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浮生六記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浮生六記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1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愛慕沈三白,他有著那么美好高明的妻,更不由自主連聲驚嘆陳蕓,蕓于日常細瑣之事,也處處流露著靈慧奇妙,體現著匠心專制,詩情畫意。這是多么穎慧的可惡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蕓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著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暮秋,巖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網絡創富,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于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良知可隨便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蕓用數根黑柱橫豎搭錯,旁邊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錢。
三白和朋友于外觀花,發愁飯菜冷熱。蕓心血來潮,從城中雇來餛飩擔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迭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蕓娘!她的'聰慧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竭力地夸獎陳蕓,“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恨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異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到審雅觀的蕓娘,卻匆匆失去了夫家人的愛好。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2
每當我聽到這句詩時,我總會想起《浮生六記》。這本書的作者叫沈復,是一個懦夫,也是一個英雄。
在蕓娘病入膏肓的時候,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在蕓娘離自己而去的時候,他只能發出“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的哀嘆。蕓娘是因為愛他而死的,若當初蕓娘不為讓他過得更好而和憨園約定共侍一夫,或許就不會在憨園違約后血疾大發,也不會被公公婆婆認為盟娼結妓而趕出家門了。而這一切,都因為蕓娘太愛他了,愛得失去了嫉妒心,愛的為他付出了一切,卻不知“太高人欲妒,過潔世同嫌”。而他,無力保護這個愛他的女人。是啊,因為那是一個“處世人情,非錢不行”的年代,面對命運,他顯得力不從心。
他也是一個英雄,作為丈夫的他無法給蕓娘什么物質享受,但他給了荊釵布裙中的蕓娘最最豐厚的愛。他如此愛蕓娘,在蕓娘被趕出家門時選擇和蕓娘共患難,卻沒有因蕓娘死后在“痛淚兩行,涔涔溢溢”中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堅強的,因為他太愛太愛蕓娘了,愛讓他站了起來,他把蕓娘展現于世,他告訴世人他有一個如此美麗善良的妻子。他用血淚鑄就了一本《浮生六記》。我們可以想象,當顫抖的手在紙上寫下血淚般的字眼時,內心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但是,只有一碰傷疤就喊疼的人才會疼一輩子,只有掉進坑不爬起來的人才永遠不會掉進坑里。我知道,若沒有沈復當初揭傷疤時的勇氣,今天就會少了一本好書。
只有化悲痛為力量才能走向成功,甜美的水果不僅需要溫暖的陽光也需要寒冷的黑夜,只有盡快適應受挫時的環境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沈復因為接受了“妻梅子鶴”的環境才寫出了一本《浮生六記》,司馬遷因接受了宮刑的現實才寫出一本《史記》,孫臏因承受了臏刑的痛苦才有了后來的.偉大成就!叭松蝗缫馐邪司拧,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要適應環境并且化悲痛為力量。畢竟生活像一串珠子,又酸又甜有苦有辣,我們要盡快從悲痛中走出來……
《浮生六記》是一本好書,它記錄了沈復和蕓娘之間發生的悲歡離合,有久違的快樂,也有生離死別的痛苦。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下的伉儷情深,如此珍貴又如此容易破碎。建議大家在課余時間閱讀此書,定會有不小的收獲。
點評:讀得用心,但畢竟是少年人,“少時讀書若林間窺月”。希望若干年后再品味一番,相信會別有滋味——是“庭中玩月”的心情。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3
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間,亦有如我兩人之情興否。
——《浮生六記》
初一時,沈三白的一篇文言短文《童趣》如同一把金鑰匙,給尚在懵懂之中的我打開了一扇文言文的大門,踏上了學習文言文之路。當時的我還記住了文章注釋中的一句話——選自《浮生六記》。呵!浮生嗎?李白曾吟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書可真真取了個好名字!可慚愧的是記住這個書名的我直至初中畢業的這個暑期,才拜讀了這本在文學史上頗負盛名的傳記,的確感慨頗多……
我認識了蕓,這個女子,普普通通,平平淡淡,連名字也如其人般簡單——陳蕓,甚至夢想,也如此的淳樸真實——買十畝繞屋菜園,雇仆嫗種植瓜蔬;而后,三白繪畫,她做女紅。布衣暖,飯菜飽,自給自足,終此一生。這夢里,蕓娘她守著煙火與愛人,粗茶淡飯,過著平常日子,卻也有著細水長流的幸福,頗令我等向往。書中關于她的筆墨,字里行間透露著呵護與喜愛,其中最令我回味無窮的便是三白與蕓婚后初始的那一段生活了:兩人一起談論古往今來的逸事要聞,一起賞月觀花,聯詩作對,琴瑟和鳴,好不恩愛!蕓喜愛李白的詩,認為其“冰雪綽約,飄逸有致”。我讀著想:三白是真愛蕓娘,連書名也取自她的最愛啊!蕓也不時會和夫君開開玩笑,假扮男裝和沈復一起游廟會,可真令我想到便開懷!倆人賞月時刻圖章“愿生生世世為夫婦”。蕓說:“宇宙如此浩瀚,而人間只此一輪明月。不知此時此刻,是否還有人如我倆這般,有此相偎賞月的心情?”我想天下如沈三白這樣的夫君有多少呢?像蕓一樣的女子又有多少呢?如此恩愛的場景真乃舉世無雙啊!七夕之夜,蕓娘和沈復同拜織女星,又請人繪月老像,時時焚香只為求月老再賜來世姻緣。這份虔誠是世間最唯美的浪漫。在那相守的年華里彼此溫暖。這深情、這美好,天地為證,日月為鑒!
這一切,像浮生里的一場夢,卻不知夢醒幾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如此恩愛的一對佳人,終究沒有攜手白頭終老。蕓娘臨終之時對沈三白說:“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游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笨蛇@話由蕓臨終說出,不免有幾分悲涼!這一生窮困潦倒的夫妻二人,雖彼此相扶相持,但生活終究將他們推到了萬分尷尬的境地,以致窮死他鄉。
一切,不過浮生如夢呵!
張愛玲曾說過,男人一生中會有兩個女人,一個是朵紅玫瑰,一個是朵白玫瑰。紅玫瑰風情萬種,白玫瑰懵懂圣潔。而蕓娘,她有著白玫瑰的忠貞,卻又不少紅玫瑰的'風情!
光陰逝去,不見斯人,只余一本浮生。然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世間浮華遮望眼,卻不如那最圣潔的本心來得更真實!
這個暑期之前,我并不認識蕓,但這個暑期后,蕓走進了我的生活、我的心。這本被稱作“小紅樓夢”的《浮生六記》也成為我最鐘愛的一本書。
呵!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蕓,你永遠活在三白的心中,也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4
周末,在書店里看書,找了本沈復的《浮生六記》來看。
看文言文對我來說比較困難,所以看的,是由張佳偉瑋翻譯成白話文的。
《浮生六記》這書名是早就聽說了的,卻從來沒有看過。如今得了一機會,花上幾個小時,慢慢翻看。
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其《浮生六記》記載了其與妻子蕓娘之間的生活軼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歷的細節,而且,如今僅殘余四卷,這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小書,為何在文人中頗具盛名?隨手翻看,不過記錄了些細碎小事,說不上恢宏龐大,甚至連宏圖大志也全無,卻流傳甚廣,也是讓人費解。
細細看完后,終于有點點知道,這小小一本書,里面包含的深情與意趣,確實值得回味。
沈復的妻子陳蕓,自幼與沈復熟識,兩情相悅,婚后沈復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顧?瓷驈兔鑼懙钠拮樱幪幊錆M了對她的欣賞、敬佩與感激,從性格、樣貌、言行、喜好,各個方面描述得異常詳細和豐富,一位甘于犧牲、知性得體的古代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蕓娘不得不讓人欣賞。她是聰明的,自小會背誦琵琶行,翻到一冊琵琶行后,居然因為能背誦,而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認字,從此識了字,通曉吟詠詩詞;蕓娘是雅致的,地上雜亂的有青苔的小石頭,也能做成假山峰,種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蕓娘是大方的,往來的文人朋友聚在一起談論詩畫,蕓娘買了釵子沽酒,沒有半點猶豫;蕓娘是巧思的,為夫君及朋友聚會想出各種辦法,讓他們能在園林中對著花烹茶煮酒;蕓娘是豪氣的,不拘小節,扮作男子,與夫君一起遍處游玩,卻也隨機應變。
由此看來,確實像翻譯者說的,沈復看起來,真的有點“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點渣。這男子的形象,跟現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調和不了父母與妻子之間的誤解矛盾,也無法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就連一日三餐也無以為繼,需要妻子處處節省精打細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無錢醫治和休養。而稍微出去掙得一星半點,不是想著把錢趕緊拿回來上繳財政,反而在廣州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煙花之地。這沈復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蕓娘傾心付出,甚至操勞為丈夫尋覓一知心小妾,不復得而郁郁寡歡病死。
這充滿了俠氣的女子,怎生就嫁與了沈復,并在無盡的窮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時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這《浮生六記》,讓人恨不得鉆到書里,提起沈復的耳朵,指點他怎么去賺錢,或者怎么去掙得一官半職,給家里和妻兒掙夠生活費用,而不是日日賦閑在家,凈顧得吹牛,讓妻子為縫補破舊的衣服花盡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說這男兒到底應該如何頂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為傳統思想禁錮空有一身本事而仍舊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沈復不過這樣的生活,他還是沈復嗎?還能寫出《浮生六記》嗎?
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無憂生活的人啊。在沈復生活的年代,應該有很多類似他一樣,學識不錯,家境還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謀得錢財或官職,太太在家中富養,還可以養幾個像樣的小妾,一堆仆人,有個大宅子,不用自己費心去修葺門前庭院,用廢舊的材料修修補補。
但是,能有幾人,能像沈復一樣,生活瑣事記錄,能流傳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閱讀,品味,再來討論?
昨天看了李銀河的一篇文章,只有審美的生活才值得一過。深以為然。而沈復所過的生活,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實現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藝術的美好,給予人最大的.滿足感,遠勝于追逐俗世間的名利金錢所得到的快感。這不正是我們這一代新爸媽給孩子們引導的嗎?我們帶著孩子學鋼琴、學舞蹈、學繪畫、學棋、學國學,不是為了讓他們真的就去當音樂家、畫家、藝術家,只是為他們把藝術的大門打開,讓他們能領略到藝術之美,領略到藝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進入這一行業,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給寂寥或嘈雜的生活一點點不一樣的色彩。
李銀河提到,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賦予心靈以最珍貴的財富,即自由。因此,沒有別的任何人能夠比藝術家更愉快!
《浮生六記》里,沒有勾心斗角,沒有華麗辭藻,只是平實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與景色,可你卻能在這只字片言里,發現作者眼里的藝術之美,并且跟著作者一起,體會夫妻之情,體會山水之景,體會友聚之樂,體會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現在的社會,有人掙錢多了,看見另一些人沉迷于興趣中生活清苦,不僅不認同,還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
可人生本來就有千種不同,無所謂誰笑話誰,誰又過得比誰更加高級?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尋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將生活過成詩,把柴米油鹽譜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這不就夠了嗎?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5
周末,在書店里看書,找了本沈復的《浮生六記》看。
看言對我說比較困難,所以看的,是由張佳偉瑋翻譯成白話的。
《浮生六記》這書名是早就聽說了的,卻從沒有看過。如今得了一機會,花上幾個小時,慢慢翻看。
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其《浮生六記》記載了其與妻子蕓娘之間的生活軼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歷的細節,而且,如今僅殘余四卷,這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小書,為何在人中頗具盛名?隨手翻看,不過記錄了些細碎小事,說不上恢宏龐大,甚至連宏圖大志也全無,卻流傳甚廣,也是讓人費解。
細細看完后,終于有點點知道,這小小一本書,里面包含的深情與意趣,確實值得回味。
沈復的妻子陳蕓,自幼與沈復熟識,兩情相悅,婚后沈復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顧。看沈復描寫的妻子,處處充滿了對她的欣賞、敬佩與感激,從性格、樣貌、言行、喜好,各個方面描述得異常詳細和豐富,一位甘于犧牲、知性得體的古代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蕓娘不得不讓人欣賞。她是聰明的,自小會背誦琵琶行,翻到一冊琵琶行后,居然因為能背誦,而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認字,從此識了字,通曉吟詠詩詞;蕓娘是雅致的,地上雜亂的有青苔的小石頭,也能做成假峰,種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蕓娘是大方的,往的人朋友聚在一起談論詩畫,蕓娘買了釵子沽酒,沒有半點猶豫;蕓娘是巧思的,為夫君及朋友聚會想出各種辦法,讓他們能在園林中對著花烹茶煮酒;蕓娘是豪氣的,不拘小節,扮作男子,與夫君一起遍處游玩,卻也隨機應變。
由此看,確實像翻譯者說的,沈復看起,真的有點“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點渣。這男子的形象,跟現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調和不了父母與妻子之間的誤解矛盾,也無法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就連一日三餐也無以為繼,需要妻子處處節省精打細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無錢醫治和休養。而稍微出去掙得一星半點,不是想著把錢趕緊拿回上繳財政,反而在廣州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煙花之地。這沈復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蕓娘傾心付出,甚至操勞為丈夫尋覓一知心小妾,不復得而郁郁寡歡病死。
這充滿了俠氣的女子,怎生就嫁與了沈復,并在無盡的窮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時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這《浮生六記》,讓人恨不得鉆到書里,提起沈復的耳朵,指點他怎么去賺錢,或者怎么去掙得一官半職,給家里和妻兒掙夠生活費用,而不是日日賦閑在家,凈顧得吹牛,讓妻子為縫補破舊的衣服花盡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說這男兒到底應該如何頂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為傳統思想禁錮空有一身本事而仍舊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沈復不過這樣的生活,他還是沈復嗎?還能寫出《浮生六記》嗎?
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無憂生活的人啊。在沈復生活的年代,應該有很多類似他一樣,學識不錯,家境還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謀得錢財或官職,太太在家中富養,還可以養幾個像樣的`小妾,一堆仆人,有個大宅子,不用自己費心去修葺門前庭院,用廢舊的材料修修補補。
但是,能有幾人,能像沈復一樣,生活瑣事記錄,能流傳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閱讀,品味,再討論?
昨天看了李銀河的一篇,只有審美的生活才值得一過。深以為然。而沈復所過的生活,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實現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藝術的美好,給予人最大的滿足感,遠勝于追逐俗世間的名利金錢所得到的快感。這不正是我們這一代新爸媽給孩子們引導的嗎?我們帶著孩子學鋼琴、學舞蹈、學繪畫、學棋、學國學,不是為了讓他們真的就去當音樂家、畫家、藝術家,只是為他們把藝術的大門打開,讓他們能領略到藝術之美,領略到藝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進入這一行業,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給寂寥或嘈雜的生活一點點不一樣的色彩。
李銀河提到,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賦予心靈以最珍貴的財富,即自由。因此,沒有別的任何人能夠比藝術家更愉快!
《浮生六記》里,沒有勾心斗角,沒有華麗辭藻,只是平實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與景色,可你卻能在這只字片言里,發現作者眼里的藝術之美,并且跟著作者一起,體會夫妻之情,體會水之景,體會友聚之樂,體會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現在的社會,有人掙錢多了,看見另一些人沉迷于興趣中生活清苦,不僅不認同,還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
可人生本就有千種不同,無所謂誰笑話誰,誰又過得比誰更加高級?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尋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將生活過成詩,把柴米油鹽譜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這不就夠了嗎?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6
終日蹉跎酒對歌,浮生若夢幾離合。天南地北奔波久,剩水殘山已無多。
在新年第一天,往暢和園消磨一捧心事幾串眼淚,期待很久的《浮生六記》,自然不負我望。譚正巖扮的沈復,梅派青衣竇曉璇扮蕓娘。實在郎才女貌呵~
先說暢和園的布置,著實精致,早有準備是園林廳堂,見了實景仍不免美到嘆息。大堂兩側的對聯,出將入相的側門,右邊司琴司鼓的長廊,懸頂天花板上的宮燈。座位不多,我坐第三排,沈復的胡須蕓娘的頭面,眼角眉梢見得清清楚楚。中間譚老板唱到喝粥一節,瞧向這邊的一雙妙目,直教我私心忒忒啊。
本來擔心劇本改得不好,敷衍一段死后十年的故事,倒像是兩世姻緣。可今日看來卻好,不顯得太傳奇,而又有一片鐘情其中,竟不忍心糾結蕓娘是喜兒還是喜兒是蕓娘了。
當年看《浮生六記》,不忍釋卷。知道人間有此種煙火神仙,十三歲的鐘情,藏粥,情投意合,方知相敬如賓竟也是人世良緣。布衣小菜,幾近窮途,印象最深是沈復吃醬瓜腐乳,不得其解,自嘲為情之所鐘,雖丑不嫌。
或許這出戲打動人半是因為所演得自始至終是回憶,沈復是回憶,喜兒是回憶里的蕓娘,故事自始至終是過去的,而重新開始不過圓一出夢。而《浮生六記》于我,是和沈復一樣的'記憶,看戲便也是回憶的癡。兩下相合,不過如此。
十年不曾執君手,孤燈長眠不到頭,削肩長項人依舊,只是你神情消瘦為誰愁?
沈郎,十年不曾見而今又執君手,神情多消瘦——奴本為君愁。
天下鐘情,或如《牡丹亭》,所要的不過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了。人生若有知己如此,死死生生,自然在所不惜,只是于我固然是晚了的,于天下人,也多半晚了吧。日日歲歲,平白這么久,而誰與記浮生呢?由來癡心一片,情重愈珍,遇不到人情之所鐘、雖丑不嫌,姑且過自己的日子,倒也罷了。
一出半是歡欣的戲,從譚正巖剛出來就開始哭,到騙粥、到賞月、到死、到活,一年的眼淚,偏在今天流完了。周圍人看我應多是奇怪,而我,不能夠在境遇里露一點怯弱,偏合宜為別人掉眼淚。
最喜歡的是譚老板喝粥前那一段唱詞,他本知道粥里有藥可還是喝了,為著清醒總是抵不過糊涂,為著思念時渴望哪怕有一點相關,所以十年后的沈復亦知自己何其幸運。
你本是一碗粥、一盞酒、一捧愁,醉本難收。江湖出身本無求,將身醉倒且干休,逞陰謀便逞陰謀。
《浮生六記》于我便是這一碗粥,只是迷魂過后,醒來找不到我的仙山。蕓娘說,一粥而始,一粥而終,他年若做傳奇,當名《食粥記》。本也想把這篇小文以此為名,卻安敢自比沈復,安得敷衍傳奇。想天下之大,浮生為夢,究其真假,半已蹉跎。痛哉!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7
了解《浮生六記》卻是在李白那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后了?傆X得李白為這本書做了最好的詮釋。一開始為田園而去,為了沒有矯揉造作的安樂而去。循著大家的評語,伴隨著沈復,觸及著隔了百年的浮世之樂,想著心中的白月光,頓得清歡?稍绞巧钊耄绞怯X得苦澀。
讀完《浮生六記》的一些感受和啟示
生于蘇州滄浪亭旁的體面人家,按沈復的話講是“天之厚我可謂至矣”。他的前半生也確實如此,不用憂慮生計,呼朋結友,尋幽探密。可最大的幸事,即使沈復不曾言明,也逃不過陳蕓其人。
那是婦道森嚴,男尊女卑的古代。你難以想象有著這樣一位婦人,才情俱佳,恪守婦道的同時卻又不落俗套。林語堂先生說蕓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早年喪父,靠著女紅養活一家,自學認字,偏偏還學得極快。沈復很喜歡描寫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閨房中談論詩書、賞月飲酒。除此之外,敢于女扮男裝去看廟會,雇了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花會溫酒,主動為丈夫謀妾室,諸如此類,乍讀令人神往,覺得實在可愛;但多讀幾遍,便覺得最可貴處,是她風雅感性之后的緘默沉靜。
在那樣一個除了丈夫的疼愛無甚長處的家庭里當媳婦,她默默承擔著很多東西,居然還能過出安貧樂道的風雅勁來。其實,二人的夫婦生活并不算舒暢,除了前幾年的`風流,往后便是苦心經營,清寒不已,甚至難以為繼。最終,妻子早逝,讀者尚且扼腕,更遑論沈復本人。最后一句“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以過于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卑笥谛乃馈
晚年沈復著此作時談及為何將閨房記樂放在篇頭,只是說及關雎位于詩經三百篇之首。這乃夫婦情事,我也如此做。但僅僅如此嗎?他對陳蕓的愛至死都未放下。
遍觀書中其人其事,在輕松寫意的筆下呈現的卻都是遺憾的悲歡離合。沈復的第一知己鴻干二十二歲便早逝;妻子結拜的姐妹憨,有意將其納為妾室,最終為人所奪,也成為妻子重病的誘因;偶然結識,相處良久的喜兒,而后拋她而去,惹得其尋短見。沈復本人自二十多歲后,便在外顛沛流離,與妻子苦心經營,期間屢次經商失敗。更曾帶著重病的妻子離開父母家,與子女在雪中告別。而后,妻子逝世,兒子于十八歲離世,再后來父親去世,又遭人討債。
何以給他勸慰,除了那份刻骨銘心的感情,還有山水。貫穿全文的不止有人,更有其一次次的尋幽探密,縱情山水。即使最落魄時,也依舊徜徉。
我也是南方人,家鄉離其出生地蘇州很近。我也是看著江南風光長大的,連大學也是在南方?杉幢闳绱,我依舊對其筆下描寫的風景心生向往。那些最原汁原味的風光到現在還有幾分,那些亭臺樓閣還有幾分韻味,我腳下的河水是否因循著千百年前的足跡。偶爾也會裝模作樣的嘆惋著傳統的凋零。莫名的覺得與那莫說千年,便是百年的風光都隔了一條銀河。人們總是強調著傳統的精神,若是連最基礎的倚傍都凋零,何來的傳承。
初讀嘴角總有笑,可越讀越是覺得苦澀。在那輕松寫意的筆觸之外,那些坎坷,生離死別才是常事!安贿^記其實情實事而已”。真實的令人動容。李白詩曰: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百年時光,好似一場夢,歡暢時光又有多少。終生浮于世,多受苦難。你是出生富貴,榮華加身,卻也難保一世快活;你是出生貧寒,不著一縷,還是在泥土里掙扎。最后都是塵歸塵,土歸土。
浮生有六記,失其二。其中歡樂有,晶瑩剔透如水晶,給你最樸素的清歡。悲傷也有,黯淡如微塵,平凡卻常在,亦得勸慰。
最后,眾生皆苦,清歡難度。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8
《浮生六記》里的主人公是一個叫蕓娘的人,他是沈復舅舅家的女兒,沈復十三歲隨母親回娘家,看到蕓娘靜坐窗下,低頭刺繡。于是便和母親說他要結婚非蕓娘不娶。于是沈母當即答應下來,取下手上的戒指給了蕓娘,定了這門親事。剛成婚,蕓娘不愛說話,但是都笑臉相迎。每天早早起床,操持家務,全家贊不絕口。
沈復的弟弟娶媳婦,發現聘禮少了珠花首飾,大家都很著急,于是蕓娘回屋把自己結婚的珠花聘禮拿出來救急。身邊傭人替她不值,她卻不以為意。他們后來遷居倉米巷,來到一鄉下老婦家中,租房子避暑,老夫婦常常摘自家瓜果給他們嘗鮮。蕓娘體諒他們,要給錢來買被謝絕了。于是她便做了幾雙新鞋給老夫婦。
她的'人品決定了她的氣質,待人寬厚,與誰都交好,懂得生活,蕓娘沒有停止讀書,晚上得空就拿起書本讀書,不知疲倦。天氣炎熱停下刺繡,陪丈夫讀書,談古論今。他們一起游玩。她是勇敢的,在過去那個年代,女子是不能隨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但是好的生活不是等來的,都是自己去爭取的,現實不如意,也要讓自己過得舒服。
沈復夫婦后來被公婆誤會逐出家族,便借住在蕭爽樓里,這時他們生活沒有之前富足,但是安穩美好,偶爾還可以賞花游玩,蕓娘雇下一個賣云吞的攤子,供賞花時給大家做吃的。還帶了一個砂罐給大家煮茶。眾人都稱贊她心思巧妙,安排妥當。他們雖然生活簡樸但是很有生活情趣。他們用白紙糊窗讓屋里房間明亮。她會在夏天荷花盛開放一撮茶葉,然后用來泡茶有荷花香氣。熱愛生活的蕓娘總能想到很多點子。
其實蕓娘幼時,父親早逝,他和弟弟跟著母親過活,家徒四壁非常清苦。蕓娘靠刺繡補貼家用,擔起家庭重擔。嫁給沈復,為了柴米油鹽發愁,公婆斷了供給,自食其力。即使身在病中也會安慰丈夫振作起來。剛好就開始刺繡補貼家用。蕓娘在被生活磨礪之后,內心無比堅強,總是在盡最大的努力去解決眼前困境。她知道尋找解決方法遠比自我憐憫更重要。
一輩子坎坷過來,但是過得很有意義,不怨不艾,努力爭取幸福生活。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9
經過了前兩卷的行樂之日,沈復還是不得不迎來了坎坷之日。在這卷中,我們能深切的體會到沈復的痛苦,能深切感受到他對命運的痛斥,蕓娘最終因為難得尋得的妾被強權者奪走,大病一場去世,蕓娘是如此的深愛沈復,以至于最后也是為了沈復而去。
蕓娘死后,可見沈復本來便不如意的日子,失去精神支柱后,將變得愈發的折磨人。然而,蕓娘的死,確實令沈復極其痛苦,但沈復則并沒有多大多大地抱怨,他依然是順其自然,故后來的一卷依然是記敘一些愉快的事情,只不過語氣當中,多了一份寂靜,一份孤獨。而幸虧如此,沈復才得以寫出《浮生六記》不是嗎?
蕓娘死后,由于接觸太深,實在是令人傷感,后三卷的劇情看著也變得乏味了,末尾兩卷聽聞是后人補寫。但無論如何,我認為沈復的浮生,在蕓娘死后,便結束了。
讀《浮生六記》,實在是感觸很深,從最初的不懈,到后來的沉浸,從其中得到啟發,再到最后為蕓娘的死與沈復一同悲傷。這早已不僅僅是沈復的`自傳了,它也已融入了我自己的感情,成為了我自己的一段浮生,即使我不在這其中;蛟S有很多人也有著同樣的感觸。讀《浮生六記》,我們不僅會跟沈復一起追憶過往,被蕓娘和沈復以及他們的愛情所感動,還會隨著這本書一同瀏覽這段浮生,從中得到眾多啟示!案∩魤簦瑸闅g幾何?深愛之人,夢中追尋;聞夢中事,啟現上事。”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10
最近在翻看沈復的《浮生六記》,讀到"閑情記趣"時才恍然初中時學的那篇"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出自這里。現在想想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蓋一癩蝦蟆也",因為當時考試經常會考這句里"蓋"的意思,一直到高中每每提到"蓋"表原因,翻譯為"原來是"時,都會用這句話舉例。
再往后讀,發現當時課本里的節選只到"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卻沒有了后文"年長思之,二蟲之斗,蓋圖奸不從也。古語云:‘奸近殺’,蟲亦然焉?"許是考慮到初中生年紀太小,不宜接觸這些字眼吧。
還有再下一段作者被蚯蚓咬到,腫不能便,捉鴨子來吮的事情也沒有收錄,原文是這樣的:
貪此生涯(鳥獸蟲魚),卵為蚯蚓所哈(吳俗呼"陽"曰"卵"),腫不能便。捉鴨開口哈之,婢嫗偶釋手,鴨顛其頸作吞噬狀,驚而大哭,傳為語柄。
只是單論幼時這些事情的描寫,讀來還是蠻有趣的,如果沈復在知乎答"你有哪些尷尬到死的操作?"之類的題,單捉鴨子這個操作應該就會有不少贊。
《浮生六記》的開卷篇是"閨房記樂",沈復因想到《關雎》是《詩經》三百篇的開篇,故也將夫婦之卷列于首。這應該是全書寫得最輕松的一卷了,沈復回憶了與妻子蕓的相識以及婚后相伴的點滴,兩人探討李杜詩之別、戲稱茉莉為香中小人、吃臭腐乳;也同游太湖,感嘆天地之寬;還曾女扮男裝游廟會。這些都透露著沈復和蕓的情投意合,伉儷情深。
林語堂稱蕓娘為"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讀罷第一卷我也覺蕓既聰慧又體貼,既堅毅也溫柔,這些都是褒義詞?墒浅ミ@些,在蕓身上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她很賢惠,而我是不喜歡她的這種賢惠的。
這種賢惠是在封建社會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作為一個正妻該有的規范和大度,蕓終其一生都想做一個合格的妻子,所以她會每日一見晨光印上窗欞便馬上披衣起床,恐公婆說她懶惰;會在內心和行為上均和丈夫恭敬有禮,丈夫偶為她披衣整袖必連聲"得罪";會在沈復出門完成學業時寄來兩封信往往只回一封,且多半是勉勵之語,余下則是些浮泛的套話;甚至于為自己的丈夫張羅娶妾,且直到死都為此事沒能如愿而耿耿于懷。
我不知道林語堂先生語中蕓的"可愛"包不包括為丈夫納妾這些事,但從他的《京華煙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支持納妾的,"正妻的地位只有在側室的陪襯下才愈加鞏固,好比總統的職位只有配上兩位副總統才顯得尊貴而難得。"
也許這種論點在當時的實際生活中是站得住腳的,但它徹底暴露了舊時代某些知識分子的女性觀。受過系統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更別說像蕓這種深受傳統禮教束縛的女子,在她的眼中為丈夫納妾是一個合格的妻子該做的事情。我惡意一些去揣測,如果這種理論在當時是成立的,那么能通過納妾上討好公婆,下鞏固自己的婚姻地位,于蕓來說便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蕓是愛沈復的,這點毋庸置疑。無論從一開始便是主動的喜愛,還是抱著古代女子"出嫁隨夫"心態的愛慕,蕓都發自內心的愛著沈復。而愛情往往是狹隘的,我想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如果愛,就會想對方只屬于自己,蕓的內心深處該也是這般希望的.吧,只是可能每當有如此念頭,便會有一個叫做禮教的小人跳出來告訴她:不可以這樣,你的丈夫出去學習,你不應該過多寫信打擾他,信中更不要有繾綣之語使他分心。而沈復卻不知這些,所以在收到蕓寫著浮泛套話的信時才會怏怏不快。
這大概就是盡管愛,蕓卻仍舊可以為了表現賢惠和穩固地位而分享自己的愛情的原因了吧,如果是這樣,不得不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更令人感到無奈的是,蕓深受傳統禮教的洗禮,這些已經根深蒂固到成為了一種固有思維,她可能并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一種悲哀。
跳出時代局限這個想法,沈復和蕓的相遇相知于他二人來說都是幸運的。他們都有各自的優點:蕓自小聰慧,牙牙學語之時口授《琵琶行》,馬上便能背誦,看著《琵琶行》挨個字來認,便學會了識字;她精于女紅,靠一己之力支撐母親和弟弟的生活,這樣聰敏且堅韌不拔的女子如若換一個時代,也許會有另外一番創造,而不僅僅是在沈復筆下充當閨房之樂的主人公了。
沈復的一些細節也讓人喜歡,除去本身的一些才氣,他會自己動手養花、尋石、布置園林;也會慫恿妻子女扮男裝然后帶著妻子去逛廟會;在蕓要給他納妾時也會駭曰"此非金屋不能貯,窮措大豈敢生此妄想哉?況我兩人伉儷正篤,何必外求?"這種想法對古代的男子來說應是難得的了。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匆匆浮生中,能得此一人相伴幾十年的時光,哪怕半生坎坷仍彼此相依,也是此生有幸。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11
和如今在人海茫茫中遍尋不到真心愛人的男男女女相比,沈復和蕓娘真是不能再幸運了。少時懵懂,你心上記掛著我,我心中惦念著你,再加上一點緣分,就結成了夫妻。
通篇看下來,沈復本是很平常的人,一點點說不上才華的書畫雅好,也不是長袖善舞遇人皆強的大丈夫性格,說起長處來,一是為人磊落,二便是癡情了。看到卷四我已沒了興致,說來也是,卷三中蕓娘剛剛香消玉殞,任誰哪有心情看沈復大段大段的浪游旅記。其實蕓娘也并非如林語堂所夸就是非她不娶的奇女子了。不過是通點書畫、通情達理又性格爽直不矯情,身上還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部分多點兒。
《浮生六記》的可貴處,便是一個對的男人遇到了一個對的女人,并且二人誠心相待。對于愛情,我們還能夠要求更多嗎?書中寫滄浪亭內二人消夏對飲,課書論古、品月評花,當真是神仙眷侶!沈復談及生活細節,一腐一瓜里更能見得二人生活里也是平等對話、相互影響。寫到蕓愛惜字畫,修修補補中仿佛可見其蹙眉凝視、欣喜開懷之相,一顰一笑里更是藏著刻在記憶里的入骨柔情,于旁人閱見尚且如此,為夫者于心中想必已憶之百遍,心如絞痛。
看卷一時我心中一半歆羨一半不以為然,神仙眷侶之多,現實中雖不甚多,瑪麗蘇文中卻不少見,沈復、蕓娘二人無非是小打小鬧,哪里比得上天馬行空的YY人生。一直看到卷三才仿佛被重重一擊,坎坷中一句一句皆是日常,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婆媳公媳矛盾、兄弟爭利、囊中羞澀的絕望無助、刮風下雨的.舉步維艱,沒有平常人一輩子遇不上的殺父之恨、家族世仇,有的全是生活中一天天相互扶持過來的坎坷際遇。看到“老親又以盟妓一端,憎惡日甚,余則調停中立。已非生人之境矣!焙汀袄C經之后,蕓病轉增,喚水索湯,上下厭之。”胸中悲憤、憂郁、焦躁集聚,難以自持,仿佛我便在蕓的身邊,陪她領略著一個個難以承受的白眼,仿佛我便是沈復,眼睜睜望著心愛之人受盡委屈卻無力改變現狀。好好一對眷侶,何以竟要遭受這樣的境遇!然而轉念,這便是生活的苦難,父母不會因忠貞的愛情而疼惜你,金錢也不會因瀟灑的做派而親近你,坎坷中,唯一的溫暖便是夫妻間的不離不棄相互勉勵和朋友一次次的出手相助。
想起剛剛成婚沈復便外出學習,兩個人刻了“愿生生世世為夫婦”的圖章,一人執朱文,一人執白文,通信時便印在下面。年紀如此之輕、相處如此短暫就可以認定彼此為生生世世的愛人,沈復和蕓娘,縱然命運多舛,仍是何其幸運!
不過薄薄一本幾十頁的小書,卻悄悄藏匿了一段不離不棄令人感佩的愛情。與其叫《浮生六記》作沈復的小傳,不如索性如蕓娘所說,取名《吃粥記》,去定格一份早夭卻深重的生生世世之情。
讀浮生六記有感 篇12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深愛之人,夢中追尋;聞夢中事,啟現上事”——《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清朝沈復所著,在看之前,便得知這是本作者的自傳體散文,而其中的前三卷主要記述了作者與其妻子蕓娘之間的日常生活。對于蕓娘,早有聽聞。畢竟她可是著名文學家林語堂稱之為“歷史上最可愛的人”。而考慮到作者生活時期為清朝,我本以為作者和其妻子的生活大抵也是逃離不出時代的限制,會相當拘謹,“最可愛的人”則或許是過稱了。而在看了書之后,才發現自己最初的看法實在是實在是愚昧,人的品性未必都會遭到時代的束縛,沈復和蕓娘便是經典的一對代表。他們的不羈、率真的性格,實在是令人欽佩。他們又是如此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為對方著想,以至于他們的.恩愛生活,有種跨越時代的自由,充斥著濃濃的愛意,著實令人羨慕。即使是現代人,怕是也難以達到他們的境界,所以看下來后可以說是被喂了滿滿的狗糧了。
對于沈復,實在是難得的專情好男子,他不圖名利,愿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只要身邊有蕓娘陪伴,便能得到最大的快樂。
對于蕓娘,則可以說是古代完美的女子了,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既有美貌,又成熟懂事,溫柔體貼,襟懷才識。難得的是,她并沒有因為當時時代的種種俗約而遭到束縛,她與沈復一樣有著不羈的性格,敢于直率地表達自己的心意,而她也同樣深愛著自己的丈夫,一心為丈夫考慮。這樣看來,稱她為“最可愛的女子”,絲毫不夸張。
對于這樣一對神奇的伴侶,試問有誰不會羨慕呢?而都說天道無情,果真如此。在書中一二卷中,作者就有暗示人生后面的坎坷,卷三更是以《坎坷記愁》為題。或許老天都妒忌起這對恩愛的夫妻,他們憂無慮的生活時光很短,沈復的人生道路頗為坎坷,很多時候為了維持家計不得不四處奔走,與蕓娘分離。而蕓娘則默默地承擔,直到后來大病一場去世。這樣的結局實在是令人痛心。
但整部作品的風格實際上是輕松愉快的,正如作品名一樣,《浮生六記》,“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沈復想表達的正是這“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快樂的時光著實短暫,這本書記載的則正是短暫的快樂時光,畢竟人生的坎坷已經把他們折磨的不成樣子了,而追憶當年快樂的時光,在夢中追尋自己所深愛的人,則是作者唯一能做到的事了!陡∩洝,可以說沈復是為了紀念自己的人生,也是為了紀念蕓娘,紀念他們相伴的日子,所記載下來的真實傳記,也可以說是寫給蕓娘的一封充滿深情的情書。這便是“深愛之人,夢中追尋!倍鴱倪@部作品中,我們才不是光光看著作者幸福的回憶錄沉淪其中便可,從這《浮生六記》中,我們是可以得到對自己人生的啟發的:或是珍惜當下,又或是追尋知己。這便是“聞夢中事,啟現上事”
【讀浮生六記有感】相關文章:
讀《浮生六記》有感05-26
浮生六記讀書心得01-31
《浮生六記》讀書心得02-09
《浮生六記》讀后感09-03
浮生六記讀后感04-17
浮生六記讀后感03-15
浮生六記讀后感10-02
浮生六記讀后感01-10
浮生六記讀后感15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