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1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心得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心得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和自由》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1
讀完《愛和自由》這本書,內心都激蕩著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隨著些許悲哀和無奈。悲哀在于,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和發展,而且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并不在于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屬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在于能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是辦不到的。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并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可是這種愛又何嘗不是相互的呢,兒童身上也具有愛的能量,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事物不可抑制的沖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也是智力發展的需求。同時成年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對兒童來說,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園長一再叮囑我們,不停的對孩子表達我愛你,仿佛也喚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兒童也在用他們的愛喚醒著我們,喚醒著快消失的生機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
《愛和自由》也強調說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這個自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對自由的理解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這種能力不是一從與父母的指導,而是自動自發的,尤其是在感覺的練習中,這種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種練習能夠重復多次,這種自我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心理感覺更加完善,進而幫助他從對事物的感覺轉移到對物體的觀念。而他只有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務必要以“愛和自由”這個精神向導來要求自己,使之與自己的靈魂相融。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2
暑假讀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一書,認識了孫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書中觀點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去探索,去嘗試。書中認為:“兒童是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孩子6歲前,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信息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信號。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自由到極致,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里,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兒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屬于他們的時間與自由,大人們對于孩子的一些“專制”與“越權”,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著去做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做的'事情,只是為了達到家長的虛榮心。家長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樣做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這不得不讓我對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產生反思,雖然我沒有像一些夸張的父母讓孩子學這學那,興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輕松度過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預”,當兒子做事動作很慢時,我沒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相反我會全力包辦。正是因為沒有給他足夠的“自由”,錯誤地理解對孩子的”愛”,所以兒子雖然很有禮貌、很懂事,做事認真、靜心,但兒子還不太會系鞋帶、剪指甲……
而作為一位教師的我,往往也會“剝奪”孩子們的“自由”,對孩子有太多過分的“呵護”,我怕沙子會傷眼睛而不讓孩子們去沙坑玩,怕孩子不會掃地而每天不辭辛苦自己搞衛生,怕孩子們意外受傷而禁止他們奔跑……
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愛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覺得不論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的行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孩子很愛模仿,他就像一面鏡子,會毫不保留地將父母和老師的樣子在他人面前折射出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不僅僅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
其次,給孩子犯錯的自由空間,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試不理想,有的家長見狀就會一味批評孩子,指責他,有了這些經驗,孩子可能一到考試就擔心,擔心考差就會遭到父母的批評。這樣,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膽中,他失去了犯錯的自由,這樣的孩子還能學好嗎? 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 ,與他分析原因,告訴他,在今后怎樣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這樣,孩子的內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會自卑,也得到了自由。
愛是什么?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無止息的等待。一位教師或家長如果用愛的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一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的,更會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和生活。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3
這是本文作者孫瑞雪老師特別鐘愛的一首詩,《愛和自由》始終貫穿著愛和自由如何平衡的關系,學會愛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并不是溺愛、縱容、沒有規則,給孩子“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用愛的情感喚醒孩子成長積極性;以自由空間確立孩子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形成孩子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用平等的關系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媽媽在家休了一年產假,沒有離開過一天,等要上班時,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沒有見到媽媽,沒想到他竟然適應的很好,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癥,當時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數孩子不一樣,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書才明白孩子在愛的環境下成長,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會對新環境產生恐懼,這一點在他剛入園時也得到了體現。
很多人都認為彤彤是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但更是個開不起玩笑的小孩,開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臉,就會惱,發脾氣,甚至還會哭。但是周圍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是這樣的,無論怎樣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經常會有人私下跟媽媽說,這孩子遺傳誰呀,你們兩個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氣這么大,媽媽也大惑不解。看了這本《愛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質的心理和智力中專門講了這種狀況,原因是媽媽對彤彤說到做到,也要求爺爺、奶奶言出必行,欺騙孩子會造成他對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不經逗。大多數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貫方式就是逗,但是他們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惡作劇”大多是源于兒童時期的`“逗”。
彤彤上幼兒園選擇的是蒙氏班,那時媽媽對蒙氏理念還是模模糊糊,選擇是因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師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顧。上了幾天后,老師向媽媽反映彤彤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孩子,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課,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隊,他站在一旁觀看。還好是蒙氏班,還好老師受過蒙氏教育培訓,雖然老師認為他自由過度,但是也沒強加干預,漸漸的彤彤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了。看了這本書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慶幸當初的選擇沒錯。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是以欣賞、贊美的眼光看著獨一無二的寶貝,漸漸長大以后,欣賞、贊美被越來越多的批評、指責、約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說的,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每翻看一次總能得到新的收獲,好書真的是要不斷翻閱學習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4
世界上除了生命,什么最重要?金錢?權力?地位?都不是,它是自由。沒有了自由,就像一只被束縛在鐵籠子里的小鳥,惶惶不可終日,只能徒勞地等死,任人擺布。
周末,我和同窗袁嘉寧去同學馬陽家玩,做了一些作業后,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在馬陽家“鬧騰”開了。我們先玩起了“跳格子”,馬陽在地上畫了十個格子我們開心地跳來跳去。后來,我們又想出了新招,找來馬陽的跳球(把腳踩在兩端,可以蹦來蹦去),看誰能跳到最后。我們玩得很盡興,這時,馬陽的媽媽突然喊了一聲:“快來看,有一只松鼠!”天哪,有一只松鼠!從來沒有見過松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
“哎呀,跑了!”順著馬陽媽媽手指著的方向,只見一只老鼠般大小、小而矯健的身影一閃而過。“真的是松鼠嗎?不會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地問馬陽的媽媽。她說“是松鼠”,又叫馬陽把門關了,這樣松鼠就跑不出去了。“抓松鼠!抓松鼠!”我們大聲喊叫著。馬陽的舅舅聞聲趕來,“在哪兒呢?”他問。馬陽的弟弟指給他看。
他知道后,馬上挽起手腕,撲了過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這么多人的驚嚇,蜷縮在角落里,一眨眼的'工夫,一只毛茸茸的小東西就到了他手上,并把它關進了籠子。我們圍起來一看,興奮了,真的是松鼠!只見這只可愛的小東西渾身棕灰色,有兩條顯而易見的黑色條紋,小小的耳朵幾乎看不見,小爪子牢牢抓著籠子,正害怕地渾身發抖,盯著我們看呢!馬陽扔進去一些牛肉干。小東西先愣愣地看著我們,并不吃,后來因為實在是餓了,用前爪捧著牛肉干,大口大口吃了起來,全身蠕動了起來,從后面看,就仿佛是一團肉球在滾動,真可愛。就這樣單純地望著小松鼠,竟也會感到無上的快樂。我們逗它玩,不停地給它吃東西,可是小松鼠并不快樂。它不停碰撞著籠子,掙扎著,一分一秒都不歇息地跑來跑去,妄想跑出這個籠子。
后來,它累了,總算安靜了下來。它望著我的時候,眼神很迷惘。我惶恐地望著它,它過于安靜的眼里寫的是要掙脫嗎?很扭曲,很矛盾。正如一般總以為自己是最強悍的人,往往是最脆弱的,我突然有一種放開它的沖動,它那渴望自由的眼睛里寫滿了悲哀。我去問馬陽,她卻不屑地笑笑,說:“我怎么不覺得它可憐?”問袁嘉寧,回答也是如此。她們是不懂得動物悲哀的人,她們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失去了自由是什么滋味,她們不懂。
愛,就是放它走,給它自由。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5
近些天,翻閱了孫瑞雪的書《愛和自由》,讓我明白了,愛孩子就要給他充分的自由,當然,這樣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的。
《愛與自由》的一個最具有顛覆性教育觀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論,所謂的“精神坯胎”是說,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一瞬間,內在就有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的發展,指導兒童該去抓什么,摸什么……這種觀點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展模式發展。
基于這種觀點,兒童的成長不需要大人灌輸什么新內容,而只需要為兒童創造成長的環境和條件。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掌握語言的過程,就不難看出,環境對兒童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歲前,兒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語言,在這個過程無需大人為孩子專設課程,兒童便能在周圍充斥的語言聲音中自行掌握語言,可見,兒童是自我發展的。而這種自我發展基于感覺之上,從感覺中發展并由感覺伴隨著。
我很贊賞這本書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這個與中國大陸“知識至上”的`教育觀念似乎完全相悖,“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灌輸知識,這就是我國教育的現狀,殊不知這種完全違背兒童內在成長規律的教育觀念,正在吞噬著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也是說,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范疇時,我們應該是有權利說“不”的,但這個“不”要怎么說,以什么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錯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通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通過感知而發現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強調孩子自我教育,家長和老師只是觀察者,引導者,能夠讓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紀律和約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規則。這個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網上現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熱,家長們熱衷于送孩子們上數學班,音樂班,大大小小的教學機構都高懸蒙氏的金字招牌。轉也趕過潮流去上過幾期早教課,當時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當然現在也不是很了解。對當時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繚亂的教具。我覺的現在中國的早教機構已經把蒙氏教育當成是萬能的,已經有些脫離了愛和自由的原則。我們帶孩子去早教班的時候征得他們的同意了嗎,當他們不愿意的時候我們遵從他們的意愿了嗎?我想答案是沒有。我們應該坐下來好好反省,我們帶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還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繪畫能力。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6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發達的國家里早已有了水族箱。一只剛剛從蝌蚪轉化為青蛙的青蛙被人抓入了一個家庭水族箱。在這個水族箱里還生活著一只龍蝦、一條小泥鰍、兩條小鯽魚和三只小螺絲。小青蛙問小螺絲:“你們是什么時候來到這兒的?”“嘿,哥兒們,別去打擾他們,不然,他們會爬到你身上來的,我有這種經歷——很難受!”龍蝦插話了。“那么謝謝!”青蛙聳聳肩,繼續問:“那龍蝦先生,您知道怎么樣才能逃出去嗎?”“哦,不!難道你不喜歡這種衣食無憂,安逸舒適的生活嗎?”龍蝦尖叫起來。“我喜歡光明和自由!”
青蛙輕輕地嘆了口氣。終于,青蛙找到了出逃的路口——排水管道。小泥鰍、小鯽魚、小螺絲都跟著青蛙逃走了,只有那只龍蝦還待在水族箱中。上帝賜給小動物們希望,排水管道的出口是一條大河!他們這一次的`出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他們找到了光明和自由!龍蝦最終被主人吃了。臨終時,他想:“要是我跟著青蛙出去,那該多好呀!原來不管人還是動物,都要想想將來,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啊。”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7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并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感覺來自于內部,也就是說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里面灌東西。兒童是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是啊,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么會和紀律、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通過和孩子們的接觸,我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梁,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大部分家長對于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夠認同,但沒有給予足夠的愛或者沒有正確的去愛,很多家長恐怕無法認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現,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有我們值得改進的地方:
特別在意大人的評價。如果大人否定,孩子會傷心,甚至會哭。家長過多評價孩子,并給孩子施加壓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評價當成自己的做事目標,而不會自己去判斷,也不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最終影響了孩子的獨立。在孩子生活和學習中,家長不要去批評,也不要去評價,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但不要流露出高興或者失望的情緒,要把情緒和事情本身分離開來。
不愿意自己決定。在穿衣、學習等生活各個方面,依賴家長安排,如果家長不安排,會焦慮和無所適從。過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會造成孩子的依賴,破壞孩子走向獨立的過程。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安排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夠好也沒有關系,孩子會在選擇和決策的過程中學習、成長,他會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壞東西、弄臟環境、浪費食物,經常會招致大人的批評,這會讓他覺得自己經常犯了錯誤,其實他是無意的,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確的動機,比如孩子不想吃飯,想去看電視,他的動機絕不是不吃飯、損壞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覺得看電視更好玩兒,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東西;再比如,孩子打壞了東西,他的動機絕不是破壞這個東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這個東西。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責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訴他:沒關系,你只是不小心,我不會和你生氣的。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這是我們的心愿和目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8
自由怎樣給孩子帶來紀律?有了自由,孩子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興趣,TA就會反復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逐漸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把握了規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紀律形成了。
什么樣的紀律能超過這種自發的紀律呢?
有人說:被老師/家長用懲罰和所謂教育的方式,來約束和管制的孩子,也很守紀律。也許表面看起來是這樣,因為孩子懼怕成人的威力。但,長期被約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會失去做事的主動性,就像學校好些孩子,家長一不督促成績就下滑。他們有了自由后,不知道要做什么,無所事事,或等著被分配任務。
可以說,這樣的孩子已經不是自己的主人了。事實上,創造力就是被這些東西一次一次抹殺了。因為創造力是自發的,別人安排不來。而無形中的一種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這個范圍以外的事。這種不是自己主人的狀態,若得不到合適的環境去修正,將一直延續到成年,直至生命結束。
關于不是自己的主人,舉一個經典的`例子:一個小女孩平時由保姆帶,只要她一動水龍頭,保姆就說:“不要動,不可以動,你會把衣服搞濕的。”每次都重復。注意,每次都重復。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煩的心理,衣服濕了得洗。后來,這個小女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園里有個噴水的噴頭,小女孩非常想動這個噴頭,但她停止了,外婆說:“你動呀,你為什么不動它?”。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還是說:“我不能,我不能動它,我的保姆說我不可以動的。”
外婆說:“她不在呀,外婆讓你動呀!",小孩說:“不,我不能動。”
保姆雖然不在,但依然控制著這個孩子。小女孩做什么聽不了自己的心聲,至少在這件事情上,她已經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當一個人不能成為自己時,就會出現矛盾和掙扎,痛苦就產生了。這也是成人所謂的“心理障礙”的起源。是時候問問自己了,面對自己不敢去做的事情時,自己在害怕什么?是誰把這份恐懼植入你的大腦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9
還沒看過蒙特梭利的原著,先讀了這本書。由于是在網上看的電子版,結果好多版本都是從十五章后就是簡短的書摘,沒有具體的內容。好在后來在搖籃網里搜到了完整版。(其實看后面幾章,孫老師一直在強調蒙氏幼兒園有多好多好,雖然收費也是好貴好貴。俺只想說沒錢上蒙氏的孩子她娘,你們傷不起)
先說下幾點心得吧:
書中最強調的一個詞就是"精神胚胎",與傳統教育不同的是,蒙氏教育相信6歲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發展起來。而且這是一種自然的,健康的發展途徑。
所謂"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長需求,就像一顆種子,它總是會要求發芽,要求長大。孩子自身也有這種成長的渴望。
孩子依照著"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付之于行動的過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實體化","實體化"對孩子的心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兒童的智力就是從"實體化"中發展而來的。
但在現實中,兒童的'這種自由常因各種原因被遏制了。比如,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后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于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再比如,父母總是從自己的一些固有觀念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事情,會因為自己的想當然而去干涉孩子的選擇,也就是所謂的"上帝姿態"。
而這一切對兒童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掠奪。
為什么說要給兒童自由?因為很多時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兒童的做法,他就可能會給兒童這么做的自由。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誤解的時候,他就會阻止、會干涉。而兒童依照精神胚胎所進行的活動,一直都是自發而有意義的,它不應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時候,相信孩子這么做總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給孩子自由,就是正確的選擇。
給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放羊式的放養,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
因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統領者,而是一個監護者,一個觀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導和幫助,愛撫和安慰的時候,他能適時地出現。
而這個適時,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需要不斷學習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10
是的,讀書只是一種提升自我的開始。
當我拿起孫瑞雪老師寫的《愛和自由》的時候,我覺得抓住和把握一個兒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或許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慮和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會覺得,我們真的要像孫瑞雪老師說的那樣,學會從一切如是里面將愛剝離出來,那樣的時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愛的禮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我聽過一堂孫瑞雪老師關于《愛和自由》的講座,那時候,對于一切還是很茫然,包括對于孫老師這個人都是一樣的,充滿好奇,可是,當見到她的時候,原來,她給人的感覺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大姐姐一樣,樸實,真誠,讓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溝通交流,突然讓我想起,她寫在書中的一首最愛的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如果兒童要創造自己,他就必須生活在愛和自由里,他必須擁有時間空間,必須擁有愛的照顧和支持,這樣,他才擁有創造自己的機會,就像兒童成長在自由當中,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東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為他自己,否則的話,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離,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一句話,“你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為你自己”,你要成為你自己,而你成為你自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必須擁有自由。
好多的家長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都覺得很慶幸,因為每一個人在育兒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這本書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對于每一個孩子的每一階段的成長期,敏感期的關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自己的內心會得到一個豁然開朗的答案,這真的是一本適合教育者以及家長去讀有深度的好書。
書中說:以愛的`感情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的內化形式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以平等的關系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確,幸福和快樂感一定要在童年經歷,經歷了,體驗了,感覺了,就會對幸福和快樂有了認識,將來就會成為這樣,這正是幸福成長的內涵,幸福也是要成長的,所以之前所說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并不是我們以往認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識,執行自己的計劃,你的計劃不被任何人破壞。
可能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遇到過很多頭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來看看這本《愛和自由》,當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便會發現,這是一扇窗,發現兒童,亦發現自己。
我想,我們一生能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11
《愛和自由》最近開始看第四遍了。這個時候再讀這首泰戈爾的詩又有了新的感觸。
相見恨晚。記得剛遇見《愛和自由》的時候,一度有強烈的想法--要買上幾十本,送給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新爸新媽。也許,我們都會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健康、愉悅地成長。
很仔細地讀。每讀一遍,總是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想想自己初為人母時的種種所作所為,就有想坐時光機回去揍自己一頓的沖動。沒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愛?母雞也會愛小雞。什么是自由?很多時候,我們自已的成長還停留在七八歲而渾不自知。以前也買過很多育兒書,感覺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細節的操作性;而《愛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質,深入淺出,讓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愛。書中,字里行間都是作者對孩子滿滿的愛,讀著讀著,內心便柔軟起來;讀著讀著,眼前便清晰起來。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12
自由,是什么?每個人都在追求自由,“愛”和“自由”的定義是一樣,沒有明確的答案。
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域又有不同。
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這本書里,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不要給孩子強加太多的規則和限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書中有一段是關于孫老師的兒子(辛辛)的。孫老師有一個朋友來她家玩。朋友想逗他,于是他要餅干吃,辛辛不吃。朋友假裝說:“你不給我,我就搶了哦!”然后做出搶的動作。辛辛一下子哭了起來。這時,朋友對孫老師說:“你的兒子還是蒙氏幼兒園的呢!這不行,這樣就哭了,我家兒子就不哭,因為他知道這是和他鬧著玩的。”孫小姐說:“我的孩子在蒙氏幼兒園沒有接觸過這個,所以他無法理解,蒙氏幼兒園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長做這樣的事情來引導他,這對他沒有好處。”
成年人給孩子的每一個動作和語言,孩子都在吸收,父母、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語言都應該是積極的,因為孩子沒有能力區分真假事物的好壞,無論好壞他都會吸收。
我們的老師應該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敏感時期都給予關注和指導。當孩子們“發展自己”時,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思維。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他們就會失去獨特的思維能力。
當一個人在樹林里散步的時候,他可以沉思很長時間,他可以想到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鐘聲從遠處傳來,那么他會感到這種感覺加深了,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說,一個好的蒙特梭利老師,她的突出之處在于,當孩子在森林里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口鐘,可以加深這種美好的感覺。
當一個孩子在0歲到6歲之間形成了健全的品格時,內善就成為了他的自然驅動,他一生都就是為了不斷完善自己。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在六歲之前很好地成長,他就更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思想、情感和人類科學理論境界。如果我們被某些東西所限制,那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
童年,尤其是從0歲到6歲,與成年人相比是人生的另一極。就像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一樣。7不是6的延續。事實上,在六歲之前所奠定的是一生的基礎,而不是為某種文化,某種學校,或某種知識的轉變所做的準備。
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孩子是聰明、自信和快樂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篇13
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叫做《愛和自由》,讓我感觸頗多。這本書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關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在這里,希望推薦給廣大家長朋友們,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啟迪。
《愛和自由》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她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后,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著他們,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呢?還是應該讓他們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來自于實踐。她說,兒童的智力來自于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替代;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斗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現在很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著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讓我們用書中的一首詩來形容所有家長們的心聲: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生活就是這樣殘酷,你沒有給予,你當然得不到回報,你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心里愛他。是的,不頂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著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里來人時,你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為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著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上低聲交談,花叢里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里高談闊論這一切并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托在兒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兒童興趣的動機來自于內在,而獎勵的刺激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相信,沒有一個科學家和任何一個專家的成就來自于獎懲,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強大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學而有成。作為成人,作為家長,我們的責任是如何保護兒童的這種內在的動機不受干擾和破壞。
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于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自尊。我們暫且把內心力量放在一邊,因為這個問題過于復雜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們成人訓斥孩子,或者說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為兒童無自尊可言,兒童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地維護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這樣的財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懲罰多于獎勵。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要說:看看,我早給你說過,你怎么這么笨等等。但大多數成人不知道,錯誤本身對兒童就是一種激勵。如果我們學會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話,很快就會發現錯誤或失敗會促使兒童一遍一遍反復進行,直到兒童完全掌握并順利做完為止。兒童從來都不太重視他是否一次成功,兒童非常喜歡重復,他會專注地反復進行,恰恰是成人的態度使兒童有挫敗感。
學會觀察、學會等待。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犯錯誤,錯誤和失敗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東西和成功。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01-17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范文08-25
愛和自由心得體會03-25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01-30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01-13
愛和自由名著讀書心得03-14
《愛和自由》名著讀書心得04-24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27篇03-11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15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