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讀后感2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良知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良知讀后感1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
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王守仁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致良知讀后感2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
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陽明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致良知讀后感】相關文章:
致良知作文700字03-25
致良知讀后感01-19
《致良知》讀后感04-25
讀《致良知》有感10-28
致良知讀后感7篇04-11
學習致良知讀后感范文06-16
致良知讀后感(通用16篇)11-04
論致良知的主體性價值及其現代意義12-11
良知的作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