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傳讀后感(9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林徽因傳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林徽因傳讀后感1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以前掀起極大的轟動,被許多男子當做那朵夢中期盼的白蓮。而她更是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也讓金岳霖默默記掛了一生。而我們在驚嘆的同時,也不禁發問:林徽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傳奇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讓我們自由地穿梭在歷史之間,與那些歷史人物傾心交流,互訴心聲。而作者優美的文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林徽因的一生,雖然傳奇,卻也平淡,這個風華絕代的女子并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無需雄偉的氣勢,也無需寬廣的胸懷,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能夠禁得起風浪,安詳的飄蕩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時會想:如果林徽因并沒有隨父離開那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從此改寫,沒有徐志摩,沒有梁思成,亦沒有金岳霖,也許她會生活在一棟古宅里,守著一樹一樹的花開,與凡夫一齊平淡的日子,也許他并不是她的最愛,但他會在她冷時給她一個溫暖的懷抱,會在她悲哀時給她一個堅實的肩膀,她會與他一齊在夏日的樹蔭下乘涼,在夜空下數著滿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則一向追隨著她,不離不棄。但是上天注定不會給林徽因一個單調的人生,不會讓她絕美的容顏淹沒在塵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會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必定會有一個波折的人生,她必將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林徽因一生中愛了三個男子,愛得深沉,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為了她多次在康橋上徘徊,只為能見她一面;梁思成與她攜手走過風雨人生;金岳霖為了她終生不娶。這足已說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實當時在許多人看來,徐志摩與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對,印度大文學家泰戈爾當年到訪中國最欣賞的就是徐志摩與林徽因,他曾多次想為徐志摩與林徽因牽線,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實林徽因又何嘗不明白自己最愛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卻給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選取徐志摩,意味著過詩情畫意的日子;選取梁思成,意味著過細水流長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終是安穩的日子,所以她注定與徐志摩擦肩。琴棋書畫詩酒花再完美,也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安穩,林徽因是個現實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雖然不是她最愛的,卻是最適合她的。對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適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沒有錯,她并沒有義務,也沒有職責對徐志摩負責,她只是想讓自己過得美滿,幸福,這并沒有錯。
有人說,她是個理智的女子,不管面臨怎樣的誘惑,最后都能夠全身而退;也有人說,她是個冰潔的女子,所以無論人世如何變遷,她都有著美麗的容顏。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江南又在煙雨中變得迷離。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白蓮一般的女子卻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兒呢?我也不明白,但我明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后感2
幾場梅雨,幾卷荷風,江南已是煙雨迷離。院子里溫潤的青苔在雨中純凈生長。這個季節,許多人都在打聽關于蓮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黃昏浮動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會記得有個女子,曾經走過人間四月天,又與蓮開的夏季有過相濡以沫的約定。
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她在雨霧之都倫敦,有過一場空前絕后的愛戀。她愛過三個男子。愛得清醒,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深情地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梁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為完成使命相約白頭;金岳霖為她終身不娶,癡心不悔守候一生。
想起林徽因,總在人間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種輕靈和鮮妍的美麗。明凈的眼眸、秀麗的面容、優雅的姿態、斐然的才情,使她眾人公認的美麗女神。有些人的美麗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則需要蛻變的過程。林徽因屬于前者,仿佛任何時候她帶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那么清新如一,而她的詩,亦如此。
"這是秋天,秋天/風還該是溫軟/太陽仍笑著那微笑/閃著金銀,夸耀/他實在無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這葉落了的秋天/聽風扯緊了弦索自歌挽/這夜,這夜,這慘的.變換!”
1933年的秋天,那個如白蓮般圣潔的女子寫了這首著名的長詩《秋天,這秋天》。多少人被這首詩深深感動,縱是這蕭瑟之季,亦沒有秋風秋雨煞人的悲傷。在林徽因的內心深處,哪怕是懷念一個逝去的故人也是溫軟而柔情的。在她眼里,秋天是一場華麗的宴席,秋天有驕傲的果實,有走過莊周夢的蝴蝶。然而秋天也是一首挽歌,是一場離合夢幻的交變。對于季節交替,隨意更迭,林徽因始終懷著感恩之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愿對過往低頭,所以她喜歡懷舊,卻不會沉迷。這樣一個美好的女子,也許我們應該留她更多的祝福。無論她飄至人世間的哪個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安,歲歲逢春。
事業上的成就讓更多人對林徽因刮目相看。她不是一個只會風花雪月的嬌柔女子,她深諳民間百態,懂得人情冷暖。這位秀外慧中的民國才女,總是以她非凡的魅力讓人一見傾心——她是許多男子夢中的紅蓮,沒有讓自己活到雞皮鶴發,更沒有讓自己被流光收拾得七零八落。仿佛在任何時候,她都擁有那份出塵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處,和我們一起共度流年。于是這個美好的女子被裝幀在人間四月,歲月早已泛黃,而她卻蒼翠依舊。
終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相約同行的人,一起走過雨季,度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在某個渡口分離。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白雪打濕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愿每個人在紛呈世相中不會迷失荒徑,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請讓我預支一段如蓮的時光,哪怕將來某一天加倍償還。雨季,何時開始,何時停歇,無從知曉。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后感3
喜歡在晚上凈身潔面后沏一杯菊花茶,坐在床上看一陣書,在白落梅行云流水的描述中,是林徽因如詩如歌的一生.初知林徽因是因為一同事偶然說起一代才女和三位杰出男人之間的故事,后逐漸將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著名詩人徐志摩,學術泰斗金岳霖等人聯系起來,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于是產生了解林徽因全部生活的沖動。
林徽因有江南女子的溫婉,如白蓮般潔凈,面容姣好文采出眾,在建筑方面有輝煌成就。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有她的一份貢獻。這樣一位被上帝垂青,集美貌才情事業家庭愛情,近似完美的女人,怎能不讓令所有的男人愛慕,女子仰視?
我想林徽因一定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徐志摩是她的初戀,在異國他鄉極盡浪漫,徐志摩當時已經結婚,林徽因這樣傳統的女子怎么能夠接受這樣的愛情,將自己陷入不仁不義之地呢?雖然當時她并不知道徐已經結婚,可這樣的經歷使她始終對徐的前妻抱有愧疚之心。在臨終之前都沒有忘記向徐志摩的前妻表示歉意。林徽因出自現實的考慮,選擇志同道合的梁思成為終身伴侶,夫妻相扶相攜成就事業的巔峰。可以看出不論在何時林徽因始終是清醒的,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始終不愿在世間有愧于任何人。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預料自己的生命以何種方式結束,徐志摩為趕赴林徽因的一場講座飛機失事喪生,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另娶其學生林洙,而金岳霖為了心中的摯愛終生不娶。這樣的結局真是讓人深思,我想林徽因那樣聰慧的女人或許早已預料到了這一切,她知道徐志摩是她靈魂中的愛人,而她自己是金岳霖靈魂中的愛人,她知道不論她是否還在世這兩人永遠對她不離不棄。
林徽因就是一位女神,得到的人覺得她和凡人無異,沒得到的人始終會以向上的態度去膜拜她。真正的愛情雙方無論付出多少都是無怨無悔的.,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他們都是幸運的,能遇到并結識這樣的女子,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再讀《再別康橋》更加深刻的體會徐林那份真摯的情感,林徽因在徐志摩心頭激起的千層柔波如同西湖之水。我不禁得為世間情投意合的戀人而感動。
都說女人多思多智必體弱,可惜林徽因早早就病魔纏身,年僅51歲就離開了人世,或許連上天都嫉妒她的才情。在那個時代那些個平凡的過著顛沛流離生活的人,從來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為國為民為世間貢獻自己的力量。林徽因為國家做出的成就真是令我們現代人佩服。
我喜歡散文,而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是散文,有人一生飄散渾渾噩噩不知所以,有人理性的解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便是這樣的散文,給人無盡的遐想,如輕緩的音樂潺潺流出。細雨般描述出林徽因的一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送給所有的有情人。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愿每個人在紛呈時相中不會迷失荒徑,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林徽因傳讀后感4
冬夜,鼻涕,肚餓,寒冷,發熱,乏力。都在夜晚一起而來。是在沒有睡意,硬要躺在床上修養。就看起這本不費腦子盡情讓自己遨游享受的人間四月天。
初讀是在高一的冬天。那時候借書是熟絡感情最好的聯系。看完之后分享感受和討論情節人物是同學關系進一步的升溫劑。我是懂的。紙質書,有墨香味,班長是個女生。傳過給初戀的男生。之后一起討論書中故事。細節是有點忘記。那份過程中的情懷拿起便是滿江撲來。
我想我是屬于詩意的。沉迷于詞藻美句是享受的。整本書用詞造句相當具有詩情畫意,讀書像是在和一位詩的女子交談。溫婉賢淑,可人從容。第一遍是認知林徽因的一生,殘留的仍舊是情懷詩意。和一段難以忘懷的初戀時期。這次看書大部分是半夜,因為睡不著,肚子稍有空腹感。怕是藥的效力太過,消化得迅速。想起感冒印象深刻的一次感冒是在高一,也是冬天。實在難受。只得那次便記住該吃什么藥對癥,和運動出一身汗絕對是最好的恢復活動。羽毛球永遠是不二選擇。而如今,一切都物是人非。班長已經失去聯系。落榜之后沒有聯系。初戀在分開重新有女朋友之后再無瓜葛。周六早放學的我經常繞路到初戀家附近轉悠,總以為會在下一個轉角遇見相逢。可一次也沒有。眼巴巴著路過樓下和店鋪,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該在想也許老天是在是想讓斷絕這份情。
緣分就是這樣奇巧。前段時間回家,和高二同班男同學搭上同一輛回家的車。事先沒有約好。記憶之門緩緩像我打開,開始想起過去的得與失,還有我那不堪回首的幾年歲月。落榜的痛苦,直接將我隔離開詩情情懷,更可怕的是同學朋友一夜之間的消失,我從此過上了一個人的孤獨生活。我是孤獨的。從小就學會一個人自己和自己玩,一袋沙子也能玩一上午玩一下午。真是安靜。近年來,我變得沉默,變得穩重,變得理性,變得現實。生活推著我走向煙火。就這樣開始二十歲。活到如今,越發決絕,理性思維始終占據主導。知道清楚在做什么和了解對方的意圖。這是生活給我的淬煉。誰不想受到委屈向他人傾訴?得到安慰?
書名林徽因傳。大概講述一生事業愛情詩意,筆墨甚是柔美娓娓道來,如沐春風。淡淡的思考回顧一生,開始用理性思維去辨別其中的深意。三個男人,糾葛愛情。沒有俗套的情節,是明白道德與人們底線的.冷靜。書中大部分是三連句的排比,是相當規范的排比句式,氣勢磅礴工整之美,也就是這點讓有點湊足數字之嫌。因為一次兩次是漂亮,堆砌便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可能是我理性了,風花雪月的故事和詞語已經不能將我的心泛起一陣漣漪。這是成長吧。作為美的熏陶就看看。若是了解也可以看看。其中也有一點深意。
夜深了,高一的一本書,又將結束,這本是要歸到故人傳里去。晚安。對了今夜沒有晚安。就在這里說句晚安。晚安。鼓樓也有晚安。我們在體驗愛情。是的。體驗。甚至于拿出理性來看,是錯誤的維系。我沒有辦法像林一樣決絕。轉身即天涯。可是哦,林和徐是真的愛過啊。可我們的現在算什么?壓根就沒有現在。無奈。
晚安。鼓樓里也有晚安。
林徽因傳讀后感5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被許多男子當做那朵夢中期盼的白蓮。而她更是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也讓金岳霖默默記掛了一生。而我們在驚嘆的同時,也不禁發問:林徽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傳奇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讓我們自由地穿梭在歷史之間,與那些歷史人物傾心交流,互訴心聲。而作者優美的文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林徽因的一生,雖然傳奇,卻也平淡,這個風華絕代的女子并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漂亮的浪花,無需雄偉的氣勢,也無需寬廣的胸懷,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風浪,安詳的飄蕩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時會想:假若林徽因并沒有隨父離開那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從此改寫,沒有徐志摩,沒有梁思成,亦沒有金岳霖,也許她會生活在一棟古宅里,守著一樹一樹的花開,與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許他并不是她的最愛,但他會在她冷時給她一個溫暖的懷抱,會在她傷心時給她一個堅實的'肩膀,她會與他一起在夏日的樹蔭下乘涼,在夜空下數著滿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則一直追隨著她,不離不棄。可是上天注定不會給林徽因一個單調的人生,不會讓她絕美的容顏淹沒在塵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會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必定會有一個波折的人生,她必將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林徽因一生中愛了三個男子,愛得深沉,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為了她多次在康橋上徘徊,只為能見她一面;梁思成與她攜手走過風雨人生;金岳霖為了她終生不娶。這足已說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實當時在許多人看來,徐志摩與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對,印度大文學家泰戈爾當年到訪中國最欣賞的就是徐志摩與林徽因,他曾多次想為徐志摩與林徽因牽線,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實林徽因又何嘗不知道自己最愛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卻給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選擇徐志摩,意味著過詩情畫意的日子;選擇梁思成,意味著過細水流長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終是安穩的日子,所以她注定與徐志摩擦肩。琴棋書畫詩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安穩,林徽因是個現實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雖然不是她最愛的,卻是最適合她的。對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適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沒有錯,她并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對徐志摩負責,她只是想讓自己過得美滿,幸福,這并沒有錯。
有人說,她是個理智的女子,不管面臨怎樣的誘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說,她是個冰潔的女子,所以無論人世如何變遷,她都有著漂亮的容顏。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江南又在煙雨中變得迷離。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白蓮一般的女子卻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兒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后感6
說道林徽因,我相信每一個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摸樣來,我們對于她還是有一些了解的。我們對于她的了解更多來自她的文章,來自她的愛情故事,以及她和她丈夫對于建筑方面的貢獻。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林徽因傳讀后感1000字書評。
對于林徽因的形象我們看到的似乎總是溫柔的,古典的,優雅的樣子,總是中式的打扮,即使在國外留學期間,她也都是穿中式的服裝。
林徽因的才華不止是她的文章,她的魅力也不僅是她的容貌,她的光環更不止來自于她的“緋聞”。更多精彩之處是她與丈夫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貢獻,她寫的關于建筑方面的論文總是跳脫出建筑的堅硬和冰冷,她的論文自她的筆下的潤色,落于紙上有溫度,有柔情,專業中揉入了生命。
那些建筑物在林徽因的筆下是“凝固的音樂”、“石頭的史詩”;“這些美的所在,在建筑審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筑意”的愉快。”
“太太的客廳”里,是一群文人墨客的歡宴,充滿著藝術,文學,浪漫,優雅,時尚;詩情畫意,咖啡美食,情懷無限,美好無數……令多少人羨慕又嫉妒著,如今的我們只能靠著所能看到的文字,圖片以及貧乏的想象力去腦補那些畫面了。
“在林徽因生活最優裕的那些年里,她和丈夫長年奔走在窮鄉僻壤,一點一點地梳理著中國建筑發展的脈絡,為每一次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發現了古建筑遺存而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她踩爛泥,坐驢車,住骯臟的小店,床鋪上爬滿跳蚤,被咬得渾身是包;山野的風和無遮無攔的烈日使她的皮膚變得粗糙,粗劣的食物和艱辛的路程損害了她的.健康;”
這是林徽因的另一面相,這一面相就顯得不那么優雅和浪漫了。那個年代的交通并不方便,而且他們要探索的古建筑都在深山里,或者在偏僻的鄉村中,因為只有在那樣“人跡罕至”的地方,那些古老的建筑才能被很好的保留著;并且這個期間正是日本人侵華的戰亂年代。
林徽因在這探索的路途上所遭受的困難,辛苦,疲乏,是文字表達不出來的。人往往是經歷過了困難,困難就都變得輕描淡寫了,而經歷的那個時刻,卻是一秒一秒的煎熬過來的。而且經常是煎熬過后所看到的古跡已經被破壞或者已經不存在,那種痛苦和失望是無法感同身受的。
這些辛苦往往被他們尋到古跡時的快樂和收獲而沖淡了。很多時候工作中的他們是完全忘我的,當工作結束后才感覺到累,感覺到險。這是對建筑,對國家真正的熱愛和執著。
這般的辛苦在林徽因的文字中都是看不到苦的,那些苦竟都透著美好,靈動,建筑和風景在她的筆下都變得鮮活起來了。
這是林徽因寫于探尋古建筑期間的詩。內心中要有多少的美好和馥郁,才能在那般艱苦中表達出這般的寧靜,純然。靈魂中要有著怎樣的芬芳,才能拋卻掉那許多的愁苦,寫盡自然的絕美魅力。
一個人不把苦當做苦,不把惱著于惱,需要的是對生命具有極深的熱愛和尊重,這亦是對自己的熱愛和尊重。不曾辜負屬于自己的那段生命。
一面是“太太的客廳”的華麗,一面是對中國古建筑的成就,一面是詩人的浪漫,多情……林徽因有著太多的面相,那是我還不能表述清楚和感受得到的。
我所能看到的,所能寫到的,都是我在我的窗子里看到的“窗子以外”。
林徽因傳讀后感7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想點亮了四月天;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撒在花前。
念起這首詩,相信人們都會想起林徽因。的確,她的詩情才氣伴隨著心意流淌出的文字一直被人們記住,并廣為稱頌。
林徽因,我國20世紀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學家及著名詩人,作家。曾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是一位極具人格魅力和文學修養的女性,她那豐富的閱歷,堅強的性格,出眾的才華和絕世的聰明磨礪匯集成一種內在的精神氣質,為世人仰嘆。
她出生名門,少女時代就隨父親周游列國,閱盡人世繁華;她在北京的太太客廳內優雅地談笑風生,被眾星捧月;她為了所熱愛的建筑出外考察,風餐露宿;她大部分時間都在與肺病抗爭,仍堅持在炮火戰爭中不棄祖國;她病痛纏身,蒼老黯淡,仍舊在燈下縫補衣服,操持家務;她在愛情中理智地選擇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一同攜手并肩。這樣的林徽因,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是一道別致的風景。一個傳奇,最令人懷念的民國女子。
面對山峰萬丈,流水千尺,她說,我感覺到世上最強悍的是水,而不是石頭。它們在沒有路的絕壁上,也會直挺挺地站起來,從這崖上義無反顧地跳下去,讓石破天驚的瞬間成為永恒,讓人能夠悟到一種精神的落差。林徽因,你可知你就如這水一樣,這般勇敢,無畏。
1940年7月,戰火來到有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昆明。
當時美國有好幾所大學和博物館聘請她們去美國治療和工作,被林徽因和梁思成婉言拒絕,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假如我必須死在刺刀和炮彈下,我也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鐵骨錚錚,足以可見。
愛國之心,中國人自古以來從未缺失。面對日本的購島鬧劇,中國表現了強烈的.態度和措施。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抵制日貨,游街示眾。如果會有戰爭,我相信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也會義無反顧地沖上戰場。
只因我們有相同的血脈,相同的信念。和祖國,在一起。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
對于死亡,她表現得非常平靜,或者說她早已做好了準備。她來過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沒有浪費地努力地活著;她的愛人還在她身邊,戰爭和疾病都沒能將他們分開;孩子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未來;她擁有自己鐘愛一生的事業,建筑,藝術,文學,這些給了她無上的快樂和安慰,支撐她熬過一個個病痛的日晝;她收獲了愛情,親情,友情以及婚煙。什么她都有了,無憾了。一個美麗的終結。
有時會想,一個生命的逝去,究竟代表著什么?你過的平庸淡泊,亦或精彩紛呈,到頭來呈現的也不過如此。不同的,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取決于你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現在我們能夠做的,是靜靜的思考,明白該如何去做,才能不讓自己所在乎的東西失去。明白該如何去做,讓暮年的自己毫無悔意。從中汲取力量,讓內心充實,繼續堅定前行。
請我們,擔負起責任來,不但是活著就算了,更要活得熱烈而充實,不要害怕,不要退卻。每天每天,將分內的事情做得盡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大限度的完美,不要忘記感恩上蒼給你一個如此美好的現在,足矣。
我想,林徽因用她的一生,給我們上了最好的一課。
林徽因傳讀后感8
采擷一束和煦的陽光,靜坐于花海間,那一圈圈暈仄了心房的溫暖,于眸底間安然。記憶翻飛里,握一支溫馨的梔子,靜守在煙花塵煙里,將那些靜靜折射情懷渲染。
你似那素錦流年里飄零的花語,輕輕然拂過臉龐,以種優雅姿態落地凡間,只有開始,沒有結束;只有燦爛綻放,沒有寂然凋零。
你似那優雅又純潔的天使,在世間演繹恒久美麗而耀眼的繁華,似筆直的弧線,又似堅定的柔波。在這場青春的盛宴中,暖了一份置于心底最深處的念。踮起腳尖,輕吻陽光。讓三人細水長流的期盼,穿越了隔世桃花,安之若素。季節流轉的'一隅鋪展一盞明媚的凝眸,在時光罅隙的淺談中,守著花田一隅,莫不靜好?
是誰做了那泅染了夏天心事的詩行,輕顫醒了那康橋的繾綣?
我說便是那最美的人間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人間四月天里的云煙……翠綠的年華搖曳在青春的枝頭,人間四月天在舞動她的光華。你用輕靈柔美的文字在芳菲四月詠唱人間最美的詩篇,亦喚回那些已過遲暮之齡的人的青春。你在那詩情畫意里吟哦,許是因那文字是你對美好情懷的一種約誓。或在微雨落花時間,亦或在某個清露蓮河之季,你給予文字以情意綿綿,悠長又恬靜。
是何人氤氳了國徽的耀人光環,讓人民英雄紀念碑更顯榮光?
在東北大學校徽圖案中,林徽因的白山黑水更顯冗長與繁盛。任一身艷艷才情,妖嬈了心靈深處的曉月眉彎。洇建筑漫漫時光,舞人世水墨橫斜。建筑的輝煌與巔峰不僅把這個女子裝幀在人間四月,歲月早已泛黃,而你依舊蒼翠如初。國徽是你建筑的窗牖,你在其間如落羽般蹁躚,直至景泰藍的成果為你建筑事業畫上不一樣精彩而又燦爛的句點。月淺燈青時,你一筆一筆地勾勒出建筑的圖案,憔悴了藍顏。你夜以繼日工作凝望低垂夜色時,你的建筑注定不朽!建筑事業注定是你人生信念!
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鄉。步過山重水復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在風塵阡陌中,你水湄嫣然,幻化三世韶光紅粉,拈朵枝頭的芳華,為你點綴。你初時煙鎖小橋花涇望春歸,濛水亭邊用青絲遣就心結,用一襲青衫披一肩明月點亮幾處明眸,是南江柳樹下動人光景。杭州詩意江南有黛瓦白墻,微風細雨,你踱步其間,好生美麗。
你娉娉婷婷的落落韻致讓康橋的志摩為你寫下最美麗的詩篇,他裝點了你的青春,你裝點了他的窗子。你手捧詩書、靜彈箜篌的靜好才華吸引了梁思成,讓思成載著你在建筑的領域上雄起。你淡潔如蓮,笑靨如花的淡雅讓金岳霖為你默默記掛,他不近不遠,卻始終在你身邊,不離不棄,縱使辜負了他;在你取得成就時,他為你驕傲,同你歡呼!在你落病垂危時,他又為你潸然淚下,悲泣不已!
琴瑟合鳴,莫不靜好!筆者以淡然樸素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潔凈如蓮,淡雅大方的林徽因!
林徽因傳讀后感9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的一朵白蓮,是不染纖塵的一代江南才女。她將她的靈氣帶出了杭州,帶入了上海,帶到了倫敦。她以她的與眾不同讓徐志摩為他等待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岳霖懷想了一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讓我讀到了一個如水般溫柔,如風般神秘,如竹般堅毅的林徽因。她雖出身于官宦人家,卻不染凡塵俗氣。自小天資聰穎的她,在姑姑林澤民的教導下,學會了讀書寫字,便開始慢慢懂得了這個世界。
書中講到一張林徽因三歲孩童時的照片。那一個小小的女孩,尚未記事,卻對這世間已有了看法,眼神是那般單純。她渴望探求這世間的風云變化,渴望著了解那個對她來說陌生的世界。這便讓林徽因自小便注定與眾不同。
都說上蒼是公平的,林徽因集一身優良基因,然而在擁有一個優秀的父親的同時,也有著一個平凡的母親。父母親之間這段毫無感情的婚姻,使林徽因備受煎熬,對于雙親,她是又愛又恨。由此,更是催熟了這顆小女孩的心靈。小小的林徽因過早的便懂得了世事無常,也懂得了在完美的背后亦藏著許多的無奈,開始多愁善感。在我看來,書中所講的林徽因的一部作品《繡繡》,便是小時候林徽因家庭生活的寫照。只是相對于繡繡的最終病死,林徽因確實幸運許多,她懂得什么是世事無常,什么是兩情相悅。只怪造化弄人,無端生出這么多的`癡男怨女,不得盡如人意,只是徒增傷感罷了。因此,林徽因在對于她與那三個男子之間的感情做到了收放自如,懂得了取舍。所以,林徽因依舊是林徽因,依舊那般清雅,高貴,美麗。正如詩中所說: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十三歲的她因為當時的局勢,全家遷居北京,而她卻不得不留下來。在那樣的局勢下,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小女孩兒獨自一人過生活,必定會是舉步維艱,不知所措。可是,任誰都會,而她是特例,因為她是林徽因。她不輕易在人前落淚,從始至終以一種傲然的姿態,以其女主人的身份將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便是她的堅毅之處。
面對感情她不會讓自己愛到卑微,愛到不知所措。對于徐志摩是如此,對于金岳霖亦是如此。或許她會做短暫的停留,但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寫的那般: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林徽因始終是她,只會在他人的心上輕輕掠過,她不屬于任何人,亦是無人能抓住她的心。“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在那英國倫敦,她愛上了那個風流倜儻的男子——徐志摩。但是面對毫無結果的愛情,林徽因毅然選擇了放手。等到走了很遠,她才回頭看了看,原來還有那么一個人一直在原地等她,那就是梁思成,那個最后與她攜手一生的男人。或許按照林徽因的心性,她不期待永恒,只期待這一刻的美好。有句話說的好: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林徽因寧愿放手,也不會期待那所謂美好的未來。愿等到老時將這些封存在歲月書頁中的記憶翻看出來慢慢品味,足矣度過余生。
“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一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讓我們品出了那如白蓮般清雅,純潔的林徽因。
無論過多少時間,人們依然會記得那個如蓮般的江南才女子——林徽因,那一座康橋,那一段康橋之戀。
【林徽因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林徽因傳》讀后感04-29
林徽因傳讀后感04-29
林徽因傳讀后感07-16
《林徽因傳》經典讀后感04-05
《林徽因傳》讀后感09-02
《林徽因傳》的讀后感01-10
讀《林徽因傳》有感04-20
《林徽因傳》讀書心得03-14
林徽因傳讀后感(11篇)03-07
林徽因傳讀后感10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