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市場調研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蔬菜調研報告范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蔬菜調研報告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蔬菜調研報告范文1
為了更好的掌握肅州區蔬菜、肉類市場生產加工、銷售有關情況,及時反映肅州區蔬菜、肉類生產、銷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掌握生產流通和儲備、投放等情況,我局組織專人走訪了蔬菜種植鄉鎮,專業合作社蔬菜生產基地,種植及養殖大戶,蔬菜肉類加工及倉儲企業,批發戶、零售市場及直銷店,并召開了有鄉村干部、相關部門、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負責人、種植及養殖大戶、批發零售市場代表等參加的座談會。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蔬菜、畜產品生產現狀
(一)蔬菜面積穩定,產量效益不斷攀升。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蔬菜面積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抓管理,強技術,增效益,使蔬菜產量穩步增長。20xx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19.77萬畝,總產量達到60.6萬噸 ,其中:洋蔥4.3萬畝,總產17萬噸,占蔬菜總產量30%,人均蔬菜占有量達到1392公斤。蔬菜栽培模式主要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露地蔬菜、特色品種和復種為主,其中:日光溫室2.29萬畝,占蔬菜總面積12%;大棚蔬菜4.78萬畝,占蔬菜總面積的24%;洋蔥、番茄、辣椒等加工外銷型蔬菜7.94萬畝,占蔬菜總面積的40%;露地精細蔬菜和復種秋菜4.76萬畝,占蔬菜總面積的24%。初步形成了設施高效菜、加工外銷菜、露地精細菜和秋季復種菜四大產業化生產格局。
(二)主要畜產品產量穩中有增。近幾年肅州區規模養殖發展迅速,畜禽生產總量持續增長,產出總體自給有余。肅州區草食畜牧業發展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的支持帶動下,已建成標準化養殖示范產業園2個,引進企業43家,累計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298個,規模養殖場1735個,培育萬元規模養殖戶16429戶,兩萬元規模養殖戶7177戶,創建省部級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場6個,市級標準化養殖示范場30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了56%以上。20xx年,各種畜禽飼養總量達到819.26萬頭只,比上年增加3.84萬頭只,增長0.47%,其中牛飼養量達到17.37萬頭,增長2.12%;羊飼養量達到138.83萬只,增長3%;豬飼養量達到21.59萬頭,增長3.2%;雞飼養量達到641.47萬只,下降0.2%。主要畜禽存欄達到331.85萬頭只,比上年增加5.84萬頭只,增長1.79%,其中:牛存欄達到9.53萬頭,增長2.25%;羊存欄達到76.82萬只,增長2.09%;豬存欄10.18萬頭,增長2.62%;雞存欄235.32萬只,增長1.64%。主要畜禽出欄達到487.41萬頭只,比上年減少2萬頭只,下降0.41%其中:牛出欄達到7.84萬頭,增長1.95%;羊出欄達到62.01萬只,增長4.2%;豬出欄11.41萬頭,增長3.73%;雞出欄406.15萬只,下降1.2%。主要畜產品中肉產量29643噸,比上年增加758噸,增長2.62%;蛋產量7059噸,增加114噸,增長1.64%;奶產量24600噸,減少570噸,下降2.26%。
(三)蔬菜、畜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在帶動基地、繁榮市場、促進流通發展方面初顯成效。全區已建成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58家,其中建成西部科技、敦煌百佳、西域陽光、康博食品等以加工銷售蔬菜為主要業務的企業49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西部科技公司),省級龍頭企業1家(康博食品公司),市級以上龍頭企業8家。49家蔬菜加工企業中有9家企業建立了專門的科研機構,13家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7家企業獲得對外出口經營權,以此帶動形成了總寨、清水、下河清洋蔥和上壩番茄、三墩辣椒等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集約化生產基地。大宗蔬菜加工類型也由過去單一的初級涼曬加工、脫水加工發展到目前的醬制加工、冷凍加工等,設計加工能力由過去的5萬噸增加到8萬噸,實際加工量5萬噸。加工品種由單一的洋蔥發展到目前的韭菜、胡蘿卜、四季豆、青紅椒、香蔥、大麥青苗、番茄醬等多類產品,年加工量占到蔬菜總量的38%。加工產品主要銷往東南亞、歐洲及國內沿海等各大城市。在蔬菜倉儲保鮮方面。全區已建成特爾鮮農產品批發市場、春光蔬菜批發市場、大敦煌農產品公司和泰達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等4大市場,年倉儲保鮮能力達13萬噸,年銷售收入可達5.8億元。特別是特爾鮮公司,目前擁有果菜冷藏保鮮庫24座,年貯藏保鮮蔬菜水果等5萬噸,年周轉銷售以洋蔥、白菜為主的農產品7萬噸;春光蔬菜批發市場擁有5500噸果蔬恒溫庫和2萬噸的果蔬農產品保鮮貯藏庫各一座,為農產品貯藏保鮮業的`發展積蓄了后勁。目前肉奶加工企業主要有6家,其中,屠宰牛羊、豬、雞各1家,奶加工企業3家。畜禽肉類加工還處于傳統屠宰銷售,奶產品主要以鮮奶收購保鮮加工為主。
(四)蔬菜、畜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拓寬。外銷蔬菜品種主要以洋蔥、白菜、甘藍、韭菜、食用菌、番茄、辣椒、茄子、果品等產品為主,以洋蔥為主的鮮品主要銷往廣州、深圳等8個國內沿海城市及韓國、日本、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白菜、甘藍、韭菜、食用菌主要銷往新疆、青海、內蒙、衛星發射基地等國內30多個大中城市,年外銷50萬噸(含中轉銷售),外調蔬菜基本保持在年13至15萬噸。
牛羊肉外銷主要以活畜為主。牛主要以牛犢為主,外銷張掖、武威等地,羊主要外銷新疆等地,隨著規模養殖的快速發展,牛羊外銷量逐年增加。雞和蛋基本滿足本地市場需求。但生豬還滿足不了本地市場需求,基本不外銷。
二、存在的問題
1.設施蔬菜種植總量不足,經營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肅州區長年設施蔬菜2萬多畝,季節性設施蔬菜4萬多畝,兩項合計占蔬菜總面積的36%。近年來區上以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契機,從政策、規劃、資金等方面加大了設施蔬菜生產的扶持發展力度,建成了一批設施蔬菜產業園區,推動了設施蔬菜的規模發展。但同時存在“有建設規模,無經營規模”的現狀,由于小區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帶來產品多元化的問題削弱了規模效益的發揮。加之過去建設的日光溫室大都分散經營,而且溫棚年久失修,空棚逐年增加,大大減少了設施蔬菜的生產份額。
2.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不盡完善,輻射帶動外銷功能弱。近年來,設施蔬菜種植和規模養殖的快速發展,蔬菜、畜產品產品的總量逐年增加,而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特別是現代農業種養基地,缺乏產地市場,而且市場信息服務相對滯后,從事蔬菜產品運銷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實力弱、外銷能力不足,銷售渠道狹窄,再加上我區還沒有帶動實力強的全產業鏈深加工龍頭企業,部分農產品也還存在季節性銷售不暢問題,若不認真加以解決,將會成為整個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3.生豬飼養量不足,沒有形成規模化養殖。從目前情況看,肅州區千家萬戶退出生豬養殖,規模化養殖已悄然興起,已建生豬養殖小區、養殖場生豬飼養量在百頭左右小規模的養殖戶居多,千頭以上規模養殖戶只有4戶,生豬養殖表現總量不足,市場占有份額小,生豬屠宰企業深加工能力不強,沒有與養殖農戶形成利益、風險共同體,抗風險能力弱,生豬養殖優良品種依賴性強,缺乏龍頭養殖企業帶動,致使養豬業在低層次上徘徊。
三、對策建議
1.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設施蔬菜規模發展。區委區政府要把蔬菜、畜產品生產、銷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狠抓落實,圍繞規模發展制定中長期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 出臺扶持發展政策,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大戶直接從事設施蔬菜規模經營,從根本上解決千家萬戶無法解決的規模發展問題和有建設規模、無經營規模的問題。真正從擴大種植規模和強化經營主體上實現產銷規模效益。
2.培育新的生豬養殖基地,提高豬肉自給水平。針對肅州區目前存在的本地豬源供應不足,現行生豬養殖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政府應采取果斷措施,從規劃用地、項目支撐、技術服務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改造一批養豬大場大戶,新建一批養豬大場大戶。建議從全局考慮,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新上一個養殖、繁育、加工增值、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豬發展企業集團,年銷售規模應在5萬頭左右,以此帶動生豬產業發展,增強豬肉自給能力。
3.建立政府肉類儲備,調節平抑肉價。市區應出臺有關政府肉類儲備政策,建設肉類儲備設施,建立價格調節基金,調節肉價不穩,給養殖業帶來的風險。在肉價過于走低的情況下,政府進行儲備收購;在肉價過快上漲情況下,政府動用價格調節基金,投放儲備,以平抑肉價過快上漲。
4.規劃建設農產品批發大市場。隨著肅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不斷推進,農產品外銷成為政府提前研究的主攻方向,在規劃建好有形市場的同時,注重發展無形電子商務市場,使有形和無形市場相結合,產地和銷地市場相匹配的互動高效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特別是亞歐大陸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打通了河西走廊貿易快速通道,為今后農產品外銷奠定了基礎, 政府應把建設農副產品批發集散市場作為外銷的重要載體和平臺,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規劃,大視野洞察,在提升現有市場功能的基礎上,至少還需建設2個大型批發零售市場。同時,對集中連片蔬菜種植在萬畝以上的陸地蔬菜基地和千畝以上的設施蔬菜園區,要充分考慮建設產地市場,盡可能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實現產銷短距離對接。
蔬菜調研報告范文2
初春二月,筆者來到xx縣能禹鎮,一位農民欣喜的告訴筆者:“今年蔬菜價格好,今年我種了1畝茄子,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這都是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帶來的好處。”
能禹鎮是xx冬早蔬菜的主產區之一,全鎮6300多戶農戶,每年種植冬早蔬菜10000多畝,蔬菜外銷量達20000多噸,蔬菜收入占全鎮農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去年以來,能禹鎮黨委、政府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縣委政府《關于加快綠色產業建設的決定》精神,把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作為促進財政增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首要任務,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千方百計抓好落實,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宣傳發動,努力提高群眾認識
為提高群眾對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認識,把群眾的傳統生產觀念轉變到無公害生產的認識上來。能禹鎮采用廣播、錄像等宣傳媒體以及召開群眾會的方式,廣泛向群眾宣傳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意義、生產規程和要求,宣傳市場對無公害農產品的需求和檢測制度。同時,抓住州農業局在能禹鎮搞試點的機遇,積極邀請州縣農科部門的科技人員深入到7個村委會,召開群眾會、團員會、種植大戶和科技示范戶等會議,向廣大群眾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知識的系統宣傳和科技培訓,提高了群眾的認識,激發了群眾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切實抓好干部培訓,提高干部服務素質
為切實提高干部對無公害蔬菜的認識,提高干部服務群眾、指導生產的能力。鎮黨委、政府多方邀請懂科技、精通生產技術的科技專家,對全鎮干部進行集中學習培訓,并將生產環節的措施要點,禁用農藥的名稱、種類等技術資料印發到干部手中,督促干部加強學習,做到能熟記、會運用。通過培訓,有效提高了干部服務生產、服務群眾的能力。
三、強化監管,堵死源頭
發展無公害蔬菜,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是重點。為此,鎮黨委、政府一方面號召農戶認真清理家中留存的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主動進行銷毀;另一方面,積極組織工商部門認真清理整頓農藥銷售門市,強化市場監管,嚴禁禁用農藥的銷售,對剩余的禁用農藥,責令其限期處理,為無公害蔬菜生產提供了保證。
四、搞好基地示范,發揮帶動作用
在州、縣農業局的指導、支持下,通過對土壤、氣候、水資源的廣泛調研、分析、對比,能禹鎮把摩訶村委會集中連片的1460畝種植區和龍泉村委會近3000畝的生產區域作為全鎮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區。在示范區內建立高毒高殘留農藥警示牌,把無公害蔬菜生產禁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名錄清楚標明,對農戶進行經常性警示教育,嚴格監督和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禁用化肥。同時,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規程要求,對示范區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措施,采用物理殺蟲方式,安裝殺蟲燈,有效殺滅害蟲,減少蔬菜用藥量和用藥次數。州縣農科部門專家,及時指導農戶正確使用農藥、化肥,極積幫助解決農戶在生產種植無公害蔬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保證蔬菜生產按無公害標準進行。
五、干部駐村包社,狠抓科技措施落實
為把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能禹鎮嚴格執行領導干部分片負責、駐村包社制度。通過領導掛點、干部包村,把宣傳做到一家一戶,把科技措施落實到田間地頭,積極引導群眾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指導幫助群眾加強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使無公害蔬菜生產順利發展。
由于措施有力,落實到位,20xx年能禹鎮完成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21826畝,比上年增長15%,蔬菜外銷量達30532.2噸,比上年增長27.6%,蔬菜總產值達2748萬元,比上年增長46 %。建成了摩訶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龍泉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區。20xx年,能禹鎮摩訶村委會種植的“以色列119番茄”、“香研鮮食辣椒”,丙華村委會種植的“熱壩番茄”等幾個品種已達到了無公害蔬菜標準,順利通過無公害蔬菜質量檢測認證,為全縣的無公害蔬菜生產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能禹鎮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深入宣傳發動,提高群眾認識是關鍵
元謀蔬菜已有20多年的歷史,農民在蔬菜種植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耕作方法和管理經驗,而無公害蔬菜生產是一個全新的事物,需要一套新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要使群眾摒棄舊的耕作技術和管理經驗,接受并掌握新技術,提高群眾認識是關鍵。能禹鎮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廣泛向群眾宣傳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意義,提高群眾對縣委政府發展綠色產業決策措施的認識,增強他們的危機感和緊迫性以及生產的極積、主動性,為無公害蔬菜生產順利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提高干部素質,強化服務職能是基礎
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干部是基礎。能禹鎮首先對全鎮機關干部進行科技培訓,使干部熟練掌握生產無公害蔬菜的技術、措施和要點,增強其服務群眾、指導生產的能力;其次,強化責任的落實,采取干部駐村包社的做法,深入田間地頭,應用所學知識、技術,積極引導幫助群眾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科學化管理。以深入、扎實的工作作風推動了無公害蔬菜生產的順利發展。
三、建立示范基地,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是動力
元謀發展無公害蔬菜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有些科技措施尚需試驗、摸索、逐步完善,且農民的質量安全意識淡薄,對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的'接受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無公害蔬菜生產只能遵循試驗、示范、推廣的原則,循序漸進、逐步發展。因此,能禹鎮在州、縣農科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分別在摩訶、龍泉建立了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通過基地帶動,農民生產種植無公害蔬菜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提高,初步掌握了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和措施,為加快推進創造了條件。
從長遠看,能禹鎮無公害蔬菜生產還應著重抓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緊申報無公害蔬菜質量檢測認證
由于發展無公害蔬菜需施用低毒、低殘留、高效生物農藥,見效慢,價格比普通農藥高,導致生產成本增加,無公害蔬菜生產出來后,由于沒有及時申報質量檢測認證,因此,無任何標識。上市后,只能同普通蔬菜混賣,價格優勢難以體現,優質不優價,嚴重挫傷了農戶生產種植無公害蔬菜的積極性。為此,要加緊申報無公害蔬菜質量檢測認證。通過質量檢測認證的產品,要實施名牌戰略,積極培植名品名牌,牢固樹立質量意識、信用意識、特色意識。及時向工商部門辦理商標注冊登記。同時,注重產品包裝,在產品的包裝上清楚標明產地、商標、認證標志等有關事項,不斷改善蔬菜包裝質量和條件,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嚴格區分與普通蔬菜的差異,有效解決無公害蔬菜優質不優價的問題,進一步激發農戶生產種植無公害蔬菜的積極性。
二、強化市場檢測,嚴把市場準入關
要逐步建立健全市場檢測體系,對上市交易的蔬菜產品進行質量檢測,對達到無公害標準的產品,在交通運輸、專柜開辟、市場銷售等方面,實施扶持和政策優惠;對達不到無公害標準的產品,實行淘汰制,限制其產品上市交易。促使廣大農戶不斷增強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標準化生產意識,保證蔬菜生產按無公害標準、要求進行,有效提升整個蔬菜產業的質量和檔次。同時,逐步建立基地監測網絡,合理布設田間生產、農藥監測站(點),并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形成監測網絡,對基地內外的無公害蔬菜產品,進行定期不定期抽樣檢測,確保產品質量。
三、加強營銷網絡建設,不斷拓展市場空間
要積極培育無公害蔬菜專業市場,進一步拓寬營銷網絡,要通過“政府抓展銷、企業搞聯銷、市場促營銷、農民經紀人跑販銷”等多種途徑,引導各類流通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和購銷大戶參與無公害蔬菜營銷活動。進一步扶持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扶持和發展各種形式農產品產銷合作組織、科技專業協會,提高蔬菜產銷組織化程度,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以高效的運作機制,形成全新的產業化發展格局。積極探索現代營銷手段,開辟直銷、產銷直掛、凈菜配送、無公害蔬菜產品銷售專柜等營銷服務方式,不斷拓展市場空間。
四、強化科技支撐,完善服務
農科部門要研究制定適用于元謀地區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技術規范、栽培模式。要保證蔬菜生產達到無公害標準,需要有一套規范化的技術體系支撐,其中,涉及環境質量、種苗生產、關鍵技術、監測管理、栽培制度、病蟲草綜合防治、科學用藥、平衡施肥等。通過這套技術體系的研制和應用來控制農藥、銷酸鹽等的污染。要做好新品種、新肥藥的引進、示范、推廣應用和管理規范工作。各級農科部門要精心選育一批品質好、抗病力強的蔬菜品種進行推廣種植,要繼續完善蔬菜產品病蟲害預警、預報制度,指導農戶掌握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積極推廣運用各種切實可行的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及時幫助解決農戶在無公害蔬菜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五、不斷延伸產業鏈,走無公害產品精、深加工之路
蔬菜產業由于產業化程度不高,蔬菜精、深加工企業少,蔬菜產品大多是鮮菜直接進入銷售環節,一方面,不利于蔬菜保鮮、貯藏、運輸;另一方面,由于菜季相對集中,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大,使蔬菜產品質量和整體效益難以體現。因此,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積極進行招商引資,千方百計引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著力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建設,加強管理,完善服務,落實相關優惠政策、措施,全力扶持,培強壯大綠色食品加工企業,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實現蔬菜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建設,努力提高產業化水平。
蔬菜調研報告范文3
一、菜市場總體情況
我縣菜市場的總體數目約80個(其中絕大多數是趕集式的墟場)。位于縣城的菜市場有XX市場、XX市場、XX市場和XX市場等4個。按地理位置分,XX市場、XX市場及XX市場處在XX的老城區,而整個XX片的XX開發區卻只有一個XX市場;按建成時間分,XX市場和XX市場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開業的老牌市場,近兩年已全部改造成標準化凈菜市場,XX市場則是今年剛建成開業尚未產生效益的市場,而XX市場卻仍在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十一月底竣工營業;按市場規模分,XX市場是目前縣城最大最繁華的菜市場,其營業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有200個攤位、30來個門面,其年成交額達2.5億元。剛建成的XX市場營業面積有2200多平方米,擁有攤位160多個;在建的XX市場營業面積有多平方米,攤位120個;XX市場營業面積為400平方米,有攤位60來個,年成交額達0.6億元。
除縣城的4個菜市場外,我縣其余的菜市場全部分布在各鄉鎮,我們統稱為農村市場,這些農村市場中規模較大的有型市場有洋溪、槎溪、水車、孟公、白溪、圳上等6個中心市場,他們的營業面積在到5000平方米之間,攤位個數在100到300之間;都是每天營業的日日場。除此之外,其余的農村市場都是4至5天才趕場營業一次的墟場,并且一般都是沒有固定地點的馬路市場,每逢趕場日便人流擁擠,交通阻塞,“臟、亂、差”現象相當嚴重。
二、菜市場管理體制
我縣80來個菜市場當中,屬國有所有制的只有城區的XX、XX兩個城區市場以及26個農村墟場,其余的都是一些私人股份市場或村辦市場。國有所有制市場由縣市場服務中心管理,按理說縣市場服務中心應是管理全縣市場的公益事業單位,但當初卻定性為自收自支、自負盈虧,實行企業化管理的單位,這種體制對市場建設與管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一是由于市場服務中心是事業單位性質,到銀行貸不到一分錢,而無法搞市場建設;二是市場服務中心實行企業化管理而沒納入財政執行“收支兩條線”,財政無任何撥款,但稅費卻“五花八六”,負擔重,職工工資毫無保障;三是由于市場服務中心只有服務職責,沒有管理職能,導致平時的收費工作和市場規范管理工作難度很大,就連自己管轄市場的周邊冒市也無法規范整頓,而更何況對其余市場進行規范管理。因此,目前市場服務中心只能在自己管轄市場內履行服務職責,無法進行市場的規范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市場的監管力度也不到位,至于那些私人股份市場與村辦市場,則在管理體制上沒有統一模式,各作其主,隨心所欲,從而導致我縣農貿市場的管理體制混亂不堪。
三、攤位租金收取情況
我縣城區各菜市場對攤位租金的收取一般是采取年收的方式,就是先定好攤位的年租金,然后由經營戶一次性交清,而在農村市場,由于收費難度更大,加之都是墟場,因此也采取月收或季收的方式收取攤位租金。從收取的數目來看,由于受單位體制的限制,縣市場服務中心對攤位租金的收取一般很難按政策及物價局核定的收費標準足額收取到位,農村市場更是寥寥無幾。
四、菜市場經營的財務情況分析
我縣城區現有的4個菜市場當中,XX市場正處于在建當中,XX路市場剛建成尚未產生效益,只有縣市場服務中心管理的XX與XX兩個菜市場是歷史悠久的老牌市場,就這兩個市場來說,每年的市場收入合計也只有150萬元左右,這是目前縣市場服務中心的.主要經濟來源,其余農村市場一般都是利用率極低的場棚市場,年久失修,設施陳舊,破爛不震堪,本來就收不抵支,加之經過的冰災后更是雪上加霜,每年用于農村市場的維修費就高達80余萬元。因此,縣市場服務中心每年的市場收入除去108名職工的工資及正常辦公開支后,缺口達250余萬元,按“收之于市場用之于市場”的原則,每年都是收不抵支。
五、縣政府在加強市場建設和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投入
近幾年來,縣委、政府在加強對農貿市場建設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別是去年我縣開展創建省級衛生縣城文明城市以來,對農貿市場的建設管理更加重視。
1、加強馬路市場的整頓。
馬路市場是我縣普遍存在的一大現象,90%的農村市場都是馬路市場,“五里一市、十里一場”,各個鄉鎮都有。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歷史根源造成的,這些市場一般都是解放前選址開業的,人們在這里經營購物已有幾十上百年的歷史習慣。馬路市場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這些市場很多都選在省道、國道兩邊經營,每逢趕場日便人山人海,菜擔子、流動車輛、地攤到處都是,加上吆喝聲、叫喊聲,雜七雜八,交通嚴重受阻,市場的“臟、亂、差”特別嚴重,過往人群與當地群眾都怨聲載道。這些馬路市場嚴重損害了我縣的城市品位,曾經在人大、政協兩會上許多委員代表紛紛提出整頓馬路市場的建議提案。近幾年,引起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縣政府每年組織交通、工商、商務、公安、城管、公路、建設、規劃等職能部門,對全縣馬路市場進行專門整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歷史習慣根深蒂固和市場建設的硬件設施難以跟上,我縣馬路市場仍然存在還是難以根除。
2、加強市場投入。
自我縣開展創建省級衛生文明城市以來,縣政府對農貿市場的建設投入加大了力度,近兩年,先后對XX市場和XX市場的農改超改造工程投入220余萬元。經過改造后的XX與XX兩市場,從下水溝到地面、從墻面到頂面都裝修一新,市場攤位都是標準化凈菜市場攤位,活禽區與水產區都是相對獨立的銷售區域,市場設置了監控中心、信息發布中心及農藥殘留檢驗檢測用房,整個市場的硬件設施完全符合標準化凈菜市場的要求,場內布局規范合理,商品擺放整齊美觀,完全改變了改造前那種亂拉亂扯、亂堆亂放、亂吐亂丟的現象。可以說,通過政府投資改造后的XX與XX兩市場是一個完全實行全封閉式管理的農貿市場,既整潔美觀、方便適用,又顯檔次品位,是我縣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加強對市場的規范管理。
在這次“雙創”工作中,縣政府將縣市場服務中心列入創建單位,要求對全縣農貿市場進行規范管理,并且針對市場的布局、商品的擺放、衛生保潔、健康教育、經營秩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對各項工作進行了細化。按理說這確實是有利于各農貿市場的規范管理,但由于實施主體是縣市場服務中心,而市場服務中心受自身體制的制約,沒有職能去管理其余的私辦市場,所以只能在自管市場中按照縣政府的要求和標準去規范管理市場,其余的私辦市場卻仍然我行我素。為此,目前縣政府正在研究準備成立新化縣市場管理辦公室,加強對全縣各類市場的規范管理。
六、我縣在創新農產品零售方式方面所做的工作
自從對XX、XX兩市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后,我們將農產品的價格行情在信息發布屏上予以宣傳,同時對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的檢測,以便消費者明白市場行情,買得稱心、吃得放心。此外,農戶和商家實行“農超對接”,直接從菜農基地進菜,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這些舉措都大大也加快推動了農產品的營銷。
七、對進一步加強菜市場建設、完善農產品零售網絡的建議
1、盡快成立全縣市場的專門管理機構,賦予其管理職能。以便規范管理各類市場,搞好我縣“菜籃子”工程,提高我縣城市品位。
2、進一步加大對農貿市場的建設與投入力度。目前我縣縣城僅4個農貿市場,這對于20多萬縣城人口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XX開發區僅一個市場。因此,請政府行政劃撥土地,加大市場建設力度,方便群眾購物,搞活農產品流通,美化我縣市容市貌,保障“雙創”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蔬菜調研報告范文4
為了解掌握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情況,近期,市委辦組織文秘人員赴農委蔬菜辦及大村、長虹、賽力等蔬菜基地進行了調研,并組織部分蔬菜生產農業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了意見和建議,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為加快推進我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有效緩解我市蔬菜供應不足現狀,切實解決群眾“買菜貴”的難題,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蔬菜配套專項獎扶資金從XX年的50萬元提高到今年的100萬元,并計劃三年新增各類保障性蔬菜基地3000畝,其中今年新增保障性蔬菜基地1000畝,改造老基地200畝。從調研情況看,今年以來我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呈現出三個明顯特征:一是推進速度較快。全年1200畝任務已落實到相關鄉鎮街道,新建基地全部完成了土地流轉,明確了投資主體,部分基地建設已完成大半。二是建設標準較高。全市1200畝基地,設施蔬菜基地占一半,其中復式二代棚占比達10%以上,河瀝、西津、竹峰部分基地建設了現代化智能育種、育秧大棚。三是推進合力較強。初步形成了由市“菜籃子”辦牽頭,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為投資主體,相關鄉鎮街道和村積極配合的推進合力。
二、存在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市蔬菜基地發展在生產、流通、保障等環節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投入大。以設施大棚為例,新建1畝標準化普通鋼架跨度棚(含農膜)需要1.5萬元,復式二代棚需要4萬元,而建設擁有自動化噴淋、溫控及物聯網監控系統的現代化智能蔬菜大棚則需要幾十萬元。一個基地以100畝的規模來計算,就需一次性投資幾百萬元。加上農用物資化肥、農膜、農藥逐年漲價,若再購買機械,興建水利、道路、冷庫等配套設施,則需要更大的投入,對于一般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來說難以承受。
二是用工難。蔬菜種植是勞動密集型和精耕細作型產業,用工是關鍵。目前我市農村多為年老體弱者留守,青壯年基本在外務工,可用勞動力較少。留守勞動力工資雖較低但因文化層次不高,技術難掌握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一般青壯勞力工資高達80—100元每天,遇農忙時節價格更高,甚至出現無人可請的局面。同時,懂技術、有經驗的農技人員嚴重匱乏,導致在品種布局、茬口安排、育苗育種、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都存在問題。
三是用地難。蔬菜規模化種植用地難,一方面,我市屬典型山區縣市,田地面積較少,適宜蔬菜生產的連片土地更少,且蔬菜種植最怕水患,而我市連片耕地基本都在沿河地帶;另一方面,由于蔬菜種植投入較大,回報需時長,龍頭企業和大戶希望土地流轉時間長,但部分農民惜地思想較重,不愿長時間流轉。此外,各蔬菜基地建設中,除種植區外,保鮮庫、曬場、農機具庫房等附屬設施需建設用地指標難獲取情況普遍存在,亟待解決。
四是銷售難。我市蔬菜市場建設滯后,無一處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市區大華、中心市場、河瀝橋東、橋西農貿市場攤位資源緊張,費用較高,且均未設立保障性蔬菜基地直供攤位。目前蔬菜基地蔬菜銷售主要有兩種:一是菜販子上門收購,二是大華市場外夜市批發(必須于每日6:30前撤出,否則只有賤賣)。據了解,我市蔬菜基地蔬菜流通環節大體為:菜農——批發商——二次批發商——菜販(零售商)等三到四個環節,銷售難不僅挫傷了菜農生產積極性,也推高了市場蔬菜價格。
五是風險大。蔬菜種植受季節、天氣影響較大,抗災能力弱,尤其是大風、大雪、冰雹等惡劣天氣和水患影響更大,露地蔬菜更甚,而與之對應的`,農業保險對蔬菜種植目前仍然缺位,菜農收益難以保障。與此同時,各基地由于缺乏有效對接和統籌安排,蔬菜種植的品種、時間茬口往往重合,蔬菜生產經常出現區域性、結構性和季節性過剩,導致“菜賤傷農”。
三、對策建議
“菜籃子”工程事關民生,群眾關注,鑒于我市基地面積缺口較大、建設任務較重、時間周期較長,建議市委、市政府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重點抓好三個方面:一是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相關職能單位和鄉鎮街道參加的領導組,統籌抓好 “籃菜子”規劃布局、協調推進、項目整合等;二是制定“菜籃子”建設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菜籃子”基地建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科技服務、政策保險等各個環節的獎補政策,引導“菜籃子”有序健康發展;三是加強目標考核,形成任務明確、責任到位、合力推進的良好格局。具體建議如下:
1、關于基地建設獎補。目前,我市對新增集中連片100畝的露地蔬菜,獎勵500元(民生400元+產業化100元),對新增集中連片100畝的鋼架大棚基地(含復式二代棚和智能化大棚),獎勵3000-4000元。露地蔬菜和普通鋼架大棚獎勵標準較周邊不低,但考慮我市耕地現狀和政策的引導作用,建議不提獎勵標準,適當降低門檻,集中連片100畝降為50畝,對復式二代棚和智能化大棚,獎勵標準適當提高到5000元和10000元,并設單戶上限封頂。
2、關于資金扶持。①加強項目整合,將連片蔬菜基地建設與美好鄉村建設有機結合,積極整合涉農尤其是小流域治理、高標準農田治理等項目資金,加強對連片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②加大融資支持,建立蔬菜基地建設貸款擔保和貼息機制,引導銀行創新金融產品,支持蔬菜基地建設。
3、關于用地支持。①借鑒銅陵做法,按每畝給予鄉(鎮、街道)村500元工作經費,調動鄉村積極性,促進土地有序流轉。②積極探索蔬菜基地建設與農村土地復墾耕作層復耕項目相結合,實現復耕土地高效利用、蔬菜連片發展與增加農民收入多贏。③調劑解決蔬菜基地保鮮庫、曬場、農機具庫房等附屬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問題。
4、關于用工問題。①加強宣傳、引導、培訓,鼓勵農民就近轉移為農業產業工人。②借鑒我市企業用工相關扶持政策,在外來“務農工”子女入學、戶口、住房等方面給予配套,支持龍頭企業和能人大戶對外引進農業產業工人。
5、關于生產指導。①編制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堅持因地制宜,實施“一村一品”,實現錯位發展。②由“菜籃子”辦牽頭成立蔬菜產業行業協會,統籌協調指導全市蔬菜生產,加強產銷動態監測與預警分析,適時發布價格和供求信息,科學引導生產經營活動。③加強蔬菜科技隊伍建設,完善市、鄉和基地村三級蔬菜技術服務體系,建立蔬菜生產技術人員與基地的對接幫扶制度,提高蔬菜服務能力及指導到位率。
6、關于銷售流通。①加快農貿市場建設,盡快規劃建設一座大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加快標準化農貿市場新建改造步伐,在農貿市場設置基地直銷區域、直銷攤位。②鼓勵蔬菜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在城區建立配送中心和社區直銷店,對在城區建店的,給予一次性獎勵或房租補貼。③鼓勵蔬菜龍頭企業、能人大戶面向寧國城區市場,借鑒和縣做法,對年銷售市區生鮮蔬菜達一定規模的,給予一次性獎勵。
7、關于蔬菜保險。建議將蔬菜保險納入政策性保險大范疇統籌考慮,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與相關保險公司協調開展蔬菜生產農業保險試點,降低蔬菜生產風險。
蔬菜調研報告范文5
菜市場是指一區域內用于銷售蔬菜、瓜果、水產品、禽獸、肉類及其制品、豆制品、熟食、土特產等各類農產品和食品以零售經營為主固定場所。現在菜市場已經不完全是那種自發形成馬路市場,而是相當一部分菜市場是政府為了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要而建立固定區域。菜市場與人們生活是息息相關。當前,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以及“農貿小市場,民生大工程”政策與號召下,大力推動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經營規范農貿市場建設,對于降低流通成本,方便和促進居民消費,穩定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重要作用。但我們知道理想是美好,現實是殘酷,當前菜市場遠遠沒有達到我們預想狀態,許多問題依然存在,例如人們提到菜市場想到不是菜市場井然有序,價格公允,以及相關部門管理得有多么好,菜市場有多么干凈等等。可能我們經歷菜市場依然是那種比較臟亂,沒有什么秩序,更嚴重是我們一進菜市場就會感到一股難聞味道,甚至于有一種再也不想進菜市場沖動。針對這些問題,為全面、準確掌握市區菜市場基本情況,以及存在主要問題,以便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我們對我們附近陽邏菜市場展開了一次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 調查目的
掌握市區菜市場基本情況,以及存在主要問題,以便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
二、 調查對象
分布在陽邏三個菜市場,即分別是陽邏平江集貿市場、中商附近菜市場和中百附近菜市場。三個菜市場其中陽邏平江集貿市場和中商附近是由政府規定設立,但中百附近菜市場是由當地老百姓自發地在哪里擺攤,賣一些蔬菜之類東西,雖然也會有城管在哪里管理,但仍然很混亂。
三、 調查時間
xx年xx月xx日上午星期六以及12日早上
四、調查方式
由于考慮到菜市場人潮太過擁擠以及賣家也會忙著照顧自己生意,根本沒有時間來完成一份問卷調查,所以我們小組成員采用是一問一答式方法,既有我們提出問題,有隨機抽到大媽或者哥哥姐姐回答,其中剛好那天遇到城管在哪里對菜市場秩序進行維持,我們也就政府方面提出了一些問題。可以說問題回答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些問題,也得到他們積極熱心回答,還有一些照片獲取也是一門見證。所提出問題見附頁。
五、調查內容
主要是了解附近群眾對菜市場看法,出于什么樣考慮將菜市場設在這里,菜市場設在這個地方設立有什么樣優點以及缺點,以及菜市場平常是怎樣進行管理,還有就是早上那一陣人流后殘留垃圾該如何處理等等。這些內容可能包含不是特別全面,但每一個視角看到是不一樣。
六、調查結果
上面都是對此次調查菜市場簡單介紹,下面看看此次調查我們所獲得結果:
(一) 菜市場所存在基本問題
首先當前經濟發展帶來我國集貿市場發展,但存在問題如下:
一、 集貿市場發展現狀之市場規劃布局不適應城市發展要求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給各級各地城市建設注入了充足馬力,城市市容環境改造建設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傳統破舊城中村式集中居住區正迅速地被寬敞美觀高大樓盤所取代,原有市場布置格局也在一次次爆破推倒聲中被一點點地分割、支離,有甚至被迫徹底讓位于道路改造、開發建設。遍地開花新型小區開發建設,也沒有及時將集貿市場建設納入整體規劃進行統籌建設,集貿市場生存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占壓縮,出門上市購物難問題在新建居民小區內不斷凸顯了出來。僅以漢陽區為例,目前全區共有23個有形集貿市場,它們大部分布于鐘家村及二橋這兩個傳統人口密集區,而漢陽大道、鸚鵡大道兩側及永豐、江堤兩鄉相對較少。這種過分飽和與相對不足市場布局,不僅使我區集貿市場生存發展陷入“有市無場”和“有場無市”尷尬境地,也導致了自然集市、占道經營、推車串巷叫賣現象在一些人口密集生活區依然存在,既有損于文明和諧城市形象,也影響到政府開發新區、建設新漢陽等重大戰略目標順利實施。
二、集貿市場發展現狀之市場硬件設施殘缺破舊,改造難度大
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見證者,城市集貿市場大多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緊貼傳統居民區周圍自然形成,并先后經馬路市場和大棚市場發展而來,有著近30年歷史。由于受當時社會經濟、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條件所限,市場硬件建設設施簡陋、結構單一、功能不全弊端重重。市場內上下水管道設計不合理,長期得不到有效疏浚,用水供給不暢,地下污水橫流,又加之溫控、除塵、保潔等配套設施不全,食品經營衛生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人和食品極易交叉感染,食品經營衛生安全狀況令人堪憂。近幾年,各地政府雖然加大了對集貿市場實行“農改超” 升級改造力度,但從已改超集貿市場整體效果上看,無論是市場硬件設施改造,還是內部功能布局,都還處于低層次建設水平。“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夏季如蒸籠、冬季如冰窟”市場環境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一些地方市民群眾尖銳指出:集貿市場已成為與城市現代化氛圍反差最大場所之一,是現代化都市中一個不和諧音符。
三、集貿市場發展現狀之市場管理創新不夠,與現代化管理要求差距明顯
傳統城市集貿市場大多經歷過國有企業轉向轉型,已形成了多元化市場結構體系,現場管理人員也多半是從原來經營管理隊伍中分離而來。一方面,他們擁有豐富管理經驗,但另一方面,他們也過分依賴這種老經驗、老做法,再加上自身年齡過大、精力不及和知識結構陳舊劣勢,使得市場管理人員啃老本思想嚴重,思想上守舊導致了管理方法創新上嚴重匱乏。雖然,一些新建市場在引進先進管理人才和改進管理方法上,有了一些新思路和創舉,但迫于投資貸款過重經濟壓力,創新之舉難以長期維繼,甚至不得不又轉過頭來,重新采用投資少、見效快傳統管理手段。市場經營管理水平與強勢搶奪市場份額超市、商場相比,差距日趨加大。
四、集貿市場發展現狀之經營者整體素質較低,跨躍式發展受制約
集貿市場經營者多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年齡相對偏高,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意識十分淡漠,唯利是圖思想嚴重。他們對作為市場主體對象所應承擔自責己任認識不足,短斤少兩、欺詐消費和銷售未經檢測、檢疫食品等非法經營行為在市場內時有發生,這類一味追求眼前既得利益不義之舉,無異于殺雞取卵,既有悖于文明經商、誠信服務市場氛圍形成,也給整個市場繁榮發展增加了無形阻力和巨大社會成本,市場萎縮帶來苦果最終還得由市場經營者自己來埋單。
在全國集貿市場存在問題中,經過我們小組實地調查、親身經歷,總結出來武漢陽邏地區菜市場出現以下問題:
一。布局不合理,市場基礎設施薄弱,建設水平不高,基礎設施是農貿市場管理和建設硬件,但市場最突出問題是硬件設施問題,頂棚式市場結構,通道式攤位格局,狹小節約型攤位設計,活禽宰殺沒有專門設計,熟食攤位沒有防蠅設施、水產攤位設計排水不科學,導致場內“臟、亂、差”現象嚴重。
二。馬路市場猖獗,影響市容市貌。目前對農貿市場管理是多方面多層次,一些經營者打“時間差”,“候鳥型”馬路市場到特定時間把攤點搬到沿街人行道上經營,形成移動式或馬路市場,農貿市場管理者和城管局部門也以向馬路市場經營者收取一定費用了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馬路市場“合法化”。
三。攤位費租賃收費標準與市場現狀不適應。隨著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框架不斷擴大,城市居民日益增多,居民對農貿市場需求與日俱增,但目前陽邏與城市建設相配套市場網點建設相對滯后,現有農貿市場存在先天布局缺陷,已不能適應城市化發展需要和居民消費需求。
四。市場法制環境差,管理不到位。陽邏農貿市場管理工作,雖然由城管、工商、環衛等單位根據各管轄職能各司其職,但由于缺乏具體、全面專業市場管理辦法,職責不明確,管理工作受局限。市場管理部門職能交叉,市場發展環境不優,一些職能部門重收費、輕管理、不服務,加重了市場業主和經營戶負擔,擾亂了市場正常經營秩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市場繁榮。
五。衛生情況不好,臟亂差,臭味很大,存在亂擺亂放現象嚴重,沒有固定攤位,城管沒有進行人性化管理,以驅趕式方法解散攤主,人們素質有待提高,偶爾會發生爭吵事件,污染嚴重,影響附近居民生活,設施簡陋,投入不足,農貿市場改造提升難度大,管理落后,規范化程度低,市場環境不容樂觀,行政管理混亂。
(二)菜市場存在問題原因
隨著我地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人民群眾對生活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農貿市場在合理布局、設施配套,日常監管,食品安全等方面出現不少矛盾和問題。針對上面提及問題,我們歸納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政府方面是主要原因。
第一,政府部門對農貿市場監管難度大。少數政府職能部門與政府官員認為農貿市場已收取了市場設施租賃費,足以維持其正常運轉,無需財政投入。事實上,農貿市場經營屬于低收益甚至虧損經營公益事業。同時,農貿市場是各種農產品、副食品、水產品等商品集中交易場所,由于經營主體復雜多樣,尤其是文化程度、法律意識、文明意識等普遍偏低,對食品安全問題未引起足夠重視,對監管部門監管存在躲避和應付心理,使得農貿市場監管人員監管壓力大,存在畏難情緒。農貿市場商品來源復雜、銷售快捷、銷路多樣等客觀原因使得工商部門事前介入和事后監管難度增加。而工商部門在監管干部人手方面缺乏,加之其他監管任務重,不利于強勢執法合力形成。
第二,城區農貿市場監管財政投入相對不足。由于財政投入相對不足,市場經營單位無能力投入,以營利為目企業不愿投入,導致農貿市場發展與城市建設發展不同步、不協調。農貿市場建設滯后于城市建設,不利于城市整體發展。
第三,城區農貿市場監管執行力弱。近年來,農貿市場方面監管制度比較多,但落實效果不太明顯。據調查,農貿市場普遍存在監管人員不足問題,且不重視對市場監管員管理培訓和繼續教育。同時監管人員獨立性不強,家族式管理問題突出,絕大多數農貿市場監管人員與市場開辦者都有些沾親帶故關系。在人才培訓方面,難以進行公平公正權利制衡機制。因此,即使地方政府熱衷于制定各類農貿市場監管制度,這些制度大多也只能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喊在嘴上,不能有效地執行,導致農貿市場監管效果不佳。
第四,城區農貿市場監管法律法規不完善。由于農貿市場管理立法層面缺失,城區農貿市場市場準入和主體地位模糊,《農貿市場登記證》與市場經營人員營業執照不符,直接導致農貿市場開辦單位職責不清、農貿市場開辦者與進場經營者之間法律關系不明確,從而使工商部門無法開展具有針對性監管措施并落實開辦方違法責任,大大削弱了監管力度。
2、農貿市場規劃滯后且不盡合理。農貿市場和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市場布局規劃選址應考慮居民住宅區規模分布,在盡可能方便群眾到農貿市場采購菜品同時,兼顧周圍居民生活環境舒適程度和經營者經濟效益問題。從我地目前情況來看,一是農貿市場規劃嚴重滯后,設置不合理,二是規劃之初盲目追求經濟效果、不切實際,使現在存在問題難以扭轉,利益牽扯復雜,難以整治。
3、農貿市場內部設施簡陋、設計不合理。市場“臟、亂、差”一直是居民對市場普遍評價。這幾年雖經市場主管單位努力,但改進卻不大。一是設施簡陋,功能不健全。本地市場最突出問題是硬件設施問題:棚頂式市場結構、通道式攤位格局,面積狹小節約型攤位設計是我地農貿市場設計特色。這些市場商位設計不合理。活禽宰殺沒有專門設計,熟食商位設計沒有防蠅設施,水產商位設計排水不科學等等。由于內部設計不合理,導致場內“臟、亂、差”現象嚴重,經營戶和消費者怨聲載道。
4、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市場管理混亂。農貿市場是帶有公益性功能農副產品交易場所,一些市場投資者只注重經濟效益,造成了市場無序和混亂。一是一些市場主辦者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在日常管理中重收費、輕管理、輕責任,把注意力集中在攤位費收取上。對市場內環境衛生、占道、搭建、擴攤或流動經營等行為視而不見,使臟、亂、差現象普遍存在。二是一些市場主辦者只注重眼前利益,經營理念陳舊,短期行為嚴重,幾乎不進行必要市場維修,對市場發展缺少競爭、創新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貿市場提升改造、更新換代。三是外部利益群體介入,造成市場管理無序。
5、場內經營業主、市場經營主體整體素質不高。目前在市場經營基本上是個體工商戶、私營業主,其人員構成比較復雜,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一是經營者缺少必要商品知識、法律知識,食品安全存在隱患,且大量無證經營;二是經營者與市場業主矛盾時有發生,由攤位安排、市場環境等原因引起,往往影響市場消費者正常消費;三是場內經營方式傳統單一,多是小規模小本經營,經常侵害消費者權益導致矛盾,致使廣大消費者對菜市場滿意度不高。
6、馬路集市興盛,阻礙了正規集市貿易正常發展。一是馬路市場在道路旁擺攤設點,大量人流車流滯留擁擠,長時間內無法疏散,存在著嚴重交通隱患。二是因無人監管,食品安全衛生也得不到充分保證,缺斤少兩現象嚴重。三是隨意擺放,亂丟亂棄,給市容市貌也造成了不良影響。盡管城管部門一再打擊,這些馬路市場仍是“春風吹又生”,其不受約束發展對正規市場運轉造成了嚴重影響。
(三)解決措施建議
1。認識性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對其有一個正確認識。抓好農貿市場整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工商實踐中具體體現,政府部門必須責無旁貸,必須要占有主動權和話語權,把整治當成展示自身形象和履職盡責舞臺。要想完成任務,一是要舉旗子,明責任,抓落實,強監管。建章立制,定人,定位,定目標,定責任,定標準,定時限。二是要城鄉一體,同等對待。向一圈層看齊,實現城鄉同等服務,同等標準規范。三是要抓住重點,以點帶面;抓住難點,攻關克難;抓住弱點,主動跟進。四是要通過整治,實現“一箭多雕”。通過整治同時要達到市場“三化”建設標準(即標準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要落實好六大類食品(即五榖根莖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奶類)市場準入,要夯實預防公共衛生事件基礎和市場分類監管基礎。
2。抓住三個關鍵點
一是舉好政府旗子,安排好政府各部門分牽頭工作。
農貿市場整治,工商部門牽頭。但工商一家不能“包打天下”,他需要得到市級領導支 持和幫助,需要得到政府各部門通力配合和協作。為此,工商局應在事先取得市級領導肯定和認可前提下,成立農貿市場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由工商局來制定,把目標管理下達到各有關部門,把各部門農貿市場監管職責作進一步明確,實現工商牽頭,集體聯動,全面整治目標。同時要求政府各部門要有計劃方案,并定期組織工作進度通報,定期組織召開工作例會,匯報進展情況等。
二是要牢牢抓住市場開辦方,指導其管理好市場。
溝通是管理濃縮。必須要解決好市場責任人認識問題,才能督促其屬下市場開辦方落實責任,主動規范。為此,工商局要召集各個市場上企業老總和市場開辦方座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知其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性任務,是城鄉統籌具體舉措。企業和市場開辦方不僅是抓物業管理,更重要是要履行好市場第一責任人責任,對市場環境、證照、安全、計量、維權、衛生等有督促和管理責任,對市場內硬件和軟件設施有建設和維護責任。告知其企業和政府抓好責任落實就會實現目標一致,互利雙贏目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組織市場開辦方培訓,幫助市場開辦方掌握經營戶有六大心理弱點,即經營戶視錢財如生命,怕停止經營,怕城管喇叭點名批評,怕扣錢,怕寫檢查,怕執法部門查處或扣押其物品等;消除市場開辦方心理顧慮,即不要怕當前規范市場困難重重,不要怕企業老總不支持,不投入,不要怕經營戶找你扯皮鬧事,不要怕沒有政府部門給你撐腰打氣;要建立規范農貿市場,一是市場開辦方要同經營戶簽協議或合同。二是要建立經營戶保證金管理制度。三是在市場內實行分區管理,建立管理骨干制度。四是成立市場巡查隊,履行違規違紀扣繳保證金制度,徹底解決市場內經營戶出攤占道問題和市場外流動攤販叫賣情況。五是建立管理骨干培訓制度,保證骨干隊伍建設水平。六是立柱子,劃區位,專人管理,解決秩序混亂和車輛亂停亂放問題。
三是教會工商工作人員如何監管好市場。
同樣,首先還是要解決好認識性問題,不能把農貿市場監管推向其它政府部門或企業,要站穩腳跟,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主動出擊。要依據監管和服務相結合,責任和落實并舉原則制定方案措施。要教方式方法,幫助工商所建立“一對一”幫扶制度,把人員分到市場,分到各個區位,明確責任和標準,抓好檢查督促。幫助工商工作人員分析市場,掌握市場開辦方五怕心理特點。一怕其被政府各部門或有關媒體曝光。二怕政府部門聯合整治,聯合逗硬。三怕經營戶被處罰或通報,對其市場形象有損。四怕經營戶集體找事,無法開展工作。五怕市場規范化建設排名靠后。要求市場開辦方同工商部門簽訂責任書;建立目標管理制度;適時組織市場開辦方培訓;指導完善三化建設標準和市場內經營戶索證索票和臺賬制度管理;幫助其實現劃區管理,定點停放,解決出攤占道問題;監管好市場開辦方和市場內經營戶經營行為等。
3。落實到具體實處建議
第一、設置統一管理機構、建立順暢協調機制
在各市場上級管理部門共同協商基礎上,建立一個統一管理機構,開場日常工作。該機構實現“機構、職責、財務、人員”四分離,開展獨立運作,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市場物業經營管理和設施維修、改造及資產管理:開發市場資源,搞好市場交易,促進市場繁榮;開展多種經營,為市場經營者提供經營條件、信息、儲運、和生活等方面有償服務;搞好環境衛生和消防安全,規范市場管理。建立順暢協調機制,解決因缺乏統一管理而出現各種問題,促進農貿市場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探討“服務進社區”新途徑,解決馬路市場存在問題。
馬路市場存在諸多不足,城管部門也進行了多次整頓,但效果仍不明顯,馬路市場依舊或明或暗存在。我們可以調整思路,認可其存在某些合理性因素,如對居民生活便利,對農民增收益處等。在統一規劃下,在某些地段劃出專門區域提供其經營,并通過市場管理機構、工商、城管等部門監管,維持正常交易秩序。同時,可把這些小市場管理權劃給該區域內有一定實力大市場,形成“大帶小”市場格局,使統一管理和“服務進社區”互不沖突,方便群眾與商販,實現雙贏。
第三、各集貿市場集思廣益,在面向大眾基礎上,實行特色經營。
各集貿市場進一步突出自身特色,實行錯位經營,實現共同繁榮。如特色菜市場可根據其歷史悠久、建筑古樸、民俗氣息濃厚特點,強化具有鄉土特色商品經營,如家常泡菜,梅干菜,特色小吃等,通過某些菜品來吸引顧客,形成品牌效應來促進自身發展。其他集貿市場也可調整自己思路,通過某些菜品種類齊全、價格較低來吸引特定消費群,提高自己人氣和知名度。
第四、優化購物環境,使臟、亂、差現象得到根本改觀。
集市上畜禽區臟亂現象,并非完全不可解決。管理方可與物業部門協商,每隔一定時間,派出專門人外運垃圾,保證交易區清潔;同時加強對廢棄物回收與利用,如雞鴨毛等。通過統一管理與商販自覺維護,保持購物環境優良。至于對集貿市場混亂狀況整頓,有關部門須加大工作力度,加強宣傳教育,懲戒某些違規商販,重建市場秩序,促進其正常發展。
第五、通過政策扶持,引進資金,加快市場市場升級改造。
加大對市場政策扶持,如根據經濟形勢,減少某些稅費征收,對某些商品生產進行補助等,通過這些措施提高商戶經營積極性,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同時,大力引進資金,采取投資者出資金,政府給政策方式,對現有集貿市場進行硬件升級。在空地新建菜市場,使市場布局更合理,運行更順暢,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
七、總結與體會
根據以上基本情況,我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菜市場遠遠沒有達到我們預想狀態,建設井然有序菜市場仍然任重道遠,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以及人民群眾積極熱烈支持。只要政府管理得當,民主不過分剝奪人們合法權利,多為老百姓考慮,而且在管理過程中民主方式遠遠比實行強制措施更好,還有就是老百姓多多支持政府工作,不可盲目反對。
2。菜市場建設應該充分結合當地實際,什么樣路段是否該設都應調查清楚,就拿陽邏來說菜市場主要是由居民居住以及主要交通干道人流來設立。
體會:通過這次調查實踐,我們鍛煉了自身能力以及了解了社會實事,什么是都不能僅靠一些官方報告,自己實際了解到更重要。通過陽邏這個小地方我們看到僅僅是一小部分,但是從小地方,我們也可以掌握大方向。菜市場存在問題也是大同小異,希望此次調查能或多或少反映一些問題,也希望通過政府和人民配合支持能將菜市場建設更好。
蔬菜調研報告范文6
遵照縣委主要領導的指示,我局組織3個調研小組于20xx年3月23日—31日,對我縣蔬菜生產、市場消費需求、市場營銷結構、業態構成、蔬菜價格形成機制等進行全面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蔬菜生產情況
1、蔬菜種植情況:全縣約有蔬菜種植總面積2400畝,其中:種植基地面積約20xx畝;縣城區周邊農戶零星蔬菜生產面積約400畝。主要種植青椒、茄子、土豆、無筋豆、大夾豌豆、冬瓜、南瓜、苦瓜、白菜等品種,年產量約20xx-2300萬斤,其中:種植基地年產量約1750-20xx萬斤;縣城區周邊農戶零星蔬菜生產年產量約250-300萬斤。
2、蔬菜種植基地情況:全縣有集中成片蔬菜種植基地4個,分別為隆盛五一村生產基地(約300畝,年產量約260-300萬斤)、隆盛三家店村生產基地(約250畝,年產量約220-250萬斤)、象山永樂壩蔬菜生產基地(約800畝,年產量約,700-800萬斤)、回馬長江壩生產基地(約650畝,年產量約570-650萬斤)。
(二)蔬菜需求情況
據測算全縣城區日均蔬菜需求約為11萬斤以上,年均蔬菜需求總量約為4000萬斤—4500萬斤。我縣生產基地僅有20%左右(320-350萬斤)銷往本縣,蔬菜需求缺口約為3200-3700萬斤。
(三)市場營銷情況
1、縣城區蔬菜批發經營戶情況:縣城區現有蔬菜批發商7戶。其中5戶為專業蔬菜批發商,其批發量占市場份額約80%。進貨渠道主要為、成都、綿陽,其中:由進貨蔬菜占80%、成都占15%、綿陽占5%。另外2戶批發商(隆盛五一村生產基地,象山永樂壩蔬菜生產基地)其批發量約占市場份額的20%。4個蔬菜基地生產的蔬菜約20%在縣內銷售,80%銷往、達州、重慶等地。
2、縣城區蔬菜零售經營戶情況:縣城區約有330戶固定個體菜商。其中老城區約有200戶,新城區約130戶,主要集中在縣城區6個農貿市場,租用固定的攤位銷售蔬菜,其銷售量約占市場份額的80%。縣城周邊農戶零散流動菜商約80-100戶,日均入市銷售量占比不到市場份額的1%。縣城區超市零售蔬菜有4家,進貨渠道主要為(80%)、成都(15%)、綿陽(5%),日均銷售量約為2萬斤,市場占比約為20%。
(四)與周邊市縣蔬菜價格比較情況
經調研,我縣蔬菜主要類綜合平均價格與周邊區縣蔬菜價格同比約高10-15%。
二、導致我縣蔬菜價格偏高的主要因素
(一)蔬菜生產面積偏少
據統計,全縣蔬菜生產面積約2400余畝,其中專業化生產面積約為20xx畝,占83%。其余的400余畝為農戶零星生產。而相關標準規定人均蔬菜生產面積應不低于0.04畝。縣城區現有常住人口按12萬計算,蔬菜生產面積應在5000畝左右。
(二)蔬菜生產品種偏少
從我縣象山永樂壩蔬菜生產基地看,該基地生產面積約800畝左右,常年生產的蔬菜主要為種植技術要求不太高,單產較高、易種易收的品種。如:冬瓜、南瓜、苦瓜、土豆、無筋豆、大夾豌豆、白菜、青椒、茄子等10多個品種。因基地無儲藏設施,加之又集中上市,本地市場無法全部消化,往往只能采取低價競爭方式向外地銷售,給人力、物流、市場銷售都帶來不小壓力,因此經營效益一直不好,基本處于保本微利的境況中。
(三)生產條件落后
從我縣現有的蔬菜生產基地看,普遍缺乏滴灌、連動大棚等基礎設施,無法生產反季節蔬菜,設施蔬菜生產、精細化蔬菜生產的比重不到20%,致使生產企業盈利水平不高,長期處于低水平重復狀態,生產力不強。
(四)無專業的蔬菜批發市場
目前,我縣尚無專業的蔬菜批發市場。現有蔬菜批發業務主要集中縣城鹽橋街周邊的臨街門市和街道上。但因場地狹小,擁堵不堪,缺乏冷儲等保質保鮮設施,損耗極大。門市儲存量小,增加了物流成本。再加之我縣門面租金高,與縱橫農產品批發市場門市年租金比較,縱橫農產品批發市場門市年租金約為180元—200元/平方米,而我縣鹽橋街門市年租金則為1200元—15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租金高近7倍,極大增加了蔬菜流通成本。
(五)蔬菜批發銷售環節層層加碼
1、批發商加價情況:批發環節在進價的基礎上平均加價50%,在形成零售價格的權重約20%;
2、個體蔬菜零售商加價情況:個體蔬菜零售商在批發價的基礎上平均加價80-150%,在推高零售價中約占80%權重。
3、超市零售蔬菜加價情況:超市零售蔬菜在進價的基礎上加價約為10%。其價格一般為市面零售價的60%左右。這對平抑蔬菜價格過量偏高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六)旅游人數劇增,市場供求原因導致價格偏高
我縣實施優秀旅游城戰略以來,以中國死海為龍頭的旅游業蓬勃發展,旅游總人數逐年增加,據統計從20xx年-20xx年,我縣旅游總人數從138.2萬人增加至557.4萬人,旅游人數的逐年增多導致我縣蔬菜供不應求,由于市場供求原因導致蔬菜價格增高。
(七)組織領導和價調基金功能弱化
近年來縣蔬菜辦由于機構改革等原因,名存實亡,基本上沒有發揮作用。蔬菜價格調節基金形同虛設,功能盡失,完全由市場供求來調節蔬菜價格,從而導致我縣蔬菜價格長期高于周邊地區。
三、關于解決蔬菜價格偏高的幾點建議
為有效地抑制住我縣蔬菜價格偏高的現象,讓廣大消費者吃上質優價廉的放心蔬菜,我局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解決。
(一)建設專業蔬菜批發市場
在縣城區建設專業蔬菜批發市場,減少流通環節,批發市場要完善冷儲保鮮分揀加工等基礎設施,提升保質保鮮水平,降低損耗和門市租金成本,擴大倉儲周轉量,降低物流成本。建議市場選址在太吉、殷家溝等區域。
(二)支持擴大蔬菜種植規模,完善蔬菜生產設施
改善生產條件,增加蔬菜生產品種,適度生產反季節蔬菜,提高蔬菜自給率達70%左右。
一是提高全縣蔬菜生產面積。全縣蔬菜生產面積應不低于5000畝,其中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場主集中連片的生產面積應達到4000畝左右。政府在涉農資金扶持方面可以給予一定傾斜,以增加我縣新的蔬菜基地,拉動蔬菜產業的發展。
二是把握政策,加大幫扶,提高現代化生產水平。把握國家、省、市涉農項目資金扶持方向,進一步加快已建和新建蔬菜基地建設,依托基地積極向上爭取相關項目支持資金,建設滴灌、連動大棚等現代化種植設施,提升設施蔬菜的生產比重達50%左右。
三是建立蔬菜產銷信息庫,按需增加蔬菜種植品類。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蔬菜生產提供較為精準的產銷信息,積極對接省市,了解市場需求,按照需求引導支持基地增加生產品種,滿足更多層次的消費需求。
四是支持蔬菜品牌建設。相關部門要支持生產基地建立蔬菜品牌,嚴格執行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原產地標識認證、馳名商標獲取制度。推動蔬菜生產走品牌化、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發展之路。
五是設立蔬菜辦和價調基金。設立縣蔬菜辦,專門負責引導蔬菜產業發展。設立蔬菜價調基金,充分發揮價調基金對價格波動的平抑作用,確保蔬菜價格在合理區間波動,維護市場穩定和產銷利益關系良性互動。
(三)招引培育市場主體,支持發展社區連鎖便利店
一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有實力的專業經營企業,或在現有的`商貿流通企業中選擇培育市場主體參與蔬菜產銷經營。提升市場經營的規模和集中度,走品牌化、電子商務、連鎖直銷的路徑。
二是按照統一標識、著裝、店面裝飾,價格信息天天公示公開的原則。依托社區、居住小區大力發展社區連鎖便利店。納入便利店銷售的蔬菜、水果、鮮肉由公司統一配送并制定合理的零售價格。
三是積極推廣互聯網+,搭建o2o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區域電商平臺,逐步開展凈菜、高端水果同城購業務,讓便利店成為看貨和配送終端。
四是逐步擴充便利店的服務內容,增強其服務便民功能和生存能力。一是開展代繳水費、氣費、代充電話費、代充電費、代購網絡商品、代購火車票、飛機票、代訂餐飲、代辦家政服務。二是參與社區公共管理,代社區發布公告信息和居民信息訴求反饋等服務。
五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依據各自職能制定對連鎖便利店的支持協助政策。如幫助免費培訓員工,給予房租補助、項目申報、授權有關經營服務項目等。讓便利店真正起到便民惠民的作用。
蔬菜調研報告范文7
近年以來,合水縣委、縣政府把蔬菜產業開發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縣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一、基本現狀
一是蔬菜面積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攀升。目前,全縣年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9.56萬畝,總產量達到15.8萬噸,實現總產值10924.5萬元。川區蔬菜面積占耕地面積由20xx年的30%增長到85%,塬面蔬菜面積占耕地面積由20xx年的15%增長到25%,全縣農民人均蔬菜占有量935公斤,人均蔬菜純收入484.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3%。經調查,20xx年設施蔬菜10060畝,其中日光溫室260畝(不含新建316畝),總收入234萬元,畝(棚)均收入9000元;塑料大棚5610畝,總收入3646.5萬元,畝均收入6500元;塑料小拱棚4190畝,總收入628.5萬元,畝均收入1500元。
二是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品種體系逐步優化。引進示范了一代日光溫室,示范推廣了二代、三代節能日光溫室、早春塑料大棚的建造及蔬菜栽培管理技術、二氧化碳施肥、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等20多項新技術;引進推廣伊麗沙白甜瓜、雙孢菇、嫁接西瓜、新22號尖椒等80多個名優特新瓜菜品種。通過宣傳培訓,物化補貼,算帳對比等形式使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100%,主導新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產量和品質大幅度提高。
三是依托獨特自然優勢,蔬菜基地初具規模。利用川區冬暖、春早、夏熱的氣候優勢以及交通便利的條件,擴大蔬菜生產規模,形成了白黃瓜、西瓜、甜瓜、葉菜、馬鈴薯、甜椒六大特色產品蔬菜生產基地,建成蔬菜專業村10個,8畝以上蔬菜生產大戶313戶,5畝以上蔬菜生產大戶2850戶。
四是依靠科學技術,栽培模式不斷更新。經過縣、鄉(村)專業技術人員和菜農大膽創新,反復試驗,探索出了獨具特色優勢、符合當地實際的“菜糧型”、“菜菜型、“菜經型”三種間作套種立體新模式,有效解決了蔬菜連作與病蟲害防治的矛盾、輪作倒茬與產量效益的矛盾、淡旺季節生產與銷售供應的矛盾,變傳統的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種植模式為一年兩熟或三熟,大大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生產效益。
五是無公害意識不斷增強,綠色蔬菜蓬勃發展。目前,全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面積達到2.4萬畝,占全縣蔬菜總面積的25.1%,認證無公害產品5個,綠色農產品鸞罰┤現?個,起草和正在執行生產甘肅地方標準5項(甜椒、花生、向日葵、板橋白黃瓜、草莓),申請批準地方特色產品(慶陽板橋白黃瓜)地理標志1個,其中“板橋白黃瓜”通過甘肅省無公害認定授牌,已遠銷西安、蘭州、銀川等省會城市。
六是產業化經營已具雛形,市場體系得到發展。隨著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逐步擴大,全縣現有縣城南北2個蔬菜批零市場,有12個鄉鎮集貿市場, 5個蔬菜協會,2個專業合作社,有320名會員常年從事蔬菜販運經銷,已初步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中心,鄉村集貿市場為網點,集體和個體經銷為主體的市場網絡體系。20xx年全縣蔬菜商品量18.5萬噸,除滿足縣內消費外,有50%的產品銷往外省區。
七是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已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蔬菜與糧食相比,有著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以設施蔬菜為例,一座日光溫室(0.5畝)嫁接黃瓜套種辣椒純收12000元,折合畝收入2.4萬元,投產比1:7.3,一座水泥立柱式塑料大棚(1畝)西瓜套種甘藍純收入12500元,折合畝收入1250,投產比1:6.9。蔬菜生產的高效益,為我縣展現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廣闊前景,蔬菜生產已成為我縣農村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
二、存在問題
1.蔬菜基地基礎配套設施差。全縣適宜種菜的四個川區,沿河道沒有灌溉用電專線,菜農灌溉時從家中長距離拉線,既不方便又存在安全隱患,境內的攔河蓄水壩年久失修,受水災破壞嚴重,目前已不能正常使用。丑家川、九頃灣兩村蔬菜基地到主公路的路況差,影響和制約著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集約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目前,蔬菜生產仍以單家獨戶生產經營為主,缺乏技術指導和產品檢查,各家各戶的`蔬菜產品直接進入市場,組織化、集約化程度低。
3.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蔬菜產業效益雖然逐年有所提高,但整體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川區長期連作瓜菜,生產管理滯后,致使病害防治難度較大。二是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欠規范,少數菜農無公害意識不強,商品觀念淡薄,產品質量不高。三是龍頭加工企業少且規模小,檔次低,沒有深加工產品,輻射帶動力不強。
4.生產投入困難,規模發展緩慢。目前設施蔬菜生產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但因建造費用高,一般農戶有心無力,限制了設施蔬菜規模發展,政府缺乏扶持蔬菜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對策和建議
1.深入實施“產業富民”戰略,把發展蔬菜產業化擺到首要位置
當前,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思想意識,清除因循守舊、停滯不前和一切依賴政府的思想障礙,把發展蔬菜產業化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堅持把重點生產基地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加強領導,統籌部署,形成發展合力,堅持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原則,將蔬菜產業培育成全縣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2.加快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蔬菜產業化經營
一是要加快研究現有蔬菜龍頭企業的發展問題。二是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資,吸引外地企業來合水創辦加工龍頭企業。三是建立完善產業化經營利益機制,引導企業與農戶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基本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
3.提高科技含量,創市場知名品牌
蔬菜主管部門要認真抓好良種及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和推廣,積極與甘農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搞好協作,引進和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名優蔬菜新品種,建設優質品種示范基地。大力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產新技術、新材料、新農藥、新肥料,提升蔬菜產量、質量和檔次。同時,要繼續做好綠色無公害蔬菜認證工作,組織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合作組織及個人申報國家“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努力擴大認證品牌蔬菜的基地規模,形成規模效益,提升品牌效應。
4.完善蔬菜檢測、檢疫機構,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
一是完善檢測體系。以農產品質量檢測站為依托,合理布局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通過配置速測儀器,免費培訓檢測人員等有效的手段,全面推進檢測體系建設。二是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行資料登記備案制度,田間管理記錄制度,產品質量檢測制度等。三是搞好蔬菜產品質量檢測,對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超市和飯店等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實行農產品質量抽樣檢測制度。四是積極推行蔬菜質量追溯制度,真正做到出現產品質量問題立即追溯到生產、加工、營銷者,為城鄉居民健康消費提供可靠保障。
5、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加強信息建設
大力發展和規范農村經濟組織隊伍,通過組建蔬菜專業經濟組織,實現對外開拓市場,建立穩定可靠的營銷網絡,對內組織生產,籌措資金,協調服務等。同時,進一步加強信息體系建設。通過網絡、展銷會等各種途徑,向外界推介我縣蔬菜生產情況,吸引客商到合水投資發展。在農民、基地、市場、商販中培育綜合素質較高的代表,并構建由這些代表、主管部門、加工企業、技術人員參與的信息網絡,建立廣泛的信息源,及時向基層和市場發送產銷信息。
6、建立有效的投入機制,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要健全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加快水利、交通、電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步伐。縣財政應對生產大戶、新品種應用、科技推廣給予一定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放寬抵押條件,加大對積極從事蔬菜生產、加工、營銷的企業和個人力度。根據國家對農業產業保險政策,做好蔬菜產業的保險工作,解除農民群眾發展蔬菜產業的后顧之憂,促進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蔬菜調研報告范文8
近年來,八湖鎮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蔬菜脫水加工業,逐步形成以蔬菜脫水加工為主的龍頭產業,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但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小脫水作坊式加工雖然給個體生產者帶來了不穩定的收益,但卻存在著巨大的弊端—低廉的成本、粗糙的技術和不過關的產品不斷沖擊著全鎮已規范化運行多年的整個脫水行業。
目前,全鎮以蔬菜脫水為主的企業近80家,其中大林、園源、天勤、創新、齊創、田源等規模企業15家,小脫水生產作坊65家。小脫水加工戶多集中在圪墩和柴河一帶,以郭圪墩、王圪墩和新柴河為主。小脫水作坊式加工技術落后,生產力較低,人工依賴性強,產品質量一般,多為毛坯品,生產污水多未處理,直接外排,對周邊地區和水域造成嚴重污染。
1、均為“三無”戶,沒有生產權限。小脫水加工戶均無營業執照,也沒有環評手續(要符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要求,一是污水排放達標,二是滿足周邊環境承受能力,三是繳納一定手續費用,20xx年規模企業辦理環評手續一次性繳納2萬元),污水處理設施不齊全、不常用,甚至根本沒有,達不到生產資質。
2、沒有稅收貢獻能力。小脫水加工由于季節生產的特殊性,一年僅在七八月份生產一到兩個月,生產周期短,沒有持續繳稅能力。同時,由于加工戶多為家庭式作坊,抵御風險能力差,往往受限于資金等原因,全鎮每年按季正常生產的加工戶均在40家左右,真正繳稅的也只有這40家。稅收標準:地稅和國稅部門分別對加工戶的每條小炕(流水作業線)征收20xx-3000元,工商部門對加工戶的每條小炕征收1000-2000元左右,環保部門對每條小炕一次性征收6000元的排污費。在生產季節,加工戶的每條小炕每年需繳納11000元左右的.各類費用。
3、生產成本低,擾亂行業秩序。小脫水加工戶為抓住生產有利時機,降低成產成本,一條小炕需要30人左右,分晝夜兩班倒。加工產品大多為蒜片,很少部分是大蔥、姜和辣根,每戶每年平均生產能力100噸左右。每年的原料進價和產品價格根據市場行情,變化較大,以20xx年的蒜片為例,大蒜進價1600-2400元/噸不等,生產的脫水蒜片價格為11000-12000元/噸,而同期規模企業的產品價格是14000-16000元/噸,生產成本均高3000元/噸左右。
小脫水加工季節性的“生產爆發”,大量產品的集中上市,往往會沖擊規模企業的正常運轉,對脫水蔬菜行業的長期規范性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4、產品質量不高,需要二次加工。生產技術落后、成本低廉直接導致了產品質量不高,甚至直接生產“毛坯品”,被周邊規模企業和外地脫水廠家買走,進行二次加工、包裝、銷售,浪費低廉勞動力。
5、排污不達標,污染現象嚴重。小脫水多為家庭作坊式,一是年生產時間較短,且多集中在雨季,降雨量大,水污染較其他時間段不明顯,生產戶對污染的認識不到位;二是受限于資金,生產投資小,資金多用于改善、維護生產設備,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的預算。
當前我鎮的小脫水加工戶多采用戶戶聯合的方式新上和提升改造污水處理設施,少至兩戶,多則10戶聯合,但僅有少部分生產戶完成提升改造,多數正在安裝設備或改造中。今年面臨迎淮,環保壓力尤為突出,脫水企業到六月份開始預生產,還有不足兩個月時間,要加快提升改造的步伐。(全文完)
【蔬菜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村蔬菜發展調研報告04-26
合川市蔬菜產業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04-25
關于蔬菜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4-26
x鎮無公害蔬菜生產情況調研 -調研報告04-25
社區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04-25
環保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04-25
教育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04-25
旅游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04-25
農業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