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書匠》讀后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不做教書匠》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1
今年暑假里,我讀完了《不做教書匠》這本書,讀完以后確實像書中的序言所說,“你很幸運,發現了這本書”。
這本書由淺入深地分別論述一名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方法。這對現今年輕教師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來說,無疑是一劑“苦口良藥”。管老師把自己成功的經歷與振聾發聵、令人驚醒的經典故事結合著,向我們年輕的教師們講述著教師如何才能更成功。這既是一部對于青年教師來說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勵志書,而對于上了年紀的老師也是一本提高修養,修煉“內功”的教科書。
這本書凝聚著管老師的教育人生經歷與教育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名教師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師在教育的歷程里跌倒過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選擇好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再不斷的反思、學習、實踐,終究會成長為一名有智慧的教師的。我敢說這本書絕對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一讀,這本書處處體現著對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終極關懷”,對今天我們的.教師來說,比所有的教育理論性的書籍更值得一讀。讀后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剛老師強烈的責任感,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無限憂患,對年輕教師的無限希望。他針對教育現狀和年輕教師的思想言行,與青年教師聊人生,談教育。書中講述了一個個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氣和地將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告訴青年教師,他以他的熱情、智慧和廣博的知識來激勵青年教師。
全書的字里行間,無不體現著他對教師群體的“終極關懷”,可以說,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鍛造為己任來寫這本書的。因此,“教師”被人戲稱為“教書匠”。我從心里不喜歡這個稱謂。一個充斥著功利性的“匠”字,把“師”的神圣和崇高全淹沒了。但反思一下,作為一名教師,只把目光集中在一個分上,把快樂建立在孩子們認真完成了冗長的作業,坐得筆直地聽講,做事情以老師的意志為準繩,把判斷好與壞的標準狹隘地定義在成績和是否聽話上,而對孩子們真正喜歡什么,對什么充滿好奇和迷惑,卻不聞不問的老師,不就是一個教書匠嗎?“教書匠”和“教師”相同的都是一種職業,最大的差別也是根本上的差別就是:教師是一種理想;而教書匠卻是一種糊口的工具。前者是引導學生學習,開發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后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有機會的話,推薦各位老師去看看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受益良多!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2
書本發下來,我花了兩個小時就看完了。時間短暫并不代表我對待此書的態度是陽奉陰違,而事實上恰恰與之相反。我懷著無比虔誠的態度抱著同等量的觀念想要啃完它。我想只有啃這樣的詞,才足以表達我對不做教書匠,這句話的認同。雖然我并不是完全以贊同式的方式全盤去接受它。
首先,我不做教書匠。我的理想曾經以秋風掃落葉的架勢扎根在我的心里。但現實是,將理想這桿秤以截然相反的方向拉直了。于是,我做了老師,并且在教育的這個崗位上渾水摸魚,摸滾打爬。管建剛告訴我,教育恰恰是一個可以實現理想和抱負的事業。它不僅可以將你的精神提升到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而且它能讓這個無法企及的高度一直延續,延續到下一個生命將要的開始。所以有人說:“教師是最神圣的職業。”神圣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努力去找到的那個深度。
其次,書本告訴我要做一個有方向感,約束感,責任感,上進感,奮斗感,專業感,親和感,智慧感的八感老師。而我以自身的實踐出發,總結為,我們要做一個有理想的智慧型的老師。理想一詞,及其遼闊,有理想的老師必定會有其奮斗的目標,并且為實現這目標而努力上進。只要別把這理想當成是空頭支票的夢想,那么其他的都是依附在其身上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本能感覺。這些感覺在理想面前,就好比是小河仰仗著海洋,只要這大海就在前面不遠的地方,那么小河的方向就是大海。這讓我想起薛林的《小河》。
小河(薛林)
小河,
唱著激昂的歌兒,
自山谷中奔來。
我問:
去哪里?
她說:
大海。
那么作為老師的我們,跟這小河又有多么極其相似的地方。只要我們不為僅僅做個教書匠而端坐在教室的桌椅板凳上。不僅僅是為了拿著月末的獎金而對學生說:同學們,上課。那么教育便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有著八感的好老師。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去揚州聽課的'時候遇上的那一批人,那一批敢于打著為了孩子的口號而勇敢地站出來的老師們。他們用他們的努力和見識告訴我,原來教育真不是授教,傳道,解惑而已。它還可以以正確的,用心的,深遠的思想去感染其他人,使得我們真正的像魯迅那樣,發自內心的呼喊一句:救救孩子。
然而一個好的教師僅僅有理想也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實現理想的能力和資本。所以我們需要智慧型的老師。這智慧型的老師不是指天生具備老師才能的天生教育家,而更多在意得是后天對教育專業能力的培養和對這份事業的思考。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探索和發現,閱讀和進修。以此來滿足那不僅僅是一杯水的需求了。
所以,這本書是一本簡單的書,但是簡單的背后卻給與了我無窮的思考和能量,讓我對教育這份事業有了更加肯定的想法和更加堅定的步伐。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3
拜讀了管校長的《不做教書匠》,頗有感觸。這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讓人感動,又能催人奮進的著作。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斗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不做教書匠》)只要我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我們每天都很努力地學習著,工作著,始終跟著時代的腳步在前進,我們就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這是最重要的!
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這項工作固然需要經驗的支持,更需要智慧的決斷。一個教師是否具備專業水準正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實踐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設想和意圖在智慧、愉悅的實踐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愛敲教鞭的教師還不具備專業水準,一個愛發脾氣的教師也不具備專業水準。具有專業水準的教師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們能從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能從人的心靈深處出發,找到教育的契機和力量。他們還具備創生教育資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一個樣本,他們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造出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學個性的方法來。嚴格意義上講,教師不是知識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時敲教鞭、發脾氣,對學生缺乏細致有效的心靈溝通,所以在教學中找不到教育的契機——學生作業沒完成,原因何在,如何彌補?學生違犯了紀律,原因何在,如何改正?甚至是課堂上學生答錯了問題,我們又有多少思考、面對的機會呢?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無私奉獻愛心的典范。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我感謝這本書,它讓教師們從中汲取力量,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去。
我國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之漁。當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話,即“教是為了不教”,并把它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國外教育界提出“遷移而教,為遷移而學”。可見重視學生的后天學習、后天發展,是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回顧自己的教學,大部分時間只是老師所說的教書匠了。
我想,教師只要立身不做教書匠,以管老師所說的始終保持目標感、約束感、責任感、積極感、學力感與專業感,孜孜不倦地學習、思考、實踐,就一定會感到教育的快樂,做一位心中永遠有追求的教師,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從現在開始,調整心態,勇于實踐,讓我們在責任和方向中快樂成長,豪情滿懷地向著我們的夢想進發!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4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不做教書匠》,而今天這本是“教書匠”,我倒想看看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教書匠”的人生,因此拿到這本書時,就迫不及待地打開看了起來,一口氣看完第一節內容,看后我突然覺得自己還是很幸運的,回想工作中我遇到困難跟書里的主人公所經歷的來比,那簡直是連個零頭也算不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啦!這樣一想,突然覺得眼前豁然開朗了許多。
再往下看,就越發感覺這位邁考特先生是位非常有思想的教書匠。他當時的一些所謂理想化的教學思想跟我們現在新課改有相似之處,不是讓孩子死記硬背那些枯燥的拼寫和規則,而是啟發孩子學到知識并鍛煉其創新精神。例如,他在教授創造性寫作時,他居然讓學生帶菜譜來讀,后來更是讓學生發揮所長,帶各種樂器來伴奏,把菜譜唱出來不但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快樂,而且讓他們擴大了詞匯量,認識了很多先前都不知道的單詞以及拼寫,從而獲得啟發,去思考更多深入的'問題,寫出發人深省的文章。
回想自己的教育歷程,經常感覺我面對的是一群不知煩惱、有的甚至不懂得如何尊重老師的孩子, 當走進教室看到有的同學爭論不休,大吵大鬧,等老師說安靜才安靜的時候,感覺現在的孩子真是難管之極;當老師正興致勃勃地講課,卻突然有孩子搗亂課堂,就會感覺心情很郁悶,覺得自己所付出的得不到半點回報,或者說付出遠遠多于回報。有好多次我都覺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該何去何從。慢慢的,也變得沒有原來那么有耐性了。
讀了《教書匠》一書后,我漸漸明白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本身就處在一個活潑好動、自制能力差的年齡段,不能對他們有過高的期望,不能要求他們做到完美,老師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做孩子喜歡的事情。一名優秀的教書匠,不但要看你所教班級的成績,還要看你是否能把學習的能力和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態度植進學生的心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古語道: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教師只有施愛于學生,學生才能親師尊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待學生熱情友好,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對待自己以身作則的品質,都會在學生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心靈距離的縮短,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教師應善于調控學生情緒變化,使他們保持愉快,積極上進的心境。老師只有多接觸學生,多了解學生,多關心學生。以情感人,真誠相待學生才會了解教師信賴教師。師生之間建立起信任才會有共同語言,才能在一種感情融洽、團結友好的氣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諧環境,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5
這些日子我讀了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感悟頗深,今天應該怎樣做教師?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做教師,就是做學問,想從學問里去找黃金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絕不是真的叫你到書中去搜尋黃金,而是從中找到像金子一樣珍貴的精神世界。
做教師就是做學問,就是從學問中感受生活的快樂,教育的幸福,人生價值的輕舞飛揚。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質資料作保證,衣食足而知榮辱,對大多數人來說,精神是在物質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去追求的。今天,教師在物質上的生活已經超越衣食足,大多數教師的收入在本地區已進入中上水平,發達地區已有越來越多的教師籌劃購買私家車。但,我還是必須告訴年輕的你,教師這個工作是以精神追求為主的。我們的物質由國家保證供給,有了它,不是圖安逸,而是能使我們更好發沉下心來,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永遠地迷失,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不斷地消耗。而且,我相信,不管未來怎樣變遷,暫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這是無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行動。而當你心無旁騖地工作時,工作的樂趣也就離你不遠了,即便你還是沒有機會走向你夢想的那條道路,但那個時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并非是無病呻吟的贊譽。
知識都像人的衣服一樣,會舊,會過時,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瞬息萬變,知識和信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爆炸過。作為教師,如果你不睜大眼睛,不以積極的心態去關注和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你就會被淘汰。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6
在拿到《不做教書匠》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一個疑問:“如何做,才不算是教書匠呢?”帶著疑問,我開始細細品味起此書,書中管老師利用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給我們談人生、講教育,在閱讀的同時,我也逐漸感受到管老師所說的“不做教書匠”就是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斗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是呀,世間最美麗的東西是什么?是微笑;最動人的表情是什么?是微笑。有的時候,一個微笑會讓你的心情頓時好起來;有的時候一個微笑可以化敵為友,微笑的魅力,有時遠出意料之外,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吝嗇與自己的微笑。正如管老師所說:“我們對學生微笑,生活就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著面對生活。”可見,教師的微笑對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孩子是天真的,他們不希望老師是兇巴巴的,他們不愿意看到老師整天板著臉孔訓斥他們。當我們用微笑面對他們時,能給他們創設一個寬松愉悅的心情,使他們感到親切、溫暖,也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微笑的教育是孩子喜歡的、向往的教育。如:在課堂上,當我們提問時,很多時候會發現孩子們其實知道,但就是沒信心舉手發言,這時如果我們能微笑著向他點點頭或微笑著做一個手勢,他們會馬上從微笑里感悟到老師對自己的喜歡、從溫柔的'目光里讀到鼓勵,隨之就會找到自信、積極發言。又如:我班有個叫欣怡的孩子,初來時她哭鬧很厲害,每天她都是“死”拉著奶奶的脖子、衣服或頭發不放,每次我們都會微笑著費力得把她硬抱過來,還微笑著安撫家長安心的離去,我們的手好幾次都被她給抓破,但我們還是以微笑對待她,逐漸地她從我們的微笑中感受到了老師對她的關懷;感受到了老師的親切;感受到了老師就像媽媽一樣的關心自己。不久她就獨自進教室了,還能主動和我們老師問早,這次去她家,她還拿出了自己的好東西給我們吃。
很多人在提到教師時,總會與“嚴肅”、“不茍言笑”聯系在一起。其實,通過實踐,“微笑”的力量才是無窮的。恰當適時給孩子燦爛的微笑,會讓孩子身心愉快、輕松學習,與教師親密相處、無所不談,心靈交融。微笑或許是架起師生情感橋梁的紐帶,活躍的課堂氣氛的創設少不了微笑的潤滑劑。今后,我會在孩子們取得成功時,用微笑送去欣賞;在孩子感到失落時,用微笑送去鼓勵;在孩子犯錯時,用微笑送去寬容……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7
"匠"指的是某一個領域里的專業技能掌握者,我們老師也有一個帶有"匠"的名字——"教書匠".我曾經一直覺得能稱之為"教書匠"已經能夠算得上合格的教師了。但是拜讀了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之后讓我明白"一個老師千萬不要只滿足于做一個普通的教書匠",應努力做一個胸懷大志的教師,做一個稱得上智慧的教育達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有上進感,有專業感,有奮斗感,有親和感,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位哲學家讓弟子們在麥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顆最大的麥穗,前提是只許進不許退。結果,當哲學家說"時間到了"的時候,很多弟子兩手空空。因為他們總在比較中,總以為前面的機會還很多,沒有必要過早決定,于是一次次的錯失良機。直到此時,弟子們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穗,就有把眼前的那個握在手中,才是最實實在在的。
英明的選擇、果斷的決定,才能讓人生的幸福變得干脆。但往往在日復一日的猶豫和比較中,我們"這山望著那山高",最后蹉跎了歲月。我想走入特教的很多老師可能和我一樣不是懷著一顆對特教的愛而來的,為什么報考了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可能為了能順利地留在城里,可能為了避免普校繁重的升學壓力,可能為了離家近點等等。但是當選擇變成現實之后,之前選擇的原因都成為過去,不管你喜不喜歡、愿不愿意,既然現在你從事了特教,就要排除雜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這是對學生、家長負責的表現,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家長把自己的飽受命運摧殘的心肝寶貝交付到你手中,把對孩子的歉疚、對未來的希望、對缺陷的補償都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應該認真對待這項工作,告訴自己要傾其所能,努力做到問心無愧。人生在世,"一個人的活法有很多種,歸根到底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精神立身或者富貴立身".選擇了教育就意味著告別了"富貴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緊自己手中的麥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這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方向感。
一本書,可以是一面鏡子。《不做教書匠》當之無愧。
當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時候,別忘了捧起它;當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時候,別忘了照照它。它會給我們一種力量,一種使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8
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管建剛老師的著作一共分為8章,每一章都是精髓、至理,生動精彩的故事,精確的解讀,留戀于每一章,這是一本指引我們教師的著作,如同燈塔照亮遠方的船舶,使我們行駛到大洋的彼岸,我們不止是教書匠,我們也是學生學習的啟明燈。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一名有方向感、約束感、責任感、上進感、奮斗感、專業感……的教師,才符合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既然選擇了教師,就要無怨無悔,誨人不倦,甘為人梯,關愛尊重學生。我們對教育充滿憧憬,可能教學中遇到坎坷,但是教師要有理想,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管建剛老師的著作,使我對教學充滿了信心,一段時間的教學,雖有歡聲也有苦惱,教學就是這樣,班級里那么多的學生,每一個都是一個哈姆雷特,他們好奇的面對著老師,老師需要理解他們,而不能一味的批評,以老師的標準去呵斥,這樣學生的叛逆情緒會加重,累了老師苦了學生,一節課效率大打折扣,只因部分同學的批評,影響了全班同學的上課。
學生上課走神,課后作業不完成……作為老師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教師的'愛是無私的,教師的付出是值得的,教師的責任是艱巨的,學生的成績有著老師辛勞的汗水,學生知錯就改的態度有著老師的諄諄教誨。
管建剛老師的著作深深的觸動了我們讀者,他是教育的精華,使我們感到自身有許多的不足,是我們教學的啟明燈!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9
由于老師的推薦讓我讀起了管建剛的《不做教書匠》,剛拿到書時,書名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細細的讀起……
作為一名剛入教育行業的新老師,這書讓我們新教師受益匪淺,文字的表述并沒有讓你覺得很難讀懂,反而很吸引人,作者用一個一個小故事,小典故引導我們新教師做一名有方向感、約束感、責任感、上進感、專業感、奮斗感、親和感以及智慧感的老師。讀著讀著,就仿佛身邊有一位前輩老師在傳授他的教學經驗以及心得,幫助我們新老師少走彎路。
第一章節告訴我們要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作者在書中寫到:“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如果你想在教師這個行業里成為物質上的大亨,那么我真誠地勸告你,最好趕緊離開這個行業,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尋求物欲的膨脹,那將會無功而退。”的確,教育這一行,得到物質以及財富遠不能滿足虛榮的心,你若沖著在教育這行業成為富翁,那真的趁著自己年輕要考慮清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必須要做一個選擇,帕瓦羅蒂的選擇,一個洗廁所女工的選擇,無論什么行業,要學會自己做選擇,做一個能符合實際的選擇,并且自己要用心去做,投入堅持去做,那么,你也就成功了!不管當初我們是因為什么原因選擇教育,既然選擇了,我們就用心去做,“當你投入地工作的時候,你就會感受這份工作的意義和樂趣,正像你投入地戀愛時,會覺得戀人是那么可愛,連那些缺點,也一并為你所疼,為你所愛。”作者的話風趣幽默,常常給人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正視教育的幸福感,可能現在教師更多的是對教育的抱怨,作者也在書中提到自己在教育中的幸福,一個學生不愿意跟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抱怨,哭訴,反而跟自己的老師,那種幸福感真的難以言喻,“我時常覺得,以和學生純潔相處為主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幸運。和學生在一起,可以完全放下虛假的面具。和學生交往,是一種愜意的事,是一個永遠美麗的童話,有一天你贏得了孩子的心,那心是純金的,無任何雜質”。對呀,“每個孩子的心靈就像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年輕的你要盡一切可能,想辦法呵護她、保護她……”這是一群可愛的孩子們,能微笑著傾聽學生講述,微笑著贊許,微笑著撫摩孩子的頭,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
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斗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讓我們懷揣著愛,投身到幸福的教育中,感受教育的幸福!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10
責任心是一個人必備品質。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更好地生存機會。”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心中常存責任心,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現出忠于職守,盡心盡責的精神,這才是真正的敬業。
教師更需要責任心。沒有教育責任心,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師的工作是憑良心的工作,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對待教育,不做機械重復的事,作出靈氣來,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
同時還要對家庭負責,對學生負責。對我們教師來說,也許一屆學生未教好,還會有下一屆,還可以重頭再來;而對于家長,只有一個孩子,根本不可能重頭再來。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對于家庭來說他就是百分之百。
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對我們報有希望。我們要想贏得家長的信任,贏得社會的贊譽,實現學校的發展和老師的自身價值提升,就必須把我們的責任心分解在平凡、普通、細微甚至瑣碎的日常教學每一個細節之中去,讓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手中都得到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成功。
學生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會犯錯誤,因此,我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允許學生在改正錯誤和缺點過程中的反復和反彈,要能細致觀察到學生的變化,那怕是細微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更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對學生體貼入微的愛心、寬廣的容人之心和鍥而不舍的耐心。或許很多人只把教育當做職業來做,而不能當成事業來從事。但是“在其位某其政”這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當我們走在校園,站在講臺上,面對著孩子純凈如水的雙眸,我們一定要謹記自己是一名教師,清楚自己應該說什么,做什么,不能說什么,做什么。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11
初看《不做教書匠》題目,腦海中會有一個疑問:“教師不做教書匠,那做什么?”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逐漸明白了作者的是要求教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是為了心中要樹立起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做“教書匠”,要“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斗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
教育是充滿實踐性的工作,工作中固然不可缺少經驗的支持,然而還需要智慧的決斷。一個教師的專業水準正體現出他是否充滿教育實踐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設想和意圖在智慧、愉悅的實踐中得到順利完成。可以說,愛敲教鞭的教師還缺乏專業水準,愛發脾氣的教師也缺少專業水準。具備專業水準的教師是睿智的、親和的、充滿愛心的,他們能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問題,反省自己,解決問題,他們能從孩子的心靈角度出發,找出教育的契機和展示教育的力量。他們還具備創造教育資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個模板、一個樣本,他們能夠從孩子的實際表現出發,創造出符合孩子的不同特征以及反映自己個性的方法來。某種意義上講,教師并不是知識的代表,而是智慧的'象征。
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與孩子們仍缺乏細致有效的心靈溝通,所以在教學中還找不到教育的良好契機—孩子練習完成不好,原因何在,如何彌補?孩子違反常規習慣,原因何在,如何糾正?活動中孩子答錯問題,我又有多少思考和面對呢?
這個寒假,零零碎碎的就閱讀了這本書,做了這篇讀書反思,應該說還算用心。希望在此次閱讀反思中能理清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沉下心,踏實做事,告別浮躁。上學期,我對教材鉆研不夠,課前大多借助于教案,這學期開始,我會哎課前仔細閱讀、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及時總結,查漏補缺,發現彌補自身的不足;與此同時,還要樂觀的面對一切,困難也好,挫折也罷,坦然面對,因為沒有誰能永遠一帆風順的。取得成績時,不沾沾自喜,微笑已足夠,時刻告誡自己:路還很長,我不能抱著成績睡大覺,否則,醒來后,一切都已晚了。
“不做教書匠”,要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孩子,每天都努力地學習,工作,緊緊跟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我就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老師。
從現在起,調整心態,勇于實踐,努力學習,做一名具備專業水準的教師,將是我長久的追求。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12
粗粗讀完前四章,對第三章中的第三種態度感觸頗深。文中說到教育的三種態度:第一種態度,把教育的事當作學校的事來做;第二種態度,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來做;第三種態度,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作者推崇的是第三種態度。
說起態度,我對一些老教師總是充滿敬意。記得徐善英老師退休前夕,將一套口算卡片贈送給我。那完全是手工制作,原本潔白的卡紙經過多年使用已泛黃。可以想象得出有多少小朋友曾使用過,徐老師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可見一斑。我們除了要繼承上一輩人認真踏實的優良傳統之外,還需要發揮年輕人愛學習、愛不拘一格的特點,不做機械重復的事,做出靈氣來不做不動腦的事,做出思想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這是作者向我們提出的四條建議。
在學生時代,時常聽到老師這樣批評人:端正你的學習態度。以前也曾聽人說: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高度。的確,態度對于一個人的學習和工作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一個教師如果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并且能朝著這個方向矢志不渝地進行探索、堅持下去,終將有守得霧開見日出的一天。
我們每天和學生打交道、授課、批改,周而復始,天天如此,看起來很機械瑣碎的事,但在有想法、敢作敢為的`老師手里,每天的精彩就會各不相同,而在另一些老師手里,就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要試著去改變自己,做一些嘗試。嘗試,并不總會成功,但失敗也是一次寶貴的經驗,如同愛迪生在一次次電燈實驗失敗后的態度,他說:至少我知道這是不適合做燈絲的。擁有超然、豁達態度的人怎會和成功失之交臂?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經由改變態度而改變生命。這句話為所有準備具有第三種態度的教師揚起希望的風帆。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13
看完管建剛寫的《不做教書匠》一書,我開始反思一個問題,“教師是什么?”
有人說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燃燒的蠟燭,是鋪路的石子。教師這個職位,充滿汗水與血水,充滿辛勤與努力,充滿喜悅與悲傷。一根粉筆,傳授千萬學子知識,一個課堂,教育千萬學子道理。通俗的看法有多種,人梯與蠟燭是始終被推崇的。不過我覺得這都不是教師的真意。教師是干什么的?教師只是一種職業,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如木匠、瓦匠、篾匠一樣,最適當的稱謂就是“教書匠”。
長久以來,人們總是不假思索地認為,教學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因此教師被戲謔性地冠以“教書匠”的綽號,否定或者壓根就沒有認識到教學是一種非常專業的工作。不僅非教師者如此看待教學,而且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教師亦是如此看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教書匠,是沒有活力的,沒有創新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重復重復再重復。在教書匠面前,學生是“一碗水”,教師就是“一桶水”。學生年年換,教師從不變,直到教師的那桶水變得混濁不堪,波瀾不現。試想,在麻木的教書匠面前,學生怎能鮮活?教育如何發展?
書中的八個章節主要講述了“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上進感、奮斗感、專業感、親和感、智慧感”。我想以上種種品質都是一名“有效教師”所必須具備的。這些特征或品質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質,如個人外表、魅力、整潔、善良和親切、智力、機智、開放、熱情、幽默等;二是與教學工作相關的特征或品質,如體諒學生、對學生有高要求、教學能力強、學科知識豐富、教學的適應性等等。我想身為教師,應該注意對自身的素質培養,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系統,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學習終生,認真對待學生,無論怎樣認真都不為過,這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責任!
我相信,不管未來怎樣變遷,暫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這是無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的行動。而當你心無旁騖地工作時,工作的樂趣也就離你不遠了,機會和賞識也離你不遠了,人生的精彩也離你不遠了,即便你還是沒有機會走向你夢想的那條道路,但那個時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并非是無病呻吟的贊譽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14
拿到《不做教書匠》的那刻起,我的腦海中就有一個疑問:“不做教書匠,做什么?”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漸漸明白了作者的觀點是要求老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正如同樣的匠人,一個說在工作,一個說在建房子,第三個說自己在蓋教堂。如此看來,第三人就不僅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懷的老師也不是教書匠了。
這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個章節是——教育是朵帶笑的花。作者認為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們微笑的價值,將超越經濟的總和。的確,微笑是筆財富,每個人都能容易擁有,而微笑在教育中又是那么重要。管校長說得好:“我們對孩子微笑,生活就對孩子微笑,孩子也就微笑著面對生活。”是啊,微笑是最具魅力的。老師的微笑可以使孩子心情愉悅;老師的微笑可以給孩子增添信心;老師的'微笑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其實,老師的微笑還可以打開孩子封閉的心扉;老師的微笑同時也讓自己收獲幸福!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歡老師能把微笑掛在臉上。當你能微笑著傾聽孩子講述,微笑著贊許,微笑著撫摸孩子的頭,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反之如果老師板著一張嚴肅的臉,動輒就批評教育,那孩子肯定是大氣不敢出,戰戰兢兢的坐在課堂里。
作者還說:“教育在欣賞中微笑。”一個成功的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孩子的美好,找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一個不快樂的人,絕不會是一名好教師,我們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樂起來,你就一定要投入與付出。”所謂“心動不如行動”,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向著我們心中理想的目標進軍吧!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15
《不做教書匠》一書,對我有很大的感觸。管老師在《不做教書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我們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樂起來,你就一定要投入與付出。”
教師的快樂在哪里?冰心曾說,在她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最使她眷戀和感到快樂的是學生們和她成了知心朋友 。回想這多年的教師生涯,自己卻總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為了孩子們那些微不足道卻又反復重演的磕磕碰碰嘮叨來嘮叨去,似乎總也沒個頭。煩瑣,嘮叨,似乎成了老師的代名詞。同行閑聊開玩笑說,做教師的每天從進教室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得板著臉,不茍言笑,要不,那幫調皮的家伙鐵定沒大沒小,一發不可收拾。真是如此嗎?不然。管老師說“教育在欣賞中微笑”,一個成功的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學生的美好,找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一個不快樂的人,絕不會是一名好教師,因為他缺乏熱情和自信。
教師的'快樂在哪?當我獨自在燈下細細回想,其實為人師者無時不在享受著孩子們給我們帶來的無限快樂。當我們喉嚨嘶啞時,孩子會給你送上一片小小的潤喉片,這是感動的快樂;當你看見課桌歪了,準備動手排一排時,你會發現,很多孩子早已站起身瞄著眼線在跟著你一起干,這是一種欣慰的快樂;當你給孩子的作業圈上個笑臉或畫上個大拇指時,孩子們歡呼雀躍,銀鈴般的笑聲不時傳進你的耳朵,這是被感染著的快樂;當你帶著孩子們郊游的時候,他們會從自己的包裹里爭先恐后地拿出自己喜愛的零食塞進你的手心里,那是被寵的快樂……和孩子相處慣了,也許只要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小小舉動,孩子都會會心地了解你的心中所想。這是多么美妙的感覺呀。
不做教書匠,做一個學生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教書匠!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相關文章:
不做教書匠11-07
《不做教書匠》讀書筆記08-29
《不做教書匠》的讀書筆記08-23
《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09-08
做教育家,不做教書匠10-02
不做教書匠讀書筆記(精選10篇)07-21
《不做教書匠》讀書筆記(精選45篇)02-07
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05-19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范文09-09
《不做教書匠》讀后感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