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
還記得父母對我說過,他們剛來到鐘樓區,這里只是一個并不繁榮的地方,不像現在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這天,我讓媽媽帶我去了解一下鐘樓區的發展情況和去看看我們原來住的周家村。
奔馳在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的馬路上,看著兩旁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馬路上一派車水馬龍的景象和四周隨處可見的綠化,我仿佛感受到了鐘樓區宏大的發展前途。媽媽告訴我,昔日這里只是一大片農田而已,幾十年發展至今,這鐘樓區經歷過了無數的風風雨,真的很不容易。聽著媽媽的`話,又看看這一大片生機勃勃、繁榮昌盛的景象,不難想象,鐘樓區發展至今,經歷過了多少的風風雨雨。
媽媽告訴我,鐘樓區還是一個集聚文化內涵的地區。聽說最近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展覽了鐘樓區小學生的美術作品,我決定一探究竟。走進運河五號,仔細看著這個從一家紡織廠改造過來的創意街區,我發現了許多常州鐘樓區發展的足跡,找到了一些與紡織企業管理有關的提示標語和激勵人們工作的錦旗。從這另外的發現看出,鐘樓區的企業有了區政府的良好規劃,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產業生產當中來,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產業鏈,讓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來。這真是鐘樓區發展到如今繁榮昌盛的景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五號展區,這里就是展覽鐘樓區小學生的美術作品的地方。一走進大廳,我頓時怔住了:好一派華麗的景象!
只見到處都展覽著我們鐘樓區小學生的優秀精美美術作品,墻壁上貼的,柜子上擺的,欄桿上掛的……到處都有,令人目不暇接,而且品種也很豐富,繪畫作品、布藝作品、陶藝作品、紙藝作品樣樣俱全。走近一看,我發現每一件作品都是無比精美的,幾乎天衣無縫,仿佛這些美術作品都是出自美術大師的手里的。
從這一件件精美的美術作品可見鐘樓區教育也不遜色,練才藝都是“從娃娃抓起”。學生作品美,除了天賦以外,大部分功勞都歸功于老師。沒了老師的精心指導,哪來學生們簡直巧奪天工的作品?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2
壺鎮鎮地處麗水、金華、臺州三市的交界處,位于縉云、永康、磐安仙居四縣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稱。傳統飲食以“粥撈飯”為主體,配以五谷雜糧。番蒔、洋芋為主要副食。特色風味食品主要有:土索面、橡涂、千層糕、榛子豆腐、敲肉羹、燒餅、米炮糖……在傳統民間娛樂中有演戲、迎燈、迎案,其中規模最大是迎案,隊伍多、表演形式五花八門、內容豐富。此外,還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富有特色的縉云壺鎮話!
一、壺鎮米炮糖制法:糯谷浸泡于水,數日后撈起,置飯甑內蒸熟、灑干脫殼即成“發米”,大火將“發米”炒成“米炮”。冷卻后加入花生米等和食用彩絲,以煎好的麥芽糖攪拌,經壓制、芝麻敷面,切片包裝。技師專門加工制作最佳。
二、索面卵:家來客人,或家人生日,以索面卵招待。索面即土制面條。大碗底墊肉片,索面堆成"丘",上封炒肉條,雞蛋餅蓋頂,或置剝殼白蛋一雙。
三、迎燈:大多在元宵節進行。種類以龍燈為主,有板龍、鞠龍、布龍等,另有獅燈、臺閣、轉車以及花樣繁多的花燈。板龍少則數十洞,多則數百洞,長達數百米。迎前由各家自行糊制,迎時點炮拼接,鳴鑼開道,所到之處,鞭炮相迎,外村設飯茶招待,并以糖果,粉干等相贈。其時春苗初秀,龍燈出村,進入麥田,稱"龍踏麥",謂日后必定豐收。結束之夜,非鬧個燈破龍斷,精疲力盡,決不罷休,俗稱"掰龍肉"。
四、重陽廟會:每逢重陽節(今老人節)即農歷九月初九,全鎮各村組織“扭秧歌”、“銅錢鞭”、“唱聯歡”、“羅漢”、“打腰鼓”、“十八狐貍”等民間藝術表演隊到赤巖山“會案”表演,然后到各村游行,沿街演唱,以表達豐收喜悅。活動一般持續10余天,參加人員不分男女老少。據記載,這個傳統廟會已沿襲數百年。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3
我的家鄉是江蘇的淮安市,我的家鄉風俗非常多,如:春節時吃年夜飯、放鞭炮、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廟會,這些都是傳統節日,我想肯定在各個地方都有這些風俗,一年一度,給平凡的日子點燃了一起激情,大家聽說過節,總覺得那天喜慶了好多,而且不光是過年過節的風俗,平時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風俗,大家也都是特別自覺的遵守,所以我想中國的傳統和風俗就是在人們一輩一輩地遵守中,慢慢地發展與演變,流傳至今。我記得最深的,在淮安的風俗就是廟會。
我這個人本來就愛熱鬧,其實淮安人都非常熱情,非常愛熱鬧。在廟會時,表現得就更加積極,更加明顯。我聽我奶奶說舊時,迷信活動中最大的是廟會,在中國傳統中,確實廟會是屬于迷信的,而且次數頻繁。如農歷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四月初八釋迦牟尼誕辰;二月十九南海觀音香期;三月初三幡桃會;四月廿眼光菩薩香期;五月十七都天廟香期……每次大的廟會,城市各家都掛燈結彩,廟會上結扎的彩轎、彩亭等等,大家都積極的去過這些節日,在這一天中置辦熱鬧的裝飾品,來營造這些熱鬧的氛圍。除此之外,在船上習俗也比較多,我們家以前有一條船,多數的時候,爸媽都是在船上工作著,一年中以春節和中秋節最為講究,除要供祭公雞、鯉魚、豬頭外,還要燒香磕頭,并要用公雞血從船頭擋浪板上往下流,稱為“掛紅”。過年節時,上桌的菜肴,哪一樣都不能吃光,意謂要“有余”。有時我也跟爸媽在船上過節,所以我媽從小對我在這些細節方面要求特別嚴格,我懂得這些都是比較嚴肅的'事情。
雖然現在覺得這些都是迷信,可是每次遇到這樣需要禁忌的細節的時候,我還是會遵守,因為習慣已經養成,風俗的存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它不是迷信,而且人們的一種信仰,一種約定。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4
過節,對我們小學生來說有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不但能放假,連大人們在節日也會對我們特別友善。像六一兒童節,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清明節,春節,元旦,我們都能放假,每次放假我們都特別開心。
要說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除夕夜的家庭聚會,遠處的,近處的,有事的,沒事的,大家都陸陸續續聚到奶奶家,人漸漸越來越多,那種熱鬧的感覺揮之不去。
平常我要玩耍時間久了媽媽肯定會說,可是三十這天是個例外,無論我做什么,媽媽都是笑瞇瞇的。我也是在這邊轉轉,那邊玩玩,如魚得水,自得其樂。
從中午開始,奶奶屋里就像集市一樣,一會兒進來一個,一會兒又出去一個,奶奶家的大門就像城門一樣,來來回回的人絡繹不絕,人來人往。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傍晚才慢慢緩解下來。隨著春晚節目的開始,家里人也終于清靜下來了。大家圍在一起看起了春晚。這時姑姑說:“光看電視也沒意思,打麻將吧。”奶奶欣然同意。
真是人多好辦事,奶奶這邊撐起了麻將,那邊還有人不耽誤揉面炸東西,當然也有閑人無所事事的`吃著零食看電視。我們幾個小家伙也是一會兒看看春晚,一會兒看看麻將,一會兒又跑廚房找些好吃的,跑地不亦樂乎。
等我跑累了,抬頭一看時間,已經晚上11點左右了,平常這個時候媽媽早打發我去睡覺了,我偷偷瞅瞅媽媽,發現媽媽也有些疲倦,正在沙發上打瞌睡。我不由過去悄悄問媽媽:“要休息了嗎?”媽媽不由眼睛一瞪,“睡什么睡,你看大家不都在熬著嗎。”我不由喜上眉梢,其實我還沒玩夠,我內心是拒絕的。我環顧四周,發現大家有精神的,有瞌睡的,有興奮的,有沉默的,有在麻將桌吆五喝六的,有在沙發上悄悄休息的,就是沒有一個說要去睡覺的。我又悄悄問媽媽:“怎么今天都不睡覺了?”媽媽說:“三十晚上大家都要熬夜的。”我不禁大為興奮,“那我可以玩通宵了?”“想什么呢,熬過十二點咱們就睡。”媽媽氣得輕輕打了我頭一下。“這算什么熬夜!”我在心里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下回,等下回我一定要熬一個完整的除夕夜!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5
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鄉。上海的春節,也更讓人難忘。而我最愛的,還是那甜甜的湯團。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齊包湯團,看春晚。糯米粉是現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湯團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讓人不禁想起了那圓溜溜的湯團,在沸水里翻滾著,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閃閃發亮。而那雪白中,又隱隱約約透出一絲絲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顏色,甜甜膩膩的感覺,似已在嘴里化開,給人無限的幸福感,這是讓幾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個動蕩的年代,包湯團,吃湯團,簡直就是無上快樂。新年來臨,家里拿出一年來辛苦勞動而得的糯米,用一個巨大的石磨來磨糯米粉。磨的時候,全家上下都在幫忙。力氣大的大人們汗流浹背地使勁磨,而小孩們干不了重活,就負責把糯米倒入磨盤。糯米通常都有好幾袋,還特別的重。但孩子們卻依舊不厭其煩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認真地往磨盤里倒,想必是那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湯團給了他們驚人的力氣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餡料。湯團的餡通常為黑洋酥和豆沙兩種。不過家里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餡。拿一只小臼,盛上滿滿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極粗的小槌不停地搗,很快就能將其變成一碗黑糊糊。為了讓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為了讓它有黏性,就放入豬油。想來著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現在的我并不能體驗這樣的活動。
準備好了湯團皮和餡料,便要開始包湯團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狀,用筷子夾起一個搓好的“小煤球”,輕輕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個小球,一個湯團就完成了。孩子們前兩步都做得很順利,但到了封口搓圓時,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細不一的長條,有人捏成了橢圓,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處裂開,餡全部漏了出來,便前功盡棄,只好重新來過。但誰也沒有哭鬧,反而笑聲連連。最后,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滿意的湯團。那小小的,滑滑的一個,放在手上舒服極了。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6
“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炒東西;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日,包餃子;年初一,過大年”。這媽媽家鄉過年時老人都會這樣告訴小孩的過年風俗。
媽媽的老家在湖北省襄樊市,我也算半個湖北人,按照湖北老家的老規距,在臘月初八時,春節就差不多開始啦!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臘八飯,俗話說得好:“吃完臘八飯就把年貨辦。”在吃完了那極具特色的臘八飯后,大人們開始忙碌了,他們必須預備過年所有的東西,所以小孩子在那時最自由。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天,家家晚上都要炕灶餅,灶餅分為兩種:甜的和咸的。甜的餡是用白沙糖或黑芝麻或花生做的,而咸的則是用肉未加其它料包制而成。哇,一說到這個,整個人都不好了,口水都快滴下來了。想想那個味,好像就在鼻間縈繞。每到這一天,最忙的就是外婆,她一大早就開始和面,發面,等到面整理個發好已是下午。她又把準備好的餡包進面里,做成餅狀,一個一個的先放在鍋里把兩面炕成金黃色,然后再放進蒸鍋蒸二十分鐘,這樣灶餅才算做好。按照風俗,第一個灶餅,我們自己是不能吃的,要丟到灶里,敬灶王爺。
“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在農歷二十四日,家家戶戶都要清除室內積塵,俗稱“打堂廊灰”,二十五日與二十六日都是在為過年的年菜做準備。
“二十七,炒東西;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在農歷二十七日時,每家每戶都要炒花生、玉米一類的東西,到那時,小孩子就可以偷偷拿幾個來吃。農歷二十八與二十九日,每家每戶都要蒸饅頭、包子,留到過年吃。
“年三十,包餃子。”包餃子要包“元寶”,這樣表示來年財源廣進。以前,在年三十還有兩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一個是燒炭火,三十晚上,火盆里的火是不能息的',要一直燒著。另一個是打好水,水缸里的水必須是清水,而且一定要一滿缸才行。
這些都是老一輩的風俗,理應流傳下來,但卻因一些原因沒有流傳下來,一些傳統逐漸成為了歷史。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主人,應該把這些傳統傳承下去,讓過年更有年味,讓傳統節日保留傳統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7
每逢過年,大家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過年,其中,有一項祭祖的活動是不可少的。我國的祭祖方式非常多,有的以一個村莊為團體、有的以姓氏為團體。到了祭祖先的日子,大家聚集起來,來到村里的祠堂祭祖,但是,我家鄉的祭祖與眾不同。大年三十,就是家鄉祭祖的日子了。家鄉的祭祖是每家每戶自己祭的。我家吃好午飯便開始祭祖宗了。
首先,祭祖是從近到遠的,所以,先是太太(是家鄉的土話,也就是爺爺奶奶的爸爸),祭祖的'食物豐富多彩,既營養又美味,比如:蹄胖,雞,鴨,年糕,糕點,水果,不可以少的,接下來的菜是根據他們自己喜歡吃的菜來燒的,太太喜歡吃湯圓、帶魚、鯽魚……所以,奶奶也燒了這些菜肴,等菜肴擺上桌,左右兩旁還要擺上一排小小的酒杯,奶奶把它們滿上黃酒,每個酒杯右邊放上整整齊齊的筷子,然后,還得點上一對大紅蠟燭,等所有食物擺上了,接著,家里人開始一一叩頭祭拜,過了一會兒,要把許多的紙錢啊,金元寶啊……燒掉,就好像把這些錢給他們送去似的。
我在邊上看著奶奶燒紙錢覺得好玩,也情不自禁的去幫忙燒。接著,是祭我太太的爸爸媽媽了,我們也這樣和前面的形式擺了起來,在這期間,我還鬧出了一堆笑話呢!比如:我在幫媽媽折金元寶,站的累了,一屁股坐到了祭祖的凳子上,于是,媽媽似乎尖叫著說:“小桐!你不能坐上去的,這是讓太太們坐的,你怎么能搶他們的坐位呢?”我說:“哪來的人呀?”“哈哈!哈哈!
這是我們想像的,其實,他們已經不在了,我們是為了紀念他們!”奶奶大笑說,在場的人,不約而同的笑了起來。還有一個笑話,我看見奶奶端出了一碗香噴噴的湯圓來,我正準備吃,就被奶奶大喝一聲:“不能吃啊,這是太太們吃的。”我也笑了,我想,我怎么這么傻呢?接著,這樣的形式,一桌一桌的擺了過去,一共擺了6次呢……這次的祭祖宗讓我回味無窮,既讓我知道了家鄉祭祖的方式,又讓我吃到了祭祖的非常多美食!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8
過年最痛苦的事就是守歲,唉!,一言難盡。——題記
“小孩小孩你別饞……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放寒假了,我瘋狂地寫作業,終于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寫完了大部分的作業,開始開開心心的過年了。
大年三十晚上,我們吃完餃子,爸爸媽媽出去散步了,我們在屋里等待春晚開始,我呆在屋里,愿意看書就看書,愿意彈琴就彈琴,愿意聽故事就聽故事,若都不愿意,就是坐在那兒閉目養神,姐姐也不管,很快春晚就開始了,有趣的小品,我喜歡;搞笑的'笑聲,妹妹喜歡;悅耳的樂曲,姐姐喜歡;精彩的魔術,爸爸喜歡;優美的舞蹈,媽媽喜歡。我很困,但仍然坐在沙發上,因為我需要與窗戶為伴,盆栽為群,靠枕為友,沙發為親。暮宿沙發之上,夜游太空之中,我要守夜,我太難了!
我目不轉睛的盯著電視看,想讓自己不困,可漸漸的,我的眼神渙散了;漸漸的,我的眼睛被五零二膠水粘起來了;漸漸的,我的頭歪在一邊了。突然我努力的換了換頭,讓自己清醒一點,不到一分鐘,我又重復了剛才的一套動作,十分鐘,我已經重復了不下十次這套動作,突然姐姐嘟囔著:“終于到了。”什么?什么到了?難道是十二點了?我三步并作兩步沖向姐姐,一個餓虎撲食撲到姐姐面前,姐姐疑惑不解地看著我:“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是不是12點了?”我滿懷希望,“什么啊?我是說有一首歌要開始了。”姐姐哭笑不得。“啊!”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失望極了,垂頭喪氣的去看書了。
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回來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向媽媽,“幾點了?”“十一點半了”“太好了!”我滿面春光,再等半個小時就可以睡覺了,我再也不困了,坐在沙發上,專心致志地看起電視,不時還哈哈大笑,又過了一會兒,終于十二點了,我沖向床,一躍而起,一陷而入,不到一分鐘就睡著了,那一晚我睡得格外甜。
苦苦苦,不苦如何熬年夜?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9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家鄉的風俗也有很多,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要數九月重陽放風箏了。
重陽節風箏上市,每家店鋪的門前都擺著各式各樣的風箏,一清早就有許多人上街去買風箏了。孩子們更是和風箏結下深厚的情誼,在熙熙攘攘的街,在人頭串攢動的鋪中,總能見到孩子們的身影。人們買上風箏,自然是到風箏場去放了。
我拿著新買的風箏——它是一只羽翼豐滿、深褐色的老鷹風箏,跟看爸爸來到了風箏場。呵!風箏場上的壯觀場面是我從未見到過的。天上五顏六色的風箏那是彩;地上人頭攢動的人群那是江。我們擠入“江"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片稍微寬闊的空地。我們坐到地上休息,消除身上的疲勞。
一位叔叔的身影映入了我們的眼前,只見他把蝴蝶風箏放到地上,右手拿著線軸,拉著長線,風一起,他立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向前奔跑,風箏“嘩——”地一聲飛上藍天,隨著線越放越長,風箏就越升越高了。它扭著長長的尾巴,在空中隨風舞動……我們看得心癢癢的,顧不上疲憊了,也學著那位叔叔放起風箏。我們并不了解風向,只要有風一起,我們就向前跑。結果呢,飛上半空的風箏,就像一只無頭蒼蠅,這兒碰那兒撞的,最后干脆一頭栽到了地上。經過無數次失敗后,我的.箏終于成功飛上天空了,因為我們都學會了如何看風向。
望著展翅高飛的老鷹風箏,我的心別提有多高興了。可是快樂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黃昏已經慢慢的逼近,風箏場上的人群越來越少,天上的許多風箏也失去了蹤影。我望著被夕陽染得通紅的老鷹風箏,戀戀不舍的把它收回來,和這美麗廣闊的風箏場告別了。
重陽節已經過去,可放風箏的經歷讓我記憶深刻。這個風俗給我帶來無窮快樂,讓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0-22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5篇08-27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5篇)08-30
家鄉的風俗小學生作文11-18
家鄉的風俗的小學作文(精選21篇)03-04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精選14篇10-16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09-02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11-27
家鄉的風俗作文【經典】01-01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