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后感1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孫子兵法》讀后感1
形之(佯動)——孫子兵法讀后感之虛實篇: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六篇“虛實篇”的第一部分,形之(佯動)。
一、兵法解析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意思就是:示形誘敵,以求摸清敵人所處地形的有利與不利。
在戰場上,怎樣才能避實擊虛、克敵制勝呢?孫子在《虛實篇》中提出了“策、作、形、角”四種相敵示形方法,“形之”法是其中之一。
形,是顯露、表現的意思。《孫子兵法·兵勢篇》云:“強弱,形也。”強或弱,是力量的一種表現。孫子又說:“形之而知死生之地。”這里的“形之”,是說把我方的假象顯示給敵人,從而根據敵方的反映來探知敵情。死生之地,指敵人所處地形的有利與不利的情況。有備的地方是敵的'“生處”,無備的地方是敵的“死處”。
可見,軍事作戰中,“形之”的本意是佯動,察明敵軍的虛實,何處易攻,何處不易攻。《十一家注孫子》張預說:“形之以弱,則彼必進;形之以強,則彼必退。因其進退之際,則知彼所據之地死與生也。”這樣就能掌握敵情,采取相應的破敵之策。
兩軍交戰,只有準確地判斷敵情,才能制定出相應的克敵制勝的對策。掌握敵情的方法很多,“形之”是兵家常用的謀略之一。
在夷陵之戰中,年輕的東吳將領陸遜之所以能以弱勝強,是由于實施了正確的戰爭策略。在強敵壓境的危急關頭,他采取了避其鋒芒、待機破敵的策略,主動后撤五六百里,誘使蜀軍在崇山峻嶺中長途跋涉,兵力分散,陷入困境。
而當戰機來臨時,能迅速出擊。先是用“形之”術,派小股部隊佯攻,偵察敵情,再根據敵營的情況采取火攻,終于大獲全勝。
商戰中,為了及時捕捉市場信息,展望市場趨勢,也常常采用“形之”法,通過新產品的試銷、商店的試營業,探求市場反映,掌握消費者的需求,達到最終獲利的目的。
日本的“西鐵城”手表因質量優良,蜚聲海內外。但在開始時,澳大利亞人對它并不了解。
為了擺脫滯銷局面,廠商想出一個出人意料的辦法,他們通過新聞媒體發出一條消息:要把全世界上最精美的手表從高空拋下來,誰拾到了就歸誰。讀后感.屆時,人們懷著好奇和僥幸的心情來到制定廣場,只見一架精心打扮的直升飛機飛臨人群上空,然后一只只精光閃亮的手表向成千上萬名觀眾拋了下來。
人們發現從百米上空拋下的“西鐵城”表落到地上后,居然完好無損,走時準確,便驚嘆不已,奔走相告。“西鐵城”表名聲大振,打入了國際市場。
在這里,生產西鐵城的廠家采用了“形之”謀略,通過大張旗鼓的高空拋表,向顧客顯示了手表的精湛質量,從而使其躋身世界名表行列。
二、古今聯想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意思就是說:
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的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
在兵站中,“避實擊虛”成為兵家克敵制勝的有效法則;在競爭中,經營者要采取避市場飽和之實,避競爭對手長處之實,擊市場空虛之虛,擊競爭對手短處之虛,并且善于變實為虛,變虛為實,在山窮水盡的逆境中,爭取“柳暗花明”的局面,才能戰勝競爭對手,取得競爭的主動權。
三、讀后感
自己體會!
《孫子兵法》讀后感2
一、兵法解析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意思就是:君主之道,說的是務求政治清明,要讓百姓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同心同德,這樣就可以為君主而死,為君主而生,從而不畏懼危險。這里,孫子提出了“道者,令民與上同意”的思想,并把道(即政治條件)列為籌劃戰爭全局、預測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言外之意,作為君主,必須注意考慮民眾的需求,尊重民眾的愿望,關心民眾的生計,爭取民眾的支持。
再結合到戰爭上來,這就要求戰爭的籌劃、組織者,要尊重民眾意愿,想方設法使統治者與民眾間的意志統一起來,上下團結一致,同舟共濟,才能奪取勝利。
孫子“令民與上同意”的謀略,也啟迪了后世兵家。《吳子·圖國》云:“國內不和,不可以出兵;軍隊內部、官兵之間不和,不可以出陣;兵陣內部各部分不和,不可以作戰;戰爭中行動不和,不可以決戰決勝。”
《淮南子·兵略訓》進一步總結道:“地廣人稀,不足以為強;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為存政者,雖小必存;為亡政者,雖大必亡。”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不僅是軍隊取勝的重要因素,同樣也是現代企業競爭制勝的謀略。企業經營的成敗,關鍵在領導者能否使員工與企業同心同德,榮譽與共。
由此看來,獎勵士卒、榮譽與共,是軍事家,企業家推行“令民與上同意”的常法。概括的說,是以己推人,由己所欲而知“民”所欲,以滿足“民之所欲”,達到“與上同意”。
《孫子兵法》全書對道、將問題的表述,可以看出三點:
從決定戰爭勝負因素來說,“道”是首位的,“將”是次位的;
從“道”、“將”之間關系來說,道制約將,將服從道,政治路線決定干部路線;
選擇將帥,政治條件是首要條件。將帥修養,首先是政治素質修養。
“以道為心”,就是提倡領導者要注重自身道德修養,注重政治品德修養。
二、古今實例
眾義士救存趙氏孤兒。戰國時期,趙國大司寇“屠岸賈”與相國“趙盾”有仇,“屠岸賈”借機殺死除趙朔(趙盾之子)妻子之外的趙家300多口人。原來,趙朔妻子身懷六甲,即將生育,她事先得知消息,逃回了王宮(趙朔之妻為趙國國君景公的姐姐)。屠岸賈擔心孩子報仇,故派重兵圍住王室,再次過程中,還好有公孫忤臼(趙盾門客)、程嬰(趙盾門客)以及韓厥(屠岸賈手下將軍)的幫助,救了趙氏孤兒。
二十年后,趙氏孤兒長大成人。
這時景公對屠岸賈早已不滿。程嬰見時機已到,將趙氏冤情稟告景公,在將軍魏絳的支持下,景公將屠岸賈斬殺,為趙盾已加平反昭雪。
三、讀后感
道是首,是一切事物的出發點,也是一切成敗的關鍵。一場戰爭的'將領尚且如此,更何況創業團隊的負責人呢?
民為水,君為舟,民以載舟,民以覆舟,就是這個道理,在我看來,戰爭中的民即為創業世界里的管理者和執行者,戰爭中的君、將即為創業世界里的決策者。
之前看過論語上說得一句話“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意思就是說,管理1000輛戰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愛護百姓,奴役百姓要不誤農時。
可能就是這樣吧。
《孫子兵法》讀后感3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軍事巨著,其深邃的戰爭理論、精準的戰略眼光以及無可挑剔的戰術運用,讓多少戰爭神話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將誕生!讀來蕩氣回腸,發人深省。禁不住總結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站在人類的生死存亡高度來定義戰爭,宏觀大義,發人深省,可見孫子是深惡戰爭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戰爭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戰爭,故其修兵書絕非是贊成戰爭。
二略,孫子言略歸于形勢虛實之道,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算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行,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可見孫子反復強調創造性和變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戰爭要創造出戰略上的優勢而使敵虛,反復變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實。從后代無數百站百勝的名將的用兵來看,創造不存在的優勢和飄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們的取勝之道。
三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扶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毫不避諱的提出戰爭就是耍詐,這與春秋時期堂堂之鼓,陣陣之旗,兵對兵將對將兵車對兵車的戰爭形式背道而馳,卻引領了之后數千年的中外戰爭。
四謀,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深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戰爭最終目的是使敵人不與我為敵,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別的辦法達到這個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戰爭。多么先進的'軍事思想啊,歷史的長河中不就掛滿了那么多因謀而息的戰例嗎?
五行軍作戰,孫子在針對具體的行軍作戰中提出了諸如糧草、地形、道路、士氣、對待俘虜、軍令的如一、優勢與劣勢的辯證變化等等一系列軍事細節的掌握與靈活運用,指出每個細節都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決定無數生靈的生與死。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她是一部集哲學、算學、社會學、法學和人學為一體的恢宏巨著,前無古著,后無來者呀!?
《孫子兵法》讀后感4
孫子在開篇即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領導者的策略、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
“ 凡 此 五 者, 將 莫 不 聞, 知 之 者 勝, 不 知者 不勝”。在古代,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從目前看,一個企業能取得成功也與以上五點有密切的聯系。不管是制度法令、領導者能力、還是市場經營策略及員工支持配合,都與企業經營成敗息息相關。
有這么一句話“一流的企業是企業文化管人、二流的企業是企業制度管人、三流的企業是人管人。”由此可見一個成功企業的企業文化置關重要。一個優秀的企業,就是要創造一種能夠使企業全體員工衷心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念和使命感、一個能夠促進員工奮發向上的.心理環境、一個能夠確保企業經營業績的不斷提高、一個能夠積極地推動組織變革和發展的企業文化。只有在這種企業文化下,員工才能樹立積極的工作價值觀,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才能體會出個人的責任感和重要性,也才能表現出敬業敬職的精神。公司才能真正被員工所熱愛。
在商戰中要勝過對手,企業管理者就應該在“經營策略(道)、”“經濟環境(天)”、“競爭態勢(地)”、“管理人員(將)”、“規章制度(法)”五個方面占有主動權。商戰中的“道”,是指企業奉行的正確的經營策略,有了策略及戰略規劃,企業理念,形象以及類型,企業產品才能夠打入市場,深入人心。
商戰中的“天”,就是市場狀況,消費趨勢。現今由于消費市場的轉變,商品往往淪于價格戰,在這樣情況下,經營者如何另劈蹊徑,是首要面對的課題。
商戰中的“地”,指的是市場環境,包括很多因素比如地緣地理的、政策的環境等。企業借助“地利”,才能降低成本,拓展市場,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商戰中的“法”是指企業的制度。企業中,各環節只有合理的規章制度組織起來,才能形成高效的生產力。
商戰中的“將”是指企業的領導者。領導者必備的條件:機智通變、真誠守信、關愛部屬、勇敢果決、管理嚴格。作為企業的靈魂人物,企業家的人格魅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內,與員工精誠合作,共同致力于企業振興的紐帶;對外,塑造企業卓越形象。
企業管理者應把握商場上的商機,調整人員的組織架構,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揮出作用。企業的決策者一定要做周密的計劃,對市場競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面對日益復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公司內更高的員工要求,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可以從容應付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什么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境中,勢必淘汰出局!
《孫子兵法》讀后感5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過對于我這個近視眼而言,想爬這個階梯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爬著爬著,半路總會殺出個“程咬金”——老媽!我老媽可真不簡單,每當我正津津有味地遨游書海時,她總會如仁者一般,忽然出現在我身邊,氣勢洶洶地沖我發出獅吼功:“祝思齊,都看多久啦!你眼睛還要不要了!”
老媽的瞬間移動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之前明明聽到她在廚房忙碌,可一轉眼就已經閃到了我背后。為此,我常常被嚇得一身冷汗,只好乖乖放下手中的寶貝書。不過我是不會輕易束手就擒的。為了看書,我特地研讀了《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創編出了我的一套“讀書兵法”。在此與小書蟲們分享:
瞞天過海,以假亂真術
使用此招前,先要做好防御工事:在書桌上,堆砌一疊學習書簿備用。同時還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以草木皆兵的精神備戰。一有風吹草動便快速合上書本。切記,合書速度不光要快,還要輕,不然就可能被發現。老媽將至之時,快速將早已備好的各種書簿層層蓋在上面,再翻開其中一本,裝模作樣地讀起來。提醒看書特別容易沉醉其中的同學,不宜使用此招。因為一入書海無法自拔者,還來不及反應就會被早早“斬于馬下”了。
聲東擊西,先發制人術
此招不僅需要以快取勝,事先還要有所準備。看書之前,先想好幾個媽媽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備用。一聽房門被打開,就要立馬先聲奪人,轉移話題,把剛才備下的話題逐一陳述,裝出一副或虛心求教,或真誠相待,或溜須拍馬之態,獲得信任的同時,轉移老媽的注意。比如“這道題怎么做?”“今天老師說你是最棒的家長啦!”等等話題。只要她在,就一個勁兒地扯,讓她無暇關注到看書的事情,等她急著做事,轉身離開后,就又可以盡享閱讀之樂了。
渾水摸魚,死不認賬術
這招非常容易,只要把書往旁邊一扔,任由老媽再怎么問怎么說,只要不是當場捉拿,那就誓死抵賴。雖然看著簡單,無須精心籌謀,不過本招存在一定風險,迫不得已,才用本招。因為如果惹惱了母親大人,而恰巧她又是一位“穆桂英”似的人物,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受皮肉之苦了。所以,此招皮糙肉厚、耐抗擊打者可選。
以退為進,坦白從寬術
用此計的情況,跟上面差不多,唯一區別就是已經毫無退路,被逮個正著。那么,此時束手就擒,立即求和即為上策。雖然有可能求和之后,老媽仍會二話不說把書收走,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有機會,那本寶貝書還是有可能會再次落人我之手。
雖然研究了這么多兵法,可我心里明白老媽是為了我好。要好視力,還是要博覽群書?雖有些許矛盾,但我會注意勞逸結合,保護眼睛,更不會放棄我鐘愛的“悅讀”。不久的`將來,我一定研究出一部“護眼閱讀兵法”,拭目以待吧!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孩子們卻不能自由地徜徉在書海。這倒是篇很有情趣的文章,可謂形散神聚,具有生活氣息。這和學生的生活很貼近,種種行為都很自然、真實。能將自己的閱讀經歷與兵法相融合,一看就是個閱讀面廣泛且很有高雅之趣的孩子。
《孫子兵法》讀后感6
上一篇主要講的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計篇)的第三部分,詭道/用詐,告訴我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的思想。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計篇”的第四部分,示弱。
一、兵法解析:能而示之不能。
意思就是:本來是能攻或者能守,卻故意把自己偽裝成不能攻或者不能守,沒有力量的樣子,誘騙敵人上鉤。關于“示弱”思想,后世兵家多有論述:
《淮南子·兵略訓》云:“用兵之首,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六韜·武韜·發啟》云:“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對人將動,必有愚色。”意思就是:兇猛的野獸準備捕捉食物,先低著耳朵把身子貼俯在地上不動;聰慧的人準備行動,先表現出一副愚弱的樣子。
“能而示之不能”之所以有奇效,一是由于示弱能麻痹敵人,造成判斷的失誤;二是可以讓敵人先機而動,使其作戰意圖暴露無遺,從而創造戰機,戰而勝之。但是,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在運用“能而示之不能”時要把握兩點:一是示弱要適可而止,示弱的過程是創造戰機的過程,一旦戰機成熟,應即刻收弱逞強;二是示弱要與出奇結合,示弱不是目的,要暗中設下伏兵,示弱在前,出奇在后,方能乘隙破敵。
“能而示之不能”是克敵制勝的妙法。《孫子兵法·始計篇》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意思就是:將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一定能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必定失敗,我就離去。
這里“留之”、“去之”的標準在于“將”是否“聽吾計”,而“將”是否能“聽吾計”的.關鍵又在于“吾”是否識才,換句話是,“吾”若識才,則“將聽吾計”,并且“用之必勝”;“吾”若不識才,則“將不聽吾計”,結果只能是“用之必敗”。孫子在這里提出的思想,實則為領導者如何識才的問題。古人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同樣,人才也是有的,關鍵在于領導者是否善于識別人才。領導者只有了解人才的特點,把握好識別人才的原則,掌握識別人才的方法,注意發現潛在人才,還要警惕口蜜腹劍者,才能成為善于識才的伯樂。
二、讀后感
“示弱”是一種暗示,暗示著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不可狂妄自大;
“示弱”是一種提醒,提醒著我們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可能他只是在某種程度上的“示弱”。
所以,到最后呢,無論自己官升幾何,在為人處世以及戰略決策上都不可莽撞,要時刻清楚自己的定位。
對于創業領導者而言,識人才是雙向的,不合團隊價值的不要,不積極上進的不要,這可能也是組建一個鐵打的軍隊很難的原因吧。
《孫子兵法》讀后感7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軍事巨著,其深邃的戰斗理論、精準的戰略眼光以及無可挑剔的戰術運用,讓多少戰斗神話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將誕生!讀來蕩氣回腸,發人深省。禁不住總結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逝世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站在仁攀類的生逝世存亡高度來定義戰斗,宏觀大義,發人深省,可見孫子是深惡戰斗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戰斗的形式才干真正禁止戰斗,故其修兵書絕非是贊許戰斗。
二略,孫子言略歸于形勢虛實之道,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逝世而復生,四時是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算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行,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更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逝世生。
可見孫子反復強調創造性和變更性的首要性,他指出戰斗要創造出戰略上的優勢而使敵虛,反復變更自己的用兵使之實。從后代無數百站百勝的名將的用兵來看,創造不存在的優勢和飄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們的取勝之道。
三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扶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毫不避諱的提出戰斗就是耍詐,這與春秋時期堂堂之鼓,陣陣之旗,兵對兵將對將兵車對兵車的`戰斗形式背道而馳,卻引領了之后數千年的中外戰斗。
四謀,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深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戰斗最終目的是使敵人不與我為敵,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別的辦法達到這個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戰斗。多么先進的軍事思想啊,歷史的長河中不就掛滿了那么多因謀而息的戰例嗎?
五行軍作戰,孫子在針對具體的行軍作戰中提出了諸如糧草、地形、道路、士氣、對待俘虜、軍令的如一、優勢與劣勢的辯證變更等等一系列軍事細節的掌握與靈便運用,指出每個細節都能抉擇戰斗的勝負,抉擇無數生靈的生與逝世。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她是一部集哲學、算學、社會學、法學和人學為一體的恢宏巨著,前無古著,后無來者呀!
《孫子兵法》讀后感8
要說孫子兵法前就得說為什么孫子兵法這么神奇,很多中國的炎黃子孫么包括我在內都只知道孫子兵法有名,知道它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卻不知道它到底為什么神奇。 直到外國人拿著翻譯不準確的孫子兵法不斷膜拜和贊美才讓我覺得慚愧和感興趣。
一名以色列軍事學家說在西方(歐洲)盡管有過不少軍事偉人,如凱撒 漢尼拔,亞歷山大等,他們能把用兵藝術發揮的淋漓盡致可以和中國的諸葛亮相比。但是在1800年代克勞茲寫出了《戰爭論》之前,沒有任何一本關于戰爭的書籍能和孫子兵法相提并論。而孫子兵法卻是在公元前520年左右就寫出來了。
但古老并不是孫子兵法的神奇之處。 為什么說西方的書籍不如孫子呢? 因為在克勞茲之前的西方軍書都是手把手的教你如何派兵布陣,如何運用不同武器和戰術,這些書的知識有兩個弊端。
第一,隨著時間和科技的進步,他們變得過時和無用。
第二,這些書籍里面沒有一本是與宏觀戰略沾邊的,頂多只能算單一戰役戰術的研究。基本可以說西方兵書在克勞茲出現前沒有宏觀戰略的概念。孫子兵法與他們不同。就讓我借用一個小故事來告訴你不同在哪,扁鵲是一名神醫,名揚九州,他有2個哥哥也都是醫生,世人就問扁鵲他們三人中醫術誰最高?扁鵲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是最差的。世人驚訝的問為什么他們醫術比你好卻沒有你出名呢 扁鵲回答,因為長兄能在人還沒有病之前就把他們調養好,中兄能在病勢還沒惡化前就看出并治愈,而我只知道如何治重病的患者,所以人們認為我是神醫,而他們只會看小病。
孫子也相信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場雙方勢均力敵的.大戰役勝利了,大家看了統帥所用的計謀都說好,其實這并不是最好的。恰恰是這些總能做到以多擊少,攻其不備,讓每一場戰役都以絕對優勢輕松勝利的才是真正最強的統帥啊。為什么這位將軍能在同樣條件下甚至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下也能做到出其不意,以十擊一,讓敵國對手不知如何進攻,更不知該往哪防備,之所謂“戰已敗者也”,出手前敵人已經犯下致命錯誤,還沒打,對方已經注定是輸家了。這就是戰略,這就是兵法的藝術。這也就是孫子神奇的地方。
孫子是一種思維方式,學懂孫子的人是學會了一套戰爭哲學。就像一套數學公式,學懂了公式里每個因數之間的關系以后,無論數字怎么變都可以算出答案。同時還知道若想得到不同的答案應該調整哪些因數。過了2千年,西方人終于用經濟學把戰爭數學化了。
其中心思想有的和孫子兵法不相上下,有的地方卻還不如孫子。 所以我將試圖結合我學到的“戰爭經濟學”克勞茲的“戰爭論”并以“孫子兵法”為中心加上一些歷史事件來做一個簡短的讀后感和對戰爭的認識給大家一個介紹。
孫子兵法的精辟細節可以寫成書,很多人也成功的寫了,我這篇文章只能做一個引,希望大家讀完之后有興趣去讀一讀我所推薦的書,以便全面的了解這位老祖宗的智慧。
《孫子兵法》讀后感9
一本好書,會讓你感動,會讓你空靈飄逸,會讓你捧腹大笑,會讓你百看不厭。媽媽曾經給我買過很多書,我都孜孜不倦地讀著。
最近,她又給我買了一本書——《孫子兵法》。以前,我聽說過《孫子兵法》的鼎鼎大名,因此一拿到書,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書,結果……古文!真是給我當頭一棒,古文對于我來說簡直是“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不過,我那股不服輸的勁上來了,古文就古文唄,我慢慢地看,慢慢的咀嚼,總能看懂的。
“兵者,國之大事,險要之地,事關國之存亡,不得不查矣……”這句話的意思是:“戰爭,國家的大事,戰場中,如果失敗了,會影響國家的`興衰,必需要檢查”還有一句:“駟車千乘,革車千騎,帶甲十萬,日費千金,十萬之師方舉矣……”,“戰車一千個,裝甲車一千騎,帶甲兵十萬名,每天要花一千金子,才可以舉兵十萬遠征……”。仔細想一想,這不就是生活道理嗎?考場如戰場,考場中,你落后了,就決定了你的一生!所以,必需認真對待考試,做好檢查、復習。父母花了很多錢,讓你去學習,但是你卻不認真對待!“……然,求速,不求長……”,“……所以,求速戰速決,盡快戰勝,不要持久……”學習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關鍵是考場上的決斗!
“……有城可攻,有城則不可攻,是郭利害,無利而有害為不攻,有利而無害為不可攻……”這句話說,有的成池可以攻擊,有的成池不可以攻打,在于是有利還是有害,有害無利的,不要攻打;有利無害的,是可以攻打的……”在測試上,不會的題目,要衡量價值,分數高的,值得去動腦筋做;分數小的,果斷跳過,回頭有時機再做。不要被這些小題拖住時間,耽誤了考試的時間。
“將矣揚長避短,非盲目行事……”“將軍要取長補短,盡量少做不利于己的是,多發揮自己的長處……”學習上,多發揮自己的長處,少使用自己的短處,要學會“知難而退”但也不要一點點短處都不發揮。
三國時期,曹操以二十萬兵力對戰孫劉聯軍五萬兵力,由于曹兵是東北人,又不識水戰,在船上搖來搖去,根本無法作戰,龐寵獻計用“連環船”,曹操把船用鐵鏈連在一起,覆如平地,鐵鎖橫江。士兵如同在陸上一樣。曹操很高興。周瑜和諸葛孔明用火計破曹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求”來了東風。黃蓋、周瑜用“苦肉計”把黃忠騙到了曹營,黃蓋又說,在晚上,他會來投降。晚上,黃忠來了,卻向曹操船上射了火箭,曹操引火上身,又來了東風,風助火勢,火借風力曹兵死傷無數,這就是“火燒赤壁”的故事。曹操失敗了,主要原因有五:1,他相信了黃忠,引火上身。2,連環船讓曹兵躲不開火,死傷無數。3,當時曹操沒有料到,風向從西風轉向了東風。4,不聽謀士的話小心火攻。5,最重要的,曹兵擅長的是陸戰,他偏要水戰,導致他幾乎全軍覆滅。
《孫子兵法》這本書,即寫了作戰的要點,又寫了生活的應對方法,同學們應該多讀。
《孫子兵法》讀后感10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能干,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做人做事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可以這么說,做人做事是一門涉及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學問,要掌握這門學問,抓住其本質,就必須對現實生活加以提煉總結,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來,人們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迷然無緒。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兵書是《孫子兵法》,這幾乎可以成為定論"。
以前我就聽說過《孫子兵法》的鼎鼎大名,所以我讀了一下,果然名副其實,我很佩服孫子能在戰爭時期寫出這么好的兵法書籍。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是我國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系等方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孫子兵法》通篇以智慧為本質特征,孫子的每一句話都是智的凝聚,謀的濃縮,人們可以從《孫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謀中,領略觀察事物的'辯證思維原理,樹立戰勝對手的競爭意識,學到處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掌握擺脫困境的行為方法。在對積極人生的探索中,人們能從《孫子兵法》中得到激勵和獲得奮發向上的力量。"物競爭天擇,適者生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人生如同戰場,要生存,就要不停地戰斗,不僅要同社會環境作戰,同困難和挫折作戰,同尚未認識的事物作戰,同自己的思想觀念作戰,還要同命運作戰。在這些戰斗中,移植和借鑒《孫子》的原理,對于我們把握人生的主動權,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計篇》)的人生之路上立于不敗之地,爭取美好的人生,將不無裨益。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雖然短短十三篇,卻是孫武嘔心瀝血,花十年創作而成,可謂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為世人所傳唱與研究。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
《謀攻》篇主要論述了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勝利。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通過機動掌握主動,先于敵人造成有利于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
《行軍》篇主要論述了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孫子兵法》讀后感11
一、兵法解析
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也。
意思就是:
指揮作戰,在于假裝順應敵人的意圖,乘機把敵人集中對付敵人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點,千里奔襲,擒殺其將,這就是所謂的巧妙能成大事。
要做到“并敵一向”,孫子強調兵家要善于捕捉戰機,選擇主攻方向。捕捉戰機就是要及時發現敵人的弱點,然后才能集中優勢兵力,實施戰略突襲。
孫子“并敵一向”的思想,被中外兵家所重視。
《淮南子·兵略訓》云:“夫五指之更彈,不若卷手之一挃(zhi);萬人之更進,不如百人之俱至也。”意謂五個指頭更替擊打,不如握緊拳頭的一擊;一萬人更替進攻,不如一百人一起進攻,論述了集中優勢兵力的道理。
《百戰奇法·合戰》云:“凡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長情也。若我兵分屯數處,敵若以眾攻我,當合軍以擊之。法曰:‘聚不聚為孤旅。’”意思是說,兵力分散力量就弱,兵力集中,力量強大,這是用兵的一般原則,在防御戰中,對于以優勢兵力向我方進攻之敵,也應當合軍去迎擊他。兵力應當集中而不集中,就成為孤立的軍隊了。此論闡述了集中兵力是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手段。
拿破侖說:“進攻戰爭的圍則也和實施圍攻的圍則一樣,火力必須集中在一點,而且必須打開一個缺口,一旦敵人的穩定性被破壞,爾后的任務就是把它徹底擊敗。”拿破侖在這里論述了進攻戰的原則,一是兵力集中,二是火力用在“一點”,三是破壞敵人穩定性。
毛澤東也說:“在有強大敵軍存在的條件下,無論自己有多少軍隊,在一個時間內主要的使用方向只應有一個,不應有兩個。讀后感·可見,無論兵力多寡,是進攻還是防御,”并敵一向“,集中兵力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作戰原則,是實現在戰略上以少勝多,戰術上以多勝少的根本手段。
二、古今實例
“懸權而動”,意思是衡量利害得失,相機而動。在這里,“動”的標準是“利”,“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至”。“動”的方式是相機行動,即有“機”則動,無“機”則止。
對于市場競爭而言,“懸權而動”是一條重要的決策原則。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機會稍縱即逝,難以復得,誰能夠抓住機會,果斷決策,誰就能在市場中居于主動,獲得優勢,反之,則處處被動,甚至被市場淘汰。
因此,決策者必須要有多謀善斷的本領,在決策時要“懸權而動”,切不可墨守成規,優柔寡斷。“懸權而動”不是盲動。盲動是無知、輕率的表現。是不懂的決策科學的拍腦袋行為。盲動不僅抓不住機遇,反而會喪失很多機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而“權懸而動”則是建立在對環境進行周密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是在多謀基礎上的善斷,它與盲動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對決策者來說,提高決策水平的關鍵在于增強決策的果斷性,防止或減少決策的盲目性。
《孫子兵法》讀后感12
如果說《武穆遺書》是武俠小說中的兵學圣典,那么《孫子兵法》絕對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可以說孫武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這段時間我參讀了書中的“始計篇丶作戰篇和謀攻篇”,頗有收獲。
《始計篇》中孫子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較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必須從道義丶天時丶地利丶將領丶組織結構五個方面,將雙方各種情況進行考察分析后,預測是否能夠獲勝,再選擇出兵與否。這其實就是當今SWOT分析法(優劣勢分析法),它常用于制定集團的發展戰略和分析競爭對手。我認為,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應該應用這種方法,與身邊的.同學朋友相互比較,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揚長補短,使自己不斷進步。不過孫子的思想不能完全照搬,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孫子兵法》畢竟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它強調以強勝弱,不是以弱勝強,比別人弱,就不要戰丶不能戰,戰必敗矣。在比賽中,如果我的實力比別人弱,難道我就棄權不比了嗎?顯然孫子的思想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即使不如他人,我們也應該努力求勝。
《作戰篇》中強調戰爭最重要的是速勝,他提到:“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戰爭曠日持久,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斷積累,國家就變得疲憊,國力就會衰弱,所以就算贏得了戰爭,對國家也沒有益處。學習工作也是這樣,起初定了目標,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拖延行動,到最后它也僅僅是個目標,讀后感.這里我所強調的不是為了最快達成目標不擇手段,而是定了計劃就不要拖延,要為了實現它盡最大的努力。這個篇節中也講到,善于用兵的人,是懂得將敵軍的資源化為己有,減輕自己國家的負擔。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最好的例子。企業競爭中,如果能夠將競爭對手的人力資源搶占過來,那么對競爭對手的經營會造成一定的沖擊,削敵壯己。
最后是《謀攻篇》,這篇的思想精要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他被孫子譽為是“打仗用兵的最高境界”。凡是戰爭,必定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如果利用高深的謀略讓敵軍不戰自敗,就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企業競爭也是一樣,如果通過商業間諜讓競爭對手內部集團人心渙散,自我瓦解,那樣企業就能避免消耗大量財力物力來取得競爭的勝利。
讀了《孫子兵法》前三篇,我發現《孫子兵法》也不像傳說中那樣神秘莫測,而是平凡的道理而已,只是我們習慣于將孫子看做圣人,把他的兵學著作看做天書而已。我了解到,外國對《孫子兵法》的推崇是很高的,美國人將它靈活運用于戰場,日本人將它運用于商場,日本二戰后經濟僅用20多年就恢復有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在經濟中采用了孫子的思想。所以,我們也應該重視起來,認真學習體會其中的思想精要,把它運用到學習生活,國家建設當中去。
《孫子兵法》讀后感13
誠實地說,作為一個一直對軍事不大了解的女生,這是我第一次精讀《孫子兵法》,也是第一次精讀軍事類書籍,感覺耳目一新。原來軍事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遙遠,它和我所學戰略、運營管理、經濟學有很大的關系;原來軍事并不是獨立的存在,和政治、經濟、律法等一同構成國家治理這個大框架下的一部分。盡管在具體問題中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也即是說在戰術上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這個大框架下,很多東西的方法論都是相通的,也即是說戰術上是相通的。譬如說,孫子之勝,是勝于廟堂而非勝于戰場;這和政治生涯的追求類似,長期來看,君子靠獨立價值、獨立人格帶來的晉升,勝于依靠某個領導的提攜帶來的收益(靠山也有可能倒的時候);這和這和二級市場交易的類似之處在于,長期來看,從市場大勢和公司基本面分析(對應《孫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將、法”)帶來的收益勝于短期類做技術分析(如同三十六計中的奇計巧謀)帶來的收益。
我閱讀的過程中,很欣賞的一點是作者的寫作方法很豐滿,結構清晰,論據充足,客觀而具有說服力。很像中國古代文言文寫的論文,古意盈盈。書中除了解讀《孫子兵法》之外,還引用了不是古今中外的戰爭事件來作為論據。
粟裕“行軍必是無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粟裕在地形上下的功夫比誰都深。我聯想到巴菲特,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互聯網行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仍然選擇不動,他只投資自己看得懂的行業,這和粟裕的只在有利地形交火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拿破侖在行軍時十分注重衛生,他認為戰場上流再多的血,也沒有宿營地不衛生對軍隊的打擊更大。在一般觀點的認知中,軍人都比普通人相對粗狂、相對能吃苦,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生存。但拿破侖十分注重衛生這個細節,這是軍隊內部風險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得不承認拿破侖是風險管理的高手。金融行業有不少大公司出問題,不是在于對外業務做得不夠好,而是內部風險管理不足,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本書中讓我感到共鳴最大的一部分是講等待。孫子的觀點是先勝后戰,沒有勝算就等,和對方熬,用間諜、離間等方法,等到平衡打破,等自己有勝算的這時候再戰。李牧十年不戰只練兵,等到時機到了一戰而勝解決所有問題。普通士兵因為覺得長期不戰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而感到焦慮;大將李牧卻懂得耐心練兵等待時機成熟之時再交戰。這像極了之前讀到的不少講二級市場交易的書(比如《股票大作手回憶錄》)對待的觀點!多觀察,戒焦躁,不頻繁交易;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果斷出手。李牧的練兵就如同觀察市場和公司行情,這是基本功夫,練兵千日才能在用兵一時的時候致勝;李牧的出征就如同執行交易,這是技術活,但必須以基本功為基礎。
總之這本書是給我開啟了讀軍事類書籍的大門。工作和學習中,很多問題之所以看不透想不通都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換個視角,也許能讓視野豁然開朗。
【《孫子兵法》讀后感】相關文章:
孫子兵法10-25
《孫子兵法》與老子12-10
孫子兵法城10-27
孫武和《孫子兵法》11-16
孫子兵法的閱讀心得03-25
股市孫子兵法(三)10-01
股市孫子兵法(一)10-01
勢域中的孫子兵法12-10
孫子兵法的感悟與啟發01-21
孫子兵法閱讀心得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