跡踏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其中山河風景的秀美之中又與祖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的文化往事交融紛雜,歷史的滄桑感與自然的旖旎磅礴交疊于一體,認人無端地感動,無端地謂嘆。

  在書中與作者一同瀏覽的一幕幕,一處處都讓人為之折服贊嘆,在秋雨先生大氣而不失細膩的筆觸下,我們被引領見證了他的足跡下、視野中的中華大地。拿《都江堰》中的描寫來說,從開始未見的不屑與懶散,到一步步走向那處,再到所見時的震徹心扉,我們似是被一只手牽引著隨著一行行墨跡伴著當時的作者走向此處,沒有華而不實的辭藻,描寫得卻充滿魔力與大氣,幾處短短的描寫,作者的文學底蘊早已顯露,身臨其境之感,更是無以言喻。

  而身為一位文人,在探索大好山河之景時,秋雨先生更多的是在探尋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他走過大半個中國,從陽關的一片茫茫沙丘中看到了多少年前邊關將士的悲壯,從北國一口廢井眼中窺測著曾經文人的停歇與古人的征戰,從杭州西湖中幻想著幾代人的心血汗水……足跡之下,先生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祖國河山的秀美,更多的是中華歷史長河中文化的風塵往事。

  毋庸置疑,這是一場苦旅,一場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苦旅,更是一場見證中華文化被竊取、被褻瀆、被破壞的苦旅!先生在自序中寫道:“那是一種這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最后總要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山河,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

  我想必每個人對旅程的感到應該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可以去一個自己不曾生活過的地方。穿過這個陌生地方的每一條街道,領略不一樣的景色和風土人情。同樣,這些也是我對旅程的一個想法。所以當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記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時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點疑問。

  首先,散寫作多是一些優美的抒情xx,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當然也有一些敘事性的,比如魯迅先生的散寫作《朝花夕拾》里面就重點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瑣事。但是這些散文類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當看到一本以游記為主題的散文時,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類型的游記xx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應該是享受的、快樂的,余秋雨先生為何要在“旅”這個字前面放一個“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們的旅程又有別樣的不同。

  最后,,我們現在的旅游理念多為拍拍照,買買紀念品之類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華城市,名勝古跡。這種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們忘了一個地方它那從千古傳遞過來的文化底蘊。作者書中的足跡斷不了一些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知名景點,但也不少濃墨著筆于一些不為我們熟知的地方。一種把旅程賦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帶著這些想法和疑問,我慢慢的導語了這本散寫作。《文化苦旅》這本散寫作中在我導語過的xx,作者的修辭、語言都較現在風行的散文有著很大的差別。現在散文多是優美、細膩之詞,讀后讓人聯想到的是嬌柔之美。但是在這本書中的散文,各個旅程的`描繪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多是樸實的文詞。讀起來讓人感到是那種肅穆的靜謐的美感。

  其中最讓我喜愛的就是,作者靠著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處此地當時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峽》中寫到了流浪江湖的李白;在《陽關雪》中寫到了送別故人的王維;在《柳侯祠》中寫到了遭到貶謫的柳宗元等等。這些類似的篇目中我不僅導語到了青山秀水的壯麗,更讀到了古人的心境與情懷。此時才了解了文化的傳承對古跡的首要性。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5

  文:澀舌頭;最近在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散文集中的《信客》這篇xx在初中還是高中的語文課本上學習過。

  通過對“信客”這一特殊時期下職業的全方位描寫,反映此職業對人性的考驗,側面烘托百姓眾生的人性冷暖,表達信客這一“苦差事”對城鄉聯結、情感聯系、甚至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村里的老信客,因私自裁下窄窄一條客人的紅綢布而受到四鄉八鄰的質問與譴責,老信客申辯不清,最終拿起剪紅綢的剪刀直扎向自己的手,再不回村,跑到偏遠地區去看墳場度日。

  但鄉間不能沒有信客,歸隱前,老信客找到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整整兩天,他將附近四野八鄉出外謀生人的地址、路線以及鄉下對應各家的門,全都畫好路線,交代給了年輕人。

  從頭至尾,年輕人都沒有答應接班,但聽老人講的這么多、這么細,他也就不再回絕。最后,老人揚揚手吩咐年輕人,“信客就在一個信字,千萬別學我”。年輕人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對老信客的問詢,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在等待著他的腳步聲。

  而只要他一回村,家里便人頭濟濟,多數只是來看個熱鬧,誰家出息了,帶來了什么稀罕物品,比較得多了,便會有羨慕、嫉妒、輕蔑的眼神。

  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冒險家的打分,也是對城市的探尋。傳達死訊的事也常有發生。信客聽到消息,便匆匆趕去,自主代表家屬鄉親料理后事、收拾衣物。來到死者家里,即便用想了一路的委婉語氣通報噩耗,也依然會遭到家屬的憎恨與呵斥,他只能低眉順眼、聽之忍之,連聲諾諾。

  一次,他帶著一封滿紙幽怨的信走進都市一間房子,看到發了財的人與另一女人同居。他進退兩難,發了財的同鄉質問他什么人,他才叫到:這是你老婆的信!

  同鄉下不來臺,硬說他是私闖民宅的小偷,狠狠打了他兩個耳光,并扭送到巡捕房。鄉民們集資將他保出來,問他事由,他只說自己一時糊涂,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

  終于,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而老信客已經去世,他去他的墳頭燒香。請老人原諒:這條路越老越兇險,我已經支撐不下去了。后來,貨店門口掛出了綠色信箱,私塾也合并成了小學。信客在大家的推薦下成為了一名地理老師,后升為校長。他死時,外地前來吊唁的人非常多。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但此時的鄉人已經不知道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什么關系。

  為了看著順心,人們也罷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一修。任何職業都有存在意義,都有相應的.責任與付出。但現如今,已經很少有像“信差”這樣發揮著巨大意義的同時,付出與回報嚴重傾斜,完全靠良心與責任感來支撐的職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其實很脆弱,建立起來難,崩塌很容易。但好在現代人多了理性與判斷力,不會如此偏激就否定一個人的價值。

  多積德行善。無論世道再功利,人心再復雜,以善相待,多為別人考慮,也許有時會吃得眼前虧,但卻賺得問心無愧。體諒每個職業的付出,也理解與形形色色人打交道的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少麻煩別人一點,別當做什么都是理所當然。

  讀完此書,除了通過不同故事受到不同的啟發之外,其次的享受是在作者筆下,所呈現出的那個時代的山水風物、村莊風貌、鄉土民俗等帶給人的體驗。

  雖不是感官體驗,但文字一進入眼眶,眼前就浮現出了燃起火把的雪嶺,在靜謐的月光下、在叢集的山嶺包圍中緩緩劃來的夜航船、亮晶晶的水路、閃爍的月光、蕩漾起的浮藻游魚。如同到了一個環境、文化完全迥異的地方,對眼界的開闊、見識的增長、心靈的觸動與旅行的意義何不相同?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6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后的回味,一種焦慮后的會心,一種冥思后的放松,一種蒼老后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致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余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借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于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對于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后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于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

  余秋雨先生。

  他以筆為弓,以墨為箭,將一場聲勢浩大的戰役會聚在白紙一張之上,寫著對人世間樂與哀的體悟。一字一句一段一章直入讀者心底,激起一陣波蕩。

  他的xx溫吞厚重,又不乏美麗明艷,如此矛盾,上演著一場筆尖上的'魔術。

  我向來喜歡歷史,來自千百年前的一點痕跡總能讓我心如止水。

  在歷史長河中,自己渺小如一粒粟,投身于天地之間。我這一個愚人的所思所想所語不過是一陣煙,來無際,去無痕。即使這樣,仍想留下一些東西,以各種形式留下,這就是活人的證據,死人的墓志銘。

  歷史再多數情況下僅僅印刻在書本上,駐留在影像中,失了實感,看不真切。余秋雨踏上尋史之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寫。親身去體會,將肉身隱于浩渺山河之中,思緒追隨古人游蕩。

  他眼中有太多東西 他能感受到太多東西。一花一木一草在他心底都能翻起巨浪。故而,他永遠是充滿感情,熱情洋溢。

  他對歷史的感悟是深刻的,因而他的文字也是沉重的。因而這書,不同于普通的游記,少了些尋歡作樂的意味,蒙上了歷史厚塵。

  總的來說,很好看,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看。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8

  在一個暴雨傾盆的夜晚,昏黃的燈光柔和地映在墨綠色的書封上,它呈現出一種靜謐而沉穩的顏色,正如這本《文化苦旅》所呈現的內容——深沉、厚重,它帶著我踏上這片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地,開啟一場別樣的旅程。

  我隨余秋雨先生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借他獨特的觀察力,用文化藝術最敏銳的直覺歷遍這大好河山,同時也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一種蒼老后的年輕,冥思后的放松,行走在陸地、江海,懷著一個個繾綣的夢,探訪歷史的足跡。

  從敦煌到陽關,從四川到蘇州,從大漠關山遠,到吳儂軟語輕。在沙原聽駝鈴細細,在水鄉賞暮雨瀟瀟。在莫高窟的山腳下獨自徘徊,慨嘆藝術的博大精深,也行走過蘇堤,在雷峰塔廢墟旁凝思,叩問那流轉的傳說。余秋雨先生鄙棄了陳詞濫調,以一種細膩的感官享受描繪雄渾壯闊的廬山,他也寫飄渺冷艷的西湖,用千鈞的筆力譜寫出旅程中的悸動走走停停,在山水歷史的跋涉間,回憶滲入了筆墨。

  文人的裹卷讓這山河更加多姿絢麗,它呈現出涌動的生機和魅力,讓你因為那詩香的浸染而更能讀懂這畫境的靈妙,游轉其中,仿佛能深刻地體會到人的喜、人的怒、人的哀、人的樂,它濃縮在一個小小的身影里,我們就在這里思索健全的文化人格,以不斷找到文化事業的靈魂支點,懷古傷今,懷古論今,溯本追源,文化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遺產,文化因為有了歷史的解釋而更加珍貴,這也警醒了我:當我像余秋雨先生一樣游山玩水時,我看到了多少呢?

  誠然,以前的我只是用眼睛去觀察美景,我的思想,我的靈魂從沒參與。但當我隨著先生的筆觸,真正融入這人文畫般的大自然之中,我會體驗到靈魂的`震顫,我會動容,會哀思。看吳江凄冷的月,看茫茫的白雪,看那似乎還留有烽火痕跡的斷壁殘垣,我會對古老的文化產生一種由衷的贊嘆,甚至于膜拜,它使我像信徒一樣的虔誠,因為我探尋到了它蘊藏的千言萬語,那在時間長河緩慢流動里,容易被忽視的最動聽的聲音。它讓我的想象奔突傾涌,情感豐潤我的內心,因而再看這奇麗風景時,既有主觀上的理性觀點,更有漬著藝術想象的激情。

  對民族、對生命、對歷史、對藝術的探討是永無止境的,一程一程,一頁一頁,都在訴說著蒼涼深邃的文化。xx的深度撼動著我的心,在充滿韻味的文字間,我可以讀到那異于尋常游記輕快筆調的蒼老,因為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艱難跋涉,更是心靈上的強烈沖擊,大地默默無語,有悟性的文人卻吞吐千年,解放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腳步到了哪里,正確的精神指向就向哪兒打開,大江東去,無法淘盡的千古風流人物躍然紙上,讓你在這書頁間,任思想肆意馳騁,激發無限的創造力。

  這樣萬里的山河,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這世上活一遭啊!我在這場苦旅里實現自我的價值,尋找一切美的本源,低徊在光榮與傷毀的群山回唱中,讓文化在不朽的質感里,永恒地綻放出光輝。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9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字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0

  千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然余秋雨卻將在歷史長河中早已隕落的點點文化一一拾起,這段艱難的文化之旅,在人們心中永不消逝。

  余秋雨為世界了解中國建了新的橋梁,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禮貌長河的引路人。在《文化苦旅》一書中,不僅僅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升華了中華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對中華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釋。中華文化的完美風光讓讀者們一覽無余,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已逝文化的悲涼。

  《文化苦旅》中,介紹了幾個地區獨特的文化,其中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域文化的.敘述。一望無際的茫茫沙漠之中卻是存在著兩個禮貌交織而成的撼人心魄的文化,最具代表的便是莫高窟了。從佛教進入中國開始,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中深刻、升華、詮釋,這一切都與中華歷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就如書中所說:“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境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最不能忘的就是王圓箓這個道士了,敦煌的壁畫便是由他毀之一炬,卻又能夠認為是他及時救助。若是他沒有將經書,壁畫與斯坦因換走,其必將被戰火毀之,可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杯具,王道士只是這出杯具中錯步上前的小丑。在西域中還有“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礦以明麗”的月牙泉。還有千余年天天被虔誠的儀式滋潤著的喀什,被我們一向視為蠻夷之地的西域卻是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文化,實在是文化之旅最不可磨滅的收獲啊。

  不僅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樣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文豪也具有獨特的見解。在黃州突圍一篇,便十分詳盡地從內因外因中講解蘇東坡被貶的原因,余秋雨還十分幽默地寫道:“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深刻地揭露出當時社會的現象。

  在這一書中,我領略到了獨特的大漠文化,體會到了生態美的杭州文化,傾聽到了走西口時依依不舍的山西歌聲,和看到一只看倦千余年的廢井冷眼。這場文化之旅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帶來的是內心深深的震撼之情,讓人不禁流淚,不禁放聲悲鳴。天下任何一種禮貌都不能幻想自我長生不滅,正因如此,才需要這些文化的旅者去敘述去記錄這些消逝的禮貌,期間之辛苦不言而喻,《文化苦旅》正完美的體現了文化滅亡后深沉的格調。

  “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讓我們一齊談《文化苦旅》,感受這永恒不變的文化之旅,感受這個天地。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

  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還是在高中的時候。因為看到其中有兩個字與我的名相近,一直認為是莫大的緣分,所以對它還有些印象,但也只記得這曾經是語文老師強力推薦過的一本讀物,她的初衷是希望我們在課余時間能夠多讀些書,了解一些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遺憾的是當時的我性情極為浮躁,實在很難靜下心,覺得即使看了也是一種浪費,之后不久就把那本書拋在了腦后,不再理會。

  時間一晃而過,如今的我已經踏進了大學的門檻。想著買些書打發在大學里的閑暇時光,一進書店,此書便映入眼簾,只是書架上擺放的都已加上“新版”二字,舊跡難尋,而又想著應該是融入了更多的精華,于是立即買下,并且趁著寒假認真看完。

  在談我對這本書的感悟之前,我想先說說這本書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他是我非常欽佩的作家之一。當然,我并沒有像時下流行的“追星”一樣了解過這位作者的血型、星座、愛好等的細枝末節,只是通過看書中對作者的簡單介紹和個人對書中文字的聯想去了解作者本人,或許這樣也還很膚淺,因此我僅從我個人方面表達對他的崇敬。我欽佩他,不因為他擁有淵博的學識;不因為他擁有響亮的名聲;不因為他擁有顯赫的地位,只因為他有放下這一切的決心;只因為他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只因為他有容納是非的胸懷;只因為他就是他,而不是誰都可以模仿的別人!

  《文化苦旅》這本書主要由“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組成。在“中國之旅”中作者踏遍了中國文化的一條條天地之線,將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串聯起來,帶給我們一場異彩繽紛的文化盛宴。“世界之旅”更是作者冒著生命威脅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址后匯編而成,其中對當代世界文明作了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而最后的“人生之旅”尤其發人深思。作者通過謝晉、巴金、黃佐臨、陳逸飛等文化代表以及自己的生平經歷向我們講述了何謂“苦旅”。語言感染,使人深切體味到那些文學巨人們所要面對的心酸而蕩然的人生。只是我依舊不知結束本書的那簡短一句“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喜且泣”是作者對過去人生的一次總結,還是對未來人生的一種猜想,又或者是其他。

  如果要說看完這本書后的第一感覺,我想借用一下黃佐臨的四字名言:可喜,可惜!可喜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極好,寫了一本好書。可惜的是拿著這本書的我卻稱不上是個好讀者。舉個事實說明:記得兩年前曾看過作者寫的另外一本書《山居筆記》其中同樣也有對山西商人從發展壯大到衰落破敗的描寫,只是當時我還暗自笑話,覺得它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自發形成的作用于通商貿易的隊伍,何必費如此筆墨,竟完全沒有深想!如今再看,著實汗顏。周國平先生在《思想的星空》中淺談過一個真正的讀者應該具備的特征。他說了三點:第一,養成了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味,自知以上三點未能有一點達到,因而就只能粗略的說一些書中讓我感想較多之處了。

  在第一部分“中國之旅”中作者將中國各個地區相連接,記錄了中國的許多文化遺址,無論是山水如畫的南方還是壯美曠達的西北,都深藏著他那厚重而冗長的腳印,都蘊含著他那對文化孜孜不倦的渴望與追求。值得一談的是,在作者的眾多遺址記錄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竟是兩個人——蘇東坡與王圓箓,他們都曾為中國的文化盡過一份心力。我相信很多人都知曉蘇東坡與黃州赤壁,卻極少人會知道王圓箓,但是如果說起莫高窟我想就應該沒人會感到陌生了。王圓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莫高窟的主人,而他本人卻只是那個時代隨處可以見到的一個中國平民。他的普通越顯他的高貴,作為一個道士的他竟能為以佛教文化為主的莫高窟投入一生的心力!如果說發現莫高窟是他人生的一次機緣巧合,那么更可以說是他辛勤努力之后的意外收獲。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我對他有無限的贊嘆,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卻如鯁在喉,張口難言。畢竟,莫高窟“生”于他,“死”于他。莫高窟雖由前人所建,但在近代卻是他第一個發現,沒有占為己有而讓它暴露于陽光之下,是他讓世人知道了莫高窟的存在,但也是他間接讓莫高窟走向了深淵,與天一閣一般進入了難逃的時代浩劫。但認真想想我這種觀點也是自私的,這不能怨他。作者也曾設想過一種可能:攔截下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掠奪。可是,即使攔下來,在中國動蕩的近代社會里又有何處容得下文化的自由發展,也只是遲一步的浩劫,來得更深,更徹底,最終能存留的也只會是一如往初的嘆惋。所以更加準確的說法是,莫高窟是生于那個時代,死于那個時代,文化浩劫的來臨不是人錯了,而是那個時代本身的錯。作為文科生的我一直以來都并不喜歡學習中國的近代史,但有應該的尊重。正如作者在文中的告誡:歷史就像一件舊家具,抽掉一個重要環扣就會全盤散架。這應該也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思吧!蘇東坡也算是歷史上帶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人物,烏臺詩案他被貶黃州,官場上的失意卻成就了他文學上的巔峰,只是我想說的卻是蘇東坡的成熟。作者在文中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蘇東坡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看到這里之時我并沒有別的想法,只是心底里有一個疑問:我,成熟了嗎?

  “世界之旅”向我們展示了那些曾在世界史上風靡一時的古代文明,只是不知是被作者文字的打動還是自己內心情感的提升,看得愈深,愈是心疼。在各大文明輝煌燦爛的一刻“盛極必衰”的契機也好像已經到來,就猶如在天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那樣絢麗,那樣美好,但又太過短暫,留不住永恒。而今,我想說說的是作者在歐洲考察時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危險事件:西班牙北部晝夜頻繁的凄厲警笛,在巴黎與阿姆斯特丹發生的重大失竊,以及在法國圖盧茲這座“最平靜”的城市遇到的大爆炸等。作者以歐洲文明為坐標來尋找中華文明短處的同時也明確說出了歐洲文明自身遇到的麻煩,而對于我們這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在追趕當今時下所謂潮流的過程中也能否拒絕一味抱歆羨和追慕的態度作一些更深入的總體思考?

  談及“人生之旅”我才真正知道“苦”之由來。“苦”并非指旅行之苦,而是苦在創造,苦在人生。作者在本書中所談及的文化代表有些是歷經家庭的苦痛,有些則是歷經社會的苦痛,而作者本人,兩者都有。可能我被此書如此打動的原因就在這吧,有經歷才會有情感,有情感才會有感動。或許此刻會有人不解:文化與人生會有著怎樣的必然聯系?為何作者會選擇在最后從文化過渡到人生來結束本書?我想現在我已經明白了,就姑且自己先做個答案,或許也可以成為其他人思考這個問題的一個提示。文化在發達之后,根子上仍然是生命的痕跡,我在上文中也有所提起。無論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那么多古跡都是無數高貴的生命在支撐,而只有將“人生之旅”寫入其中才能道出“文化苦旅”的本質吧!只是一個人究竟要承擔多少的人生之重才能扛起文化這份責任?謝晉的哽咽,巴金的憂郁,黃佐臨的沉默,那些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氣息,那些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吶喊與彷徨,究竟在他們的身后有著怎樣的無奈?究竟在他們的身后又暗藏著怎樣的光輝?我不敢也不愿再說下去,未曾經歷又怎能評價!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似乎對自己沒有什么期許,只希望自己在這嬉鬧的時代,不說了解,至少明白這人生之“苦”吧!

  看完這本書之后回顧作者所寫的全書內容,又對作者多了一份贊嘆。雖然作者是以文化為主線,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文化與生態緊密的結合。尤其喜歡作者所寫的杭州宣言——關于自然,關于生態,關于美麗,關于人間。我不知道現在中國的生態問題已經引起了多少中國人的關注,是否要等到城市已被垃圾淹沒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繁華;水中已是重度污染,再不見往日之清澈,再不見魚兒的嬉戲;天空好似烏云遮蔽,再難有書中的藍天白云;霧霾已經席卷全國,白天也看不見周圍的人群,我們才會知道我們應該關心些什么。如果一定是這樣,那么文化末日也將來臨。不在乎有多少人在振臂呼喊,只在乎有多少人在默默行動。我內心的想法就有如作者的感慨:無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們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要我們謝恩!正中進步成長。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24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4-2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1-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8-20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6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4-12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8-26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9-26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