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時間:2023-01-06 16:37:13 讀書心得 我要投稿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通用21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最關鍵的讀書心得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通用21篇)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

  自私的基因是本很有趣的書,作者嘗試用基因的自私來解釋世界的種種。

  基因是遺傳密碼,是對過去進化的總結和未來進化的起點。基因是核苷酸構成的信息序列,這個序列神奇的決定了你的身高,相貌,性格等等。基因從受精卵開始,不斷分裂復制,復制到所有細胞,根據基因信息,復制你的心肝脾胃細胞,復制你的腦細胞,復制你的皮膚細胞,二十三對信息序列能包含如此多的信息,所以有時候我想地球真的不是更高級的外星文明控制的嗎?純粹靠自然進化,能出現如此繁雜精妙的系統?

  基因不只是遺傳密碼,它還控制了我們的方方面面。首先基因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生存,基因的生存不是個體意義的生存,書中把生物稱之為基因機器,基因生存的方式是復制到更多個體,是信息意義的生存。就是說當基因通過各種方式復制將當前基因機器的基因到其他基因機器,比如子代或者孫代,那么即使當前這個基因機器消亡了,基因卻沒有消亡,在其他基因機器中繼續繁衍。

  那么基因復制的單位是什么呢?這是我以前沒有想通的一部分。對人來說,二十三對基因序列,一半來自于父親,一般來自于母親。那這一般是怎么挑選出來的呢,也就是性細胞的基因怎么來的?基因的遺傳單位是染色體片段,在形成性細胞的時候,并不是將父母中的某一條染色體完全復制,而是在一對染色體中隨機提取片段,重新組序,這種方式提取的二十三個染色體都來自于父母一方,但跟父母原始的染色體卻有不一樣。所以基因的生存單位并不是個體染色體,而是染色體片段。這樣保證基因的變化。假設世界上有個基因庫,包括世界上所以生物的基因,那么遺傳過程中基因序列會重新組織,但信息總和還是保持不變,這當然不合適,所以基因會變異,也就是說,整體的基因庫中,總是會有基因消失,又有新的基因產生。

  那么什么樣的基因會被選擇呢?就在雌性選擇交尾對象的時候決定,未被選擇的雄性,其基因就得不到復制的機會,如果終身得不到機會,那么這個雄性的特異基因就消亡了。當然這個雄性的兄弟姐妹還包含了它的部分基因,還有機會繼續復制。問題是雌性如何選擇呢?選擇有利于雌性基因復制能力的雄性,也就是這個雄性要強壯,要有能力獲取更多資源,這樣的基因培養的后代可以在環境中繼續獲得基因復制的機會。

  在進化過程中,性細胞出現兩種不同的變化,有些性細胞個體變小,靈活機動,這就是精子,另外一些細胞為了保證后代的發育的營養,體積越來越大,這就是卵子。卵子由于體積大,雌性需要很大代價形成,因此數量少。而精子不需要那么多營養,所以數量巨大,雄性能在很短時間生成百萬級量級精子。這樣就導致雄性和磁性兩種完全不同的基因復制策略。雄性的目標是跟更多的雌性交尾,以復制更多的基因到后代。而雌性復制的機會難得,除了生成卵子的代價還有培養后代的代價。因此雌性在選擇雄性的時候會非常審慎,選擇最適合基因拷貝的雄性,同時要求雄性共同撫養后代。雄性和雌性的不同選擇策略最終會達到一種平衡,書中寫的是八分之五的雄性保持忠誠,六分之五的雌性保持忠誠,所有雄性出軌的概率就是高,這是基因天性,不要在抱怨了哦,哈哈。

  書中最后一段更有意思,從基因延生到文化的遺傳,并創造了一個名字覓母,就是文化遺傳單位。基因創造了大腦,大腦為覓母的遺傳提供了基礎。覓母的遺傳跟基因類似,但比基因更快。基因遺傳依賴代記差距,而文化的傳遞可以在一代人中快速傳播。當然文化的遺傳也有生命力的概念,一般來說流行文化都短命,而宗教,宗族文化卻能長久遺傳。

  在科技要什么也提到類似觀點,就是說科技是文化的一種,科技的傳遞形成了類似于基因的生命力。

  如果我們沉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看不到真實,而基因,文化,科技或許才是真正決定人類發展的主線。

  總之,自私的基因好書,強烈推薦!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2

  今天讀了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這書第一版于1976年問世,逐漸獲得了很高的關注,有人盛贊,也有人對它予以毫不留情的抨擊,傳聞是一本會顛覆讀者基本觀念,給予不假思索的人生觀念已重創的書。對我而言,由于有心理預期,所以沒有特別大的沖擊,但是也觸發了一些新的思考。

  如果認真讀完這本書,并且理解一些概率和統計基礎的人,是不會過分地批評它的。我讀的是三十周年珍藏版,有一些增補的內容,作者一再強調,“自私”、“目的”、“競爭”這些擬人化的描述,并不是說基因真的像人一樣擁有這些信念,而是從結果和單純的行為上看,對于不存在人類社會這般復雜文化的生物而言,兩者似乎是等效的。即便是人類,很多天性也可以追溯到進化史上的前人類時期。盡管我認為這樣過于科普的寫作方式有其弊端,但是這不妨礙作者的“洞見”。

  自達爾文以后,關于自然選擇作用的對象有很多競爭的觀點,而基因的維度之所以如此關鍵,因為它幾乎是唯一代代相傳的相對穩定的結構,不同基因之間通過其宿主或者說“表現型”進行相互作用(我不想用“競爭”這個詞)。也就是說,在特定的背景條件下,哪個基因可以使得其主人有更高的幾率產生更多適應性強的后代,那么通過一代代統計學效應的累加,它就會繁榮。這就好像傳銷的擴散一樣。限制它的則是與它起不同效果的等位基因,通常情況下它們會形成平衡。這個過程如果擬人化地表述就是:這些基因為了自身更多的存續,而影響甚至操縱著宿主的行為。(是不是聽起來有些驚悚?)

  閱讀過程中偶爾會陷入沉思——這種擬人化與其客觀行為的重疊,究竟只是一種巧合,還是說所謂“意圖”這種心理現象不過是一種幻想呢?

  《自私的基因》所說的這種觀點,必須放在由代際遺傳而產生的統計上的累計效應來理解,如果要用來解釋人類的行為,還要加上所謂“文化基因”(Meme)的維度,但即使這樣,生物性基因在人類行為中依然效果顯著。而這一切,在將來很可能會改變。Crisper這種高效的基因剪輯技術的出現,預示著未來,人類將全面進入基因編輯的時代——一方面是修復成年人的生理損傷,另一方面是編輯嬰兒的基因以實現“超人類”。有人會說,現在這個技術只是嬰兒期,有一大堆技術瓶頸,還有繁雜的倫理問題,今天不是連轉基因作物都有數不清的人在批判嗎?但是要知道,它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從根治各種絕癥、遺傳病到改善基因,中間只需要跨過一小步。而且人類從很久以前就開始進行動植物育種,這就是不自覺地在改變基因了,而現在盛行的產前預檢,其實就是篩查并提前清除遺傳病。

  表面上看,人類如果不意外滅亡(諸種存在性災難果只是導演的臆想,在今后的幾百年中出現的概率不見得很高),那么人類終將贏來一個“基因”時代,而我認為這似乎恰恰是基因時代的終結。借助道金斯的工具來分析,首先,在一個“超人類”已經很普及的社會,生殖遺傳對于基因的延續來說已經不再必須了,基因有了新的“出口”。子代的基因不是從父母處各取1/2了,如果改造得很多的話,那父母和子女間的天然聯系,就比今天淡了很多,父母自身可能非常長壽,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多自由和價值;其次,很可能一個精子加一個卵子的組合模式也不是必須的了,可以從幾個人身上各取一部分基因,或者干脆從基因庫里抽調大量基因加入進去。這就導致,我是否把自己的基因遺傳給我的后代,對于這些基因本身的繁榮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一個次大規模的編輯,完全可以瞬間扭轉基因庫中的排行榜;最后,甚至那種原始的遺傳沖動也可能從基因庫中被抹除。

  在這種時候,基因庫、遺傳這樣的概念已經過時,那基因的時代也就結束了,那時如果還存在“競爭”,必然是在一些更高層級、更抽象的層面上了,其可能性甚至超出今日想象的邊界。我不愿意簡單地用今天的思維和道德去判斷那樣一個社會,因為這些東西本身就是不斷迭代的。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3

  “這本書寓意深厚,機敏流露,是在寫得太好了!令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諾貝爾生理醫學獲獎者梅達華如是評價《自私的基因》。它也被形容為“年輕人的書”,值得我們一看。的確,作者道金斯,作為一位行為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當然這本書的主題是動物行為。但這本書的重點是講述利他主義。作者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也在于,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

  作者并沒有將我們人類看作是一個特殊的整體,而是放在了生物這個大整體中,我們都是生存機器——作為運載工具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制的,為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秉性自私的分子。就是我們人類這種固有的特性,是我們在社會中作出選擇時,都是充滿利他主義的。通過閱讀這本書,作者驚世駭俗地讓我們知道: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使我們人類更全面地窺見了社會關系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充分的理解之后,我們的政治見解將會重新獲得活力,并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

  盡管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進化學說是研究社會行為的關鍵所系(特別是同孟德爾的'遺傳學相結合時),但卻一直為許多人所忽視。但道金斯對社會學說中這一嶄新工作的主要論題逐一作了介紹:利他和利己行為的概念,遺傳學上的自私的定義,進犯行為的進化,親族學說(包括親子關系和群居昆蟲的進化),性比率學說;相互利他主義,欺騙行為和性差別的自然選擇。道金斯精通這一基本理論,他胸有成竹,以令人欽佩的清晰文體展示了這一嶄新的工作。

  我們可以用書中的原理解釋社會生活中的現象。例如生活中為何有無數的騙子?知道一點進化論的人會想,既然進化是由低級到高級,那我們的生活也應該會一天天的進步,可事實上,人類進化了上百萬年,騙子卻從未消失,而且現代社會反而好象越多。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理查德·道金斯曾舉例在一個物種中有鴿派和鷹派兩種情況,利用數學分析的結果是,在正常的群體中,兩中派是并存的。生活中騙子和好人也是一樣。基因是自私的,其實人性也有自私的一面,一個都是騙子的社會是不穩定的,因為大家都不干活,都想騙別人,但一個全是好人的社會一樣是不穩定。因為人性自私的一面會驅使一些人變成騙子,而因為周圍都是好人,所以行騙是很容易的事情,結果是騙子得到更多的利益,從而驅動更多的人去變成騙子,直到整個社會很警惕,當騙子變的越來越困難,最后當騙子的收益和付出平衡,這個社會就不會有更多的人再去當騙子,最后好人和騙子形成一個比例,達到穩定狀態。當然具體分析很復雜,而且這里我們只把人當成利益的動物,實際上人的行為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結論卻是正確的,就是騙子不可避免。大家都可能很悲觀,其實我們可以盡可能的減少騙子的數量,前面說過,當騙子的原因是收益大于付出,如果我們改變環境,加大懲罰力度,這樣就能減少騙子的數量,比如外國發達國家騙子相對比較少,原因就是他們的環境讓當騙子代價很高。從這個分析我們也能看出,改善社會環境實際不能主要靠道德,道德在利益面前永遠不可靠。

  本人讀完第一遍后,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涉及太多生物、科學的知識,對于我這個文科生來講,太多不明,有許多地方都是囫圇吞棗,必須通過了解其他資料來搞明白,但這樣耗費的時間也較多,所以我在我精度部分想重點研究這本書涉及社會這方面,說白了,就是給我們人類的啟示,以及對我們生活中一些思考方式的指導,并希望通過我們這個讀書演示,不僅能激發其他人閱讀這本書的欲望,還能影響到他們生活中的思考行為,讓這本書更好領導我們認識自己。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識字之初,這句話被奉為真理存于腦海。這句話說人生來都是善良的,之所以會出現好人和壞人之分,是受到后天不同的成長環境所致。直到現在我對此仍然深信不疑,所以始終讓自己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做一個好人。但是,隨著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關于人性的令人發指的不良事件走進我們的生活,我想不只是我,許多人都開始懷疑這句已流傳千百余年的“人性本善”的真理。若人性本善,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會泯滅良知;若人性本善,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即使進過牢獄仍然死性不改?

  如果說我們不在相信人性本善,那么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無疑是最有力的說教武器。道金斯說人具有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人與黑猩猩的進化史有99。5%的共同之處,但古往今來人類都習慣性把自己看做是萬物之主。古時候“人定勝天”的征服萬物的思想是最好的體現;現代社會,雖然人們已漸漸學會與萬物和諧共處,但我們仍然認為人是最高級的動物。然而,對于一個進化論者來說,這樣的認識卻是錯誤的。認為某一物種比另一物種高尚都毫無根據,因為任何物種都經過十幾億年的自然選擇而來,在這個縱向的發展過程中,橫向優劣比較顯得沒有意義。

  道金斯試圖用很多自然界的實例來向我們說明人的自私與生俱來,即人性本惡。他的思想足以顛覆我們所信仰的一切偉大之事,其論據的`完美性和邏輯性也讓你無從反駁。閱讀《自私的基因》你只能被作者的思想牢牢鎖住,找不到反駁的機會,只能夠理解他、認同他。我們說“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情感,但道金斯的思想卻讓你看到,母愛只不過是自私地維護自己的下一代,希望自己后代得以延續并得以優化的體現。不錯,這是道金斯想要告訴我們的,但這樣冷血的世界也不是道金斯最終想要。單單沉于本性乃惡的哀悼,未免有失道金斯思想的深度。

  有很多人曾對道金斯的自私基因論提出質疑,他們認為人是有意識的動物,不可能輕易淪為基因的奴隸。其實,這恰恰是道金斯基因自私的真正意義所在。論道金斯在道出人的自私基因的同時說道:“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抗拒那些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在必要時,我們也可以抗拒那些灌輸到我們腦子里的自私母體。”我們作為基因的.載體而被創造,但我們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反對自私的基因復制暴政。

  道金斯也曾說過,他打算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之后補寫第二卷,對人類作一些論述,然而他發現《美德的起源》正合最初的構想。這也說明作者并沒有因為人永恒的自私基因而否認了人性的美。

  可以說,人生來自私或者人性本惡,但卻并不丑惡,在自私的基因之下,不論我做事是利己還是順便利他,很多事情其最終的結局還是有益的。所以我們不用糾結于人最原始的善惡,他們并不能代表什么,我們真正該去做去發掘的人性善良之面的巨大能量。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5

  為什么西歐人能輕而易舉的征服美洲的印第安人進而征服非洲乃至亞洲,難道是人種的原因?如果這個命題成立了,那么為什么日本人同樣是亞洲人卻能征服亞洲進而打敗俄羅斯,并且敢于挑戰美國?什么樣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治制度更適合人類發展?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聰明?為什么有的病能遺傳?人的本性是否是自私的?決定一個人心智水平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的?因素各占多少?帶著這些問題,我認真閱讀了由英國生物學家道金斯撰寫的自私的基因。讀后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感受:

  在現實社會里,我們感覺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是由基因和文化決定的。基因是人類遺傳的基本單位,人體是基因的載體,是基因機器。人類生存的自然目的就是為了基因的生存和繁衍。人類生存的社會目的,就是為了人類文化的延續。基因和文化都能遺傳的,但方式不同,對人行為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基因的遺傳方式是通過基因復制進化淘汰的方式依靠人體作為寄生載體代代傳遞下去的,主要依靠種群傳遞。而文化的.傳遞則是通過人們后天的學習教化,形成共識認同而傳遞下去的,主要依靠個體傳遞。人的心智智能先天的基因遺傳因素大約占50%,在后天中,家庭環境影響大約占20%,其他的影響,如在子宮環境中的影響和后天學習教化以及朋友影響大約占30%。

  從生物的遺傳進化方面看,生物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基因間接控制的,基因通過支配生物機器和它的神經系統的建造方式而對其行為施加最終的影響。基因是主要的策略的制定者,而大腦是執行者。由基因的自私性決定了個體的自私本能。這里說的個體的自私性是他的本能,是客觀存在性,不是說的是主觀意識方面。從這一點可知,聰明的人所生的后代天生就會聰明的,高大勇猛的人后代就會高大勇猛。有遺傳基因疾病的后代就會遺傳疾病。同時,通過科學家破譯人體基因,就會找到改變基因排序,達到治療疾病,攻克癌癥,杜絕遺傳疾病的傳遞。也會通過改變遺傳基因使人們變得更加健康更加美麗的夢想,這些完全是可以實現的。

  但從人類文化的影響看,人體作為基因的載體,雖然接受基因的控制和影響,但是人作為有意識有思想的動物,在基因面前并不是無所作為,相反,人們的智慧能力足以抵抗基因的本能自私性,他受文化的影響至大。人只有擺脫自然欲望的控制,以自己設定的行為規則來立身處世,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社會秩序的構建,本質上是用社會意義上的人來約束生物意義上的人,讓社會意義上的人實現真正自由,于是就有了道德、民主、法治。而道德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民主法治則是通過人和人之間建立契約來實現的。人們的行為是受文化的影響和引領的。當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超越其他國家和民族時,它智慧的視野和維度就會超越其他國家和民族。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西歐人能征服印第安人,日本人能征服亞洲,他們靠的不是力量,而是文化和智慧。

  因此,從承認基因的自私性到承認人的自私性,是事實求是的態度。只有我們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會知道怎么約束自己的行為,才會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世上所發生的事情。思考問題才會更加理性和符合邏輯,才會正確處理理性和現實之間的矛盾,才會使人更加陽光、鮮活、充滿朝氣地渡過美好的一生。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6

  如果你是個常人眼里自私的人,那么道金斯這本自私的基因再適合不過你了,如果你是個經常無私奉獻的人,那么這本書你同樣需要一讀。

  因為讀完這本書,你才能明白自私的人是如何一點一點從這個世界上被自然選擇所消滅,而無私利他的人又是如何一點一點使得物種進步。

  道金斯在書中提出了幾個重磅的觀點,這在1976年里引起了軒然大波,直到今天,如果你未曾讀過道金斯的著作,或不曾關注過達爾文主義和進化論的學術研究,那么可以肯定的說,這本書還是會在你的腦海里興風作浪,讓你讀完一時無法平靜。

  他的觀點主要在于,自然選擇發生在基因,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個體,甚至是類群。

  這也是這本書開始后著重筆墨攻擊的對象,道金斯毫不留情的用簡潔明了的邏輯和生動形象的類比,彈無虛發的整體打擊了支持類群選擇學說的同行們。我們人類站在今天的生物成就高度,是很難去理解幾百萬年前基因是采取了什么樣的策略才能得以繁殖進化。

  已經有幸活在健全社會當中的我們,理所應當的將群體道德,群體約束,群體利益等概念強加于生物的進化原因之中,就好像非要用比特率來解釋和描述飛鴿傳書的傳輸速率,只會得個牛頭不對馬嘴。

  事實上在生物早期發展階段,如果在一個以群體利益為終極追求的集體中,所以個體都本能的做著利他行為,而這時如果有某個個體突變出自私的行為,它在這個群體中會享受到無與倫比的優勢,不論是它可以有更多交尾的機會,或是有更有利的條件來撫養后代,自然地會將他的基因更好的傳遞下去。而也是道金斯在書中描述的事實,動物會進化出欺騙與檢測欺騙的功能。繼續上面的例子,由于這種自私的基因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傳承自己,這個本來無私利他的群體里多了許多自私自利的個體,這時出現的情況往往是雙方如何通過進化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權益。

  我們在這里談論"利他"或"自私"僅僅是我們人類給予這兩種生存策略的名稱,但實際上策略就是策略,有效的就是好的,無效的就是壞的。當保持利他的群體可以成功分辨自私自利者的欺騙行為,自私自利者只好進化更復雜的欺騙行為或接受在自然界消失的命運,反之亦然。似乎這樣的結果往往逃避不了一個群體的覆滅,但道金斯通過引入進化穩定策略來解答這個問題。

  進化穩定策略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為便于闡述,道金斯在書中往往通過一個群體當中的'兩種基因,兩種性別,或著干脆就用兩種生物來進行博弈。

  事實上達成這種進化穩定策略往往需要主客觀,內外部的協調統一。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一個種群或多個種群達成進化穩定策略的條件是極其復雜多變的,但是回顧歷史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實際的情況只能一分為二,要么達成進化穩定策略,要么滅絕。這種進化穩定策略幫助了一片區域內,哪怕是敵對的物種之間的穩定進化,舉個例子,獅子和羚羊之間就屬于進化穩定狀態,當獅子第一次遇到羚羊時,很多的羚羊被捕殺了,幸存下來的羚羊無疑有著矯健靈活的基因,隨著獅子群體的增大,羚羊日益快速靈巧,很多的獅子被活活餓死,而活下來的獅子不是成功忍饑挨餓,就是有著獨特的捕獵技巧。剛好進化的羚羊也繁殖的越來越多供進化的獅子享用,以此周而復始。

  聽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這個時間跨度極長,其他客觀因素如環境,食物鏈等也會不同程度的影響進化穩定。但道金斯指出進化穩定策略是基因層面一定會達到的,不然這種基因就活該被淘汰掉。

  道金斯對生物以及基因的解讀看上去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恰好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我們不應該依靠剖析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群體來試圖找尋遠古單細胞生物的進化策略和趨勢,而是應該分割再分割,像物理學中對"上帝粒子"的追求一般去追求進化論的構成粒子。道金斯給出了他所在時代最令人滿意的答卷,《自私的基因》客觀公正的闡述了道金斯及他的一系列同僚所發現的生物進化規律,以及其潛在的自然選擇原理及動力,如果你是個唯物主義者,那么這本書將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構造,甚至可以引發出自己該如何定位自己在進化史當中的地位這樣的深度思考。

  我們也可以通過自私的基因這種理論依據,去分析和解答當今社會當中的存在的各種社會現象,比如出軌,比如拖延。當然還有些更為復雜的情形比如同性戀,獨身主義等,道金斯給出了他對這些問題的可能性解答,但實際上這些問題仍有待我們去進一步學習,科技進一步發展才有可能得到答案。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7

  基因在億萬年的進化長河中廝殺幸存并不是因為它們本身懂得競爭和爭取,自私只是一個比喻。基因才不懂得要存活下來自己必須得做什么,必須得擁有什么條件,得適應什么環境,存活就存活了,那些億萬年來死亡消失的基因連自己敗在哪里都不會知道,就像這些幸存下來的基因也不會知道為什么偏偏是自己得以幸存,或許,只是一個很隨機很偶爾的機遇。自私只是一個比喻,人類的比喻。

  很喜歡作者的這種表述方式,喜歡他談論這些東西的口吻。喜歡他一再強調自己只是在用一個人們的都很喜歡都很容易理解的比喻來闡述基因的不自覺無意識無目的性。喜歡他有時候得費力的向我們說明,些些的矛盾我在會意的時候往往內心里是充滿笑容的。

  作者用自私這個比喻想要表達的卻和自私這樣一個人類術語完全相悖的`理念。有時候我看著這些矛盾的表述不禁佩服起作者來。正如作者所說,他只能用這個我們都能理解的比喻來做這次闡述,所以,這個標題很恰當卻又很不恰當。

  其實讀完這本書是和DM巴斯的進化心理學混著讀的,讀完還是有些想法的,只是自己的能力實在有限,也表達不出什么。不過相信以后會有機會的。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8

  這是嚴琦推薦的一本書,生物學方面的書,據說是進化論方面的經典著作。不過全文通俗易懂,中間稍微擺弄了一點淺顯的博弈論知識,完全不妨礙外行人如我來閱讀。

  針對動物進化問題,作者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并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基因的自私行為,即為了更好的復制,傳播。所有的利他行為,也僅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為。

  還好作者強調了,“不涉及到意識的動機”,要不然真的有點像嚴琦說的那樣有點“反人類了”。正因為這樣,在看書的時候,我時刻提醒自己,這是在講沒有意識的動物,這是在講沒有意識的動物。作為一個人類,我還是希望世界能美好一點的,雖然,基因可以這樣的自私。慶幸的是,作者提到了意識的非一般的作用。特別是在講到意識的產生的時候,“把意識視為一個進化趨向的終點”,生存機器最終從主宰它們的基因手中解放出來,變成有能力,甚至是有拒不服從能力的'決策者,比如說拒絕生育。

  雖然要知道這本書寫的不是基于人類的行為,但作為一個外行人的收獲,也許更多的是將人類納入這些“準則”中去思考,反思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當然,最好是同時懷著一顆積極的心。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9

  老實說,讀這本書,干巴巴的,我有些看不下去,感覺作者仿佛在說廢話,立足的某些基點我也并不認可,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淺見。

  我想作者是洞察了些什么,明悟到深層的一些人性邏輯、動物性邏輯,將體會整理成書,本意想闡述基因的自私原理,人類要培養利他思維,只是寫成了論文,有些枯燥。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老祖宗念了幾千年,近幾十年來才有人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矛盾嗎?我以為不矛盾。

  怎么說呢?按佛學中的解釋,人本是高層生命,因一步步變得不好,最后落到了底層,成了人類。

  人最初的那個生命本源,既然是高層生命,必然是符合那層的法理的,是好的、善的。

  在漫長的生命長河中,由于一些因素增加了私心,變得不那么好了,就一層層往下掉。

  每次看到這個說法,就覺得人類像個垃圾站似的,扯遠了。

  既然是私心越來越大,落得越來越低,成了人,人性本惡也當屬正常了吧。

  我就是這樣理解的,有的問題,沒必要爭論,說的就不是一回事兒,爭什么?不是咸吃蘿卜淡操心嘛!

  很喜歡稻盛和夫說的:人生是一次靈魂的修煉,不論你有多么富有,多么有權勢,當生命結束之時,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靈魂跟著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使他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

  人生不需要給別人交代,理由再多,是說給別人聽的,你需要交代的只有你自己,過的是自己心里那道關。

  當你回首一生歷程,你的靈魂層次提升了,你在某方面就戰勝了那個自私的基因,或者說自私的人性,你的這一番回爐再造就有所提升。

  這就是我對自私的基因的領悟。

  基因什么的,每個人都一樣,但活成什么模樣,卻是各有各的不同。是基因決定的嗎?是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性的領悟,對人生的追求決定的。

  基因確切的說只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你沒有思想,那它的邏輯就會主導你,如果你有了自己的思想,那它也只能從屬于你。你可能做的比它還過分,也有可能超越于它的`層次,向上提升。

  就像雌螳螂交尾時,為了后代,會咬死雄螳螂,這是基因的本能,而我們人類不這樣,不會為了孩子去犧牲父親。但為了自家孩子犧牲別人家孩子,是可能的,人性的自私將自家人和外人區分得很清楚,因為人的心不大,顧好自家,才有精力顧及別人。圣人畢竟鳳毛麟角。

  人性的自私我以為并不是基因的自私所能涵蓋完的,它更加復雜多變,基因只是其中一項。

  有句話老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我發現,同理,自私的基因不可怕,就怕生命有想法。

  當生命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有了思想,衍生出來的東西,復雜透頂。人性在關關隘隘處的每一個閃念,其實細思極恐。

  若你私心不大、心懷坦蕩還好說,生命向著大道飛馳;若你私心大、心思陰沉,難免營營茍茍,在人性的私欲中浮浮沉沉。

  但是,有想法總比沒想法好,自己的人生就要活個清楚明白。

  別糾結,很多事情糾結出不來結果。去做事吧,在做的過程中,不管是我們的心思,還是周遭環境,都會明朗開來。這時,選擇人性中的陰暗還是陽光,就看你了。

  無論怎樣的選擇,成就的都是我們自己的人生,開心與否,后悔與否,時光的車輪都不會后退半分,一路向前。但你駛向的是光明還是黑暗,由你說了算。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0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學家。200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的暢銷書中,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為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

  這周我們一起共讀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文章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幾個章節:

  第一章《為什么會有人呢》,作者道金斯提出了本書的論點是,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在一個具有高度競爭性的世界上,像芝加哥發跡的匪徒一樣,我們的基因生存了下來,有的長達幾百萬年。這使我們有理由在我們的基因中發現某些特性。作者將要論證的是,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第五章《進犯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進化上的穩定策略,“策略”是一種程序預先編制好的行為方式。例如,“向對手進攻,如果它逃你就追,如果它還擊你就逃”就是一種策略。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是指,個人的大多數一旦運用這兩種有條件的策略中的某一種,所有脫離群眾的行為皆會受到懲罰。基因被選擇,不是因為它在孤立狀態下的“好”,而是由于在基因庫中的其他基因這一背景下工作得好。基因因能相互和諧共存而被選擇在一起,這并不一定說明我們必須要像看待蝴蝶的情況那樣,把基因群體也看成是作為單位來進行選擇。基因庫是由一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形成的,這組基因成為一個不受任何新基因侵犯的基因庫。大部分因突變、重新組合或來自外部而出現的基因很快就受到自然選擇的懲罰:這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重新得到恢復。新基因侵入一組穩定的基因偶爾也會獲得成功,即成功地在基因庫中散布開來。然后出現一個不穩定的過渡階段,最終又形成新的一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發生了某種細微程度的進化。漸進的進化過程與其說是一個穩步向上爬的過程,倒不如說是一系列從一個穩定臺階走上另一個穩定臺階的不連續的步伐。

  第六章《基因種族》。一個自私基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的目的就是試圖在基因庫中擴大自己的隊伍。從根本上說,它采用的辦法就是幫助那些它所寄居的個體編制它們能夠賴以生存下去并進行繁殖的程序。如果這個白化基因碰巧使它的一些個體對其他的一些白化體表現出利他行為,那么不管它情愿與否,這個白化基因往往因此在基因庫中自然而然地興旺起來。基因有沒有一些比較合乎情理的辦法“識別”存在于其他個體中的其自身的拷貝呢?回答是肯定的。

  從遺傳學的觀點來看,父母之愛和兄弟/姐妹的'利他行為的形成都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原因來解釋:在受益者體內存在這個利他性基因的可能性很大。人們有可能把種族偏見理解為是對近親選擇傾向不合理地推而廣之的結果:即把外貌和自己相像的個體視為自己人,并歧視外貌和自己不同的個體的傾向。

  第七章《計劃生育》。撫養只有作為混合策略的一部分,才能取得進化上的穩定——至少需要進行某種數量的生育活動。動物往往從其自私的觀點出發繁殖最適量的幼仔。假如它們生育得太少或太多,它們最后撫養的幼仔,會比它們應該生育的最適量來的少。親代個體實行計劃生育,為的是使它們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適度的數值上。

  第八章《代際之戰》。親代投資的定義是:親代對子代個體進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資,從而增加了該個體生存的機會(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犧牲親代對子代其他個體進行投資的能力為代價。“幼兒應該欺騙”這樣的提法意味著,促使幼兒進行欺騙的基因在基因庫里處于優勢地位。如果其中有什么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類借鑒,那就是我們必須把利他主義的美德灌輸到我們子女的頭腦中去,因為我們不能指望他們的本性里有利他主義的成分。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存的意義:盡力繁殖并努力保證我們的后代一直有旺盛的繁殖力——所以“人丁興旺”一直都是對一個家族最大的贊美,達到在生物意義上的不朽。第二點就是努力創造覓母——帶有我們標記的思想或事件——并讓其傳播,達到在文化意義上的不朽。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以前我很討厭自私的人,看了《自私的基因》,也慢慢放下了偏見與狹隘。從古至今,大家都在說:“自私是不好的。”在我們接受到的教育中,自私的人也是不會有好報的。但是看了本書,我的認知也開始顛覆了。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1

  這本書圍繞著一個核心思想:

  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植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生存機器,目的是為了基因自身的復制。

  有性生殖相對于無性生殖的優勢在哪里?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有性生殖對負責有性生殖的基因有好處,而好處是:

  “性活動和染色體交換起著保持原始湯的現代相等物的那種流動性的作用。由于性活動和染色體交換,基因庫始終不停地被攪混,使其中的基因部分地混合。所謂進化就是指基因庫中的某些基因變多了,而另一些則變少了的過程”。

  也就是說,由于性活動這種交換機制的存在,負責有性生殖的基因得到了更大的生存機會,于是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

  既然生物體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么如何解釋復雜如大腦這樣的存在呢?

  作者寫道:

  “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大腦則是執行者。但隨著大腦的日趨高度發達,它實際上接管了越來越多的決策機能,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運用諸如學習和模擬的技巧。這個趨勢在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將會是,基因給予生存機器一個全面的策略性指示:請采取任何你認為是最適當的行動以保證我們的存在。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物種達到了這樣的水平”。

  也就是說基因不在直接負責具體的事物,而是制定一系列的策略,以及執行這些策略的機器。這就牽扯到了意識,一旦牽扯到意識,問題似乎就會到達另外一個維度,因為意識沒辦法研究自身。

  博弈論和自然選擇結合起來,可以合理解釋為什么動物的行為是我們看到的樣子。

  基因庫中各種類型的基因都不是全占的,而是保持一個比例,而這個比例是在時間的推動下,經過基因見的“博弈”(雖然不是主動的,但效果相當于博弈)產生的一個“穩定的多態性”。

  囚徒博弈中,能夠在自然選擇中生存下來的博弈策略,往往具有兩個特征:“善良”和“寬容”。“善良”只不率先背叛。”寬容“是只有有限的記憶,一旦對方改邪歸正,就忘掉它丑惡的過去。

  策略成功與否取決于對手的策略,所以在自然選擇下,生物體最終的行為,會形成一個穩定的策略集。這基本就是博弈論的內容了。

  為什么生物體會產生利他行為?

  廣泛存在的利他行為,就是對近親,尤其是對直系子孫的照顧。從基因的角度上來說,一個生物體的父母和它的關聯是50%,它的子女和它的關聯同樣也是50%。為什么自然界廣泛存在的行為是對幼體的照顧?從基因的角度來看,由于孫輩的預期壽命較長,或者說是預期生殖能力更強,所以操作生存機器援助一個年親的遠親,相比援助一個年老的近親,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自身復制的機會)。

  另外,基因當然應該傾向于幫助親緣關系更近的個體,但問題是作為生物體不太容易判斷其他個體與自身的親緣關系到底有多近,我們當然能夠判定我們自己100%就是我們自己,但自己的兄弟姐妹真的和自己有50%的基因相同嗎,這就很難確定。所以,作者說:

  “就利他行為的演化而言,‘真正的’親緣關系的重要性可能還不如動物對親緣關系所作出的力所能及的估計。懂得這個事實就懂得在自然界中,父母之愛為什么比兄弟姐妹之間的利他行為普遍得多而且真誠得多,也就懂得為什么對動物而言自身利益甚至比幾個兄弟加起來更為重要。”

  關于生物體自身控制的“計劃生育”,比如每胎生幾個,作者認為:

  “為的是使它們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適度的數值上。“

  生物體群體性的行為特征,有時是決定于每個個體相同的行為特征。

  “因此,一群動物在前進時,處于邊緣的個體不停地往中心移動。如果這群動物原來是松散的或者是七零八落的,這種向群體中心移動的結果很快就會使它們擠作一團。即使我們所講的模式開始時沒有聚攏的傾向,被追捕的動物開始時也是隨意分散的,但自私的動機將會促使每一個個體試圖把自己擠到其他個圖中間以縮小各自的危險區。這樣,集群迅即形成,而且會變得越來越稠密。”

  覓母(meme)。

  《自私的基因》中,提到了覓母(meme)的概念, 指的是文化、科技中那些體現出基因特性的東西,一段旋律、一個理論、一種科技都是meme。人類只是它們的“生存機器”。類似的'觀點,凱文凱利在《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中也提到過。Meme擁有的特性和基因類似:長壽、生殖力和精確的復制能力。

  我覺得在現階段,這種思考維度更大的意義在于讓人們在現在的變化的洪流中,思考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所謂“集體性癲狂”、“集體無意識”、宗教沖突、以及各種網絡暴力,都可以看做是相關的meme在meme庫中擴大自己的比例。人類在其中更多地只是作為運載和傳播的途徑。和基因類似,隨著時間的推移,meme們可能在不同的領域中發展出完全不一樣的“行為特征”,同時也會出現多種穩定態。不同穩定態下人類的生存狀態完全不同。當meme們脫離了人類載體的限制,人類的存在似乎也沒有什么意義了。更有可能的是人類主動把意識遷移到更先進的承載物之上,可能是專門設計的超級大腦,也有可能是非生物體。

  我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最近一萬年擺脫了自然選擇,現在剛進入“人工主動選擇”的階段。人類在兩個方面擴展著自己的能力,一是人工智能,借助計算機來增強人類大腦所不擅長的領域;二是機體制造,包括純生物方式和生化結合方式,除了大腦外的組織器官,會變得越來越“可插拔”。最后一個階段,可能是所有人類文明的個體在保持個體獨立性的同時,組織成一個整體的智慧體。

  作者認為,基因的影響范圍可以延伸到自身個體之外乃至很遠。

  比如寄生生物,

  “寄生生物的基因需要與宿主基因追求共同命運,享有共同利益,這樣寄生生物最終會停止寄生行為”。

  由于擁有同樣的生存機器,所以寄生基因最終會得出與宿主基因一樣的策略。所以,

  “某些方面來說,這些片段是否來自入侵的寄生動物或者異己生物,其實并不重要,它們的行為可能是相同的”。

  所以,生物體表現出來的行為,只有部分是來自于自身基因的“程序”,剩下的部分是在于不在自己體內的一些基因的控制。總有基因會受益,但不一定是生物體體內的那些基因。

  一些讓人驚嘆的東西:

  “在人體內,血紅蛋白蒺藜以每秒約400萬億個的速度形成它們“喜愛”的形狀,兒童詩另外一些血紅戴白以同樣的速度被破壞。”

  “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復制基因的暴政。”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2

  傾慕已久的神作《自私的基因》近期終于看完了。雖然距離首次發行已有40多年,但依然帶給我很多真實的沖擊和思考。下面,將我印象最深的幾點心得記錄如下。

  一、生命的進化歷程

  本書敘述了生命起源、進化的大體過程。認為基因在進化中,在自然選擇中居于中心地位。但我們可以更深入一步。再總結一下生命進化的過程。我認為這是我最重要的一個心得。

  最早的可復制的,不管我們叫有機質還是無機質,都是單一的物質。比如脂膜,比如核酸,比如鈣質,等等。但是,這些最早的可復制的成分,沒有范圍,也就無法形成獨立的單位。我們猜測在深海熱泉中富含氣泡的巖質成為了最早復制的依附單位。而在這些單位中,幾種物質互相促進,并最終形成了可以獨立存在的脂膜。形成了多種物質聯合復制的獨立單位。這是生命進化的第一階段——從單一物質復制走向多物質聯合復制,形成原始的細胞。基因成為復制的核心。自然選擇的對象由各種物質轉為通過選擇細胞而選擇基因。

  第二步,原始的細胞融合,形成多重復雜的細胞器,形成巨大的真核細胞。基因也不斷融合。現在比較肯定是線粒體和葉綠體原本都是獨立的細胞,被吞噬成為現代巨大的`真核細胞的一部分。自然選擇通過選擇各種外部性能而選擇基因。基因成為進化的中心。

  第三步,當直接吞噬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細胞之間產生了協作,形成了多細胞生物。而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逐漸分化,形成了各種組織器官。

  第四步,分化的組織中形成神經細胞,控制身體對外界刺激形成協同反應。隨著進化的發展,神經系統的預見性、邏輯性和主動性越來越強。隨著智力的發展,生物體逐漸開始利用身體以外的物質,甚至利用各種工具,產生各種設備。同時部分物種形成社會。

  第五步,神經系統產生自我意識。生命從物質的復制,逐步向精神的體驗轉變。精神思想內容和復制和身體基因的復制并行發生。自然選擇通過選擇個體或群體選擇基因和意識。

  第六步,未來,自我意識終將突破身體形態的限制,依附于各種適宜的物質,利用各種可利用的物質,生命不再以種族為區分。而是一個一個獨立的意識。到了這一步就是仙俠小說中靈魂可以隨意轉附和奪舍。這時,基因不再是復制和選擇的中心,而只是意識利用的工具,可以被隨意改造。自然選擇通過個體或群體選擇意識。意識成為以后進化的中心

  第七步,就像細胞會融合一樣,意識也可以同個融合來發展成更強大的意識。仙俠小說中也經常會有意識融合的情景。

  第八步,就像多細胞生物的形成。最終多個意識也會形成協作,并聯網分工。形成多意識元的超級意識文明。此時,整個文明就是一個或幾個意識。

  二、生命穩定策略

  這是我收獲很大的思想。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社會中哪種策略最為有效至關重要。當然首要的原則就像猜拳。沒有必勝策略,只有某一情況下的最佳策略。有些策略像是囚徒困境,是必輸,但也是必須運用的策略。比如在全是惡人的情況下,采用善良策略的人必然最先被淘汰。但畢竟恰好,人以群分,人類的淘汰還在于人群的競爭。在一個絕大多數都是惡人的環境中,如果善良策略的人能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人群,則這個人群必然比實施惡策略為主的人群更快的發展壯大。最終大體善良的策略還是會占據主流。這是人性的希望。

  總之,在計算機演算中,最終的生命穩定策略是,2/3是首先善良公正,但受到侵犯時,反擊,即還擊策略。1/3是先侵犯,當受到反擊時,轉為善良公正,轉變為還擊策略,這即試探性還擊策略。隨著情況的變化,還擊策略,可以分為一報一還或兩報一還等。當然在計算機演練中,最成功的還是一報一還的還擊策略。

  雖然一報一還的還擊策略讓善良的人感到欣慰。但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還擊策略,對人都是首先采用友好態度,但同時大多數人又覺得自己時時刻刻都是先吃了虧,遇到的人似乎遠沒有計算機推演上上那么多的善良。我覺得,這是計算機推演簡單化的結果。因為人對同一件事物的認知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開價,有人認為是公平,有人認為是不公平的。因此雖然大多數人開始都采用自認為友善公平的方式,但對方往往認為是不公平的。利益對立的雙方更是容易產出見解分歧。除了立場之外,認識水平,思維方式,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各個方面都能造成雙方認知的差別。因此,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敵意和對抗,當今社會可能兩報一還,才是長遠的善良策略。

  三、基因的選擇

  這是我非常悲傷的一部分。以前我總認為進步是自然的規律,所以我們的后代總體必然強于我們。但事實是。這只是以整個人類基因群來說,后一代基因群比前一代進化。而一旦涉及進化,必然是以多數個體遭淘汰為必然歷程。事實上,我們后代的基因只是父母的組合,進化的方式就是淘汰落后基因。而有些基因組合,在很多時候,就是用來淘汰的。能給予自己少量的安慰是,當今,是基因與意識并存的時代,意識的作用越來越強大,可以彌補越來越多的基因缺陷。

  四、協作的基因

  作者開篇就聲明。本書叫自私的基因,實際上只表明了基因的一個方面。實際上另一方面,就是協作的基因。雖然基因都拼力爭取自己的流傳,但只有能最好的與其他基因協作,才能被選擇流傳下去。為了自己的目的,必須與他人協作,這就是自然的真相。

  這是一本浩大的書。每個讀者有自己的見解。能讓人思考,就是一本書最大的成功。以上,就是我的一點隨意的心得。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3

  最近看了《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總的來說:五味雜陳!

  道金斯在書中對人性透徹的分析,在前半段我幾乎是看不下去了,因為我無法像作者一樣不帶任何感情的去看待里面的每一個文字,我帶著世俗的眼光去看我們千百億億年來,祖先殘忍的進化,用自利、私心去傷害其他的個體,不管是陌生人還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再用欺騙、蠱惑的手段去取得養育者的`關注同情和愛。做這些事情的所有終極目標就是為了活下來!

  不管過程都多么不堪!

  作者一直在強調這些全都是基因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經過自然選擇而促成的結果。但是,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經過教化的人類,我真的無法做到不去評價優劣。何況書中所列出的理論與現實世界的很多事例那么吻合。將這些理論與事實相結合。我差一點點將人類的本性判了死刑。我帶著悲壯的心情繼續讀下去,幾乎絕望。然而道金斯在文章過半的時候,突然筆鋒一轉。談到了另一種基因的形成與進化,作者對這種在科學界還沒有定論的“基因”做了一個預言似的闡述:我們的文化正在一個“基因”形成的過程中,就像最初的“基因”在“原始湯”中漂浮的那個階段,作為一種比最“原始”的基因生命力和傳播能力更強的基因。它的發展將會比原始的基因更有穿透力,這些東西已經存在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語言、書籍、音樂、道德約束......

  而這些東西都是與原始的“基因“不一樣的性質,并且是原始基因的更高表現階段!

  我似乎看到了曙光!不管作者是不是出于對讀者的安撫,才會將未來描繪額那么美好。但是,他的這樣描述帶來了憧憬和正能量!

  我們在基因的控制下顯得無情與自私,但是,我們并沒有放棄努力。我們在不遺余力的去和這種天性對抗。

  戰爭還在繼續,前途充滿希望!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4

  被御神團的知友安利數次,終于下定決心開始啃這本大名鼎鼎的科普讀物。沒想到這本書超出想象的精彩。令人嘆服的不僅是作者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洞見,更在于其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分析講解。

  簡單說,整本書是對進化論更深入的闡述。說到進化論可謂是眾所周知,而進化論為什么是科學的理論,生物演化的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可能就沒多少人能講明白了。理查德·道金斯旗幟鮮明地提出以「自私的基因」的角度來分析自然選擇的過程及結果。而通過書中的闡述和給出的遺傳學證據,這樣的分析方法是站得住腳的。盡管基因并不具備情感,更不會有「自私」這種「想法」,但是通過這樣擬人化的方式,道金斯把基因的利己行為和利他行為解釋得十分清楚。

  更進一步,作者還把基因的行為和博弈論的思想聯系起來。其實對于基因來說,顯然是并不存在什么「策略」的,但等位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直接或間接控制性狀,在自然選擇的面前,不同的等位基因的「選擇」必然帶來不同的結果。在這里我想到了一個相比作者可能略顯蹩腳的比喻:Pinball。

  我們都玩過電腦上自帶的彈珠游戲。按下彈簧,彈珠就被發射出去,除了設置初始的發射力度,我們是無法控制彈珠的.飛行軌跡的。每次遇到障礙,彈珠會自己選擇反彈的方向;而無論反彈多少次,彈珠終究會落入底部的洞中。

  這和基因控制生物體的生存有些相似。基因就像是在初始時設置了每個彈珠的發射力度,隨后發生的事情就不是基因可以控制了。彈珠碰到障礙后反彈到不同方向,看起來就像是彈珠自己在選擇路徑,實則不然:彈珠只是根據入射的速度和角度,決定反彈后的飛行路徑;彈珠碰到特殊的障礙會使障礙產生變化,而生物和環境也是會相互作用的;最后,所有彈珠都難逃一「死」,只不過有的彈珠會堅持更長時間,獲得更高分數。

  假設有無數個人在操控無數個完全符合牛頓運動定律的彈珠臺游戲。每個人都可以設定一個彈珠的發射力度,而得分高的人可以用積分換取更多的彈珠。然后讓這些彈珠臺一起開動。我們會發現,有些特定的發射角度,會讓彈珠在彈珠臺上獲得更高的分數,相應地這樣的選擇就會有更多次重復的機會。而有的發射角度讓彈珠很快落入黑洞,導致無法通過積分換到更多彈珠而出局。這可以類比基因控制生物體的自然選擇過程。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其實書中的比喻更加精彩,比如作者對于劃槳的比喻就簡單地說明了為什么自然選擇是以基因而不是個體或群體為單位的。

  作者也提到了「時滯」這一概念。當基因決定了生物體的性狀后,是無法中途去改變的,所以在自然環境發生變化以后,很難直接反饋到基因,只有能夠成功存活下來的基因才能把這些內容傳遞出來。用這個概念去解釋癌癥的發病原因,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為什么年齡是和癌癥發病相關性最高的原因?簡單講就是因為人壽命提高了,才讓致癌基因控制的性狀顯現出來了。而之前由于人壽命普遍不長,這樣的基因得以在自然選擇中得以保留。

  作者視角不但局限于生物學,還擴展到文化層面,提出了meme的概念。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5

  大約是年齡的原因,現在的我對所有的小說喪失了興趣,只肯去閱讀一些我感興趣并能記住的書藉。

  英國人理查德道金斯在40多年前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我很感興趣的科普讀物,我曾向很多朋友推薦過。當下,我與全中國的人們一樣都因疫情而宅在家中,對于有趣的書,當然值得再次翻閱。

  時間回到40億年前的地球,科學家們將那時的海洋稱之為“原始湯”,在原始湯中極偶然的產生了大的有機分子,某個時刻,一個非凡的有機分子偶然形成,它能夠復制自己,這之后漫長的時間里,生命產生。

  幾十億年后,它們早已不是海洋之中游曳的分子了,它們在天空中飛翔,它們在山林中奔跑,它們遍布地球的每個角落,它們是你,它們是我,它們是我們。

  科學家們稱它們為基因,而我們就是基因生存的容器。

  此時坐在電腦前的你,或是正在你旁邊呼呼大睡的貓,我們的身體里,總有著某些共同的相似的基因,它們都來自于40億年前的原始湯。

  基因是不朽的。

  它們一代一代的從一個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并用自己的方式操縱著這些個體:它們將在這些個體衰老死亡前拋棄個體容器,實現轉移。以這樣的方式,它們在億萬年的時間里,得以永存。

  個體是不穩定的,它們不停地出現與消失,生命渺小如微塵,但是基因卻像鉆石一樣長存。

  我們人類的生命是短暫的,短的幾年幾十年,長不過百年。我們會發現,從大概率上來講,體弱多病的.總是老年人,而年輕人總是顯得身強體壯。那是因為,基因這個鬼東西,它需要人們在年輕強壯時生育繁衍,一旦實現后代延續,基因已經得到了傳承,那么,之前的那個軀體容器,老、破、殘、死,都不再影響基因的生存,再也與它無關,將會得到它無情的拋棄。

  所以基因就是自私的。

  有的基因能生存100萬年以上,而有的基因甚至第一代都熬不過,原因在于長壽的基因都掌握著看家本領,即它們善于制造供它們生存的容器,它們讓容器一代代的進化適應環境。地球上生物大滅絕共發生了五次,最近的一次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隨之而消逝的,是它們的基因。

  按照理查德道金斯的定義,運氣不論好壞并無規律可循,一個一貫敗陣的基因不能怪自己運氣不好,因為它本來就是個“壞的”基因。這一點,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一致的。

  雖然地球上物種滅絕了一次又一次,但始終還是有生存下來的物種,原始人“阿爾迪”的第一塊骨骼化石于1992年在埃塞俄比亞出土,他生活在距今440萬年以前。亦即,我們人類,在這個地球上已經繁衍了440萬年。

  我們盡管已經完成了基因的繁衍功能,但就每個個體來說,還是想要盡量地生存得更加長久,不甘于只是承載基因的容器。理查德道金斯發現,成功基因的一個普遍特性就是,它們通常把它們的生存容器的死亡時間拖至個體生育之后。

  因此,他提出了兩個有趣的觀點,第一,人類可以延長生育時間,即可以拖到40歲以后再繁衍后代,這樣才能讓基因對你手下留情;第二,我們可以想辦法去“愚弄”基因,讓它以為它所寄居的個體比實際的要年輕。即,你在一個老年個體中越能模仿或模擬青年個體的特點,不論這些特點看來是多么表面化,那個老年個體應該生存得越久。

  這是一種“擬態“。

  其實在自然界中為了生存下去,物種的擬態比比皆是。比如枯葉蛺蝶,會擬態一片枯葉來逃避昆蟲天敵的獵殺,使它生存期更長久;蘭花螳螂不僅可以擬態成白色,還可以隨著蘭花的生長而變色,更是迷惑天敵獵殺獵物的高手。

  中年人或老年人擬態年輕人,就可以迷惑基因,讓它以為你還很年輕,于是,它會給你更長的歲月。

  如果說這本書帶給了我什么啟示,那就是更加堅定的保有我的赤子之心,保有身上的少年氣。

  既然生物學上已經給出了支持年輕化的理由,那么在心靈上也就更加釋然了。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輕人一樣任性妄為敢愛敢恨,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輕人一樣勇敢熱血異想天開,因為你的基因啊,它就以為你是一個年輕人啊!

  人到中年的周華健彈著吉它微笑著唱出《少年》:

  “昂首走了好久好遠,在世界的盡頭撒野,卻想念最初的少年……我唱著每一首歌,留住的快樂。有些路用力走著,有些傷用生命愈合,我還能微笑著活著

  ……歲月總是跑在靈魂的前面,好在還有一點信念陪我們完成每一天。別忘記心中的少年,狂奔的勇敢的最初的少年“。

  別忘記心中的少年。他像鉆石一樣永存。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6

  對于“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兒去”柏拉圖的哲學三問在讀《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之前,在我心里仍然是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在假期照顧生病的爺爺的時候,進行過很多次的頭腦風暴,風暴中心便是生命的意義在何處或者說什么樣的人生才算是有意義的。

  在《七月與安生》這個電影里面,記憶深刻的一個內容是一個吉他手要追隨偶像27歲結束生命。這個偶像是因為意外去世,吉他手人還好好的,我當時就在想為什么要年紀輕輕結束生命,這世界這么美好。人可能到了新的階段,所想的事情真的都會有所區別吧。

  科學家們將40億年前還處在混沌時期的地球上的海洋稱為“原始湯”,在經過無數次且長時間周期的偶然事件的發生(或者說是偶然產生的有機大分子間的碰撞),地球上有了生命形式的出現,并將這種生命形式命名為“基因”,而我們人類本身其實就是基因生存的容器、基因的保護者。

  此刻,坐在電腦前的你,或是家里搗亂的貓貓狗狗,我們身體里,總有著某些共同的、相似的基因,都來自于40億年前的“原始湯”。之前一直覺著人與人之間,只要去追溯前面的祖宗總會找到一個共同的,也就是每個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是有親屬關系的。現在看來不僅僅是人與人一個物種之間了。

  “其實你只要花三分鐘想一想地球、宇宙、死亡,感覺生命無意義的絕望情緒立刻就會占據你的心靈”,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短暫到長不過百年。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大概率上講,體弱多病更多的是老年人和嬰幼兒,這里不管是照看還是醫治,老年人會輸于幼兒,相對這兩個群體而言年輕人總是身強體壯一些。歸結其原因,基因需要的是我們人類在年輕的時候生育繁衍,一旦得到延續,基因有了新的保護者,那之前個體的生老病死都不再將影響基因的生存,基因終將會無情的拋棄前一個保護者,由此推想一下正在滅絕、已經滅絕的物種應當是如此了。就如作者道金斯所述“我們都是生存機器——作為運載工具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制的,為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稟性自私的因子”。

  所以說基因是自私的。

  整個宇宙和世界上存在的萬物從來沒有意義,我們所想要挖掘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困頓情境、一個美其名曰思考的“牢籠”、是自己建立的生活下去的幻想。我們生命本質追求的`不是幻想的實現,而是追求實現的過程。

  這里舉個例子,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對于無論是家里的還是認識的老人,在大家普遍的意識里都會祝他(她)長命百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等。但這里人們可能只沉浸在節日的喜悅,卻不曾考慮過其它哪怕一個小方面的問題,其一就是在老人贍養方面,子女應該怎么做。以我家鄉這邊的習俗為例,在我父母這一輩,農村當地的習俗就是家里老幺負責贍養老人,作為“報酬”會將爺爺奶奶名下的地給他們去種,其它子女則各過各的生活,完全不理會生養他們的父母。這種情況在老人身體健壯時問題可能不是很明顯,但隨著老人上了年紀,身體機能越來越差,很多事情不能自理,在身體力不行時、看別人眼色時,“長命百歲”在我看來,往往是一種惡毒的“詛咒”。因為過于年邁,等到的結果往往是身邊所有相知的、有共同回憶的人先自己一步走了,留下來陪著自己的是無奈、孤獨和漫漫長夜身體的病痛的吞噬。

  當然,這里面忽略了太多其他方面的影響,只討論了老年人一個年齡水平。

  正如作者所述“行星上的智慧生物,當他開始思考自身存在的道理時,他才算成熟”、“沒有意識的基因構成了有意識的人類,而有意識的人類只不過是沒有意識基因的保護者”,作者帶來的這種嶄新的以基因的視角,來審視生命的意義是我還沒有領悟到的新的思考境界。

  而生命最后去到何處,有神論者會說死后會有天堂、地獄之分,但也沒有人死后復活過來向世人闡述兩者,只能說這兩者還只是人們自己的一種幻想罷了。從基因的角度出發,死亡是不存在的,因為基因會像鉆石一般長存不息。我們人類的死亡對基因來說,只不過是沒有保護能力的軀體,因為生育繁衍,基因會一直“寄存”在下一代身體中,直至再過去很久很久,甚至超出人類的時間意識的時候,基因找到比人類更好的保護者而拋棄時,人類是否會像已經滅絕了的恐龍般存在于基因新的保護者意識中……

  看完這本書,我自己理解到的一件事是,人活在世上,生存與繁衍,是作為人類為基因做得最有價值的事。有人會說同性戀者不會像異性戀者一樣育有后代,與上述不符,但想一下DNA在復制過程中也會有錯誤出現的可能,更何況人自身是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以DNA為遺傳物質構成的個體。對于衰老,有一種理論認為,衰老標志著一個個體一生中發生的有害的復制錯誤以及其他種類的基因損傷的積累。

  讀完這本書,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以基因的角度去分析和解答自己所遇到的困惑與不解,如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可以想一下拖著大自身幾倍的內啡肽走在單纖維努力讓你快樂的一個個肌球蛋白。

  就像卡爾薩根的《活著是一個奇跡》里一樣“我們DNA里的氮、我們牙齒里的鈣……都是曾經大爆炸時的萬千星辰散落后組成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星辰”。所以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沒有人知道它的答案,但總有人是生活在自己所熱愛的領域,并閃閃發光的。畢竟被基因“操控”的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活在當下顯得更重要了。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7

  我們的基因從何而來?不朽的雙螺旋——這只是《自私的基因》第三章的小標題,卻是道出了基因的最基本特點,從遠古而來。

  我們人類是復雜而高級的物種,有思想、有技術,能控制地球上的資源、對其他物種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是地球的主宰。而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卻認為基因控制了人類以及其他一切物種:地球上千姿百態的物種都只是生存機器。是誰的生存機器?是基因的!我們都是同一種復制基因,即雙螺旋DNA分子的生存機器,根據道金斯的理論,在我身上存在的雙螺旋,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這二條DNA的基因組上溯至唐宋元明清三國秦漢春秋戰國到三皇五帝,基因組一脈相傳,我相信在近3000年的時間里,我的DNA沒有大的突變,我和我的祖先在作為人類這個物種上也沒有多大的改變,一代又一代的祖先同時也包括我,我們的軀體作為保護基因的載體,為基因的正常運作提供了穩定環境的“皮囊”。而基因所做的只是復制、遺傳。

  幾乎要把自己作為宇宙中心的人類來說,作者的這個觀點有點讓人難以接受,我們作為基因的載體,也只承擔了一個短暫的瞬間而已,我們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我們的基因能在更長時間、更多空間里長久的遺傳下去。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以供基因源源不斷的復制生存下去——這就是本書的論點。

  道金斯在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這樣的觀點,自私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成功的基因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性行為的自私性;同時基因為了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但這種利他主義的出發點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我們所認同的無私的母愛,作者的觀點確是:母愛不過是自私的維護自己的下一代,希望自己后代得以延續并優化的體現。雖然這個觀點太過無情,卻也讓人無法辯駁。

  剛才說過我們的基因和幾千年前祖先傳給我們的那條DNA沒啥大的差別,但大不同的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幾千年文化科技知識的積累,社會總體氛圍等等,這一切的發展可以說更有利于生存機器的生存。作者在道出人的自私基因的同時說道:“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抗拒那些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在必要時,我們也可以抗拒那些灌輸到我們腦子里的自私母體。”我們作為基因的載體而被創造,但我們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基因也以另一種溫和的方式來體現自私的一面,比如這幾千年間形成的社會道德體系、法律法規等,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基因的個體自私行為要適應群體發展的需要,就如上面提到的有限的利他主義。基因想要綿綿不絕的延續,他的載體就需要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很好的社會氛圍,于是人類這個物種基因,為了更好的繁衍生息,保護著其他低等物種,保護著地球這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盤。

  基因在客觀上是自私的,和諧發展始終是這個社會必不可少的元素。比如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基因,一上來就想滅殺宿主人類,終將會被人類滅殺,如果其基因變異到能和人類共存,那將是長久的勝利。獨樂樂,體現的是基因個體的自私,眾樂樂,體現了基因既利他更利己的自私,說明基因已經開啟了更高級的自私行為。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8

  這段時間有機會品味過《自私的基因》這本對當今社會有著巨大影響的巨作,真是思緒萬千。在我看來這就好比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它得意更好的向人們展示基因傳承之間的重要聯系和本質所在,我想基因是沒有錯的這只是他單純的本能而已。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生物所謂的行為其實都是由本身的基因來操作控制的,打個比方父母會對自己的后代盡心盡力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保護自己的后代,人人都知道因為父母是愛我們的。然而通過書中的觀點來看根源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正確,因為一切都會歸根于基因的內在的自私行為,也就是基因想要傳承下去那么就會給予父母一種要保護自己的孩子的本源意識以此來達到讓自己的基因后代生存下去的目的。聽上去是殘酷的,但其實從基因的角度來說這就是為了生存下去而必須存在的手段。想來這聽上去是十分殘酷的,也會有人去質疑此觀點的正確與否,其實不管它是不是徹底遵循規律的,但這無疑就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本書的作者公開表明自己是無神論者,所以此作品也是其用來闡述自己觀點的重要著作之一。當我們讀過此書之后我們不得不去深思,人的根源就是基因內部的潛意識,基因的生存意識也是天生的。就像有的人做的是自私的事情,有的人卻喜歡無私的奉獻。其實這無非是“利己行為”和“利他行為”的差別,在我看來本質上都是為了能夠是自己過得更好。也就是說這里的自私的基因并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種只會為了私欲而進行無休止的行為的貪婪的人,其實是在某一種情況下我們為了是自己能夠更好地保全下來我們不得不去選擇明面上對我們有利的一方面,因為從基因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要在能夠保全自己的情況下才會去選擇適當的進行無私行為。打個比方,當一個父親在和他很好的朋友進行合作一起打拼開公司時,自己的孩子這時需要進入大學進修,老父母也已經年邁,正是最需要經濟支持的時刻,若是繼續進行這種不穩定的賺錢方式無疑是具有很大的風險因此就算是對方覺得不理解覺得是你對不起他,但是為了自己的家庭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這個時候去向對你拋出橄欖枝的穩定企業奔去。就此而言我們仔細想想這到底能不能夠稱為自私呢?這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所謂不論是利己還是利他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就像有的人認為一直幫助別人就是自己的樂趣,自己就能夠過得很快樂這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得到快樂而做出的無私行為。所以從根本上還是沒有改變基因自私的本質。

  基因最大的樂趣與根本目的.所在就是擴大領地,傳承后代。然而雌雄之間的結合也在基因的思考范圍之內,計劃生育對于基因來說是必要的。然而不同的物種也決定雌雄利益的不同。在人類之間雌雄結合就好比開了一家公司而后代就好比經營盈利,在整個公司的經營之中雌性一般付出資源的較多,因此雌性會十分慎重的選擇。這也是基因的本能自私主義所在,同時基因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也就是利己就會選擇幫助他人比如大魚需要小魚去對他的口腔進行清潔,就會吞入一些小魚,然而在這同時小魚也要生存也是為了自己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就會吃一些大魚體內的營養物質,這也無法說出到底是誰不厚道,這就是基因為了能夠更好的成長,為了能夠傳承的更久遠因此將自己與他人就行合作,這也就是為了能夠強大自己。

  縱觀整部書籍得知我們平時所理解的自私與無私與基因的自私并不是一回事我們行為上的利己行為和利他行為不過是基因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從而變化而出的不一樣的行為,自私的基因就是如此,本書觀點深刻到需要我們去反復斟酌。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19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向我們闡述了這樣的觀點,自私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的大部分行為和性狀,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適合度,或者說是提高某個控制這種性狀基因的適合度。連生物的利他行為,其出發點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即:幫助別人是為了別人能幫助我。

  整本書所闡述的觀點很有說服力,語言也比較通俗易懂,其理論亦是“達爾文”的理論,只是以一種達爾文并未選擇的方式來表達,文中將“基因”擬人化,亦表達出一種冷酷無情的信息,有點過于純粹,但我們也許可以用新的視角去窺探很多不曾被注意的東西。

  閱讀《自私的基因》,大多只能被作者的思想牢牢鎖住,找不到反駁的機會,只能夠理解他、認同他。我們說“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情感,但道金斯的思想卻讓你看到,母愛只不過是自私地維護自己的下一代,希望自己后代得以延續并得以優化的體現。

  很多人曾對道金斯的自私基因論提出質疑,他們認為人是有意識的動物,不可能輕易淪為基因的奴隸。其實,這恰恰是道金斯基因自私的真正意義所在。

  論道金斯在道出人的自私基因的同時說道:“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抗拒那些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在必要時,我們也可以抗拒那些灌輸到我們腦子里的自私母體。”我們作為基因的載體而被創造,但我們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

  可以說,人生來自私或者人性本惡,但卻并不丑惡,在自私的基因之下,不論我做事是利己還是順便利他,很多事情其最終的結局還是有益的。所以我們不用糾結于人最原始的善惡,他們并不能代表什么,我們真正該去做去發掘的是人性善良之面的巨大能量。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20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僅僅多了一個變數。怕是再細微的謬誤,在時間長河不斷積累下,都會被無限放大。也正是這些細微的謬誤,成就了你我,成就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因此,謬誤再不是貶義。錯也成了無限可能的一種。我們總是做著各種各樣的嘗試,每種嘗試在某個角度總有一種有利于某一個個體或集體,現實或虛擬的解釋。便是這種解釋,讓我們在嘗試的過程中獲取著不同體驗。再由自然法則大刀闊斧的挑剔著嘗試的結果。

  成功是一種結果,失敗是一種結果,堅持是一種結果,放棄也是一種結果。每種結果都將在新的世界生根發芽,以各種形式將結果的信息傳遞給其他人。再由其他人根據自身生長環境對于這種信息作出相應的反映,或接受,或排斥,都成了信息的映射。

  書中描述一個蠻有意思的角度,肉體是基因開的車,每個基因都希望可以穩定的長久的盡可能多的傳播出去。基于這個假設,基因會根據道路的變化調整車的軌跡,改變車的外貌,甚至改變車的功能。

  似乎與前些日子的一些感悟相佐——信息的表征是傳播。如果把基因也看成一個個信息包,所有表現出來的,無非是如何保障讓自己的信息可以完整的傳播出去。

  這里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信息的傳播是需要載體的,這些載體除了攜帶信息本身,還攜帶了更多東西。這些附加的東西最初可能并不重要,但是隨著傳播次數的增加,附屬的東西可能會反向影響信息本身。

  比如人們對黑暗,對高頻噪聲的恐懼。很可能就是直接被寫在了基因里,源自百萬年間人們受到的來自黑暗來自發出高頻噪聲的物體的侵害。在病毒中可能更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比如對抗生素免疫的變異體。變異的病毒分類出的個體同樣具有免疫的特性。

  如此,會反思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歸塵歸土的說法。其實我們世間往來一遭是為了留下些什么的。比如后代在某種程度上是50%的我們自己,又比如著書立說,工作生活的'過程中,我們也把自己對世間萬物的態度與感悟輻射了出去。不管愿意不愿意,與我們接觸的人與物都會因為我們而發生或多或少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有極大的可能會有部分通過遺傳或者其他形式再次輻射出去。

  換而言之,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在不斷的成為他人的或者他物的一部分。直到百年之后,或火葬,或土葬。不過是將一點殘留重新劃回萬物運轉。

  再聊個小類比,一個朋友公司為了業務發展,將營銷團隊獨立開來成為若干產品代理商,自負盈虧。若將企業看成一個智慧生命向外表征意識的話,在這個階段,就相當于原來依附于智慧生命的組件突然也有了意識。而這些意識相當一部分是有原公司繼承下來的。但是新的意識受限于原有的智慧生命。當業務發生重新調整的時候,獨立開來的銷售團隊可能會重回組織,獨立意識也將被收回。相當于人類個體的誕生于消失。

  當然也有極個別發展的很好的可以脫離智慧生命的控制,獨立開來另行開辟新的市場。換而為人怕是為圣,修仙之道了,也就是傳說中的置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是并不是每個智慧生命都希望以獨立自由的方式生活……這個也很有意思。

  最近的感悟總是覺得一切組織都是相近的。無論是菌落,蜂群,蟻群,還是像人一樣的細胞集合,亦或家庭,企業,國家。同樣是遵守著類似的基本規則。總有方法可以解釋歸類。越是這樣以為,便約覺得有個冥冥在看著我們,在寫好的條條框框里快樂或者不快樂的玩耍著,愛著,恨著,悠閑著,忙碌著……

  縱然基因寫了許多相近,但是我們仍是彼此不同的,人間一遭,還是要留下些什么,哪怕只是給那個冥冥看呢……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 篇21

  讀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我陷入了沉思,《自私的基因》中充滿想象力。我開始體會到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機器。我們知道基因不會思想,但由這些基因所創造的我們不僅可以理解我們自身,同時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擺脫它們無聲無息的控制。正如作者所言:“讓我們設法通過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義灌輸到人們頭腦中去吧!因為我們生來是自私的。讓我們懂得我們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因為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有機會去打亂它們的計劃,而這是其他物種從來未能希望做到的。

  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用自達爾文以來所創建的進化的生命觀,揭示出生命世界里那使人無法認知的秘密,使我們能夠穿越千變萬化的具體生命形式而直指秘密的核心。他顛覆了我們對自然界的看法,也開啟了另一道完全不同于先前認識得自然界之門。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就算是我們的子孫后代,事實上也無法真正延續我們自己。我們的身體只是一群彼此協同也勾心斗角的基因暫時構建以延續它們生命的機器。

  《自私的基因》描述了大自然中復制、變異和淘汰簡單的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現象里的林林總總。 本文語言簡明通俗,妙趣橫生使人一讀就懂,妙趣橫生。結構安排的也非常合理,邏輯性很強,不會那么繁雜讓人云里來,霧里去的。文章中提出的`: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人類窺見了社會關系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并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必將對我們受苦受難的許多根源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這一觀點,對于我們了解和認知自然界是相當重要的。

  讀完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沉思就如書中所說:我們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義,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通用10篇)06-15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09-28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09-20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精選19篇)01-09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4篇02-26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通用13篇)06-15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范文(精選22篇)06-16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通用21篇)11-04

《自私的巨人》讀書心得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