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讀后感(通用11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女神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女神讀后感 篇1
讀郭沫若之詩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舉一動,《女神》時的浪漫大膽、熱烈與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無影無蹤,墮落之快,如乘神七。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間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共57篇,多為詩人留學日本時所作。其中代表詩篇有《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在詩歌形式上突破了舊式詩歌的束縛,創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為“五四”以后自由詩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我國新詩的.奠基之作。可惜后來的女神不再重生,鳳凰不再涅盤。
晚期郭沫若的詩篇已成為政治的圖解,不但毫無詩意,而且多吹捧與諛辭,這種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令人震驚亦令人深思。“特立獨行”、“淡泊明志”等知識分子的傳統風流在1949年之后已成文化之恐龍。一切讓人懷念的人格風骨都隨著改朝換代的新社會逝去了。不過細讀文本,發現1949年之后的郭沫若在早期的《女神》詩篇里仍有其發展脈絡,倒不是憑空變形。不過,一切被放大到極致,看他晚年詩歌,真真是不忍入目。
女神讀后感 篇2
今天我讀完了郭沫若的《女神》,也想起了早些時候,我到郭沫若故居的情景,樂山沙灣古鎮沉浸在一片寥峭寒雨之中,我對郭沫若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對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當下,我為一個篤信文學的迷茫人,獨自徘徊在沫若故居后花園里,在灰蒙蒙天空之下,望不見遠處的美人山,僅有冬樹的寂寞,屋檐水的滴落,沫若兒時讀書的綏山山館毫無聲息地舊,好衰時喲。
魯、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這位在舊版《現代中國文學》上聲名赫赫的中國現代文人,此時此地,在自己的故鄉連同自己的故居,都成了歷史的一顆琥珀,一顆栩栩如生而被塵封遺忘的.文物。
當我跨出沫若故居門檻后,驀然回顧,驚訝這故居竟然為這樂山沙灣古鎮最后的瓦房民居了,那個舊時代最后的殘夢了。
遠山無影,寒氣籠罩著沫若故居老屋,真個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切切,叫人也無從尋尋覓覓了
多讀讀這些文人的作品,多走走這些文人走過的地方,感受一個文學的世界。感謝郭沫若讓我對文學燃氣熱血。
女神讀后感 篇3
讀了郭沫若的《女神》,準確的說是根本沒看懂,從網上找了很多資料,這才有些了解。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義詩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義精神。浪漫主義重主觀,強調自我表現。《女神》是“自我表現”的詩作,詩中的鳳凰等,都是詩人的“自我表現”。詩中的“自我”主觀精神,是強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義精神。噴發式宣泄的表達方式。浪漫主義以直抒胸臆為主要表達方式,詩中的直抒胸臆表現為噴發式的宣泄,《鳳凰涅盤》等詩最典型地體現這一表達特點。
奇特的想象和夸張。如從民間天狗吞月,想象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樣地狂叫”等。這種極度夸張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現強烈的個性解放要求和對舊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形象描繪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義的格調。語言方面,帶有強烈的主觀性的.色彩。一些描寫自然的語句中,染上詩人當時的主觀感覺。
《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來寄托、抒發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這是郭沫若詩歌浪漫主義的主要特征。在《女神》中,無論是古代神話、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還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選擇都十分巧妙、恰當、新穎,與要表達的感情內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風云雷電,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間傳說中天上破壞者的形象來表現對世界的反叛和破壞情緒,《爐中煤》用受壓于地下的、烏黑低賤的“黑奴”——煤的形象來表現勞苦者的愛國之情,十分新穎而恰當。
在詩歌形式上,突破了舊格套的束縛,創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為“五四”以后自由詩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我國新詩的奠基之作。
女神讀后感 篇4
女神是喚醒我們愛國的希望,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需要激起這個愛國的決心,激起全民的真正的赤子真心。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更是中國新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它凝聚著獨特的主題和風格,彰顯了五四時期的“愛國激情”,而郭沫若更是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的主將。
在詩集中,作者將想象與現實結合,通過神話故事,或是現實生活中普通的事物來表現破舊立新,用于革命的大膽叛逆精神。詩人作為舊時代的叛逆子,他站在新時代的頂峰,將無比強烈的情懷和恢弘的氣概注入了這本詩集,注入了這個時代。他將無限的豪情播撒,將處于迷茫的青年拉入了正途。 在“爐中煤”中,作者將自己自喻為爐中焦黑的煤塊,而更表現自己胸中的一腔熱火。他將祖國喻為年輕的女郎,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而表達在新的時代中,我們將埋葬過去,開拓未來。而在“鳳凰涅槃”中,作者將神話再現,用鳳凰的再生來預示舊中國將在烈
火中重生,將會抵御社會的黑暗,將會把所有邪惡和腐敗的勢力殲滅。而更表現了詩人對光明,新鮮,美麗,芬芳,生動,自由,悠久,凈朗的名族新生的向往,而渲染出大和諧,大歡樂的喜慶景觀。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郭沫若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將自己的滿腔愛國情懷化為遒勁有力的文字,來喚醒沉睡的名族。他的文字集中地體現了“五四”時期激昂奮進,毀舊促新的時代氣息,而他更是被譽為“給新詩安上翅膀的第一人”。
他運用了諸多的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將絕對自由安插在文字中,凸顯了新時代所需要的真正的氣息,引領了一代傳奇。
女神讀后感 篇5
聽老師講過郭沫若《女神》來由的一個演義版本。郭沫若讀到所謂“新詩第一人”胡適的新詩集《嘗試集》——特別是讀到“兩只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和“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時,非常非常地激動,不是因為覺得寫得好,而是因為非常非常地遺憾,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本該屬于自己的豐功偉績,拱手讓給了胡博士。“像這樣——或者比這還要好許多——的詩,我在家里寫了一大本子呢!可惜沒拿出去發表!”
今天讀過《女神》之后,其實我更愿意相信,當郭沫若讀到胡適博士的詩后,心中詩情勃發,熬了幾個晚上,于是《女神》就誕生了。
讀郭沫若的《女神》讀出的是蓬勃的激情。那恣肆汪洋的情感,猶如滾滾不斷錢塘潮,在人們的心中激蕩起萬丈高的浪花。比如在《晨安》一詩中,作者寫道:“……晨安!我年青的祖國呀!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晨安!我浩蕩蕩的南方的揚子江呀!晨安!我凍結著的北方的黃河呀!黃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塊早早融化呀!晨安!萬里長城呀!啊啊!雪的曠野呀!啊啊!我所畏敬的俄羅斯呀!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先驅者)呀!晨安!雪的帕米爾呀!晨安!雪的喜瑪拉雅呀!晨安!Bengal的泰戈爾翁呀!晨安!自然學園里的.學友們呀!晨安!恒河呀!恒河里面流瀉著的靈光呀!晨安!印度洋呀!紅海呀!蘇彝士的運河呀!晨安!尼羅河畔的金字塔呀!……”詩人以最真切的感情、最真摯的敬意,用自豪的聲音,遙向大海西岸的祖國問安,一口氣喊出27個“晨安”,這噴薄而出的情感,正是詩人對祖國的無限依戀。
我又想起老師的玩笑話:“同學們,上語文課的時候,我是不會阻擋你們沖出教室的,說不定哪位同學就是因為詩情勃發要去宣泄心中的激情,說不定哪位同學就是新時代的郭沫若呀!”當然,老師的原本用意可能是在委婉批評某些同學上課時間隨意進出教室,但是,換個角度,這何嘗不是對郭沫若詩歌的特點的形象概括呢?
真的,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為什么不學習學習郭老想唱就唱呢?可以進KTV盡情歡歌,也可以把自己的詩情傾注筆端,讓文字汩汩流淌。
我想唱歌呀我就唱,唱起歌來心情多么舒暢……
歌唱吧青年朋友們,因為生活本來它就是這么樣。
女神讀后感 篇6
想起顧城那首著名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我想擺脫過去的悲觀和失望,我不想再去關注丑惡,我們沒有理由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來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我要歌頌一切美好的事物,做我們力所能及的工作,讓靈魂升華,讓心靈慰藉,讓生活幸福。我改變我的看法,正是有悟于郭沫若的《女神》。那時的`社會應該更黑暗,可并不影響他樂觀向上、放聲高歌。
我就以我的這首歌,這篇特殊的“讀后感”,表達對郭沫若的感謝,表達我對生活的熱愛。
我更愿意風是溫暖的春風,吹響曲曲生命的贊歌;也許它是夏日的狂飆,我更愿意它帶來生命的甘霖;就算是吹黃秋葉的西風,我已隨風嗅到豐收的果香;就算是凌冽咆哮的北風吧,我開始了編織雪天的童話……
我更愿意花是絢爛的夏花,盡情綻放生命的蓬勃;我更愿意月是如水的明月,定能洗去思想者的寂寞;我更愿意雪是純潔的天使,向人類傳播品格的高蹈……
我要歌唱大海的深邃歌唱藍天的廣闊,我要歌唱草原的寬廣歌唱高山的巍峨,我要歌唱友情的真摯歌唱愛情的純潔,我要歌唱生命的意義歌唱幸福的生活,我要歌唱正義我們不要邪惡,我要歌唱勞動我們不要懶惰……即便人生有痛苦也要痛并快樂著,即便人間有黑暗也要歌唱新年的朝陽正在噴薄!
女神讀后感 篇7
我一直認為我并不擅長也并不喜愛讀詩,尤其是現代詩。因為我以為詩大多是用十分隱晦的意向與晦澀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然而,讀完郭沫若的《女神》,卻全然沒有給我這樣的感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其中作品多創作于1918年—1921年,此時作者正在日本留學。同時,我國五四運動爆發,讓與郭沫若一樣的許許多多青年喊出了振聾發聵的心聲。所以我以為,這部著作是人的作品,也是歷史的作品。郭沫若之所以成為一位作家,《女神》又之所以成為一代著作,源于其鮮明的個性。讀過《女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淺俗易懂的'語言卻排列出了如此蓬勃的感情,如此宏大的氣勢!那樣的蓄勢待發,那樣的昂揚磅礴,我想也必是一個二、三十歲的意氣風發的青年站在一個國家革新的轉角處發出的無所畏懼的吶喊。而這種吶喊的力度,無謂的氣魄,夾雜著狂妄的理想也許正是從近代直至今日的中國青年所欠缺卻向往著的,我們太久太久地屏聲斂氣,以至于已不敢用昂揚的姿態表達內心的壓抑。或許也是因此,即使有人批評《女神》“過于空泛、粗糙,有些詩作缺乏美感,不耐細讀,虛浮叫囂,浪漫濫情,幼稚可笑。”卻也一直流傳至今,并讓一批批青年產生共鳴。
所以,《女神》魅力之所在,或許正如聞一多所說:“五四時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滿了叫不出的苦,喊不盡的哀。他們的心也快塞破了。忽地一個人用海濤的音調,雷霆的聲響替他們全盤唱出來了,這個人便是郭沫若。”
女神讀后感 篇8
有人說《女神》充滿了個性,也有人說《女神》充滿了反抗精神,還有人說《女神》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可我卻喜歡其中洋溢的年少輕狂。
如火如荼的五四運動在全國開展,就像星星之火卻引起全中國形成一片火海,不僅燒遍了中華大地,也燒到了異國游子的身旁,在日本學醫的青年郭沫若也積極響應,寫出了大量的詩歌。據說郭沫若看到新詩第一人胡適的《嘗試集》,不禁感嘆道:“我寫的有好多呢!我寫的好多了呢!”于是便有了《女神》的出版。這是笑談。
但是,年輕的郭沫若確實太自信了,前有軍閥混戰,后有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再有日本對中國的蠶食鯨吞,中國的形勢極其嚴峻。可他卻還高喊:“我要去創造些新的光明……我要去創造個新鮮的'太陽……”在戰爭侵擾下的中國,實現這些談何容易啊!如此樂觀的呼喊,對前途充滿信心,還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再多的困難在詩人眼里也不值一提,再大的挫折在詩人眼里都變得渺小,這不是“年少輕狂”嗎?把困難和磨礪都不放在眼里,如此輕視困難、狂于世間,敢于去高談理想,敢于去克服困難,如此勇敢的大無畏精神,令吾輩汗顏。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們都注重自己的名聲,但沫若卻不,他高贊匪徒并號召我們向匪徒學習。他稱贊“克倫威爾、華盛頓等政治革命匪徒”,他夸獎“恩格斯、列寧等社會革命的匪徒”,他贊賞“哥白尼、達爾文等學說革命的匪徒”,他……好一個大無畏的精神!只有青年才會有如此沖動的熱情!置自身安危與身后浮名于不顧,為了自己的理想敢于犧牲一切。輕視浮名,狂于文壇,為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懈奮斗,如此一個年輕有為的青年怎不令人折服?
《女神》是一部充滿個性和浪漫主義氣息的作品,讀她仿佛讀出了沫若的萬千心事。我一直覺得《女神》之燦爛,便因沫若萬千心緒糾結于眉、沉浮于心,而在一瞬奔涌而出,“年少輕狂”成就了《女神》這一部燦爛詩集。
女神讀后感 篇9
在今年的寒假當中我認真的研讀了女神這本書,之所以想讀這本書,其實是因為被這個名字所吸引到了。在我的印象,女神是一種高不可攀的東西,書本怎么能描寫出女神的樣子呢?帶著這種疑問和好奇,我翻開了這本名叫女神的書,認真的研讀了起來,雖然一開始我讀的并不是很透徹,但是經過反復的閱讀和思考,我終于有了一點我自己的感悟。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開辟鴻荒的大我”即五四時期人們心中覺醒的、新生的中華民族形象如《鳳凰涅槃》中的鳳凰。臨死之前,它們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鳳鳥“即即”而鳴,凰鳥“足足’相應。凡鳥的淺薄和猥瑣,意在鞭撻現實中的丑惡和庸俗的同時,進一步襯托鳳凰自焚的沉痛和壯美。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五四”青年,就應該具有“五四”式的徹底,不妥協、戰斗和頑強的民族精神,“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種對自由與個性解放的熱烈追求,對人的價值、尊嚴和創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世界。
女神》誕生之時整個中國是一個黑暗的大勞籠,這激發了詩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鳳凰涅槃》中的鳳凰雙雙自焚乃是與舊世界徹底決絕的反抗行動,是叛逆精神的'強烈爆發與燃燒。作為一代的有志青年,我們應當具有這中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的叛逆的大無謂精神。借鳳凰“集香木自焚,再從死灰中更生”的古老傳說,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主體形象鳳凰,不僅是年青人的化身,也是民族覺醒的詩的宣言,更是我們青年學生閱讀的精神食糧。
當我讀完這本書以后,我才明白為什么他叫女神,他是一個我們的精神向往,我們的樂觀主義向往。書中對新世界的光明發出了吶喊,隊青少年發出的吶喊也對我們發出的吶喊。這是一本能夠激勵新一代年輕人的書籍,如果你閑來無事的時候,希望你也把這本書讀一讀,看一看,真正的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責任和良知。
女神讀后感 篇10
《女神》充分把地體現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鳳凰涅槃》借鳳凰“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的故事,體現了詩人否定舊我、詛咒舊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把社會的改造和個人精神的自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自新的決心。在《女神之再生》里,女神再也不能忍受黑暗混亂的世界,再也不安于在壁龕中靜享人間的犧牲,她們毅然來到世間煉石補天,創造能給世界帶來溫熱的新太陽。
《女神》熱情歌頌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的理想。如《天狗》一詩,塑造了一個“開辟洪荒的.大我”的抒情形象,這是一個充滿著個性解放精神、舊世界的叛逆者形象,它那種氣勢磅礴的不可遏止的激情,表達了在破壞中求創造的決心,體現了人民大眾的意志和力量。《匪徒頌》一詩,是對“五四”運動前驅者的頌歌,不僅歌頌了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歌頌了宗教革命、文藝革命、教育革命、自然科學的學說革命,還歌頌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湘累》和《棠棣之花》兩篇詩作,歌頌了我國古代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英雄。《湘累》中的屈原是人民意識的杰出代表,《棠棣之花》中聶嫈、聶政姐弟二人則是“愿將一己命,救彼蒼生起”的為人民自由、解放而犧牲的愛國志士。
《女神》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在《棠棣之花》里,歌頌了為祖國、為自由而英勇獻身的可貴品質。特別是《爐中煤》一詩,唱出了“眷念祖國的情緒”,感人至深。詩人以煤自喻,通過通紅的爐中煤形象,顯示他的那顆愛國赤心,喻出了愛國感情的熱烈程度;通過煤的燃燒,把光和熱帶給人間的情景,喻出了詩人為祖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的決心;敘述煤形成的千百年歷史,又喻出了詩人對祖國感情的深長。該詩巧妙的比喻,把愛國主義激情表達得既誠摯、熱烈,又委婉、細膩,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女神》又是一曲歌唱工農群眾及勞動創造的頌歌。《地球,我的母親》一詩,從謳歌地球--母親,到謳歌勞動,謳歌工農大眾,進而歌頌工農大眾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贊美工農是“全人類的保姆”、“全人類的普羅米修斯”,并表示了詩人愿做大地的兒子,來報答工農的深恩的愿望。
女神讀后感 篇11
《女神》完整地體現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在《女神》里,我們始終可以感受到一個情感飽滿的詩人接近狂熱的熱情,如火如荼。抒情的主人公,仿佛翱翔穹窿,“站在地球邊上放號”。
他熱愛一切美,只要是豪邁的、壯闊的、青春的,他都毫不吝嗇的禮贊,發自肺腑地崇拜。他向突破宇宙,詛咒東西方同是那些“污穢著的屠場”的涅槃鳳凰禮贊;他向“好像是赤的游龍,吃的獅子”的日出火云禮贊;他向提起全身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到”的無限太平洋禮贊;他向“一枝枝的手兒在空中戰栗的”十里松原禮贊。
詩人仿佛燃燒般急欲傾訴自己強烈的情感,面對“常動不息的大海”、“明迷恍惚的旭光”、“詩一樣涌著的白云”、“尼羅河畔的金字塔”,十指相扣,禱祝整個宇宙晨安。他的胸襟似乎已經容不下跳躍的心臟,他的血和海浪同潮,他的心和日火同燒,“太陽的光威,要把這宇宙來熔化了”,掙脫“陳腐了的舊皮囊”,如烈焰般燃燒一切污穢,改造新社會。涅槃重生是鳳凰的追求,好比克倫威爾敢行稱亂反抗王政,華盛頓抗糧拒稅私行歌劇,黎薩爾誓死抵抗力謀復國,偉大的時代精神帶給人熱血沸騰的躁動感,在詩人內心情感與情緒的波動中輝映涌動著、流瀉著。
詩人自比“天狗”,吞天沃日,擁有“全宇宙的總能量”,宇宙的一切都在光明和黑暗中涌動。中國的青年,新世紀的青年,他們再沒有少年老成的舊青年那萎靡的氣息和困頓的狀貌,他們再也不甘于做自然、社會和他人的`奴隸,他們充滿生命的渴望,他們是蓄勢待發的旗艦,是欲火吐房的春的欲望,他們為自己的新生命奔騰不息而感到狂喜和驚異。他們有自己的女神,有自己的太陽。
梧桐已經枯槁,醴泉已經消竭,四周冰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是時候了,新青年“一個個爭先恐后”,不斷地努力、飛揚、向上,他們是雄壯的飛鷹,掙脫黑暗的束縛,向光明中飛往。
詩篇處處洋溢著熱情與朝氣,充滿昂揚自信,相信未來相信希望,厭惡平庸,消滅腐朽的舊社會舊事物,永不停息的動,終將會掀起巨浪,吞沒“膿血污穢著的屠場”、“悲哀充塞著的囚牢”、“群鬼叫號著的墳墓”、“群魔跳梁著的地獄”。
【女神讀后感】相關文章:
寫給女神的經典說說03-02
自己是女神的說說04-10
女神節說說11-26
我的女神作文10-09
夸女神的句子02-27
女神節寄語11-21
寫給女神的情書01-02
夸女神贊美女神的經典語錄(通用440句)03-12
《女神》讀后感01-22
女神讀后感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