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前一段時間出的一本新書《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臺女士與其兒子共同完成的。
讀完后,感觸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間躍動著的不羈靈魂,不是龍應臺女士對于兒子直接大膽的提問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劇烈碰撞綻放出的異彩。
而是一句話。
安德烈問她,在她離開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讀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記住。
對于前兩者,龍應臺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僅三字,完美地表現出她非同一般的氣度個性,高度冷靜的心,清明的眼。
對一個作家來說,讀者如何評價自己往往被俗人認為是最令人關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堅定自己的信念,筆尖永遠對準心中的方向,筆桿和脊梁一樣挺直,寧折不屈,更罔論會寫些博讀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動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讓自己的兒子記住自己時,文字氤氳出的裊裊暖煙。
“有一天,你也許走在倫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許是一陣孩子的笑聲飄來,也許是一株紫荊開滿了粉色的花朵在風里搖曳,你突然想起我來,腳步慢下來,然后又匆匆趕你的路。
可是正因為有最終的滅絕,生命和愛,才如此珍貴,你說呢?”
不知道寫下這些文字時,心中是否有些許不甘,酸楚,哀傷。畢竟,離世的人們,只能活在別人的記憶當中,而歲月的`沖刷,使這些記憶不可避免的像泛黃的牛皮紙一樣蜷曲,最終碎裂,一片一片漸次脫落,最終,在之后的之后,化為虛無。
但我深信,作者寫完整段話后,只余釋然。
每個人都是別人生命中的過客,無論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經占據怎樣重要的位置。終有一天,會化作那穿梭的風,靜默的云,以另一種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龍應臺以她的豁達與優雅,給了這個問題最動人、最美麗的答案。
之后,只要你偶爾想起我,也便足夠。我愿化作那無拘無束的風,吻去你的淚水,你的傷悲。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陸陸續續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
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第一次看到《親愛的安德烈》時還沒有書,只是順手翻閱第8期《讀者》,讀到龍應臺和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的節選,感動的漣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蕩漾開來,經久不能平靜。如同一個好看且有意義的連續劇,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過的路、經歷的事,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遇到也會經歷吧。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感謝安德烈無私地把與母親溝通的經歷和我們分享。當我由懵懂無知,凡事依賴父母的.孩提,成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與獨立卻因不夠成熟而不時令人頭的疼青少年,或轟轟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過,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書。我自以為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如鴻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嘗試著逃跑。想跑離父母經驗的網,跑離父母呵護的關懷。我堅持要往父母認知的遠路甚至是錯路走去,我強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設起的是非對錯。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實在是過于沖動過于自負。后來,我買下了這本書。第一次閱讀時,那感動卻在不經意間被一個問題所取代。
為什么?為什么年齡相差近三十歲,又隔著兩個不同文化的安德烈與他母親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暢談?再往下讀下去,我對這本書有了發自內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對于母子關系的描寫讓我覺得無比新奇,卻又見解獨到。安德烈的天真爛漫卻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讓我印象深刻。母親龍應臺對安德烈的尊重與鼓舞令我感動。漸漸的,我仿佛看到安德烈與龍應臺面對面的談話,有時是互相寒暄,有時是互相鼓勵,有時在激烈的爭論著什么,但這些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那字里行間中透露出的淡淡的愛。對,是了,正是這其中的愛,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這溫馨美好的畫面。再看看我呢,驕傲自負讓我幾乎完全聽不進爸媽的勸告,有時和他們談話更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現在想來,多半是我的不對。或許,我需要好好想想?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再次翻開龍應臺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現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人都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想想父母遲早會老去,自己遲早會長大。但我們卻也許都再不能走進彼此的內心。我也許到老,都不會知道我的父母,他們年輕時有怎樣的理想,他們是否也曾想去沙漠看看?他們又是如何把我們拉扯大,是否也曾灰心喪氣?而他們又是如何接受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實,會不會害怕?他們又是否會也在試圖理解我們,試圖走近我們的心?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讀了龍應臺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親愛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間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覺得它確切的反映出我們這個年齡段與父母之間溝通存在的問題。
這本書是龍應臺和她兒子安德烈兩人之間的36封家書,三年時間,她與她兒子重新認識。就如同龍應臺所說的:“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這本書,讓我從龍應臺的角度,也就是從母親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間的溝通。我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時常會內疚。
書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幾首音樂。放學后,他也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幾個哥們去咖啡館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閑暇時光里,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者去旅行……這些都好像是電影中的生活,自由、歡樂和不受拘束。而像我們這樣,上課、吃飯、睡覺、起床……無限循環。在周末,則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即使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但時間太短不夠盡興。如同蜻蜓點水一般,轉瞬即逝。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直到遇到那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么大?后來,我才明白,是對生活的態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沒有太多時間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每當父母說起這段話時,我也就明白了讀書的意義。
“人生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倉央嘉措一詩道出了我的向往。詩和遠方,努力向前。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說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后還真有不少收獲。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在大人與孩子之間,仿佛有一層無形的薄膜。大人們因為有他們的經驗,總想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讓孩子少走彎路,便老是絮絮叨叨地念個不停;而孩子仿佛都是不太領情,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將來的思考,有著一股對新事物的追求,哪聽得父母那老舊的“經驗”之談。于是,兩代人就被這道膜越隔越遠,人們就管它叫“代溝”……
當我在讀過著名作家“龍應臺”與她兒子“安德烈”共著的《親愛的安德烈》后,才發現,所謂的“代溝”只是人們不知道怎樣溝通而已。
書中的安德烈住在德國,他媽媽則住在香港,兩地有著強烈文化差異,他們也堅持進行著書信來往。在他們寫的36封家信中,母親毫不掩飾地給孩子談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求學,自己曾有過的困惑……而兒子也以極大的熱情回應了對長輩的質疑,對自我個性的張揚,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憤怒……
每一封信都充滿了他們的真實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這36封信,使他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對方,了解了兩代人。最后,成果是顯著的,一個54歲的母親與她21歲的兒子,也能有共同的話語了。
龍應臺曾寫道,以前,與他兒子通電話時,只能這樣:
你好嗎?
好啊。
學校如何?
沒問題。
……
仿佛與現在有些家庭的'情況差不多,兩代人之間也沒聲么話語,問問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愿透露自己的想法。但這樣下去怎樣溝通?有溝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要是真正溝通起來,當你了解對方的想法后,或許會發現,對方可能與自己的印象判若兩人。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也清楚自己的父母,這樣才不會有代溝啊!
龍應臺在書后寫到:
我努力了,他有回報以同樣的努力。
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
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那我們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匆匆讀了《親愛的安德烈》,合上書頁,我不知是該羨慕安德烈的生活,還是應該為自己眼下的生活悲哀。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隨著我一天天的長大,有很多的煩惱圍繞著我。別玩電腦游戲了,快睡覺!快點去,明天還要上課!一陣刺耳的聲音又從媽媽的嘴里不耐煩地跑出來了。我心里暗想:好煩,游戲正玩到精彩的地方媽媽又來煩我了。看這就是我成長中的第一個煩惱:電腦游戲和媽媽之間的戰爭,而且戰爭有愈演愈激烈的趨勢。另外在學校里發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不愿與家長談論,因為只要一談,他們就要長篇大論,不準我插一句話,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話的進出,所以我不愿讓耳朵受罪,就不想與家長啰嗦!
我只是想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空間。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在這我上小學高年級的時候,發現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談話越來越少;與父母越來越疏遠;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化。在早上起床后對父母只說“爸爸媽媽早上好。”然后就做自己的事情齒。吃飯時自己猶如與父母通常都是一言不發。猶如與父母站在同一塊冰山上,最后這塊冰山不知被什么?是兩代人的代溝;還是因為父母工作太忙,自己從幼兒園開始就一個人呆在學校里,除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很少與父母談話。最后慢慢得與父母疏遠,慢慢得與與父母的感情淡化……
到了初一我的成績很不理想,父母幫我找了一位家教,當時我只是默認。補習了一段時間,那位家教知道我與父母的.感情不好,便給了我一本書叫《親愛的安德烈》……
在這本書中寫了作者龍應臺在兒子安德烈14歲的時候離開了歐洲,去了臺北任職,在等到她回來的時候安德烈已經是18歲的小伙子。龍應臺覺得與兒子之間有了一座無形的墻。她感到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年;也是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龍應臺覺定一定要認識18歲的安德烈。于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用了三年的時間互相通信。就這樣他們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因此龍應臺在人生中認識了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的母親。
在我讀完這本書后自己深有體會,覺得自己應該與父母多多交流向父母訴說自己的心里的痛苦和快樂…在書中第16封信中寫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藏在心中的小鎮以及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像我覺得自己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而是朋友和藏在心中那最令我感到舒適感到快樂感到不寂寞的小鎮,也許這算不上是一個小鎮,一個家,但是卻令我感到一種特別的眷戀。也許以后你要永遠告別這個小鎮,永遠離開你的那些朋友,也許你和他們還沒有深交,也許以后,他們將從你的人生中完全消失。但是人生永遠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往前走…現在就應該回想自己擁有的美好時光,把回憶擁在心里,讓它溫暖自己的心。自己是要向前走,但是要記得自己是從哪里來。而對于一個渴望父母把自己看做一個成人的人千萬不要嫌自己的父母啰嗦,因為他們永遠都是為你好,為你的將來考慮,而且他們永遠都是你最親愛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當我看完《親愛的安德烈》時,我總有一種想再讀一遍的感覺。《親愛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親和她已成年的兒子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寫的36封信。讀了里面的信,總是讓我感慨萬千。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親說話,只是為了錢才寫信,所以他們有不同的寫信心態。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寫一封信,但龍應臺想深入兒子的內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關系得到緩和,想認真研究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話語,也讓安德烈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最后,安德烈寫信只為了和母親交流。當然,他們對彼此的認識越來越深。
龍應臺的一些地方,讓我感覺很深刻,面對兒子的不耐煩和不想說,她沒有使用逼的辦法。盡管她自己寫的幾行字只換來了兒子的只言片語,但她還是用每句話引導著兒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說幾句。她只是想認識她的兒子,多么偉大的母愛。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即使他們日夜流汗,時刻操心,但對于孩子們,他們有過什么可抱怨嗎?我們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們。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誰總能想到這些,并經常做到。
父母對我們的照顧,我們會把它當成嘮叨,充耳不聞。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和朋友們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卻總是忘記撫養我們、為我們著想的父母,他們在一天天變老。我們能給予父母的最好回報就是和花更多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聊聊天、說說笑。
想到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時使我的父母難過,使他們傷心。從現在開始,我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多體諒父母的,多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不讓父母操心。
《親愛的安德烈》讓我看到母愛的呈現,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無論你身在何處都永遠陪伴著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這本書還是我初中的時候讀的,當時是我爺爺買給我的,因為我爺爺是個老教師,最喜歡讓我看書,小時候覺得爺爺好煩啊,老是要我背古詩什么的,現在很感謝爺爺了,給我買了那么多書,很多書我其實沒有怎么認真看,因為提不起興趣,講實話,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全部都認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種,她,很吸引我。
《親愛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當時書讀的不多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所以很真實很自然。當時的安德烈十八歲。我覺得她屬實是一位很成功的`母親以及教育者。“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十八歲,十八歲的安德烈是個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滿樂趣,他喝酒、聊天、開派對、旅行……身為母親的龍應臺,很想走進兒子的內心,去重新認識這樣一個成年人。
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人生價值,談愛情觀,也會談抽煙問題……有爭論,有認同,有時會吵起來,我覺得有趣極了,我當時羨慕極了這樣的母子關系。但是現在我不羨慕,因為現在我十八歲,我成年了我長大了,我回頭去看我的成長歷程,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極棒的母親,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大的尊重,給了我絕對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對我絕對嚴格。越長大越覺得母親真不容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一段話,我深深地喜歡著。人生如果是鋪滿荊棘的曲折小道,充滿了泥濘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們身上的安全繩,不論我們去往何處,都守在我們身邊。看了這本書,當時年少,更多的是對安德烈的羨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親,她很偉大,溫柔似水,教會我太多溫暖的東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6封書信,母子倆分隔兩地,一個在臺灣,一個在德國。文化的差異、時空距離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日益陌生。母親渴望關心孩子,了解孩子,但孩子長大了,作為一個成年人,開始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使得母子間隔閡越來越大,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系。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她邀請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通信內容涉及兩人對歷史的看法,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社會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兩代人、不同地區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讀來耐人尋味。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而龍應臺回答:“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我們所有做父母的看著自己的孩子逐漸的長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興的`,但說真的對他們的憂慮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后會變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對父母語重心長的建議和忠告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這些都會讓父母感到擔憂和痛苦,不可否認,年代不同了,條件不同了,社會價值觀變化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是客觀存在的,青春期出現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們做父母的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去幫助和指導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在很小的時候,他便坐上了前往異鄉的航班,從此身邊環繞著不同發色的人,耳邊充斥著各色的口音,透著陣陣寒氣的冰塊在舌尖翻滾,五光十色的雞尾酒在嘴角絲絲跳躍,從此忘了時間,在快感與茫然中等待陽光和清晨。
在銀絲垂滿額間時,她的腦海與回憶充斥著他的背影,隔著茫茫的海洋,望著散著淡淡秋色的白玉盤掛在枝頭,從此任由相思浸滿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執筆迎接一個個續寫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龍應臺。一對身在異鄉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彼此飄渺而堅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卻裝著兩顆勻勻跳動而赤誠的心靈。有一次,他問她,能否挑戰權威,言語中盡是少年的躍躍欲試,像一股狂風,似攜卷飛舞的殘葉;而她則輕柔地娓娓道來,似柔中帶剛的柳枝,在逆風中從容地舒展著纖細的身軀,枝尖盈盈地點向遠方。當十八歲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彎曲的路上嘗盡酸甜苦辣時,又不小心與寂寞撞了個滿懷;而將一切收進眼底的'她,并沒有苦口婆心地陳鋪那些爛熟于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溫暖他那被千瘡百孔的靈魂,為他灑上滿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靈港灣棲息,靜靜傾聽他勻勻的心跳。
柔月在枝頭棲息,雖然他們身居兩地,但每當他在現實生活被千瘡百孔時,在異國四處漂泊時,她便會第一時間,用一封封誠摯的信件訴說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寫盡一個母親的柔軟心腸。淡淡的詞句,卻可以霎時填充那個或迷茫或青澀的小小心靈。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該就是這樣的狀態吧。
或許某天,他走在繁華的街道,身邊的行人絡繹不絕,燈光五光十色,而她則輕輕漫步于彎彎曲曲至前方右轉的泥徑,淡薄的陽光旁是一樹梨花洋洋灑灑,這時他們或許會想到彼此,心間徒添一點溫暖。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著個東西文化。——龍應臺
龍應臺眼中的香港和安德列眼中的香港有很大差異,雖然談不上天差地別,但差別也不小。這是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香港,所得到的觀點自然也就不一樣。
安德烈覺得香港沒文化,主要是香港人的生活中缺少情趣。香港生活的節奏太快了,快到什么程度?人們都甚至無法停下來,回顧一下之前的生活,進行總結與反思。連這些都被剝奪,更別說享受生活了。我去香港旅游時,站在香港繁忙的街頭,車水馬龍,匆匆的行人隨處可見,自己也就情不自禁地隨著人流腳步越來越快,進入快節奏模式。感覺稍微慢下來,就耽誤了什么,心中不踏實。于是原本好好的旅游計劃變了,并且是從性質上改變,變成了需要按時完成的任務。然后,大家都抓緊時間,抓緊時間購物,抓緊時間逛多幾個景點,抓緊時間多吃幾樣小吃。為何不慢一些,為何那么匆忙,為何一次性干那么多事情?我們是來旅游的,而不是工作,需要休閑的氣氛,一次性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分多幾次做。要是都做完了,沒有遺憾了,再去一次又有什么意義呢。可以給自己留一點驚喜啊!
由此看來,龍應臺在文化前加逗留二字就十分合適。港人不逗留,觀光客也無法逗留,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每個人都盡快的做事情完成任務。環境造就了循環如此之快的社會,這種社會適合鳶飛戾天者,努力拼搏開發能力得到功名和財富。但不適合學術研究,更不適合潛心創作,即使有這么一部分人那大部分人也是有著別的目的不是真正的去追求精神財富。逗留文化的缺失,使香港成為一個浮躁的'社會。
香港人的生活是這樣子的——周末要加班,工作禮拜天回來就是一頓睡把睡眠補回來,然后又是星期一。留學生的生活——上課,談文化,喝咖啡、啤酒,讀書,旅游,休息,上課,聊天,談文化……無憂無慮。
這兩類人的生活差異一眼便知,也許歐洲學生的生活在港人眼中是無憂無慮的吧。香港人其實并不是沒有文化,只是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迫不得已的急迫,不像歐洲學生如此閑適。文化的差異是由不同地區的氛圍造成的,香港沒有歷史根基,歐洲各種名勝古跡,香港想達到那樣的氛圍——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1-04
親愛的安德烈心得體會04-1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心得03-09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1-21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2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28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通用25篇)06-14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范文1000字10-0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