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習英語的“捷徑”
中國人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實在太多了,但效果似乎總不盡如人意,學習者在心急火燎之余不免心存尋找捷徑之念。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如同有關致富的書籍一樣,各類聲稱能迅速提高英語水平的教材相繼問世,眾多的英語培訓班(更多的是“速成班”)應運而生,場面著實火爆。然而尋找捷徑的過程卻充滿了各種誤區,結果使得許多人非但捷徑沒有尋到,反倒走了彎路,甚至步人歧途,失去了學好英語的機會。
“捷徑”害人不淺,常見的怪圈是:越想找捷徑,捷徑越避之不及。篇幅所限,本文擬著重談翻譯與英語學習的關系問題。
翻譯是常用來輔助學習外語的手段,看似學外語的捷徑,但如過于依賴,則可能是歧途。翻譯技能的培訓與英語能力的提高其實是兩碼事。在試圖給人解釋一個英文句子時,聽的人急不可待地發問:中文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關心英文是什么意思?說出中文意思倒是容易,但能因此而學到英文嗎?殊不知,這便是產生“英語垃圾”的根源所在!一到英文寫作或翻譯,就忍不住拿中文的思維方式去套,如此炮制的英語,不出問題才怪。
因此,大家所關心的決不應只限于意義是什么,而是意義是如何產生的。可是對意義產生的方式及過程的了解和認識,只有直接在英語里而不是間接通過翻譯才能準確地獲取。如莎士比亞To be or not to be一句,無論怎么翻譯,也難獲取其全部含義,甚至主要含義,更遑論弄清用法了。我當然不是叫大家去模仿伊麗莎白時期的英語,只是借此說明一個道理。
看到一份英語學習的雜志對a compelling critique的“注釋”,提供的僅是翻譯:前者是“發人深省的”,后者是“評論”。首先,在文中具體語境下,如此翻譯是否恰當就值得商榷,因為文中的compelling critique是由中學生對一位專欄作家的文章提出的。不可否認中學生有評論的能力,也不否認他們的評論可能是“發人深省的”。但這里有個語域(register)的問題需要考慮,即從文章整體的行文、風格、語氣去把握,因這些因素無不制約或決定語言的選擇。
基于上述考慮,此句該譯成:值得重視的意見。就是說,compelling是“值得重視的”,不一定是“發人深省的”,critique是“意見”,不見得是“評論”。據Merriam-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compelling的釋義之一是:demanding and holding one's attention, 大約與“值得重視”相距不遠,而所有其他釋義與“發人深省”之意相差甚遠,此解不免牽強。再來看critique一詞,它含有“批評”之意,且常有負面的評斷。criticism在英文里不一定是負面的,而critical則是,故此說critique是批評,倒也不錯,然而“評論”是中性的,少有“批評”的成分,尤其考慮到中國的學術文化缺乏批評的傳統。相對而言,“意見”含有的批評成分倒多一些,如“我對你有意見”,或“我要提個意見”。
但本文的目的是談英語學習的問題而不是翻譯問題,雖然二者有聯系,但從學習英語的實際出發,這樣的聯系非但意義不大,有時還可能造成誤導。再以“發人深省”為例,若要把它譯回英文,大約可能譯成thought-provoking/stimulating/ telling/pregnant,甚至challenging,卻不大可能譯回compelling。應該直面的是: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僅僅是為了閱讀原文,如此“注釋”無非是替讀者查字典,使得他們的閱讀變得輕松一點,有時也可避免不留神查錯了,即選擇不恰當的釋義,那當然無可厚非。學習英語的目的還是為了使用它,那便產生了問題。一個英語學習者會把compelling一詞用在the government shows a compelling interest里嗎?或看到了這句話后,能理解成“發人深省的”興趣嗎?如若不是“發人深省”,又是什么呢?如果大家看到a compelling argument或a compelling manner of speech,直接理解為convincing and forceful即可。不用再去與“發人深省的”產生聯想,當然也不必與“值得重視”建立聯系。
至此,請大家盡量多用原語詞典。否則繞來繞去,不能切中要害,反而產生誤解或不確定問題
【學習英語的“捷徑”】相關文章:
捷徑的作文09-17
成功的捷徑作文02-26
拒絕捷徑作文09-24
[推薦]捷徑的作文10-07
橫渡的捷徑作文11-19
成長路上無捷徑01-21
成長無捷徑作文11-24
成長路上無捷徑05-04
捷徑作文600字10-02
成長路上無捷徑作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