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0《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精選10篇)
《美國的悲劇》是西奧多·德萊塞最為重要的作品。這部小說共分三卷,故事以一個普通美國青年克萊德·格里菲斯短促的一生為線索,為大家分享了2020《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一起來看看吧!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1
今天,我懷著沉重的心情讀了世界名著中的《美國的悲劇》這本書。《美國的悲劇》的主人公萊德原是一個窮牧師的兒子,他的母親、羅伯父親篤信上帝,但他們一家卻并沒有因為崇拜耶穌而得到幸福,相反卻弄得衣食不保。為了追求幸福生活,克萊德毅然離家出走,獨自闖蕩世界,他憑著自己聰明機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里,他拼命追求窮女工羅伯塔。后來他遇到了大富人家的女兒桑德拉。兩人一見鐘情,很快墜入愛河。克萊得為了能得到美麗的桑德拉,并通過她過上有錢人的生活。他終于下定決心用陰險的殺人計劃害死了懷有身孕的羅伯塔,最終被推上了電椅。
想到這,我的.心不由地變得沉重起來。這本小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種種弊端。富人們極盡享樂之能事,而窮人們卻是為了活命而勞累奔波,干的是牛馬活,住得是破舊房,吃得是粗茶淡飯。我愉快的心情變得憤怒。在這個世界上,當富人們在吃喝享樂的時候,窮人們卻捧著沒有吃飽的肚子,扛著沉重的鋤頭,邁著已經沒有力氣的步伐去種田、去勞作。記得有一年,我去鄉下,看到一個小姐姐坐在地上哭,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去問她。小姐姐說她考上了一個重點中學,但是家里太窮,交不起貴重的學費,她不得不放棄遠大而美好的前程,消失在以前她最熟悉的課堂上,我聽了,心進而突然有一種沖動的感覺,這難道不是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嗎?也許一個富人他可以輕輕松松通過“開后門”進一中、長郡、雅禮,而窮人卻不行,他有這個能力,卻沒有這個條件。
為什么富人們能吃喝享樂,而窮人們卻必須干一些社會上低賤的工作,難道窮人不是人嗎?現在,我想說:“窮人和富人是沒有區別的。”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2
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美國作為一戰中的戰勝國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加,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美國的資產階級陶醉于繁榮美夢之中。胡佛在競選總統演說中夸口保證將使美國人家家鍋里有雞,家家車庫有汽車。但是,繁榮掩蓋不住社會矛盾和不公——窮人們的生計舉步維艱,富人們的生活窮奢極侈;年輕的一代不是尋歡作樂就是紙醉金迷,人們找不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這正是當時“美國的悲劇”所在。
1925年,正在資本主義世界一派繁榮景象、一片凱歌聲中,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德萊塞《美國的悲劇》一書出版,這本書震動了整個美國。小說的主人公是出身貧寒的青年克萊德,他追求金錢和地位,逐漸蛻變,最終墮落成殺人犯,在23歲時被送上電椅。這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美國的悲劇”。作者在惋惜克萊德自我毀滅的同時,以銳利的鋒芒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官場政治的無能,揭示了虛假繁榮所掩飾的深刻危機。
20年代的美國證券市場興起了一投機狂潮,“誰想發財,就買股票”成為一句口頭禪,人們像著了魔似地買賣股票,夢想著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瘋狂的股票投機終于引發一場經濟大災難。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雪崩似地跌落,人們歇斯底里甩賣股票,整個交易所大廳里回蕩著絕望的叫喊聲。這一天成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然而,這僅僅是災難的`開始。29日,交易所再現股票價狂瀉,一天之內1600多萬股股票被拋售,50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下跌了近40%。這一天,紐約股票市場崩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由此開始。
這場危機由美國開始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從1929——1933年,持續時間之長是歷史上罕見的。在這場空前的危機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幾百萬小農破產,無業人口顛沛流離。
后記:重讀德萊塞《美國的悲劇》,聯想到今日中國股市的暴漲和股民的狂熱,不禁產生一絲擔憂,如今這繁榮的表象背后到底有多少虛假的成分呢?我不敢說美國的悲劇即是中國的悲劇,因為我沒有政治家敏銳的目光,只是隱隱約約有一些不祥的感覺,這或許是杞人憂天吧!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3
看這本書的前一天,父親就提醒過我,重點是要看美國為什么會有悲劇。
我一直不怎么在意,美國的悲劇事情,我所做的事情,不過只是要看完這本書而已。但是一看到這本書的作者的時候,我不得不重新開始審視這本小說,這本小說的作者的名字叫做西奧多·多萊塞。
這本小說,我記憶猶新的只有最后一句話了,我希望自己可以將它完整的復述出來:他知道,一切都結束了,他所愛的一切,都被關在門外了……也許這并不是原著的結尾,因為它并不是原話。但是在這一句話里,可以看出對人生的最后的懺悔和絕望。終于因為殺人而被推上了電椅的克萊德,現在是否在懺悔。
其實,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怨他,只能怨美國當時的時局,終于鑄成了這條卑賤的生命。也許,是因為窮怕了,苦怕了,被欺辱夠了,所以不想再回去。也許是因為上流社會,所以才成為了墮落的發源地。
時局是不允許公平存在的,以前也是,現在也是,永遠都不可能,只因為有了三六九等這條無理取鬧的等級制度。富人花天酒地,肆意揮霍著錢財,那些有錢人后代的小傻瓜每天舉辦著宴會,醉生夢死。窮人,奔波了一輩子,都沒有可以避寒的冬衣。
克萊德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生在了一個信仰耶穌的家庭里。可是上帝又給他們帶來了什么,正如克萊德在結尾的時候在心中問自己:真的有上帝嗎?他撒著謊,怕母親跟自己要錢,每天只知道上街說教的父母,根本就不給他們學習,甚至沒有想起來。他好不容易找到了養活自己的工作,并有了穩定的收入,而私奔被拋棄而回來的姐姐因為有孩子,又不得不花錢。
他喜歡編造謊言,在撞了一個小孩之后,在被女人耍弄之后,他逃到了叔父所在的城市,并且通過叔父,在叔父的工廠里找到了工作,又因為叔父的提拔,成了打印間的負責人。從這里起,終于成了一切災禍的源頭,因為他在這里見到了羅伯塔。
他因為了吉爾伯特長得一模一樣,又因為比吉爾伯特優秀出眾,很快得到了桑德拉的垂青,并在她的幫助下,進入了有錢的青年人的'社交圈,并且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而羅伯塔懷孕,成了他最大的絆腳石,因為他已經準備和桑德拉結婚并且靠其進入上流社會過真正有錢人的生活,可是羅伯塔成了他的包袱,而就在此時,他為了擺脫羅伯塔,在和她旅行的途中,將她推下了水,淹死了她。
可是事情敗露了。其實最令人惱火的,不是別的,正是法官梅森的態度,不管證據夠不夠,為了通此事升官,竟不管你證據充分不充分,直接將其推入了死囚牢。
在此時,美國悲劇的原因昭然若揭。美國政府的不辨黑白以及冷血無情,畢竟……都是為利益而存在的人,都是一樣的。還有時局,窮富差距非常大,用杜甫的一句詩概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是美國的悲劇,也是以為那貪婪的欲望,如果,人性,那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因為悲劇是導演,所以誰在導演誰的悲劇。在當時的美國,這種事情的發生率之高,竟讓人膛目結舌。
西奧多只是選擇最普遍的事情,來敘述了美國悲劇的根本原因所在,這就是美國悲劇,就像塞壬的歌聲引誘一樣,帶來翻船觸暗礁的悲劇。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4
假期,我閱讀了德國作家狄奧多·德萊塞的著名小說《美國的悲劇》。
這部小說的核心內容是1906年的一件謀殺案——葛瑞絲·布朗被人淹死在摩士河中。因此,這部小說也含有記錄片的性質。這部歷經三年的巨作于1923年出版,且立即被推為一部杰作。
讀此書后,我的思想感情如被狂風肆虐的波浪,在黑暗中不知去處的慌亂逃竄。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斯的叛逆,懦弱,不仁不義,令我感到痛恨,遺憾;他的第一個女朋友荷丹絲·布里格斯的“外實內空”令我聯系到《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縱然生得好皮囊,腹中原來草莽;他那細心體貼的第二個女朋友羅白黛·奧爾登對迂腐的克萊德的深信不疑令我傷感;同樣,克萊德對幾近完美的第三個女朋友珊杜拉·費契萊的盲目而帶有目的的追求和維護更是讓我感到利用感情的可恥。
故事大意是如此的。15歲漂亮而英俊的克萊德是一家旅館的侍者,他賺到的薪水和小費讓他初償富人的滋味。他天天和那些狐朋狗友花天酒地。在這樣混亂的日子里,他愛上了徒有外表的淘金店女店員荷丹絲,開始對這位女郎大送禮物。后因一場朋友引起的車禍,為躲避事后的追究,克萊德讓荷丹絲自求多福后,溜之大吉。他一路到了芝加哥,求自己的叔叔丹尼爾幫忙。在叔叔的豪華府第之中,他初識漂亮的貴族小姐珊杜拉。后來,他到了衣領工廠,管理那里的女工。其間,他雖一直思念著美麗的珊杜拉,卻還是對標志溫柔的窮苦農夫的女兒羅白黛有了好感。但是,羅白黛一旦到手,他便對她失去了興趣。在他看來,她只不過是個女工而已,怎配當他克萊德的太太……后來,一個意外,珊杜拉愛上了克萊德,在他看來世界的中心就是珊杜拉。就在此時,羅白黛對克萊德說自己懷孕了,并聲稱克萊德唯有娶她為妻了。克萊德的腦海中只有這樣硬邦邦的想法:羅白黛對他而言,一無所有。而珊杜拉,則應有盡有。于是,他暗下狠心,決定解決掉“礙事”的羅白黛。雖然,這場謀殺后變成了意外,在法律上克萊德沒有罪過,但也許是因為在道義上敗壞的緣故,他還是被判了死刑,并最終被送到了電椅上去……
全篇小說,《誘騙謀殺》一章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克萊德為了能夠跟珊杜拉小姐結婚,以便進入上流社會,決心謀殺已懷孕的女友羅白黛。”面對克萊德的自私自利,我已無話可言;而對他的毫無人性,我則早已深惡痛絕!當我進一步讀到,羅白黛同意和克萊德在大碧潭那家小旅社過夜時,真是恨不得將這殘酷的謀殺一章徹底撕碎。想到書的前半段克萊德被標致而溫柔的羅白黛吸引,而熱情追求時的場面,我真是感到這是對感情的最大侮辱,本該為溫馨粉紅色的愛情基調被殘忍的踏上了一個重重的黑印記,這印記清楚的寫有自私無情這四個字。
自認為自己是個不大容易為這些半虛幻的故事而動情的人,但當我將自己的感情投入進這部小說的時候,我居然也會對羅白黛的悲慘充滿無限的憐惜,為克萊德的重利輕情而感到和他同為人的羞辱。對惡魔般的克萊德而言,他的腦海中似乎就不存在“責任”二字,他不懂得對荷丹絲的青春負責;不懂得對羅白黛的純潔負責;也不懂得對珊杜拉的信任負責。
在他眼里不顧一切的除掉羅白黛就是他在為了自己的'人生和愛情奮斗。其實,用這種魔鬼手段,就是自己對人生和愛情不可原諒的被判!他天理不容般的奪去了曾經愛人的生命,也殘酷的親手剝奪了自己骨肉的生存權利。在他丑陋的心中,兩條命的重量遠不及他眼中那完美的珊杜拉,更確切的說,是那上層社會對他散發的一般的罪惡吸引!他為了自己所憧憬的所謂的圓滿,而輕易的贖了自己的良心,出賣了自身的靈魂。
在結識羅白黛前,克萊德就早已迷上了漂亮而高貴的珊杜拉小姐。如果,他所最終追求的是與珊杜拉的愛情,就絕不會再去和羅白黛扯上愛情關系。如果不能忍耐一時的寂寞,怎配去愛?!如果不能守住基本的專一,怎能去愛?!如果不能拋開無畏的背景,怎可稱愛?!
克萊德對荷丹絲的所謂的愛是年少輕狂的一場游戲;對羅白黛的假意的愛是因寂寞而映射出的荒謬幻象;對珊杜拉看似不顧一切的愛也只不過是為自己鋪路而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克萊德太過過火的現實,使他將自己一步步推上殘酷的電椅。
愛情如圣潔的水晶,容不得一丁點瑕疵。而克萊德對荷丹絲的愛情似易碎的玻璃,經不起一絲打擊;對羅白黛的愛情,如滿是傷痕的破舊水罐,裝不得一毫信任;對珊杜拉的愛情,則像是被地位這膠水粘緊了的水晶,沒有絲毫的真誠所言。生命就這么短短幾十年,愛情本該是多么的轟轟烈烈。愛是投入生命全部力量的一種人人皆有的偉大事業,玩弄愛情便是在玩弄一生中最最燦爛的部分。把握短暫人生的這一永恒煙火,讓它一直發出最耀眼的火光。人性的光輝是維持它的動力!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5
人類對物質的強烈欲望,使得一顆顆原本單純善良的心變得愛慕虛榮,從而使自己誤入歧途,走向深淵,乃至萬劫不復。
《美國的悲劇》是美國著名作家德萊賽的成名作,故事的主人公克萊特.格里菲思,便是一個因貪慕虛榮而招致殺身之禍的典型。假如他顧念媽媽和姐姐的困境,沒有沒有陷入淫窟;假如他聽了堂兄的警告,規規矩矩地做人;假如他忠于羅伯塔,而拒絕富家小姐桑德拉,又假如他不曾被虛榮之心蒙蔽雙眼,他也許不會富有,但他一定會擁有一個幸福的家。
然而,那顆虛榮之心,使他失去了一切,包括生命。行刑前,他想起了美麗的羅伯塔,并懺悔他所犯下的'過錯。行刑后,他母親不得不帶著他瘦削的姐姐在街頭賣唱,過著艱辛而又卑微的生活。
可是,導致這一切不幸的罪魁禍首是誰呢?
社會環境充其量都只能算個幫兇,真兇可能是那障目的虛榮之葉吧。可悲的是,克萊特式的人物隨處可見。文學作品中,之類形象更是不勝枚舉。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筆下的瑪蒂爾德小姐、路遙筆下的高加林等等。我們有幾個人能從他們的遭遇中吸取教訓,使自己能夠沉得住氣,多一分從容淡定,少幾分虛假浮華;多一分冷靜自主,少幾分浮躁盲從?相反,會為一次恭維沾沾自喜,會為別人身上的一件名牌服裝投以羨慕的目光。
前車之覆,后車可鑒。“前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那些克萊特的影子們,如果能夠早點醒悟——虛榮毫無用處,那么,我相信他們會過得很好。雖然大文豪說過:“沒有虛榮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應該以自知、自愛、自謙為處世為人的準則,千萬不要把那些虛假的影子當作真實的存在,誤了自己。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6
《美國的悲劇》,是德萊賽的成名之作。在這部巨著寫成之后,他便被人們熟知。
德萊賽,他是一名美國人。他出生于破產小業主家庭。曾長期在社會底層勞動掙扎,但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在青年時期當了報社的記者和編輯。德萊賽是傾向社會主義的美國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
他的成名之作:《美國的悲劇》主要講了主人公克萊德——一個窮牧師的兒子。他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克萊德離家獨自闖蕩世界。貪慕虛榮的他雖然憑著聰明機靈在伯父的工廠里找到了穩定的工作,還遇著了愛戀自己的美麗女孩,但他并不滿足,為了追求富家女,他竟然狠心的把自己已經懷孕的女友害死,當女友死后,他一直當做什么事情都沒發生,俗話說:“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淘金夢,克萊德反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當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像克萊德一樣的人,他們雖并未傷害生命,卻也踐踏了自己的人格。他們收了別人的`錢,去辦別人想做的事,然而那些事多為違法的事情,可是在錢的面前,他們一概不管,統統照收,事后還瞞著其他人,最終遭到了法律的懲治。
因此,我們不能做不應該做的事,假如做了,也應該大膽的說出來,不然,等真相大白后,結果會更糟。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7
處于底層的年輕人努力往上爬,成少敗多,這樣一個主題同愛情主題一樣,是文學界的永恒。1925年,那個時候中國正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極度貧弱,而美國卻是一派繁榮景象、一片凱歌聲,正在此時,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德萊塞的小說《美國的悲劇》一書出版,石破天驚,震動了整個美國。小說的主人公是出身貧寒的青年克萊德,他追求金錢和地位,逐漸蛻變,最終墮落成殺人犯,在23歲時被送上電椅。這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美國的悲劇”。作者在惋惜克萊德自我毀滅的同時,以銳利的鋒芒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官場政治的無能,揭示了虛假繁榮所掩飾的深刻危機。克萊德本身并非天生是個惡人,他從追求物質享受到追求女性,玩弄女性;從渴望得到伯父的提撥到企圖走進上流社會;從自私自利到走上殺人道路。造成悲劇的不光是犯罪本身,主要應該歸咎于美國社會。因為當時美國社會崇尚那種接納少數人的荒謬絕倫的價值觀念,并對兩性關系懷有病態的恐懼心理。冷酷的現實造就了克萊德的自私和卑鄙,社會的悲劇釀成了個人悲劇,謀殺把他的悲劇推倒了頂峰。克萊塞是美國之夢的一個受害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的悲劇》是美國夢的寓言,那些出生低微,家境貧寒的人們,無不夢想在社會上能出人頭地,或一夜之間突然成為百萬富翁,或癡心妄想,有朝一日能高攀上富家女,享受榮華富貴。而寓言卻使他反其道而行之,將大團圓結局顛倒過來。顯而易見,能園這美國夢的'是絕無僅有的,大多數人只能遺憾終生,甚至喪命。正如德萊塞小說中說寫:“社會活動的范圍畢竟劃得涇渭分明,誰要是越出一步,就注定要滅亡。”
當前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同當年的克萊德所在的美國有不少相似之處,代際傳遞的壁壘森嚴,“富二代”“官二代”的地位穩固,底層的年輕人往上爬的門檻很高,很難爬啊!早在1981年,中國作家路遙發表的中篇小說《人生》就描寫了兩個性格與命運相似的青年人所精心營造但終于破滅的人生之夢,這對我們青年不無啟發和教益,而對領導干部和政治家們來說,如何為底層青年消除壁壘,提供機會,則是一個促進社會進步的重大政治課題。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8
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是美國作家西奧多·德萊塞一部具有超高影響力的小說,代表了他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這部作品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這本書的主人公克萊德是一個窮牧師的兒子,他的父母篤信上帝,常帶著他們的孩子上街宣傳上帝的旨意,高唱《贊美歌》。但人們不僅不把他們當回事,反而諷刺挖苦他們。也因此,他們的孩子從小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卻一次次受到心靈的傷害。克萊德一家從為崇拜耶穌而得到幸福,反而弄的衣食不飽。
為了那種出門有轎車、進門有別墅、花錢如流水的“幸福”生活,克萊德毅然離家出走。這個天真幼稚、生性貪慕虛榮,一心想出人頭地的少年,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格林大飯店找到了一份工作,結交了一幫好友,和一個水性花揚的“女友”:霍旦斯。她無數次的調戲克萊德,但因為一場車禍,讓克萊德大徹大悟。后來,克萊德在自己的伯父那里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并熱戀工廠的一名女職工:羅伯特,并與海誓山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遇見了大廠長的女兒桑德拉,桑德拉生性好玩、貪圖享受,十分虛榮,見克萊德張的一表人才,加上他萬般討其歡心,兩人很快陷入愛河。克萊德為了他那所謂的幸福生活,拋棄了寒酸的`羅伯特,并狠毒的害死了她。最終,被推上了電椅。
這本小說除了講述克萊德的人生經歷以外,還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種種弊端,和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及其司法機關如何利用殺人案大做文章、弄虛作假勾心斗角的丑惡行徑。像克萊德這樣的人生悲劇,是所謂的“美國的文明”造就出來的,美國的社會制度是造就克萊德是人物的溫床。
希望大家有時間也讀讀這本《美國的悲劇》。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9
當時的美國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社會中充滿了利欲、金錢、人心的泯滅。人們被這種利欲沖昏了頭腦。在小說中,主人公克萊德的叛逆、懦弱、不仁不義,令我感到痛恨、遺憾。小說的主人公是出身貧寒的青年克萊德,他追求金錢和地位,逐漸蛻變,最終墮落成殺人犯。這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美國的悲劇。
作者在惋惜克萊德自我毀滅的同時,以銳利的鋒芒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官場政治的無能。揭示了虛假繁榮所掩飾的深刻危機。克萊德并非天生是個惡人,他從追求物質享受到追求女性、玩弄女性,從渴望得到伯父的提撥到企圖走進上流社會,從自私自利到走上殺人道路。造成悲劇的不光是犯罪本身,主要應該歸咎于美國社會。冷酷的現實造就了克萊德的自私和卑鄙,社會的悲劇釀成了個人悲劇,謀殺把他的悲劇推倒了頂峰。克萊塞是美國之夢的一個受害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的悲劇》是美國夢的寓言。那些出生低微,家境貧寒的人們,無不夢想在社會上能出人頭地,或一夜之間突然成為百萬富翁,或癡心妄想有朝一日能高攀上富家女,享受榮華富貴。而寓言卻使他反其道而行之,將圓滿結局顛倒過來。顯而易見,能圓這美國夢的是絕無僅有的,大多數人只能遺憾終生,甚至喪命。
主人公克萊德生活在一個窮牧師家庭,但家里并沒有因為信仰而獲得幸福,相反卻過得十分糟糕。為了追求幸福,克萊德離家獨自闖蕩世界。貪慕虛榮的他雖然憑著聰明機靈在伯父的工廠里找到了穩定的工作,還遇著了愛戀自己的美麗女孩,但他并不滿足,為了追求富家女,他竟然狠心的把自己已經懷孕的女友害死。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淘金夢,克萊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小說通過對幾個主人公境遇的描寫,突出了美國夢以及它所帶來的危害。有人認為羅伯塔是克萊德自私和野心的犧牲品,但其實克萊得也是美國原教義主義的犧牲品。他的父母是傳教士,但他認為父母的傳教毫無真理可言。它抵觸父母的父母帶給他的宗教影響。而父母每天沿街布道讓他覺得羞辱,這也使他無比向往上流社會,這就注定了他追求利欲所帶來的悲劇。他還是審判制度和社會的犧牲品。年輕的律師只關心自己的前途,對于澄清事實毫無興趣,而法官也認為這個案子的圓滿結束可以成為他向上爬的政治資本,所以沒有人真的去關心導致犯罪的最終原因。在克萊德接觸過上流社會,就無法自拔,沉迷于奢華的生活。他認為金錢就是上帝,無法抵制物質上的巨大誘惑。這所有的.一切最終大致了悲劇的發生。
《美國的悲劇》不僅反映了美國社會的黑暗,也詳細的描述了勞苦大眾的痛苦掙扎。這人工的故事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美國的現狀,作者也借此諷刺了美國夢的虛無。主人公的遭遇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整個美國的悲劇。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 篇10
《美國的悲劇》通過克萊德的腐化墮落、犯罪以至最后毀滅的過程,深刻地揭示了美國“文明”的實質,戳穿了美國“民主”的神話的罪惡。正如作者自己在《答記者問》中所說:“這本書整個講來是對(美國)社會的一個控訴。”“小說之所以得到成功。并非因為‘它是悲劇’,而是因為‘它是美國的悲劇’。”
之所以說“它是美國的悲劇”,是因為克萊德的極端利己主義,完全是美國生活方式的必然結果。小說告訴我們,克萊德并非天生的惡人,慣做壞事的青年,他從追求物質享受到追求女性、玩弄女性;從渴望伯父提攜到削尖腦袋企圖鉆人上流社會;從自私自利到走上殺人的道路,社會對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冷酷的現實造就了克萊德的自私和卑鄙,社會的悲劇釀成了個人的悲劇,于是謀殺把他的悲劇推到了頂峰。可見,作者所謂美國的悲劇,就是美國社會階級鴻溝所造成的悲劇。然而,個人的悲劇更是社會的不幸。克萊德悲劇既成事實之后,法官和律師、民主黨和共和黨又利用了他的犯罪演出了一出追逐私欲或一黨之私的“好戲”。這樣一來,社會不只是悲劇的承受體,而是悲劇的主體,社會虛偽的反映,加深了克萊德悲劇的意義,克萊德的悲劇又引起更深范圍的社會性悲劇的暴露。
《美國的悲劇》的悲劇意義還在于它擺脫了古典悲劇的“崇高風格”,由“平凡性”代替了“非凡性”,在美國重建了悲劇美學的范疇。與前輩作家亨利·詹姆斯和豪威爾斯等人的“斯文”的'“現實主義”不同,它打破了那種裁剪得整齊的世界圖景,寫了向來不登大雅之堂的丑事和慘事。主人公克萊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物,他出身卑微,生長在一個受庇護于教會的街頭家庭唱詩班,過著貧困與乞丐無異的生活。他沒有天賦,沒有文憑,也沒有技術,沒有進取心,也沒有品格修養的追求,有的只是一般人的那種對金錢美色的渴望和對社會地位的追求。他性格軟弱,遇事遲疑不決。“普通”二字決定了他對命運選擇的道路。不甘普通而又掙脫不了普通人的悲劇,決定了他命運選擇的失敗。這種選擇和失敗不是個人氣質上的缺陷作怪,而是綜合因素,特別是“普通人”的命運所決定的,是社會所決定的。這樣就使克萊德的悲劇帶上了普遍意義。《美國的悲劇》這種“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悲劇給我們帶來了一種由“壓抑感”折射后的崇高、莊嚴的哲理趣味。這又使小說的悲劇意義的內涵得到了擴展。這種悲劇意義的多重性使小說產生了令人嘆服的力度。
評論家們經常用“力量”這個詞來概括德萊塞的這部代表作品,德萊塞超過其他美國現實主義作家以及他自己的其他作品的,就是這部作品所具有的來自生活實感的力量,就是真實再現了美國悲劇的力量。
【《美國的悲劇》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西奧多·德萊塞與《美國的悲劇》12-11
《偉大的悲劇》讀書筆記12-01
悲劇的誕生讀書筆記04-06
悲劇的誕生讀書筆記04-26
悲劇的輪廓12-13
公地悲劇12-11
陶淵明的悲劇12-10
偉大的悲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