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
看完這本書,我用了半個月時間,每看完一篇都讓人深思,讀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寫才好,沒有多少文采,只能發表看到某段話時當下的感想。
剛開始看沒有多大感觸,直到第49頁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我合上書,想想自己,發現這27年我很樂于享受后半句,卻很少去做前半句。還記得父親曾跟我說過:“只有你先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父親說的和莫里教授所傳達的意思一致。但是我們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頁,當我看到莫里說:“如果你想讓別人相信你,你首先應該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這句話對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觸的合作伙伴總是充滿了疑慮,總是不相信對方,其實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別人的同時又如何讓別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頁時,是我對整本書感觸最深的一處,也是我唯一反對莫里之處。他說:“如果你能接受隨時死去的事實,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耽于抱負了,你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么重要了。”合上書,我想:“人類對物質的要求不是絕對的,看你處于什么樣的人生境遇,當你處于將死之時,物質便已然顯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愛會成為你的第一要求,在親人的陪伴,愛人的守護面前,金錢就如糞土。但是當你依然處于健康的狀態時,物質便不可或缺,你的滿足感不僅僅只來源于精神,也來源于事業上以及物質上帶來的成就感,為了這份成就感這份滿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時間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說的“你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就不那么重要”。當你處于一個旺盛生命力的階段為什么要過一個瀕死的生活狀態。把握一個度,不要完全杜絕物質,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個時刻,都不要放棄愛,愛別人也愛自己。
只想說《相約星期二》對我的生活、感情、事業都很適用,看完第97頁的時候,我笑了,因為發現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維方式,“你一旦投入進去,就能充分的體驗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傷,你認識了這份感情,現在我要超脫它。”說的真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處理情緒的方式,當傷心難受的時候,任由自己這個情緒的抒發,最后告訴自己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沒有人一定要天天開心。超脫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緒、感覺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場游戲——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離開你。很灑脫,身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說的一樣,就是來體味這世界的百態,開心、傷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種情緒,經歷每一件痛苦的開心的事情,告訴自己這是屬于我這輩子獨有的經歷。不要被自己的負面情緒牽著走。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2
這里講的是一個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惡病纏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門陪伴著老師,聆聽他最后的教導,并在他死后將老師的教導匯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矚目的文集,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還著寫了一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說《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對于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則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不僅震撼著作者,也憑借著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跡。
讀這本書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爭了很久。畢竟因為書的封套上那么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余秋雨推薦”,于是,很怕這本書會像余先生的書一樣,讓人深感是那樣的正經,那樣的正襟危坐。還好,對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總會有吸引人的地方,總會讓我明白到人生的意義,總會讓我深感其所表達的內涵之處。
一位身患絕癥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么?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并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個,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該盡情體會個中滋味,細細品嘗后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脫……也許這些并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后,你才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斗志昂揚地生活著。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著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瞇一瞇眼睛,想離開現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說“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種所謂的程度才是我們人生所謂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體味人生,難道就不是一種很好的追求嗎?看完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將會得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相約星期二”吧。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3
什么樣的人有資格談人生?
老人,且待那一天——《相約星期二》讀后感。參透了生死的老人。
近日看了一本《相約星期二》(米奇·阿爾博姆著)。這本書有余秋雨作序并推薦。盡管對余某人及其文字頗有些感冒,但還是忍不住想印證一下,到底他推薦的書是否跟他本人一樣酸不拉幾,一樣做作扭捏。
那是個其貌不揚的社會學教授,莫里·施瓦茨,個子矮小,大耳朵,鷹勾鼻,牙齒參差不齊,但笑的時候依然毫無遮攔。待人熱情真誠。跟你談話,他的世界里只有你,絕對不會心有旁騖。
他天真活潑,喜歡唱歌跳舞。如果不是得了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他愿意每天過著這樣天真活潑的日子,晨練,散步,與朋友談心,欣賞大自然的色彩,享受美食。得這個病時他七十多歲。
從醫生處得知病情后,他開始思索怎樣渡過剩下的日子,兩年,幾個月,也許會更短。他繼續給學生上課。他決定讓死亡成為一門課程。
活著辦個追悼會。讓家人和好友來致悼詞。他們把想對他說的話都說了,他也聽到了。這主意顯然不錯。有許多葬禮都是悼詞很感人,只可惜那個躺著的人已經聽不到了。
當他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他說他會盡力去享受這個過程,重新當一回嬰兒,讀后感《且待那一天——《相約星期二》讀后感》。
他是如此豁達睿智,并樂于向朋友暢開胸懷。聽著美妙的歌聲,他會情不自禁淚流滿面。
如果有那么一本書,讓你看了后心有所動,心有所思,它就發揮了它的價值。這與莫里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所追求的.完全一致。因此,莫里活著沒有遺憾,死了也沒有遺憾。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可以自憐自愛,但不要停留太久。生命中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可以享受。
來得及向人世告別也是一種幸運。
每天,放一只小鳥在肩膀,問“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相愛,或者死亡。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愛情和婚姻有章可循。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得怎樣妥協,你們的關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布公地交流,你們的關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有麻煩。
原諒自己,原諒別人。
看到最后,恍然發現,這也就是印象中的余大師的品味。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4
幾年前,一位好友勸我讀一讀在美暢銷排行榜的一本好書《相約星期二》,它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改變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出于好奇和期盼,周末的一天,我走進新華書店,在新書架上找到了這本書,一個老頭,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的課,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從此讓我改變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一位美國一位頗有成就的專欄作家、電臺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癥,在前往探視中與老教授相約每周二,在與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后十四個星期里,米奇。阿爾博姆聆聽莫里教授最后的教誨,他們聊到了許多的人生問題多,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臨終一課。這持續了十四周的人生課題,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爾博姆將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談話內容編輯成冊,書名《相約星期二》。
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面對自己將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離去的恐懼,而是希望把自己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它沒有發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沒有什么心靈雞湯之類的詞語,只有記錄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親切、幽默面對即將死去的事實,侃侃談吐自己對人生的態度,這是一堂關于如何面對愛與被愛,衰老與死亡的教育課。之所以讓我感動,面對關愛,當大多數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沒有得到更多一些關愛時,而莫里教授卻始終保持往以的樂觀和一向飽滿的熱情,繼續給唯一的學生上課;面對衰老,當大多數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時光如劍、逝者如斯夫時,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后,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對死亡,在大多數人恐懼而終日不可惶恐時,而莫里教授面臨死亡,坦然的說:死亡跟生命一樣自然。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度,用清醒冷靜和熱情的心態去審視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別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現狀,勤勤懇懇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隨著流失的歲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價值所在的體現。自從讀《相約星期二》之后,我對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認知,再也不會抱怨和畏懼。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擋時間逝去的腳步,也不能抹去歲月留在臉上的痕跡,但我會保持一個陽光的心態,以平常的心態對待生活,扎扎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實實的走自己的路,做一個永遠快樂的平凡人。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5
那里講的是一個十分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惡病纏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門陪伴著老師,聆聽他最后的教導,并在他死后將老師的教導匯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矚目的文集,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還著寫了一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說《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對于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則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不僅僅震撼著作者,也憑借著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跡。
讀這本書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爭了很久。畢竟正因書的封套上那么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余秋雨推薦”,于是,很怕這本書會像余先生的書一樣,讓人深感是那樣的正經,那樣的正襟危坐。還好,對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總會有吸引人的地方,總會讓我明白到人生的好處,總會讓我深感其所表達的內涵之處。
一位身患絕癥纏綿病榻的老教授,應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么?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并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個,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就應盡情體會個中味道,細細品嘗后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脫……也許這些并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但是讀完整本書后,你才會明白,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斗志昂揚地生活著。作者米奇一向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著自己的生活,因此,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刻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瞇一瞇眼睛,想離開此刻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但是,合上書,就像關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說“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是非必須要做到某種所謂的程度才是我們人生所謂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體味人生,難道就不是一種很好的追求嗎?看完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將會得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答案,讓我們一齊“相約星期二”吧。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6
當我終日忙碌,在生活的風雨里疲于奔命;當我恐于衰老、畏懼死亡,在戰戰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總會在書香氤氳里款款走來,讓我由疲憊困惑、心悸沉寂歸于平靜.
讀完這本《相約星期二》已過了余日,那些文字卻依舊像漸漸彌散的芬香,久久駐留在心房,帶給我溫暖的感動。書中講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絕癥,步步為營,生命的燭光即將熄滅。病重期間,莫里與來看望自己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相約,要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課,課程關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談到生活,他詮釋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徹又沉思。
我們曾經認為的一切艱難、坎坷,一旦釋然便晴空萬里。莫里老人面對死亡那份從容、鎮定與適應,使人無法不對這個甚至無法行走的老人肅然起敬。“當你在床上時,你是個死人”“我的意識還活著......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一個承受痛苦,被絕癥一點點侵蝕的人對生活如此樂觀,這正是莫里說過的“最難的事”——與生活講和。他最終做到了。他雖在無盡疼痛與折磨中度過,但他擁有過愛,擁有過青春,也擁有過一切正常人擁有的東西,他已釋然,所以他并不羨慕健全的人。每個人亦可以做到放寬一切,仔細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蠶繭外薄薄的絲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籠,其實只需輕輕一下便可輕易化解?
什么是我們夢想中完美的一天?與莫里老人比起來,我們是在上帝的寵幸中誕生的孩子,不應再對這無比美好的一切無止境地進行物質索求,闊氣的豪宅,嶄新的鈔票,高檔的晚宴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學著試著去追求內心深處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懷抱里講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種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與朋友共進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讓人不免吃驚。現在,你驚訝的同時,請好好質問自己。在這里,莫里老人所陳述的生活的追求,每個人學了一輩子,但沒有人全部理解。學得多的人總是快樂的,他們會很享受、滿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只會在生命最后一刻看開一切,認為自己生而有幸。這大概是面對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許真實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華麗彩飾,簡簡單單的快樂足矣。
這個故事,這些課,這段話,都是生命的樂章在彈奏,是靈魂牽出了漣漪。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堂人生課,它們在紙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誰都無法承擔。每當我將目光灑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靈便會被洗滌一次。甚至想忘記繁重的學業,拋棄生活的煩惱,再次拿起這本曾帶給我感動與感悟,透徹與深刻的書,再次與莫里,與米奇一起上的一節人生的必修課。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7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應該是5年前的事情了,這是寫在《相約星期二》封面上的一句話,當時的我并沒有太大的感觸。五年后的今天我又拿起了這本書,看著這句精辟又有內容的話,我又重新收拾心情,認真的讀了這本書,書中講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癥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時間里,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直到老莫里離開。課堂上不需要書本,不打分數,也沒有成績,但討論的題目很多,涉及的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敬佩不已。故事很簡單,卻透出他不平凡的人格。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麻痹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癥靈魂將眼睜睜地看著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著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學生,已經成為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后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著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臨終的老人都說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著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對整個社會這些極為樸實的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但莫里老人并不簡單。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著他的時候,他還能談笑風生。談到死后火化,他對家人說: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談到墓地,學生說:我會去,但到時候就聽不見你說話了。莫里笑了:到時候,你說,我聽。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論證了人性的美好。一個普通的美國老頭,一些普通的話語和生活細節,但是讀完卻讓你悵然良久,這就是《柙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8
清明下鄉給奶奶上墳,看著周圍的樹木,青草,斜坡,腦海中驀然跳出了一個名字——莫里。
是的,莫里,一個社會學教授!在異國他鄉,在幾乎是同樣的境地里,安葬著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靈魂,他震撼了我,讓我不得不用著零星的時間一遍一遍地去讀他,去回放他,回放那不斷被病魔吞噬的軀體,回放他在生命走向盡頭前的那特殊的課堂,回放那一句句洗滌人心靈的話語。
《相約星期二》,是命運的相約,是靈魂的相約,是關于生和死的相約,更是生命價值觀的一次真誠的直白。
我知道,蕓蕓眾生中的我們,至今仍在追求的很多東西正是莫里教授所摒棄的。家庭的不幸、命運的摧殘沒有泯滅他對"善良、尊重、友愛"的執著,他堅信"愛能贏天下。愛永遠是勝者。"
相愛或者死亡。愛是他靈魂的主旋律。他不愿意為死亡涂抹胭脂。面對死亡,面對種種不幸,他克服了常人最難做到的事:與生活講和。原諒自己,原諒他人。他盡可能的給予他人應該給予的東西,他認為,能給予表明自己還活著!活著,不給予,過的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他用生命的最后十三天,和米奇相約星期二,用自身的病痛和艱難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教授完了十三節關于"活著的意義"這門課程。他的眼角也有淚,因為痛楚,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給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臉上總掛著微笑,即使連"擦屁股"這樣是事情也需要依賴他人時,他也會提示自己像嬰兒般去享受;他的嘴邊流出的是在米奇看來的一種苦澀的幽默,這種幽默常常化解尷尬,讓他與人交流的時候多一份和諧,乃至感動。他敢于直播死亡,直播衰竭。他知道,"夜線"節目是利用他增加戲劇的效果,但他選擇的是讓步,因為這樣的直播會把他的信息帶給數以萬計的觀眾。他的讓步,會讓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價值。
與生活講和,心態才會平和。與生活講和,你才會不為名利所煩惱,才不會整天患得患失,你才能專注建立自己的文化,全身心地去愛和尊重。"我在和你說話,我想的只有你。"
莫里教授,一個終生的教師!愛是永恒的感情,即使他離開了人世,但他永遠活在讀者的心里。
生命應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9
村上春樹曾說,所謂人生,無非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很寶貴的東西,會一個接一個,像梳子豁了齒一樣,從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偽劣品。體能,希望,美夢和理想,信念和意義,或你所愛的人,一樣接著一樣,一人接著一人,從你身旁悄然消逝。
生命,總是帶給人以欣喜,面對死亡,我們總是帶著一絲敬畏與恐懼。我們害怕生命中的猝不及防,害怕突然與這個世界揮手告別,我們不忍就此消逝不留一絲痕跡。或許,這世間有太多值得留戀的,每個人都有太多放不下的,面對死亡,我們總是不能坦然,畢竟意味著生命的.不復存在。但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里寫道:我們活著,同時在孕育死亡。不過,那只不過是我們必須學習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訴我這件事。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愈的。無論什么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無法治愈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我形影相吊地傾聽這暗夜的濤聲和風響,日復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同樣在莫里老人眼中,死亡并不可怕,他更將此活成了一種藝術。面對疾病,他沒有畏懼,面對死亡,同樣是如此坦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每個星期二于自己的學生米奇相約。一個老人,慈祥的面容,風趣的語句,依舊和學生談笑風生,讓人完全忘記他即將與這個世界告別。或者又像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莫里老人的話更顯平緩卻富有哲理。面對死亡的從容,一生的起伏波蕩也早已在歲月的長河中波瀾不驚。金錢名譽地位,愛恨追求友誼,莫里老人似乎在死亡面前又將之闡釋了另一境界。
我曾經這樣寫道,你知道嗎,我最不忍學會的就是告別,我用腳步丈量著走的每一步路只為快點回到你身邊,我抬頭望天上的星星因為我知道我們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我想著你你也念著我,我怕有一天的猝不及防,就這樣,來不及看你一眼。我知道你不忍我心碎,可也教著我如何告別。我會思念著你就像你牽掛著我一樣,我希望時間能夠流轉,那樣就能不用分離。
我知道面對生死離別我是無法淡然處之,所以既然這樣,就去過好每一天,不用再言離別時而有所悔恨,不用恨自己的碌碌無為,不用怨生命無常。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相關文章: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04-29
相約春天作文02-12
相約春天作文02-27
與書相約作文03-08
相約2023年作文11-11
相約春天作文【通用】01-21
相約冬奧的作文(通用35篇)07-10
相約冰雪共迎冬奧主題作文(精選26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