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書心得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
從08年奧運會開始到現在,歷時近三年,終于將《資治通鑒》看完。最初看此書僅是想讀點歷史作為調劑,但在看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此書的意義遠勝過單純的了解歷史。開始時并沒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個電子詞典看。但是有很多復雜的字電字詞典顯示不出來,遂換為手機閱讀,不太正式,只是抱著消遣的心態。但后來體會此書的意義后,用手機看也還習慣了。前兩年比較忙,就這樣有空時斷斷續續在手機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紀,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了大把時間,終于買了岳麓書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此時回首,初讀此書時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還記得信陵君的命運,平原君善辯的門客公孫龍。而到現在的“太祖皇帝”橫空出世,讀者隔了三年,歷史卻已過去千年光陰。最后溫公的進書表上寫到:“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編這部書花費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確然更勝我等閱者。
《資治通鑒》是當之無愧的鴻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并書寫著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么?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溫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蕩,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鑒的歷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 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鑒》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為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鑒》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游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愿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鑒》,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鑒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丑惡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為,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但事實卻是,在這一千三百年中,正義失衡,奸臣當道,殺戮四起才是經常的事,而真正朝綱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幾次,就跟抽**一樣,幾乎指望不了。這個社會,就好像是一個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樣,其實從來都沒好過,但只要不沒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喪亂,民存者僅百之二三”,但只要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們又還可以繼續建立政權,重復那些悲喜劇。儒家喜歡歌訟遠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總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鑒的記載足以讓這些童話破滅,世道幾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靈幾乎總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暫的治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現實就是這樣殘酷,通鑒讓人敢于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而不是沉浸在對那些未曾有過的理想社會的歌頌中。誠然我們希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理想,我們也應該為此努力。但如果現在的社會還不夠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許應該更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據說溫公當編成此書后,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后溫公去世,對于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溫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于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后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鑒》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后人所知,溫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鑒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讀通鑒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后來人評說。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2
當我拿到《資治通鑒》這本書時,我仿佛看見,歷史向我打開了一扇金光閃閃而厚重的大門。
《資治通鑒》問世于北宋年間,是由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我從小只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不知道,他竟然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司馬光前前后后總共花費了19年的時候,完成了這部史書巨著,主要的編纂工作全由他一個人負責,書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結晶。他為了這部書殫粗竭慮,《資治通鑒》成書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開這本書,第一個故事,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智家想立智瑤為繼承人時,智果曾經說過:智瑤有好多優點,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心胸狹隘,不能寬厚待人。但是智家不聽智果的勸告,智果為了躲避災難,脫離智氏,改姓為“輔”。
果然跟智果說的一樣,智瑤狂妄自大,他說:“災禍只能由我帶給別人。我不給他們降臨災禍就罷了,誰敢給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瑤卻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滅掉了整個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書中說,一個人多次犯錯誤,結下的'仇怨不會在明處,應該在它表現出來之前就提防,賢明的人處理小事都非常謹慎。這就是平時老師教我們的“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差不多吧?自己滿足已獲得的成績,并且狂妄自大起來,這樣的人,怎么才能持續進步呢?
《資治通鑒》的每個故事里,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英雄人物,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喻之有理地向我講述了淺顯又深奧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萬之師還要厲害的毛遂,有氣魄有擔當卻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堅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蘇武,忍辱負重、嶄露頭角的韓信……歷史的長河興衰盛敗,都會發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部《資治通鑒》讓我了解了歷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3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冊厚書,書名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作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撰寫的一本政治、歷史、文化、軍事于一體的編年體形式的巨著。“資治通鑒”標題的含義就是“鑒于古時發生的事情的教訓,以加強現在的統治與管理。”雖然成書時間距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可是里面的道理仍然可以沿用至今。
這本書第一卷開篇就寫出了能成就大事的關鍵。其中有一句話講出了道理:“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意思就是“沒有哪件事情不是由一些細微的事引發的,能成大業的人目光長遠,能利用一些細微的變化來預測事情,從而預防它;而普通人的目光短淺,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去補救它。如果在剛有征兆時就撲滅它,就可以事半功倍;而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來補救,往往竭盡全力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最近除了抗疫之外還有件大事,那就是抗洪救災。但是戰士們不會總是在大壩前加固堤壩,而是在大壩的后方尋找出水孔。因為有句古話說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可能普通人認為一個小小的小孔,不會有事的。但當洪水到來時,這個小小的小孔可能會越沖越大,最后導致整個大壩被沖毀。就需要更多的財力和物力來修好大壩。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一次,我在寫作文時,把“必”字少寫了一“丿”,爺爺卻很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我說:“不過就是少寫了一‘丿’嗎?為什么要這么認真呢?”爺爺說:“如果你的‘必’字寫錯了,那么有這個偏旁的字你都會寫錯。你看,這個‘密’字也寫錯了。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錯誤,不能等到錯誤變大了再來改正。”
《資治通鑒》里還有很多道理,希望同學們細細品讀!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4
這一個月里,我讀了這本由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它讓我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讓我樹立了新的'人生目標。
這本書主要是司馬光寫給皇帝,想幫助皇帝治理天下。其中,對我教育最深的一篇文章是《霸王別姬》。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項羽在與團結一心的劉邦爭奪天下時,因為項羽自大并且目光短淺,被劉邦圍在垓下,最后和夫人虞姬一同自殺了。
讀了這篇《霸王別姬》讓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大。不要因為別人弱小自己強大就瞧不起別人,以為別人打不過自己,便自大。我們也不能目光短淺,不能學習項羽。當時項羽為什么要自殺呢?因為他目光短淺。劉邦以前也比項羽弱小,為什么劉邦沒有自殺呢?因為劉邦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打過項羽,并且劉邦抓住了項羽一個致命的弱點---自大。我們一定要吸取項羽的教訓不能自大,不能目光短淺。
朋友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已經動心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一起來讀《資治通鑒》吧!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5
趙武靈王占領了中山之地、房子(不是現在的“房子”)、代、無窮(不是現在的.“無窮”),往西到了黃河,登上黃華山。胡服騎射。又占領了寧葭、胡地、榆中,林胡王獻馬。然后讓樓緩到秦國,仇液到韓國,王賁到楚國,富丁到魏國,趙爵到齊國。于是楚王與齊、韓合縱。由此可見,趙武靈王派人到其它國家去是要告訴那些國家自己很強大,讓那些國家害怕,不敢來打趙國。
但是,趙武靈王用錯了方法——楚王與齊、韓合縱就是為了抵抗趙國,誰都知道三個國家聯合起來趙國可能打不過。
如果我是趙武靈王,我也會告訴其它國家我的狀況,但我告訴那些國家的事情和現實相反。就是說,告訴別的國家:我很弱!這樣以來,別的國家就會來打我,而我事實上很強大,我便可以在這時占領更多的土地,那些國家還不能說我有錯:誰叫你來打我?這樣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好處。
這就像《孫子兵法》計篇中所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的大意。
永遠不要告訴敵人自己真實的狀況。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6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類智慧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起源,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間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璣的名句,在古典文學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資治通鑒》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頭的這本《資治通鑒》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資治通鑒》,但正是它使我明白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般“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處那樣敢于“朝聞夕改”,勇于承認并改正錯誤,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學習宗愨“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師益友”,拒交口蜜腹劍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貧賤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正是它使我明白在處事方面切記“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貴在堅持“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學習上不僅要懷揣“非學無以成廣才”的理想,還要有“治亂民猶治亂蠅”的方法再加上“鍥而不舍”的執著,成功自然是“手到擒來” ;一刀子過去你能寫什么?而武將則不同,對方一刀子過去,把它激怒了,一棒子跟你拼個你死我活,對方也沒辦法。這是一個“潛規則”:國家混亂是要武將;國泰民安要文臣。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如:諸葛亮,是個文臣,卻能在亂世時,使蜀國安定,這不是武將能做到的。
說到諸葛亮,就得談一談曹操,這又是為何?乍一看,沒有什么。可是只要細細觀察就會發現:諸葛亮與曹操都是丞相;諸葛亮與曹操均開丞相府;諸葛亮為武鄉侯,曹操為武平侯;諸葛亮與曹操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均為“皇帝無權”。
《資治通鑒》這本書比《三國演義》真是得多,希望眾位不妨看一看!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7
今天看完了漢武帝的一生。
前半生看得我熱血沸騰,時不時感慨一下漢武帝就是天命之子。少年順,妻子家助力他成為太子,不久就繼位成為少年天子,才16歲。少年意氣風發,廣招人才,開疆擴土,即使有諸侯叛亂,反叛者也會因各種原因自亂陣腳、自掘墳墓。
隨著漢武帝進入三十歲,他的野心愈加龐大,不惜耗費巨大財力物力征討四方、修建宮殿,戰事不斷。居然還讓他拿到了鹽鐵專賣的權力,并且重新獲得了鑄幣權,權力集于一身。但是隨著進入中老年,他的猜忌和集權帶來了朝堂上人事的急劇動蕩,殺、懼成為了高頻字,尋仙篇幅巨大。讓我看著感覺到可怕,伴君如伴虎,稍不留意即滿門抄斬。
太子的死亡我看著感覺是漢武帝思想觀念的轉折點,老年喪失繼承人,誤殺太子的事實也許讓漢武帝感受到了自己思想的.迷失,或者也是因為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召喚,所以后來才有了他的罪己詔,以及罕見的耕田勸桑,修養生息。
漢武帝的一生,真的是極其順遂的一生,運勢極大。我有種命運無法抗拒的感覺,命中注定,人的一生似乎已天生注定,或者富貴一生,或者潦倒一生,個人的努力微乎其微,根本無法影響到命運那根主線的走向。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8
《資治通鑒》今年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現在看到了東漢桓帝時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術語、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歷史的特性讓人難以忍受。歷史中充滿了殺戮、背叛和陰謀,讓人時時感到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沒有“大江東去”和“滾滾長江東逝水”之感,這是人的歷史,是我們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處王侯之位,還是那么貪心,為一己私欲,讓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為求官爵富貴,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當權者想搞一個人,不管這個人犯沒犯錯,總是會有其他人當槍手來解決這些問題。
我常常會想我處在當時的'環境會怎么樣,我羨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漢高祖、漢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們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樣。歷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這個人不行,而另外一個人就能干成。
歷史上也充滿著人性的光輝,有些人明知是死也會堅持正直,恪于值守,讓人心向往之。按現在的觀點來看社會是不斷進步,但是古人的觀點并非如此,因為社會的道德不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會生產力很長時間內停滯不前,特別是我們中國很早就在各種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會的進步。而是有時候由和平轉向了戰爭,由人民安居樂業轉向了民不聊生,這是什么原因,是單純的馬爾薩斯陷井嗎?還是也有執政者的錯誤,某些陰謀家的預謀,人性的陰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會的大環境終究會影響每一個人,我輩當自強,不能讓某些人的私利而使歷史再次走入陰暗的泥潭。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9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資治通鑒》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當中,我了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里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辟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鑒》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鑒》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并且英雄人物輩出。里面更加給后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0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鑒》(譯本)。《資治通鑒》原著有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模宏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鑒》這本書名字的由。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為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于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說:"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武雙全的人去說服楚王,可是在眾多的說客中能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最后挑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說客說了一上午都沒有說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說:"楚國有五千里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成同盟并打敗了秦國。事后,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鑒》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1
編年體開山祖師,讀歷史必讀資治通鑒。雖然只是把資治通鑒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卻讓我感受到什么叫愛不釋手。翻開每一章節,就像是在展開一幅幅千年的歷史畫卷,色彩艷麗,人物鮮活,讓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頂般的興奮。
《資治通鑒》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的一部300多萬字的編年體史書。從春秋后期戰國的三家分晉開篇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年間的歷史。敘述了戰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記錄了期間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濟、思想、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對朝代興衰與更替做了較客觀的敘述;對人性的善惡,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總結,成就了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巨著。
《資治通鑒》敘事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精練。如郭嘉十勝十敗論,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劉秀昆陽大捷,謝安東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敘事真實生動。蕭規曹隨、房謀杜斷、張巡守城等故事講得精妙絕倫。許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資治通鑒》,如,“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幫助理清了這段歷史脈絡,能放大讀者的人生格局。毛澤東主席這樣點評《資治通鑒》:“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俱,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錢穆稱之為“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資治通鑒》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資治通鑒》講述了一段千年歷史,這段歷史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縮影。七雄爭霸,云譎波詭;秦統六國,縱橫捭闔;大漢立國,金戈鐵馬;三國風云,天下歸晉;八王之亂,禍害四起;隋亡唐興,中華盛世;五代十國,狼奔豕突;陳橋兵變,宋代后周。縱觀中華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外患皆由內亂生,讓中華兒女歷盡劫難與艱辛。我們應接受慘痛的歷史教訓。
中華歷史波瀾壯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之厚重,世界絕無僅有。多讀歷史,就能感知歷史之浩浩蕩蕩,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有危機意識,有家國情懷,有全局觀念。一切以民族發展為已任。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是我們全體國人的責任所在。珍愛和平,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堅守各自的崗位,恪盡職守,只爭朝夕。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和富有。為實現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斗!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2
我讀過許許多多的歷史書,但是,最讓我上癮的還是《少年讀〈資治通鑒〉》。
《少年讀〈資治通鑒〉》,劉娟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共20冊。它是一套連續的歷史故事集,通過311個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鮮活地演繹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朝代更替、歷史興衰、人世滄桑。
該套歷史故事書的內容非常真實、畫面感強。比如: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豫讓想到智囊 子的.知遇之恩就淚流滿面,后來聽說智囊 子的頭骨被做成酒具使用,死后仍受侮辱,他痛心地捶胸頓足,指著天,發誓到:“士為知己者死!蒼天在上,我豫讓也要為智伯報仇,否則我死不瞑目!”讀到這段話,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豫讓對天發誓的情景,真是有志氣極了!除了這樣氣沖云霄的語言,還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氣勢恢宏的語言,無時無刻不感染著我。
這套書在尊重歷史的情況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的任務對話,模擬真實的情景,讓我在增長歷史知識的同時,又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為了不讓整個歷史讀著感覺零零散散,這套書還非常注重故事的連續性,讓我能真實、立體地感知歷史發展的脈絡。此外,為了幫助讀者理解,還對歷史地名、歷史官職等做了注釋。
《少年讀〈資治通鑒〉》是我百讀不厭的歷史書!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3
宋代司馬光編撰了一部《資治通鑒》梁啟超評價為“皇帝教科書”
當歷史的煙云被時間帶走,風塵中依稀有縷縷壯士的哀嘆,孀婦的遺憾,忠臣的決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是的,司馬光微微揮袖,提筆寫道......
戰國是一個崇高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唐太宗是一個明知且有遠見的黃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4
本冊記述的時間段為: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至晉武帝咸寧元年(公元275年),跨度69年。基本上就是三國的大部分歷史了,直至晉朝的開創。
一、怒不變容,喜不失節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魏國在曹操之后的繼承人是曹丕。當曹丕被立為太子時,他的母親卞夫人卻沒有因此有半點的驕傲。當時卞夫人左右的隨從向卞夫人祝賀說:“曹丕將軍被立為太子,天下人沒有不歡喜的`,夫人應該把府中所藏財物都拿來賞賜大家。”
卞夫人卻說:“魏王只因為曹丕年長,所以立他為繼承人。我只應慶幸免去了教導無方的過失罷了。又有什么值得高興的要去賞賜別人!”
這話后來傳到曹操那里,曹操認可地說道:“怒不變容,喜不失節,故為最難!”
二、氣度:誠長者陸遜
一次,孫權下命當時還只是定威校尉的陸遜去討伐山賊。陸遜有力征集了數萬精兵,將山賊掃除干凈。但會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孫權說:“陸遜隨意征發百姓,給所到之處帶來了愁苦和騷擾。”陸遜后來回到吳國都城,跟其他人言談時,卻稱贊淳于式是個好官吏。
孫權得知后問陸遜:“淳于式告發你,你卻推薦他,這是為什么?”
陸遜回答說:“淳于式本意是要百姓休養生息,所以告發我;如果我再詆毀他,以擾亂您的視聽,這種風氣不能長。”
孫權贊嘆地說道:“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三、王昶誡子之書
一次,魏明帝昭命三公九卿每人推舉才德兼備者一人。司馬懿推薦的是兗州刺史王昶應選。
王昶是何等人?估計很多熟悉三國歷史的人也未必聽聞。《通鑒》說此人恭謹忠厚,他給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給兒子起名王渾、王深。并且寫了專門的書信告誡他們:
“吾以四者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而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闕黨也。讀后感夫能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鮮不遂矣。夫毀譽者,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誰毀誰譽”,以圣人之德猶此,況庸庸之徙而輕毀譽哉!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于彼,妄則無害于身,又何反報焉!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這封家書寫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璣,實在難得,值得反復琢磨體會和學習。
四、臥龍指定傳承人之一:費祎
當諸葛亮身體為了蜀漢光復大業而透支得即將無法支撐時,有人來問他誰可以作為他的傳承人。諸葛亮說,蔣琬。那人又問:那蔣琬之后呢?諸葛亮說:費祎。那人再問:那費祎之后呢?這時諸葛亮則沉默不語。
大家或許會奇怪,似乎三國演義中我們慣性認為的諸葛亮接班人姜維卻沒在這里提到。那蔣琬和費祎又是怎樣的人?此處暫且說一下費祎。
當時蜀國正值征戰多事之秋,公務繁雜細碎,費祎擔任尚書令,見識過人,每審閱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過常人幾倍,并且過目不忘。經常早晨和傍晚聽取大家意見,處理公事,中間接待賓客,飲食娛樂,還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盡興而歸,而公事也不荒廢。等到董允接替費祎,想要效法費祎行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誤。董允嘆息說:“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這么大,費祎不是我能趕得上啊!”于是整天聽取意見處理公務,還是沒有多余的空閑時間。
但費祎并非完人,他過于寬厚仁慈,從不懷疑別人,卻也因此惹來殺身之禍。在一次宴會上,正是由于費祎的毫無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來的郭偱給突然刺殺身亡,實在可惜。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5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作。何以寫作資治通鑒,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
嘗聽朋友說及,中國古代并無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學,史學本身即帝王之學。縱觀中國史書,大多皆為帝王家傳,抑或紀傳體,多加潤色及(作者個人喜好),多以評價,部分人物充滿英雄或傳奇色彩。
自<春秋>之后,唯此書以編年體記敘,以時間排序,嚴酷真相,以上帝視角,看圣賢如何以百姓為芻狗,看天地如何以萬物為芻狗。望帝王勵精圖治,治世治時。雖如此,但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崇尚皇權,崇尚權威,崇尚專制的國家,可以說『幾乎』全部的思想,都源于為政治服務。故此書雖看似無所不包,實則為政治服務,用以教導天子。有些內容,仍是避重就輕,更何況司馬光乃當朝宰相,以政治家的思維寫史書,定不是以常人角度去以理解歷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朝歷代,換血開國,勵精圖治,鼎盛時期即旋而走向下坡路,迅速潰敗。
周而復始,不曾停息。而中國古代所崇尚的極權主義及專制統治是非容易讓帝王沉淪,準確來說,這個準則方之四海而皆準,好比法國路易十四只管生前享樂,不顧死后洪水滔天。享樂乃人之常情,為人之本能也,如西方現代心理學奠基人佛羅伊德的理論『廣義上的性乃人類全部活動的本源。』。
而作為帝王,但這種豬欄式的'理想,則絕非帝王之道,故司馬光以劉備為例,避重就輕,刪其享樂之惡習,留其沉穩之品質,教導帝王,胸有大志,沉穩為人。
正反皆有歷史,興衰成敗,共計記錄約250名皇帝或政治領袖。姜鵬老師以開國君主或承襲君主為例,細化分類。其中有一點頗為玩味,開國帝王打下江山后,須轉型為平穩過度王朝。故以轉型進入平穩發展為目,又對帝王進行分類。
以東漢劉秀為例,舉以昆陽大戰,以綠林軍為主體,破王莽四十萬余部隊,直接導致新莽王朝覆滅。但并未以此為主,反以劉秀請卓茂出山為例,述以帝王。
卓茂者,西漢末年良吏,為人寬任恭愛,不與人競爭,曾為密云縣令,但其影響力僅為地區,曾言『法為框架,禮為人心』。但劉秀以太傅之職授以卓茂,尊其仁愛寬厚。
司馬光特意提出此事,則為皇帝說明:
一,開國須征戰,但征戰之后,則須仁人治國;
二,戰爭終會結束,穩定的發展才是人心所向;
三,選人才須審時度勢,不同時期,擦亮眼睛,選擇不同人才。四、以其之才,為其擇位,不同的人才,須不同的位置,方能發揮其自身才干,為團隊發揮作用。
常言道,『開國需要虎征戰,治國需要狗護院。』中國古代父系社會和世襲發展的社會方式,開國皇帝必須為自己的后代承襲,王朝的穩定,統治的延續奠定基礎,而劉秀對于卓茂的選擇,一則是為王朝的穩定而選擇人才,二則是表現對于停戰之后國家發展的高瞻遠矚的策略。由此可見,劉秀頗有遠見,不僅具備征戰之才干,謀略之智識,更是具備治國之謀略。亂世須圣賢南征北戰于水火之中救眾生于危難之間,平定四方,然治世則須知士,以仁心,通達天下。
司馬光又以賀琛為梁武帝諫言為例,賀述王朝發展之問題,官員奢靡生活,貪贓枉法,倡導節儉;望其遠小人,用良臣;百姓賦稅嚴重,貧富差距日益增加,國庫虧空,須以休養生息為重,富強圖遠。然梁武帝大怒,斥責賀琛,
梁武帝知朝中情況,舉例以自己之生活,以苦行僧生活以身作則,生以挫敗感。
梁武帝之問題:
一:治國以身作則是對,但并不意味手下人皆能跟隨,其菩薩心腸是善,但其無手段制止惡行,更是大惡。
二:心胸狹隘,不能聽取諫言,更以可笑手法扼殺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忠臣之心。
賀琛之問題,提出問題是司其職,但僅以牢騷,針砭時弊,似當代憤青,有實際意義,卻無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現代管理中,也頗為忌諱。提出問題,須以配對解決問題之辦法,逐漸隨時事而修正,方能長久。
司馬光之看法,皇帝也為眾生,一人成敗,應以敞開胸懷,廣聽納言,不以一己之觀,偏激解決問題。
一:縱觀中國歷史,似乎不聽諫言是每一個昏庸帝王的同病,古有比干犯顏強諫,最終落得剖腹挖心;又有千古諫臣關龍逢痛心疾首,炮烙之刑,唯留孤墳于九曲黃河。
自漢代司馬遷: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到滿清慈禧潛逃,真正明白此言的,又有多少帝王君主,歷代奸臣,趙高,李林甫,秦檜,皆為口腹蜜劍,笑里藏刀,留以后人所不齒。當下所言不清,歷史自會公判。
二: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修身是必要條件,然修身未必能齊家治國,仍須良方,才能齊家治國。二者相輔相成。歷代明君,皆能聽取逆耳忠言,無論是修身,或齊家或治國,作為蕓蕓眾生,皆須嘗聽忠言,每日自省。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資治通鑒心得感悟02-04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08-13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2-21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熱門】02-28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3篇02-18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4篇02-18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7篇02-20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3篇02-20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0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