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1
閱讀了美國哈佛大學資深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戴維鉑金斯的《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后,我沉下心思考,作為教師,拋開瑣碎繁雜的知識點和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的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而教呢。
先來議一議書中的觀點。書中以“什么才是有價值的學習”為中心論點展開四個方面的探索:辨別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選擇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為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而教;建構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書中認為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它應該是能夠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的。
同時,任何一個學科領域都有一些特定的主題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能夠培養學科素養的技術性知識也是值得學習的。當然,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習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學習,就有可能成就一項學習者個人為之奉獻終生的事業。那么相應的,站在教師的角度,我們要教什么,需要重新構想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讓學習有意義,讓學生產生有價值的學習。
那我為什么而教呢,這個問題早早的就在我心中有跡可循了。我想,最基本的原因是和書中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確實,我們學習的許多知識和由學習過程延伸出來的思考方法和學科素養是對我們的一生大有裨益的。在學習古詩詞的許多年后,我仍在某些瞬間清晰的截取到我生活中的浪漫主義與它們千絲萬縷的聯系,那美麗的無與倫比的大自然,欣喜若狂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情緒,都使我忍不住重新吟誦。那么久遠年代的寥寥數語,竟能與我現下的.心境如此貼合。明月萬年無前身,照見古今獨醒人。感謝學習過的古詩詞,使我感受到被理解和釋然,在每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時刻不至于詞窮。我想,我教授的學生,能在今后的漫長生活中,哪怕只有一瞬間,驚奇的感嘆原來生活中那樣多的事物規律真的有一些與當年聽到的數學定理如出一轍,那我便是功成身退了。
那除此以外,我想,更多時候,我們的教授也是為了學生能擁有選擇的機會。應試教育再被詬病,那無論如何也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的多是基礎知識,真正使每個人發光發熱的其實是選擇自己了解的,有濃厚興趣的,擅長的專業去深造,這樣每個孩子長大后的職業生涯才能夠利己利人,說大一些才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而在此之前,優秀的成績,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無疑是應試教育背景下更好的學校和更可供選擇的專業的敲門磚。
我們現在的教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為孩子的未來選擇添磚增瓦。是的,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在初期對每一個領域有所了解達到合格甚至優秀,才能在未來面對真正愛的領域時擁有最大程度自由選擇的權力。你愛繪畫可你不能只會繪畫,就算不談繪畫中深藏的數學和物理知識,至少好的基礎知識成績是進入中央美院的敲門磚,那是你繪畫深造的不錯起點。就算你對什么都興趣缺缺,當你站在更高的起點,你至少擁有了更多嘗試接觸的機會,你最終會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所在。
教師只有擁有可以說服自己的教書育人的動機才能也使學生相信學習的力量,不要讓迷茫和盲目從眾推動孩子們,叫醒他們的應該是夢想和言簡意賅清晰明確的向往。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2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資深教授戴維。珀金斯的著作,在前言中有這么一句話吸引了我“你們為什么而學習?”這是一句老師問學生的話,那么作為老師“我們又是為什么而教呢?”正如書中所說“對于這個問題,想給出完美的答案并不容易。”大家給出的答案往往是“因為它是這個單元的一個學習目標;因為考試會涉及;因為你需要掌握……”。
作為一名老師給予我們面對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正如書中所說“老師們兢兢業業地工作,對那些不一定有趣的話題,學生們根本不愿意給予半點機會,在大多數課堂上,我們所教授的內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那么面對這樣的.情況,學生又可以為什么而“學”?我們又可以給予學生怎么的“教”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教在學的“興趣”上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運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每位音樂工作者,從思想上去重視學生,從行動上去研究學生。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帶著一種對音樂“感興趣”的心態來上課。
二、為興趣而學,教在學的“興趣”上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音樂教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使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不能過于注重單一技能,要使學生的視野拓寬,讓學生認為自己有藝術細胞,從而利用音樂陶冶情操。對于小學生來說,只要對其進行熏陶就足夠了,所謂“耳濡目染”、“不學以能”。
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熱愛學習、產生強烈求知欲的基礎。只有當學生自身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才能使整個學習活動興奮起來,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科學奧秘。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3
上個月拜讀了戴維.鉑金斯的《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本書,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人深思的問題:什么才是有價值的學習?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我不由得想到另一個相關的問題:什么才是有價值的教學?
戴維.鉑金斯提出:為未知而教不是知難而退,相反,它支持積極的學習,進而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啟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它支持我們廣泛的、有遠見的追尋有意義的學習。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好像傳授知識占大部分,對于人的好奇心、人的智慧、學生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卻牽扯的極少。我的學生他們現在才是七八歲,這些知識在未來的生活中用到的幾率有多少?記得有位數學家說過雞兔同籠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什么時候見到過農民把雞和兔子放在一起?雞兔同籠的問題只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有非常多的知識是我們以后很少用到或者根本用不到的。這就給老師提出了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回到開頭,到底什么才是有價值的教學?值得深思。
到底什么才是有價值的教學?結合實際的教學,我認為有價值的教學應該是必須是培養人的好奇心、啟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以前的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教學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現代的社會,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老師也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教學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停的變化。
讀了《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本書,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多啟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更智慧地應對未來的人生!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4
“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什么才是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資深教授戴維·珀金斯在其作品《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中給出了答案。該書的英文名很簡潔:Future Wise,future的意思是將來,wise的意思是智慧,簡而言之,就是要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更加具有“未來智慧”的視角來看待教育。
在傳統教育體系中,有很多知識在學習者日后的生活中并沒有什么用,即無法發揮生活價值。有的人在上學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疑惑:我們學的幾何原理、古代詩詞、力學分析等知識真的有用嗎?當我們工作以后會發現這些東西確實用不上,于是就更困惑了。既然用不上,當初還有沒有必要費盡心思地學習這些知識呢?究竟什么東西才值得學習?又要怎么樣才能用到生活里面?在《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本書中,就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探索分析。
首先,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才是有用的。對于要學習的內容,應該要求它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要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這就是作者珀金斯在書里面反復強調的生活價值。而我們認為學到的知識沒有用,是因為在過去的學習當中,這些知識沒有生活價值。
那么,什么才是有生活價值呢?鉑金斯總結出了以下四條標準:第一,要看學習內容是否具備深刻見解。也就是說所學的內容是不是有助于我們了解周圍的世界和事物的運行規律。第二,行動。也就是說學習內容是否對于我們在生活當中的各種活動有指導意義。第三,倫理道德。人類畢竟是社會動物,相互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非常重要。第四,機會。學到的知識是不是有足夠的現實狀況介意思考和分析。學來的'知識如果沒有足夠的機會去實踐,自然也就沒有多大用了。
其次,“什么樣的知識是值得學習的?”作者以數學中的“二次方程”為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學校學過“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會用到二次方程嗎?可以說很少。如果教學的東西我們的學生將來根本用不到,那這就不是值得學習的知識。由此可見,具有生活價值的東西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鉑金斯進一步將這個定性的標準分解成了兩個更有行動指導意義的標準。
第一個是值得學習的知識應該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對所學的知識能進行全面的,生動靈活的理解,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能觸類旁通,能很好的應用于實踐。第二個是開放問題。鉑金斯提出的開放性問題還是要用來為學習服務,也要有生活價值。他認為開放性問題應該由學習者自己提出,其目的不是找到最后的答案,而是鼓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困惑感,它們是開放性問題的動力和能量。因此,對于教育者來說,促成開放性問題有兩個努力的方向:一是保護好奇心不要輕視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問出的開放性問題,正確引導學生按照全局性理解的思路,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二是激發好奇心,給學生創造正確的問題背景,積極營造多樣的思考角度。
“學什么”只是第一步,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是關鍵所在。什么是正確的學習方法?珀金斯給出了一套關于“如何學習”的方案。第一個是理解,這種理解并不是我們反復背誦的考試題目的標準答案,而是對某個主題有獨立的思考。比如說,學習英語的語法,如果死記硬背語法的規則,這樣對語法的理解就是空洞的,語法本身的實用性以及每種時態里面潛藏的那層意思就被忽略了。如果無法理解也就直接影響我們對語言的使用。第二個是運用,就是把思考的工具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在學英語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看起來特別高級的英語表達詞組。許多人也確實很努力,把它們抄在本子上,但是下一次遇到還是不會使用。這是因為學到的內容沒有去運用,所以說我們學到的知識一定要想盡辦法把它用起來。第三個是注意,其實就是學習主動性,我們要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開拓思維能力。第四就是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使你不斷學習的動力。
只有當一個人的學習有利于指導他的生活與工作時,其學習才具有生活價值。“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是一個沒有完美答案的話題。我們不能知難而退,而應積極地思考,不斷地探索,在思考與探索中前進,使學生“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多一點。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5
教師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從數學學習中找到興趣,發現意外,自主提問就是我們一線教師在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煥發課堂生命力時應該努力去實現的。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極有可能變得有生命力的問題,可以通過培養好奇心和讓學生參與提問等方式來實現。
關于如何提出開放性的有生命力的問題,書中介紹了三種方式。
方式一:“中心線索”法,就主題通常由問題的形式出現,學習者對此進行探究,現在我們的課堂中也經常會有這樣的形式,針對一個知識點,設計了一些探究問題,然后學生可以分小組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分析,交流討論,甚至提問質疑。
方式二:要素式問題,就是教師要圍繞大概念而非答案來組織教學。
方式三:增殖性問題,是指最初由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經驗后,也提出相應的'問題,理想的增殖性問題是開放的,破舊立新的,豐富的。這樣的問題其實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經常會有,教師通過關鍵環節或關鍵問題的追問,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然后由自己新的疑問,從而得到這樣的增殖性問題,引領大家繼續深入的思考,這樣的方式我覺得就是教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可以追問:為什么對?為什么錯?假如不是呢?發生了什么?我們看到了什么才能這樣說呢?這樣的一個個追問的問題包拋下去就能極大的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擴展理解的外延,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一步思考而得到新的疑問。學習者受到問題的驅使,主動探尋答案,這樣的過程和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會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其實,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無論理解得多充分,關鍵更在于學習提問和尋找答案的藝術和技巧上,這樣的一種理解的深入的有生命力的學習才是我們學生需要掌握的,我想在自己今后的課堂上,我也會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生命力,慢慢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還有盡量保有學生的好奇心,最終學會學習,讓學生能為未來而學。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6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資深教授戴維珀金斯的作品。這次我有幸拜讀了這本書,受益匪淺,現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薄認識。這本書引領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更加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來看待教育。
書的前言即提出一個核心問題“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這問題值得每一位學習者和教育者思考。而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們的反問“我們為什么要知道這個呢?”更是令人振聾發聵!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珀金斯教授認為現在傳統的學校教育教的內容存在三大問題:一個是過分重視學業成就,通俗點說,就是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而不管這個分數的`高低意味著什么。第二個是過于關注“了解性知識”,忽略知識內涵的掌握。第三個問題是過于強求專業知識,而忽略了與生活有關的“軟知識”。而作者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應該塑造的是“業余的專家”,而非強求專業知識,卻能夠自信地、正確地、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這個觀點與當下“雙減”形勢下的教育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是不是過多的局限于教科書上的信息?我們的教學重點是不是在于讓學生掌握書本上已知的知識,已經驗證過的事實和已經確立的法則?這種死板的簡單機械地知識傳遞,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無疑將很難適應今后和未來靈活多變的世界。這種局面到了該轉變的時候了!
我還注意到了書中下面的內容:“傳統學校無力教授的7個生存能力:批判性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跨網絡合作的能力以及通過感召力來領導的能力、靈活性與適應性、主動性與企業家精神、高效的口語和書面溝通能力、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與想象力。“傳統教育中常被忽視的7個思維習慣:控制沖動、抱著理解和同情的態度傾聽他人、質疑、提出問題、借助所有感官收集信息、保持好奇心和贊嘆之心、愿意冒險并承擔后果、有幽默感。”
這兩方面內容,從另一個側面啟示我們該如何去為未知而教:雖然我們當下的教育教學離不開考試,但教學不能太功利化。我們更應該多從學生的思維著想,多為學生的未來考慮。應該像作者所說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也關注未知。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在復雜而多變的世界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啟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地、廣泛地、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
作為一名教師,要為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斷地學習,關注專業知識,關注學生成長,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學習成為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同時要加強自身職業修養,不斷提高自我的成長意識和個人師德素養;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注重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注重學生德育,善于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和創新。只有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務新時代的學生,更全面的為學生未來著想,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教師。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7
問所有人學習的初衷是什么,細想來回答的都是為了以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等提供支持。那回顧來看也就是為了運用使用并幫助我們提升技能。
將初衷和我們從小的學習來看,似乎都太關注了學業的成績,太關注知識,太關注專業知識了,而忽略了這一切能提供給我們生活和職業的生活價值。為什么會造成如此的現象呢?首先是按照教科書那樣教書更方便快捷,其次是因為理念,太過關注學業成就、知識和專業知識,忽略了知識對于生活的幫助。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要會篩選和選擇什么知識是具有生活價值的,也就是按照布魯姆的目標設定來選擇知識教授的層級,是了解即可呢,還是要能運用在生活中。其次是搭建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這就需要團隊的合作以及課程的設計理念。最后便是采用此種方式,帶著讓學生在生活中成為更好的運用所學的`人而教授課程,力爭使學生成為一個擁有解決突發問題能力的人,面向未來的人。
真正的學習是應具有全局性理解的,學生具有宏觀的思維,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個小小的角落或者一道題目,思維是由點到線,到面的。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8
利用假期,我再次拜讀了《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戴維·珀金斯所作的一部心理學教育書籍。
他在書中指出,傳統學校教育教的內容存在三大問題:一個是過分重視學業成就,通俗點說,就是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而不管這個分數的高低意味著什么;第二個是過于關注“了解性知識”,忽略知識內涵的把握;第三個問題是過于強求專業知識,而忽略了與生活有關的軟知識。
本書主要圍繞“什么才是有價值的學習?”這個問題,從“未來智慧”的培養目標出發,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育視角,探討“教什么、怎么教才是有生活價值”,重構課程體系,利用全局性理解和開放性問題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迎接未來復雜多變生活的挑戰做好準備。
作者以數學中的“二次方程”為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學校學過“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會用到二次方程嗎?很少,少到幾乎沒有人。可能你會說,二次方程雖然在生活中沒有太大用處,但它是數學學科金字塔非常重要的基石。沒錯,日后終身從事數學學科專業的人畢竟是少數。對于大多數人,他們更需要的是能持久有效拓展豐富他們生活的知識。
為了更好的生活,并且對社會有所貢獻,孩子們必須學習些什么?這就是書中所談的“有生活價值的知識”。作者通過一個關于看待法國大革命的例子來說明“知識如何成為具有生活價值的內容。”書中提到一個學生的回答:“通過法國大革命,我理解了各個世界戰爭的普遍規律,例如,缺少自由、貧窮、賦稅過重、經濟疲軟、宗教與世俗政權斗爭或社會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為戰爭導火索的。”可以看出,這位學生所闡述的`不僅是一堆繁雜的事實,更將歷史經驗轉換為提供了看待事物的透鏡。學以致用,就是要理解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透徹的思考這個主題,并且考慮主題相關的內容,利用主題進行發散性思維。
書中的案例,讓我深受啟發。作為一名教師,雖然我們離不開考試,但教學不能太功利化,我們更應該多從學生的思維著想,多為學生的未來考慮。
要為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斷的學習,關注專業知識,關注學生成長,日復一日,永無止境。雖然我不是教育教學的專家,但我要像專家一樣投入到學習的活動中去,讓學習成為我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同時要加強自身職業修養,不斷提高自我的成長意識和個人師德素養;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注重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注重學生德育,善于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和創新。只有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務新時代的學生,更全面的為學生未來著想。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建構真正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通過閱讀本書,我認為,要緊扣“綜合性”和“實踐性”,在學生的“真”學上下功夫,還語文本真一一回歸語言構建,品味形象之美,發現語文思維,創建豐富多彩、真實活力的語文課堂。在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洞察語文的工具和人文之美,教學中需緊扣語文核心素養,精準設定教學目標,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研究文本,以文本的矛盾點為切入點,以學生真實的閱讀環境和語言運用為著眼點,藝術整合文本,實現教師“活”教。以學生學習實踐為導向,在教師智慧的導引下活動,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形成學生學習的真實經驗,實現學生“活”學。
教育不是天上的云,虛無縹緲,教育需要的是貼地而行。從《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中,我學到了很多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教育這片神圣的海域,我要以教育情懷為船、核心素養為槳,駛向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島嶼”,真正做到“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9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是朱永新推薦的一本書,在美國相當有名。作者戴維?珀金斯用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教育,讓孩子學習對未來有生活價值的知識,灌輸式的學習是無效的。
在全書的第一章里,作者首先剖析了現在傳統的學校教育教的內容存在的三大問題分別是:過分重視考試分數,過于關注“了解性知識”,過于強求專業知識。接下來兩章,作者直接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對學習者的生活和未來有關和有用的知識,有助于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持續學習的能力。
作為一名教育者,應該像作者所說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也關注未知。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在復雜而多變的世界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啟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地、廣泛地、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
教育思考的角度從切入生活的實際入手,促使學生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教育者在過程中又不斷提出武裝自己的全局性理解,一口氣往下走,思考的范圍不斷在擴大,當然最后我們還是應該回歸到行動和改變上來。可以想象,一個世界,人們在接受基礎教育之后,對基本的政治活動、個人健康護理、經濟行為、生態責任、人際社會交往,以及其它許多概念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此為發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蕓蕓眾生都能夠靈活而敏捷地處理問題,那么,我們的社會該多么不一樣!
讀完整本書,作為一名教育者,我懂得了基礎教育所教授的知識要符合生活化才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我們應該經常審視自己,審視我們的教育,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10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真是一本好書。
因為朱永新老師的推薦,我才像看小說一樣地拜讀了此書。可能是水平和視角的問題,我覺得讀懂作者的意圖不是那么的容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復看,才明白。朱老師特別表明作者戴維·珀金斯在美國相當有名,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資深教授。本書主要是倡導讓孩子學習對未來有生活價值的知識,這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學習,太過注重灌輸知識其實是不可取的,也是無效的學習。
本書圍繞“什么才是有價值的學習”展開四個方面的探索:辨別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選擇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為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而教;建構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呢?或者換成學生的問法,就是“我為什么要學這些東西?”最簡單的回答是“因為考試要考”,這個回答太無聊也太不負責任了。也許有人會回答是“因為對你以后有好處”,但這個回答也很難有說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問題,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學過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專業的教師,很少有人用過二次方程。類似的例子多著呢,還有人調侃過高數,說你買菜需要高數嗎?試問有幾個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學時花了很多功夫學習的知識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沒讀過什么書,如今混得比我們好得多。是沒讀過書的人能力不如我們嗎?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內心的豐盈不是用成功和實用性可以表現而已。戴維·珀金斯認為,知識必須能夠在某些場合實際運用,才值得學習。也就是說,既不是關于閱讀、算術這樣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討論一個人在工作以后因為職業需要必須學習的專業技能。因為這兩塊知識,不存在異議,每個人都值得或者說必須學習。而從小學到高中這12年里,到底什么知識值得學習就不是那么確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書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認為現在傳統的學校教育教的內容存在的三大問題。一個是過分重視學業成就,通俗點說,就是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而不管這個分數的高低意味著什么。第二個是過于關注“了解性知識”。這個概念可以用北京十一校的特級教師魏勇的話來解釋,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第三個問題是過于強求專業知識,而忽略了與生活有關的軟知識。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可能是個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卻經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轉發一些“80%的人一用就靈,是中國人就轉”的文章。作者在這里提出了一個觀點:教育應該塑造的是“業余的'專家”,他們能夠自信地、正確地、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業余專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專業技術能力,但是很清楚知道平均數、標準差這些基礎概念,也能將這些概念應用在對一些統計數據的評判上。這些觀點,我比較認同,作為一個資深的初中數學老師,我也不喜歡通過數據來簡單地量化學生的優劣好壞。許多品質應該在做的過程中得以了解,教育應該重過程,輕結果。有人經過努力學有所成,如果他學會了“二次方程”也許就很有自信地學習其他知識。我覺得其中的思維品質還是有益于人的成長的,現在的數學新課改已經變成重思維方法,輕技巧死讀就是很好的為未來學的很好說明。
珀金斯教授在書中講到他看到過一個老師組織學生用跳舞的方式來學習細胞的“有絲分裂”。學生從教材里寫的有絲分裂的各個步驟中提取線索,自己來編舞,用肢體語言來表現枯燥的、教條式的生物知識。這看起來是一種很好的課堂教學實踐創新。但是作者指出,這種方式的確有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有絲分裂這個知識點,但卻沒有回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學習有絲分裂和學生的生活和未來到底有什么聯系?這種情況說的很現實。反觀我們聽過的、見過的、甚至參與過的類似的課堂教學實踐,很多時候,我們為之叫好,僅僅是因為它的形式更新穎,而忽略了它在教學目標上是否有所突破。尤其是數學課堂的思維導向,更應該值得關注。而不是平庸熱鬧的花樣。
我跟作者一樣認為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對學習者的生活和未來有關和有用的知識,有助于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持續學習的能力。珀金斯教授還進一步將這個定性的標準分解成了兩個更有行動指導意義的標準。第一個是:值得學習的知識應該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全局性的理解。那我們該如何判斷對某種知識的理解是否具備“全局性”呢?作者給出了四個標準。四個標準是:
1)全局性理解應當有助于呈現物理、社會、藝術等不同世界的運轉機制。也就是說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越多樣,越透徹,就越能豐富我們對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溝通,越智慧。
2)全局性理解應當能夠指導我們采取有效的專業行動、社會行動、政治行動。也就是說,知識是有用的,不論是個體生活,還是參與社會生活。
3)全局性理解應該敦促我們變得更有道德觀,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規范自己的行為。學習就是學書本知識,對自然的敬畏、對他人的尊重、對美好的向往。事實上,對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可以和培養人的心性有關,就看老師怎么教了。
4)對某項知識的全局性理解在真實生活的很多方面會找到應用的機會,并且可以遷移到其他知識領域。
總之,“教育不是為了將來的生活在做準備,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我很認同作者提出的值得學習的知識的標準,而我同時也在想這樣的標準在實踐層面上可能會遇到的挑戰。比如說如何平衡學習者當下的需求和未來的需求?如何平衡學習者自己認為的需求和教育者認為他們有的需求?如何適應不同學習者的不同需求?而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我們作為一線老師如何在現有基礎上轉變為孩子進行面向生活面向未來的教學呢?作者在后面幾章里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最低一個層次,教師可以在現有的教學內容里嘗試按照上面的兩大標準設計教學方式,這是“點”。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11
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已經有十余年了,幾乎每年都能碰到幾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么要學英語?英語在未來生活中到底有用嗎?”我總是用平時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來鼓勵他們,勤學以致用。但在讀完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資深教授戴維·珀金斯的作品《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后,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答案“未來智慧”,就如同它的英文書名一樣“Future Wise”,future可以是將來、未來,wise是智慧,我的理解是以一種更超前的教學假設,或者更具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來重新審視教育。
全書讀完,你會發現就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樣的知識是值得學習的?”或者換成學生的問法,就是“我為什么要學這些東西?”像“二次方程式”被拿來作為與“生活脫節”的案例,在英語教學中也碰到過諸如“語法”、“聽力”題目過于復雜,平時生活中對話沒有這么難,真的有必要去不斷練習嗎?這個可能就與作者說到的“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對學習者的生活和未來有關和有用的知識,有助于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去不斷的練習題目,當然不僅僅為了“應付考試”,教學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學生能夠“聞一以知十”。
接下來,珀金斯教授進一步帶給我們兩個更有行動指導意義的標準:第一是,值得學習的知識應該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對所學的.知識能進行全面的,生動靈活的理解,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能觸類旁通,能很好的應用于實踐。其實很多學生跟我聊天時,談到高三再去看高一學習的內容,感覺到很簡單,這個可能并不是內容本質變得簡單了,而是學習和產生疑問后,已經能夠很透徹的看懂這些問題,它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欲望。
接下來,作者分析了值得學習的知識應該滿足的第二個標準:開放問題。在生活中,一般會提問的孩子,成績都不會太差,帶著好奇心去發現,學習要知其所以然。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去激發學習者主動尋找答案。就像作者提到的“讓學習者負責提問”,這一點很重要。這實際上是將學習的責任交還給學習者,能提出不懂的問題,本身就是檢驗學習者能力和掌握知識水平的印證。
任何學科都包含了大量在人們生活中有用的知識,等待我們挖掘,我們應該如何將現在的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轉變為面向生活面向未來的教學呢?作者在后面幾章里給出了建議。最低一個層次,教師可以在現有的教學內容里嘗試按照上面的兩大標準設計教學方式,這是“點”。中間層次,在我們熟悉的每個學科中都包含著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所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轉化沒有想象的那么難,我們可以在整個學科范圍內做調整,這是“線”。更高一個層次,可以跨學科,進行主題單元式學習,這種方式其實也是面向生活面向未來的學習的天然要求,這是“面”。
在如今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我們已經無法在單獨的某個學科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學科的對話,才能獲得解答。比如數學學得好的同學,不見得英語就能學得好,但數學能幫助他在做閱讀時的一些邏輯理解。
讀完這本書,我開始認真思考,我們所教授的內容是不是真正值得學生學習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否具有生活價值?那些是可以為學生們未來的生活做準備,哪些能力是他們闖蕩未來世界所必需的?
如今的工作越來越需要綜合能力。只是循規蹈矩已經不足以支持人們保住飯碗。那么,學校教育是否足以幫助學生發展這些能力呢?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我想教學之法,本于人性。多提一些假設性的問題,將學習提問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多與生活相結合,將知識打通融會貫通,就能更透徹的去理解知識,最后將知識轉換為生活中的力量和能力,幫助反哺生活。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12
你的課堂會陷入被動嗎?
尊敬的常老師,親愛的刁老師、潘老師,還有各位優秀的同行們,大家晚上好!非常開心有一個和大家分享的機會。今天,我分享的內容是,讀《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第二章有感——你的課堂會陷入被動嗎,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事例,感悟和教學建議。
最近,在班上布置了一個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視頻作業,這個作業需要選材、錄音、剪輯、編輯等多項任務。我知道這個任務需要他們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同時它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屬于第三類接觸。
任務布置下去之后,孩子們“平靜地”接受了。一下課,小魏同學就到我辦公室來了,“老師,我是受他們重托,來和您反映一個情況”。他說同學們認為這個任務和他們考試關系不太大,還很花費時間。孩子,看來你們還不懂老師的良苦用心。讀了第一章之后,我更堅信我當時的做法是對的。
那就是學業成就差距和相關性差距的問題了。學業成就差距我們都很清楚,相關性差距我們清楚嗎?如果說學業成就差距涉及“學生是否掌握了X”的問題,那么相關性差距所涉及的就是“X是否與學生今后可能面臨的生活相關”的問題。
若X是指“較好地掌握讀寫技能”,那么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能夠熟練、流暢、投入地讀和寫既是具有挑戰性的成就,也是高回報的成就。那么若X是二元方程呢?我們現在的生活還用得到嗎?X是世界各地氣候帶呢?X是歐洲古代史呢?它們和我們的現在生活相關嗎?(這兒排除相關專業人士)你會發現,很多時候,這些主題能夠體現出學業成就方面的重要挑戰,但在學生的生活中卻幾乎沒有回報。若我們不了解相關性差距,便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兩天后,大部分同學交上了視頻作業,孩子的語言能力,動手能力,編輯能力和剪輯能力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摯地表揚了他們,他們自己也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有幾個孩子和我交流,說這個作業太好玩了。多年之后,他們也許不記得寫過哪些題目,做過哪些試卷。但他們會記得在高中階段,學習了錄音、學會了剪輯、編輯視頻、學會了用英語講故事。莊子曾說過“有用是實,無用是遠”,看似與目前學業成就無關的活動,實則發掘了學生的潛力,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許這就為學生打開了未來的一扇門。
在日常的教學中若過分強調專業知識,不管相關性差距,這固然能讓年輕的學生達到較高的水準甚至頂級水平,但與他們以后個人和職業生活的相關性卻不大。在這種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情況下,許多學生不得不學習那些他們既不感興趣、也看不到生活價值的內容,在日后的生活中還會漸漸忘記,且與未來生活聯系不大的內容。當然,我們不能否定知識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那我們該如何精進我們的教學內容呢?怎么讓傳統的教學不陷入被動呢?就我個人而言,結合第二章內容,我有三點想法。
首先,我們要重視與生活價值相關的知識。教導孩子們自信地、正確地、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即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對學習者的生活有意義的知識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這句話很中肯。
其次,我們要傳授知識的內涵。在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獲取資源的渠道非常多,我們隨時可以查詢、搜索到一般性的“了解性知識”。在更大的程度上,我們需要掌握知識的內涵,需要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知識只有經過實踐和運用,才能真正地被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們要構建科學的教學方法。只有在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的自然情境下,并經過鞏固和強化,對于某事的記憶才會深刻和長久。學習金字塔法指出:“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是主動學習,知識的留存率最高”。正如《有絲分裂之舞》和《設計一條魚》那樣的課程一樣,也如我之前所布置的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作業那樣,毫無疑問,它們都呈現了一種主動的、參與性的教學過程。
我希望所有的學生至少是部分學生可以在掌握大量知識之后,開始像“地理學家一樣思考”,或者“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我希望孩子們在學習中能找到他們心中的繆斯女神。
若不是參加這次讀書會,我仍然會被各種繁瑣事務堵塞著,仍然生活中自己的安逸圈里。常老師在之前的講座中說過,他每周讀一本書,并寫讀書筆記,做到了不動筆墨不讀書。我想,若讀書沒有產出,就像耕田不播種子一樣,它不會出牙、開花、結出累累果實。這次讀書會,由常老師領讀,刁老師組織我們共讀、打卡、討論和分享,切切實實地幫我們獲取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鼓勵著我們追尋心中的繆斯女神。感謝,感恩,繼續前進。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13
敘事者五月份共讀的書目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由于太忙,沒有跟上閱讀進度。幸運的是我聽了樊登老師講這本書,為了吃透這本書,我反復聽了四五遍,又結合電子書,重點讀了部分章節。
No.1 學習應與生活息息相關
我覺得老師和家長太注重孩子知識性的學習、正襟危坐的學習、課堂上的學習,總是認為學習與生活是分割開來的,反而是忽略了生活中的學習。如我們天天看見的月亮,這是上弦月還是下弦月,學生們抬抬頭再搖搖頭。如我問大家我們能在什么季節聽到布谷鳥的叫聲啊,有些同學疑惑地看著我,對布谷鳥毫不知曉。
所以,我覺得在孩子還是幼兒的時候,最好的學習應該就是從生活中去學習,帶著孩子觀察天氣的變化,帶著孩子了解突降冰雹的原因,帶著孩子每天觀察月相,帶著孩子認識各種交通標志與各種廣告牌上的字等等。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或許也為孩子后來學習儲備強大的動力。
當然,假如在孩子小的時候,這樣的引導缺失了,也是沒有關系的。我們可以讓孩子利用現在的所學知識,去盡可能地指導生活或是應用到生活中。假如孩子所學有限,還做不到這樣,那最起碼也讓他看到知識是有用的。如去年新聞中報道,有一化學老師在孩子們期中考試取得好成績之后,老師為了獎勵孩子們,用自己所學知識為班里的每一同學都做了一支唇膏。那孩子們在收到老師的唇膏之后,可想而知,會是多么的高興、開心,也會對學習化學有更強的動力吧。
NO.2 全局性理解是學習的最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重在持續不斷的努力,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不經意間頓悟了,樹立的目標可能也能夠實現了。
而全局性理解與之有些相似,是指在你達到一定的知識儲備之后,能夠融會貫通地去看待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身邊中的朋友中就有用管理學的知識來解釋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我的學生中就有用物理學中的熵的概念去闡釋作文中的概念等等。這都是全局性的理解。
既然全局性理解是學習的最高境界。那怎樣才能讓一個人擁有全局性理解的`思維?首先,一個擁有全局性理解思維模式的人一定是愛思考的人。當然,他思考的引發點可以別人的一個問題,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某種場景。其次,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探索欲。當一個人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的時候,往往會是全局性理解一個很好的開始。最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盡量用開放性的、具有鼓舞性的問題去引發學生的思考。
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存在一些對學習的錯誤認知和誤區,也存在一些懶于動腦思考的現象。所以,不管是作為教育工作者還是學習者本身,我都應該嘗試著多去運用全局性理解這種思維工作,從而能夠指導自己的生活、指導學生的學習。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14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是朱永新推薦的一本書,在美國頗有名氣。 作者David Perkins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教育,讓孩子在未來學到對生活有價值的知識,灌輸式學習是無效的。
在本書的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傳統學校教育內容中存在的三大問題:過分強調考試成績、過分強調“理解知識”、過分強調專業知識。 在接下來的兩章中,作者直接提出他心目中值得學習的知識是對學習者的生活和未來具有相關性和有用性的`知識,有助于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求知欲和求知欲。 繼續學習的能力。
作為教育者,正如作者所言,在教育中既要關注已知的,也要關注未知的。 我們更需要一個“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 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努力培養人的求知欲,激發人的智慧,增強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廣泛、有效地進行有遠見的有意義的學習。
教育思維的視角從切入生活實際入手,促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此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不斷提出武裝自己的整體認識,一口氣往下走,思考的范圍不斷擴大。 當然,最終還是要回歸行動,改變。 可以想象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在接受基礎教育后,會對基本的政治活動、個人醫療保健、經濟行為、生態責任、人際社會互動和許多其他概念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果所有走在大街上的眾生都能靈活快速地處理問題,我們的社會將會多么不同!
通讀全書,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了基礎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必須與日常生活相契合,才能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我們應該經常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教育,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多讀一些身心成長方面的書籍,修心養性,修心養性,端正思想。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15
談到學習,大多數可能想到的都是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的問題,但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為什么要去學習,學習這些東西到底對不對。那么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可能會改變人一生的書籍《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它的作者就是戴維博金斯是哈佛大學的資深教授,并用了50年的時間專門研究我們人類到底什么知識應該學習,什么知識不應該學習。
為理解而教是戴維博金斯教授長期從事的一個項目。生動靈活、具有適應性,而且明顯是積極主動地理解與人們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方式息息相關的理解,稱為“全局性理解”。戴維博金斯教授有一次在課堂上問:“有沒有哪位覺得自己對某一個概念是全局性理解的”。有一個小伙子舉手說:“我理解歐姆定律:I=U/R,就是電流等于電壓除以電阻”。教授說:“你能不能講一下,你是如何全局性理解歐姆定律的?”這個小孩說:“我學了歐姆定律以后豁然開朗,因為我突然發現它和我們推算的導熱管的氣流量有關系。所以歐姆定律可以提供一種粗略的范式,比如說氣流量等于氣壓除以導管的阻力。”這個小伙子用這套概念改造了家里的供暖系統,發現家里的供暖更有效了,沒有以前供暖系統那么冷。其實,再深入思考一下,牛頓那個著名的公式:F=ma,就是力等于質量乘以加速度。換一個說法,其實就是加速度等于外力除以質量,這與歐姆定律的電流等于電壓除以阻力特別地相似。再往前推一步,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的貪污等于權利除以社會及法律約束。如果這個社會、法律的約束越少,人的權力越大的話,貪污就會越多。甚至再進一步延伸到傳播學,謠言等于編纂謠言的水平除以公眾的認知能力。如果公眾的認知能力越低,編纂謠言的能力越強,謠言就越厲害。
每一個層面的轉變,都會加大教師的`工作量,因為值得學的知識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而且每一種知識都要按開放問題的方式來教學,都要實現全局性的理解,所費的時間也比原來的直接灌輸要多得多。作者的建議是“聰明的采樣”,就是不要求面面俱到,在關鍵領域選取關鍵的知識點就可以。作者的這些建議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鼓勵和倡議,實踐中將不可避免的遇到許多挑戰,比如如何培養老師學會新的教學方法?打破了原有的學科為本的知識結構,新的能力為本、應用為本的知識結構又是什么樣的呢?
最后,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具備了我心目中一本好書的各種特質: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有獨特的見解、有有趣的案例、結構清晰、文字曉暢,能把人們隱約感覺卻難以表達的東西用簡潔的語言說清楚。這本書值得向每一個教育變革的實踐者推薦。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后感04-26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10-23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范文(精選8篇)12-14
《為學》教案03-03
《為學》原文及翻譯03-03
以想象未來為題的作文01-28
以未來為話題的小學作文12-05
以想象未來為題的作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