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集錦14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有感 篇1
從我們咿呀學語開始,論語就出現在了我們的身邊,從小學開始朦朦朧朧地誦讀,到初中的耳熟能詳,到高中的一知半解,論語可以說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但我們卻從來沒能真正了解它的意義,就像每天見面時都打招呼的朋友,但也僅僅是打了招呼,只是眼熟罷了。而在機緣巧合之下,我選修了張老師的《論語》和孫老師的《傳統文學修養》,這兩門課促使我重新拿起論語,讓我重新認識了這位老朋友,重新認識了皮囊之下的有趣靈魂。
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對論韻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從簡單的倫理道德規范深
入到了人心和人性的本質,在探查到本質之后我才感到耳目一新,恍然大悟。人心由本性心和世俗心構成。本性心是指孝悌之心、誠心、反省之心,它重在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體現;而世俗心則是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苦與樂的并存。這點醒了我,在深入理解《論語之前》,我從未想要認真考慮人的本心是怎么一回事,我甚至一度懷疑人性本惡,而老師們的講解點醒了我,讓我明白了我看待問題的局限性,我只是看到了人的世俗心,而沒有看到人的本性心,我只看到了人性后天之惡,卻沒有看到人性先天之善,感謝老師糾正了我狹隘的觀點。
《論語》中有很多關于本性心和世俗心的論證,“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是在勸說人們保持本性,去追逐更高等級的美德;《論語》中也有很多關于世俗心的論述,“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世俗心的美丑善惡便體現出來,有人從世俗之惡,巧言令色,甘為小人,有人從世俗之善,孝順善學,志為君子。但我們每個人都是世俗中人,不是什么超脫世外的神仙圣人,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是一體的,我們在看待人時不能將這兩心割離開,不能過分的只強調本性心
或者世俗心,否則我們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人。
李翱的《復性書》中講道:“人之所以為圣人之,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墮也。”其中“性”就是指人之本性心,“墮”就是指人之世俗心。從前我不理解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我總是悲觀地以世俗心來揣測他人,我認為人們幫助他人、投身于公益,都是有利可圖的,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誰愿意花多余的精
力和金錢去做那些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呢?而在深入學習論語后,我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有人愿意犧牲自己去幫助他人,尤其是這次疫情,有很多人愿意伸出援手,真的有人愿意舍己為人。
重讀《論語》使我受益頗深,它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在這里我想向大家推薦周潤發主演的《孔子》,真是合適的演員出演了合適的角色,周潤發主演的孔子使孔子這個圣人形象多了一絲人間氣息,也一改古文中嚴肅、為天下奔波的士大夫形象,增添了一份溫柔和藹,多了一分心系天下蒼生的慈悲。在《傳統文學修養》課上,老師也曾放映過,但由于時間問題并未完完整放映,想要了解孔子的同學可以重新觀看一下這部電影。
讀《論語》有感 篇2
在《論語·憲問》中有這么一句話:“不怨天,不尤人。”它的大意是,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不埋怨天命,也不責怪別人。這僅有六個字的一句話,告訴我們的卻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深刻哲理,所以,我們應更深的去體會它其中的含義。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么一些人,他們一遇到困難、挫折或麻煩,就牢騷滿腹,埋怨上天不給自己好運氣,抱怨他人有過錯,可就是不自查自己有什么過錯和責任。這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的表現。而孔子卻認為,我們應當“不怨天,不尤人。”這實際上就是把對自己的要求提高到一個更嚴格的標準上,即苛責的應該是自身。
記得我曾經有過這樣一次經歷。有一次,省里舉行作文大賽,我也報名參加了。我非常認真的對待這次比賽,用了一個星期來構思,還上網、翻書查閱了很多資料,并用了三個小時認真地寫了這篇文章。當我拿到學校給同學們看時,大家也是嘖嘖稱贊,我心里比吃了蜜還甜。原以為這篇文章可以受到老師的好評,但很可惜的是,老師僅僅給了我85分。當我看到這個灼眼的分數是,心里“咯噔”一下,隨即,一種沉重的失落涌上心頭。看著別的同學拿著90分、95分、97分的作文歡呼雀躍時,我的心情跌落谷底。我很郁悶,也非常想不通:為什么我這么用心寫的作文老師會覺得有問題,為什么?而后,在當天下午的一節班會課上,老師講到這么一句話:“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不怨天,不尤人’,當事情不是依你所想時,先不要怨天、怨地、怨別人,先好好反思自己,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聽了這番話,我覺得心里很慚愧,為我在作文得了低分時抱怨老師而慚愧,為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慚愧。我當即拿出我的作文,仔細的.看了5遍,發現我的措辭、結構安排等方面存在著缺陷;我又詢問了老師后,決定再寫一篇。真沒想到,這篇作文竟獲得了作文大賽的二等獎!我很感謝這句“不怨天,不尤人”,它不僅讓我獲得了榮譽,更令我明白了待人處事的深刻道理。
這句話不僅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驗證,在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身上也可以體現。海倫凱勒——一位被世人廣為傳頌的偉人,被評為20世紀美國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她用失明的雙目、失聰的雙耳譜寫了燦爛的生命樂章!當命運向她伸去可怕的魔爪后,她怨天尤人了嗎?沒有。她用她堅強的意志,克服先天的不足,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終于成為一位影響全球的傳奇女性!從《星光大道》走出的歌手楊光,雖然是從來沒有見過陽光為何物的盲人,但他卻用歌聲唱出了對人生幸福的追求與熱愛。他同樣沒有埋怨上天的不公,沒有埋怨父母給他的殘缺的身體,憑著自身的努力,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試問:我們相對一些身體有殘缺的人們,有著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公呢?
我還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它講的是一位名牌大學生因求職屢屢碰壁,想要跳海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但被一位老者救下的故事。這位老者在最后的勸說時所說的話讓我頗為感動:“一粒沙掉到沙堆中就很難再找到,但一粒珍珠掉到沙堆中,卻更能令它顯得熠熠生輝。”所以,我們不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順或障礙、阻力,首先應從自身找出結癥所在,而不是抱怨沒有合適的機會,沒有賞識自己的“伯樂”。當我們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時,我們就會蛻變成那顆美麗的珍珠,很多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怨天,不尤人”。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成為生活的強者!
讀《論語》有感 篇3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自然災害肆虐蹂躪、紛繁戰亂干戈洶涌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不清的摧殘。數千年的時間里,什么都有可能發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勝了天地的無情、抵御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御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跡!為什么這樣的奇跡發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為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說的《論語》更成為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說成為了國教?予以為是因為孔子學說飽含"以人為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為一個具備孝、悌、信、愛眾、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為政以德",所謂:"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遵禮守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要以"仁"制國、以禮待人。則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風歸淳,天下歸于大治矣。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為治國之中梁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在處世觀上,相對于道家的強烈出世傾向,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所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昌也。學習是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而通過系統的學習,儒者既具君子之風(不具備也認可),又具治國之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也。
制國之策上,相對于法家的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一個剛絕凜人,一個悲天憫人。百家思想爭鳴,可用于制國者寥寥無幾。而貫穿其間的,對掌權者仁、義、禮、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備了清正廉潔、為國為民的理想(不具備,也知道此為正道)。
孔教宣揚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脫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說倡導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況開國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將,因為金刀戈馬、開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陰謀,是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壯志。可治國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為國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的是穩、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國平。倡導"溫、良、恭、儉、讓"、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選擇。
孔子之后,歷經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展,經由統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制得以確立并成為穩定的政治及思想統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歷外來文化沖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為規則,并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為代表的孔教學說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才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于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為一切并不會變。以人為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為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讀《論語》有感 篇4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仿佛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說,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后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于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復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成為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建立了基礎,閱讀論語這本國學經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圣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萬象。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啟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利運行規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愿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愿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啟智慧印記,讓自己優秀成長,敬業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有感 篇5
《論語》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知之,是知也。”每當我讀這句話時就會想起寒假的一件事。
“咚!咚!咚!”有人敲門了,會是誰第一個來拜年呢?我打開門,看見姑媽一家人先來,奶奶就叫我帶六歲的小妹妹去玩。我就帶她去堆雪人,正在滾雪球時,她問我:“娟娟姐姐,你覺得我聰明還是你聰明呀!”我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我聰明呀!我比你懂得多。”她又問我:“那我就問你兩個問題,好嗎?”“可以呀!”我心想她是個孩子,問的問題我一定能回答,就爽快地答應了。
她一開始問我:“雪是什么顏色?”“白色呀!”我肯定地回答。她又接著說:“雪不管怎么樣,都是白色的嗎?”我說:“只要不加有顏色的東西,一定是白色的。”只見她把雪放在手上,走進屋里,她手上的'雪就溶化了,變成了透明色。“哎喲!”我怎么沒有想到這一點哪,真后悔。
接著她又問第二個問題:“雪和冰一樣嗎?”這是我沉思了一下說:“不一樣。”她又說:“只要不加任何東西,都不一樣嗎?”“對呀!”我笑著說。隨之,她把雪和冰放在手上,又拿進屋里,雪和冰都變成了水,她說:“這不是一樣了嗎?”我頓時啞口無言,臉紅耳赤。
這件事后,我又想起了《論語》當中那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從此,我也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最聰明的。
讀《論語》有感 篇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課。
說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小學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說,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說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著“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熏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于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三個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知之為知之”……中午飯桌上,老媽端上香噴噴的菜:“此乃紅燒雞也,趁熱快吃矣!”于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全家人就沉浸在《論語》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溫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說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帶來了這么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 篇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學習和做人的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只有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短短的`一則語錄讓我聯想到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學習,溫習,最終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
我們不也這樣嗎?如果我們被憂心煩惱甚至怨恨蒙蔽了雙眼,那么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一則短短的語錄讓我了解到了學習的態度:實事求是;在探求學問或了解事物時,應取誠實的態度,千萬不能不懂裝懂,這也讓我聯想到了孔子,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請孔子判定誰是誰非,孔子不能判定誰是誰非,但是這兩個小孩并沒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認識自然、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實事求是。作為中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對于后世的人們一直有著指導意義,我們今天還可以從中受益。朋友,多讀一些好書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心動不如行動,試試看!
讀《論語》有感 篇8
《論語》是記載孔子和一些弟子言行的語錄,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而成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活動便是聚徒講學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論語》這本書雖然篇幅不大,但是內容卻十分廣泛,有孔子關于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個方面的'言論,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它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論語》不僅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很早就傳到了海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世人稱為東方的“圣經”。
這本書既可以讓我們學習該怎么做人,遇到事情該怎么解決最妥當,對人怎么樣才能讓別人不討厭你,還能從孔子的話里體會到孔子對他的學生的良苦用心,學生們對學習的渴望!
讀《論語》有感 篇9
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告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和讀書才能有出路,才能改變自己的未來。聽到這些話后,我們絕大多時內心掀起“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瀾,也可能會產生反感。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可曾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學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學、怎么學才能成為好學之人?
學習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書中占有較多比例。在讀完《論語》后,孔子告訴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對學習的'見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學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我們要學習的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換位思考,不僅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際關系出現較多矛盾。
二、為何學?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告訴我們: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變成“六蔽”。由此可見,學習的意義非凡!
三、何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告訴我們:溫習學過的知識,預習新的知識,可以成為其中的老師。我們可采取的學習方法是在學習知識后,及時的溫故,及時的思考,重視量的積累,促成質變。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也是很危險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深體會和牢記,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終日而學矣,不如須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學習型社會中,不但要求我們全面學習,終身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高中階段,我們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對一些實際問題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多思考、多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告訴我們:勤勉而又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而感到恥辱,方能成為好學之人。這就要求我們在遇到難題時,要不恥下問。而不是以韓愈《師說》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學的人。
學習,不是空乏的獲取知識,而是用知識去充實自己,推動成功。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在孔子認為,思考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過程,學習的最終結果是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學而思,思而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讀《論語》有感 篇10
初讀論語,有一種高不可及之感。但靜下心來,慢慢去品味,你便會發現書中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永遠都是最簡單的。
論語是一本記錄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語錄,它運用了最樸實的語言去闡述一個個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眼中,孔子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圣人。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善誘的,跟人言榷的口氣。從他的言語中,我看到了孔子的態度,一種儒家的態度,一種樸素。溫暖的態度。
我們看到的孔子,態度平和但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所以,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他的學生自貢曾經問過孔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這就是論語中自貢問政的故事。而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自貢卻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去什么?孔夫子說:去兵。我們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自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接這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信念的重要地位。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至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就現在而言,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的認可,則來自信仰。國家的凝聚歸根到底是信仰的強大力量。
還有一個故事同樣令我記憶猶新。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他曾經夸獎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家里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這么艱苦的'環境對于別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很佩服顏回,不是他能夠忍受這么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時,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度。
我想也只有那些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與安寧。
相比現在,很多人雖然已“豐衣足食”,但仍不滿。因為他看到的總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上一階層。而論語所闡述的,便是去尋找你內心中的那份恬淡與安寧。
合上論語,孔子的思想卻仍歷歷在目。論語中雖然都是淺顯的道理,但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讓我們細細地去品味論語,品味孔子的思想吧。
讀《論語》有感 篇11
以前對于《論語》只是片面的點點滴滴的了解一些,讀書活動使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閑中粗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一書,對其中的道理雖然談不上大徹大悟,但也收獲良多。
《〈論語〉感悟》是于丹教授繼《〈論語〉心得》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礎上,講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烹飪高手,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感悟的方法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透徹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們心理。
看過“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代社會道德素質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過“智慧之道”,使我們懂得了“智慧”是一種思維方式,擁有了知識并不代表擁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以知識作為積淀,以智慧來努力提升我們的境界。
看過“學習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信息紛紜復雜,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那些東西真正有價值,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來建設祖國,回報社會。
看過“誠信之道”,使我們懂得了“誠信”雖然中國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基本的道德水準。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從內心的真誠出發,建立和守住信譽,就一定會建設起一個誠信的社會。
看過“治世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德政”作為《論語》“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個文明走過兩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為保障的社會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能發揮它的功能。
看過“忠恕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誠于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這樣的心態生活在這個社會里,不管這個世界如何紛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過“仁愛之道”,使我們懂得了“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里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仁愛就是仁者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如果我們生活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里,那么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的確,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壓力看作是一種學習,看作是一種動力的話,可能我們工作起來會輕松很多。這種輕松更多的表現在心情與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諒解,以誠待人,勤奮工作,那么我們收獲的將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讀《論語》有感 篇12
曾陪著兒子一起去讀他們學校組織的《論語》學習班,請來的是同濟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上課,課上得很精彩,由此讓我開始了對《論語》的再接觸。大學里曾學習過《論語》,但都沒有這次重讀體會更深。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當時,既沒有電腦,又沒有印刷,“書”是在竹簡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繩一片片串接起來的。這樣,一本《易經》之類的書可能要有幾十卷。而孔子經常反復翻閱,以至于多次將穿簡冊的牛皮繩翻斷,勤奮學習后又能將所學的化成自己的東西,實踐在自己的人生中。這就是他把學習看成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幾乎家家都有書架,人們卻不那么愛讀書了,有些書都成了擺設,很少有像孔子那樣讀書如饑似渴,一本書讀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孔子學習,要多讀書、多實踐,繼而從中體會到孔子的“悅”——讀書帶給我們的內心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財富。現在,人們交往絕大多數已經放棄寫信,而改用E—mail,而且幾秒鐘就能把自己想說的話發布到全世界。就算沒電腦,打個電話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聯系。可在古代,聯系遠方的朋友只能用書信,以兩千五百年前的條件,信使傳遞信件的速度與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車、海里有輪船、天上有飛機。可你想象一下孔子時代人們怎么出行呢?他的朋友要從越國去魯國拜訪他,就需帶上足夠的干糧、盤纏,趕著驢車,歷盡千辛萬苦才能見上一面。當孔子見到他久違的好友風塵仆仆來到他家時,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樂”一定不僅在于聚會時的互敘衷腸,它也證明了孔子的`德行與聲望之高,遠方的朋友才會不辭勞苦來看望他。
尤其欣賞《論語·里仁篇》里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意思是說:看見賢能的人,要想著向他們看齊,遇見不賢德的人,要想著相對照地在內心反省自己。能夠有向好的、賢德的人學習、看齊的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真正落實行動可是不容易。生活中有些人會給自己找借口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等等。孔子的學生冉求就說過這樣的話,于是他就給自己畫地為限,不愿再努力進取了。這樣看來孔子所說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多么及時和必要啊!它讓我們就像照鏡子一樣,時常觀察周圍而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賢之處,以便及時改正。我想我們身為教師,既要這樣去教育學生,更應該對自己嚴格要求。大家都努力照老夫子所教誨的去做,我想和諧社會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吧。
讀《論語》有感 篇13
有句俗語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也曾經看過一個有關大學生找工作問題的專題節目,上面也提到了《論語》,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為什么人們對《論語》都這么重視呢?以前上課也學過一些《論語》里斷斷續續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聽人們說起《論語》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讓人們如此稱贊!于是,這次,我認真地看了一遍《論語》。
由于論語是用文言文寫的,因此,有一些我還是看不懂的,這里僅對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內容闡發我的觀點。我覺得論語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可以說給我幫助最大,以前學習時,總是抱怨自己的記憶力實在是很差,每次記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記,這樣反反復復真的是很煩人!心里有這種壓力,總感覺學的東西反正都是會忘的,還學什么呢?每次這樣渾渾噩噩的學習,學習就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論語里這句話還是給了我一點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復一次,那么我每次都會加深一點理解,這樣日積月累,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無用功!但是這句話也帶給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復已學的東西,然而我每天會學到一些新的東西,也就是說我每天要復習的東西也就越多,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我將不堪重負,到時候該怎么辦呢?我也想每天都復習,然后能夠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和感悟,但這樣下來似乎已經變成不可能了!困惑啊!溫故和學習新的知識,怎樣才能平衡呢?
論語中比較著名的`論斷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較欣賞的處事方法,這其實就是講了一種換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為別人考慮,換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該怎么做。仁者愛人,這大概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覺得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實現,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車將被撞的老人送到醫院,結果居然被老人的兒女誣陷成肇事者,這樣好人反被誣陷成壞人的情況數不勝數啊,孔子所主張的仁義在現實社會中可能還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過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個仁義的人,不管現實世界是怎樣的,好人總會有好報的,只是做好事的時候要看清楚情況,即使被人誣陷了也要有能力為自己辯護。我們不可以因噎廢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世界才會有希望。
論語中還有一種關于艱苦學習的語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種崇高的學習精神實在讓我感到欽佩,孔子能這樣艱苦學習,想必他學的一定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記得,自己也曾經為一道數學題整整思考了兩三個小時卻并不感到疲憊,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就算是讓我看一秒鐘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現在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我就忍不住想說:拿點兒我感興趣的事情來讓我學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都讓我感到萬分痛苦,就像體育一樣,我寧愿打兩節課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鐘的步,這大概就是興趣的原因吧!
雖然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能有一點夸張,但其中的一些治學及做人的道理卻對我們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可能不是個政治家,論語中執政的道理可能對我們沒有吸引力,但是我們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簡單的治學和做人的道理還是可以借鑒的。薄薄的一本論語,卻道盡了如何做人與如何學習的道理,用最簡單的言語概括了世間最復雜的事情。也許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貫徹實施還要再等很多年,或許他的理想在現實世界中可能不太現實,但是對于個人的修養卻有很大的幫助,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每個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和修養,這個世界才會有希望!
讀《論語》有感 篇14
作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讀論語,可以說是極大的資源浪費。當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吃完晚飯,在家里泡上一杯熱茶,拿起論語細細品味,真是一種享受啊!上學時,看著人家背《論語》也跟著背了不少,通過資料書淺顯的弄懂了意思,但當時只是把它當成一種任務而已,從來沒有一種享受的感覺。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增加,感覺《論語》越來越難讀懂了,有時看上一則,會品味半天,感覺還挺有滋味的呢。
對于城市道德的建設,對于個人修養的提高,《論語》都是一本好的“教材”。我們青年人可以從中汲取到很多的營養。下面我就談一下自己的收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是一個淡泊為志的人,他不會巧言令色,但是他沒有辜負孔子的期望,他的見解也高出同門一籌。他知道孔子的學問其實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所以他說:“我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呢?老師教給我的東西,一些好的傳承,我真的去實踐、去履行了沒有?”現在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反思呢?“反思能使人進步”,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如果一個人為別人辦事能夠盡心竭力的話,如果一個人對待朋友能夠言而有信的話,那他的本職工作也肯定能夠做好,本職工作做好了,他在工作中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賞識和肯定,這對于他是有
利而無害的。我們的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我們的城市需要這樣的人,所以我們要努力使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在外要友愛同門,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弟子”有兩層意思,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很多人認為應該解釋為前一種,但我覺得也可以是第二種。中國古代老師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而學生也把老師當作父親來尊敬,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這里能體現出一種“尊師重道”的.精神。而現在的我們對于“尊師”還不如古代做得好。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尊師”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教給我們東西的人,給我們指導和幫助的人,我們都要尊敬。孔子還告訴我們,要學會孝敬。而且把“孝”放在第一位,體現了“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其實,孔子說的很對: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會去愛的人還會去愛別人嗎?還會“泛眾愛”嗎?孔子不光告訴我們在家里怎么做,還告訴我們在外怎樣做:在外要尊重同門,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我們又不得不佩服孔子語言的藝術性,從“內”到“外”,由“近”及“遠”,語言嚴謹而又給人一種層次的美感。我們還可以看出,孔子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孔子是“以德為重”,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們青年人多讀一下《論語》,對于我們自身修養的提高,對于我們曲阜“文明道德城市”的建設都是有很大好處的。我會繼續享受我的《論語》之旅。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01-31
論語心得讀《論語》心得12-18
讀論語心得01-29
讀論語的心得08-24
我讀《論語》12-09
讀《論語》有感08-15
讀《論語》有感09-16
讀《論語》有感05-10
讀《論語》有感04-24
讀論語有感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