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時間:2022-10-02 15:04:52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通用3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通用33篇)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

  最近幾日翻看了數頁《曾國藩全集》,雖然內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頗深,尤其是“以誠待人,以和待人”這八個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誠”,信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待人誠心誠意,做事誠實守信,最終誠至金開……

  以誠待人,這是一個做人的首要條件。我想每一位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最注重的詞句之一肯定有“誠實”。以真誠去締造真誠,換回來的才是別人對你的真誠。它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在事業追求中,把集體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視為高于一切,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這種前提下來談待人,應該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處事,不與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無論何時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的標準去規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為他人的楷模。

  誠信為人,是做人的道德準則;對同事,對社會,對客戶,對合作伙伴,我們誠實守信,恪守承諾,對家人,對朋友,對社會,我們坦誠相待,推心置腹。

  誠信是做人之本,立業之基;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誠信是你最美麗的外套,是心靈最圣潔的鮮花;誠信是你價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萬水,質量也應永恒不變;誠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詐的骯臟,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流淌著潔凈……

  “和”字,字祥意豐,意味深遠,寄托著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對人和善、和藹,對己平和、氣和;家和萬事興,鄰和勝親人;商場上和氣生財,困難時和衷共濟;人類向往和樂,世界需要和平……

  我們做人就要待人和氣,不能因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廣闊。我們不要在一些鎖碎小事上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靈比天空更大。

  當我們揚起智慧的風帆,整理好行裝,就要出海駛向社會時,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告訴我們:一定要以“和氣”導航。駛進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港灣,“和氣”以它獨有的光輝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和”,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待人的商人,和氣生財時,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以和待人的'官員,廣納良才,和百姓打成一片,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以和待人的文人,廣結良友,人源滾滾;以和待人的國度,與鄰國相處融洽,沒有戰爭的干擾,百姓其樂融融……

  以和待人,放飛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出你我心靈領土上的光環,傾聽心與心碰撞的聲音,追溯到心靈的腳步。跌倒時,它給人們陽光般的援助;迷惘時,它給人們星光般的鼓勵;失落時,它給人們清風般的慰藉;無助時,它給人們波濤般的勇氣。

  以誠待人,以和待人,只要我們做到心與心的坦誠交流,人與人的和善相待,相信世間有的只是快樂、財富和愛心,缺的才是悲傷、貧窮和仇恨,就讓我們為此努力吧!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

  近日,靜心慕讀了《曾國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為人宗旨,靜思其中沒有一項我能做的到位,特別敗在一個“悔”之中。心中積郁甚多如石頭般一層又一層壓著我,很想大聲哭泣只是欲哭無淚,淚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縱是心中一片憤然如火燒般揪心面上還是一片平靜。人以鏡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處。

  “悔”字當頭:自不量力,投機取巧,沖動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強,不自信,不立達,不豁達,不勤勞,沒耐性,固執,敏感,驕傲,沒有一技之長。

  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種種致使我現在一事無成,夢想離我如此遙遠,“青春有夢,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蠻干是沒有用的,還有識。御去吧,該放下的就該放棄,沙子終究是沙子——曾經寶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選擇了沙子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我也是一個質樸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緊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擁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遺棄的寶石。

  現在終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數,該是你的趕也趕不起,不是你的強求也求不來。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3

  《曾國藩全集》是我讀過最有感觸的一本書,讀完之后深深地被曾國藩的魅力所吸引,智慧所折服,下面我與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完之后得到的感想。

  一是他進取精神值得學習。他從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鄉下孩子,通過科舉考試,先是秀才,再考舉人,最后考中進士,并進入當時朝廷最高學問機構—翰林院。這條路徑絕不是一般人能走下去的`,但他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成功了。除了天份、機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頑強的學習精神使然。

  二是在治國方面,曾國藩思想先進,勇于實踐。受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憨睡,并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睜眼看世界”并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造了第一所兵工學堂,翻譯印刷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三是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應該學習曾國藩“活到老,學到老”的進取學習精神。多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多看書,開闊自己的眼界,增強自己的學識,提高自己的素養。學習曾國藩的先進思想和勇于實踐的精神,多一點思考少一點盲從。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4

  國慶假期,回家閑逛,老爸叫我讀讀他購買的那套《曾國藩家書》和另一本由唐浩明撰寫的《曾國藩全集》。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秉承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念,對國家、民族有著普通人不可理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誠然,在近世100多年西風東漸的大背景下,儒學、儒家,乃至儒士都被激進的批判者斥作守舊、陳腐的代名詞,而隨著新思維邏輯的普及,“肉食者鄙”的觀念被發揮到了極致,中國士大夫自身的優點和價值也被貶損殆盡。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5

  讀了《曾國藩全集》,受益頗多。

  曾國藩面對自強與逞強,是這樣說的“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一個人自強體現在一種強毅之氣,逞強卻是一種剛愎自用的強,自強是自信、宏大、柔韌的堅強,逞強是虛張聲勢、浮躁、懦弱的強。工作中有的人踏踏實實、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給人的是一種自強,而有的人投機取巧、故弄玄虛、見利忘義給人就是一種逞強,逞強的人心中充滿了狐疑、猜疑生怕他人揭穿自己的“強大”;逞強的人生怕他人說自己不行,極力掩飾自我的空虛,自然就給自強的人帶來麻煩,這種人格的'弱點和缺陷是不完整的表現,要改變就需要從自我修養方面歷練自己。

  曾國藩用自己的經歷真正意義上踐行了儒家幾千年來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國藩身上的眾多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的。

  曾國藩的思想還有很多值得再開發再挖掘,他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個典故就是告訴我們面臨困獸般無法解脫的困境應該怎樣做,只有堅持就會取得成功會使你的人生邁向了新的臺階,事業取得了更大的輝煌,人生臻于盡善盡美。

  任何成功都非偶然因素的巧合,無論從文化結構,人格力量上面,都是長期鍥而不舍,一絲不茍的努力中得來的。一事一時的得失成敗由于偶然事件的存在,其特殊性或許過于明顯,但一個趨勢及一個思維循“規律”的發展,便是長期作用的結果。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6

  曾國藩是一個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處在一“悔”字,他每天都寫日記,還拿出來和大家討論,接受大家的監督批評建議。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就是說,笨拙勝過機巧。辦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并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絕對是一個勤奮努力的人,這跟他內心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有莫大的關系,是個有信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經歷了三個皇帝,包括慈禧垂簾聽政的同治,從七次科考失敗到翰林院,到太平天國運動(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天津教案等等,說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說不上,畢竟以一人之力,無法挽回傳統社會積千百年形成的強大頹勢。那不是一個人的失敗,是整個政權的'腐敗。

  但他一介書生,創建湘軍,統率群雄,帶兵打仗,曾兩次絕望到自殺被救,到后來力挽狂瀾,剿滅捻軍,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續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沒呀。就連毛澤東和蔣介石都稱之為偶像。

  除了建功立業外,他還成就了很多人,還培養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鴻章,李后來的造詣也輸于師傅,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成全別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7

  利用十余天的時間讀完了《曾國藩家訓》,對曾國藩的成長過程與為官的經歷有了淺顯的了解,更對曾國藩的為人處事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原以為《曾國藩家訓》是對其子嗣的教誨篇章,細讀書卷才知,作者黃西華利用曾國藩的畢生經歷解釋著“曾國藩家訓”的內涵。這不僅讓我了解了曾國藩家訓的內容,更讓我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國藩的為人處事之學。

  原來曾國藩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聰明,他原來是個典型的“笨小孩”,記憶力也不是很好,但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來的地位。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有著普通人身上的優缺點,曾經也是個睚眥必報之人,但遇到良師后,堅持寫日記并反省自己的行為,才有了后來出眾的曾國藩。毛澤東同志很佩服曾國藩,這讓我想到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不是就源于此呀?

  他的毅力是驚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備的,一是堅持寫日記,一日不落;二是戒煙成功,雖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還是憑借自己驚人的毅力戒煙成功;三是每天讀書,沒有一日不讀書,即使晚年視力幾乎喪失也沒有間斷。

  讀到為學篇之教子讀書成大器,也是本書最后的章節,提到: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這也是我要學習之處。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8

  這本書對曾國藩的評價相對比較客觀,沒有像之前很多曾國藩成功學那樣神化他,讀完對文正公有了新的認識,也非常喜歡前面柴靜的序和后面劉瑜的《跋》。

  張宏杰的高明之處在于:先恥辱后高大,先貪污后清廉,先迷信后務實。曾文正極高明而道中庸,其智慧及高級品質有深入且獨特的見解,尤其對左宗棠的關系處理頗感敬佩,也深深懂得了曾國藩的這句話,“合眾人之私,成一己之功”。

  多看幾眼美女回家要檢討,夫妻房事也要檢討,諸如此類的檢討用現代人的思維去看就是有病,所以我們都做不了圣人。曾國藩天資平平,七次才考中秀才,三次自殺,女兒們婚姻生活都很不幸,,,那又怎樣?與眾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國藩的`渾厚、開闊、無所不包。曾國藩的立德、立功、立言,看到了一個為人稱頌的圣人,于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憎的活生生的曾國藩。

  劉瑜說:一想到在那樣無望的時代,曾國藩還奮發圖強,對他的欽佩不禁如滔滔江水。轉而又想到,即使是以他的奮發圖強,也只能哀嘆“天命”之不可違,卻從未抬頭觀望天窗外的璀璨星空,又覺得個人面對歷史,還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9

  日前,在大班家長講座上,西津小學汪寧老師的講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內容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內涵,結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經驗解讀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從而順利實現幼小銜接、幫助孩子平穩過度。其中對家長的言傳身教進行了風趣幽默又一語中的的講評,指出了家長的引導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習慣的力量、品質的'培養、身教勝過說教。

  《曾國藩家書》中也指出:“至于擔當大事、修身齊家全在明強二字”;“教兒女輩,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出將入相被后世譽為“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在家書中有多篇涉及對家人的關懷備至、對晚輩子侄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從正面勉勵督促子侄用功讀書、謙遜做人。后代中出現了曾紀澤、曾廣鈞、曾寶蓀、曾憲植這樣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惟愿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恒”、“教訓厚被子地,以勤苦為體,謙遜為用”、“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家書主旨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實用價值。也對家長、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提供給孩子一個溫馨民主的家庭氛圍,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養,給予孩子健康的體魄、正確的價值觀,這才是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0

  近日,拜讀了張宏杰先生的《曾國藩傳》,感慨良多。縱觀曾公之一生,從科舉“七不中”到翰林帝師,一介書生,草創湘軍,平內亂,幾經生死,倡洋務,開眼看世界。立德、立功、立言、為師、為將、為相,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名滿天下人不妒,功高蓋主主不疑,無愧千古完人。曾公之智慧值得終身學習領悟,我年少淺薄,妄自分享兩點個人體會。

  一是下笨功夫。“大道至簡”,“天道忌巧,去偽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結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體現。要終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態,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徑,不學投機取巧,不計較眼前得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實走好每一步。保持韌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終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二是心誠。“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有善念,方得始終”、“其身正,不令而行”,心誠要有必勝的'理想信念,更要有真誠待人的坦蕩從容。曾公之一生,光明磊落,心胸豁達,內圣外王,把一個“仁”字發揮到了極致。不耍小聰明,不陽奉陰違,不兩面三刀,學會感恩,有包容萬物之心,保持一份善念,恪守君子之道,精誠所至,方能金石為開。(景天宇)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1

  《曾國藩家書》是一個長者對治家教育的金玉良言,是一個學者對文化道德的經驗之談,是一個為官者對處世治國的成功總結,更是一個胸襟廣闊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家書中字字良言,是修身治家的真知綽見,是為人處世的精辟論斷,是成就大事業的經驗之談,是很多成功者的'有益借鑒。

  曾國藩家書近一千多篇,主要記錄了曾國藩從清明道關年間到同治年間前后二十年的生涯。家書行文流暢,揮筆自如,形式多樣,使我們在他的平淡家常事中感受其所蘊含的真知良言。雖然家書內容不多,但是這部家書史足以體現了曾國藩的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讓人由衷地奉送給他很多的美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曾國藩在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例如在讀書、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他的家書中,可以感受到曾國藩對親情的重視、對親人的呵護關心,乃至對身邊的關愛,這在骨肉親情日漸冷漠,親戚朋友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是值得我們所借鑒的。在他的家書中,也可以他為人的誠懇,為官的清廉,曾國藩深諳中國歷史,參透官場之道,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中國古代經典浩如煙海,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和力量,帶給后人無限的思想匯聚,給我們很多學習借鑒的榜樣。《曾國藩家書》也不失為一部經典,帶給我們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亦或社會中很多的學習準則,教導著我們不斷努力前進,朝自己的生活大道邁進。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2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曾國藩-血祭》的書。

  “遠遠地看到家門口素燈高掛,魂幡飄搖,曾國藩悲痛萬分,他三步并作兩步朝大門口奔去。三道大門早已全部打開,曾府老少數十人一律站在中門兩旁。曾國藩一眼看見父親拄著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顧一切地跑上前去,雙膝跪在父親面前,語聲哽咽地說:“不孝兒來遲了……” 話未說完,眼淚早已一串串流下來。”

  “正是要自己辦大事的時候,為何如此瞻前顧后、疑慮重重呢?”“世無艱難,何來人杰?”

  我看出:曾國藩非常孝順,這可以從“遠遠地看到家門口素燈高掛,魂幡飄搖,曾國藩悲痛萬分,他三步并作兩步朝大門口奔去。三道大門早已全部打開,曾府老少數十人一律站在中門兩旁。曾國藩一眼看見父親拄著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顧一切地跑上前去,雙膝跪在父親面前,語聲哽咽地說:“不孝兒來遲了……” 話未說完,眼淚早已一串串流下來。”看出。

  曾國藩有決心戰勝困難,從“世無艱難,何來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國藩不孝順,那他就不會悲痛萬分,如果這樣,他的母親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

  如果曾國藩沒決心,那他就不會成為清代的著名將領。

  我要像曾國藩那樣孝敬父母、有決心戰勝困難。我會幫父母分擔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世無艱難,何來人杰?”,這樣,我會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曾國藩孝敬父母、決心戰勝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3

  一直很想拜讀《曾國藩家書》,之前由于自己的懶惰也好,忙碌也好,讓自己把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給落了下來。由于課程,也是因為興趣。這段時間稍稍讀了些許。《勸學》篇的內容有那么一些讓我感觸很深。

  讓我特別有感悟的話語出現在“勸學篇”里“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恒心”一信中: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看完此段,驟然屏息,冷冷靜靜又看兩遍,再冷冷靜靜想想自己,感覺后背跟扎了不少各種尺寸的針頭似的,一沒留神就遭遇了傳說中的`如芒在刺。

  其實“做事有恒”這個觀點在勸學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闡述,可以說是貫穿始終。比如:“雖極忙,亦須了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等等。

  做事有恒心,專一,這些東西乍一看你會覺得都是老生常談。但咱也可以好好想想,這些東西為啥那么老了,不同的人說了那么多遍了,但還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不斷強調呢?

  我從來不是一個有恒心的人,在漫漫二十多年的歲月里,我習慣于去嘗試新鮮的東西,但是真正堅持下去的沒幾樣,而且也不是自己百分百的心甘情愿,大多是因為外界所迫。

  作為一個大學生,特別還是金院的學生,我們需要扎實熟練的技能,豐富的專業知識。而這些東西正是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需要我們花時間,下苦功的,此時此刻,恒心、專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對我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自我挑戰。

  最后用曾國藩的一段話勉勵自己: “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毫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于我哉?”

  我沒有資格去評價曾國藩這個人,但是他書信中的文字卻告訴我:做自己,堅持自己,用一顆堅持、專一的心去為自己描繪出一個燦爛的明天。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4

  學習完曾國藩的家書,正如曾自己所說:人但有恒,事無不成。 雖然“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真正做到這點,確并非易事。

  家書中曾國藩屢次說道自己的不足跟欠缺,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曾國藩確實是個大家。之所以又這樣的成就,就是在于他能自省。

  能夠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評,并且終其一生,一般的人幾乎做不到,而曾國藩做到了,給了后人一個很好的“恒”的'概念。

  曾國藩前后三次戒煙,歷時長達10年之久,前兩次大張旗鼓說要戒煙,但都是反反復復,沒有成功。最后一次,在不知不覺中安靜的戒掉,而戒煙結束后,自己寫了日課12條來約束自己。

  給自己定個目標,目標不要太高,那樣的話就成了好高騖遠了,聽過這樣一個故事,馬拉松比賽后,記者要對冠軍例行采訪,問奪冠的秘訣。冠軍回答說: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然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

  當行動有了明確的目標時,并能把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進速度與目標之間的距離,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要達到目標,就像上樓一樣,不用梯子,一樓到十樓是絕對蹦不上去的。必須是一步一個臺階的走上去。踏踏實實地,每前進一步,達到一個小目標,體驗到了“成功的感覺”,而

  這種“感覺”將增強自信心,并將推動發揮潛能達到下一個目標。

  經常告訴自己這樣一句話: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覺得自己很幸運,找到了一個好的平臺,團隊成員和諧相處,快樂工作。懷揣自己的夢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5

  曾國藩的一生,成功顯赫到了頂點極處,爭議復雜也是千古未有。

  自湖南起兵后,曾國藩的湘軍屢戰屢敗,兩次投江自盡,數度立下遺囑,更曾在困境絕望中棄官回鄉。

  然而,信奉“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曾國藩,認準了一個“挺”字,憑借極度的自省和堅忍,硬是挺到了太平軍內訌的戰局轉折點。攻下南京后,曾氏家族手握重兵。當此之時,曾國藩顯赫至極,然而,曾國藩成功后做的首件事,是與一直在暗中支持他的京中權貴肅順斷絕了交往,在肅順政變失敗后沒有留下一點把柄;而攻滅太平天國的次月,曾國藩便主動上折提出裁撤湘軍,并且果斷實行,終于使得曾國藩成為史上既功高蓋主又保全自己的極少數人物之一。

  有次和朋友閑談,聊到子女教育問題,就推薦了曾國藩家訓這本書,對曾國藩產生了一些興趣。

  但由于教科書給予的清朝落后、腐敗、割土求安等的影響,始終不太喜歡跟清朝有關的所有,不愿去了解那段盡是屈辱的歷史,不過曾國藩卻改變了我這樣的想法,覺得我之前的想法太可笑。

  這本書的時代背景是清朝的末期,以曾國藩的事跡為主線,遷出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狀況,不同層次不同階級的人的認知狀態以及一些富有時代感的社會風氣。但我感興趣的還是曾國藩這個人。

  曾國藩前期是深受孔孟之道影響的讀書人,滿腦子都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想法,加之仕途順利,想的便是成為國家宰相,位極人臣,光宗耀祖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他跟我在書里“認識”的所有了不起的人都不一樣,年輕時的曾國藩也有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的諸多的'缺點。

  但他的優點是平常人所無法企及的——一旦定下目標,不成功不罷休。

  他自己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為圣賢便為禽獸”,只要定下目標便要奮力實現,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到底,期間不斷的反思、自省、學習,戒掉一個又一個毛病,一個又一個的陋習,到死之前還在自責沒能改掉愛下棋的毛病(認為太耗費時間)。

  此人嚴于律己,善于思考,懂做人、識人、用人。

  他總能真心的思考別人的批評,認真的自省、反思,恪守嚴格的規則,將修身“自我教育”踐行一生,不僅育自己、育家人、育兒女、育弟弟妹妹,讀書筆記。還育族人,他的《曾國藩家訓》被推崇度認同度很高,毛澤東、蔣介石、梁啟超等了不起的人都對此家訓推崇異常。我感受最深的也是他的“自我教育”,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煩惱、誘惑、絕望、過錯等等,不管何時總要守住底線,堅持方向,做最好的自己。

  曾國藩的一生也有巨大的遺憾就是歷史書上留名的賣國賊罵名事件“天津教事件”,但他組建湘軍,書生帶兵還打大勝仗,在其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等事跡,這些事情都是很了不起的舉動,是可以和林則徐并肩的清朝為數不多的睜眼看世界的人。他對讀書學習和自我反省的執著和堅持非常令人敬佩,他用一生的時間來學習和改變自己,他做人、做官的哲學都令我輩望塵莫及。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6

  曾國藩是宋明理學的擁護者,推崇儒學講求經世致用,在現存的330多封家書中包含了對后世、對諸弟的拳拳教誨,內容涉及范圍之廣。

  我作為一個大學生讀這本書更是感到受益匪淺。大學是我們在步入社會的最后一個過渡區間,我們從這一封封家書中一遍又一遍真切的感受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于當代現實生活的奧秘之處。

  下面談談關于書中內容感悟。

  修身篇曾國藩身為朝廷重臣,其中官場的風云詭譎暗流涌動稍有不慎都可能跌入萬丈深淵,因此曾國藩諳熟官場的泠酷無情甚至也有過郁悶氣憤心血兩空,所以告誡沅弟遇到任何事情都應該保持冷靜、平時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何情況都要保持內心的和平寧靜,如果真的能做到就是有大修養了。我們現在都說養生,更重要的是養心。又好像現代人說的“有多大能力就能忍受多大委屈”一個平和強大的內心是有多重要。

  修身方能齊家,需要我們以“誠”待人,有膽有識。我想,這是對社會的每一分子提出的要求。我們或許有繁忙的學業,也或許會遇到一些難題,但是只有以誠待人,營造好氛圍,一切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作為一名青年人,雖然年輕,或許生活經驗沒有那么豐富,但是善待大家、用真心與暖心陪伴身邊人,這是我力所能及做到的。我相信,只有營造好一個充滿“家園文化”的氛圍,我們才能提高我們的工作積極性,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更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氛圍。

  修身方能齊家,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持之以恒。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青年人,我知道,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太多。未來,我將進一步加強自身學習,從學習高速路知識入手,我們在學習之余,更要牢記解放思想、創新突破,真正將學習和工作,當做持之以恒的任務,時刻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率先作為,起到一名青年的`先鋒模范作用;要求別人不做的,更要嚴格要求自己、為人垂范,方能贏得認可。當然,學習之余,更不要忘了持之以恒,用恒心擊破難題,用恒心改變困境,這是我們年輕人應該堅持的原則,恒心之后,定可以迎來屬于我們的小成績。

  讀書使人明智,學習使人進步。一本好書可以捧讀一時,更可以受益一生。當然,我們高速路在發展的同時,同樣迎接挑戰和機遇,這就為我們青年人提出更高要求。我曾經經歷過很多困難和磨煉,我曾受遇到過很多挑戰和機遇,正如曾國藩家書帶給我們的震撼,修身齊家,方能迎難而上,未來,我已經做好準備,用家書來指導自己,在未來的新征程上,蓄勢待發,勇敢前行!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7

  家,簡單的一個字,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因為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莫爾說:“為了尋找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中國古人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是個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紐帶。而今天我們要感受的一封家書,是清末大師曾國藩。

  修身立命,是我在讀完這本書后的第一感,但又不同于王陽明的機敏勇謀,曾國藩一位書生,也讓我很好奇,他是如何成為最終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國家棟梁。這讓我不禁好奇,這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如何讓自己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呢?

  全書共167封,覆蓋了曾公人生31歲到57歲的重要時光,曾國藩說,勤則百弊除,并且他很強調一個字“恒”,持之以恒的恒。

  另外,在如何讀書,讀好書,方面也令人醒悟許多。“曾以為學四事勉兒輩: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讀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一曰習字宜有恒,不善寫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蓋閱歷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諸侄力行之。”總結了一下,主要是四個字:“看”“背”“寫”“作”

  一看,“生書”即沒有讀過的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課外書,雖然考試不考,但也要多看,快看,不用字字弄的明白,多多這類書可以用來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曾國藩認為,看得快才能看得多,并積累多。

  二背,“舊書”就是考試要讀的書,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經常要背誦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想考試過關就必須熟讀背誦。如今,我們學生的課本也要熟讀,熟記,因為課本上的知識都是考試必考的內容。

  三寫,寫字,指的是寫毛筆字,在古代,讀好書的同時還要練一手好的毛筆字,而毛筆字的練習需要毅力和耐力,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有所成效。字寫得如何,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行和修養,所以有“字如其人”之說!現在孩子學毛筆字的不多,寫的好的更少,原因大多都是不能堅持,堅持下來的都會有所成就!

  四作,“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肢不能行。”作就是指寫文章,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思考,甚至是苦思,思考好了再寫。不善于寫文章的人就像啞巴不會說話、不會行走的馬一樣。如今,寫作能力越發顯得重要,有好的口才文采,才會讓一個人更加閃亮。

  為學四要事,是曾國藩一生經驗的總結,凝結了他的經驗和教訓,給我們以后的學習和讀書指出了正確的方法和道路!看生一拓域,溫舊一鞏,;習字一善書,作文一思辨。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8

  我向來不喜歡讀文言文,即便是晚清時候已經接近白話文的相對簡單易懂的文言文也不愿讀,所以哪怕這本《曾國藩家書》曾多次出現在各大網站的推薦必讀榜單上,我也始終沒有提起對它的興趣,如果不是這次作業要求,我想我會因為個人喜好而錯過這些通過平常的家書、簡潔的話語而講出不少極富智慧的為人處世準則的箴言。

  曾國藩的家書不只是普通的日常書信,而是用書信形式將自己的學問見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自己的至親,也傳遞給百年后翻看這些書信的后世之人。《曾國藩家書》記述了曾國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長達三十年的從政從軍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所涉及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家庭生計,大到對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和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寫照,在平淡的家常中蘊含著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曾國藩一生強調讀書立志,倡導經世致用。他首倡洋務,順應世界潮流,同一眾有識之士揭開中國近代化的序幕;他知人善任,教子有方,留下傳世家書與為政箴言,引起后人的重視與追尋。曾國藩所寫的信中就曾說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他認為讀書治學的目的應該在于進德和修業。進德指的是培養“孝、悌、仁、義”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齊家。而修業則指的是提升“詩文作字”的能力,記誦圣人的經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學問。他之所以說“只有進德、修業靠得住”,是因為他認為功名富貴是不能強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而進德和修業這兩件事則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報。即所謂的.成事在天但謀事在人。曾國藩反復告誡家人要多讀書,同時也提出了讀書的方法,“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說讀書首先要立志,志向遠大,方向明確,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要有識,曾國藩認為人必須擴大眼界增長見識,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且要在書本之外即現實生活中加以努力。最后是要有恒,意志堅定,不屈不撓,即“但須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曾國藩家書中還有不少為人處世之道,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本“雞湯文學”,是最早的成功學著作。這些看法不無道理,畢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這本書的見解也有所不同,同樣的,這本書中所謂的至理名言處在不同情境之中也會有不同的理解。總之,無論此時處境如何,都不妨打開此書,在喧鬧中求得一份寧靜,于紛繁中和心靈進行一次對話,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19

  在恥辱中忍辱負重

  曾國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資質較差,無論是智商還是身體狀況,與常人相比都處于弱勢,這估計是和基因與環境有關,曾國藩的家鄉至今還是個交通不便、消息閉塞的地帶,那個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聰慧,曾國藩的父親在家教十分嚴厲的條件下,仍然連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敗而告終,曾國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讀,六次考試均落榜,還受到了考官的當眾諷刺,然而也正是這次恥辱,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曾國藩竟咬牙發奮,第七次終于成功,從此開啟了自己飛黃騰達之路。

  曾國藩一生經歷過五次恥辱,分別是:剛才所說的參加秀才考試被考官公開批責;金鑾殿中向皇帝奏折,為解釋清楚畫了一張圖表,但“畫圖甚丑”遭同事譏笑;因不滿官場的惡俗風氣及皇帝的渾渾噩噩,公開批評皇帝并被“京師權貴唾罵”;由于治軍手段太過強硬,在長沙“打脫牙和血吞”;還有最后的,由于觸及了當地官員的利益而引發的江西之困。

  曾國藩為什么會遭受這么多挫折?其實他的心確實是好的,一直想維護大清朝的長久統治,一直想為百姓謀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時卻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干、一味剛強,也就是咱們今天常說的“憤青”,而且總感覺,自己是圣人那么別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質,自己是忠誠的,那么反對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這個邏輯就很危險,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人必非之”。這很可能會觸犯到很多人,或損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國藩后來也反思到了自己的這些問題,并開始轉變,其實很多人認為,曾國藩經歷過官場的磨煉,由正直變得圓滑了,由潔身自好變得阿諛奉承了,其實并不然,雖然他的行為方式轉變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絲毫沒變,他的.這些轉變只是為了能在官場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國藩忍辱負重的大心臟,這么多屈辱和艱難險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計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國藩硬是挺了下來,因為通過早期讀書受過經典文化的熏陶,曾國藩始終以“圣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是一個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偉人,而這種精神,絕不容許他遇難而退!

  在愚笨中克敵制勝

  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點,他雖然天生愚笨,但時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難的事也要以強硬的態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軍也是如此,曾國藩從不選有官場經驗的軍官,也從不選有作戰經驗的戰士,而是“選士人,領山農”,專用沒有打仗經驗的讀書人做將領,專用長時間在山間勞作的農民做士兵,其實這里面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這些將領雖然都是文人,但都經歷過理學思想的熏陶,從而對自己對國家有堅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軍隊,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沒有官場經歷的人更樸實,更容易改造和教化,這也符合曾國藩十二個字的選人標準“有操守、沒官氣、多條理、少大言”。這也是為何湘軍總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國藩的作戰手段也很獨特,他的做法是“結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時,先把自己的營寨扎得十分牢固,這樣先讓自己處于不敗之地,然后再進攻對方,攻城的方式更別具一格,先在城外挖兩道長壕,以阻斷城中的糧草接濟和城外的援軍攻擊,然后再把城池團團包圍,硬是讓里面的人糧盡彈絕,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國藩的作戰方式也是相當笨拙,等戰爭結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軍改變了。

  所以,當時天下為什么大亂,因為聰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詐。湘軍最后成功,靠的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拙,一個是誠。

  在疾病中獲得重生

  曾國藩的身體素質確實很差,一是因為天生身體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對自己要求過于嚴格,又事務纏身,所以身體狀況更加惡化,還沒到三十五歲,曾國藩就已經出現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國藩的日記和家書中,我們能經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狀。首先是耳鳴,非常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腦就會頭昏,影響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積長癬,奇癢異常,經常讓他癢得徹夜難眠,抓撓得滿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經常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還有眼睛漸漸失明,曾國藩36歲時就已經開始戴老花鏡,到了46歲,老花鏡也不起作用了;另外還有血壓高、眩暈、經常腰疼、脾胃不好經常腹瀉腹痛、得過疝氣、經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們發現曾國藩幾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無法想象,疾病纏身的曾國藩是如何熬得過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體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又如何經受了那么多恥辱,頂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壓力。曾國藩靠的是兩個字,一個是“強”,一個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難也要頑強拼搏,人的一生不應該順著自己的本性來,隨波逐流,而應該逆著自己的本性,這樣才能增長才干,成就事業;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無難事,用心天下無難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在讀書過程中,無時無刻不被曾國藩的艱苦卓絕而感動,無時無刻不被他的砥礪向前所折服,他靠著頑強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體力逼到了極限,越過了極限,每天承擔著超過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發揮出超過上天賦予的十倍能力。僅從這個意義上講,曾國藩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英雄!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0

  封封家書,訴不盡愁緒,道不盡思念,述不盡真理。

  延展書信,窺得字里行間滿是深情。從修身、讀書、治家、為官到養生之道,曾國藩苦口婆心,將關心、期許、欣慰和無奈都揉進字里行間,只望兄弟,子孫,后世之人以此為真理,認真踐行,繼而成人成才。曾氏家書又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他復雜的內心世界。由這些書信,可窺斑見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為思想,從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風云變幻和他仕途春風得意背后的感覺。

  如果將曾公的一生分為京宦生涯、窘困的團練大使、人生巔峰和余暉殘照四個階段,則每個階段所寫的家書都有相應的時代烙印。既有順境中的心安,又有逆境中的感悟。但即便在不同的階段,其家書的深情仍不斷延續,在內容上也有共通之處。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曾公對治家理念的闡述和詮釋。曾國藩寒窗苦讀數十年,從軍十余載,備受艱辛,深諳名譽、地位、家業的來之不易。在目睹達官顯宦家庭子女的無所事事、困守祖業、揮霍無度、不思上進后,在教育子侄讀書、做人方面可謂費盡心機。他依據封建傳統文化,獨創了一套治家理論和方法,從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言傳身教,諄諄教誨。而這一切,也多虧祖父和母親的教誨,因為他們的以身作則,才為曾國藩的'思想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興家在勤、敬、和三字”、“早起、有恒、厚重為最要緊之物”、“望家中子弟戒驕戒惰”、“應當專心讀書,不可從軍從官”等家訓無不流露著曾國藩對子孫的殷切期望。其中,“應當專心讀書,不可從軍從官”表現了曾公不同于他人的思想。曾國藩認為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短暫易逝,唯有詩書學識才能永恒。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專”于學識而放棄從軍從官的念頭。這對于現代人而言,或許這還是過于理想化了。若要立足于社會,我們不僅要豐富自己,更要為自己的人生打拼,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于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并且做官從軍并非只為錢財,國家的發展需要有更多人才投身政界和軍事領域從而實現復興,保家衛國。此外,曾國藩一生都在強調弟子們應力戒傲惰,勤勤懇懇。迄今為止,這樣的勸誡仍是我們需要延續的優秀文化傳統。

  俗話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齊家之前,最為基礎的還是完善自我。在修身之道方面,曾國藩有著訴不盡的感悟。是遇牢騷愈發之時的反躬自省,是順境時的居安思危,是為人處世的戒驕戒躁,是適意之時的盡心竭力,是治事之外的豁達沖融……一條條訓誡,是曾公歷經世俗磨難的智慧結晶,是曾公對后輩的拳拳深情。

  盡管曾國藩離我們的時代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絕學仍不過時,它們仍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來源和處世瑰寶。“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作為21世紀的弄潮兒,我們理當謹記勸誡,成就更好的自我。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1

  因為最近對家庭教育很癡迷,所以見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與一位藝術學院老師同坐班車,聊起這個話題。他喜歡民國的人和事,喜歡中國古代那些關于家風的思想。一席話,讓我感觸很多,所以,班車開到學校以后,我立馬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曾國藩家書》,并把它列入我的讀書清單中。

  這本書一開始并不是我喜歡看的書,讀起來比較生澀,沒有白話文那么輕松,但是,靜下來慢慢讀,又覺得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們恩施人吃辣椒一樣,一開始吃覺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蘇,吃什么都食之無味。我生在白話文的時代,所以不會對白話文食之無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讀些古文,靜下來,嚼一嚼,有味。

  曾國藩在家書里寫了很多叮囑弟弟的話,受益之處太多,以后慢慢體會,慢慢梳理。對我目前感觸最大的三點:

  第一,“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我總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卻是一事無成的感覺。放棄也是一種收獲,專而后才會精。道理都明白,卻很難做到。只能一點一點去改變。

  2019年我需要養成的幾個習慣:1—3月,養成每周看一本書,寫一篇300字以上讀后感的習慣。4—6月,養成每天早上5點起床的習慣。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讀者朋友有什么好的習慣,歡迎留言分享,我會認真考慮。)。

  第二,“凡軍行太速,氣太銳,其中必有不整不齊之處,唯有一靜字可以勝之。不出隊,不喊吶,槍炮不能命中者不許亂放一聲,穩住一二日,則大局已定。”

  戰火連天的時刻,靜下來,就能定大局。這是何等的挑戰?但是曾國藩做到了。這就是與眾不同,這就是內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經歷,還有什么痛苦能比戰場上的廝殺更猛烈?還有什么壓力能比手握千軍萬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壓力?

  這樣一想,覺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夠努力了。想成為一個認真做事的人,必須還要具備沉穩,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來,須將本房及各親戚家附載詳明,堂上個老人須一一分敘,以煩瑣為貴。”

  我常年不在老家,從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給父母報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氣。我一直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認可自己的這種做法,我問他怎么看?他說:“我覺得你很有主見,也很堅強。但如果以后我有個女兒,我還是希望她什么事都告訴我。”這句話,讓我頓時淚流滿面。

  當我看到曾國藩家書中的那句“以煩瑣為貴”,頓時感觸很多,他希望了解更多家里的事情,不嫌繁瑣。

  也許每個父母都希望了解更多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父母并沒有我們以為的那么擔心,不告知,才是最大的擔心。

  所以,我決定以后要加強與家人的溝通能力,讓他們知道我也有不開心的時候,讓他們看到我的喜怒哀樂,看到我的成長。

  這本書,對于現代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只能慢慢讀,但是特別值得細細品味。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2

  久聞《曾國藩家書》的大名,卻從未加入自己的讀書清單。有時候,書和人一樣,相遇也需要緣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來的福氣。

  再想想,書籍或許是對人類而言最平等的存在了。“有教無類”,就看每個人如何去解讀和利用書籍了。

  2016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認,這一年中,我經歷了得到、失去,始終在患得患失之間徘徊,身體狀況也并不理想。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幸運的是,去年我讀了一些書,所謂福禍相依,也是這個意思吧。

  回到《家書》,最初還有些誤解,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曾家家規的書,因此,推測全書應該類似于《三字經》或《弟子規》多是一些勸誡的話語。拿到書稍作翻閱后,才發現《家書》其實是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往來。其實,單說“家書”一詞,是知道含義的,可加了曾國藩三字,卻忽略了他原本的'含義了,之前的誤解是我先入為主罷了。

  下面以閱讀理解的問答方式,總結下閱后感吧。

  1、本書的文體

  《家書》是曾國藩自青年至中年給家中長輩、兄弟乃至兒女所寫書信的合集。

  2、曾國藩是個什么樣的人?他有過什么樣的遭遇?

  曾國藩是一個聰明的勤奮者。于家庭,是一個尊敬長輩的孝者,是時刻牽掛兄弟姐妹的長者。于國家,是兢兢業業的忠者。于朋友,是個熱心周到、愿意共同進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飽讀詩書,但才華一般。他靠著持續學習的韌勁,逐漸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過家書,我看到了,曾國藩在事業上,經歷了年輕氣盛時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歸家修養,蟄伏2年后,東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終。在家庭中,經歷了祖父母、父母的離開,弟兄的成長與離開。

  他時刻保持著謙虛的態度,在自己身處高位時,也不忘“居安思危”,時刻警惕著自己的行為。

  他保持著每天學習的習慣,“積跬步,致千里”。

  3、曾國藩是如何對待家人朋友?

  《家書》中可一看到,曾國藩對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順和尊敬。雖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關心,遇事也主動請長輩指點,不敢有不敬之處。

  曾國藩對于兄弟的讀書非常關心,總是分享自己的讀書經驗,指導弟弟們學習要專一,要有恒心。對于讀書作文不是特別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們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過好一生。

  最讓我佩服的是,曾國藩對于族人的關心和幫助。或許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幫助族人遠親;或許正是他有這樣的胸懷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遠。看到他的這種胸懷,讓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夠,二是自己并沒有這樣的意識。

  4、對于我的啟發?

  要做:勤、儉、孝

  要戒:驕、奢、逸/惰

  人生是條長路,每個人都會經歷起起落落,時刻保持勤奮、謙卑,幸福自會來敲門。

  以下是記錄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話。

  1)古人云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孟子云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做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事無成。

  3)勿戲言戲習。

  4)書蔬魚豬,一家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

  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5)家敗,離不得個奢字;

  人敗,離不得個逸字;

  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6)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

  欲去惰字,總以早起為第一義。

  7)養生的方法,大約有五個方面:一是睡眠飲食有規律,二是制怒,三是節欲,四是臨睡洗腳,五是兩餐飯后各走三千步。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3

  《曾國藩傳》,今天我有幸讀到這本書,受益匪淺。是什么讓中國近代兩位歷史大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相繼把他當做自己的精神偶像與導師?是他天資聰穎?不是。曾國藩資質平庸,每次考試都不能如愿,是他名門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在曾國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甚至沒有出過一個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國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從一介書生起家。創立湘軍,統率群雄,力挽狂瀾,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延續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時時以圣賢標準要求自己,道德修養基本接近純粹;就立言這方面來講,近代中國之大儒非他莫屬,對理學研究身體力行,造詣很深!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忠奮力拼搏的精神動力。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認知傳統使他從前人、從他人、從自身,學到智慧總結經驗,應對復雜的時事和風云動蕩的朝堂,至誠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為我所用,終成大業。

  在湘軍的建立過程中,把訓和練完美集合,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思想動員與宣傳,樹立了湘軍不怕犧牲、勇于向前、忠君為民的思想,把一只團練隊伍也就是今時今日所說的民兵組織,發展成為后來保家衛國抵抗太平天國運動的中流砥柱。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后清時期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德報怨更是讓后輩敬仰。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其弟曾國荃謊報戰績稱洪秀全之子,被焚燒致死,曾國藩深信不疑奏報朝廷,朝廷通令嘉獎。然而后來左宗棠發現洪秀全之子蹤跡未通過曾國藩而直接上報朝廷,朝野震怒。其時,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師曾國藩的光環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師徒不睦。然后來左宗棠出師西北,糧草軍餉均需曾國藩籌集相助,左宗棠擔心曾國藩會為了以前的事情而報復,然而并非如他所料,曾國藩摒棄前嫌,用心辦公,以德報怨,左宗棠終于承認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確實不如其師。

  說了這么多,曾國藩確實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至誠待人,在維護民族大義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奮力拼搏。曾國藩在那個年代是為了民族大義,而現在的我們又該為了什么而去拼搏,大概不用我多說了吧。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4

  這一年多段時間在學習酈波老師講的《曾國藩家訓》(包括百家講壇以及對應的兩本書),感受頗深,已經學習了好幾遍,可以說是常讀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覺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層。尤其是當遇到挫折、迷茫時,或回頭檢視剛剛過去的那段以自為在實踐這些理念的時光時,體悟就更深了!在實踐這些理念的過程中,發現僅僅“知道”是無效的,而借以指導自己實現目標,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在自己感悟越來越深時,感覺到抉擇時心中的堅定時,以及越來越強的目標感,都讓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

  讀書不在多,即使花5年時間讀完這兩本書,只要能將其思想精華融入我的價值觀中,也是值得的。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

  這篇文章即是在讀《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下冊)第34章《定見》時的讀書筆記與感悟。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書中原書,為了句子通順,沒有注明。

  一、遇事當有主見,不可人云亦云;遇事當有定見,不可被事態簡單左右

  1.遇事有主見,不人云亦云,這是基本前提

  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沒有主見的人,分析起來,有三種情況:

  ①怕擔責任

  既然“怕”,且最終沒有擔責任,說明自己主動將責任推脫掉了。既然沒有負責任,那就不會收獲“積累”!付出了與他人一樣多的時間,卻沒有收獲,那就是對寶貴資源的浪費!

  為什么不去主動擔責任?說明那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目標”,否則,就會想盡辦法去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是躲!

  ②沒有見解

  當某件事情由自己負責時,就會想盡辦法去搞定,逼著自己去收集信息、整合資源,梳理解決思路,怎么會沒有“見解”?因此,根本原因,還是自己沒有目標,才導致了自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③對自己的方案沒有信心,即沒有風險把控能力

  其實一般情況下,自己還是有一點“見解”的,但就是怕失敗了,遭埋怨,即怕擔責任。為什么會沒有信心呢?其實就是缺乏風險把控能力。“風險評估”并不是盲目地猜測,更不是“算卦”,只不過是預測“后果”而已,在推演過程中,遇到障礙走不動時,補上相應的缺就是了!怎么會評估不出風險呢?只不過是在遇到障礙時,沒有動力去補而已!為什么沒有動力,根本原因,還是沒有目標,也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沒有主見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目標,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如果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就會去想盡辦法“實現目標”,就要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評估方案“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風險。而要具備設計方案的能力,就要站在高處,進行全局考量,不去管是否是所謂的“常規”,總結、分析,梳理出骨架,使無重大因素的遺漏,抓住重點,然后,缺什么就補什么。當梳理出骨架了,抓住重點了,進行反復的驗證、修正,對方案的風險評估就非常明確了,對風險的把控就非常強了,對自己所設計方案,就會非常有自信,對他人方案也具備了風險評估能力,“怎么做”就非常清晰了。

  如果目標感清晰,就要為“實現目標”負責,設計方案,比較各方案的“后果”是否能夠“實現目標”,以及對“目標”的影響。當了解到新的信息,或收到他人不同的見解時,就要重新評估,而不是盲從。

  2.遇事有定見,這是對風險的把控能力,抓住“骨架”的能力

  事態緊急,而且事情比較重要時,不改變方案,意味著即刻(短期內)就有“損失”。但我們往往只顧著著急,而忘記了如果改變方案,同時也意味著未來(長期)損失更大,甚至徹底失敗,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因此,是否改變方案,就要仔細權衡,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各是什么,哪個更重要,要懂得取舍,懂得“放棄”。

  如李鴻章初到上海,軍情緊急,在淮軍沒有足夠的戰斗力時勉強出兵,失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但失敗之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何談“建功立業”!但如果不出兵,上海告急,情勢危急。如果仔細衡量一下,就會發現,他來之前上海一直都在“危急”,短期內不出兵,上海只不過多危急一段時間而已,也沒有什么!經過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他選擇了“任爾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直到淮軍形成戰斗力之后才出兵,并一戰成名。但他堅持數月不出兵,卻也招來了無數的指責和非議,要抗住這一點,也是不易的。

  曾國藩是有血淚教訓,吃過大虧的!他在初練鄉勇時,只有幾百人,但當時事態緊急,他忘記了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而越俎代庖,得罪了綠營和長沙官場,差點被整死。他選擇了忍辱退走衡陽,日日練兵。后來事態更加緊急,太平軍圍攻長沙,長沙告急,不管長沙政府如何低聲下氣地多次求他出兵,曾國藩都按兵不動,甚至皇帝咸豐連下四道圣旨,也不為所動,直到覺得兵練得有底氣了,他才揮師出衡陽,一舉成名!

  曾國藩滅太平天國的經歷,更是如此,歷經十年,過程中并不總是光輝和榮耀,更多的,卻是被朝廷質疑、防范,戰敗后的'冷落,沒有實權被地方政府欺凌,友軍(正規軍)冷眼看笑話,以及朝廷瞎指揮。但曾國藩堅定“順江而下,不斷壓縮太平軍戰略生存空間”的戰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所動,終于成功。

  但如何正確地進行選擇?答案是“勢”,即趨勢。要順勢,不能逆勢。

  滾滾長江東逝水。如果觀察江邊某一處的水,會發現并不是向東流的,甚至好像沒有規律,但將汪汪一江水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卻只有“東”一個方向!這就是“勢”!

  也類似于抓骨架。

  抓住了“勢”或“骨架”,就把控住了風險,任它風狂雨驟,也無需搭理!

  對于一個企業來講,應該怎么辦呢?對于一個有理想的企業來說,追求的是“基業長青”,也即永續強大。而一個企業,是一個組織,是由人組成的組織,所有的事情都要由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來完成。只靠老板,或者少數精英,都不能成功,只有將大部分人或所有人的能量都調動起來,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靠“自覺”肯定不能調動,就要靠經營之道,以“制度”進行保障。當出現任何問題時,都要通過制度來實現,如果制度不能實現,或者效率太低,那就修正制度,使制度不斷地得以優化,而不能放棄制度。而自己如何能夠實現“參與創造一家基業長青的企業”的夢想呢?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實力,否則一切免談,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手頭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價值,使自己的工作越來越不可或缺,影響力越來越大。而要實現,就要提高能力,為了實現目標,對遇到的障礙進行攻克,發現缺之后,缺啥就補啥!雖然在工作當中,會有很多干擾,而且看起來好像都比較“緊急”,但都不重要,甚至完全不做,也無礙大局,那就不用管,或敷衍一下就可以了,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更不要轉移方向!

  二、定見不是頑固不化,不是固步自封,是對大原則、大趨勢的把握

  曾國藩不是戰術家(他打仗很爛),而是戰略家,制定的大戰略就是舍枝葉固根本,因地制宜。與太平軍作戰戰場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堅定地按照由西向東的作戰趨勢,沿長江中下游一線逐步壓縮太平軍的戰略生存空間。因此他大力發展水師,使之具有壓倒性優勢,并因水師的優勢,而使陸軍可以在每一個沿江戰略據點展開持久戰,實現“扎硬寨,打死仗”的戰術原則。

  湘軍堅守這一戰略原則,任太平軍時有聲東擊西、南突北擊、圍魏救趙之靈活術,任朝廷時有左調右遷、朝令夕命之瞎指揮,也任友軍綠營有隔岸觀火、東堵西截、疲于奔命之狼狽相,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戰略中。

  這是一種對趨勢的把握。

  定見不是“瞎”定的,而是把握趨勢、抓住骨架,風險是掌控住了的!

  我的基業長青之路應該怎么走?也是趨勢!出現任何情況,都要從制度上解決!企業不生長了,出現問題而不自覺了,出現問題但不能有效地解決,部門之間相互扯皮等,所有的這些亂象,都是因制度不行!

  但并不是簡單固守、一成不變,而是能應勢而變,順應乃至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隨著新的信息,新的變化,而對原有的進行補充、修正,把握住“勢”,就會使之越來越貼切。比如自己的“培養能力”,則要根據需求而選擇培養哪方面的能力,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細化。

  原有的學識,容易使自己陷入一個天井而不自知,由是偏執。比如清朝的多數儒家知識分子,不能正視西方的發達一樣,在已經落后的事實下,還在夜郎自大。而清朝政府,則在遭到西方列強蹂躪時,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由自大轉向了絕望,開始唯洋人是舉。這就是失控!

  而曾國藩的學習西方、洋務,則是源自于自強之道的定見。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師夷是為了制夷!最終是要制夷的!并不是夷不可以制,而是目前自己實力不夠而已,實力不夠,培養即可!缺什么就補什么,夷人處有,則向夷人學習,自己祖先已經留下了,以前卻丟掉了,那就從故紙堆里撿起來。

  因能有自強的定見,所以不惜向所謂的“蠻夷”之邦學習;能有自立的定見,所以不求裝模作樣的表面文章。目前的中國社會,很多人表面上“抵制日貨”(比如不買日本車),以為是“愛國”,實際上,不買日本貨就是愛國?可笑!中國比日本弱,態度上惡日,并不能改變中國的弱,要改變,就要缺什么就補什么。現在很多國內的品牌,打著“民族”的旗號進行道德綁架,更是可憐!你的產品不行,那就去彌補,缺什么就去補什么!即使國人一時可憐,買你的東西,但一年又一年,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加大,這種可憐能養活一個企業?!國家現在為了所謂的“培養”民族品牌,封鎖國外優秀產品,如谷歌、Facebook等,奢望能夠培養起國內的品牌,這么多年過去了,后果大家都看到了吧,百度并不因谷歌的被禁而強大,反而越來越垃圾!

  六轡在手,萬流赴壑。

  三、定見源于對人生信仰的追求,源于對人生追求的堅持

  為什么有的人有定見,而有的人卻連主見都沒有?

  沒有定見的人,是因其沒有需求!如果需要,自然會去尋找。

  在大海中,沒有方向的航船,是不可能靠岸的。人生也要有方向,才能活得有意義,“方向”即志向,即追求。而要于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

  對于人生之樹而言,先要立志,先要扎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連意愿都沒有,那就幾乎不可能長成,如果要長成,則要先扎下根基。

  在人生事業的撐持過程中,當面臨種種困惑與挫折與迷惑與艱難時,還要學會“內斷于心,自為主持”。有方向,在遇到意外情況時,就不致于迷失方向。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經歷了相當多的挫折與阻撓,就是因其心中有方向,才能坦然面對。

  曾國藩以為“先立堅卓之志,可求變化之法”,也即人生要有明確的方向,即有清晰、明確的目標,然后想盡方法,充分調用一切可用資源,去實現目標。方向明確,目標明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則不受任何限制,隨之變化。

  酈波老師說:人生就是這樣,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定位才能有地位。

  四、總結

  人生要先立志,有方向,即有明確、清晰的目標,然后想盡辦法、調動一切可調用的資源去實現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先立定腳跟。當他人有不同見解,有新的信息,遇到意外情況,或事態緊急時,要評估風險,短期和長期的失與得各是什么,進行綜合衡量后,再去進行選擇。扎穩根基、積累至足夠的實力,這是一切的前提,事態再緊急,也不能動搖!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5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國藩六歲讀書,二十八歲中進士。他一生嚴于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視為道德修養的楷模。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生前毀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曾國藩率湘軍鎮壓了太平大國,被清廷稱為同治中興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成為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黨人稱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是遺臭萬年的漢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最為客觀,稱曾國藩譽之則為圣相,讞之則為元兇。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對他這位赫赫有名的同鄉評價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說: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更是把曾國藩奉為終生學習的楷模,并親自從《曾國藩家書》中摘錄出許多語錄。

  《曾國藩家書》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材料。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陽北方圖書城購得一本《曾國藩家書》,利用早晚閑暇時將此書通讀了一遍,雖領略不深,卻也摘錄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作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驕傲氣習,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壞事。

  5、謹記進德修業: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馀了一文錢;德業并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走,絲毫不能自主。

  6、吾人為學,最要虛心。自滿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當不茍不懈

  8、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

  9、做人須要有恒心,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10、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

  11、做人要自立自強。

  12、時刻悔悟大有進益

  13、學問之道無窮,讀書宜立志有恒。

  14、家和萬事興。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幫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諸事,皆大人躬親之,未免過于勞苦。勤儉本持家之道,而人所處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蔭兒孫,外為族黨鄉里所模范,千金之軀,誠宜珍重!

  16、親近良友愈久,獲益愈多。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6

  學界有晚清四大著名日記的說法。這四部日記分別為曾國藩的《求闕齋日記》、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王闿運的《湘綺樓日記》、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記》。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曾國藩的日記。

  現存的曾氏日記,起自道光19年正月初一日,終止于其去世的當天,即同治十一年2月初4日,時間跨度長達34年。或許是早期的曾氏恒心不夠,因宦務繁雜而有所間隔,也或許是因遷徙而遺失、因戰火而焚毀等緣故,34年的日記中有所缺失,流傳至今的文字約130萬言。宣統元年,中國圖書公司將其手稿印行。曾氏日記究竟因為什么緣故而受到后世的重視呢?筆者以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個對中國近代歷史有很大影響的人物,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民眾,對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興趣。他的親筆日記,尤其是其咸豐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記錄的日記,對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生于偏僻鄉村的世代農家,后來成為扶危定傾的國家干臣。一百多年來,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勵志榜樣,人們對他的成長史格外關注。曾氏的日記,尤其是早年在京師翰苑刻苦自勵的那一段心路歷程,堪稱一切有志向有抱負的年輕人的最佳教科書。梁啟超當年就是這樣學曾氏的。他對人說:“近設日記,以曾文正之法,凡身過、口過、意過皆記之。”曾氏的修身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自覺認真。他以圣賢為榜樣,以慎獨為準則,以血戰之勇氣,以截斷后路之決心,從嚴要求,切實踐行。常言說人非圣賢,但曾氏偏要以圣賢為目標,宣稱“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他為何要如此為難自己?原來,曾氏采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認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為目標定得甚高,所以盡管曾氏終其一生并未成為圣賢,但在道德自我完善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于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涂的晚清官場,他應屬鳳毛麟角。

  第三,今人讀曾國藩,主要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與處世謀慮。他的日記,恰恰記錄了不少關于這方面的領悟。因為是私人的隨手所錄,曾氏的這些悟道過程,便會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隨意的狀況保留下來,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實性與借鑒性。

  曾氏不是原創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對理學有重大貢獻的學問家,實事求是地說,曾氏只是一個將中國傳統文化履行于人生事業中的經世致用者。他對道的思索與領悟,更多地體現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絕大學問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學真諦。他勤于思考,善于歸納,將家庭日用間的絕大學問,通過自身的體驗,以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真實親切,曉暢易行。讀他的日記,就如同聽一位閱歷豐富喜歡琢磨的智者在談心。

  第四,我們常說歷史要細讀,真正的歷史之細,不存在于官方史冊,更不存在于學者專著,而是散落在各種不經意的文字中,那里往往會透露出大風大浪初的細微漣漪、大變大故前的蛛絲馬跡。曾氏的日記,偶爾會留下一些大歷史里的小細節,故而顯得彌足珍貴。比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曾氏在日記中說,朝廷頒發下來的代表王命的旗幟,居然偷窳得如同小兒玩具。朝廷再窮,也不會窮到連制作幾面小王旗的銀子都沒有。這個細節所傳達的信息是:愛新覺羅王朝氣數已盡。

  正因為曾氏的日記內涵豐厚、容量廣博,“評點曾國藩”系列不能沒有日記的評點。筆者從傳世的曾氏日記中挑選出三百來篇,分為修身、悟道、讀書、國事、家事、寫字、品鑒、夢境八大類。為保持一天日記的完整性,所挑選的日記整篇照錄,不再刪節。原文之后的評點,仍舊像過去一樣,盡筆者之所能,給讀者提供一些幫助,以便對該篇日記有更好的理解。在每大類之前,筆者會有一篇總評,意在為讀者充當引導。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7

  近日從圖書館借閱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這部小說以豐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語言真實地、藝術地再現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位“中興名臣”——曾國藩。看完第一部后,心緒久久沉浸在書中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閱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為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紹了曾國藩在母親逝世后,回家丁憂創立湘軍(此時還只能稱湘勇),并與太平天國起義軍初步會戰的經歷。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湘鄉人,少年苦讀,追求功名。他出生于耕讀之家,家境殷實,家風淳樸,耕田得以養家糊口,讀書則是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操持家業,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熟讀詩書,曾國藩做為長子長孫自然受兩位的影響頗深。曾家以勤儉持家,受影響,曾國藩自小養成了勤快的習慣,不貪睡,愛讀書。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并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后來又去異地拜師求學,刻苦讀書。

  在27歲時,他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后,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后來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

  位列二品官位期間,奉旨付江西擔任鄉試主考官時,母親逝世,曾國藩中途回鄉,為母丁憂。在丁憂期間,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曾國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湘軍在曾國藩的帶領下,逐漸成為絞殺太平天國運動的中堅力量,并與朝廷的'八旗、綠營,其他地方武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此時,曾國藩也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峰,奠定了他“中興第一名臣”的地位。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他能成為晚清中興之名臣,為后人廣為傳談的名人,與其的家庭、社會以及自身的修養、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勤奮。曾國藩勤奮刻苦,不僅表現在其求學生涯,當其位居要職時,還堅持每日讀書,每日自省,修身養性,韜光養晦,終成大器。

  其次能夠團結和籠絡一幫人,協助自己共成大業。曾國藩拜軍機大臣穆彰阿為師,后來又拜官文為師,為其仕途鋪平道路;結識劉蓉、郭嵩燾、胡林翼、羅澤南等朋友,又有李鴻章、左宗棠、塔齊布、曾國荃等人,為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沖鋒陷陣。這些人,或老師,或同年,或學生,或兄弟,或朋友,曾國藩能夠團結起來,共赴大業。

  合上書本,內心一遍遍地想:作為一個個體生命,曾國藩以病弱之軀在短短六十年里,何以做了那么多有意義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頭腦從何而來,作為一個頭領,他白手起家創建了一支體制外的團隊,在千難萬險中將這支軍隊帶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處?作為一個父兄一生給子弟寫信數以千計,即便在軍情險惡時仍對子弟不忘諄諄教誨,他的這種非同尋常、不計功利的愛心源于何處? 在中國歷史上做出大事業的人數不勝數,近代叱咤風云的人物當以千百計,但為什么曾國藩特別引起人們的興趣?

  這是因為作為政治家,曾有著一個明顯區別于中國歷史上政壇上大人物的地方,這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并以自己的人格修養的完善來促進事功的建立。作者唐浩明說,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自覺去這樣做,更別說做得好的。人格修養和事功同時建立,相互促進,這是他不同于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這就足以敲打我們一些人的靈魂。

  讀懂這本書,便感覺與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通了一次話。感覺擠壓在心底的困惑竟然輕輕化解了。第一遍讀得有點狼吞虎咽,還沒完全讀透。好書不厭讀,待有時間再細細品味咀嚼吧。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8

  唐鑒,字鏡海,湖南善化人。是清朝秉承程朱理學的專家級人物,但是他之所以出名,還是沾了不少弟子曾國藩的光。

  道光二十一年,唐鑒由江寧藩司任上進京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門接見他。這一天,曾國藩恰好隨侍在旁。道光帝獎諭唐鑒治程朱之學有成就,并躬自實踐,是個篤實誠敬的君子。道光帝對唐鑒的.稱贊,引起曾國藩的深思:自己在皇上身旁,要得到皇上的重視,必須要投皇上所好;看來皇上看重的是德行的修養,是對義理之學的研究。幾天后,曾國藩就拜師于唐鑒,唐鑒也對這位同鄉后輩勤奮實在很看重,見他如此謙卑,自投門下,樂意地收下了這個新門生。

  曾國藩拜師后第一起事就是請教唐鑒如何讀書:

  曾國藩問“古今學問,汪洋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從何處起步。”

  唐鑒回答“當以《朱子全書》為宗,此書最宜熟讀,即以為課程,身體力行,切不可視為瀏覽之書。檢身之要,我送你八字。即檢攝在外,在‘整齊嚴肅’四字;持守于內,在‘主一無適’四字。至于讀書之法,在專一經;一經果能通,則諸經可旁及;若遽求專精,則萬不能通一經。比如老夫,生平所精者,亦不過《易》一種耳。”曾國藩聽了鏡海先生這番話,有昭然若發蒙之感。

  唐鑒逐一指點后,曾國藩于學問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鑒又告訴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辦法是記日記,并說倭仁在這方面用功最篤實,每日自朝至寢,一言一行,坐作飲食,皆有札記,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檢者皆記出。又說自己記日記一一如實,決不欺瞞,夜晚與老妻親熱,亦記于日記中。曾國藩聽后心中暗自發笑,也佩服老頭子誠實不欺的品德。

  唐鑒的話和做法不僅對曾國藩有啟發,對我也很有啟發,記得上學時老師說過我們上了十幾年學,到最后學到了什么?學到的是學習的方法,就如唐鑒所說的讀書要專一,“一經能通,則諸經可旁及”。另外,記日記確實是件好習慣,堅持把我們的所見所想記錄下來,經年累月,我們的學習成果會不知不覺的在日記中流露出來的。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29

  曾國藩有一對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撐起兩根窮骨頭是指人要有骨氣,曾國藩一生以窮為榮以窮為本,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說他絕不把當官所賺的錢留給后人,這就有疑問了。自從曾國藩發跡后湘鄉出來很多人,因為曾國藩喜歡用鄉人。曾府也成為湘鄉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為湖南首富。難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沒有曾國藩一分錢?其實這里面還真沒有曾國藩什么事。曾國藩確實很節儉,但他的幾個兄弟卻是一個比一個貪。他自己兄弟五個,最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國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別狠,除了曾國藩外打了勝仗后都喜歡屠城,然后把所得的金銀財寶據為己有。老九曾國荃就這樣斂財無數。曾國藩對大家庭的兄弟們無可奈何,但他對自己子女確實很嚴格。兩個兒子都非常節儉,一直都過得很清貧。曾國藩是死在兩江總督的任上,難道他真沒有留一點錢給他兩個兒子嗎?有個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證:曾國藩死后他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為官了。老大曾紀澤比較有名,曾經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當時國家比較窮,曾紀澤在駐英、法大使期間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貼補到建使館或是外事活動中去了,而他節儉得衣服都舍不得買。老二紀鴻則是北京一名低級的官吏,比他哥哥還窮。有次紀鴻生了一場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錢去抓藥,想向哥哥借錢,但一是哥哥不在國內,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寬裕。這時曾國藩才離世不久,如果留了錢的話兩個兒子不可能會過得那么的拮據。

  在萬般無奈之下還是左宗常知道了這件事后出手相助。當時左宗常熱淚盈眶,說平時最不服曾國藩,但現在不服也不行,兩個孩子身為名門之后,清廉自省到這個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國藩平時就穿家里老妻織的布衣。一生只做過一件高檔衣服,那還是他金榜題名時做的一件高檔料子的長袍,平時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場面時才會穿出去,回來就趕緊脫下收好。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國藩去世時還是嶄新嶄新的。

  曾國藩在南京任兩江總督時把家眷都接過來了,有一次李鴻章請曾家的女眷吃飯,這時曾家兩個女兒還沒出嫁,聽到請客的.消息都很高興,但發愁的是兩人只有一條綢緞褲子,這條褲子還是大嫂留下來的。那誰穿這條褲子去赴宴呢?姐妹倆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沒爭羸就大哭起來。于是曾國藩就做小女兒的工作,說等明年如果我還做兩江總督的話我就給你做一條更漂亮的褲子,小妹聽了才破泣為笑。

  曾國藩名言: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30

  本書是家訓的下篇,識事、識道,個人覺得不如上篇的識人、識己更為直觀、有說服力。

  識事篇講的是“剛柔并濟”,兩個印象比較深的曾公的個人案例。一是國藩斗咸豐,咸豐20歲做皇帝,還是很想勵精圖治的,于是讓大家給他提建議,但三分鐘熱度過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曾公卻并沒順坡下驢,而是寫了一道批判咸豐個人的奏折而且當著滿朝文武當場背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被咸豐連罵十幾聲“狂悖”,還要定罪,幸虧有大臣出班跪求,才免遭懲罰,但卻讓咸豐從此對他抱有很大的成見,導致多年后曾公帶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得不到咸豐的支持,甚至讓他回家丁憂。“剛柔相濟,剛其實是目的,柔其實是手段。在實踐行動中,柔的手段比剛的手段更為可取。”女性管理者,剛會被認定為“鐵娘子”,柔可能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意愿,被認定為“沒有原則”,剛與柔有時很難拿捏與平衡。二是“寬一與干爹”,講的是干爹因為個人的事去找做大官的兒子幫忙,曾公只字不提,就是各種好招待,在了解干爹占理后,才用一把扇子很隱晦的去幫助他。成年后,特別是有了一定的社會關系、職務,都會遇到這樣的事,如何處理才不會有失偏頗、不會占用過多精力,只能總結為一句話:這是一門藝術。

  識道篇講的是“明強挺經”,更多講的是剛的'藝術與智慧,“剛”的哲學在于它是一種臨事之剛,自勝之剛,克惰之剛。碰到事情別空發言論,要能挺起胸膛負責任,即是臨事之剛,自勝與克惰之剛,我認為可以理解為自律的韌性。

  做事往往只著眼于眼前的問題與矛盾,深陷其中,曾公的做法會給我們啟示。曾國藩帥湘軍與太平軍鏖戰10余年,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夠有著眼于全局的戰略眼光,他不輕易的被對手所惑,在整個晚清與太平天國的作戰階段,可以說只有曾國藩做到不為對手所惑,堅持穩扎穩打、壓縮太平軍生存空間的戰略決策。因而他從來不會被太平軍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計策所迷惑,也不會被暫時的困難說動搖,而其清軍將領則跟在太平軍的后面疲于奔命,終究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成了那場時代大競爭中的失敗者。無論哪個行業,獲取暴利的時代已一去不返,實體經濟需要扎扎實實的做,實行精細化管理,從管理中要效益。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見證了社會的迅猛發展;而歷史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找到規律,總結經驗教訓,學會自省、自律,以匹配時代的進步。學無止境。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31

  作者張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遼寧。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

  曾國藩是一個被現代人過度 “開發” 的歷史人物,滿大街有關他的書,百分之九十都是 “成功學” 或 “厚黑學” 一類的。

  張宏杰寫了三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三本書出版時間相差近十年,作者的文筆、思路、觀點也更加的成熟宏大,從帶兵打仗、從政為官到生活百態。讓我們更加接近曾國藩的內心世界,也對紛繁復雜的晚清社會有更多認識和解讀。

  他讓我們看到的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他還是個人,是一個生活在家長里短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扎、糾結、沖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是一個迷信風水、算卦占卜的人,也是一個喋喋不休的兄長與父親。

  曾國藩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斷自我調節,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他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以及艱難困苦面前表現出來的猶豫與堅定、拘泥與圓通、笨拙與精明,更深入地體會他的“拙”與“誠”,真切地領略他的做事原則與人格魅力。

  這本書集中寫曾國藩與他的戰友同僚們。

  今天這篇文章講講他與胡林翼搭檔生涯。

  胡林翼(1812—1861年),字貺生,號潤之,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因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有功,與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被史學家并稱為“中興四名臣”。1861年9月30日,因病嘔血死于安徽軍中。謚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胡林翼

  曾國藩是科舉京官,是農家子弟,遇到大是大非的時候,能保證自己的氣節,但是對家庭利益、集團利益,卻看得很重。而胡林翼早年是貴族公子,父親是朝廷高官,又是兩江總督陶澍的女婿,所以他遇事,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胡林翼的心胸更大,手段更直,曾國藩則更持慎保守,顧慮多多。

  曾、胡同是湖南老鄉且翰林院同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出身、門第、性格、為人大不相同。胡林翼年輕時平步青云,曾國藩年輕時材大難用。太平天國的興起、壯大,危及清廷,讓兩個性情迥異的年輕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從疏遠到欣賞

  胡林翼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世家子弟,父親胡達源探花出身,岳父陶澍更是一代名臣。從小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年輕時恣意聲色,放誕不羈,但天資聰穎,胸有大志。利用父親與岳父的官場基礎,胡林翼一入翰林就顯出一副勢不可擋的 “紅翰林” 之勢。連接被任命為國史館協修、會試同考官及江南鄉試副主考,蒸蒸日上的勢頭令所有同僚羨慕不已。

  胡林翼看似平步青云的仕途,在人人羨慕的副主考任上,使他的人生發上了極大的轉變。本可以一路加官進爵、封侯拜相,因主考官徇私而被牽連,受到撤職處分。這對于已經患病的胡父無疑是雪上加霜,一年后父親去世,黯然南歸,掛冠回鄉,守孝近七年。

  胡林翼不在京城的幾年,曾國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國藩出身普通農民,家道清貧、謹言慎行,到京為官后,發誓要精進理學,做圣賢之人,謝絕一切應酬,刻苦修身,發憤圖強。從七品翰林院檢討,開始了 “十年七遷”。

  以前那個讓胡林翼沒怎么放在眼里的湖南老鄉,讓他刮目相看,曾國藩已經不是那個木訥、無趣的道學士,而是舉世渾濁中,朝廷給予大望的一顆明星。

  幾年后的胡林翼,得力于胡家官場的淵源及朝廷對人才的愛惜,掛冠七年之久,在朋友們的相助下,捐得貴州安順知府一職。

  在貴州他做到 “不取官中一錢自肥”。親自帶兵剿匪,出入高山深谷,廢寢忘食。每到一地,匪患頓息,也憑此舉再次得到朝廷的認可。

  從欣賞到合作

  胡林翼從浪蕩公子轉變成吃苦耐勞地方官之際,曾國藩也完成從文人到武官的轉變,咸豐二年,為母親守孝的曾國藩因太平軍席卷兩湖,墨絰出山,創辦湘軍。

  咸豐三年年底,胡林翼帶領六百貴州練勇,離開奮斗八年的.貴州,成為湘軍的一部分。

  是年,四十三歲的曾國藩與四十二歲的胡林翼,都已步入中年,終年勞瘁之下塵滿面、鬢如霜,不復年輕時的風華正茂。

  這時候的他們,一個是經數年邊遠地區政務磨煉,年少輕狂褪去,勵精圖治,待人誠懇。一個是早年拘謹謙讓中更多了沉穩踏實、干練自信。

  這種相互的轉變,給曾、胡以后的軍事合作中團結協作、相互信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九江、梅家洲之戰中,胡林翼與曾國藩部下配合良好,屢立戰功。

  咸豐五年三月,胡林翼被任命為湖北巡撫,,但是湖北還在太平軍手中,為盡快拿下湖北,胡林翼向曾國藩請求救援。此時,在九江自身難保的曾國藩在手下能用之將、可用之兵只剩下羅澤南一部的情況下,同意羅澤南另剿湖北。

  曾國藩從天下大局看,雖然他坐困江西,一籌莫展、驚險萬分。但是武漢更重要,自己的安危次之。胡林翼得精兵后,奪取湖北、江西、安徽等,屢建大功。

  曾國藩關鍵時刻的自我犧牲,危急時刻全力支援對方,使得曾、胡二人的情誼在危難之中日漸加深。

  從合作到生死之交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 “拙誠”。他認為“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拙誠可能一時效率不高,但是持久,沒有后患。而胡林翼以 “權術” 為用,注重的是高效率。為了迅速達到目的,他絞盡腦汁,需要用權術的時候毫不猶豫。 所以他做人做事很主動,力求占盡先機。

  曾國藩持重謹慎,黏滯拘泥,做事四平八穩;胡林翼明快膽大,敢冒風險,擅于權術。老成持重再進一步就是貽誤戰機,明快進取也容易一著不慎,得不償失。曾國藩的持緩在胡林翼的促動下沒有堅持到底,胡林翼的求速也在曾國藩的中和下沒有形成風險。兩個人性格的互補,對事業發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

  雖然曾、胡二人性格、為人迥異,但彼此都能坦誠相待、顧全大局。在多次的戰斗中互相支援、協助,急救于危難之中。

  在越來越深入的合作中,兩人的友誼不斷加深。他們互相信任、互相欣賞,更相互砥礪,達到孔子的 “友直、友諒” 的境界,相互規勸而不相互獎飾。

  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七月死于熱河行宮,八月二十六日,積勞成疾,長期處于內憂外患的焦灼中,胡林翼走到了生命的終點,時年五十歲。

  曾國藩得知胡林翼病逝,傷痛不已,徹夜難眠,惘惘若有所失。

  曾國藩一生有兩個核心:一個是為國效忠,達到孔子所說的圣賢境界;另一個是發揚光大曾氏家族。在曾國藩心中,國家、家族的分量同樣重要,甚至沒有了國家,家族還要繼續延續。而在胡林翼心中,國重于家,他一生立身行事很少慮及家族和親人,為朝廷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差別,一個重要原因也許是身處不同的家族中:曾國藩家族龐大,兄弟姊妹眾多,上有老下有小;而胡林翼是獨生子,又膝下無兒,領兵之時父親也已經去世,沒有太多的家族事務掛念,他可以一心一意效忠國家。

  胡林翼的早逝,對于曾國藩來說是禍是福,不可一概而論。就胡林翼的才具、權術、極高的情商,資質平平的曾國藩是很難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最后位列晚清權臣之首。

  曾國藩的悲傷,是壯士斷腕的悲傷,除了失去一個并肩戰斗的戰友、一個心有靈犀的友人、一個極其合拍的伙伴外,他還悲傷于腐朽軟弱、不堪一擊的清廷中,今后無人能與他攜手并進,同舟共濟。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32

  本書清晰呈現了曾國藩一生堅持進德修業,終成閱遍大清舉國之才的識人大師這一非凡歷程。

  原滋原味的曾氏智慧與深刻透徹的曾氏解讀完美結合!

  評古論今,小中見大,通俗易懂,幽默睿智,微小細節中明大道理,平實講述中顯大智慧。

  曾仕強教授以六大講題為核心,并輔以易經,開展他對曾國藩在識人、用人之道的觀察,所以不僅由故事中了解曾國藩一生,更可從易經卦象中了解其為人處世之道,潛移默化中,也可吸收易經知識。

  本書深入淺出,以生動故事,說明曾國藩一生傳奇經歷。清晰呈現曾國潘由平凡人蛻變為千古完人的進德修業過程。完整說明曾國潘由不懂識人,轉變為為大清舉國之才的鑒人用人大師的非凡歷程。

  作者曾仕強教授融會貫通中西管理學精義,揭曉“識人用人”的奧妙真義。

  曾國藩一雙眼睛,練就高明穿透功夫。

  首先看有沒有獨立之志;看他有沒有很好的志向,還要有膽識、有恒心,不能有頭沒尾,人而無恒是終身一無所成。

  其次以自己獨特眼光,看出別人看不到之處。能及時抓住有利因素,獲得取勝時機。

  曾國藩用人有三要:

  觀志:在大事上有自主判斷力,能獨當一面,又能聚集眾人的力量。

  適才適任:依據人才志向大小與才能高低,授以不同職位。

  適時交心:滿意的.人才上缺,可以占用其次,加以教育培養。彼此心照不宣,真心不欺,如水那般淡而綿長,即為交心。

  曾國藩重視人才,秉持四大原則:廣收、慎用、勤教,嚴繩。,誠心接納各方人才;慎用,謹慎安排各種人才;勤教, 用心培養各色人才;嚴繩, 細心規范務求合理。

  曾國藩是蔣介石和毛澤東兩位持不同政見的大人物,都相當推崇的偉人,曾仕強教授的解讀深刻精辟!他的解讀讓我們了解曾國藩獨特的思想個性,他很中國,很內圣外王!很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通過閱讀本書我已獲得:增加對易經義理的認識與了解;明白人際互動,陰陽調和的作為;感受大師修身為國的哲學思考;學習學貫中西的管理學新思維。

  曾仕強教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管理理論,學問淵深,世情洞達。他是央視《百家講壇》最受歡迎的主講專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和中西貫通的淵博學識在中國管理界獨領風騷。

  曾仕強教授一生學貫中西,融古通今,著書立說,游學授課,走遍世界各地,大江南北,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成自己終生的使命。他對中華文化有著深情厚誼,他最了解中國人,最懂中國人的內心。

  之前聽過他講的《易經的智慧》《長安家風》《曾仕強點評三國之道》…非常精彩,很接地氣!他真的是太懂“中國人”了!中國人的忠孝、矜持、隱忍、含蓄、明哲保身、謙虛低調、居安思危、深謀遠慮、天人合一、仁義禮智信、積德行善……等等特質,在曾老師這里都有善意的解讀和深刻的理解!因為他愛這片土地,他愛生活在這里的祖祖輩輩的華夏人!因為他是炎黃子孫,和我們有共同的血脈,他有同理心!有共鳴!他有易經的智慧!

  從他的書里,我看到了我不曾深入思考的民族思想精華,人生之道,尤其要易知易行,才有實用價值…

  曾仕強教授說:讀國學,就是要讓我們懂得什么叫人生。人的尊嚴,就在于充分發揮上天所賦予的自主性,盡心盡力做一個自主的人。

  曾仕強教授說:人活著,就是要修己,來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良心人人皆有,心無外物,心無外理,良心就是道,就是天理。

  人一憑良心,正能量就出來了;不憑良心,負能量就出來了。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 篇33

  繼續為大家介紹度陰山的《曾國藩又笨又慢平天下》的第三部分。

  安慶是南京的門戶,也是太平天國的西方重鎮,曾國藩與胡林翼制定了兵分四路平定安徽的計劃。隆冬時,愛將鮑超3500人被陳玉成五萬之眾圍困于小池驛。

  多次馳援不力,曾國藩寫信叮囑鮑超堅守待變。1860年春,洪秀全令陳玉成撤軍,為擊破江南大營,此舉拯救了鮑超與曾國藩。

  多隆阿率清軍圍桐城,將硬骨頭安慶丟給了曾國藩。曾國藩謹小慎微,兩面圍困安慶,步步為營,以通糧道。就是依靠這種平淡無奇的軍事風格,才為他創立了光芒萬丈的功業。

  此時駱秉章幕府擔任師爺的左宗棠與一員武將發生了沖突,咸豐命人徹查“劣幕”,在曾國藩的營救下,左宗棠來到了曾國藩的軍營。

  洪秀全采用了洪仁玕的圍魏救趙之策,于1860年3月,李秀成兵圍杭州,然后與陳玉成夾攻回援之敵,江南大營潰敗。

  在肅順的舉薦下,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6月,他將指揮部遷到了三省交界、四面環山的安徽祁門,向朝廷推薦李鴻章為兩淮鹽運使,因事情泄露沒有辦成。

  太平軍為了解安慶之圍,再次利用圍魏救趙之法攻武昌,曾國藩令李元度防守徽州,叮囑其要堅守不出。然而李元度未能經得住誘惑,3000人馬中了埋伏。

  曾國藩忍痛彈劾,導致李元度出走浙江,投靠了王有齡。曾國藩震怒,二次彈劾,李元度被充軍發配到了新疆。

  12月,李秀成率軍兵圍祁門,湘軍進退維谷,連頭等幕僚王闿運都逃之夭夭。所幸外圍的左宗棠突襲景德鎮成功,祁門大營轉危為安。

  此間英法聯軍攻陷的天津,咸豐下旨令其北上勤王。曾國藩采用了“拖”字訣,最終清廷與英法議和,北上勤王之事也取消了。

  1861年4月,曾國藩率軍離開“絕地”祁門,奔赴安慶戰場,負氣出走的李鴻章重回大營。左宗棠堅辭前敵總指揮而推薦了曾國荃。此前曾國荃奉命圍安慶已經一年,他圍繞安慶挖了兩條長壕,既圍城內,又阻援兵。

  不久陳玉成與湘軍血戰集賢關,兩敗俱傷。陳玉成外出求援,被湘軍死死拖住,集賢關的太平軍彈盡糧絕,7000名戰俘全部被屠殺,最終曾國荃采用了挖地道的方式殺入安慶城,此戰成為太平軍與湘軍的重大轉折。

  不久,咸豐皇帝駕崩,胡林翼逝世,政變后的慈禧太后下旨令曾國藩全權指揮江浙徽贛軍務,并遙領協辦大學士之職,身為漢族官員,曾國藩破天荒地進入了權力的.核心。

  1861年12月,李秀成突襲紹興,合圍杭州,巡撫王有齡戰死。次年1月,在曾國藩的舉薦下,左宗棠為浙江巡撫,開始兵進浙江。

  杭州被圍后,上海的壓力倍增,當地士紳求助于曾國藩。在他的支持下,李鴻章整合團練,建成了淮軍,不到兩個月人數超過一萬,并由水路運至上海,李鴻章被任命為江蘇巡撫。

  為保全中國的軍事主權,曾國藩四次拒借洋兵之策,反對“借師助剿”,主張“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在奕訢的授意下,委托英國總稅務司司長李泰國斥資65萬兩白銀購買了一支小型艦隊。

  李泰國竟然私自任命英國人阿思本為戰艦總司令,并私募了600多英國的水軍官兵。幾經周折,才收回了任命權,最終遣散了艦隊,但此舉中國損失將近四十萬兩白銀。

  1862年湘軍再奪蕪湖,打算兵分三路圍攻天津。曾國荃的部隊已經推進到了雨花臺,曾國藩力勸九弟曾國荃,切勿擅自行動。這一時期陜西的捻軍突然作亂,曾國藩只得派廬州的多隆阿去支援陜西。

【曾國藩全集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曾國藩血祭讀書筆記04-26

《曾國藩血祭》讀書筆記(精選5篇)04-11

胡雪巖的啟示全集胡雪巖的啟示讀書筆記08-19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通用16篇)07-24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讀書筆記(精選30篇)06-29

少兒讀物《福爾摩斯探案全集》讀書筆記04-26

曾國藩格言02-20

曾國藩名言04-26

名著《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全集》讀書筆記(精選17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