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說》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說》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說》讀后感1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
自從掀起大學習熱潮后,大家借閱圖書量突飛猛進,整個站區都充滿了讀書的氛圍,看書成了收費員們閑暇時的小甜點,大家都沉浸在書的海洋里。
我當然也不甘落后,其中白巖松寫的《白說》一書深深吸引了我,白巖松大家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對他的認知僅限于他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被所有的榮譽和光環包圍著,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但當我讀書以后,對他的認知逐漸清晰,他是一位喜歡古典音樂、喜歡足球也愛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說敢做、堅持運動、并兼職大學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白說》一書,文字直白、道理通透,寫的都是作者當下的感受,其中有很多讓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總是意猶未盡。書中說道:“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白巖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證實了這一點,他大學剛畢業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但報道的那天卻被通知:“對不起,你的關系已經被退回廣播學院了,我們不要你了”,對于當時只有21歲的他,遭受如此打擊之后,不是用沖動解決問題,而是選擇冷靜一段時間再做決定。一年以后,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換來在《中國廣播報》和一群中老年人排節目表的工作,他又選擇用冷靜的態度去面對此時的不如意,正是由于他的這份冷靜,才有后來的成功,他始終堅信失敗是另一個成功的開始。很快,他就成了獨當一面的編輯、業務骨干,有了此后所有的成就。
每屆“感動青銀”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經受了苦難和挫折,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要勇于面對失敗并要戰勝它,同志們大膽向前,用我們的熱情去為高速事業做貢獻。
《白說》讀后感2
《白說》這本書是朋友介紹給我看的,也是在我最難過的日子里給我帶來希望的一本書。其實,書里的內容淺顯易懂,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是“心里雞湯”。對于我來說,正是這碗心雞湯讓我在迷茫的時候,堅定自己的步伐,一路向前。
《白說》中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會有作者自己對于文字的感悟,我覺得挺好的,算是一種對自己說過的話進行梳理和總結,這未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從高考到考研再到找工作,幾個人生的重要選擇我都經歷過了,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后,覺得自己在面對失敗與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我想對我而言,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功,不如享受自己努力成功的過程。在我找工作的那段時間,內心是很煩躁不安的,尤其是看著身邊的同學一個一個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很大的`懷疑;甚至對于找工作這件事情有了一點的抵觸。現在想一想,其實那時候很是膚淺,僅僅用“是否找到工作”來定義一個人是否成功,其實也表現了自己內心的不自信。
當代社會是個成功學泛濫的時代,每個人都期待可以成為一個風云人物,可以取得別人羨慕的成績;可是正因為這些浮躁的心里,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表面的成功,只在乎結果,忽略過程中的享受,甚至為了某些成績,有些人開始不擇手段。
有時候,自己覺得自己太在意外在的評價,往往因為這些評價而忽略了自己本來的想法,甚至偏離了自己原來的方向。雖然,取得了一時間的贊賞,但是其實自己失敗了。并且,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面對失敗的勇氣,當失敗的時候,不是找原因,而是不斷的推脫責任。人生路上從來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敗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勇敢面對失敗、迎接挑戰,發現認識自己,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價值。
《白說》讀后感3
白巖松的《白說》已草草翻過一遍,平心而論,還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巖松在后記提及這不是一本演講集,但是從每一篇文章結尾的日期和地點,我們仍能感受到演講稿的痕跡。很大的篇幅是在各個大學的演講稿重新歸納整理,之前也散見于不少媒體,不少故事的講述和感悟的.闡述,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許的驚喜,如同隔了夜的飯菜,重新加熱總歸少了最初的新鮮。和前幾本書相比,總覺得缺少了些誠意。
因為是為大學生做的演講居多,文中難免存在些心靈雞湯的內容,或許對于尚未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讀者比較受用,但對我而言,一方面已經工作多年,一方面離開媒體多年,再看里面的內容,終歸是缺乏了一些共鳴。
可這些無礙于買一本《白說》裝飾著我的書柜,書柜的一層是由包括南方報業叢書在內大批媒體人的書籍組成,曾以為這些書將會是自己工作中的輔導教材,可至今有些書仍未拆封,但購買如初,說起來這是對媒體工作難舍情懷的一種慣性。
這幾年的媒體似乎被一種悲愴的氛圍所籠罩,南方周末愈來愈少了銳度,那位寫出“即使新聞死了,也留下圣徒無數”的報業先驅身陷囹圄,從前幾年的柴靜、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張泉靈、郎永淳,一個個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為各自的原因從熒屏上漸次消失,他們不是第一批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同樣也不是最后一批。不過這樣看來,白巖松的堅守顯得尤為珍貴。
本有千言萬語,落到筆下卻已寥寥。《白說》是否真的白說,并不好說。不管如何,我還是會從書柜中偶爾取出讀上三兩行。
書中提及胡適的一句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至少我曾振臂高呼過。
《白說》讀后感4
在白巖松的新作《白說》中有這么一段內容,說的就是成功與失敗。他說道:當下是一個成功學泛濫的時代。中國的很多扭曲和亂象,都與追求面上的成功有關。我們只是追求現實的結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們把結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們從不享受過程;我們為了實現某種期待,往往不擇手段。
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在回答體育如何影響下一代的問題時,是這么回答的,“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這是中國人很缺乏的一種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從小到大,什么時候學習過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其實老祖宗早已明白這個道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為什么我們從來不教“十有八九”時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極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無以復加。回頭看中國歷史,包括世界歷史,想想看,失敗很可怕嗎?中國有無數的.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失敗,而不是因為成功。岳飛是因為成功才偉大嗎?項羽是成功者嗎?林則徐的人生成功嗎?
以史為鑒,回歸到個人去看,我們應該知道,失敗有時是需要的,而且是偉大創作的重要動因。此外,我們還應該明白,挫折與失敗原本就是變革的機會。要知道,人在勝利的時候是不必做決定的,但在失敗的時候要做決定。做出決定,往往意味著一種變革,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每當失敗與挫折來臨,你應該懷著好奇心去看待它,試圖弄明白它的目的:難道這是一次提醒?難道我應該做出一個更有利的決定?
《白說》讀后感5
這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向在思考的問題,人活著的好處究竟在哪里?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么。。
人生的好處到底是什么?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好處,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處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聯),我們就應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于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愛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好處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欲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欲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后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復,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好處的,但是沒有好處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后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好處,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欲望也相差無幾。新鮮的反義詞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杯具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杯具的時刻會長于喜悅的時刻,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于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好處的存在。
《白說》讀后感6
1.關于讀書:你的身上有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不知在某年某月的某個清晨或者午后,你會就某一問題或場景,想起你曾經讀過的某本書,它會重現給你啟迪給你慰藉。
今天讀白說,書中同樣提到了讀書之重要性。讀書,包括目前的我在內的眾多人,主要是想從書中找到自己,佐證自己。其實讀書遠不止這些。讀一本書就是在跟一個人談話,有些觀點你認可,有些觀點你質疑,有些觀點你反對。讀書的過程是交換觀點,思想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突破自己原有的觀點,試圖去接受新的觀點。這是一個拓寬思維,提升境界和視野的過程。
大冰說,書中的每一個故事你不一定都能經歷,但希望他們的故事可以溫暖你,使你堅強,助你前行。
讀書的第二個境界是讀詩。詩可以幫你表達自己,又可以讓你塑造自己。讀書不能只讀對生命看似有用的東西,像詩這種無用的東西就不去讀。生命要學會汲取看似無用的東西,無用為大用。人不能把自己活的像壓縮餅干,那樣還有什么意思。
讀書的第三個境界是通過跟別人對話,讀別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對話,豐富自己。每一本書中都藏著一個你想看到的更加優秀的自己。
2.關于音樂:在你迷茫、失落、無助甚至絕望時,不妨聽一聽古典音樂。熟不知,早在很久以前,就有那樣一批音樂家,有那樣一批音樂作品,將你的處境都融入到了他們的音樂里。聽聽音樂,聽聽他們的心聲,聽聽他們的態度。古典音樂不是過時的音樂,音樂中表達的人性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力量。不要祈求去讀懂古典音樂,音樂不是用來讀懂的。只要你能從作品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經歷,你就是讀懂了。
從這本書開始,嘗試去聽聽古典音樂。希望你們也可以去嘗試。人生漫漫,世事喧嘩,愿書與音樂能陪你我。
《白說》讀后感7
白巖松是我最喜歡的新聞評論員之一。從《東方時空》到《新聞1+1》,他所表現出的機敏、睿智,沉穩,令我敬佩和崇拜。《白說》這本書,不是自傳,也不是演講集。它更像是在與智者交流,那些生命中我們所困惑的問題都能從中得到啟示。
幸福了嗎?我不是問別人,而是問自己。這其實是個挺難回答的問題。小時候,放學回家的路上,望著街邊香味撲鼻的炸雞腿,要是媽媽能給我買一個,是幸福;過年了,穿上提前一個月就買好的新衣服,到街坊鄰居面前“臭美”一番,是幸福;上了初中,結束勞累的功課,晚自習下學后,三兩好友徒步回家,一路歡聲笑語,是幸福……
以前,我們物質上不那么富足的.時候,都是這么理解幸福的。現在,我們吃的好,穿的好,物質層面上好過了,卻感覺不那么幸福了,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吃飽、穿暖很重要,但如果情感和精神上有所欠缺,依然不會幸福。花錢買得來房子,買不來家;花錢買得來書,買不來文化……然而,物質可以靠自己去創造,情感卻不僅僅是自己的事,它和父母家人有關,和身邊的每個人有關。試想,我精心準備了一堂課,而課堂上,有的瞌睡,有的聊天,我會覺得幸福嗎?學生也是一樣,假如他們的老師都幽默風趣,學知識的同時也收獲了許多快樂,那他們也會找到一點幸福感。也有可能,我今天工作中遇到不順,回到家,老公早已做好飯菜等我回家,那一瞬間我也會很溫暖……
想想自己,已身處而立之年,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友,為人師等等,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怎樣我們才能到達幸福?也許,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白說》讀后感8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身在這里,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與別人的信仰。”
一直以來,人們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種誤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其實正是干好本職工作的體現。按時按點按要求把每天的鐘撞好,就是圓滿完成了你的本職工作,不怕鐘聲擾了誰的好夢,不嫌重復動作的單調乏味,不慕前臺講經的風光。莊嚴響亮的鐘聲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鐘看做是平凡,總想著成名成家接受萬人膜拜,才是沒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會需要的.是在各個崗位上安心、負責、不打折扣撞鐘的“和尚”。
“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謠言傳遍天下,辟謠寂靜無聲。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總是遙遙無期。人到中年,已有權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風險的事吧?自己的聲音為別的人生和我們的社會,起一點小小的作用。”
一直贊同白巖松的觀點,媒體人的責任就是把事實完整呈現,不是只給大眾看某一面,要讓事實去說話,不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做好惡、對錯的選擇。媒體人的責任還有及時地發聲,不必清高地不與之爭論,把輿論陣地自覺地讓位,而普通民眾沒有條件去獲知真相,只能去猜測,或者干脆誰的都不信,視所謂的新聞為一縷輕煙掠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重提此話,撞好你的鐘,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離開,讓位于別人,無可指責,別守著鐘,編著鐘不響的理由,又不讓別人來撞。
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個傳媒人企圖“越位”,事情卻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時所說的一切,都將淪為不折不扣的“白說”。在我們生活中也如此。
《白說》讀后感9
看這些演講稿的時候,非常奇妙的有一種看日記的感受,很輕松的聊天對話,然而卻承載著很厚重的內容——國家,公民,民主,民生。能感受得到字里行間對國家(一切)的愛及期待,令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句話,大意是說,愛生活的歡欣熱鬧,更愛它背后的滿目蒼夷。
作為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讓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多了許多感同身受。學過的哲學、辯證法,國家間的利益關系等等,都被白老師應用到了寫作、生活、工作、演講、民間外交\當中。這提醒我,學過的知識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中體現,我不知道自己要多久以后才能像白老師這樣去分析事情,以自己的目光、理智去評價生活、國家,也許需要時間吧。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的新的觀點。我比較驚訝的是白老師在孔子學院的演講,前幾年孔子學院確實很火,但近幾年真是冷淡下來了,這應該是種質疑吧~白老師在國家政治形象之外提出國家的文化形象,我也深有同感,但因著我讀的書太少,卻是什么也說不出來的。不過大概可窺見,白老師多次強調老子的思想,極少提到孔子,他認為我們錯過了許多老子的有用思想吧,接下來也許可以去了解一番。
另外是關于信仰的問題,我們中的大部分確實沒有明確的信仰。白老師說他的信仰大概是生活中的美好的東西,這樣可以列舉出很具體的各種。其實一直以來我對信仰的概念并沒有很清晰的認識,只覺得應該是一種向往的東西,不曉得有信仰的人會怎么認為。大概信仰一直都在內心吧,大家都向往美好的一切,無可否認的。
期待自己有一天能理智、理性、樂觀地看待一切,也希望自己的目光能看得更高遠。
《白說》讀后感10
你會與自己相處嗎?
其實,孤獨是自己和自己對話的大門,現在的人最怕一個人,怕不被萬眾矚目,怕沒人在意關心,怕融不入群體。
《白說》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手機阻止了無聊,也阻止了無聊帶來的好處。
多少人每天多少次無意識的拿起手機,仔細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嗎?交心還是交流?深談還是淺交?人們之間越來越疏離,卻越來越在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深怕朋友圈所有人都在曬自己精彩生動的.生活時,自己卻閑時光里做著無用的事。
其實,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反思,做個閑人,在閑時做些閑事,不為證明給誰看我過得好,不為故意演繹多彩,只好好享受屬于一個人的時光,是不是比別人嘴里的自己更舒服呢?
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世界,都有很多面,卸下社會上的面具,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泡壺茶、煮一杯咖啡、停下來,看書也好、聽音樂也好、什么都不做只思考也好,也不比為難自己去做那些眾人口中的有意義的事情要沒意義,帶上自己的心,靜靜翱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自己好好聊聊,也許我們會收獲到許多這世界一直費盡心思想讓我們懂得的道理。
引用楊絳老師的一句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這兩天,蘇蘇以一個嶄新的身份思考著:國家為什么要放假?百度了、搜狗了,其實,放假的最初意愿就是讓我們在放松中拜訪自己的內心,跟最真實的自己說一聲:你出來吧,別膽怯,別害怕,歲月還漫長,你總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