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出埃及記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出埃及記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出埃及記讀后感 篇1
一提起猶太人,大多數人可能想到的是:聰明,富有,商人,銀行家,科學家。據統計,獲世界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有23%是猶太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中有20%是猶太人;美國的百萬富翁中有20%是猶太人;而在思想和藝術領域,猶太大師同樣是群星璀璨,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伊德、畢加索、卡夫卡、洛克菲勒、基辛格、斯皮爾伯格……你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各個領域的巨擘很多是猶太人。他們對于人類發展的成就無法量化,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毫不為過。
我對于猶太人的了解源于一部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猶太人,一個千百年來不停流浪,被欺壓,被唾棄,甚至被屠殺的民族族群的悲慘經歷在這部電影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壓抑的黑白色調、慘絕人性的畫面讓我在看完這部電影后有一度情緒非常低落,一個經歷過民族苦難、心存歷史包袱的民族很容易對于這種民族產生認同感,后來通過一些歷史節目越來越多的了解到二戰前后一系列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猶太人的自強不息和世人對于他們的偏見形成鮮明對比,加之本身做商品研究,對于中東地緣政治文化也關注較多,我決定選看兩本關于猶太人和中東地區宗教政治歷史的入門書籍,一本是《耶路撒冷三千年》,另外一本就是今天要講的《出埃及記》。
這是一部曾經風靡西方世界的小說,作者站在一個猶太人的角度,對以色列的起因,以講故事的形式,從歷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描述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向讀者呈現出一幅自19世紀末葉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猶太人大批移民巴勒斯坦的畫卷。
書里有一句話:“耶路撒冷就是一劑良藥。”不管這些苦難的猶太人生活在哪個國家,幸存于哪個集中營,茍活于哪個隔離區,他們意志堅定著自己的信仰,將《圣經》一代代的流傳,將希伯來語一代代的傳唱。《安妮日記》里也曾經講到處于戰火中的猶太人在被迫離開故土時候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將書帶走,怎么會有這樣倔強的人類,自強不息竟然可以頑固到完全不被同化,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也許就是這種堅持,讓他們與本地人格格不入,也就一直被排擠在外。上千年的流亡,卻依然懷著夢想,一定要回到巴勒斯坦。
書里面有許多個角度講不同時代的猶太為建立以色列而做出的貢獻,也講述了猶太人中不同的派別,但是他們總是能在險境面前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和智慧,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曉松奇談》里對于猶太人復國呈現了幾期專題口述歷史的描繪,雖然不夠詳盡,但是真實的反映了猶太人對于擁有一個國家的強烈渴望。 今天的以色列國主要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在近500萬人口中,猶太人約占82%,雖然其中一半以上是在本土出生的,但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祖輩或父輩也是移民。猶太移民來自世界將近100個國家和地區。根據1970年通過的《回歸法》修正案,任何一個居住在以色列境外的猶太人都可以自愿獲得以色列國籍。越來越多的猶太人都在返回以色列建設這個來之不易的國家。形成這種強烈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結起來,來自宗教的內在精神力量和來自外部的反猶排猶運動壓力是最重要的兩大因素。
有時,對比一下,中國,同為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同樣有自己的本源文化,有自己的傳承,歷經許多災難,幸運的是,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歷史未曾間斷過的國家,中國基本上都是自己人在這片土地上耕耘,除了近代的一戰,二戰,我們還是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不需要大范圍地遷徙的。我們也有儒家,有道家,有法家,不可謂無宗教信仰根基,為什么現在的我們和猶太民族相比,好像還是不那么出色?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好,對嗎?有些公知喜歡講地理決定論,動不動就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歷史源遠流長,稍微取得一點成績就自滿浮夸,不斷揮霍大自然對于我們的饋贈,他們也許忘了就在近代我們差點也面臨和猶太人一樣的境遇,我們差點也被滅國,如果不是某些歷史巧合,我們該拍著胸脯說,即使我們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國之不國后,我們還能像猶太人那樣保持自己堅定的信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嗎?通過縱向比較世界歷史,尤其是先進民族的進取歷史,總結自身民族的優劣繼續進步,這或許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出埃及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出埃及記讀后感10-31
論《出埃及記》的歷史真實性12-12
讀后感之《出埃及記》(通用23篇)07-08
“讀后感”的讀后感12-18
不算讀后感的讀后感12-17
不是讀后感的讀后感12-17
讀后感啊讀后感12-17
《目送》的讀后感!-讀后感!12-17
讀后感(寫讀后感)12-17
別人讀后感的讀后感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