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精選9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 1
之前看諸子百家的著作都是帶著崇拜心去看的,就像在一座大山里,沒有整體概念。自從看了易中天先生講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感覺豁然開朗,最重要的是也知道了諸子百家各有優缺點,以及他們之間的發展關系。
之前自己對儒家的東西很是贊賞,特別崇拜以德治國的理論,因為現在看到當下中國道德淪喪,貪腐橫行,食品安全問題百出,鐵路事故時有發生,教育收費奇高拉大貧富受教育機會,醫療收費過高老百姓無法承受,公路收費油價太高抬高物價。我一直認為以德治國是解決問題良藥,依法治國是底線,是社會最后防線,我們不能只靠這一道防線來規范社會的,應在依法治國之上再加一個以德治國的上層防線。聽了易中天的講座以后,對于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特別贊同他的一句話:依法治國,以德育人。
另一個感受就是所謂的百家爭鳴,其實聽來聽去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爭鳴。最后總結是:墨家關注社會,提倡平等、互利、兼愛;道家關注人生,提倡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注國家,提倡公平、公開、公正,儒家關注文化,提倡仁愛、正義、自強。
統一各家的名字,我們可以統稱為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古代就提出了平等、互利、兼愛,真實、自由、寬容,公開、公平、公正,仁愛、正義、自強。除了沒有民主之外,很多都是現代人追求的核心價值。雖然我們的祖先在古代提出這些思想時有些其他的歷史限制內容在其中,可是用現在的思想去與祖先對接,其中很多思想理論現在仍然很先進。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樣的精神,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有自信心,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快樂。
另還有一個特別收獲,那就是易中天先生的抽象繼承法,我覺得獨具魅力,真是理論研究方面的創新。抽象,將諸子百家各家精華抽出,注入到現代人的大腦,使其煥發新的光輝。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 2
一個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去掉匠氣,增加書卷氣,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須去教自己理解的歷史,用自己的話語方式讓歷史“復活”,讓歷史走近生活,讓歷史走近學生。而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我認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用36講的篇幅,為全國觀眾奉獻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在電視節目熱播的同時,配套的圖書在全國開始發行,很快成為熱銷圖書。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講課藝術,把哲學史、思想史上這個抽象、深奧、復雜的話題,講解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講課實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講課藝術,讓我們跟易中天學講課! 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師,他講課時善于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概括起來,我認為他在這方面有四個秘訣:邏輯化、問題化、概括化、對比化。
復雜的事情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其內容龐雜,線索繁多。而解決它的關鍵,就是把問題“邏輯化”,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按照嚴密的邏輯層次,一步步打開思維的閘門,像閱讀扣人心弦的偵探小說一樣,領略思維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講百家爭鳴,在整體的結構上,他安排的邏輯關系是這樣的:“眾所周知,人類的問題無非三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前面這四章介紹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觀點,這叫‘是什么’。接下來,就該討論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前因后果,這就是‘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辦’了。” [1]大的問題要有一個整體嚴密的結構,而對具體的小問題,易教授又是怎樣邏輯化的呢?我們可以看兩個例子。第一個,“管仲什么人?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的人。為什么能成就霸業?實行霸道,富國強兵。靠什么實行霸道?靠什么富國強兵?軍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戶口,二是定編制。”第二個,“什么人可以做隱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當中,什么人是隱士?不做事的人。他們的不做事,其實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會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會做,做得了,卻偏不做,才叫隱士。”相信大家看了應該會有所啟發。
“問題化”是大家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們經常把思維含量高的問題設計叫做“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是評價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條件。無疑,易教授在這方面堪稱高手。他設計的問題有兩種:第一種,顯性問題。如:“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張讀書做官嗎?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為什么要贊成?孔子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學生?”;“這就讓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偉大嗎?如果真有那么偉大,為什么落得如此下場?”;“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話吧你!既天下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種,隱性問題。如:“這幾年,孔子幾乎年年都有傷心事”;“孔子甚至還干過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楊朱有什么主張,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睞?說來簡單,也只有四個字:一毛不拔”;“我讀《老子》這本書,感受有三個字:老、大、難”等等。雖然沒有明顯的設問,但胃口已經吊足,使人欲罷不能了。
“概括化”是歸納復雜事情的常用方法,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強調“關鍵詞”,實際上就是把問題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學有效,關鍵是看我們對問題是否有透徹的認識,提煉的關鍵詞是否精當。應該說,易教授做到了這一點,比如:“墨家關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關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墨家留下了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導人生的智慧結晶,法家留下了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系”。
“對比化”就是做比較。通過比較,我們不僅會對問題有更加宏觀的認識,而且還會對問題的一些關鍵細節有一個新的發現。所以,在課堂教學和鞏固性檢測中,我們經常讓學生做歷史概念的異同比較。下面,讓我們看易教授是如何通過比較的方法,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的。首先,在體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較。一般哲學史講百家爭鳴是一家一家單獨地講,而他卻把他們擱一塊兒做比較,通過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進行闡釋。其次,對大家感覺非常深奧難懂的先秦諸子,他也是通過比較的方法化繁為簡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藝,墨子精通的是工藝;孔子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墨子對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時是藝術家,墨子同時是工程師;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敗的代表”;“這大約就是孔孟之別了:孔子寬厚謙和,孟子剛直不阿;孔子溫文爾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為人低調,孟子個性張揚。所以,讀孔如飲清泉,讀孟如聞戰鼓。孔子溫柔敦厚,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孟子俠肝義膽,氣勢磅礴,一洗凡馬空”;“老莊之別:首先,老子寡情,莊子善感;第二,老子講邏輯,莊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權謀,莊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無為,莊子真無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隱士,而法家則代表謀士”。就連中學課本上的“禮樂制度”,讓易教授分析起來,都那么簡約透徹:“禮,是用來辨別差異、區分等級的;樂,則是用來統一情感、保證和諧的。禮,保證行為符合道德;樂,保證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體化 課程改革以來,中學歷史知識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專題類知識,出現了很多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抽象概念。受專業知識的限制,我們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講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學問題更是無法回避。他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有二,一是講故事,二是打比方。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 3
很早就已經把它擺到我的書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讀完了。但書的內容相當深奧,讀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內涵,這才又讀了一遍。就幾個問題隨便侃幾句。
易先生在講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時候,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釋為: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獲成功。印象中我學古漢語時,這個“期(ji1)”當“滿”講,也就是說“期月”是滿一個月的意思。換個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滿一年,還是十二年?顯然是易教授錯了。
《論語·里仁》里有這樣一句話: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句讀起來是有點問題,聯系上句感覺應該是“不以其道去之”為好。易教授也不管這些許問題,就自顧的揣測起來了。我翻過朱熹的《四書集注》是這樣解釋的,謂不當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貴可以得,難道貧賤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窮這篇里看到一句話,說得太實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意思是說君子對自己不懂的事情是應該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開河。幾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經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讓人敬佩,這是實事求是的根源。知之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邊,這樣的人還不在少數。其實他不知道,純粹在那瞎咧咧;當時你也可能上當,但終有一天會明白這才是“小人”的嘴臉。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語,絕不是成語,可見教授也不過如此。原意是指衛國大夫寧武子在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時候我們(指孔子)比不上,到后來意思就變味了,有趣。
易教授認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句話中的貧與寡錯位了,并做出了解釋。我認為寡指少,指的是財產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會擔心分配不均衡;貧當然是貧窮了,貧窮才會滋生盜匪,比如索馬里海盜,才會擔心政局不穩定。據此看兩字并未錯位,只是解釋的方法不同而已。
講儒墨之爭時提到了墨子與巫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兩場辯論,整個的思辯相當精彩。乃至本書的作者也沿用了這一方式,所以這本書很深奧、很難讀。往往是字讀完了,但思維沒跟上。我推崇老莊,所以對他們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對《墨子》卻從未讀過。有機會真該讀一下,看看巫馬子到底還說了些什么,讓墨子駁得體無完膚。
講到墨子的邏輯時,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則愛,別則恨”的論斷,這種方法讓我理解起來稍有困難。我想到了一個數學邏輯的方法,就是充分與必要條件。在《兼愛下》里墨子論證了“恨則別,愛則兼”,是相當有道理,但如此便說反之亦然就有問題了。恨(愛)是別(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說“別則恨,兼則愛”這個命題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出爾反爾”這個成語應該就是從這來的。原意是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而今這個成語多比喻反復無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說出口的是你,不算數的也是你,總之意思變味了。又學了一個詞兒。
五服這玩意,中國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實它是一種禮,一種喪葬制度。這些東西我們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禮上的黑箍兒與白箍兒。這實際上就是要“別內外,定親疏”,不僅如此還要“分長幼,等貴賤”。看了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員的丁憂等等。
宗法制規定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父家長的血統、爵位和財產,故嫡長子就是君之子,簡稱“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簡稱“小人”。所以這兩個詞的本義也就是身份意義和等級意義,即君子是貴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漸演變成道德意義,也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商容三問老子,我倒是第一次聽說。問經過故鄉要下車,是不能忘本;問經過大樹要趨行,是應該敬老;問舌在齒盡,是講剛亡弱存。明此三問,天下事盡矣。通觀《老子》一書都是在講柔能克剛,弱能勝強。說白一點就是要裝——裝孫子,于是韜光養晦四個字很有深意。
看到這句“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慢隨天外云卷云舒。這些就是我讀本書的一些感想,總之諸子的思想很豐富,需要我們慢慢體會回味。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 4
一開始通覽書單,我最先決定讀的書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易中天的名聲曾經在央視百家講壇的品三國里就聽到過,因此對他很感興趣。我最討厭的歷史教師就是那種在課堂上一副老氣,總是照本宣科,把我們看得到的文字再復述一遍,甚至為了只是考試而劃重點,我喜歡那種教自己理解的歷史,用自己的話語方式讓歷史“復活”,讓歷史走近生活走近我們學生的歷史老師。高中時期雖然學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長學識淵博的歷史老師,他就能夠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生動的展現,歷史課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講課藝術,把哲學史、思想史上這個抽象、深奧、復雜的話題,講解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關老子和莊子部分的,因為高中時期曾經對莊子的“上善若水”這句話極為喜愛,而老子也似乎成為了“智慧”的代名詞。老子給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會想到我們都知道進化論,進化論的觀點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說是物競天擇,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類似思維含量高的東西以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比如,“我讀《老子》這本書,感受有三個字:老、大、難”。這句話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難”了。他后面的.文章語言也很幽默詼諧,很能夠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時候不會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論著實能夠讓一些出于劣勢的人得到些許安慰。同時我覺得強者同樣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每個人都會有處于劣勢的那一天,以退為進,才是大道。易中天談到了要能忍能裝,現實生活中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終報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夠做到遇事不沖動的人又有幾個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學習的就是在各種情況下學會冷靜,只有冷靜了才能正確權衡利弊,才能繼續去“裝”。
至于莊子,如他所說,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卻又不與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洼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善,說話善于恪守信用,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如果為政者如此,就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吧。“潤物細無聲”是我想到的一句話,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是離不開水的。這里,水就成為了所有人身邊不可或缺的一個東西。“以柔克剛”也是極為高明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寫照。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的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時,只有如水一般的人會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凈、清澈的朋友關系便成了對友誼至高的評價。我自己對“水”極為推崇,這或許和我的性格亦有關系。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 5
近一段時間借調省聯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覺前的時間,讀了易中天先生所著《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在易先生極富邏輯而又幽默風趣的闡述中,對這些中華民族先賢哲人們的思想脈絡、爭鳴焦點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莊的自由、辨證、無為,墨子的平等、兼愛、非攻,孔孟的仁愛、正義、自強,法家的公平、公正、公開等思想足以閃爍古今,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優秀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但老莊的避世消極,墨子的鬼神專制,孔孟的等級虛偽,法家的殘忍苛刻,也是其難以避免的不足和問題。
同時也深切地體會到任何思想體系都有其獨有價值和歷史進步性,否則便不會有較多人信服、接受,很難引起反響而成為思想或主義,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歷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導的除去其時代色彩后,抽象地繼承其內核價值并與時俱進地不斷建立形成新時代的'新思想。頂禮膜拜并著力推行過去或許正確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準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無知者的淺薄妄想,或是當慣了奴才者的懶惰行徑。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 6
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學思想的盛世,諸子百家,學派林立。他們傳承下來的思想文化,鑄就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
提起諸子百家,就不得不說說“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規律,提倡“無為而治”,他們是“隱士”,儒家提倡“仁愛禮儀”,他們是“文士”,墨家提倡“兼愛非攻”,他們是“武士”。而法家提倡“嚴刑峻法”他們是“謀士”。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為思想的不同引發了他們之間的爭辯。
墨子一書中提到“四非”。有我們熟悉的“非攻”,還有“非儒”。很顯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們之間的隔閡,必須從“愛”說起,墨子和孔子雖同生于春秋戰國,但年齡之間的差距卻是百歲有余,在這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他們都認識到存在的問題:缺少愛。這不假,但我們都知道,儒家提倡“仁愛”,墨家提倡“兼愛”,按照理論講它們應該和諧相處,可現實卻并非如此。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劃分的,上至國君,親人,下至動物,植物,他們雖然都給予每一種生物愛,可是這種愛的'層次與多是都是不一樣的。而墨家的兼愛,則與仁愛不同,他們提倡的是一種平等的愛,就是說你愛別人的父母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每一個人都平等。
從理論上講,墨家的說法更符合我們現在社會的要求,但從實際行動上來說,幾乎與不可能畫約等號,但是墨子為了讓人們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愛的基礎上加入了利益的誘使,鬼神的威脅。儒家的孟子對此則是不屑一顧,墨子的兼愛與事實不符,而自家的仁愛更能被人們接受。于是這場由“愛”引發的思想之爭,就這樣拉開了。對于此,史書上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愛應該博愛,應該兼愛。我們應遵循著黨和國家的腳步。但同時,人是一種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級動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說法,更具有現實意義,但這也并不是否認墨家的兼愛,只是要求太高而已。
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們傳承下來的是不朽的經典,他們的思想既可以救世,也可以愛人,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 7
弘揚祖國傳統優秀文化找到久違的“道德”力量——讀易中天著《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有感
當代社會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福音。由于金融大鱷的“道德”的缺失,過度“貪婪”,引發了金融海嘯,殃及各國企業和平民百姓,造成世界的不和諧。由于經濟全球一體化,中國受到西方文化和經濟的影響,有些高官、高管經不起花花世界誘惑,“道德”的缺失,因不擇手段的貪腐,受到法律制裁。因特網給人們帶來信息傳遞快捷和便利,同時帶來信息負面效應,人們開始擔憂的是道德水平下降,獨生子女的叛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人對金錢的追求,采取爾虞我詐的手段,忽略起碼的道德修養等問題,正逐漸成為社會病,造成社會不和諧,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這是時代一個課題。
讀了易中天著《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使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同時,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臺上這門課。如易中天講先秦諸子百家、于丹講論語、于立群講《史記》等,央視“百家講臺”系列節目成為百姓的觀看電視熱點,實際上“國學”也在全國悄然掀起。人們需要正在尋找這一顆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璀璨的優秀文化瑰寶,找到了久違的'“道德”的力量。而“國學”可以緩解及避開這些社會病。
如今在中國崛起之際,國內再次興起“國學”熱這股古風,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一些地方出現久違的私塾,這些孩童們又像過去幾代人一樣,捧著《三字經》和《四書五經》的通俗讀本讀起來。這些孩子不僅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學而不厭”到“敏而好學”的道理,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很好的運用起來。
“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經典及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加上漢賦、唐詩宋詞及歷史史學等和學術體系。不過,普通人理解的“國學”,就是祖國的傳統文化和古代智慧。
我認為,易中天著《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弘揚了“國學”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經典。這本書,使我了解到春秋戰國,就是我們輝煌時代;諸子百家,就是我們智慧的結晶;而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則是我們民族歷史上的華彩樂章。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一場歷時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紀大辯論,儒墨爭雄,儒道爭鋒,儒法爭用,可謂縱橫捭闔,機鋒迭起,智慧紛呈,展現出無窮的魅力。何況這場大辯論,還留下了那么多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留下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凝聚民心價值體系,指導人生智慧結晶。在這本書中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 8
鄒坤超恭讀《先秦諸子百家》,不望盡取古人之精髓,但求徹悟其一道便受用一生,學處事更習處世、研做事更究做人。人乃寰宇一個體,卻無人不敢為、無人不能為之事,“以人為本”終成個人成就、公司發展、社會進步、歷史變遷永恒的基石。結合自己營銷崗位工作的淺談幾點“以人為本”的感想。
一、以自己為本
“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孟子·盡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順境不得意、逆境不失意,保持內心的充實和堅定,樹立自己的人格魅力。工作是生存所必須的,也是實現自我的平臺。隨著市場營銷狀況的變化、市場營銷理念的更新對營銷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身能力與素質的提高才能緊扣市場營銷的原則,掌握市場營銷的策略和戰術,克服市場營銷的問題,規避市場營銷的誤區。以自己為本,加強學習的能力、啟發開闊思維、敏感洞察市場、提升綜合素質、勝任本職工作。
二、以客戶為本
市場營銷是以顧客需要為出發點,有計劃地組織各項經營活動,為顧客提供滿意的商品和服務而實現企業目標的過程,為消費者或顧客提供最優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管提供的是商品還是服務這些都是客體,客戶才是主體、才是關鍵,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將公司的商品或服務展示給他們,將公司的誠意和態度展現給他們,促成合作的成功。人與人間需要的是誠信,以客戶為本就是要以誠為本以信為根。
三、以對手為本
經濟的發展,使得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通常情況下,企業看好的顧客,競爭者也會看好。當某一部分顧客對某種產品和服務產生需求的`時候,市場就產生了。與此相對應,欲以生產經營類似產品和服務來滿足這個市場需要的競爭者所組成的行業也就應運而生。人往往得意自己的優點卻容易忽視自己的弱點就像總是盯著別人的弱點卻不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一樣,通過對競爭者的界定、對競爭者的分析及觀察競爭者的反應等來制定和調整營銷方案和策略,在確定業務領域時還必須對行業進行深入的分析。以對手為本,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 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日復一日,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華民族文明的源流如滔滔江水,亙流不斷。而春秋戰國,既是中華文明的上游之源,也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頁。在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促使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在對人、事及社會的廣泛探討中,人們不再崇信“天道”,進而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等方面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稱為“諸子”,“百家”則指這些學派。各學派的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四處游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或著書立說。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局面。
當我翻開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孔丘、墨翟、孟軻、莊周、荀況和韓非子等思想家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說紛至沓來。三百多年間,他們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們這個民族前行的荒徑;以人文關懷作為最終的思想訴求,閃爍著耀眼的理性光芒。他們留下了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系,指導人生的智慧結晶,讓我們受益至今。
細看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們的爭論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見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們所關注核心卻始終只有兩個,即如何治國、如何做人。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爭、儒墨之爭、儒法之爭作為講述線索,通過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較使各家的`思想脈絡更加清晰,也從另一個側面厘清中華思想文明是一個兼容包蓄、百川歸海式的整體。其中,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墨家——提倡人與人之間無差別的“兼愛”;道家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領社會。然而立足于服務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和勞動人民,他們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儒家主張的仁愛是有等級的,當到最低等級的時候,就沒有多少了;墨家只為人民群眾爭取生存和經濟權利,不為他們爭取思想和言論權利;道家主張“無為”,他們的思想是隱士的哲學;而法家的致命缺點則是立法太嚴,執法太殘酷。
當我們拋開歷史的桎梏,汲取這些思想的精華時,我們不難發現,墨家關注社會,留下了平等、互利、兼愛的社會理想。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了真實、自由、寬容的人生追求。法家關注國家,留下了公開、公平、公正的治國理念。儒家關注文化,留下了仁愛、正義、自強的核心價值。當我們把這些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抽象地繼承下來時,我們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兩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的思想猶如當時的月亮,依然為我們綻放清輝。諸子百家的思想我們分辨著,汲取著,傳承著……長路迢迢,實現中國夢光榮而艱巨;明月皎皎,照著復興之路溫暖而清晰。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相關文章:
先秦諸子對環境美學的影響12-10
教授《先秦諸子選讀》之心得11-03
先秦諸子富民”與富國”思想初探12-08
先秦諸子對《詩》的解讀與理念化12-12
先秦諸子的人文思想12-13
先秦諸子論禮與法(下)12-11
先秦諸子論禮與法(上)12-11
先秦諸子的名實論與符號學12-08
先秦諸子的理想國理論探析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