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精品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又是一年粽飄香,又是一年端午到。老媽今年要按照東北的習俗來教我們折紙葫蘆,和柳枝、艾葉掛在一起來增加節日的氣氛。
“可以做手工?”我和老妹隨滿腹狐疑,但還是三下五除二地準備好彩紙、膠水,就等老媽一聲令下。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首先,我們各自選了一張自己喜歡的彩紙。跟著老媽比葫蘆畫瓢般先將彩紙邊對邊折好,再把折好的一邊向相反的方向折,“注意要把兩邊折的大小有區別。”老媽邊示范邊指導著……
“這也是太簡單了吧!對我來說就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我心想。
老媽仿佛洞察到了我的心思似的;“千萬不要眼高手低哦!這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兒啊!折疊的時候一定要壓平、壓平、再平。”
我和老妹兒不厭其煩地用手腕兒一遍一遍地壓著,接著就像折扇子那樣正面折、壓,反面折、壓,每次都要把紙折好,壓的平平的,折得越平均壓得越緊,折出來的葫蘆就越精致、越好看。每折一次就會押一次,手捏不動了就用拳頭,拳頭壓不住了就用胳膊來按,就差用腳來踩了,等我們精疲力盡的時候,發現更難的好像還在后面等著呢!我和妹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張大長方形的彩紙,折成一個像小彈簧一樣的東西。接下來需要像剝雞蛋殼一樣,把褶皺全都從中間分開,分開時注意,要邊分邊捏。分完你會發現成了一個許多字母“v”一樣的圖形。我小心翼翼一點一點地撕開,生怕一不小心用力過猛就把葫蘆給撕壞了。妹妹哈哈大笑:“有這么小心的嗎?不就是個紙葫蘆嘛!壞還可以重新折呢。”“那又怎么樣?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老媽很快就打斷了我們倆的爭吵。接著把“v”倒過來,再撕另一邊,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撕不動可以一點一點的撕,捏著根部撕,既撕得好又不易爛,真好!
“別太高興,還沒好呢!”老媽不屑一顧地白我一眼。拿起個折好的側立起來向外一翻,就成了一個蓮花樣的葫蘆。再反過來一抻一合就成了一個葫蘆娃般的葫蘆。“怎么這么真神奇?”妹妹兩眼放光的問。
“為什么要在端午節這天掛紙葫蘆呢?”“因為有一個民間傳說呀!”媽媽笑著回答。“據說天神要降災于這個小村莊,打算五月初五這天投毒藥。可是村里有一個善良的小伙子,天神不愿讓他受牽連。就讓他在端午節這天,在門口掛上些紙葫蘆,就可以躲過這些災難。善良的`小伙子不顧泄露天機的傷害,將此消息告訴了村民們。結果當天因為葫蘆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嘴細肚大,易進不易出,有去毒的作用。所以當天那些紙葫蘆把毒粉吸的干干凈凈,村民得救了。泄露天機的青年卻變成了一尊石像,從此掛葫蘆就流傳了下來。好啦!咱們也來掛葫蘆吧!”我回過神來用線穿進葫蘆中間的小洞里,再用彩紙做葫蘆的穗子,在把另一端栓在柳枝或艾條上,掛在門口和窗戶上就大功告成了!媽媽還說;“葫蘆的肚子里塞滿艾葉和香料,也可以當做香囊使用,防治蚊蟲叮咬。”
一陣微風吹過,葫蘆隨風搖擺。我仿佛聞到了幾絲清香……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不僅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里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傳統習俗。一起來看看我的家鄉——太和縣的春節習俗吧。
從臘月初旬開始,家鄉的人們就開始為過春節忙碌起來了。臘八這天,家家戶戶不僅要熬臘八粥,還會興致勃勃地去買牛肉,買回牛肉后切成小塊撒鹽腌制,每天還要翻一翻。這些牛肉大概腌制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來泡一泡,然后煮熟食用了。可以說,家制牛肉這道菜是我們春節桌上的一道必備菜,色鮮味美,老少皆宜。誰家要是少了這家制牛肉,就會覺得少了很多年味。
臘八粥沒喝幾天,轉眼間就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小年”,這一天的重頭戲就是“祭灶”。在這一天,人們從天一亮就開始對家里進行大掃除。他們不僅要把房間打掃干凈,更重要的是把廚房里的鍋碗瓢盆全部拿出來清洗干凈,然后把廚房里的東西擺放整齊。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許有物品損壞的現象發生,因為這里面包含著祈求新年安康的愿望。“小年”這天,家人們也會盡可能的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大家都很重視過“小年”,因為從這一天開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節就真的快到了。
剛過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頭,出入超市,為過大年做準備了。大人們會買很多雞鴨魚肉,買充滿喜慶氣氛的必備品:春聯、紅燈籠、窗花、花草等。小孩子會買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種玩意兒——風箏、電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著,盼望著,熱鬧的除夕到了。家家戶戶門上都貼上紅紅的春聯,窗上貼著喜慶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顏開。晚上,每戶人家都圍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天最有趣的要屬吃餃子了。大人們會把一枚硬幣提前包在餃子里,大家都想吃到那個包有硬幣的餃子。小孩兒吃到了,預示著學習進步、茁壯成長;大人們吃到了,預示著工作順利,事業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預示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所以每個人都帶著一種期待的心情去吃餃子,都希望自己是那個幸運兒。晚飯后,一家人會其樂融融的坐在一起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享受著精彩的節目帶給大家的熱鬧與歡樂。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家家都會拜年,人人相互祝福。這一天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樂開了花,因為他們會收到很多大大的紅包。
太和的春節在人們的相互祝福聲中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都會吃湯圓,觀花燈。濕地公園的花燈花樣繁多,樣式新穎,惹得游人徹夜觀望。
太和的春節在正月十六這天結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進學校,大家都在快樂與祥和中向前奔跑著,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與拼搏中創造著。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又逢一年七月七,天上的云彩也格外綺麗,布滿了老南京的天空。都說七夕這天要觀巧云,我在小院里漫步,看漫天晚霞。
“巧妹巧妹,我們來做巧果了!”
“來了,來了!”我答應著,臉上是藏不住的喜悅。在我們南京,每逢七夕,家家都要做乞巧果子,俗稱巧果。人們說做了果子的人,心靈手巧;吃了果子的人,聰明無雙。我跑進堂屋里,食材已備好,滿屋面粉的香味。
個個雪白的面團,娘親早已備好。這可有講究,面團好不好,全憑主人揉的多有力,多長久。顏色越白,做出的巧果越美味。
作為南京小厭蛋頭(小孩子),壓巧餅這種活兒我很是熟練。在可愛的花葉模具里灑上薄薄的一層面粉,輕輕抹開。我小心地把一個個小面團按進里面,用力壓緊。多出來的面皮,用剪子剪掉,保證造型的美觀。白白的小團子臥在磨具里,乖巧溫順。可別被它們的模樣騙住了,這些小家伙們頑固著呢。
面團變硬,大家都磕巧果了。我拿著模具,輕輕地請小團子下來。它們傲嬌不理,我不由得大力往桌上磕。小家伙們仍舊頑皮,不肯下來。我無可奈何,只好請娘親大人出馬。娘親在一邊看著可樂了,倒騰幾下,就把果子磕出來了。我把果子放入烤箱,就沖出屋子,趕著賞最后一抹晚霞。街坊里炊煙四起,晃晃悠悠連著大團大團的彩云,常言道“云出無心”,倒也自在,似仙女翩翩的裙。
不到一刻,巧果的香味在院里散開。我自然高興,要來一個透明的紗袋,裝上大把大把的'巧果,趕著送巧和討巧。送巧和討巧就是街坊鄰居互贈巧果和糖果,互贈巧意。
叫上幾個小伙伴,小厭蛋頭們在小巷里跑開了。此時已入夜,暮色長空溫柔地裹著南京,有了絲絲涼意。我們一戶一戶串門,不多久,袋里就裝滿了琳瑯滿目的各色果子。你瞧,趙奶奶家是中國結式的,溫四娘家是蝴蝶結式的……夏夜的風,把溫熱的果子吹得恰好,隨意夾起一個,香酥在嘴里一點點融化,清涼也在身邊散開。
夜已經深了,我們都還不想睡,半臥在竹躺椅上,看天階夜色。墨色的天空星光燦爛,群星中一條光帶時隱時現,那便是銀河。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螢火蟲星星點點,與遠處銀河相疊,像牛郎織女一般。我央求阿婆再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阿婆說:“很久很久以前……”故事從古老的歲月走來,穿過深深的夜色,來到我的耳畔:
“然后呢?”“然后呢?”我不斷地問著。
阿婆不緊不慢地說著,雖然在書上讀過這個故事,但是,在七夕的星空下聽這個故事,別有一番久遠的神韻。
聽著聽著,耳邊恍惚有玉石之聲,是星星,還是牛郎織女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4
你聽說過拗九節嗎?這可是福州特有的一個節日哦!
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從清代史學家林祖熹的這句拗九小詩里,你是不是嗅到了這個節日里的甜粥香呢?跟我一起來看看這粥為什么能讓詩人們難以忘懷吧!
過年回老家時,正是臨近正月廿九,總聽得家家戶戶都在說要準備拗九粥了。我當時很好奇,這拗九粥是什么呢?便去問了爸爸。爸爸說這是福州老家的一種習俗,到了正月廿九的時候,就要過拗九節、吃拗九粥啦!相傳農歷正月廿九又稱后九節、孝順節,是福州獨有的地區節日,福州方言中后與拗諧音。福州人認為,逢九不順利,因此每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家里要為其煮拗九粥與太平面,祈禱其逢兇化吉,除去晦氣,遇上好運,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聽了這么有情義的傳說,我不禁怦然心動。雖說我是個小姑娘,但是為了表達孝順之情,我好想給爸爸媽媽熬上一碗拗九粥,給他們一個大驚喜!聽姑姑說,煮拗九粥可有講究了,要經過四道工序呢!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干、桂圓干、蓮子、花生、紅糖等8種材料。桂圓,圓了我的感恩夢;蓮子,象征母親培養我的鏈子苦心;糯米,表達了母子濃濃親情;紅棗,代表我的一顆紅心;芝麻,蘊含著母親的希望:愿我的成長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紅糖,讓我們泛起甜蜜綿長的思緒……這樣煮出來的粥,才會色、香、味、營養一應俱全。
雖然工序有些復雜,但我還是硬著頭皮開始啦!首先,要將糯米浸泡30分鐘,蓮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時。浸泡過的糯米不僅煮得透也香;而蓮子、花生由于比較硬,必須浸泡1小時后,煮起來才容易爛。蓮子中間要沒心,煮的粥才不會有苦味;花生浸泡后應把上層皮脫去,粥吃起來口感才不會澀。這是第一道工序:浸泡。
將浸泡過的糯米用手撈起,重新淘洗后放置小蒸籠里,用小火蒸10分鐘后起鍋,加上適量的水,并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葡萄干、桂圓干、蓮子、花生一起放進去,用飯勺攪拌,再用大火煮五分鐘。這是第二道工序:蒸煮。
等到糯米開始變黏,放入一定數量的紅糖,此時再用小火煮3分鐘。這是第三道工序:加糖。
紅糖在糯米飯里全部溶解后,用飯勺輕輕攪拌,糯米飯顏色變紅,就成功了!這是第四道工序:攪拌--完成了!
我小心翼翼盛好兩碗粥,端到爸爸媽媽面前,道一聲: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他們趕忙接過我手中的拗九粥,會心地笑了。我看到爸爸媽媽的'眼角似乎泛出了晶瑩的淚花。
一個小小的節日,一碗濃濃的甜粥,承載著福州人對親情最深的牽掛。看到爸爸媽媽淚珠的那一刻,我也被家鄉這個風俗--拗九粥所承載的孝文化感動到了。我承諾:爸爸媽媽,我今后一定要繼續孝敬你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家鄉的風俗作文5
起床了!起床了!回老家過年了,要是晚點鄉路會塞車的媽媽大聲叫起我和弟弟起床。這天,我們一家人早早就吃完早餐,媽媽收拾好家里的一切,爸爸和我貼好對聯和年畫。接著一家人拎著大包小袋的年貨上了車。我們從雷城出發到老家大概40分鐘。
一路上,美麗的景色真是讓人心曠神怡,到了我們的故鄉,村子里的大街小巷一路掛著紅燈籠,路燈桿上掛著迎新春宣傳畫,上面寫著雷州方言過新年,識活口活、識活歡喜意思是說過新了,家家都特別快活,特別歡喜。
到家門口,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侄子們都在門口笑盈盈地向我們招手歡迎!雖然我一進村有點兒陌生感,但是濃濃的親情使我感到家庭的溫暖與幸福!
我們放好年貨后,爸爸第一時間又安排我和堂姐貼對聯。貼對聯要注意上聯和下聯,橫幅的讀法也決定了上下聯的左右。瞧!我貼的對不對富貴雙全人如意;財喜兩旺家和睦。堂姐為我豎起大拇指。
接近中午時分,爸爸媽媽、叔叔嬸嬸都在忙著圍爐的準備工作。圍爐我們不像閩南人每年除夕夜都要一家人圍著打邊爐吃飯、跳火群,我們是全家人拿著豐富的供品到村子廟宇里奉供祖神、土地神,最后奉供灶王爺,向他們表示一年來的答謝與祈求新一年的福和保平安。
媽媽正在捏米飯團,我也湊熱鬧。爸爸在裝菜包餅我們這里特地為祖神做的年餅把大芥菜泡成酸菜剪下葉子包的年餅。接著裝白切雞就是把整個雞洗干凈煮熟的整雞。最后裝香火品、鞭炮開始出發,一家人騎著電動車、摩托車排成一條龍向村子的各個廟宇奉供。此時,我是無比的開心與幸福!一家族人個個都笑逐顏開!
圍爐回來已經是午后,大家又忙著準備團圓飯,我們這里除夕的團圓飯菜譜是很講究的。當然,主廚是我爸爸了,我給爸打下手,哥哥在切雞拼盤,嫂子在擺放桌椅,爺爺奶奶、弟弟、侄子們早已圍在餐桌邊談天論地。啊!這時真是熱鬧非凡,家家都趕做年菜,整個村子彌漫著豐盛的香味。上菜嘍!哇!香噴噴的紅燒紅魚、風味三絲、白切雞、脆炸海蝦、清蒸花蟹開始吃飯啦!爺爺疼愛我們的'老習慣就是夾菜給我們,奶奶少不了她那套傳統教育,孫女,你知不知道這道燒紅魚的意義嗎?奶奶,我記得您說的,紅紅火火,年年有余奶奶又開始說下一道時,我打斷她的話,奶奶,三絲是團圓的,是撕不開的意思,不管我們走到哪里,一定要思故鄉、思親情、思祖宗。奶奶,我說得對不對!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奶奶笑得合不攏嘴。
晚上,一大家子圍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我們被春晚的小品逗得開懷大笑,唯獨爺爺撇了撇嘴,說道:春晚沒有我們雷劇好看,我給你們唱兩段,‘雜子’獨唱。這可是家鄉雷劇中最搞笑的角色。表我字名叫智勇啊!人號做人五行通他邊唱,大家都笑扒在地上了。
夜深了,大家有的喝茶聊天,有的還在看電視,我和弟弟玩游戲,凌晨一到鞭炮震耳欲聾,爆竹煙花聲一陣又陣不絕于耳。給漆黑的夜空增添了一道道五顏六色的星光。快樂、幸福、安詳、團圓進入了人們的夢香!
家鄉的風俗作文6
黃海之濱,蘇北平原,有一座鹽城。那里歷史悠久,盛產海鹽,因此得名鹽城,我的老家就在那里。要說鹽城過年的風俗真是不少,除了貼對聯、貼福字、放煙花,還有那年夜飯上的一道食品,就與眾不同。
記得那年,回老家過春節,我剛記事。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邀請很多親戚朋友到家,一起吃團圓飯。上菜了!紅燒肉、燉魚、烤蝦、炒青菜……嗬!不一會兒就擺滿了一大桌。還有一道菜!我靜靜地等著,只見奶奶端上來一大盤熱氣騰騰的大饅頭。我奇怪地問奶奶:“為什么上饅頭呀?”奶奶笑著說:“咱們蘇北有個傳統,過年蒸饅頭,象征新的一年蒸蒸日上,飛黃騰達!”啊!原來如此。我看見在座的賓客都在吃饅頭,我也趕緊拿了一個吃起來。大饅頭又白又軟,真香啊!這是我第一次聽說蘇北年夜飯要吃大饅頭!
在印象中,我和奶奶做過一次大饅頭。那年,回老家過春節,我已上小學了。農歷臘月二十九的早晨,奶奶帶著我來到石磨邊,一起來磨麥子。只見奶奶把半袋小麥,一股腦兒倒進石磨頂上的小孔里面,然后開始推石磨。不一會兒,我就看見從石磨的出口,涌出了白花花的面粉。奶奶看了我一眼,說道:“大品啊,快來幫奶奶磨麥子啊!”我趕緊小跑過去,與奶奶一起推起小磨來。很快,我就累得筋疲力盡,可是小麥還沒磨完。奶奶看見我的樣子,笑了:“大品啊,你累了就休息會兒吧。”當時,我很想休息一會兒,可是看到奶奶累得滿頭大汗,實在不好意思停下,于是回答:“奶奶,不用,我還好,我們繼續吧!”奶奶夸獎我:“好孩子,真能干!”
大約一小時后,我們終于把小麥磨完了。奶奶將磨好的面粉裝進袋子里,捆緊袋口,準備離開。我趕緊接過面粉袋,扛在身上,跟在奶奶后面。回到家,奶奶將面粉倒在盆里,用涼水和成面糊,然后倒在面板上,使勁地將面糊揉成面團,再放進一個大盆里。我見奶奶沒有做饅頭,好奇地問;“奶奶,為什么不做饅頭啊?”奶奶回答:“現在需要醒面,否則蒸出來的就是面坨,不是饅頭了!”我恍然大悟:“哦,就是讓面團發酵呀!那我有一個法寶——發酵粉。”說著,我找出媽媽帶來的一袋發酵粉,遞給奶奶。奶奶看了一下說明,拿出一些發酵粉撒到面團上,重新揉了一遍面團,在盆口鋪了一層薄薄的布,對我說:“好了,晚上,我們就可以做饅頭吃了!”
傍晚,奶奶掀開盆上的布:“乖乖,發酵粉的'效果真的厲害啊!這面團發得足足比原來大了一倍!現在可以開始做饅頭了。”奶奶先把面團分成小份,然后再把每一小份揉成球,放在面板上。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一起揉饅頭。最后,將饅頭裝在籠屜放進鍋里,點火蒸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學習磨面、蒸饅頭。
每次年夜飯,奶奶都把白饅頭擺在桌子中心,其他菜品圍繞著饅頭,形成“一朵花”。可見,傳統的白饅頭,是永遠的C位擺臺。大饅頭平淡無奇,且又樸實無華,但是人人都愛吃,人人爭著吃。過年蒸饅頭,日子蒸蒸日上有奔頭!原來,蒸饅頭有如此美好的寓意啊!
家鄉的風俗作文7
除夕,在中國,是一年中紅火的日子、熱鬧的日子、團圓的日子。這么重要的日子,在不同的地方,卻有很多同樣的風俗:貼對聯、放鞭炮、吃年夜飯……而我的家鄉東北吉林,除夕風俗亦有些不同。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媽媽帶著禮物,早早地乘車趕回家鄉,爺爺、奶奶也早早地就在大門口等候。一陣問候之后,我們一家人就開始準備過年了。貼對聯,每年必不可少。爺爺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對聯,讓我幫忙貼好。而我最感興趣的是貼窗花,這是我們家鄉特有的風俗。“爺爺,貼窗花嗎?”我著急地問爺爺。“當然,你看,都準備好了,在桌子上呢!”爺爺的目光轉向桌子。
我走近一看,果然,桌子上已在擺滿了窗花。啊!太漂亮了!有傳統的鯉魚送福、金玉滿堂、喜鵲登梅,還有應時的牛年窗花,金牛送福、牛年大吉、牛年好運……爺爺指著一副精美的窗花,認真地說:“孫女,這是專門給你貼的!”我仔細一看,嗬!一頭小牛抬著頭,豎起牛角,奮起牛蹄,威風凜凜,真是“牛氣沖天”!且不說那工藝有多精美,只看寓意,就足以令人振奮!我笑著拍手叫好!我和爺爺一起貼好了窗花,陽光照在紅色的窗花上,鮮艷得喜人,火紅得耀眼。整個屋子里,立刻洋溢著一種過年的'氣氛。
貼完窗花,爺爺在自我欣賞著窗花,我跑到廚房,和奶奶、媽媽一起忙活年夜飯,當然少不了包餃子。其實,我早就學會包餃子了,只不過比起奶奶包的餃子,我還差一點兒。奶奶包的餃子一個個很“精神”,而我包的餃子有的都“趴下”了。媽媽笑我,我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結果又搞了一頭面粉……年夜飯上桌了,有紅燒肉、燉鯉魚、烤大蝦,還有新鮮的蔬菜……然后是美味的餃子。一家人推杯換盞,談笑風生,新年的祝福、新年的企盼,盡在其中。
年夜飯之后,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跑出來了。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我們一起在外面滾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我們拿來好多鞭炮煙花,躲得遠遠兒的,看著大人們放。雖然我們躲得遠遠兒的,但是眼睛卻直勾勾地盯著煙花,生怕一眨眼的功夫,美麗的煙花就消失了。那煙花一個一個飛向天空,然后在半空中綻放,好似孔雀開屏,宛如天女散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繽紛的花傘……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玩“仙女棒”了,那是一種拿在手里玩的小煙花。點燃之后,就像許多“螢火蟲”在飛舞,還可以甩出各種各樣的圖案。我們滿院子地跑著、跳著、鬧著、叫著,無數的“螢火蟲”跟在我們的身邊,映照著我們的笑臉。
在家鄉的除夕夜中,在我們的歡笑聲中,在響亮的鞭炮聲中,在熱情的祝福聲中,充滿希望的新的一年向我們走來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8
“五月五,是端午……”這句民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節這天華夏很多地方會包粽子、賽龍舟、戴香囊,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曾在書上看到過關于端午節由來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國愛國詩人,由于國家破敗,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自殺的那條江邊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里,想讓魚兒不吃屈原的尸體……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學會了包粽子。
剛到外婆家時,外婆正在包粽子。粽葉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里,糯米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小盆里。她要包的是小腳粽,顧名思義,小腳粽形狀如三寸金蓮,頂兒尖尖,腳跟兒圓圓。她先用手指將粽葉窩出一個凹槽來,裹成一個漏斗狀,裹緊一點,把米倒進去,封頂,再取了另外一片粽葉對著雛形一裹,最后用繩子包扎。外婆嫻熟的'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見外婆做出了一個粽子,我便也興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試一試,我學著外婆的樣子,窩出一個槽,把糯米倒進去。就在這時,“嘩啦”粽葉里的糯米全都撒了出來,下面的口子開了,糯米就順著這個口子灑了下來。再看外婆,她已經又包好兩個了。盡管心急但也不是辦法,只得虛心請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訴我:“你捏的太松了,所以才會散。”聽到外婆的指導,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試了一次。這一次終于如愿以償,沒有再漏了,第二片粽葉也順利地包了上去。一個小粽子就這么誕生在我的手里,盡管有點小,但它畢竟是粽子嘛。而最后扎線的任務就交給媽媽了。有了之前的經驗,包的粽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好。外婆和媽媽看見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飯時間快到了。外婆端著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進了廚房。過了一段時間,廚房里傳來一陣“噗嚕嚕”的聲音,我想掀開鍋看看,卻被外婆攔住了:“還沒燒好呢,現在開了鍋它燒出來就不好吃了。”我有點掃興,只得腦補鍋中的畫面:包住粽子的那本來碧綠的粽葉,現在應該已經成墨綠色的了吧?包扎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線,現在也應該變得松散了吧?被粽葉包裹著的糯米,應該變得又軟又粘了吧?
“吃飯了,吃飯了。”又是爸爸來喊吃飯了,我飛也似地沖進廚房,鍋邊兩個大盤子里已經裝了冷在那的粽子。粽葉和毛線,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樣。粽葉里包裹的糯米膨脹,變軟變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經從粽葉縫隙之間迫不及待地鉆了出來。廚房里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并把手上一個剝好的“小腳”插上筷子,遞到了我手里。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團被粽葉清香環繞著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么東西都沒放,卻無比的清香甜美。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這是蘇軾的一句關于端午的詩句。端午節當中包粽子這個習俗,不就是一種中國古代文化素質的體現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
我的家鄉,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后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陰歷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稱其為春節。
家鄉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并流傳下來一個關于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斗中,發現這種兇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一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后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家鄉農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也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兇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蒸幾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搟面”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黃紙等大年禮儀用品。年三十下午都要包餃子、洗菜、煮肉,以備正月待客之用。大年前兩天,家鄉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要“掃舍”,城里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后,屋里房頂,地面,墻壁,家具都要打掃,擦抹得干干凈凈。年三十早,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和門神,屋里掛上年畫。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吃團年飯,團年飯根據不同的姓氏(據說遠古時候家鄉人煙稀少,周天子下令從異地遷居一部分人到此安居),有的是早晨吃,有的是中午吃。有的是晚上吃,那真叫一個“豐盛”。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到祖先墳前放鞭炮,燒紙錢,點油燈以祭祀先祖。之后,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以求來年平安順利。待到子時(相當于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后,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一早上。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在我的家鄉石塘,每到元宵節,都會辦一次盛大的扛臺閣活動。那個晚上,這個平時幽靜的面朝大海的小漁村,變得極為熱鬧,熱烈的鼓聲鑼鳴,人們的笑聲,融在那陣陣的濤聲里;閃爍的燈火灑在青石板路和石屋上,與屋里的溫暖相互映襯,也映照得人們臉上一片燦爛。
扛臺閣,以前均是將八仙桌翻過來,四腳扎個頂篷,由青壯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漁村的藝人用彩燈、彩帶,鮮花等把臺閣扮得花轎似的,十分艷麗。如今的臺閣用上了發電機、節日燈,其形態、色彩更勝往昔。每一扛臺閣均是一臺戲,由標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戲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動。扛臺閣時,火鑊開道(火鑊是把木柴放在鐵鍋里燒起來。),漁燈、臺閣在后,悠揚樂曲相伴,喜慶羅鼓壓陣。
正月十五一到,大人們很早叫醒小孩子來化妝。若她扮的是嫦娥,則兩條柳眉舒展開來,臉頰濃粉上裝還要抹上一絲金粉,額頭一點朱紅;身著一條粉白色絲帶裙,腳上一雙繡花棉布鞋。若他扮的是關公,則兩道粗眉在上方橫著,臉上涂了紅彤彤的腮紅,嘴邊掛個大胡須,長長的幾乎到了腳邊。這妝化得極艷,所以,不認真看,還真認不出是誰!有好幾次,側目瞥了一眼靠近我臺閣上的人,我愣是沒有看出來是老同學,后來下了臺閣被她認出后,她一路佯裝生氣唱著戲詞追著我回家。
晚上七點,村口的公路上,早已熱鬧起來,人們早就搶占好觀看的好位子,端著自家做的花生糖、棗糕、芝麻糖翹首企盼著。隨著鑼鼓忽地一聲響,禮炮“啪”的一聲在天空中綻放花朵。孩子們坐在家長為他們扛的臺閣里,一臉神氣。一旁的眾人趕忙把那些散著香氣的甜食扔上轎子,說著甜甜的祝福,“來年甜甜蜜蜜”、“長大了一定要生活甜美”、“日子要過得甜甜美美”……也有禁不住饞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剛剛還挺得直直的背,一下子彎了下來,一撕、一塞,便開始大快朵頤了。一時間,身旁的那些“各路神仙”、“英雄好漢”都成了“貪吃鬼”了!一直跟在我臺閣旁的奶奶,笑著看著我吃,她說:“吃一點沒事,吃了這些好‘福’果,就會有個好前程!”
長長的隊伍嬉笑到夜深還不肯歇息。元宵的火把一直跳動著熱烈溫暖的火焰。這火把、這笑聲、這圖景,無不向人們展示了石塘漁民祈望豐收、過上安樂生活的美好愿望。
說起這個習俗,就不得不提一提家鄉一直流傳的'傳說。在石塘有座麒麟山,相傳當年有會噴火的麒麟居住在山里,因為它的火噴到的地方就有財富,可惜這對麒麟并不時常噴火,于是聰明的漁人便在正月十五這天,以鼓聲為號,拿起火把,扛起臺閣,在山前熱鬧地活動,引得麒麟也跟著興奮吐出火來,沒有想到,剛吐完火,它們便化身為了這座麒麟山。人們為了紀念這對麒麟,也為了讓村子世世代代日子越來越好,便漸漸形成了習慣,演化成了這種慶祝的習俗。在這一天,燦燦的火把、笑聲、樂曲,成了最美的風景,讓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漾起濃濃的幸福,這幸福感,浸潤在每一個在外的游子心里……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小時候的月餅總是給我甜膩但有時又會很想吃的感覺。在淮北市區的周邊農村,最好的月餅不是商場超市買來的諸如現在出現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種餡料的月餅。而是最傳統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們現在說起來很不喜歡吃的五仁。
舊時每年的中秋,總是還像過年有壓歲錢收有新衣穿這樣帶著濃厚的節日味道。
這邊的傳統不如說是傳統的月餅烤爐。就是家里的女人帶著孩子,買來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還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餅的必需品。去鄉里鄉親或者鄰村加工月餅的地方,親手制作香噴噴色澤金黃的月餅。負責加工的月餅的阿姨、師傅一邊和母輩們嘮著家常,一顆顆月餅就在手下漾出花來。
傳統制作月餅是用一個木制的模具。媽媽和小姨曾親手教過我,將均勻包裹著各種果仁的面團滿滿的塞滿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靈巧的拍出一個“啪”,慢慢把模具拿開,如果拿捏得當,一個連上面字跡都清晰可見的月餅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餅是中秋的一部分。記憶中總是媽媽和阿姨們在將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時塞一塊到在一旁饞嘴的我嘴里。
然后便是烤制。將月餅一個個整齊的擱置在一塊巨大的長方形鐵板上,幾個人合力把它平放進巨大的、用紅磚壘成的爐子里,下面燒著旺旺的木柴。月餅慢慢烤熟的香味兒會漂的很遠很遠,烤制月餅的時候周圍總會圍著像我這樣的一群小孩,一邊好奇的盯著師傅在根據月餅的色澤掌控火候,一邊急切的等候著自家的月餅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時間拿幾個在小伙伴們一起嘗嘗,那時的月餅總是擱置了幾個小時,還是留著火爐里帶著花生油香味的余熱。
中秋節快要到了的時候,各家都是要要走親戚的。我有一個叔叔一個姑姑,六個小姨還有一個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媽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們都漸漸各自成家,所以闔家團圓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熱鬧非凡。
中秋節那天天將黑未黑的時候,爸爸就會幫我拎著好多好多酒還有月餅,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開大奶奶家還有三奶奶家的.門,給她們送去這份禮物。這個時候的她們總是很開心,挽留我留下來吃飯。
最后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還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會來。一家人將吃飯的飯桌搬到小院子里,吃完飯的時候,爺爺總是拿出每年都會給分給我們的超大石榴,我們一家人圍著飯桌,吃幾塊月餅,聽爺爺給我們講叔叔爸爸們小時候的事,講小時候爸爸帶著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從樹上摔下來,講叔叔有一天離家出走只是因為看了李連杰的電影想出家當和尚,講曾爺爺在村子里埋藏的至今還未被找到的幾桿槍,講以前村子里被挖出來的一罐銀元,講爺爺自己年輕的時候用幾把斧頭成功敲擊發射的一顆子彈。
過去的時間即是傳統,這樣傳統的中秋永遠在記憶中鮮活,筆記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現在在學校,也已是有幾年不曾動口吃一口月餅,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鄉的親人能和我在心里一起吃一口月餅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春節是中國的農歷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我們過春節也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介紹我的家鄉——浙江余姚的春節吧!
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家家戶戶都開始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等。我們家也不例外,全家總動員,經過大家的`努力,家里瞬間變得煥然一新。另外大街上也人山人海,各家店鋪門口張燈結彩,促銷廣告五花八門,一派熱鬧喜慶的景象。大家都忙著準備年貨,必不可少的年貨是瓜子、花生、糕點、水果等等。有的在買家里裝飾用的年畫、燈籠、春聯,有的在買新衣、新褲……講價聲和買到后的歡笑聲在街上不斷回蕩,真是熱鬧非凡啊!
除夕,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我們全家都沒閑著,作為家里最小的我也忙著寫春聯,寫“福”字。每年爺爺都要挑一幅稱心如意的春聯讓我寫,今年選的上聯是:天地和順家添財,下聯是:平安如意人多福,橫批:四季平安。寫好后,在爸爸的幫助下,貼到了大門上,紅紅的春聯,透著喜慶,寄托著我們對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我們還把兩個大紅燈籠高高地掛在大門口,準備迎接新年。下午,重要的祭祀開始了。點上蠟燭、香火,全家人都要在桌前拜三拜,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并各自許了一個愿望。我許的愿望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我能在升學考中取得好成績,考入理想中的學校。晚上的年夜飯可算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飯,雞、鴨、魚、肉樣樣有,滿滿一大桌,看著就讓人垂涎三尺。還要吃上一大碗湯團,預示著團團圓圓,美美滿滿。飯后我們圍坐在一起聊天吃瓜子,奶奶忙著送灶君,完事后也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一家人其樂融融。我還收到了爺爺奶奶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等到晚上八點整,我們準時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是每年雷都打不動的必看節目。當晚上十二點的鐘聲響起時,整個城市沸騰了,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迎接著新年的到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大年初一,穿上媽媽給我準備的新衣、新鞋,給爺爺奶奶拜了個早年。早餐是奶奶準備的湯團赤豆年糕,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這個,預意著新的一年團圓、節節高。我們家初一不走親訪友,在家休息。奶奶還說:初一不花錢,不拿菜刀,不掃地等等。
大年初二開始,挨家挨戶去拜年,每戶親戚家吃一天。大人們天南地北地聊起來,有的說去年的收成如何如何,有的說新的一年打算如何如何······我們小屁孩們看電視,吃零食,玩游戲也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家到大年初七親戚拜訪得也差不多了。初八開始,大多數店鋪開張了,人們的生活也陸續恢復正常。我也快要開學了。
我的家鄉雖然不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但春節同樣過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過年的喜悅同樣在我們心中蕩漾,久久不能散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春節貼對聯,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每個節日,都有特色。雖然我很喜歡吃餃子,但包餃子更盛我的心意。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轉眼間冬天就悄悄走到了我們的身旁。在冬至這一天,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可能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吃餃子容易,而我要吃自己包的。
清晨,我和媽媽走進了人山人海的菜市場,買餃子皮、餃子餡。我們差不多把大半個菜市場都走完了,才把所有的材料給買齊了。
回到家里呀,媽媽做一些配料,爸爸來剁肉做餡,而我們就等著包餃子。
一切都準備好,終于可以開始包餃子了。“我不會呀!”我無奈地說。“你不會呀,那么自信滿滿,我還以為你在哪學會了呢。來吧,我教你。”媽媽有點不可思議地說道。這樣說我不服氣,我決定一定要把餃子包好。
窗外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我們包餃子之旅也正式開始了。“首先把餃子皮平放在手上,用食指和無名指沾一點水,涂在餃子皮外圈,就像畫一個圓一樣,這樣是為了讓最后的工序更方便,接著用勺子弄一勺陷,放在皮的中央,再把皮對折添彩就可以了。”
聽見媽媽這樣說,可真簡單啊。但是我動起手來,那簡直比上天還難啊!
每一次,我弄的餡都會很多,包起來肉總是出來。這個好辦,少弄一點就可以了,第一個問題解決了。還有第二個呢,還有第二個呢,包得總是癟癟的,立不起來。像是一根棍子,哪怕立住了,還是總會倒下。
我的眼睛瞟向了媽媽的`手,看見媽媽手里的餃子,輕輕地就放了上去,怎么動都倒不下來,像不倒翁一樣。我試了好幾次都不行,我只能向媽媽求救了。
媽媽把餃子皮對折,將中間捏緊,兩側折了幾個皺紋,餃子就像一個彎彎的月牙,立了起來。看到這里,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我立刻上手,果不其然,成功了,我高興得都快蹦起來了。
再接再厲,包一個又成功了,兩個,三個,我越包越快,一個下午就包了100多個,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時窗外的雪已經大了起來,厚厚的一層雪,怎么也融化不了?是對我的嘉獎吧!
晚上,我們就煮了餃子吃。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鍋內的餃子。它一出鍋,就被我拿到桌子上面,還是滾滾燙燙的就被送進了嘴里。那味道妙不可言,一點點咸味夾雜著一點點肉的鮮美。
一只老虎靈魂就被升上了天堂,這個餃子立刻走上天使的殿堂。窗外的雪變小了,路邊的積水也消失了許多。仿佛被我們家里熱氣騰騰的餃子給融化了一般。
屋外寒風呼嘯,一碗碗餃子使我的小屋異常的溫暖。在這樣的冬至,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難道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自此,我學會了包餃子。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家鄉的春節雖不如老舍筆下北京春節那般隆重,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歷時一個多月,但是對于人們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們勞動一年后歡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閑著無事。全家人忙著洗衣服,換床單,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當然了,對聯、窗花、日歷是必不可少的,理應在前幾天完成,所以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這天,重要性僅次于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大人在一邊忙活著洗菜切菜,孩子們蹦蹦跳跳,想盡辦法幫個忙,卻總插不上手,只有干著急罷了。年夜飯的品種照例是很豐盛的,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但是小孩子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往往遺下一大堆剩菜,讓勞動一番的`大人們目瞪口呆。但是無論如何大人們是不會惱的,因為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隨后便是孩子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糖果、水果和各類糕點,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氣洋洋,其中當屬孩子最歡喜,因為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如果你問他們明天的愿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
除夕對于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但守歲這一著卻不是我能夠接受的,聽完倒計時的鐘聲,剛想閉上眼睛睡個好覺,窗外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弄得人睡意全無,卻又筋疲力盡。
正月初一的習俗近年來越發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飯,便上街閑逛。街上的商鋪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從人們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進賬,不惜破壞正月初一關門停業的老規矩,大張旗鼓辦起了“新年大甩賣”之類的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過年的食物儲備、購買新衣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我并不喜歡這樣。總的來講,新年里沒有逛廟會之類的活動,確是可以用單調無味來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實在是在閑得無事中閃過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節才有些意思。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從種類上分,可分為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最近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菜餡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前幾年元宵的晚上,還可以看見大人們領著小孩提著明瓦的燈籠逛游,如今卻難以見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嘆道,富有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這正在消失啊!
春節迎著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么過的,每當想起它,我仍不禁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嘆!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上海人偏愛甜食是出了名的。在我的家鄉,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就有吃重陽糕的風俗。每當提起重陽糕,我自然會聯想到重陽節以及王維的那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就是以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為背景,寫出了游子的思鄉之情。
據記載,吃重陽糕的習俗源自于唐朝并一直沿襲至今。傳說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這便是古人九月做糕之意。明朝的狀元康海曾用糕來慶祝自己中了狀元。
對于小孩子而言,美食的誘惑力自然是無法抗拒的,更何況是甜食。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長輩們忙碌地準備著制作重陽糕的食材:糯米粉,米粉,玉米粉,白糖,各種干果等。我也蠢蠢欲動,準備屆時敞開肚子大吃一頓。望著擺在桌上的各色的果仁,饞蟲便被勾了起來。
可是制作重陽糕偏偏是一項耗時耗力的活兒,我實在等不及了,便也來幫忙一起和面。兩只小手上沾滿了白色的糯米粉和米粉,粘粘的甩都甩不掉,可還是照樣賣力地揉捏著,仿佛要把這和諧歡愉及祝福也一同揉進面團里。可是,媽媽卻每每對我說:“快去玩吧,別把粉弄得一身都是。”我聽到這話,便匆忙跑到鏡子跟前,望著鏡子里一頭一臉一手的白色,對著鏡子扮起了鬼臉。
玩了一陣子,又來看看做糕的進度,此時我發現白色的糕胚被裝進了模具里,最下層的是白色,中間夾著一層紅色的豆沙,最上面的那層似乎最吸引人:有紅色的大棗,金黃色的板栗,綠色的果脯,還有淺黃色的核桃仁,光是看這顏色就使人直咽唾沫。
過不了多久,就聞到了從廚房里飄出的`陣陣香味,我就知道已經在蒸糕了,不多會兒就能把它裝進餓得咕咕叫的肚子里,心里不斷盤算著到底要吃幾塊。重陽糕終于出籠了,冒著陣陣的白氣,夾雜著果仁的香味,我恨不得爬上桌來,把肚里的饞蟲給壓下去,再也顧不得媽媽在一旁的勸阻,挑了一塊果仁多的,對著它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燙得直吐舌頭,呼呼地往外吹氣。
“別凈顧著自己吃,快給外公送一塊去。”我趕緊奔向外公的房間:“外公,外公,快來吃重陽糕吧,我今天也一起參與做糕了,您快來嘗嘗好不好吃。”
傳承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的內涵。在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品嘗著這充滿美好祝福的重陽糕,小輩們往往會為長輩們做一件事,以表示自己對長輩的一片孝心,這也非常符合我們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或許我們應當珍惜和牢記這份經歷了幾千年的華夏歷史文明的產物,因為這是專屬于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與榮耀。
【家鄉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風俗的作文09-03
家鄉的風俗作文06-13
家鄉風俗作文11-04
家鄉風俗的作文11-07
家鄉的風俗的作文11-10
家鄉的風俗作文06-03
家鄉的風俗02-24
家鄉風俗優秀作文08-26
家鄉風俗的作文范文09-03
家鄉特色風俗作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