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通用21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
捧著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會兒,半天沒憋出一句話來。雖說作者是中國現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但我總覺得他的文筆太過深沉晦澀。也許是我的覺悟低了些吧,連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圖》。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于“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于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著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著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著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發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后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孝并不像所言的那番“難到了幾十幾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熱騰騰的暖茶,看見你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看見成績單上那喜人的成績。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讓父母舒展眉頭的了。可惜,有人連這一點小事也做不到,讓雙親頭上的白發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沒有錯,它的最終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順,更為懂事。儒家思想的確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們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發現它優秀的一面。因此原諒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2
這篇文章的讀書筆記我更是無從下筆,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現在我才明白魯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化的良苦用心。中國歷朝歷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飽讀圣賢之書清一色張口閉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整日掛在嘴上。似乎這就是飽讀圣賢書的證明。時過境遷,到了民國仍然離不開之乎者也,不說這些仿佛就不會說話了。文言文更加叫人難以理解。民國初期中國的文化發展幾乎停滯不前,而在現代文化發展突飛猛進,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在文化發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學校教學課程,已被尊稱為國學,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同時受到現代文學家們的尊崇。
我反反復閱讀了十幾遍,文章的潛在思想在說明一個我無法理解,思考還不夠透徹的思想理念。應該就是魯迅先生從個側面來講中國文學發展必須改革的一個趨勢,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學,提倡白話文勢在必行。先生提倡白話文主要原因,白話文深入淺出簡單明了,無論老幼都可以學會聽懂。文言文繁瑣寓意深奧,叫人難以理解。孔孟之道講的無非就是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陳舊的封建教育理念。貴為哲學也有不可取之處,其實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魯迅先生推廣新文化,也并非一口否決了舊文學。先生寫作時也會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啟下的作用。文言文之所以讓人難以理解,是因為短小精悍蘊藏很深的哲理。博學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識淺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云遮霧罩,無法領會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魯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溫文爾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墮入地獄也絕不悔改,總要詛咒一切反對白話文,反對白話者。”其實這并不是先生真正的惡言惡語,他也不是厭煩了白話文,只是借著這些話來發泄內心的悲憤。白話文及新文學不能推廣應用,紳士們和資產階級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莊之理,卻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并以此壓迫剝削生活在黑暗底層的勞苦大眾,使得他們永不的翻身。
魯迅先生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學不是沒有他的道理。清朝政府滅亡,一切科舉制度也跟著消亡。前清遺留下來的秀才舉人雖說滿腹文采,卻沒有用武之地,與一塊朽木沒有什么區別。民國時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殘留在前清遺老們心里的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已根深蒂固,讓他們頑固不化。民國初期的文人們不肯放棄已經不合時宜的思想教育方法,只知追求儒家學說。
不忘孔孟之道周莊之理也是無可厚非,但一味追求陳腐不思進取只會使人的思想退步,人類也就不會有新的文明。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就開展了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學,反對文言文舊文學的口號。學生舉行了大規模的游行來提倡新文學。由此表明這不僅僅是魯迅先生的呼聲,也是具有愛國思想的學生的呼聲,更是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的呼聲。急切呼吁民國政府推行實施新文學,使用白話文推廣新教育體系,倡導使用白話文教學,卻遭到了封建思想文人和資產階級文人的無理阻撓。
白話文無法推行實施影響面之廣是可想而知的。那些初讀“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們也有渴求新知識的心靈,有追求美的天性,厭惡了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文言文。舊文學在一點點抹殺孩子們愛美的天性,一點點抹殺了孩子們對于學習知識的熱情。封建思想和封建教育理念在禁錮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童真。
魯迅對那些所謂的知識學者以老賣老非常痛恨。紳士們就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小有成就,就會原形畢露的進行言論攻擊。文人們也一定要罵“以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損于人格。”紳士們自認為魯迅先生提倡新文學,有違背中國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學禮教,也就違背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有違孔孟之道周莊之理。魯迅先生文筆犀利刻薄諷刺辛辣,對那些枉稱文人的大學問家們一通胡劈亂砍,讓他們遍體鱗傷羞愧難當。對那些資產階級文人冷嘲熱諷橫眉冷對,毫不留情地揭開他們的偽善面具。
“幸而還沒爬上象牙之塔去”。魯迅先生的文章在當時的文壇以開拓出一片天地,也并非徒有虛名。先生在大力提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化,卻遭到了同一時期的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排擠,因為他們的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先生的文筆嚴厲批判資產階級文人的腐朽,揭露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假仁假義道德敗壞的丑惡行徑;揭穿他們文人外衣下隱藏的偽善的罪惡。魯迅先生的文章讓他們感覺如芒刺在背,永遠感不到舒服。
魯迅先生的文章受到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的青睞。先生也是從前清走過來的,但骨子里卻沒有紳士和資產階級文人的那種頑固不化保守的腐朽思想。激進愛國人士和學生喜歡閱讀他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先生對新文學的創作激情。文章中融進了作者的靈魂,將他個人的新思想、人生觀、道德觀毫無保留地剖析在世人面前。沒有虛假,更沒有高談闊論,顯然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和魯迅先生比起來,他們就是齷齪小人。
另一個原因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文言文使用較少白話文較多,讀起來自然流暢朗朗上口更容易理解,對讀者有更大的吸引力。先生大力提倡白話文,所以先生首當其沖多使用白話文,以此來感染他身邊的人都來學習使用白話文,也將所有人的學習積極性帶動起來,白話文就會發展壯大。
魯迅在校任教期間,陳西瀅楊蔭槐等為一派的資產階級文人與先生水火不相容。他們反對白話文新文化的推廣應用,極力阻止先生的倡導。陳西瀅常對魯迅先生進行言論攻擊,還以此鎮壓學生響應提倡白話文新文化的運動。借此污蔑學生的愛國熱情,破壞學生的愛國思想。魯迅還借陰陽之說論證公正公理,談論正義是非。在黑暗統治下的舊中國,仍是專權當道,謬論肆意橫行,根本沒有公正公理可言,這也是中國歷代王朝的悲哀。
魯迅先生筆鋒一轉,談到了家藏的老書。唯先生專有的圖畫本子《二十四孝圖》應言而生。孝無非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而在先生年少時看來實在太難。對于《二十四孝圖》我很陌生,也是一次偶然在網絡中瀏覽看到的并未在意,想不到這次寫博文它幫了我大忙。當我再次查看時心中不免認同先生的言語。
從遠古帝王舜的《孝感動天》到宋朝的《滌親溺器》,《二十四孝圖》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為古人的孝行感動但卻不能完全茍同。其中《戲彩娛親》或是《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這兩點和先生看法一致。我不是故意附和先生討好先生,實在讓我覺得古人太過迂腐。這樣的孝也可以被公認為孝嗎?
《郭巨埋兒》真可謂是迂腐之極。不說現代人的不孝,換做是我也絕不會埋掉親生兒子來奉養老母。郭巨為夫,可以耕田種地打柴度日奉養老母,也可供養孩子。郭妻可以紡紗織布做些女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樣可以生活。為奉養老母節省糧食寧可埋掉兒子卻不尋求生活出路,這和愚人有區別嗎?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就此完結不是太悲哀了太可憐了嗎?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只知道玩樂正是享受父母愛護的年齡,面臨死亡都已無所知。一個地坑,一抷黃土,兩個愚蠢的腦袋就要輕易斷送一個鮮活的生命。愚蠢!以我看來這樣的孝行應該受到嚴厲的'批判。這樣的孝千萬不要有人拿來效仿,否則孝就會變成罪惡的幫兇。
《戲彩娛親》雖然是孝子行孝,但也有不妥之處。高齡雙親在堂,老來子行年七十。挑水跌倒只要站起就會過去了事,即使父母心疼說些安慰的話,也不至于要裝作小孩子哭鬧來哄雙親高興。這樣一來倒顯得做兒子的有失大體,不會讓人認同,孝反而讓人覺得摻了假也不會有教后人行孝的意義,只當是一個笑話來講。
其他孝子圖做起來倒也容易,只是當今社會不同于往昔,行孝也沒有那樣艱難。父慈子孝社會風氣日漸好轉,作惡忤逆也不多見。孝子圖宣揚孝字當前含義頗深——為人子孝,育子承孝。讓我感動的是《賣身葬父》孝子董永家境貧寒,無錢安葬過世的父親就賣身為奴,真可謂之大孝。但在現代社會早已沒有賣身葬父的說法,只是董永行孝為之感動為之欽佩。
孝的寓意廣泛,并不拘泥于點面,也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對父母沒有忤逆行為,經常和老人溝通增進與老人之間的感情,都可以稱為孝。孝是人的情感行為的基本準則。我想,對于孝有人會比我理解的更為深刻透徹。
難以理解的是文章最后一段。《二十四孝圖》是封建社會宣揚孝道的故事,故事也著實感人。關鍵一點,用封建思想舊的觀念宣揚這樣的孝道讓置疑。“老玩意”一詞魯迅先生似乎隱藏了什么沒有說出來,是堅決提倡推廣新文學的決心,還是藐視舊觀念的陳腐?“本來誰也不實行”從本質上講這種舊的思想觀念驅使下做出來的孝道已經太顯陳腐,應該淘汰。孝應該傳承下去,但要切合實際的生活。
魯迅先生學識淵博,雖然提倡新文學,但并不表示他反對舊文學。舊文學中也有精華,可取而代之為我所用。他憂心父親因家中貧困擔心自己被父親的孝心賣掉,其實另有玄機。時逢動蕩年代民不聊生。倘若天下孝子都如法炮制該有多少無辜的性命喪生,就會家破人亡,哪里還有父慈子孝可言,孝又有何宣揚的意義呢?
含有諷刺意味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祖母故去自己仍安然無恙,儒家宣揚的孝也就是一個失敗,事實證明孝也會有錯誤,不一定要依他們所說去做孝子必須履行的孝子行為。
我的文學知識淺薄,只能憑我個人的感念來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以《二十四孝圖》為介質,闡述了儒家學說并非盡善盡美,也會有瑕疵。這樣的瑕疵對人文教育沒有任何幫助,只會將人的理性扭曲異化,就不再是真理,是悖謬是人類惡行的起端。舊文學舊思想已經不符合社會環境需求,就應該去掉糟粕,取之精華繼續發揚光大。這就是社會所需求的,實際也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孔孟之道固然要學習,但絕對不可盲目是從,否則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行為。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3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4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吊唁。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里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至于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云,“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圖》給我影響最深。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勝讓人惶恐,不僅覺得就是觀念與當今所持態度不同的`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尖銳,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象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么喜愛,這就是白話。
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選文分析了“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5
古人造字很奇巧,“孝”字是由老人的“老”的上半部,還有一個“子”字構成的。就是做晚輩的要把老一輩的頂在頭上,以示尊敬。古代的“二十四孝”把二十四個孝的故事編在一起,用來教育后輩。那古代的孝到了現在對我們有多少有效了?
魯迅曾經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中提到,“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這是因為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和“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可以看出魯迅竟然和竟敢同傳承了中華五千多年的孝道叫板。你想想這兩個故事就先拿“郭巨埋兒”來說吧,
這大約講了這么個故事:一個叫郭巨的人,因家中貧困,導致口糧供應不足,在母親和兒子中只能保證一個人有飯吃。郭巨為了做孝子,盡孝道,便準備將兒子埋入地下,可當他掘地掘到二尺深時掘出了黃金一釜。這個故事的結尾可算是皆大歡喜,因為郭巨掘出了黃金,所以郭家便有錢了,郭巨也不必埋兒。不過,這個故事卻使兒時的魯迅產生了極大的恐懼與擔憂,總擔心哪一日家中也沒錢了,他的父親也當一回孝子將他也埋了,然而掘出黃金的概率是幾乎為零的`。這種恐懼感直到魯迅的祖母去世才消失。
我想,人們看了此文后定是會笑的,《二十四孝圖》的作者本是想要傳播孝道的,可他們萬萬不曾料到這卻在童年的魯迅身上產生了這種作用。記得我初讀此文時,覺得這位魯迅先生也太霸氣了。后來,魯迅的文章看得多了,才悟出魯迅是在諷刺古代的封建禮教,表達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在古人看來,孝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人若沒了孝,便沒了道德。但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人們,不要說對父母不敬了,那些打罵父母者、動輒訓斥父母者,不勝枚舉。更有甚者,我在報紙上看到,一位母親為了讓不務正業的兒子用功讀書,感化兒子,竟在大街上眾目睽睽之下向兒子下跪,可那不知羞恥的混賬兒子不但沒有向母親認錯,反而當街罵起了母親!
從魯迅的身上我就可以讀到古“孝”對現在沒有多少實用價值。“二十四孝”的故事不能盲目去學習,那我們要怎么樣發揚從古到今的孝道了?
讀“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去模仿,我們不能仿效老萊子摔倒娛親,也不能學郭巨為母而埋兒,我們讀“二十四孝”是學習做晚輩孝順長輩的孝順精神,學習“百行以孝為先”的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學習孝順長輩尊重晚輩的思想。
說實話其實,孝的本意即為尊敬長輩。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我們固然做不到古人的“黃香扇枕”、“陸績懷橘”。但是我想,我們若能抽出點時間來關心一下父母,替他們倒杯水或是剝個橘子,也可以算是盡一點孝心了。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6
最近剛剛看完《二十四孝圖》,心中頗有感觸。雖說是簡短的24個小故事,24幅圖畫,但是,仍然讓人產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動,又有個人思考。其中的心得體會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長河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古至今,不知流傳著多少以孝為主題的傳說。當然,不用說,《二十四孝圖》中就收錄了24個孝子的故事。簡單的介紹下,時間上,從上古的堯舜時期,直到宋代,內容上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嚙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彩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傭供母》,《懷橘遺親》,《埋兒奉母》,《扇枕溫衾》,《拾葚異器》,《涌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臥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24個故事,時間跨度4000年。可以說,這24張圖,展示了中華民族從其產生到繁榮的這段時期內,孝道發展的全景圖。其中人物豐富,形象豐滿,個性十足,地位差異懸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謂展示了古代社會各階層的孝道姿態。語言上,雖然文章是由文言文翻譯而來,但是便于理解閱讀,確實是教育世人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說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下面我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孝道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在中國流傳了5000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它是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環。既然有著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談談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這個字,“子”背著“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偉大,簡簡單單,便道出了孝的真諦。何謂孝,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與愛。晚輩為了長輩,背著他們,關心與敬愛飽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員心與心的距離,于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場景。
再者,孝不僅是維護家庭和睦的支柱,還是鞏固社會穩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會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揚“孝”文化,名篇《陳情表》便是例證。此外《孝經》有云:“
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可見,孝對于社會有著極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二十四孝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24個故事有不少明顯的夸張之處,甚至有個別故事為了宣揚孝,竟有殘酷自虐之傾向。舉個例子。
王祥臥冰求鯉。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為了給老母煲湯,不惜在嚴寒冬日,赤。裸身體,以自己的體熱化開冰冷堅硬的河面。這個故事,表面上兒子為了老母親舍棄自己,讓人感動,實則夸張過度,不切實際。只為求一尾鯉魚,何必自虐?只要找來工具,挖開冰面,釣上一尾并不是什么難事。明明簡單的道理,偏偏要用這種荒唐的方法來解決,真是愚蠢至極。更有甚者,埋兒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時常是出現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親生骨肉節省下糧食來供養老母。如此做法,著實讓人不解。人真的能這么狠心?那位老母親真的能咽下用小孫兒的命換來的糧食?畢竟血濃與水啊。這些愚孝不僅在與家庭內部肆虐,更是影響了整個社會。“天下無不是父母”,“三綱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來的糟粕,搞的社會烏煙瘴氣。于是乎,終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談到父母的名諱,必要放聲大哭,是孝;將地方官,大臣,天子視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載,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時代畢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終究也會隨著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當封建社會的大廈坍塌,愚孝也如東逝之水,終究將化成歷史的煙塵。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或許是國家沒有大力宣揚新世紀孝的重要性,人們似乎將孝淡忘了。為了個人生活的方便,他們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們忍心將老人呼來喝去,他們忍心辱罵父母只為紅顏一悅,等等的類似事件已是數不勝數。這是社會的倒退嗎?我不相信,我們更不希望是,我們渴望孝的回歸。
終于,我們看到了,還有他們,一個個感動中國,平凡而偉大的人們。你們可以為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奉獻一生,你們可以堅持年年月月,你們可以忍住心酸,微笑著流淚。他們不曾被我們熟知,也不曾被社會標榜,不過,他們仍然默默的繼續著,用行動感化世人。他們是平凡的英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理解你的父母,當他們在早晨叫你起床的時候,無意中打擾了你的好夢,可能你真的是學習太晚十分瞌睡,請壓住你的火氣,乖乖起床;當你因為成績的下滑而被父母責備的時候,請不要在心里埋怨他們,他們是真心關心你;當你事業有成的時候,請將成功與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們的功勞。
請抓緊時間,現在做,還不晚。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7
我一直以為《二十四孝》里的那些人好偉大,讀了魯迅的《二十四孝圖》后,我才發覺那些人太虛偽了。比如春秋末期楚國人,老菜,他七十歲時穿五色彩衣詐跌“娛親”的`故事,有那個必要嗎?一個老頭子......實在侮辱了孩子,再者說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兒無論身體再怎么健康,都應該好好養老,都不應該......
我跟魯迅有共同的觀點,那個《臥冰求鯉》,真是的,做個孝子那么難啊,大冬天爬在冰上,把冰融化了。別說捉鯉魚而鯉魚沒求著,自己反掉進了河里,丟了小命......
實在讓人氣憤的是那郭巨,這人真是的,我懷疑他是生出來就那么大,沒當過小孩,為了他娘親,竟然要埋了他親生兒子,還說什么“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掩埋此子?”真是惡母。
封建時代的“孝”在我看來,純粹瞎說!傷天害理!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8
魯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涂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涂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么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實在沒有什么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么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
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后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并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里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臥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贊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后的高貴與堅強,贊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9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 ; "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 ; "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0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敘述了自己對于《二十四孝圖》中對于“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變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為先,古人講“孝道”擺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個人品德怎么樣,首先看這個人孝不孝順,如果不孝順,連官都做不了。自古以來流傳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是《二十四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為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于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為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偽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為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于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 “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1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游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后來就對于先生發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里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里所有的故事后,對于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后和爸媽聊了一下對于自己以后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系考個公務員。對于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于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后一直想著多賺錢然后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后,他們大為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后,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后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著實可笑。關于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著干,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于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2
孝是什么?孝是寬容:寬容老人總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爛";寬容老人的嘮叨;寬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報答:是母親節的一束康乃馨;是父親生日時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湯喂藥。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聽取老人的話;耐心向老人解釋做工作;耐心說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騙: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訴老人只花了幾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閑暇之余,翻閱朋友的空間時偶然看見《二十四孝圖》這本書,看后感受頗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縱觀《二十四孝圖》這本書,孝子們有為父母舍利的,有為父母舍身的,有為父母舍妻子、兒女的,可以說無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無我的盡孝。
吳猛《恣蚊飽血》,王祥《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丁蘭《刻木事親》,郭巨《埋兒奉母》 …… 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一個孝子該如何行孝呢?孔子從居、養、病、喪、葬、祭五個方面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
首先"居則致其敬"。"致"就是盡心盡力切實做到,而且做得圓滿。就是說對父母要發自內心,完全真誠,沒有絲毫保留。虛偽。對父母由衷的尊敬,這樣的一種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養則致其樂"。孝親有三個含義: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關鍵是要做到,讓父母歡喜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三是:"病則致其憂"。就是在父母生病時,做兒女的心中要憂心忡忡,問寒問暖,盡快為父母檢查治療,早日痊愈。四是:"喪則致其哀"。就是說如果父母過世了,做兒女的要知恩圖報,盡其哀情,這是兒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節哀。五是:"祭則致其嚴"。是講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莊嚴肅穆,恭敬,追憶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居、養、病、喪、祭五個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責任已經盡到,可以說是個大孝子了。
最后,我將引用網絡最近走紅的一篇《媽媽》,與大家共勉。這是新華社解放軍社社長在母親追悼會上的祭文:"苦日子過完了,媽媽卻老了。好日子開始了,媽媽卻走了。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媽媽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媽媽在時,‘上有老’是一種表面的負擔。媽媽沒了,‘親不待’是一種本質的孤單。再沒人喊我‘滿仔’了,才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飄渺。再沒人催我回家過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無了。媽媽在時,不覺得‘兒子’是一種稱號和榮耀。媽媽沒了,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做完了。慈母萬滴血、生我一條命、還送千行淚、陪我一路行、愛恨百般濃、都是一樣情、即便十分孝、難報一世恩、一聲長嘆、嘆不盡人間母情……"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3
魯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圖》這本古籍的讀后感,而我所寫的則是先生的這篇讀后感的讀后感,這邊讓我感到不少壓力了。
魯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話運動的領袖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正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沖擊,闡明先生對于白話運動的立常為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為了讀懂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文找出,加以對比閱讀,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達的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為了人頌之為“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這些所謂的“孝”實在是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謂至孝,家里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贊,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封建時代的信仰與理念并非都是要繼承或拋棄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確地進行理解才是最正確的。作為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衛這些的披著羊皮的衛道士們更是可恥的!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4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為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于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抵觸,“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仿佛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為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里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發的老爺爺,卻穿著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里,母親手上還拿著“搖咕咚”,那場景著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為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舍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為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壇黃金,上面寫著: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為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著埋著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后我才了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為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嘆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偽兇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5
我幸運地讀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圖》對于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并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并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這本書主要技記述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了尖銳的抨擊,給了我很大的心靈震撼!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300字6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我們追捧和領悟,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恒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6
魯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而其中記得最深刻的便是有關“郭巨埋兒”的一段。
“郭巨埋兒”的故事是說一個孝子郭巨,家里貧窮,生了兒子之后怕養不起老母,就要把親生兒子埋掉。我想,那些把這個故事改編潤色、一代代傳下去奉為典范的人們,本來是要贊揚郭巨的孝順吧。可年幼的魯迅讀了后,竟然“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白發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的”,竟然對這些孝子們產生了抵觸心理,“不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親去做孝子了”。這是何等的悲哀!
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涂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涂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么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隨著自己愈長大,看著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發從烏絲變白發,動作從迅捷變緩慢,多心疼!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當我需要停泊岸時,才會想起他們。
自從讀完《二十四孝圖》后,心情激動,感慨萬千,古代孝敬長輩的人留傳千古,而今不孝敬父母的人,處處可見!“孝”的觀念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已經非常淡薄了。我們應該向這本書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學習,尤其要向丁巧菊大義勸父、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學生求學救母、北國好男兒割肝救父……等當代人物好好學習,有句話說得好,“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都應該清醒了,我們應該像他們那樣,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
“一母八兒都養大,八兒一母沒人養”的情況誰之過?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隨意買的宵夜,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愿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我想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后,我愿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7
最近看了魯迅散文合集,里頭收錄了朝花夕拾的大部分,當中有一篇文章在我看來十分有反思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圖》,遂決定作為這次選修課的作業,也順便好好思考一下,這篇文章給我們帶來的反思。
文章開頭一直提到了白話文與妨礙白話文的內容的斗爭,尤其是兩次提到的“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這句話,初讀起來好像有些不符題意,明明是應該寫關于《二十四孝圖》的內容,怎么又和百話文扯上關系了呢?通讀完全文,我好像有些明白,這兩句話就是擺正了魯迅本文所要表達的觀點和思想,這個下文會提到。
接下來是正文正文剛開始寫道:“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吊唁。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這里提到了魯迅的童年,至少他是不怎么滿意的,自然,除了有些書可看除外)接著介紹這本書的來歷(他是如何獲得的),下來便是全文的重點,通過揀選幾張孝圖的講解,尤其是那種不合情理的孝道的體現,如文中提及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批評和指責了嚴重變了味的.“孝”并非真孝。
魯迅指斥了諸如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讓人感嘆,感到觀念之差因年代的不同而變得及其遙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尖銳,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象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么喜愛,這就是白話……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憤怒是其最主要的感受。
這樣一本《二十四孝圖》,其所宣揚的孝,完全把自然本能的愛,變得殘酷,扭曲,甚至讀來有些公式化,完全違反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扭曲了人類的天性,對魯迅來說,這是一種心理的扭曲(加之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體驗),就像魔咒一樣寄發在心靈深處,所以他才會憤怒,不光憤怒自己的遭遇,更憤怒將這樣的精神重壓又要加到新一代的兒童身上,這與魯迅這一代新青年的理想背道而馳,亦是對魯迅所追求的侮辱,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魯迅的憤怒由此噴發!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8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于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比如說“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說的是為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著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偽,真是令人哀嘆!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為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著那么夸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一舉,若換在先前,你的這種行為回被大肆贊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溫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才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19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臥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溫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并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發。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并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后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20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后,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于孝的感人事跡一直發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鉆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席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后,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后,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獲慰藉。
2004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癥后,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國瞞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后,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秘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準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么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里,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為父母著想的地方,盡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共進一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篇21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里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現在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著自己,不能先考慮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為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么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現在的我們呢?即使是自己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為了父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己做出點犧牲是沒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為父母著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報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為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么?我們能拿什么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08-22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03-01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精選15篇)10-03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通用17篇)11-04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通用14篇)10-09
二十四孝圖優美句子04-02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精選14篇)06-14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通用9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