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推薦文檔列表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時間:2023-02-20 15:06:52 偲穎 風俗習慣作文 我要投稿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精選71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精選71篇)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

  有一幅畫需要八十一天才干畫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這是什么畫呢?

  沒錯,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冬至“數九”圖。“數九”,相傳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中國勞動人民,御寒保暖條件較后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處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怖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漫長。那時中國人民為挨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呈現的心理危機。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著一旁的各色小攤,我們在一家售賣著九九消寒圖的店鋪前停下了腳步。這九九消寒圖有兩種:一種是雙鉤描紅書法,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還有一種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個花瓣的'梅花。最終,我們選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們把那幅九九消寒圖掛在了墻上,并且拿出一桿毛筆,蘸著曙紅的顏料輕輕畫在了一個花瓣上。畫完后,我問爸爸:“數九這個習俗有什么寓意嗎,為什么要這樣呢?”

  爸爸笑著回答說:“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很有趣的節日,而且特殊有紀念意義在。只是小時候我們都是自己畫的九九消寒圖,有意思多了,不像此刻,都是買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著嘆氣。

  突然,我想到家里有毛筆,有墨汁,有顏料,不正好可以自己制作嗎?我們立即開始行動起來。

  因為之前學過國畫,所以畫起梅花來十分順手,先蘸上濃墨,調和適量的淡水,在試筆紙上劃了兩下,見到色彩適宜,才放心地畫起來。線條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濃墨重彩,當最后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后,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筆一劃地寫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他把宣紙覆在打印好的樣子上,用墨筆勾出他們的輪廓,讓我感覺就像印刷的一樣。

  我們總共畫了三幅九九消寒圖,家里三個人一人一幅,在這樣嚴寒的日子,每人天天一筆,或欣賞,或調侃,既其樂融融,又書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

  每當別人問起我來自哪時,我都會驕傲地告訴他們,我來自諸暨!沒錯,就是那個走出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以畫梅而聞名于世的王冕的家鄉――諸暨。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諸暨的一些風俗民情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天空中飄著雨絲,一個略帶哀愁的日子。每家每戶,從清明前幾天就開始籌備了,籌備些什么?無非就是清明?了,這個外表有青色,有白色的“果子”,外形各式各樣,里面的餡兒,青的是豆沙,白的是咸菜豆腐的,制作起來尤為復雜,是諸暨人過清明節的必需品。一個普一般通的清明?,里面包含了太多對過世親人的思念,味道也就大不一樣了。打算好清明?,就要去掃墓了。

  點上香火白燭,燒上紙錢元寶,再把精心打算的清明?擺上,說上幾句家常,再深深地鞠幾躬。細細的雨絲打在身上,不知是誰的淚滴落在人間。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節,整個中國都十分重視的節日。除夕這天,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這便是一年到頭最大的慰藉吧。這頓飯在一陣爆竹聲中開始,又在這爆竹聲中結束。諸暨人年夜飯的.餐桌上有什么呢:西施豆腐是頭菜,隨后有糖醋排骨,有象征著“年年有余”的清蒸魚,有傳統的梅菜扣肉等等。我喜愛梅菜扣肉,那誘人的羅列整潔的扣肉,看得我口水直流,香味在我的鼻子中徘徊,遲遲不肯散去。其實我最愛的還是那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那美味簡直讓人無法自拔。到了臨近十二點的時候,爆竹聲又開始了,這一晚大家都選擇不睡覺,為了給自己“守歲”,還真是“一歲除”啊!

  東風夜放花千樹

  元宵,大街上掛滿了喜慶鮮亮的燈籠。諸暨的一些鄉鎮上會舉行舞龍舞獅花燈展等節目。走上街頭,大人們會在花燈前佇足欣賞,小孩則是選擇猜燈謎,不僅是為了那些精美的獎品,更是對自己猜謎本領的一個認證。還有不例外的就是吃湯圓了,家家戶戶打算的湯圓也各不相同,甜的吃膩了還可以吃咸的,自己燒的青菜湯圓,“迷道”不要太好哦!

  不過,圣誕節萬圣節這些“洋節日”越來越流行的今天,在“端午節”被鄰國霸占的今天,各地的民俗被慢慢的忘卻,這些民俗習慣,我們應該重視,不讓它們變成下一個“端午節”!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打算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著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并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著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打算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里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干凈,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著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么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說:“不要急,后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后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鹵,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鹵多了,豆腐就老,鹽鹵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著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此刻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說:“做豆腐可不能多說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著一碗鹽鹵,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著豆漿的桶里。他一只手點鹽鹵,一只手拿勺子在桶里攪拌,就像一只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慎重。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假如加上醬油和蔥,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著今天的豆腐花說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最終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著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溫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愿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同樣也有很多的節日在秋天綻放。在這么多的節日里,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因為我又可以吃上香噴噴的月餅,可以和家人團聚,一起賞月。

  中秋節,月亮特別的圓,非常的亮,我們在中秋節都不用開燈吃月餅。每到中秋節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月餅,味道也是千奇百怪,可是自己吃的月餅永遠只有兩個味道,一個味道是團圓,另外一個味道則是幸福。

  眼看馬上又要到中秋節了,雖然學習壓力特別大,但是想到中秋節快要到了,馬上就覺得如釋重負。回想起之前的中秋節,我們都是一家人一起其樂融融的吃一頓團圓飯,然后大家一起吃著自己喜歡口味的月餅賞月,并談論著彼此的理想和自己完成的心事。

  每當月圓之夜,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中秋節,想到在遠方的爸爸為了一個家在外拼搏。此時此刻我多想月亮在圓一些,和中秋節一樣,那我就可以見到我的爸爸了。

  家鄉的風俗之中秋。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祖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雖然都是過著同樣的節日,但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中秋節有一些特別民風民俗,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一一介紹。

  中秋節,應該全國都要吃月餅,全國都要吃團圓飯,這個是全國統一的一個大傳統。我的`家鄉除了這些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

  每當中秋節到來的時候,我們都要祭祖,各家各戶都會在一個時間,沒有事先安排,都是不約而同。祭祖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講究,例如:祭祖時的祭品,祭品是首先準備好,是在我們吃團圓飯之前,所有飯菜都在桌上,這時候,爸爸會讓我們把所有得水果和飲品都搬到桌子上,然后把爸爸開始燒香磕頭,接著嘴里念著每年都一樣的話,開始把桌子上每一道菜都取一部分裝在碗里,最后我們才開始吃飯。

  飯后,我們都會集中到一個地方,這時還有一個講究,女的不能一起。大家一起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燒完紙錢后,把準備好的飯菜潑出去,這樣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大家就一起吃著月餅賞著月,聊著各色各樣的話題。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

  說起家鄉的風俗,那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拿春節來說吧。

  每年的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過完小年春節的腳步聲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在春節里我們的風俗可以裝上一籮筐,每年三十的晚上,在外辛勞工作的叔叔回來了,在外上學的哥哥回來了,還有一年不見的親人們不遠千里都回來了,都是為了年三十吃上一頓團圓飯。吃團圓飯時一家人都要到場,長輩們要一一敬酒,晚輩們也應一一回敬,表示長輩對晚輩的期望以及晚輩對長輩的尊敬。除夕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就圍坐在電視機前欣賞出色的節目:幽默搞笑的小品。相聲逗得我們開懷大笑;悅耳的歌曲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魔術表演讓我們鼓掌叫好;辛勤的勞動標兵和可愛的邊防戰士讓我們感動……大家邊看電視邊期待著敲響新年的鐘聲。

  給“壓歲錢”也是其中之一。聽爺爺說從前人間有一個野獸叫“歲”每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就跑出來作怪,專門來吃小孩子鬧得人心惶惶。后來有一戶人家的`孩子,睡覺的時候長輩給的錢放在枕頭底下,到了深夜可怕的野獸“歲”出來了,跑到那戶人家里,看到那細皮嫩肉的孩子頓時直流口水,邪惡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枕頭底下的錢發出了閃閃的金光。“歲”像觸電了一樣“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人們知道制服“歲”的辦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后來給“壓歲錢”不只是為了趕跑可怕的“歲”,更是長輩對晚輩美好的祝福。

  春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象征著“喜慶團圓”,餃子要煮的多務必有余。一旦煮爛餃子,就不可說破了要改說賺了。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興盛。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春節的餃子里多有包硬幣棗栗子等。吃到棗就意味著新一年能早起干活,勤勞致富;遲到栗子就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硬幣就意味著能發財。不管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的祝賀。假如小孩子吃到了錢,家長更是興奮,除了獎勵以外,還要賞錢表示祝賀。

  我喜愛春節,因為它讓我知道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習俗,讓我收到了很多紅包,也讓遠在四方的家人朋友聚集在一起,彼此間的親情更加濃重了!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就這樣被喻為“天津的后花園”的美麗縣城--天津薊縣,她依山傍水,獨特的地理環境讓她風景如畫,美不勝收,我從小就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小城里,我愛我的家鄉!

  夏天的傍晚,我最喜歡和媽媽出去散步,吃完晚飯,路上散步的人很多,路兩旁都這樣茂盛的花花草草,花兒一種比一種美,草兒一種比一種綠,真這樣漂亮!我們常常一邊走一邊討論身邊的新變化,城邊新開發的居民小區啦,那里樓房整齊排列,四周環境優雅整潔;縣城中心鼓樓那里修建了文化廣場啦,古香古色的,廣場上的音樂噴泉美倫美奐,吸引了小朋友去那里玩耍,吸引了大人們到那里納涼,如果你走到那里,必須會被悠閑的人群吸引,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呢!還有街上的汽車越來越多,為了緩解交通擁擠,縣政府又拓寬了馬路,修建了環城路,六車道的環城路平坦又寬敞,此時路兩邊的綠化帶設計得桃紅柳綠,讓人賞心閱目,不僅僅疏通了車流,還為人們帶給了休閑散步的好去處。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質量也要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愉快,看街上那些樂呵呵扭著秧歌的爺爺奶奶們,看路上方帶微笑聊天散步的.叔叔阿姨們,看廣場上奔跑嬉耍的小朋友們,他們都在提醒我們,生活多完美!

  媽媽常對我講,十幾年前她和爸爸從學校畢業剛來那里工作的時候,街上還沒有這么多的樓房和商鋪,更沒有這么多的汽車嘍,人們早出晚歸,為一家老少的生計奔波,哪有誰沒事走在大街上閑逛呢,兜里沒有錢,進商店買什么呀?此刻,當然不用說了,光看就明白,經濟發展的如此迅速,僅縣城面積就往外擴大了好多!城里新開發的住宅小區一個比一個高檔,路上跑的汽車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人們的穿著打扮越來越美,越來越時尚!

  如果你十年前來過那里,此時歡迎你再來一趟,感受一下,你必須驚嘆,這絕對稱得上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你像我一樣一向生活在那里,隨著這些改變一塊成長,那么你必須會和我一樣,自豪又深切的愛著這個小城――薊縣,不這樣嗎?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7

  火,在朦朧的夜色里燃燒了起來,人們的歡呼聲和歌聲打破了夜的寧靜。火,是彝族人的圖騰。火把節,是彝族傳承上千年的古老節日。

  彝族人為何如此地崇敬火?打火把又是為了什么?

  這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個人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人叫阿體拉巴,兩個人都有拔山的力氣。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前,他讓母親用一盤鐵餅來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竟然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連忙逃走了。阿體拉巴回來后,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已經逃走了,便追了上去,還把斯惹阿比殺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后,氣得七竅生煙,派了大批蝗蟲去啃食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帶領人們點燃火把,燒死了蝗蟲。從此,彝族人便把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寓意驅除害蟲、祛除瘟疫,祈求豐收和平安。

  火把節的習俗很多,比如打火把、選美、斗牛、賽馬、摔跤等,熱鬧非凡。但其中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打火把了。

  夜幕降臨,天空剛剛露出幾顆星星,年輕的男女們就點燃了早已準備好的火把,跑到屋外繞屋三圈,然后奔向自家田地繞行一周,把霉運從家里帶出,把害蟲從地里趕走。隨后,年輕人們逐漸向山寨空壩匯集,站在高處向下看,仿佛一條條“火龍”在大地上穿行。在空壩上早已燃起巨大的火堆,大家將手中的火把扔進火堆,一時間火光沖天,映紅了天空。大家手牽著手,圍著火堆,跳起了歡快的.“鍋莊舞”,嘹亮的歌聲響徹云霄,整個山寨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夜深了,火堆漸漸熄滅,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山寨又恢復了往昔的寧靜,但依稀還殘留著火把的溫暖,還隱隱約約飄散著動聽的歌聲。

  這就是被稱為“東方狂歡節”的彝族火把節,我的家鄉涼山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熊熊的火堆,動人的歌舞,誘人的美食,它給家鄉人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來吧,遠方的朋友,到美麗的大涼山來吧,和我們一起歡度火把節!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8

  從小我就住在上海,我對在上海過節日非常喜愛,尤其是元宵節,“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這歌謠,樸實中帶著老百姓深深的情感,而我也特別喜歡這別具特點的家鄉習俗。

  聽爸爸講,元宵節的由來和南北朝有關。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元宵張燈,漸成風氣,由此逐漸成為元宵節。在上海,元宵節的形式多種多樣,這是一個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日子,有吃湯圓,猜燈謎,踩高蹺,鬧花燈的傳統。但我獨愛那一碗湯圓,甜甜的,黏黏的,入口回味無窮,湯圓,團圓,寓意著一家人幸福美滿。

  正月十五,大街上的店鋪開的很早,湯圓店的招牌古色古香,和著那飄出來的香甜味道,再加上店家那軟軟的叫賣聲,讓人止不住駐足不前。脾性懶散的,順帶捎回家一些,為這元宵節也增加了些許餐桌上的.溫暖。有黑芝麻的、有豆沙的、有肉餡兒的,還有酒釀圓子的,一種圓圓的食品妙就妙在只有口齒留香的那一刻,你才知道哪一種味道在里面。

  而我所興奮的是,每次都能與外婆一起親手包湯圓。外婆先用糯米粉和水一和,就成了湯圓的皮,再揉成一塊塊的小球,搟成薄皮,捏成小碗狀,在里面包上黑芝麻餡兒,豆沙餡兒,接著把口封上,搓成一個小圓球,一個圓溜溜的湯圓就包好了。我們學著外婆包湯圓,看起來容易,包起來可不是那么簡單。有的搓成一個橢圓形,有的凹凸不平,還有的做到一半,餡兒漏了出來,總是包不好。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湯圓在我們手中成了型,我們可以嘗到自己親手包制的湯圓。

  外婆先在鍋中倒入白開水,等水煮開,把我們包好的湯圓放入鍋中。只見那圓滾滾的湯圓在沸水中滾來滾去,就像一個個雪球,真誘人啊!等湯圓煮熟了,外婆用把一個個湯圓舀到我們的碗里,我聞了聞,有股淡淡的清香。輕輕咬下去,黑芝麻餡兒從湯圓皮中滑到我嘴里,甜甜膩膩的感覺,讓人覺得元宵節的燈火璀璨中多了幾多溫和。

  這就是我的家鄉別具風格的節日,那軟軟的湯圓回味悠長,家鄉的風俗多的是人情味,多的是那軟軟的甜香,圓圓的,暖暖的,它像一方的景致,長久地生長在家鄉的土地上。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9

  “鬼”這個恐怖的字,一聽,令人瑟瑟發抖。可我們豐都人吶,不怕!還有一個民間風俗——鬼城廟會。

  說到這“豐都鬼城廟會”,就要說說“鬼城”的一個傳說:

  民間傳云,漢代陰長山、王方平兩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煉成仙,民間將他們倆的姓氏合在一起,稱謂“陰王”。后來又被誤傳為“陰間之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來此祭拜,祈求“陰王”消災降福。

  鬼城這廟會由來已久,早從明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存在。傳說是為了紀念閻羅天子和他的妻子天子娘娘的結婚紀念日。廟會的主要項目就是上山“進香”,有的是獨自上山,稱“散香客”,有的則組成幾十乃至上百的進香團。

  進香形式一是“燒拜香”,二是“燒供香”。“燒拜香”,香客在“叫口先生”的率領下,邊唱邊走,作揖打供,一唱一和,路上逢廟必拜,逢牌坊、土地都要插香燭贊祝一番;“燒供香”,出發時,每人需在名冊上話押表誠心,要專心虔誠奉神,不得與人爭斗。進香這個習俗,可是又有趣、又嚴肅。

  廟會期間各種民間游樂活動多不勝數,四方商家更是云集于此,讓人目不暇接。晚上時,人們會到縣城對岸的名山鬼城游逛,五彩繽紛的`射光照耀了整個名山,縣城都能看見閃爍的燈光,還有壯觀的玉皇大帝雕像屹立在山峰。吃的、喝的、玩的……應有盡有,琳瑯滿目,最多的就是關于“鬼”的玩意兒,很多人都“裝神弄鬼”——戴著個恐怖的面具,穿著個滑稽的鬼衣,再咆哮幾聲,來嚇唬游客。鼓聲鑼聲在名山上響成一片。

  白天,是令人沸騰的廟會游行。有龐大威武的花車,有善良可惡的鬼,有美麗溫婉的天子娘娘……孟婆、黑白無常、牛頭馬面……許許多多著名主角通通在內。游行特別精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服飾,不同的善惡面目,使游行的每一個方陣五花八門,各個都有特色呀!最有趣的,是那可愛的兩兄弟——黑白無常,有的扮演吐舌的白無常,有的扮演咬牙的黑無常,總之,許多黑白無常穿上溜冰鞋在大街上到處亂竄,給人一種莫名的滑稽感,還稍帶有恐怖感。這游行游他個三四天也毫不稀奇,人們看得毫不厭倦。

  豐都,我親愛的家鄉,一個擁有歷史悠久“鬼”文化的小縣城,鬼城傳說四海名揚,向人們訴說著“懲惡揚善,唯善呈和”的魅力傳奇。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0

  二十四節氣中,一些特別重要的節氣,總是有勞動人民的民俗過法,而且在我們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地方的方式方法還不一樣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在我們江南地區則又是吃餛飩,而今天我要說的是我們溧陽這一帶立夏時節要吃的美食——烏米飯。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杜甫在《贈李白》一詩中這樣寫道。青精飯就是我們溧陽這一帶,在立夏時節要吃的烏米飯。每年這個時候,烏飯葉就已經開始慢慢上市了,這個時候可是新鮮的'時令貨哦。像我這樣的吃貨,總是會走在小區路上,突然聞到某家人家廚房間飄來的香氣中一眼就認出它。“阿婆阿婆,有烏飯賣咯。”我飛跑著回家,告訴了外婆,外婆一臉驚奇地問:“你怎么知道的?”我說:“我在路上就聞到人家家里飄出來的香味嘍。”外婆頓時哈哈大笑的說:“你真是個小吃貨。”

  第二天外婆起早趕到菜場買來了新鮮碧綠的烏飯葉,我和媽媽先把樹葉洗干凈,一邊洗一邊有一陣陣清香撲進鼻子,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聞了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脈。然后外婆把洗凈的葉兒放入裝滿熱水的盆子里,用手反復按壓葉兒,時不時拿起些許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終于將近半個小時的揉壓,烏飯樹葉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擠了出來,咋一看不就是我寫毛筆字的墨汁嘛,再把樹葉過濾出來,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最終擠出了大半臉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涼些,再把洗凈涼干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個小時以上,再去看時,糯米已經變成“黑米”了。最后把“黑米”放入蒸鍋蒸熟,就是香飄萬家的烏飯嘍,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顆顆米粒黑油油,亮閃閃,香噴噴,如果不是散發的香氣和熱氣,還以為盛了一碗黑寶石呢。再撒上一層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閉上眼睛大贊人間美味。

  吃完烏飯外婆告訴我,立夏時節吃烏米飯是我們這里代代相傳的民俗傳統。吃烏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讓我們在接下來的炎炎夏日安然度過。我不禁感嘆:原來烏米飯不僅僅好吃,到如今還承載了我們一方傳統文化的內涵!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1

  我的家鄉是一個潮汕地區的小鎮,這里沿海,是一個繁榮之地,春節的時候更是非常熱鬧。在眾多的特色習俗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營老爺”了。

  “營老爺”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進行,在潮汕,“老爺”指的是一個村或一個鎮的守護神,“營老爺”則是指老爺巡視村(鎮)。“營老爺”之前,人們要到寺廟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風調雨順等。接下來的才是游行活動。游行隊伍是由青壯年自愿報名組成的。在進行篩選后,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進行各種技藝的操練。游行的隊伍龐大,鶯歌隊的、抬神像的、奏樂的……許多富裕的人家出錢,也有許多沒那么富裕的人家出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營老爺的日子終于到來了。一大早就有許多人先到寺廟中燒香,請各位“老爺”出宮,坐上貼著對聯的轎子準備巡視鎮子。其他人們紛紛從家中走出來到街道上準備觀看。上到已經要人攙扶著的.老人們,下到從還被爸媽抱著的小娃娃,無不期待的看著街道的那邊。游行開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籃的女子,接著就是鑼鼓隊,她們所到之處鑼鼓震天,聲音連綿不絕。接著的就是器樂演奏,長長的一條隊列里,傳出各種樂曲的聲音:笛子、二胡、吹簫、打鼓……樂器發出的聲音聚成宏偉的樂曲。緊隨其后的是重頭戲——鶯歌。鶯歌來源于《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在大名府劫法場救盧俊義的故事。人們穿著潮劇中的戲服,;例如關勝花臉紅須、李逵花臉黑短須、武松小生裝扮、魯智深花臉短須和尚裝束……他們拿著兩根木棍,隨著鼓點的節奏不時打起“花”來,剛健有力,還不時發出整齊的吆喝聲,人們早已看得入迷,掌聲如同潮水一般,剛落下又響起。人們跟著游行隊伍,往鎮子的各個大街小巷走去。

  禮炮車駛來,把整個“營老爺”推向高潮:禮炮車放出彩炮,壯漢們抬著八抬大轎亮相,轎子上是被請出來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國王”,“雙忠圣王”等,既有莊嚴肅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緒高漲的人們都簇擁著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里的幸福安康。隊列所到之處,萬人空巷。

  傍晚,“營老爺”的隊伍行遍了全鎮的大街小巷。游行結束了,“老爺”們也回廟里了,但是人們還沉浸在歡樂之中……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2

  記得我們一年級學過的《春節童謠》里寫過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熬一晚。初一初二,滿街走。”時過境遷,我們南方過年的習俗跟上面寫的有點不一樣,下面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年二十三,我們這里要拜灶君。要用片糖或者甘蔗這些甜的東西來拜,知道為什么要用這么甜的東西拜嗎?哈哈,目的就是粘住灶神的嘴不讓他在玉帝面前亂說話。拜過灶君后,大人就會開始打掃整理家里,從里到外,縫縫隙隙都要擦洗干凈,反正一天到晚都在那里洗刷刷、洗刷刷;我們這邊過年不磨豆腐、不發面,但我們會做煎堆、酥角、年糕這類的美食,我看外婆做煎堆可有意思了,只見她手里拿著一團糯米粉團,不停地在手里揉捏,最后搓成小球,不用放任何餡料,只往里面吹幾口氣,把口封住,再放進滾燙的油鍋里炸,用筷子不停地撥弄那個粉團,不一會,小小的'粉團就會膨脹起來,像足球那么大,金黃金黃的,剛上鍋是最好吃的,又香又脆,煎堆寓意金銀滿屋,所以外婆每年都會做,我每次都會纏著她多做幾個,好讓我解解饞,但吃多了會上火哦!

  到年二十八或者年二十九就要貼對聯,貼完對聯還要吊門楣。吊門楣就是把桔子、生菜、蔥之類的綁在一塊,吊到門口那里,寓意大吉大利、生財有道、孩子聰明伶俐;到了年三十,大人們都忙著做團年飯,晚上吃完團圓飯以后,孩子們就要趕緊去洗澡,換上新衣服新鞋子,這時候大人就會給小孩壓歲錢,然后大家就會到屋外放煙花、鞭炮,到處都是鞭炮聲、歡笑聲

  到了年初一,見到大人就要說吉祥話,例如: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大吉大利、心想事成這樣就可以收到紅包,錢的數目不等,紅包不能當時打開的,要等到過完年才能打開,所以每當這個時候,我的心里都是充滿了糾結,既想知道,但又不能打開,折磨啊!

  其他的風俗跟其他地方都大同小異,但不管有什么風俗,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過年,喜歡過年的美食、喜歡過年的歡樂、喜歡過年的風俗。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過新年時,我的家鄉非常喜慶熱鬧,但也有著與眾不同的風俗。

  每當準備過年的時候,家家都到處買年貨,要準備好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讓新的一年呈現出一派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開始大掃除了,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大掃除過后,就把好吃的菜肴擺上了桌,這一天,會有少許的客人來到家中,客人和家人們在飯桌上談笑風生,提前祝賀新年吉祥如意。

  除夕是最熱鬧的,家家戶戶的飯菜都十里飄香,小孩兒一邊看著大人做飯,一邊在旁邊嚷嚷,雖說是為了讓客人快些吃,其實只是為了自己能快點嘗嘗那香味撲鼻,讓人垂涎三尺的人間美味呢!有粉蒸肉、八寶飯、板栗燒雞、蓮藕排骨、羊肉燉胡蘿卜、年年有魚、紅燒五花肉,還有姥爺自制的蛋餃子和肉糕;不光是聞到,只要你看見各色菜肴,聽見廚房里鍋鏟“唰唰”的炒菜聲,你都會情不自禁的“口水直流三千尺”!門框上貼上大紅的對聯,對聯中間還貼著一個大大的“福”字,可是,為什么是倒的呢?其實啊,“福”倒貼,是象征著“福到了”,福到我家,吉祥如意。

  正月初一與除夕截然不同,年紀長點的呢,在家里看著精彩紛呈的電視節目,年輕點的呢,則四處走動,給長輩們拜年,無論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還是一墻之隔的親戚,這時候都會趕來做客。為了這一年難得一次的重逢和團圓,也為了新年新氣象,討個好彩頭,街道上,屋里屋外,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小孩兒們則利用拜年的.機會,向長輩們賀壽祈福,甜言蜜語的“哄騙”紅包,這壓歲錢不僅象征著長輩的關愛,也承載著孩子對新年的期盼和向往!

  元宵來臨之際,新年的又一個高潮到了,許多人都蜂擁而至、成雙成對的到親戚家拜年,大家都圍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暢談對過去的收獲,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元宵節最重要的當然是吃湯圓啦,代表著團團圓圓,不管是三個、五個,他們都希望能多吃點,因為湯圓不僅甜糯可口,還能增加節日祥和、美滿的氛圍。一轉眼,讓人酣暢回味的新年已經過去了,但是大家都為新的一年許下了美好的心愿,希望自己和家人朋友永遠擁有幸福、快樂、健康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4

  最憶是家鄉,對于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家鄉永遠是內心深處最亮的一道光。家鄉的風俗更是一種文化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游子心中。

  月是故鄉明,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春節時人們歡聚在一起的熱鬧場景。因為每當此時,我便覺得唯有家鄉的春節才更有味道。因為只有只身于家鄉的那種種或動或靜的場景中,我才覺得是有年味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伴隨著一陣陣的爆竹聲響,我們辭舊歲,迎新春。家鄉的人們巴不得小年的時候就把爆竹點燃,恭候新年。聽家里一位年過七旬的大娘說:“每年逢到過年的時候,有位叫年獸的怪獸就想興風作浪,擾得人們不得安寧,于是人們便想辦法驅逐它,最終想到了用雷鳴般響聲的爆竹去驅趕,祈求新的'一年沒有年獸作怪。”

  孩子們最開心的便是能夠收到壓歲錢,孩子想要得到壓歲錢可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磕頭還不忘叫上:“大姑奶,二姑爺,過年好。”“叔叔,阿姨,過年好,壓歲錢一分不能少。”甚至有的小孩對舅舅要挾地說:“舅舅,給不給紅包,我去剪頭啦。”舅舅只能又氣又樂地把一個大紅包塞給孩子。

  如今離開家鄉已兩年有余了,每當停下忙碌的腳步,便會思考,想念,想念年夜飯桌上爸爸媽媽準備的一手好菜;想念親朋好友圍坐在餐桌前;想念大家你說我笑那種其樂融融的畫面。每年的年夜飯桌上總會是有那么老三樣,年糕,餃子,魚。媽媽說:“年糕寓意著一年更比一年高。”爸爸說:“餃子在他們小的時候是不常吃到的,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吃到,人們還將硬幣包到餃子里,估計是傳遞一種幸運呢。”奶奶說:“魚不能只擺一條,要像年畫上那樣,兩條魚的頭要相對著,說是叫“對頭魚”這寓意著年年有余。”即便現在離開家鄉,奶奶依舊要求我過年必須買條鮮魚。

  風俗是一個地方,乃至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對每個人而言,它已經融入了一個人的血脈。即使背景離鄉,亦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5

  我的家鄉在杭州,杭州人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都會和自己的家人聚到一起,包湯圓、吃湯圓,寓意來年“團團圓圓”,永不分離。

  元宵節這天清早,我們全家一起出動,準備制作湯圓的材料。有人和面,有人準備餡心。和面的講究可多著呢!媽媽手把手地指導我:“快把水加入糯米粉里,水一定要適當,不多不少,然后反復揉搓”我連忙按照指示,拿出糯米粉和水,用手不斷揉面,加水。在“錘煉”之下,糯米粉漸漸和水融合在一起,摸上去恰似橡皮泥,韌性十足。我家的湯圓有很多種餡心,香甜的'芝麻餡兒、鮮美的肉球餡兒、咸咸的蛋黃餡兒,這些都是我的愛。而我最喜歡,每年制作個數最多的還是芝麻餡兒,即使還沒包進湯圓中熟,單單是芝麻那香甜的味道早已在空氣中彌漫開來,聞一聞,足以讓我咽下兩三口唾沫了。

  糯米面團和好了,餡心也已備齊,終于到了我最期待的環節包湯圓!我小心翼翼地扯下一塊糯米面團,用搟面杖將面團均勻地搟薄,攤在手心上,再用勺子取出一大塊芝麻餡兒,穩穩地放在面皮正中間。接著,最關鍵的步驟來了,將面皮完美合攏。要知道,一個湯圓的成敗就取決于這一步,如果合攏時沒合牢,有了裂縫,那么湯圓可就露餡兒了。合攏面團更要注意力氣的把握,一旦用力過猛,湯圓里的餡兒就會被“擠”出來,這個湯圓就徹底報廢,沒有絲毫挽回的余地。我慢慢地將攤在手心的面皮轉移到兩手中間,再用手指輕輕捏起面皮兩端,用一股韌勁把兩端牢牢地黏合在一起,然后是另一邊的兩端。所有邊緣都黏合后,湯圓基本上就包好了。接著,我把湯圓放置手掌中心,兩手均勻用力,輕輕揉搓,揉至球形就可以了!一個個“小圓胖子”整齊地、舒服地躺在竹篩里,看著可愛的他們真叫我喜歡。

  包完湯圓,便開始煮湯圓。我把湯圓一個個放入鍋中,湯圓在水里一會兒漂浮,一會兒下沉,仿佛頑皮的孩童在水中玩耍,不亦樂乎。我的心情也跟著上上下下的,生怕有個調皮的“小鬼”把自己“玩”壞了!

  很快湯圓就煮熟了,我把湯圓盛入碗中分給大家,所有人圍坐在桌子旁,吃著晶瑩剔透的湯圓,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此刻,湯圓真是連接親人心靈的橋梁,讓我們享受了無可替代的快樂!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6

  武漢的炸魚丸、藕莢,北京的臘八粥,河南的饃……一系列民俗都會讓人想起熱鬧的春節,每個地方的民俗活動都不一樣,南充也不例外。

  年前的幾天,大店里人流如潮,小店里接踵摩肩,似乎要擠倒收銀臺,大家都爭著買年貨。不但如此,家家還要掛出臘肉、腌香腸。我們家的窗口有一層防盜網,每當過年時都掛滿了外婆腌制好的食物,一層層的香腸和臘肉重疊在一起,好似一堵臘肉墻。

  塞上滿嘴的臘肉香腸,轉眼就到了大年三十。除夕那晚守歲是必須的。傍晚的時候全家人就聚到一起吃年夜飯,飯后一邊聊天一邊看春晚,好不熱鬧,小孩子們最盼望的當然是12點鐘的鞭炮。當零點新年的鐘聲敲響時,鞭炮聲也在這一刻響徹云霄。各種各樣的鞭炮應有盡有,有飛天類、旋轉類、噴花類、煙霧類,讓人眼花繚亂。每當這時我都在樓下放鞭炮,手中抓著幾大把煙花棒,兜里裝上一小袋子甩炮,左手煙花棒還冒著五顏六色的火花,右手已經卯足了勁往遠處丟甩炮,忙得不亦樂乎。“啪”地一聲響,甩炮落地,鞭炮聲伴隨著新年的鐘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關于除夕還有一段傳說呢。相傳在遙遠的古代,深山老林中有一只長相面目猙獰,令人畏懼的怪獸,被人稱作“夕”。它頭上長有四支角,身上卻只有一只腳,每到年底就跑到村里吃人。村民們十分害怕夕獸,不敢與之抗衡。村里有個叫做“年”的小孩,他對夕十分了解,知道夕害怕紅色,于是向村長提議在每家大門的門框上貼紅底黑字的對聯,使其不敢入內。當夕靠近村莊時就點燃竹子,竹子爆炸發出巨大的`響聲,對夕起到震懾的作用。村長采納了年的意見,在這一天嚇退了夕,人們為了紀念這天,就把這一天就稱作“除夕”。現在人們把從除夕開始的半個月這段時間都稱之為“過年”。

  除夕過了就是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不能掃地,為什么呢?因為掃地會把財運掃走。這一天還要登高,希望能步步高升,在山頂燒香祈福,祈禱新的一年能萬事順意。大年初二是上墳的日子,準備一點酒菜,放一串鞭炮,在墳前緬懷已逝的親人,也算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團圓。

  春節在正月初六就基本結束了,大年初七大人們上班,孩子們也要開學了,一切又恢復到平常的樣子。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7

  哈爾濱的端午

  中國,有著許多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節日與習俗,有端午節、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其中端午節我最為青睞!

  關于端午節有個傳說,楚國大夫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十分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尋找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因為怕飯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一到端午節,家家在門上掛艾草和菖蒲,以驅趕病魔和晦氣。孩子們會在手腕上拴五色絲線,在脖子上佩戴香囊。在去年端午節前夕,我們在班里舉行了自制小香包活動,我一手拿針,一手拿藍色布條,一針一針地慢慢地縫成了一個不太好看的小口袋,在制造過程中我也不是一帆風順,時不時扎到布下的手指,時不時發現線斷了或掉了,但是最后我還是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一個肚子圓鼓鼓的,散發著茶香的粽子形小香包,看上去可愛極了。

  我的家鄉哈爾濱,在端午節這天更是十分有趣!很少有城市像哈爾濱這樣,把端午前夜過成了“全民狂歡節”,在五十年代,當地百姓就會在端午節當天一大早到松花江邊用江水洗臉,以祛瘟除病,后來江畔水上的人越來越多,起的也越來越早!

  聽媽媽說,現在端午前一天晚上“踏青、游玩”就開始了!我曾在前些年感受過一次哈爾濱端午的狂熱,那時從中央大街到松花江兩岸,人潮似水,摩肩擦踵,商鋪不打烊,公交24小時運行。人們帶著帳篷席墊和采購好的熟食、紅腸、啤酒,做好徹夜狂歡的'準備,不少人家扶老攜幼,在江邊空地擺開陣勢,吹拉彈唱、露營、嬉戲、輪滑、打球、燒烤、坐船游玩者比比皆是,直到端午節第一縷陽光照耀大地,看完江上的龍舟賽,才會手持艾蒿陸續回家。

  端午讓這個長時間被白色的冰雪所覆蓋的城市,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我們要傳承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讓文明之火永不熄滅。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8

  三月初三雨蓬松,西沙香客總奔東。

  靖江有個孤山節,燒香直燒到山中。

  ——《登孤山記》

  我家在靖江。在靖間一直流傳著“三月三,上孤山。”這么一句話。

  三月初三早上一到孤山,那里已經是人山人海了,我一下子就看到了一個牌坊,寫著“大孤山”的字樣。旁邊還拉著許多橫幅,寫著“同合村祝大孤山廟會圓滿成功”等等之類的。聽爸爸說,孤山廟會在凌晨12點就有人來燒頭香了。現在都8點了,人肯定多了。往山上看去,香火連綿不絕,人群向著山上的寺廟涌動。

  媽媽說:“這孤山在7000-250萬年前還只是一座江上孤島呢!如同一匹白馬在江上翻滾。后來逐漸向靖江北岸靠攏。1800-900年前,先后有人在山上建廟,每年的三月初三便有了孤山廟會。”哇!孤山廟會真是大有來頭呀!

  孤山腳下,許多小攤子擺在路邊,一個挨著一個,有幾個小孩子拿著吹泡泡的東西在晃動,仿佛一顆顆透明的寶石飄在空中。美食的香味在空氣中彌漫,這里的東西十分便宜,賣什么的都有。有賣衣服的,賣玩具的,賣日用品的,賣鍋碗瓢盆的等等。

  每個攤前都聚著一大片的人,擠得滿滿的。我東看看,西瞧瞧,看到了一個小吃攤,拉著媽媽朝那邊走去,許多好吃的看花了我的.眼。我看了看,買了一個糖葫蘆和一個煎餅邊走邊吃。耳邊不時有大喇叭在喊叫著,來逛廟會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笑盈盈的。

  在山腳下逛了一圈,我覺得還不過癮,就喊著爸媽上山看一看。孤山有三面十分陡峭,我們從比較緩的那一面上,兩旁都是仿古的建筑,看上去十分古典。隨著緩坡逐漸向上,山上也有許多攤位,靠著建筑排開。這里的人也就更多了,我們一路爬山一路看,還有不少人在表演,有扮財神,有扮壽星,排成一隊從人群中走過,人們都停下了腳步觀望。

  我們慢慢爬上了山頂,四周都是廟宇,黃色的墻,深灰色的琉璃瓦,紅色的柱。牌匾上寫著靈山境界,還有一個寫著天王殿。來山上燒香的人從山下向上走,人流不斷,擠得水泄不通。

  晚上的才藝表演是必看的,人群里三層外三層圍得緊緊的。

  廟會從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流傳了,這些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孤山廟會在我眼里,不僅是一個景觀,也不僅僅是一個民俗文化,還是一份份美好的回憶。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19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一年過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回到老家,在那些天里。人們不會因為寒冷而減少心中的熱情。所以在除夕的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進行不同的活動。

  在我的記憶里有很多習俗與活動是我們城里所沒有的,討紅雞蛋、要喜糖……在這些活動中,最重要的莫過于祭拜祖了,祭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在我們家祭祖的同時,也祭祀天地神靈。從我記事起,桌上的菜品就是三牲菜品、三茶五酒,一直都未改變過,每次我們都會燒香燒紙,祈求平安,俗稱“送錢糧”。

  我們家祭祖都是由外公操辦的。我經常想去幫忙,卻總是被燒得旺旺的火爐熏得睜不開眼睛,淚流滿面。

  今年的除夕,我家的正門已經被掛上了紅火的大紅燈籠,我們貼了喜氣洋洋的對聯和門神之后,我和表姐就被外公叫進了正屋里,只見外公在供桌前擺了一個小鐵爐,供桌上擺了一些貢品,墻上掛了一幅福祿壽的掛圖,接著外公點燃了三炷香和小鐵爐,他拿起一沓黃原紙,一邊放進爐里,嘴里一邊念念有詞,是在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康幸福。我和表姐在一旁幫忙遞紙,燒完黃元紙之后我們開始燒冥幣。外公先為太太奶奶燒,只見外公燒的全是一些面值較小的和一些零錢。我覺得很奇怪,就問道:“外公,你怎么這么摳門啊?大過年的只給太太奶奶這么一點錢啊?”外公說,是因為太太奶奶不識字,不會算數,為了方便她用錢就把零錢捎給了太太奶奶。外公對每一個祖輩都很了解,也很細心,這讓我想到了:“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送完錢糧后,我們按照輩分一一磕頭,請求祖先保佑我們平平安安。

  祭祖過后,只見爸爸拎著一大卷鞭炮放在了大門口,鄰居們也都拎著鞭炮出來了,這時大家一起點燃了鞭炮,比誰放得最響亮。大家笑著叫著,沉浸在喜悅之中,響聲絡繹不絕,火是紅的,鞭炮是紅的,在嘭嘭聲中,只見飛揚的紙屑也是紅的,紙屑落在地上,院子里紅紅火火,喜慶的'不得了,整個小鎮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中,我們團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坐在一起舉杯同慶,外公看著我們大大小小的,高興的說:“內睦者,家道昌!”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2021新年里,這個年夜飯我吃的特別的有味兒,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都在,真好!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0

  雪花紛飛,如柳絮般飄落在一個個大紅燈籠上,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熱鬧的春節。

  春節那一天,是最多人來我們家的一天,也因眾多倍感歡悅。人多得都要溢出窗戶了。每個人手里都提著大大小小的年貨。這一天,我們會在桌子上擺上沙糖桔,那小東西,一口一個,甜到心窩里。當然,這小東西,還寓意著大“桔”大利呢。

  當天一黑,曾被樹枝扎的小洞就閃著光出現了,它們正是星和月。每當它們的出現,熱鬧就會破門而入,跳上桌子,融進我們的年夜飯里。

  走到桌子旁,鼻子用力一吸,那清湯的鮮就鉆入鼻里。看那清湯,清油浮在湯上,若隱若現,幾個白白胖胖的魚丸臥在湯里,時沉時浮,每一顆,都如同深海中那閃亮的明珠。它們一團一團擁在一起,這不正是“團團圓圓”的.寓意嗎?

  再看看那清蒸桂魚,完完整整,它有著“年年有余”的含義。它靜靜地躺在盤中,用那鼓油一淋,白白嫩嫩如同少女般肌膚的魚肉,穿上了淺棕色的新衣,再帶上大蔥和生姜制成的胸花,那叫一個“美”字得了。不僅美,還很是美味呢!

  當然,年夜飯的桌上肯定會有一盤香香的餃子。那肉肉的肚子里可是躺著錢呢,可這就是要靠運氣了,我剛吃到了一枚,奶奶看見了笑著說:“喲,我孫女今年就會財運滾滾了。”我吐出銀色的錢幣,也笑了起來。

  吃飽喝足后,全家聚在客廳,電視里放著“春晚”,可大家盯著的,是群里一個連一個的大紅包,哈哈。

  當差不多到十二點的時候,我們一群小朋友就拿著煙花,飛快跑下樓去。一等到十二點,點起煙花,這里面也有講究,寓意著“辭舊迎新”。這時,我會雙手合十,并許下新年的第一個愿望:就讓煙花伴著惡運一起飛向夜空,然后炸開,炸得支離破碎,讓惡運灰飛煙滅,迎來好運。

  第二日,便是大年初一了。這一天,我們小孩呀,要去給長輩們拜年,要多說一些吉利話,嘴巴要像抹了蜜一樣甜。長輩們聽著開心了,紅包也就大了。當晚把紅包放在枕頭下睡上一晚,就可以壓邪驅鬼了。

  家鄉的春節風俗多,人人開心個個樂!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1

  今天我來給大伙兒講講我的家鄉三垟的風俗搗年糕。這年糕是個啥呢?嘿,對了,是吃的,而且還得在過年的時候吃。那為什么要搗年糕呢?年糕是用什么做的?別急,我來給大家細細分解:

  這年糕咋做的?自然得用小米磨出來的米粉做。那金黃金黃的米粉放入鍋內,蓋上鍋蓋,悶他半個時辰。待出鍋時,加點紅糖加點水,讓他富有彈性。單看那紅糖與米粉,就能想象出年糕那香濃軟糯的味道了。我看那米粉袋與紅糖袋滿滿當當,就情不自禁地拿點米粉與紅糖嘗一嘗。我先嘗紅糖,這糖一入口我就呆了:天吶!這紅糖清甜,但甜而不膩,讓人神清氣爽,回味無窮。我趕著紅糖在口的`機會再嘗嘗米粉,這米粉剛一入口,有點苦,但一股淡淡的甜味像突如其來的幸福一樣充滿我的口腔與腦海。再加上紅糖,那真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說完米粉烹飪,我們再說說搗年糕。這年糕搗起來才好吃。我經過揉米粉團的大叔旁,來到一處搗年糕的地方。這有兩個,不是,是好幾個大石碗與搗子。不是我說啊,那閃長巖大石碗跟個缸差不多大;那花崗巖石搗別看它小,我使出吃奶的力氣,結果拿都拿不動,那花崗巖石搗莫想動得分毫,我一不留神還跌了一跤,險些把骨頭摔散架嘍。這時來了兩位大叔搗年糕。只見一位大叔一搗一起,另一位趁機用水揉揉米粉團。再搗再揉,半時辰過去,他們前前后后搗完十個香濃軟糯的年糕。那年糕剛入碗時還是金黃的,經過大叔的“加工”,轉眼變成棕色。不同于之前的是,棕年糕比米粉團更香,更甜,更糯。有一種樸實的味道好似仙氣一樣圍繞整個年糕。

  我爸幫我買了一個年糕讓我帶回家吃。我三步并作兩步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打開塑料袋吃年糕。那年糕可以說是聞一聞精神百倍,嘗一嘗神清氣爽。香濃軟糯的年糕剛一入口,有點燙,但仔細品嘗卻是另有一番風味,回味無窮。

  大伙都知道,這年糕雖是小食,但象征著年年長高,步步高升。所以人人都愛過年時做上一些,吃上一些,有些小孩子盼望自己長高,所以一直在吃年糕,好讓自己快快長大。

  你想嘗嘗這味美的年糕嗎?那就過年時來我的家鄉三垟吧!你的家鄉有什么習俗?說來與我聽聽,好讓我給大家講講。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2

  故鄉的村子里水系發達,路邊的水渠孕育著飽滿的莊稼,池塘里養了許多魚,也有我養的母鴨在蘆葦叢中筑巢,那蘆葦蕩高大繁密,有我人那么高,是灰而帶金的。那頂統一壘向一邊,迎著朝霞,映入我心。

  這里的端午是最為獨特的,前一天,先是街上熱鬧起來,要辦廟會啦!在這樣的習俗里奶奶便張羅著拿洗凈了的竹筐去河邊摘蘆葉,葉子很密,高出了奶奶大半截,但卻方便了她,正好可以摘到最完整的蘆葉。這說是習俗,也是我抓魚摸蝦的快樂時光。

  對我而言,那蘆葉呈長條狀濃綠色,有些帶著點波浪的,摘下來發出的聲音就如鋸子拉過,但并不刺耳。蹲在水邊洗凈,鴨子便先來乞食了,誰不知道水里的魚當然夠它吃呢。

  奶奶拿了一把糯米往我頭上撒,據說這樣能辟邪呢。隨后便把蘆葉卷成錐形,把紅棗、糯米灌入,再把蘆葉裹上幾圈,用白繩扎起,我們便都熱火朝天把包好的拿去煮了。

  當第一片蘆葉伴著糯米的清香涌動起來時,我便不安穩了,猴急得上躥下跳抓耳撓腮,奶奶說,悶會兒才會好吃呀!這樣一說我才安靜下來,直至吃時,那蘆葉的清香早已滲入每粒糯米之中,混著棗的甜,暖了心,香透了整個端午節。

  多少年后村子里開發了,黃色的.推土機,綠色的挖掘機霸道地填埋了那小池塘。蘆葦蕩在推土機的強勢鏟平之下沒入了土中,不見其蹤跡。那些小魚兒在泥潭里掙扎著,我無力回天。那天,便是我記憶里最后一次看到繁榮旺盛的蘆葦蕩我凝神遠望那被填平了的深褐色土地,上面印著清晰可辨的挖掘機印跡,節節分明

  殘陽如血,映紅了天空,灑下光芒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長老長,遠處有聲聲犬吠凄涼,近處有水稻隨風飄蕩,面前有西風亂勁草,心底有涕淚無處揚在這樣的習俗里,我看見歲月長河里最后一片蘆葦蕩。

  故鄉的蘆葉寄托著我那香甜美好的端午夢,讓我用滿腔的熱情最后呼喚它們吧,那一天,我永遠離開了那方凈土。

  如今爺爺奶奶我們都在城里,端午節依舊如此熱鬧,濠河里賽龍舟,商場里搞活動,但我再也吃不到家鄉小池塘里的蘆葉包出的粽子了,奶奶也刻意再沒提起過。

  “吃粽子嘍!”廚房里炊煙裊裊,今后的粽子蘆葉卻不用自己摘了。這樣的習俗里,我又看見歲月長河中最后一片蘆葦蕩了,在風中搖擺,在記憶里醞釀。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3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每一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習俗。在我的老家河南,就有一個有趣的節日——祭灶日。

  去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那天,我與家人從上海回到老家河南。走進單元樓,立刻讓人感覺煥然一新。單元樓前掛著大紅燈籠,從前走廊上不免有一些沙子塵土,或者飄落的干樹葉,如今已沒有了它們的天下,走上去都能感到地面的光滑,樓梯走道曾經泛濫的小廣告,竟一張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戶紅紅火火的春聯。我感覺新年真的要來了。

  走進家門,只見大家都在忙著打掃屋子。客廳里,姨媽、舅舅正忙著掃地,擦玻璃,姨媽甚至還用上了常年靠在墻角的一根長竹竿,只見她在竹竿的一頭綁上一只刷子,打掃天花板的各個角落。“姨媽,我來幫你!”我見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也擼起袖子,拿了塊抹布,“承包”了灶臺。我雷厲風行地用抹布擦掉灶臺上的油,不一會兒,油膩膩的灶臺仿佛做了美容,然后整理好廚具,各就各位。“擦得真干凈!”我一轉身,姨媽、舅舅正微笑著看著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屋子一塵不染、窗明幾凈。這時,大家圍坐在客廳,姨媽拿出麻糖。這是我第一次吃麻糖。一根根細長的麻糖整齊的排列著,表面布滿芝麻,中空薄脆,香而不艷,甜而不膩。我問姨媽:“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呀?為何要這么徹底地打掃房間,還吃麻糖呢?”我邊吃麻糖邊聽姨媽給我講祭灶日的故事。

  傳說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灶王爺會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老百姓覺得一定要尊重灶王爺,于是在這一天,人們祭拜灶王爺,將家里尤其是灶臺打掃干凈,把由糯米和麥芽糖等原料制成的麻糖獻給灶王爺,為的是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只對玉皇大帝說好話。而農歷二十三就成了祭灶日。“大家還要洗浴,讓自己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姨媽遞給我一塊麻糖,“來,吃吧,麻糖不僅甜,還可以養胃滋肝!現在我們不迷信了,麻糖留給自己吃。”

  祭灶日的大掃除很熱鬧,因為它是傳統節日的習俗;祭灶日的麻糖很甜,因為它是傳統節日的味道;祭灶日的人很美,因為我們依然堅守著傳統。每一個地方的風俗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都值得被尊重——它們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魂。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4

  一說起節日我就會想起春節。春節可不止一天,大約有二十天。不僅如此,它的風俗也很多。

  過春節了,當然要貼春聯。除夕當日,我拿起春聯就往門外沖去。爸爸連忙拉住我,說道:“你一個人貼我不放心,我和你一起去貼。”為什么爸爸會這樣說呢?原來春聯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應的位置不能貼錯。尤其是上聯和下聯,上聯應貼在門右邊,下聯應貼在門左邊,位置容易貼反。因為古人“以右為大”。

  爸爸告訴我,春聯也稱桃符,人們貼桃符是為了驅災辟邪,后演化成了春聯。

  貼完春聯,還未等我喘口氣,爸爸又拿來了一個四四方方的東西。是什么?當然是一個“福”字了,“福”字會被貼在大門正中央,預示著今年“福氣滿滿”。

  “福”字分為兩種:一種是正著貼的“福”,一種是倒著貼的“福”。

  爸爸還告訴我:“正著貼的福字必須貼在大門上,而倒著貼的福字可以貼在垃圾桶、衣柜等這種地方。“所以這兩種“福”字,不僅貼法不同,貼的位置也不同呢!”

  我對貼“福”字這一習俗很好奇,于是查找了一下跟“福”字有關的傳說,然后我知道了倒貼“福”的來歷。

  相傳朱元璋有一回以“福”字為暗號殺人。于是家家戶戶都貼著“福”字。可是有一家人根本不識字竟把“福”字給貼反了!屋漏偏逢連夜雨,朱元璋出來巡察,碰巧又看到這一家貼的“福”字。大發雷霆,就命御林軍將這家滿門抄斬!馬皇后十分差良,于心不忍,于是她靈機一動,告訴朱元障,“福”貼倒了,即福到(倒),這是諧音也是福音呀!朱元璋頓時喜笑顏開,赦免了那家人。

  這時該吃飯了。餃子首先被端上了餐桌,里面包有各種餡料,有牛肉的,有白菜豬肉的`,有玉米豬肉的。春節必吃餃子,餃子美味而且富意著吉祥。

  隨后各種菜都被端上餐桌,紅燒魚、肉圓子、汽水肉……可“怪事”也出現了,只見一盤毫不起眼的白菜被端上了餐桌,可大家都“搶”著吃。“為什么呢?”“這白菜是有寓意的,象征著一清二白”爺爺告訴我。“原來是這樣呀!”我恍然大悟。

  還有一整盤魚,這魚寓示著“年年有余(魚)”。

  家鄉的風俗可真多,說也說不完,我喜歡過春節,長知識。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5

  早上,淡淡的晨霧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晨霧散去,太陽從東方徐徐升起,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氛圍中,人們向往的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家。而這時,除夕已經臨近了。

  每逢春節,米馃是桐廬人過年必備的美食,自然而然,做米馃的“大戰”也就在家家戶戶打響了。我的外婆可是個包米馃的老手,蒸粉團、揉粉團這些技術含量高的活非她莫屬了。水多了要爛,水少了要有干粉;蒸的時間長了要糊,時間短了要有生粉丁;搓揉少了不勁道,口感不糯;搓揉多了團子就涼了不易拿捏。只有外婆這樣久經歷練的人才把控的好。

  想做出味美的米馃,馃餡尤其重要。外婆前一天就備好了老嫩適中的冬筍切成絲,讓味道鮮美的筍絲更好地綻放自然的味道,加上外婆親手制作的油豆腐切丁,再加上農家豆干絲、腌菜絲、榨菜絲,切丁的豬肉榨出豬油,浸潤所有的食材,放下調料加上辣椒,撒一把脆嫩的蒜葉,把食材的美味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已接到做米馃殼子的任務,傳統的米馃殼子都要手捏,雖然勁道但特別麻煩。在追求美食的路上,智慧的勞動人民始終會想出更好更便捷的方式,發明了做米馃殼子的機器,一扣一壓,那米馃團子就變成了碗狀,盛入菜餡收了口子,一個桐廬人喜愛的`小食米馃就做成了。但原本那心想事成的愿望在我手里卻破滅了,米馃壓下去時,會粘在機器上,這可是個麻煩。嗯,模具里搓點菜油更加潤滑,可還是不行,油都被米團子吸走了。哦,再給米團子抹了些面粉,這樣油和面粉的強強聯手,雙重隔離,得以使米團子輕而易舉地做出光滑而又軟糯的米馃殼。就這樣,我如法炮制,順風順水,功夫不負有心人,米馃越做越多。

  轉眼間,外婆已端著米馃到老屋土灶上蒸制,在烈柴猛火的高溫催熟下,米馃正在接受水與火的最終塑造,等待完美成型,很快讓灶間彌漫出濃濃香味。終于,滿滿一蒸籠的米馃出爐啦,我顧不及燙手,先抓一個嘗嘗,鮮香飴醇,沁人心脾,還帶著竹蒸籠的清香味,可真是名副其實的舌尖上的美味。一個小小的米馃,它包含了我們在新一年里的期望,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別看米馃小,腹中乾坤大。辛酸咸辣香,溫暖在心田,小米馃,一道不可缺少的歲末美味,春節的序曲徐徐拉開。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6

  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在我的家鄉,過新年時餐桌上擺上一盤香噴噴的年糕點心,是必不可少的。

  從過新年的這天起,大街小巷就有老爺爺在叫喊吆喝“賣年糕嘍!”天空泛起魚肚白時,奶奶就已早起,穿過一條條街,到街頭去買。街上本空無一人,誰知這會兒卻排起了長長的隊,奶奶早去晚歸,待我睡眼惺忪地下樓時,才看到奶奶的身影在廚房里一晃一晃的。

  “奶奶,你要做糖水年糕了?”“是啊,給我的寶貝孫女吃。”我看著奶奶把年糕浸到水里。接著她低頭側身從櫥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易碎碗,把浸好的年糕放到碗里,細心地擺盤。擺好后的年糕頗像一朵盛開的花。我插話到:“奶奶,咱家不是有不銹鋼碗嗎?為什么要選一個這么容易碎的?”奶奶一邊開著煤氣灶,一邊伸手摸摸我的'腦袋,笑著說:“因為新的一年要‘碎碎平安’!”

  奶奶往鍋里倒少許適量的水,然后輕輕地讓粘住碗的年糕傾身滑下去。‘嘩’的一身,鍋里像竄起了火星子,又像是搖曳的風鈴,發出清脆的響聲。奶奶不停地翻動著鍋鏟,讓年年糕躺的更舒服些。我明顯看到,在奶奶的指揮下,年糕像個體操運動員,來回反著身,重復著高難度動作。制作一碗糖水年糕再容易不過了,等到差不多快好的時候,把混合好的糖水用勺子輕輕順下去。奶奶招呼我倒糖水。我的眼睛死死盯著糖水,透明晶瑩的糖水散發出一股怡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估計奶奶是先在糖水里摻了些花瓣。其中的寓意說是水中月,鏡中花,愿每一個人都能在新年如意所得。

  趁奶奶撈年糕之際,我輕手輕腳溜了出去。:“哇!”我猛吸一陣,條條街都散發著家里那個味兒。現已臨近傍晚,絲絲橘光沖破天際,似繪畫大家的手筆,馬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那股淡淡的清香若有若無,又似乎沖斥著整條小街。我尋味聞去,原來家家戶戶都在做糖水年糕。回到家時,那盤年糕的擺盤設計變的面目一新,香味依舊讓人垂涎欲滴。我伸手拿了一塊往嘴里放,頓時兩眼放光,情不自禁吟詩一句:“年糕精致點春心,夜景繽紛舊歲除!”。

  這就是每逢過年讓我翹首以盼的一件事。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7

  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勞碌奔波的大孩子,白發蒼蒼的老孩子,提到拗九粥,誰不是嘴里就立即生出那香甜軟糯的滋味呢?

  相傳,有一位孝順的孩子名叫目連。擔心為牢中母親送的吃食全被看陰牢獄卒吃掉,于是用數種食材煮成甜粥,再在表面上灑上黑芝麻讓獄卒誤以為是烏垢不敢吃,粥才得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因為目連濃厚的孝心感動了福州百姓,而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所以拗九粥(孝九粥)從此成了福州特有的民族風俗。

  以前,總看到外婆一人坐在矮凳上,一碗雜米一個盆,半天時間篩選,半天時間淘米。在煤爐子上煮一夜,第二天一睜眼,用勺子輕攪兩下,晶瑩剔透的糯米散發著軟玉似的亮光,烏黑錚亮的黑米流露著古銅的色澤,紅棗已有三四倍大,桂圓、馬蹄、花生也悄無聲息地融進了濃香中。高捧一碗,大口灌下。讓雜米的輕糯,紅糖的甜膩,馬蹄的.清爽順喉而下,一口氣喝上幾碗才算過癮。

  就這么喝著拗九粥長大的我,看到外婆的滿頭青絲不知不覺已成了蒼蒼白發。今年拗九節就讓我來為你熬粥吧!

  說干就干,我買回了食材,回憶著外婆舊日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淘洗起來,熬煮正式開始了!大火燒開,小火慢燉。“咕嚕咕嚕”“吱滋吱滋”這不是熬粥,這是一場小型家庭音樂會。數分鐘后,一股燒焦的糊味撲鼻而來。我方才慌忙地打開鍋蓋,往鍋里探了探頭,不禁嚇了一跳。這鍋中水是水,豆是豆,“傷痕累累”……“唉,做拗九粥怎么這么難啊?我努力了這么久還做成這樣……要不,算了?”我在心中默默打起了退堂鼓,正當我準備收拾“戰場”,猛一回頭,媽媽神不知鬼不覺地站在我身后。“外婆喝得不是區區一碗拗九粥,還是你一片赤誠的孝心啊!”媽媽語重心長道,“別氣餒,我們重頭來過。”揣著對外婆的感恩之心,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于成功了!

  外婆默默無言地品著粥,兩粒珍珠般晶瑩剔透的東西滑過她歷經滄桑的臉,“嘀嗒”落進了粥里,但她笑了……

  濃濃拗九粥,深深感恩情。不僅是拗九粥,中國各地的特色民俗各有千秋。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尊重傳統文化。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8

  一年中也就數春節最熱鬧吧,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熱火朝天的忙碌著。大人們打理家中的衛生,小大人們也得幫著大人們干活,但不必像大人們那樣累,娛樂的時間總該是有的,與同齡的孩子們聊聊天,或是忙一些自已的事。小孩子們當然是玩了,東跑西竄,或是再叫兩三個一塊瘋去。一玩就是大半天,回家一般都很晚,自覺的孩子當然是早些回家,不用父母費心。那些不自覺的,自然是要吃飯時或是天色已晚被父母喊回家去,怕是走時也還會有些念念不舍的吧。若是父母不來,臉皮厚些,恐是要在別人家吃住了。

  前頭說了那么多序曲,接下來也該是重點了。

  先從除夕夜說起吧,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家中必然是要打掃干凈的,晚飯桌上還要多擺上幾個碗筷。我問過媽媽為什么要多擺上幾個呢?媽媽告訴我,這是寓意著未來家里多子多孫的。我從不信這些,認為只是用來烘托氣氛罷了。在晚飯前,家中公柜上還要燃香,門外還要放爆竹,爆竹放完后既可吃年夜飯。

  吃完飯后,就是包餃子了,按我們家鄉的習俗,餃子中還要包上硬幣,多少都隨意,只可放一個五角,若是在吃餃子時吃到五角的代表你今好運連連、財源滾滾。

  于是,在盛餃子前,總會,用筷子弄破幾個,看看里面有沒有硬幣。若有,就盛去。沒有,就放那兒,誰愛要誰要去。

  我本人并不喜歡守歲,所以吃完飯沒一會兒就睡下了,那些守歲的就不停在放鞭炮,擾的人不能安寧。

  正月初一,早晨起來吃完餃子后就要去祭祖,這祭祖只能男人去,女人們就要待在家接待要來的客人,這祭祖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三四歲的小孩,都可以去。持有族譜的人家放炮,聽到炮聲后一個莊子的人都要去祭祖。人齊后再次放炮,然后就是燒紙,公柜上放著一個觀音像,前面再擺著香。老輩人頭發都掉了光的',手中拿著木魚,隔一會敲一下,木魚一響,同輩的人兩兩結伴跪下磕頭,我第一次見到這個情形還以為是哪家要結婚呢。

  祭完祖就是拜年,所有祭祖的人結伴而去,女人們就站在門口,手中拿著香煙,遞給來的客人。說白了就是組團到別人家站一會,順便拿兩根煙罷了。

  這就是我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也沒太多不同的吧。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29

  我的家鄉在一個隱秘而美麗的地方---東陽,明朝宋濂寫的《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東陽!

  在那里綠樹四季常在,野花滿地綻放,鳥兒與溪水共同歌唱,是我夢中的天堂。

  在我的家鄉,有許多獨特的風俗,特殊而有趣。從我記事起,便一直喜歡這些獨特的風俗。

  除夕下午,家里年年都會高高的掛起紅紅的大燈籠,貼上大幅的長長的春聯。外公外婆會準備許多紅蠟燭和用各式各樣的錫紙疊起來的金燦燦的`紙元寶、綠瑩瑩的荷花、紅艷艷的牡丹花……

  不得不說,我從沒想到過老人家們能把紙折出定一番花樣來,每個都栩栩如生,獨一無二。我也真沒從哪見過這般手巧的老人家,所以很自豪!外公外婆會把那些元寶、花束、蠟燭與神像供品有前有后排放在一起,準備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參拜。

  初一一大早,我外婆會左手托著一個花瓶,右手上拿著一束柳枝一樣,沾著瓶里的水,嘴里輕輕的念著祈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話語,溫柔的把我們叫醒,并用那清清的水灑在房間和我們身上,好像在凈化世間的一切煩惱與不開心的事兒。本來有起床氣的我也不明不白的被這儀式給凈化了,只覺得十分有趣!

  大概是凌晨三四點鐘的時候,我們一家就準備完畢,燒完香供好祖先,踏上去拜佛祈福的路。

  我們每年春節都會去一座高山上拜佛。山上人山人海,并不會因為早而少些人去。家人們都會提著幾袋子的紅蠟燭和香去爬山,天還是黑暗的被籠罩著,山上燈籠的紅也被暈染得一片模糊,但這情境這景色也是絕美的!月色配合著金黃而橙紅的燈變得如同孔明燈飛入天空般的美麗。從下往上看去,就像通往天庭的天路紅彤彤的,很有宮廷的風味。從上往下看,則是幽靜的、黑黑的深淵,夜鳴的鳥兒的聲音也被拉的很長很長,靜靜的,微涼的輕風吹來,自覺身處靜溢的森林之中。

  爬山雖然很累,但是身邊的風景隨時隨刻能讓你靜心。點燃蠟燭時,那紅通通暖洋洋的火焰也能讓你沉醉在禮儀的崇敬和莊嚴之中。我很喜歡這種感覺,慢慢的這些禮儀也變成了我成長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就是我家鄉獨特的風俗,是我心中不可磨滅的烈火,有了這些風俗,才讓我美麗的家鄉變得更有血有肉更有故事的味道!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0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我們天門的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們的討論聲音大得蓋過了汽車的喧囂聲。

  我立馬打了通電話,戲謔地說道:“手術刀同志,請快到陸羽廣場來。”“誒!等等,我……”她還沒說完,我便掛了電話,我站在角落看著眼前的人們:有的人太矮了,拼命地往上跳,想看到那壯麗的景象;有的.人太胖被卡在中間,進不去出不來;有的人拼命往里面擠;有的人受不了,鬧著要從里面出去……什么?你問我這是在干什么?哦,對了,忘記告訴你了,今年是閏年,我們天門舉辦了四年一度的元宵表演,這可是天門的習俗呢!

  過了一會兒,那位“手術刀同志”趕了過來氣憤地問:“什么事這么急,你知道我多忙嗎?”“走,看表演去,我敢打賭你絕對沒看過這么熱鬧的場面。”我拖著她往人群里走,我心想:這下一定讓你來了不后悔。

  我們成功擠進人群,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果然來對地方了,這地兒啊,可真是年味十足啊!”我的閨蜜激動的握著我的手說。彩蓮船、舞龍燈、舞獅……這些我們只能在課文中看見的景象,在現實中也見到了!我們相視一笑。只見那龍,快速地舞動著,有節奏地跟著繡球搖擺,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不得不說,這些人的配合簡直妙極了,周圍的人連連拍手叫好。

  還有彩蓮船,左邊一男,右邊一女,站在“船”邊,“船”上,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坐”在被裝飾得花里胡哨的船上笑容滿面,如花似玉。

  “呀!這不是舞獅么?”“哈哈,還真是,我沒想到以前看得十分枯燥的文章,現在竟如此栩栩如生。”說完我們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舞獅,舞獅的人很默契很配合。我的心情由淡定到訝異:天哪,為什么這么默契?是神仙嗎?獅子上躥下跳,每一步都是極大的挑戰!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陣哄聲,我問朋友:“他們這么配合,為什么我們不能?”她笑笑:“其實很默契啊,是你沒發現,拜托,我們相處六年了!”我贊同地點點頭。

  這天的“鬧元宵”結束了,人群陸續地離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人生中第一次看舞龍、舞獅這些,但這個第一次將變成過往,相信接下來的精彩會越來越多!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1

  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瑞雪兆豐年,今年我來到哈爾濱,略帶思鄉的小情懷,過了一個東北風情的傳統小年。

  先說雪,只有去過中國東北才懂。美麗怪異的雪讓東北名揚中外,不似南方雪的嬌羞溫婉,它的遼闊深遠令人蕩氣回腸,雪域蒼茫仿佛是飄在山間的水墨畫卷,真是爽得無以言表。我和妹妹坐著雪橇玩得停不下來,因為雪本身厚度,妹妹總需要媽媽的幫助才行。

  到小年夜那天,我們驅車60公里來到哈爾濱郊外的牧雪山村,這是一個寧靜的度假小村莊,積雪層層疊疊,一座座木屋連成雪屋,屋前高高掛起大紅燈籠,喜氣洋洋,年味十足。一進屋,暖暖的,身著紅綠花棉襖店家大娘十分熱情迎接我們,她端出了各種小吃:凍梨、凍柿子、冰糖葫蘆、油炸冰淇淋……“都嘗嘗,多吃點!我們的特色小吃。”她扯著嗓門說,臉上笑開了花。我迫不及待的嘗了個遍,冰冰的甜甜的,直到心里。

  不一會兒好幾個房車團的游客們相繼到來,有深圳的、北京的、蘇州的、還有一團是杭州的。我幸喜萬分,立馬與一個杭州小朋友聊起來,竟有幾分“他鄉遇故知”感受。店家大堂滿滿當當的坐了6桌,穿著皮襖的店小哥們端上了正宗的東北六大碗,舉杯干了農家自釀的米酒,開始了小年夜的.晚餐。大家十分熱情,不同的方言似乎相通,一起把年過。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沾上一點蒜泥,還未入口,肉香已撲鼻而來;咕嘟咕嘟翻滾的酸菜,偶爾帶出幾根晶瑩的粉條;硬挺的白菜,在肉湯里盡情吸收湯汁,輕輕咬上一口,湯汁四溢;還有那團圓吉慶的餃子。大家吃著喝著,唱起了歌,相互舉杯,相互祝愿,臉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看此情此景,我拿起了媽媽的手機,忍不住給遠在家的外公打去電話,送去祝福。“外公,你飯吃了沒?“”我希望你能身體健康!等我回來過大年哦“今天我們沒在一起過小年,但我想我們的心是相通的。在這片天空下,到處洋溢著愛和溫暖的味道,年的味道。

  夜晚村落景色越發美麗,大紅燈籠照耀整個村落,篝火印著人兒紅彤彤的。東北的年,有獨特的味道和情懷,讓不認識的人們能夠串在一起,讓我體驗到一次與眾不同春節之旅!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2

  我們國家的節日有很多,比如:六一兒童節、五一勞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的就要屬正月十五元宵節了。

  我的家鄉每到元宵節這一天,就要吃元宵。先準備好材料:糯米粉、餡料(藍莓醬,草莓醬等等)。先加入水和糯米粉揉成面團,然后稍微醒一醒,醒完后,就要制作元宵了,把大面團分成好幾個小面團,把小面團壓扁,再在里面加入餡料,我包了好幾個湯圓,但是都失敗了,不是餡太少,就是餡太多,要不然就是沒有包好,都露出來餡了。后來,我向媽媽請教了一下,媽媽邊做邊向我說,聽了媽媽說的話后,我成功包出了湯圓,后來,我包的越來越多,越來越熟練了。包完后就要下鍋煮了,先把水燒開,然后把湯圓下里面。煮到你覺得軟軟糯糯的就行了。在等待的`時間里,我對鍋中的一切只能是猜測:湯圓必定大了兩三倍了吧,湯也有了湯圓的味道了吧。想著想著,鍋開了,上面飄著湯圓的香味,忍不住讓人多吃幾口。把湯圓盛在碗里,我看著這些湯圓,情不自禁地用湯匙盛了一個湯圓,剛想往嘴里送,媽媽說道:"一會兒再吃,剛做好的太熱了。"雖然聽了媽媽的話,但是湯圓好像在讓我把它吃掉,我不禁張開了嘴,把湯圓放進了嘴里,"啊,好燙啊!"我不禁又大叫了一聲,我趕忙把湯圓吐了出來,過了好一會兒,湯圓有些涼了,我才把湯圓送進嘴里,軟軟糯糯的太好吃了,里面的餡也好吃,不一會兒,我就吃了兩碗,聽媽媽說,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晚上,我們在賞花燈,上面的圖案各式各樣,還有猜燈謎,我抽選了一張字謎,上面寫著"一頭牛被吞了牛尾巴",我一想,答道:"告!是告!"媽媽說我答對了,我特別高興,于是又猜了下一個"順著念,采花蜜;倒著念,比蜜甜”,我一想,肯定是蜜蜂,于是答道:"是蜜蜂。"我又答對了,一輪下來,屬我答對的多。

  元宵節可以賞花燈,吃湯圓,還有多種活動,我最喜歡的就是元宵節了。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3

  端午節,很多地方都要舉行龍舟比賽,我的家鄉——重慶,也要舉行龍舟比賽。龍舟是這里的傳統節目,也是一個觀賞性極強的競技活動。

  端午節那天,我們一家6點出發,早早抵達合川濱江路看比賽。江邊人山人海,早已沒了位置。還好媽媽眼尖,看到了一空隙處,才讓我得以隔著護欄,近距離看龍舟。

  岸邊并排停靠著四只龍舟,分別是合川隊的紅龍舟,萬州隊的黑龍舟,沙坪壩隊的白龍舟,以及江北隊的綠龍舟。每一只龍舟都躍躍欲試,像一條條即將要飛馳的巨龍。

  比賽即將開始,四只龍舟已在起點線準備就緒。每個龍舟上的船員早已身子前傾,抬頭盯著對方,做好預備姿勢,隨時等著發令槍的一聲槍響,立刻出發。現場的氣氛有一些緊張。

  “砰”,發令槍響了,只見所有龍舟那船首擊鼓的人都用盡全力,揮舞雙手,用力將把鼓聲敲到最大,敲到最快,讓鼓槌如同暴雨般敲打在鼓面上,發出一陣陣急促、響亮的響聲。那鼓聲聽得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而船上,每個船員都和著擊鼓聲,喊著“12,12,12……”的口號,每個人都快速地身體前傾,手往前打直,拿著槳,朝水里奮力一劃,再前傾、打直、劃槳……所有人的動作完全一致,像機器人一樣,不出一點差錯,每一只龍舟都飛快地向終點疾馳而去。四只龍舟一會兒排成人字形,一會兒排出“V”字形,你追我趕、奮力向前。

  最后50米,擊鼓手擊得更快了,船員們劃得也更快了,每一只龍舟都像快艇一樣,用時速100的`速度沖向終點,龍舟讓江面弄得水花四濺,恐怕攪得水底的小魚也不安寧了。

  最后10米!岸上歡呼聲越來越高,我手上也緊緊捏了把汗,瞪大眼睛,舍不得眨一下。“嗶——”裁判一聲長哨,比賽結束,合川隊獲得第一!

  岸上的人們不停地歡呼尖叫,我也在這片歡聲笑語中忍不住感慨:端午節,曾經只是一個紀念屈原的祭祀活動,大家劃龍舟、丟粽子,都是表達屈原的懷念;而今天,這些傳統的習俗已經煥發了新的生機,它變成了一個舉國同慶的歷史文化遺產,也變成了所有人拼搏頑強、決不認輸的競技項目。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未來,它也許還會被賦予其他新的意義,但它傳承的歷史,煥發的生機,都將繼續感動更多的人。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4

  五月初五是端午。這一天人們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我雖對屈原沒有深厚的感情,但也會跟著外婆一起包粽子。

  瞧,外婆已經把準備好的食材放在桌子上:糯米,粽葉,香菇,瘦肉,紅棗,應有盡有。

  開始包粽子了,只見外婆從盆里拿出兩片泡好的深綠色的粽葉,卷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錐形小桶,把雪白的糯米放在里面,鋪上幾顆紅彤彤的小棗,又蓋上一層糯米。接著用粽葉把糯米包裹起來,用粗線圍著它扎上兩圈,拉緊,打結。哇,一個三角形粽子就這樣包好了。多神奇啊,我感覺外婆簡直就是給我變了個魔術。

  我也來一個!

  我學著外婆的樣子:先卷粽葉,放在左手,用湯勺舀糯米,放進葉里……一切都井井有條。沒想到到了拿餡料的環節,一個手忙腳亂,我竟將包好的糯米倒了出來!

  哎,重新來過。

  這次,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餡料,擺在糯米上,又用糯米把餡料一層一層地蓋上。一切順利,整個粽子看起來非常的飽滿。我暗自高興,連忙拿起粗線捆住粽子。誰知道,顧此失彼,糯米竟從另一頭的粽葉中嘩啦啦地滑落下來——手沒拿穩,前功盡棄!

  我覺得我可能只適合當外婆的小助手吧!畢竟,包好一個完完整整的好粽子,真是不容易啊!

  在我眼巴巴地觀望下,不出一個小時,外婆就把一個個漂亮的粽子包好了。它們扎在一起就像一串豐收的果實。

  外婆告訴我粽子包好后,要馬上用水煮熟,這樣才方便儲存。我看著外婆把粽子一個一個放進水里,心里就像有只貓在抓癢癢一樣,非常著急。雖然粽子放進水里沒煮多久,但我已經一遍一遍地揭開蓋子,查看里面的.情況。沒辦法啊!誰讓等待的時間總是那么漫長呢?

  當鍋中開始飄出淡淡的香味,我的口水早就流了下來。等到粽子一煮,我迫不及待地撈出一塊,開吃!我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看著煮熟了的糯米變成了一顆顆閃亮亮的珍珠,我毫不猶豫地一口咬了下去,滿嘴都是粘乎乎的,甜膩膩的,美味極了。

  端午節就這樣過去了。我雖然沒有學會怎么包一個好粽子,但是我吃到了一個又一個美味的香粽子。我的端午節,不虛此節!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5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到"爆竹”,誰不是第一時間就想起春節呢?今天我就帶領大家見識一下我們家鄉的民俗民情吧!

  按照我們家鄉的規矩,春節就是所謂的除夕到初一。除夕分外的熱鬧。除夕早上,無論大人小孩都早早起床,大人一早起床就去買肉、魚和菜,而小孩早起是為了打掃房屋,寓意干干凈凈迎接春節。等大人買完回到家,屋子也煥然一新,大人們也會興致勃勃。簡單吃完早飯,全家人都會出去玩,無論是小攤還是市場,無論是廟會還是景點,都會被車水馬龍的人們堵得水泄不通,我們一家也是這樣,這時的我們不但不感到煩躁,還會和排在我們身邊的人們拜個年呢!

  除夕中午回到家,爸爸媽媽會給我們做上一頓豐盛的午餐,而我們小孩子,則會學著大孩子的模樣包餃子,雖然餃子長得不怎么樣,但還是樂在其中,在包餃子時,我們還會不時往餃子里放硬幣呢!按我老家的說法,這叫——吃錢中錢,餃子形狀如同元寶,在元寶里塞錢,吃到的人寓意來年必定發大財。到吃餃子的時候,誰都是狼吞虎咽,但我總是那么的“幸運”,在吃得津津有味時,突然餃子里的硬幣哏的我牙生疼,我夸張地表演迎來一陣哄堂大笑。

  除夕的晚上是休閑的,我們早早吃完飯,躺在沙發上,嗑著瓜子,喝著飲料,優哉游哉的看著春晚,一陣陣歡笑回蕩在屋里。

  初一大不相同,我們一早出門,大人們大約五點起床,他們會拿煮好的大肉塊來供在祖宗的相片前,名曰“祭祖”,在這期間小孩子絕對不能進,人們說小孩子進的.話會打擾老祖宗的安寧,等祭完祖我們就緊跟父母挨家挨戶拜年,父母敘舊,我們就會向年長的爺爺奶奶拜年索取壓歲錢,我們每拿到一個紅包就會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到了晚上,我們回到家,會把今天拿到的所有壓歲錢放在枕頭下面,老人們說這壓歲錢用來驅除鬼祟鎮壓祟獸保護小孩子的,大人們守到我們熟睡后再去睡覺,這叫——守歲

  雖然現在不在老家過年,但我還是忘不了老家過春節的這種風俗習慣。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6

  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通俗有趣的習俗,其中我最喜愛觀看舞龍和舞獅了。

  舞龍舞獅的人身穿金色衣服,上面繡著金龍的圖案。通常領頭人會穿著與其他人不同的衣服,比如紅色的衣服,而這金色與紅色的巧妙搭配則給這支隊伍新增了一份過年的喜慶與歡快的氛圍。在我們的家鄉每到新年初一就會有龍隊每家每戶的'串門“劃彩”。聽說在不同環境的人家有不同的“劃彩”的方式呢。雖然我搞不懂這是為什么,但是聽字面意思華彩應該就是討彩頭喜慶的意思吧。當他們要來到哪一家時那家就要放鞭炮迎接它。然后,他們會在客廳里把龍盤成一個圓形。領頭人會拿著龍珠劃著彩,帶龍身的人就跟著吆喝!而他們要離開時你家也要放鞭炮送它,而且還要給他們紅包香煙什么的。

  最有趣的,假如兩隊(條)龍碰到了一起,那村民們就作興要他們舞龍啦。當然舞龍就得找一塊很寬大場地,村民們要打算許多的鞭炮了。這不,你瞧!舞龍已經開始啦。這兩條龍足足有十米長,身上的鱗片金光閃閃,漆黑發亮的眼睛眨呀眨,那龍頭碩大而散發著威嚴,長長的龍須隨風飄動著,目光如炬。他們不停地表演著各種出色的動作,蛟龍出海,穿插前行,龍游四海,騰飛云霄,真有種不是真龍勝似真龍的感覺,大有一種風流瀟灑氣勢。

  “咚!咚咚!咚咚咚!”隨著密集的鑼鼓聲和鞭炮聲,表演也越來越出色了。時而雙龍戲珠,時而雙龍盤金柱。場面越來越熱鬧啦!在他們表演盤龍時,人們會點上鞭炮往龍身上扔,“檢測”那些舞龍的人技藝高不高超。假如鞭炮炸到了他們,那他們的表演就還欠佳;假如根本就炸不到他們的話,那就說明他們的技藝十分的高超啦。我也不會閑著,從爸爸手上拿了一掛鞭炮用香煙火點著往龍身上扔去,有沒有炸到他們我就不知道,但我自己是捂著耳朵躲一邊去了。

  舞龍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那一天他們會找到一條清清的又流動水的小河,把龍衣和各種道具都取下來燒了。寓意為在青青的小河邊,送龍上“青”天。這時全村的村民都會在那里跪拜,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就這樣,年算過完了。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7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的家鄉是美麗的融城,那兒至今還流傳著許多獨特的元宵習俗。

  每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媽媽總會煮起一鍋湯圓。白白胖胖的小湯圓,懶洋洋地躺在碗里,撈上一個,放入嘴中,留下的`只有滿口香甜。

  吃完湯圓,我心心念念的便是看花燈、猜燈謎了。爸爸帶著我們來到廣場,放眼望去,千姿百態的花燈相互照映。忽然,廣場上的一個巨大的寶葫蘆吸引了我的注意。寶葫蘆花燈由紅黃藍三種顏色組成,旁邊還靠著一個財神爺。“葫蘆”與“福祿”音同,又是富貴的象征,代表長壽吉祥,還有財神爺相助。人們為了討個好彩頭,紛紛上前與它們合影。

  看了花燈,免不了要猜燈謎。我看準一個小燈籠,疾步上前,伸手拿下燈謎,打開紙條,只見上面寫著“狀如蘑菇一珍寶,當年白蛇將它盜,其實是味好藥草,滋補健身價值高(打一植物)”。剛看到謎面,我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找不到突破口。就在我幾乎想要放棄的時候,一株植物浮現在我的腦海,“靈芝!”我脫口而出,隨即一蹦三尺高,可不就是靈芝嗎!”狀如出蘑”“白蛇將它盜”,一聯想,不是靈芝還能是什么!我懊悔自己想得太慢,卻又喜滋滋地拿著謎條去領獎了。

  好不容易猜出燈謎,一陣喧鬧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頭望去,許多人圍在那邊,時不時傳來歡呼聲,排在外圍的人們踮起腳尖,迫切地想看到前面的景象。是什么這么引人注目?好奇心驅使著我,想一探究竟。會不會是……想到這,我也顧不得什么了,抱著獎品就朝人群跑去。

  一陣推擠過后,我憑借著孩子的優勢擠到了人群中間,透過大人間的縫隙,我證實了自己的猜想——那就是板凳龍!一條條用一塊塊凳板串連而成的游動的龍燈,被人們架著,游走在廣場中間。在人們的演繹之下,板凳龍栩栩如生,它在這一刻仿佛化身為條條真龍,直入人們的心田。伴隨著音樂聲,它時而直入云霄,時而俯沖直下,時而蜿蜒盤旋......它,板凳龍,在這個元宵佳節,已然成為全場的主角。歡呼聲、驚叫聲、音樂聲,響成一片,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望著天上的明月,意猶未盡的我久久不愿離去。滿天星光,滿場燈光,人生何如,總有無盡的美好。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8

  去年的除夕,是我最難忘的一天。遠在外地、多年未回家的爸爸媽媽回家過年了,我們全家最終團聚了。此時此刻,全家人圍坐在一桌吃著香噴噴的年夜飯。“爸,這幾年,你辛苦了!”我爸爸舉起酒杯對爺爺說:“感激你對孩子們的照應,來,我敬你老一杯。”奶奶一個勁地給我們姐妹倆夾菜,全家人吃呀,喝啊,一個個笑容滿面。我和妹妹更是歡樂無比,因為在農村,我們小孩子平時根本上不了飯桌,今日卻能夠像大人一樣圍著桌吃,盡情品嘗著豐盛的美味菜肴。

  吃過飯,大人們收拾飯桌,我們小孩子耍耍鬧鬧,等著爸爸媽媽給那盼望已久的'壓歲錢。不一會兒,爸爸媽媽喜氣洋洋地將包好的大紅包交給我和妹妹,妹妹拿著后樂得手舞足蹈。我鄭重地打開一看,里面有10元錢和一張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寫著:“祝萱萱新年歡樂,學習提高!”我頓時樂壞了,雖然爸爸媽媽給我的壓歲錢并不多,但卻表示了他們的一番心意,那張小小的卡片,飽含了爸爸媽媽對我的無盡的愛。當時,我激動得差點流出眼淚來。

  “噓……啪……”四處響起了煙花聲,我跑出門一看,一朵朵煙花陸續上升,半空中猶如布滿了五彩的繁星,頓時,整個世界便變得姹紫嫣紅。一束束各色的火花如彗星墜向大地,使黑夜變成了白天。我的爸爸也拿出煙花,只見他點燃煙花上的導火線,一瞬間,只聽見“嗵”的一聲,一束煙花便升上天空。我抬頭仰望,只見空中如彩星閃爍,美麗無比。在此起彼伏的煙花聲中,爺爺奶奶樂呵呵地說:“此刻的時代真美啊!”許久,響聲漸漸消失,整個世界逐漸恢復了寧靜。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繼續放煙花呀,別讓除夕夜缺少熱鬧呀!”“嗵……噓……啪……”一聲緊之后一聲又熱鬧起來了。直到半夜,那熱鬧的場面才漸漸消停了,人們慢慢地進入了夢鄉,但還有許多地方洋溢著笑聲。今日,一想起當時那壯觀的情景,我還想停在那一刻,停在那充滿歡樂祥和的世界里。

  這個除夕,是我最難忘的除夕。因為它熱鬧,因為它充滿歡樂,更因為它讓我享受著爸爸媽媽在家時的溫暖、幸福。這個除夕,我完全沉浸在爸爸媽媽對我的祝福和關愛中。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39

  我的故鄉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格外熱鬧,因為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端午節。

  最終等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鉆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后;大人們則在屋里屋外一向忙活著。猜猜看,他們在干嘛?他們正忙著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那里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著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著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著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并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彌漫著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并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里那片空地啦!看!里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著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只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著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伙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午時三點,比賽開始了。河中的那一只只龍舟一字排開,像一批威武的戰士。龍舟上隊員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緊緊地握住劃槳,整裝待發。鼓手們也擺出了各自的架勢,好象在說:“今日的比賽必須是我贏”。三點十五分,不知從哪里傳來了一聲鏗鏘有力的哨聲,龍舟仿佛是一條真龍在碧波上劃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紋。鼓聲、吶喊聲交織成一支動聽的樂曲……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后,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著火堆盡情地跳著,唱著,饒有興趣地聊著午時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繁忙中帶著幾分悠閑。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非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0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至今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只神鳥降落在人間,被人們誤殺,天帝知道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燒人間,人們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從而騙過天帝,保住了自己的財產和生命。從此元宵節鬧花燈,便成為了一個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往年正月十五這天晚上我們一家人都會來到大街上觀賞花燈。美麗的花燈可真多啊,使人眼花繚亂!那漂亮的金魚燈,全身金色,還吐出珍珠大的小燈泡,各式各樣的小崽,燈來裝飾整個魚,真是既簡單又漂亮。還有那奪目的五角星,美麗的小兔子燈全身粉色。它們都發出光亮,仿佛在跟大家說:“祝你們元宵節快樂。”

  各式各樣的花燈很多,看花燈的人也很多,大街上人山人海。連馬路上也擠滿了人,一眼望去,看不到人流的末尾。

  終于到了猜燈謎的時間,我迫不及待,想大展身手了。心想:去年一個也沒猜出來,今年我可是練過呢,我肯定會比爸爸媽媽猜的還多。開始了!開始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跑過去,等我擠出來的時候手上拿滿了燈謎紙。我找到一個地方,把燈謎紙一個一個鋪在地上,開始思考答案。第一個,很簡單:“多一半。”肯定是夕。因為多的一半嗎。就這樣,我一個一個地猜出了謎底。可是到了最后一個,我實在想不出來了:“無尺土之封。”我心想:好難啊,要去問爸爸。我跑到爸爸跟前:“爸爸,無尺土之封的謎底是什么呀?”爸爸思考了一下說:“是一”“為什么是一?”爸爸裝作一副很有學問的樣子說:“天機不可泄露。”聽到這句話,我笑出了聲。不過知道答案就行了,我還要去兌換獎品。我的獎品是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我正準備去問爸爸最后一題為什么是一呢?可是等我拿著獎品去找爸爸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只烤雞,我一下子就把問題拋到了九霄云外。到現在我還是沒有問。

  夜深了,在賞花燈的人,倒是越來越多,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1

  每當別人問起我來自哪時,我都會驕傲地告訴他們,我來自諸暨!沒錯,就是那個走出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以畫梅而聞名于世的王冕的故鄉——諸暨。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諸暨的一些風俗民情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天空中飄著雨絲,一個略帶哀愁的日子。每家每戶,從清明前幾天就開始籌備了,籌備些什么?無非就是清明粿了,這個外表有青色,有白色的“果子”,外形各式各樣,里面的餡兒,青的是豆沙,白的是咸菜豆腐的,制作起來尤為復雜,是諸暨人過清明節的必需品。一個普普通通的清明粿,里面包含了太多對過世親人的思念,味道也就大不一樣了。準備好清明粿,就要去掃墓了。

  點上香火、白燭,燒上紙錢、元寶,再把精心準備的清明粿擺上,說上幾句家常,再深深地鞠幾躬。細細的雨絲打在身上,不知是誰的淚滴落在人間。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節,整個中國都十分重視的節日。除夕這天,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這便是一年到頭最大的慰藉吧。這頓飯在一陣爆竹聲中開始,又在這爆竹聲中結束。諸暨人年夜飯的餐桌上有什么呢:西施豆腐是頭菜,隨后有糖醋排骨,有象征著“年年有余”的清蒸魚,有傳統的梅菜扣肉等等。我喜歡梅菜扣肉,那誘人的排列整齊的扣肉,看得我口水直流,香味在我的'鼻子中徘徊,遲遲不肯散去。其實我最愛的還是那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那美味簡直讓人無法自拔。到了臨近十二點的時候,爆竹聲又開始了,這一晚大家都選擇不睡覺,為了給自己“守歲”,還真是“一歲除”啊!

  東風夜放花千樹

  元宵,大街上掛滿了喜慶、鮮亮的燈籠。諸暨的一些鄉鎮上會舉行舞龍舞獅、花燈展等節目。走上街頭,大人們會在花燈前佇足觀賞,小孩則是選擇猜燈謎,不僅是為了那些精美的獎品,更是對自己猜謎本領的一個認證。還有不例外的就是吃湯圓了,家家戶戶準備的湯圓也各不相同,甜的吃膩了還可以吃咸的,自己燒的青菜湯圓,“迷道”不要太好哦!

  不過,圣誕節、萬圣節這些“洋節日”越來越流行的今天,在“端午節”被鄰國霸占的今天,各地的民俗被慢慢的淡忘,這些民俗習慣,我們應該重視,不讓它們變成下一個“端午節”!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2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著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并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著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里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干凈,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著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么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說:“不要急,后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后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鹵,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鹵多了,豆腐就老,鹽鹵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著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說:“做豆腐可不能多說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著一碗鹽鹵,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著豆漿的桶里。他一只手點鹽鹵,一只手拿勺子在桶里攪拌,就像一只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蔥,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著今天的豆腐花說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于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著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溫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愿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3

  我的家鄉在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位于云貴高原。這里的春節有一個特有的習俗炸龍燈,熱鬧的炸龍燈意味著熱鬧和祥和。

  炸龍燈原本是土家族求雨祭祀的活動,延續至今,已成了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種活動。除夕是小年,元宵是大年,炸龍從元宵開始。

  正月十四是炸龍的彩排。在這之前,龍燈的制作者們已經緊鑼密鼓地干了很多天。正午,龍出發了,紅色流滿大街小巷,與之相伴的是鑼鼓喧天。

  十五是最精彩的,也是游龍的正日子。因為炸龍燈鞭炮是不可少的,所以在四點前鞭炮煙花已完全脫銷。各家各戶都將晚飯提前了,五點半,鞭炮由四處響起,聲音逐漸變大,此起彼伏,像一支交響樂。全縣的百姓都出來了,越來越集中的鞭炮聲把整個德江似乎都震得地動山搖。鞭炮的火焰閃閃爍爍,紅紅火火,映著人們喜氣洋洋的臉,大街上一片新年景象。

  六點半,各路龍燈出發了。短的有十米,長的有五十米,在龍燈制作老手藝人的打磨下,龍的制作很精細,它代表著德江的歷史和傳統,藝人們說,大意不得。舉龍者皆是二三十歲的男青年,他們戴著頭盔,袒胸露臂,健壯的手臂舞動著龍,整條龍像活了一樣,上躥下跳,舞的我眼花繚亂。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家都準備好鞭炮,準備往舞著的龍和人上炸。我和大伯舉著纏上鞭炮的竹竿,我害怕被炸到,畏畏縮縮的,但又想再對準一點,于是身體向后傾,雙手伸得長長的.,那姿勢實在有點怪異。不久,龍成了網狀,大部分的龍鱗都炸掉了,而舞龍的人則顯得龍馬精神,毫無畏懼。

  八點多,炸龍達到了高潮,所有街道都是人流、火光流。天神一定看到了彩光流溢的人間街巷,如果從無人機航拍,這時候,整個德江都是流動的彩,閃爍的光。空氣中到處都充滿火藥味,九點過后,炸龍漸漸結束,大部分龍已不能首尾相連,很多只剩幾根骨線。十點后,鞭炮聲漸漸平息,在萬家祥和的期盼中扎龍燈緩緩落幕。

  炸龍燈的鞭炮聲雖已漸漸遠去,但家鄉人祈求安康吉祥,幸福美滿的愿望,隨著新時代的鐘聲正大筆繪就燦爛的康樂景象。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里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復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里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里,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吊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后一面。

  親人去世后,家里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里跪著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著,叫著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著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為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著鑼,一個人挎著鼓,圍著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著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說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眾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后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為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里就會把棺材抬上山入土為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著花圈,后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于耳,后面還有撒紙錢的跟著。棺材抬上了山,那里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里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著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說是為亡者死后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后,這喪事才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說是不是很有意思?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5

  新年的第一天,也許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出門拜年。可在我們這里卻不同,這一天,我們要去給已故的祖先們掃墓。

  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實則大有學問呢!這一天,我們要起得特別早,要搶在上午掃墓上墳。出發前我們要準備好蠟燭、肉、香、鞭炮、銀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準備就緒,爸爸便驅車帶著我們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車寥寥無幾,且大多行駛于墓地的方向。我們雖來得不算遲,但早已有人開始掃墓、祭拜,鞭炮聲此起彼落……

  我們先來到奶奶的墓前,爺爺先把肉、飯、酒、筷子、蠟燭擺放好,這時大伯點燃了鞭炮,“噼里啪啦…。”我剛開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便問媽媽“為啥要放鞭炮?”媽媽說“鞭炮是用來叫醒奶奶告訴她過年了,我們來給她拜年,讓她多吃點東西,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鞭炮放完大家都來到墓前,點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又是為什么呢?沒等我問,爺爺告訴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第二根是敬地希望來年大豐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謝祖先留下的基業。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后,媽媽說:“按照我的動作做好。”只見媽媽雙手拿著香在奶奶墓前鞠三個躬,嘴巴里面低估著,像是讓奶奶保佑我們之類的'話。然后媽媽把香插在奶奶墓前,并將酒灑在墓前。我按照媽媽的樣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燒香、祈福。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真的能保佑我們一家嗎?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對我們的好,她是多么希望我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啊!她對我的好,仍歷歷在目,有什么好吃的,她第一個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傘,熱天給我扇風……她曾無數次的鼓勵我要認真學習……奶奶溫暖的手,溫和的聲音,慈祥的面容……至今還一直在我的腦海溫存。今天掃墓,讓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這個小節,回憶奶奶的好,你才能與下文悟出掃墓的意義相銜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為了感謝祖先們賜予我們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掃墓,意義非凡。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6

  寧海一市鎮西劉村,我的家鄉。

  這是一個沒有工業,沒有污染的小山岙。天臺山脈延綿而來,從三面溫柔地將村子擁抱入懷。不遠處,三門灣的海風挾著淡淡的海腥氣徐徐吹來。遠天白云,幽靜小巷,時光仿佛定格。臘月,當青白色的枇杷花開得紛紛揚揚的時候,外出工作、求學的年輕人和孩子一下子涌了回來,沉睡的古村才蘇醒過來。大人們做麥餅、裹麥餃、包粽子、搗麻糍用各種美食迎賀新年,而最受人歡迎的美食要數十四夜的餾了。

  在寧海,我們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的,我們叫“十四夜”。這天的主角就是餾了。夜幕降臨,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大門敞開;屋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切菜燒火,忙碌而有序地準備著;屋外孩子們呼朋引伴,喊一聲“吃餾嘍”,拿起早已準備好的青瓷碗,叮叮當當一路敲著,在“偵探”的帶領下向已經做好餾的人家進發。我的奶奶是村里一等一的做餾高手。她先將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漿,然后把腌好的瘦肉、鹵豆腐、冬筍、墨魚鲞、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樣的小方丁,接著把挑好的鮮牡蠣裝盆洗凈,再炒好炒花生米并切碎,最后把芥菜細細地剁成菜泥,一切準備就緒。開始燒鍋了,用豬油翻炒料理后放入鹽,加水,等水沸騰后,再放入菜泥,然后徐徐倒入米漿,并不斷攪拌直到不稀不稠為止。這樣,美味的餾就燒好了。家鄉有一句古話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時要大好幾倍,可見餾實在是好吃。

  這十四夜吃餾的習俗背后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相傳戚繼光在臺州府抗倭時,村民有感于戚家軍衣食無著落,紛紛拿出不多的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羹狀,供軍隊充饑,這就是最開始的餾,此后年年相傳沿續至今。每年的這一天,主人十分歡迎別人到自家吃餾,不管熟悉還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我的奶奶甚至在門口支起了大鍋,笑瞇瞇地盼著客人來吃。從下午四點左右開始,村里已經人山人海了,車子沿著彎彎的山路排的老遠,依然擋不住人們的熱情。遠道而來的客人,熙熙攘攘,沿著老街,每家每戶的“討”著餾吃,留下一路歡歌,因為他們手中捧的是最熱情的家鄉味啊!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7

  我是新寧波人,我的老家在湖北仙桃,今年雖然沒有回老家,但家鄉有趣的年俗令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你想知道嗎?聽我給你道來。

  首先我給你介紹最熱鬧的年俗,那就是“蚌殼精舞”了。蚌殼精舞,也叫沔陽蚌鼓精,是我們沔陽的獨創作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是流行于江漢平原仙桃等地的一種特殊的.、獨有的民間舞蹈。蚌殼精舞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打扮得十分漂亮,躲在用竹篾扎成的蚌殼內。蚌殼用彩紙(或彩綢)糊成。男的肩背魚簍,手拿魚網,一心想得到躲在蚌殼內的女人。男女雙方在歡快的鑼鼓聲中,變換著舞姿,進行著精彩的表演。觀眾們會時不時地拍手叫好,并為男方加油鼓勁,祝愿他快點得到蚌殼里的女人看表演時,整條街巷就成了歡樂的海洋。

  “打埃塵”是老家又一項繁忙而有趣的年俗。農歷臘月廿四日,我們仙桃人把這天稱為過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動手拭去屋頂的塵穢,俗稱'打埃塵',男人們開始剃頭洗澡以自己使面目一新。打埃塵后便開始天天外出購買過年應用之物,從雞鴨豬羊,茶酒油醬之類的基本食料,以及炒貨、水果之類的消閑食物,香燭元寶,爆竹雜用物等等。晚上用茶果敬灶神,在灶前擺有糖果,把全家人名寫在灶疏上焚燒,說這是送灶神上天,領回全家來年的糧食呢!祭完大人們把糖果分給小孩,我們小孩總是可以得到許多鄰居送來的糖果呢!這項年俗也深受我們這些小朋友的喜愛。

  “出行”是我們老家最隆重的過年習俗呢。正月初一,俗稱大年,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出行”,就是點燭焚香,祈求新年好運連連,全家新衣新帽新鞋子出門,燃放鞭炮,有的還燃燒用蘆葦札成的柴煙,稱為“燒發寶財”,以取財發人旺之意。出行后,即返回屋內,互相恭賀拜年,大人還給小孩發壓歲錢,又稱壓腰錢。這些禮節完畢后,全家團坐早餐,一般是先在桌上擺糖果點心,然后擺出9個鹵菜碟子和一碗糍粑,還有湯圓和面條。早餐后,孩子到伯父、叔父家拜年,成人則到左鄰右舍去拜年。

  我們老家仙桃的年俗還有很多很多呢,真希望家鄉的年俗能夠大放光彩,讓更多人知道。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8

  全國各地的新年習俗都不一樣,我的家鄉——海南,過春節可有一番韻味啦!

  海南人過年最為講究的就是節日的氣氛,稱之為“年味”。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除了美味的海鮮,還準備了必備的年貨——檳榔。

  年三十那天,從早上開始,家家都忙碌起來。大人們在廚房里穿梭,殺雞,殺鴨,燉湯……到處酒肉飄香,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門上貼了一門神,屋里到處是紅通通、大大的倒貼“福”字。這天,兒女都會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鞭炮放過后,年夜飯就熱熱鬧鬧的開始了。海南人過年少不了吃雞和魚,代表“吉祥”與“年年有余”;茄子,其海南話與“強”諧音,有著一年勝過一年的含義;還有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人們圍在桌旁,不時舉杯歡呼。大人們品嘗美酒,孩子們就喝椰奶,那一股濃濃的椰香,讓人回味無窮。海南氣候宜人,春節可以穿著短袖吃年夜飯。海南人過年不吃餃子,就把事先準備好的年糕拿出來,全家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除夕夜,不少人“守歲”,直至凌晨12點,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

  初一,剛起床,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隨之響起,這便是“開門紅”,寓意著這一年的生活紅紅火火,滿地堆滿了紅色的炮紙,大家也不掃去,免把幸福掃出門外。接下來,就是海南過年必要的拜公,把雞、肉、魚和米飯捏得圓圓的像一個雪球擺在桌子上。然后在公前拜三拜,心中還要許愿,希望天公保佑人壽年豐,四季平安。

  初二,拜年的`人可多了,親戚朋友都來了,帶著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晚輩向長輩拜年時,就把一小瓣檳榔配上一個“小三角”放在掌心,然后雙手捧著,邊說著新年祝福邊恭敬遞上,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初三,海南叫“炒考”,在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怎么樣?海南過年有趣吧?歡迎大家去海南體驗不一樣的春節習俗。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49

  都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拿我最期盼的除夕說,各地都會有自己的一套風俗,我們溫州自然也有一套獨特的除夕的方式。

  早上起來,大門就已經忙著買菜了—魚、肉、年糕,多到目不暇接。菜場里也是人山人海,路上還能看到許多紅燈籠,一片紅火。接著便馬上開始“撣新”,也就是大掃除,讓整個家煥然一新,以此迎接新年。

  到了下午,就是貼春聯了。許多戶人家都拿出準備好的新的紅對聯,換下貼了一年的老對聯,既是辭舊迎新,又給人一種美好的向往,與對新年到來的期盼和喜悅。

  大概三四點鐘,豐盛的年夜飯就開始做了。先是準備十樣冷菜,拿出晾曬好的醬油肉和蒸好的鴨舌等,用紅色高腳碗盛,象征著“十全十美”和“步步高升”,并放上一片胡蘿卜,以示討彩。到了燒熱菜的時候,爺爺奶奶與父母便一起開始忙活,燒魚的專門燒魚,煮肉的一心煮肉。且這熱菜也是很有講究的,寓意著“年年有余”“年年高”的魚或芋和年糕不必說,像紅燒肉,金針雞等通常也會出現在餐桌上。

  五六點鐘左右,年夜飯也開始了。十個冷盤陸續端上,放在冷盤中間,而年糕則往往是第一個。菜上齊,那紅紅的排骨和淡黃的咸魚飄散著兩種不同的香氣,讓人感到無比舒適。大人們也開始互相敬酒,祝賀對方“事業有成”“身體健康”等,小孩也在父母的催促下去敬了親戚長輩,一片喜慶熱鬧。

  吃飽喝足,春晚也拉開序幕,一家老小坐在屏幕前凝神觀看,氣氛融洽,時不時還在群里發個紅包或是給遠親或是親友送祝福,讓喜慶通過網絡也能傳遞。

  一個多小時,小孩們便坐不住了,跑去放起了鞭炮。各色鞭炮發出光芒和聲響,有的'是“噼里啪啦”的炸出絢麗的火花,有的點起來沒有美麗顏色,但爆炸威力響聲卻非常大……與其說是在玩,不如說是一場小型煙花秀。

  終于到了零點,鐘聲一響,四面都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與滾滾濃煙,而天上則是各色煙花。望著眼前的一切,大家都沉浸在長大一歲的喜悅中。

  除夕活動也至此大致結束了,有的人睡覺,也有人守歲至天明,早上大家便又開始忙著拜年。

  溫州的除夕別具一格,但他最吸引人的還不止于此,而是他的熱鬧,溫暖和美好的親情。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0

  清晨,街上傳來了一首老歌:“賣湯圓,賣湯圓,小二的湯圓是甜又甜……”我突然想起來:原來今天是元宵節啊!

  我的家鄉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一個小縣城——渦陽。被稱為“道德之鄉”,此地人杰地靈、民風淳樸,有很多先輩們留下的傳統習俗。而今天就是元宵節,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習俗。

  早上,天蒙蒙亮,大人們就起床,來給家人們準備一份元宵節特別的早餐——湯圓,說起它,那可是很多人的心頭之愛。即便是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起湯圓,也是嘴里立刻就生出一種濃郁的黑芝麻的甜香呢。

  吃完湯圓,大家便紛紛出發,尤其是出嫁了的女孩子,都要回到娘家,給自己的父母送大雁,說起這個習俗,那可有點兒年頭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崇山南麓有一個姑娘,非常孝順,在閏月年里,中原大地鬧饑荒,姑娘怕父母挨餓,就把家里僅有的一點小米帶了去探望父母。路上,姑娘一不小心跌落山崖,醒來時,提斗里的小米已經被啄光了。姑娘嚎啕大哭,哭著哭著就睡著了。隱約覺著有個聲音在叫,睜眼一看,看到提斗里有一對銀灰色的大雁,怎么也趕不走。心想:莫非這是天意。姑娘就帶著它們回到了村莊。到了村莊,才發現村里鬧起了瘟疫,自己的父母危在旦夕,姑娘便把烹制好的雁肉、雁湯給父母喝下,不到半碗飯的功夫,父母就醒了過來,姑娘又把余下的湯肉分給了鄉親們。第二天瘟疫即退。

  從此以后,每逢正月十六,出嫁的'女兒都會在前一天送大雁瞧娘家。但大雁畢竟是珍禽,人們就用面制成大雁形狀,借以正月十五求吉利,驅瘟疫,為父母消災。

  吃了晚飯,大街上燈火通宵,人們便去逛廟會,孩子們穿著新衣裳,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放著傳統的歌曲,有的是兔子的,有的是大龍,有的會唱歌……大人們則在欣賞花燈,談論著新的一年,也不忘給孩子們買些吃的:冰糖葫蘆、炸串、烤香腸……這可大飽了孩子們的口福,看著這幅景象,嘴里湯圓好像更甜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一個充滿歡樂和幸福的日子,傳統習俗一定會在我們的努力下得以傳承。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1

  說到春節,大家都知道,但因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過的春節也有所不一樣。我的家鄉在渦陽縣,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那洋溢著濃濃年味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對于當地老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日子,節前數日甚至十幾日內,家家戶戶均忙于辦年貨。農歷正月初一,老百姓起得都很早,據說女人一年四季做飯做家務,很辛苦,所以今天晚起一會兒享享福,這日的早餐就交給男人了。在太陽出來之前,這一天不能倒水,當日不打掃,忌動剪刀,剪刀已于除夕扎起來了。家人起床一般不相互催叫,這意味著一年都著急忙慌!

  全家起來后洗漱完,換新衣,拜天地尊長。早餐不吃肉,說是老天爺不吃葷,主要吃扁食,半圓形,韭菜粉絲餡,鍋內于除夕夜兌好水,篦子上放饅頭,說是不宜空鍋。下扁食時,要放鞭炮,這是春節期間準備的最大的一炮。

  扁食煮熟,先盛兩碗置放中堂或灶臺敬神靈祖宗。早飯后,鄉鄰互相走動問好,給長輩拜年,行磕頭禮,要壓歲錢。但除至親及小孩外,大人只禮節性地表示“拜年”,即挽起讓座。家家準備香煙(過去為旱煙)、花生、瓜子、玉米花、飴糖等食物招待,拜年以午前為限,集鎮有踩高蹺、玩旱船、說書唱戲者,鄉間僅下馬兒聊天、玩牌,初一走千里,給干娘拜年;有“七十一”祝壽者,午餐豐盛,合家圍桌飲酒,其樂融融。初二起開始走親串友,直至初十前后,一般規矩初二走姥姥家,初三去姑姑家,初四去岳丈家,初五忌走親戚,每回拜年要隔一日,否則要被稱為“拜跟腳子年”。

  拜年禮物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而不斷變化,過去僅拿饅頭、綠豆丸子、麻花,加兩包或四包困子(點心),但禮品一般不全部收下,留每樣少許,隨各家習慣。如今以點心、飲料、水果、酒等禮品為主,縣城有不少人在年前送禮物,年后不再送,而是相互請客吃飯。

  初三早晨也吃頓素扁食,諺語稱“初三吃頓扁,不吭也不喘。”初五、初十、十五吃餃子,葷素隨意,但有下餃子時放鞭炮的習慣。

  這就是我們家鄉春節的風俗民情,每家每戶都是紅紅火火地過年,都是開開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來!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2

  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春節到,家家戶戶真熱鬧!一年之中,過春節應該是大家最喜慶的日子吧。

  按照我們廣東的規矩,春節從掃塵開始了。掃塵顧名思義就是將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煥然一新!掃塵的傳統風俗,由來已久。民謠說:“二十四,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南方稱“掃屋”,北方叫“掃房”。在年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一直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用青竹葉與柚子葉綁在桿上清掃屋頂天花、墻壁上的塵垢蛛網,謂之掃去“窮運”、“晦氣”,來年清吉。

  對聯窗花,也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吉祥物。大人們拿著嶄新的對聯,踩上凳子,將對聯整整齊齊的貼在家門口。貼福字可還真有講究,要把福字倒過來貼,寓意著福氣到家。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事情就是買新衣服。衣服、褲子、鞋子、襪子,樣樣俱全,煥然一新。即使沒有鞋子和襪子孩子們也總會擁有一件新衣裳。第二件事就是買各式各樣的零食飲料,薯片、餅干、利是糖等等各種零食。恐怕第三件事是買玩具或用品,特別是未成年的孩子們。

  春節眨眼就到了。年三十晚,大人們準備年夜飯,廣東人必備的白切雞,清蒸魚,各種美味佳肴大飽口福。一口接一口,吃個不停,一勺接一勺,美味不會停。恐怕是吃完這頓飯就要胖個三四斤啊!在我們老家有一個很特別的習俗。就是在吃完年夜飯后我們要用柚子皮熬的'水來洗澡,從頭淋到腳,寓意著將來年的厄運都統統洗掉。煮好的柚子水倒倒一個大盆中,放進浴室,香甜的柚子皮散發著迷人的味道,使人忍不住喝上一口。洗完澡換上新衣服新鞋子,拿上背包和同學們,朋友們,親戚們在樓下玩耍。

  大年初一,和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一起玩耍和同學朋友玩個夠。吃好玩好睡好,真是又舒服又輕松啊!不過一年之中,也就只有這幾天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啦!趕緊看這幾天好好嗨皮嗨皮一下吧。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風俗才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中國。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3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我去過很多地方過春節,只有媽媽老家的春節是我見過最特別的。

  我媽媽的老家是河北,房子是個四合院,分東、西、南、北四個屋,她那里在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就要在北屋擺貢品,這里的特別之處就在于貢品,一張正方形的桌上中間先擺上一個豬頭,豬嘴里叼著一個豬尾巴,外婆說:“這代表有頭有尾,豬頭左邊擺上一只雞,代表吉祥如意,右邊擺上一條魚,代表年年有魚。”接著還要炸藕盒,“藕盒”就是把蓮藕切片,兩片中間連著不切斷,把調好的肉餡放進去,然后在外面裹上面粉放到油鍋里炸,炸成金黃色撈出來,放到魚的右邊,然后再開始炸牛肉丸,炸好以后放在雞的左邊。這樣桌上的貢品還沒有擺完呢,還要在豬頭、雞、魚、丸子、藕盒后面都擺上一個前一天就做好的桃子形狀的饅頭,漸變的粉紅色做的特別好看!然后再在饅頭后面擺上五盤各式各樣的糖果。所有東西的后面貼著一張天帝老爺的畫像,畫像兩邊各掛著金黃色的錫紙元寶,然后在豬頭的前面放上香爐,香爐上插上一根龍形狀的香,外婆說:“這叫盤龍香,一根剛好燒一天,每天燒一支!在每次吃飯之前還要還要磕頭燒紙,一直燒到年初二,這樣所有的貢品就算擺完了,而且每家每戶都是這樣擺的。”

  到了年三十,一眼望去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派祥和喜慶,人們忙著貼對聯,粘福字,到了中午要包餃子,這也是北方特有的習俗,外婆說:“過春節吃餃子,取自《更歲交子》,也是繼承祖先的`習俗,餃子包好以后要在祭祀祖先之后才可以吃。所以餃子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食物。再有餃子的形狀向元寶,寓意“招財進寶”符合中國人過年圖吉利的想法,而且餃子皮薄餡足,味道非常鮮美,百吃不厭,在這里七八歲的小孩就都會包餃子了,所以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來了,到現在餃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團圓的象征,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聽完外婆這樣一說,我更覺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具有重大意義,深深感收到我們祖先的智慧。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4

  在我的家鄉桐鄉有一個習俗——“搶糖糕”。每當有人家造好了新房子,就要在新房落成的某一個黃道吉日的清晨祭上梁菩薩,同時要準備很多東西,比如:糖糕、圓子、薯片、蝦條,以及紅包、一元硬幣之類的,站在新造好的房子上把東西拋下去,讓四周的鄰居來搶,俗稱“搶糖糕”,據說是為讓新房子聚人氣。

  “嘿咻,嘿咻,嘿咻……”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前一天一起拖著幾個笨重的'袋子氣喘吁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為“搶糖糕”做準備。這次我們村拆遷造新房,幾十戶人家一起“搶糖糕”,那可真是史無前例,那場面想想就叫人興奮!

  十月一日是個好日子,也是上梁大吉“搶糖糕”的日子。我們一家在早上四點鐘就起床開始了拜上梁菩薩的儀式。家家里面紅通通,燈火明亮;外面人聲鼎沸,四處得到消息的人陸續趕來,興高采烈。

  我喜出望外,激動得睡不著覺,三點多就醒了,在新房子里竄進竄出,看什么都覺得新鮮。拜好菩薩以后,重頭戲“搶糖糕”開始了。爸爸領著幾個男親戚(扔糖糕的人也有講究,只能男人扔)“噼里啪啦”放了幾個鞭炮,便開始撒東西了。我呢?早就把袋子頂在頭上,準備接受“洗禮”。

  滿天的零食猶如雨點般向地面襲來。它們帶著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呼呼地飛向人群,面包、糖果、糖糕……還有雞腿!樓下的人一邊歡呼,一邊低著頭,左右開工地在地上亂抓,有幾個干脆頂著一個大筐在頭上,看見東西往哪兒扔,就把筐子往哪兒移。

  相比洶涌的人群,我太矮了,我那袋子也太軟了。于是,我飛快地沖進家里,推出一個大紙箱,找準一塊“風水寶地”,就仰著頭朝爸爸他們大喊:“這里,這里!”果然,好東西像長了眼似的向我飛來,我不停地把落在身邊的東西往紙箱里扔,滿地都是五顏六色的東西,滿眼都是伸來伸去的手和腳。

  半個小時左右,“搶糖糕”結束了。人們拖著搶到的一袋袋“糖糕”心滿意足地回家了。路邊上,有幾個老年婦女還在互相拉開了袋子,比一比誰搶到的東西好,誰搶到的多;在有些亂糟糟的場地上,還有幾個人在細細搜索,不時從隱蔽處找到了一只巧克力元寶,一塊貼著紅心的一元硬幣……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5

  今天我要介紹一個我的家鄉曲阜的風俗——登高。

  這個風俗,是沒有很明確的來歷的,這是大家自然而然,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盡管他來歷不明,大家也都無不急切的盼著這一刻的到來。它成為了大年初一自拜年后另一件重大的事。

  俗話說得好“一年之計在于春。”大年初一,便是春的第一天了。這一天曲阜小雪鎮十里八鄉的人都要登上高山,眺望遠處,感悟冬的遠去與春的到來。同時,在大年初一登高望遠,也是為了討一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兆頭。

  登高可謂是熱鬧極了。拜完年,家家戶戶急急地收拾了碗筷,大人們放下家務,穿上新衣,一個個打扮得精氣神兒十足,準備在山頂大“曬”一把;小孩子也迫不及待地跟出來,把拜年得來的糖果裝滿新衣服的口袋,準備與伙伴分享;連剛剛懂事兒的.娃娃們都鬧著,要去爬山玩兒……農村可不像城市,那里地廣人稀,山一座接一座,高矮參差不齊,連綿起伏。遠遠望去,山頂上、山坡上、山腳下,到處可見星星點點的人影,一伙伙,一簇簇,五顏六色,緩緩地流動著。

  大家一見面,滿心地激動溢于言表,各自笑得眼都睜不開,嘴都合不攏了,彼此緊握著對方的手,互相親密地聊了起來。一時間,道喜聲、拜年聲、呼喊聲、笑聲、鬧聲、叫聲,匯成一股快樂澎湃的樂曲,在山谷間回響,像潑水節的小孩,把心中的快樂盡情地潑灑在每一個角落……整個寒冬,大家在家中悶壞了,過了春節,寒冷的“禁令”也就隨之解除。大家在閑暇的時間里,一起站在高高的山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看著遠處的麥田,一塊兒一塊兒的,麥苗經過一整個冬天的收斂,呈現出生機勃勃又運勁十足的墨綠色,使人對秋天的豐收充滿了期待。就連孩子們也自由地在山上“探險”,與朋友一起探尋著春的腳步。這,難道不開心,不熱鬧嗎?

  王維在重陽節時曾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登高是在秋;曲阜新年的登高是在春;彼時在重陽,此時是春節,但他們不都表達了那種生活在山村的樸實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合家團圓的喜悅嗎?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6

  夜,來了。幕布般的天空被輕紗似的薄云籠罩,一輪白玉嵌在空中,清清冷冷。這景象不免被月下的那一片耀眼的光輝比下去,那一片別有洞天的光輝便是——南泉燈會。

  漫步至燈會正門,不免為之震撼。這扇大門是一個空心弧形,兩端皆有一個以赤色為主,以寶藍色點綴的花瓶相襯,中央一朵淺絳的牡丹招展著,頗有國色天香之姿。大門頂端,五彩花卉徐徐展開,兩只蝴蝶伴其側,霎亮人眼。

  進入燈會,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身著熒光衣的翠樹,右方是一條長河,被光芒映得瑩瑩的,水波蕩漾,光芒被拉長,隨即又如初。河上又別有一番景致,繼續向前,原只有零星光芒的河面被填滿了,是荷燈!那些精靈落在河上,幾片翠若玉盤的荷葉,將其襯得越發靈動。細看,那花瓣還在“起舞”,輕輕展開、漸漸合上,著實有趣。看著看著,一陣薄霧飄來,荷燈便似美人蒙上面紗,嬌羞動人。

  蓮燈后,一條巨龍穿透云霧,盡情地展示自己威武的身姿。它的身子像山脈般彎曲,身上的鱗片被燈光照得金光閃閃,巨龍大張著口,口中似乎含著一顆金珠。繼續移步向前,再次路過一扇大門,這扇門也煞似有趣,兩位仙人反手奏著琵琶,輕輕搖晃,好似被身下的祥云托在空中。

  南泉燈會的景致真是數不勝數,邁步向前,又有一處引人駐足,一座座泛著異彩的山峰連綿不斷,如五彩霞光,整個場景宛若一幅畫卷。畫中,一位詩人泛舟湖心,舉杯邀月,對酒當歌,一手扶在身后,抬頭仰望,似在向明月吐心中思緒,將人拉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境中。

  沿著道路觀賞,半晌便到了一個廣場。那兒有一處壯觀的景致——“九龍壁”瓷器燈組,它不是繪畫,也不是彩色幕布,而是瓷器餐具一個個組合成的。九條飛龍騰云駕霧,形態各異,一只張牙舞爪、一只仰天長嘯、一只躍躍欲試......巨龍的鱗片和身體皆用瓷器組成,太有創意了,在燈光的'照耀下,九條龍似活了一般,眼睛閃著光,鱗片熠熠生輝,頗有王者氣勢。流光溢彩的仙女洞、生動有趣的夢幻森林、氣勢磅礴的峭壁飛泉、五光十色的孔雀開屏......一一映入眼簾,印入腦海。

  寒意漸濃、夜已深。在這冷意浸入的冬日,這溫暖人心的“明珠”,將人的疲憊驅散,讓人心生喜悅!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7

  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大人都起床開始忙活了。

  洗漱后,顧不上吃早飯,外婆外公舅舅便開始準備下午的祭拜用品,其中豬頭、雞、"金元寶"是最馬虎不得,也是最費時間的。

  看,外公外婆一起將臘月腌制好的碩大豬頭,放入鐵鍋中煮。媽媽說,這豬頭是外公專門從安徽買來的,是過年祭祖最重要的,柴灶里要花半天時間才能煮熟。

  在等的時候,晚輩們也陸續起床吃早飯。年紀稍大的糖糖姐姐和我,開始分工幫忙貼窗花、春聯等事情,一邊爭論著"這樣貼好看""不這樣好看""這樣""這樣"……一片歡笑。

  年紀小的三個妹妹不能幫忙,便可以看——殺雞!這雞非常不尋常,是用來祭祖的,必須是大公雞才行!"殺雞開——始——了——"只見外公左手提著菜刀,右手擒著大公雞,氣勢洶洶地走到雞的面前刀口對著雞的脖子一抹,只見一縷雞血滴到一個盤子里,幾十秒后,將雞扔到開水桶里。小朋友邊燙著雞,邊使出全身力氣拔毛。拔完后,外公把雞放燒豬頭的湯里燒3至5分鐘左右,也可以不燒,再將雞血澆上去。

  豬頭還沒起鍋。舅舅將錫箔紙放八仙桌上,折成一個個"金元寶",其實看上去像船,再將每3個"金元寶"塞入一個更大的、黃色燒紙(是上墳用的一種專用紙)折成的超大"金元寶"中。按需要祭拜的祖宗個數,舅舅做相應個數的超大"金元寶"。

  雞殺好了,"金元寶"折好了,豬頭也起鍋了。外婆將焟燭、香、豬頭、雞和超大"金元寶"放入籃子中,所有的`祭拜的東西都準備好了。

  大家吃個午飯,便可以去祭拜了,但是嬰兒和兒童只能待在家中。聽舅舅說,祭拜時,要先把祖先的墳前、周圍打掃干凈,把豬頭、雞擺好,焟燭點燃,再點香,每人需持三支香,將東南西北每個方向都拜一遍,然后將香給插上。最后將"金元寶"燒了,就大功告成,可以回家嘍。

  這,就是我的家鄉風俗。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8

  中國的習俗文化多姿多彩,春節更是一個眾人所知眾人歡喜的節日。“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熱熱鬧鬧中,春節的習俗張揚著出場了。

  春節,新年伊始,辭舊換新,大家都換上了新的衣服,家家都會貼對聯和福字。福字要倒貼,名曰福到了,年味也到了。這種種風俗中,可把小朋友忙壞了,暈頭轉向地跟在大人身后跑,趣味無窮。

  大年初一,也是我最期待的日子。這一天大街上燈火通明,“噼噼啪啪”的聲音是年的交響樂,也喚醒了孩子們那顆熾熱的心。鞭炮的種類有很多,二腳踢,麻雷子,大地紅,甩炮數不勝數,琳瑯滿目。家鄉還沒有禁止放鞭炮,大人一邊提醒我們小心,一邊湊熱鬧一樣地問:仙女棒還有嗎?

  到了晚上,大街小巷似乎變得格外渺小,天空成了最美妙的畫卷,當煙花在寂靜的夜空中爆開時,綻放出七彩的美麗,那綻放的.煙花就如同多流星雨淅淅瀝瀝,又似降落傘從空中降落,也如螢火蟲般在夜空中偏偏起舞,綻開,落下,一瞬間的美麗,一瞬間的光彩,那一刻,整個世界都屬于它們,整個世界隨著它們的綻放而光彩一瞬,它寄托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與點點心愿,直升天空,為畫卷增添了新的一筆。

  吃團圓飯是春節夜里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這一頓飯和平時是不一樣的,除了更加豐盛以外,更多的是家人團聚的美滿與濃濃的愛。大年初一,從早上一開始,爺爺奶奶就開始準備食材了,而我和媽媽則在準備零食,因為今天會有許多親戚朋友來吃團圓飯。春節的食物也有一定的寓意,只為新的一年圖個吉祥。餃子寓意著招財進寶,祈福求吉,年糕寓意著生活和工作年年高,這兩樣東西都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看著媽媽熟練地用筷子把肉餡兒放在雪白的餃子皮中間又把餃皮對邊按在一起,按起許多好看的花邊,又把包好的餃子放入鍋中,雪白的餃子在鍋中翻滾,留下了美妙的身姿……

  到了晚上,親戚朋友都趕來了,千言萬語都化為美好的祝福,送給了對方,房間里格外溫暖,菜飯的熱氣騰騰和那人與人的溫情,這一刻,格外美好。

  美妙的中國風俗,美好的中國年,充滿著濃濃的年味與愛。每一個風俗背后都藏著美好愿望,每一個風俗中,都留下歡笑陣陣。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59

  今天是農歷大年初五,早上媽媽告訴我,民間有個習俗,在初五這天要接財神,捏“小人嘴”。聽了這話,我一愣,這莫不是要捏我這個“小人”的嘴吧?于是感嘆這習俗也太坑我們小朋友了吧!媽媽聽罷大笑,告訴我人們會用包餃子寓意捏“小人嘴”。原來如此,本來我就特別想包餃子,現在借著這個習俗湊湊熱鬧豈不快哉!于是,媽媽爽快地答應了我的要求,但是有個條件,我得一起捏,這正合我意,成交!

  原來包餃子前的序曲是那么冗長。首先,我們和好了一盆面。在醒面的同時,我們把豬肉和牛肉分別絞成肉泥,把胡蘿卜、大蔥、酸菜分別切碎。然后將肉泥分別和各種蔬菜攪拌均勻,放好調料,三盆香噴噴的大蔥豬肉餡、胡蘿卜牛肉餡、酸菜豬肉餡就出爐了!聞到香味,我已經涎水流了三尺,想立馬把它們包進面皮里,再扔進鍋里、放進嘴里,吞下肚里。可是看著那一盆圓圓的面團,我止住了口水,叮囑自己回到現實,“革命尚未成功”,我還得干活兒。

  媽媽把面搓成長條,切出劑子,就準備開始搟皮兒了。都說搟餃子皮不容易,可我看著一個個面劑子在媽媽的搟面杖下幾秒鐘就變成了圓圓的薄薄的面皮,我覺得并不難呀,于是自告奮勇要求搟皮。搟了十分鐘,我終于搟了四張皮,可是一看,三角形一張,梯形一張,長方形一張,“瓜子臉”一張,再看看媽媽之前搟的.白白胖胖的大圓皮兒,我恨不得把我的揉成一團假裝什么也沒發生過。

  媽媽說,有些事情看似簡單做時難,得仔細觀察,小心模仿,勤奮練習。于是,我緊緊盯著她的一舉一動,先把面劑子壓扁壓圓,然后左手大拇指握著面皮中心,右手用搟面杖沿面皮邊滾壓,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搟面杖滾壓的同時,左手剩下的四個指頭要以大拇指為中心迅速旋轉面皮,使它均勻受壓,才能搟成圓形。仔細觀察一番后,我開始摸索著按照媽媽的動作慢慢搟起來了,終于搟出了一張“橢圓形”,我想,我再把相對短的兩邊再搟搟,不就是圓了嗎?“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我的第一張圓圓的餃子皮作品成功面世啦!

  不一會兒,我們包了好幾盤餃子,一個個白白胖胖的餃子,真像被捏扁的“小人嘴兒”,人們的想象力還真是豐富呀!就這樣,初五的晚上,我享受了一大盆“小人嘴”,自己捏的就別提有多好吃啦!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0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寒假,迎來了寒假,那離春節也就不遠了。

  春節,是中國的農歷新年;濃濃的年味兒其實從臘八那天就開始了。過臘八的前一天晚上,奶奶就會提前泡好好多種豆子,有的是買的,有的是一年下來種多了的,沒吃完的。一大清早,太陽剛剛升起,空氣中就迷漫著清煙,家家戶戶的煙囪里都冒著清煙。熬了幾個小時后;讓人垂躍欲滴的臘八粥就熬好了,到那時候,不論是誰都禁不住那香味的誘惑,盛上一大碗的。

  臘八過后,就得掰著指頭過日子了,大人們都在為即將來臨的春節做準備,買肉,買酒,買年貨,打掃房屋……而小孩就是買過年玩的小玩具。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個童謠——二十三,糖刮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過年最重要的就是“干凈”,為了除舊迎新,人們會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一塵不染。為了給新的一年更好的寓意,會家家戶戶貼春聯。“總把新桃換舊符嘛”

  年味越來越濃,走在路上,每戶人家的門前都收拾的干干凈凈,大街上也到處紅紅火火,很多商人在店鋪前放著喜慶的音樂,向買家推薦寓意好的春聯,一片歡聲笑語。好不容易熬到了春節,到了除夕校,一家人歡聚一堂,吃著年夜飯,看著電視,一起守歲。“咚”隨著12點鐘聲的敲響,新的一年正式向我們走來,伴著鐘聲,重頭戲來了,爸爸點燃了煙花,頓時各色各樣的煙花把天空裝扮的花花綠綠,禮花直沖云霄,“嘭”一聲全炸開了,天上頓時五彩斑斕的。又一股沖擊般的銀光吸引了我的眼球,它向上噴著,落下的火花在空中綻開,向成千上萬從空中掉落的珍珠,美極了。

  大年初一那天,小孩都爭著去給親戚拜年,說完新年祝福語后,大人們也就自然的拿出了紅包。

  春節最有意思的就是小鞭炮,三五個小伙伴一起,點了小鞭炮再往人家院子里一扔,“啪”一下,鞭炮就在院子里炸開,里面的人嚇了一跳,便會出來找人,這時,幾個人就一哄而散,讓人找了個空。

  伴著歡笑,年結束了。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1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著不同的民風民俗。我的家鄉位于湖南省婁底市,那是一座繁華的都市,卻不乏家鄉風俗特色吧!

  提到祭祖,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在我的家鄉可謂是家喻戶曉。在恍惚中,仿佛又回到了上次寒假回老家的情景……

  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清早我被鬧鐘鬧醒,望著窗外還沒亮的天空,腦殼還有些許發蒙,我揉了揉雙眼,伸了個懶腰,扭頭看了下放在床頭的鬧鐘,才5:30。睡眼朦朧的我真想再瞇會,于是我徑直躺下去,但瞬間,被一個強有力的手臂拉了起來,媽媽興奮地對我說:“瑤瑤,快起來,今天可不能睡懶覺。”

  鏡頭一轉,我們一起來到客廳,滿臉微笑的外婆手里拿著一沓紅包,看到紅包,瞌睡蟲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我蹦跳著來到外婆面前給外婆拜年,并說了幾句親年祝福語。外婆笑咪咪地望著我,將手里的紅包一個個遞給我們,拿到紅包后的我們個個樂得手舞足蹈。

  簡單地吃過早餐,我們大家就動身來到了目的地—一座大山上。

  外婆從她的紅袋子里小心翼翼地拿了拿出一碗扣肉,一碗魚和一只雞,輕輕地放在墓前,接著拿出一包香,拆開包裝紙,慢慢地抽出3根,交給外公點燃,外婆手里拿著香,緩緩地跪在地上,嘴里輕輕地嘀咕著,接著她朝墓前一下接一下地叩著頭,神情嚴肅。大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跪在地上,皺著眉叩頭,而我們幾個小孩子卻跟玩似的,裝模作樣地動了動嘴。

  外公從另一個紅袋子里拿出一沓厚厚的`黃色紙錢,讓我們一張張撕開,完成后我們整齊地跪在地上,開始燒紙錢。聽大人說,這是為了讓我們的祖先在另一個世界可以不愁錢花。我們不停地燒,火越變越大,我看呆了……一陣突如其來的熱氣撲向臉上,我連忙往后挪挪身體,用手捂著臉蛋。

  接著,外公像變魔術一樣拿出一大串鞭炮,下一秒,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徹山間。睜開眼,卻是另一番景象,到處都是白霧,白茫茫一片,看不清一個人影,我大聲說話卻被這鞭炮聲覆蓋的嚴嚴實實,過了好久,白煙逐漸消散在空中,鞭炮聲仍在山間回蕩。

  春節祭拜,是我們對老祖先的孝敬與懷念。它告訴我們要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傳統風俗。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2

  大年初一的早上,爸爸就帶上我趕回博羅鄉下參加祭天,這是老家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

  剛到老家門口,隔著一扇大鐵門,就有一股水蒸雞的香味涌入我的鼻子,使我的精神為之一振。我急忙上前詢問正在布置香火的奶奶:“奶奶,等一下祭完天我能不能吃這只雞?”一邊說,一邊做出撕雞的樣子。奶奶和氣地笑笑說:“乖孫子,這雞祭完天是要給神仙吃的。”看到我遺憾的表情,奶奶笑著說:“放心,給你打算了蘿卜?,保證你喜愛吃!”

  打算好香火后,祭天就正式開始了。爸爸遞給我三炷香,說:“兒子,你要雙手拿香,對著四面八方拜一拜,這是請神仙來我們家。然后對著正門默念出今年的心愿,不過注重,不能念出聲哦,念出聲就沒效果了哦!最后再把香插在香爐上面,上香就完成了。”我按照爸爸說的做完這一步。

  “兒子,”爸爸搖了搖手里裝著酒的小紅壺,“接下來我們要為神仙倒酒。”我小心翼翼地捧著壺,向四個酒杯倒滿酒,擺在祭天的雞肉旁邊。看來這是請神仙來我們家吃肉喝酒啊!

  “接下來是祭天的重頭戲!”爸爸激動地說,“放五十響鞭炮,今年就由你來放吧。”“啊?”我吃驚了,“鞭炮會炸到手的!”“沒事,你拿著這只香,把引線點燃了就趕緊跑開。爸爸相信你可以的!”爸爸搖搖手里的香,微笑望著我。

  好吧,既然爸爸都說我可以的,我哪能有不放的理由呢?于是,我們把一大長串的鞭炮擺到院子外面,然后我點著香,小心翼翼地往鞭炮的'引線上碰了一下,頓時,綠色的引線冒出金色的火花,我嚇得立即夾起“尾巴”,朝著院子里落荒而逃。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在我身后炸響,真壯觀!那一地鞭炮碎,就像為神仙鋪成的紅地毯,迎接著神仙的到來。我看著這勇敢的杰作,內心涌出一股得意,宛如登科后的詩囚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相傳以前祭天是古代天子才干主持的活動儀式,十分隆重熱鬧,此刻進入到我們百姓家,人人都可以向上天表達自己的感恩,祈禱新的一年的愿望。我想,祭天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儀式,還是家鄉習俗文化的一種傳承!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3

  我的家鄉在魯匯鎮,那是我從小生活的田園村落,每每在立冬前夕,孩子們就盼星星盼月亮地期盼甜甜的南瓜餅帶給我們無盡的甜蜜。

  立冬吃南瓜餅是不變的風俗習慣了。聽外婆跟孩子們講,南瓜不挑落腳地,當地的農民都愛種南瓜,只要一些土,一些水,南瓜就能接二連三地冒出來。成熟的南瓜外表橙黃,寓意著紅火、美滿和幸福。

  這次立冬,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揀了最新鮮的南瓜和翠嫩的蘆葦葉,蘆葦葉是用來蒸南瓜餅的。在清涼的井水浸泡,蘆葦葉顯得那樣地純凈明亮。外婆將蒸熟的南瓜細攪成漿,和入面粉,面粉漸漸變得變得金黃柔軟。外婆反復揉搓,飄出陣陣南瓜的清香,我不禁興奮雀躍。

  外婆給我一個面劑,自己手中也揉一個。只見外婆先將面團搓成圓形,用大拇指在一處按出一個深深的小洞,沿著邊緣兩根手指快速旋轉著捏平小洞的周邊,像一只金燦燦的小碗。再看看我的,都攤成張餅了呢!外婆慈祥地笑了笑,說這是攤大餅呢!逗得我們大家都笑了。接下來就是放入餡料了,其實,南瓜餅有許多的餡料,芝麻的`,豆沙的,甜棗的等等,唯獨就是沒有咸的餡,那是因為南瓜本身就是甜的,若是再用咸味相和,就會失了原來的美味了。所以,南瓜餅一般不用放多少糖就會清甜四溢。最后,輕壓成形,南瓜餅就做好了。

  入鍋了,用蘆葦葉作托盤的南瓜餅更顯嬌貴、耀眼。用大火蒸十分鐘,就有一串串水蒸氣爭先恐后地冒上來,伴著縷縷青煙,股股香味飄進了我的鼻尖,陣陣餓意涌上心頭,令人垂涎三尺。還沒等到出鍋,就已經引來了鄰居家的孩子,圍著鍋臺轉啊轉,都不愿離開。剛一出鍋,一大鍋亮晶晶的南瓜餅不一會兒便一掃而空。孩子們、大人們的嘴里粘滿了甜蜜的豆沙餡,眼里都是甜蜜的笑。左鄰右舍都吃到了軟糯香甜的南瓜餅,農家的樸實和歡樂讓每個人心中都光明無比。

  外婆又蒸了一小鍋南瓜餅,挨家挨戶地分到那些外地租戶的家中。

  現在,南瓜餅不僅在每個魯匯人心中印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就連外鄉人也對這種習俗熱愛不已。那一個個圓圓的南瓜餅不僅是人們生活美滿的寓意,更是家鄉每一個人生命中最深邃的靈魂,它將會伴隨著我的一生,讓我想起外婆的笑顏,鄰里的和睦,家鄉美好的童年歲月……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4

  墨綠色的的衣裳,里面是滿滿的餡料,這就是家鄉——上海的青團。一口咬下去,糯糯的外皮包裹著甜甜的豆沙餡,細細品味,回味無窮……

  我的家鄉在上海,青團是每年清明節家中必備,無論男女老少,總是經不住它的誘惑。每次去接媽媽下班時,總看到對面的“杏花樓”熱鬧極了,都排到大馬路上了,根本望不到頭。

  每次我靜靜地看著,那誘人的香味令我垂涎三尺,剛出爐的.燒餅摻雜著青團那股艾草的清香,似乎有一股隱形的麻繩,把經過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就拉了進去。每次進去,青團總是少不了,兩個頂飽,小小的身軀,里面內容可不少哦,可謂是“皮薄餡大”。咬一口,咸蛋黃那誘人的香味,便彌漫在了孩子的歡笑聲和媽媽慈愛的笑容里……

  每次一到清明節回外婆家,一進門第一句話總是:“外婆,外公,我們一起包青團!”每次開始做之前,外公外婆總是帶著我先去洗手,并順帶一起把工具也清洗干凈,她每次做事最講究的就是細節。直到今天,我腦海里還深深地記著外婆將面團上裹上一層面粉將它反復揉捏的樣子,接著又用手指在中間搓出一個洞,將中間的洞逐漸放大,再挖一大勺甜甜的豆沙。每當這時候,我總是伸出我的手指,悄悄地去刮一口甜豆沙吃,每次都被外婆抓包,外婆敲敲我的小腦袋,笑著說道:“你啊,可真是個小饞鬼哦!”不過外婆總是一邊教訓著我,一邊還在不停歇地做著青團,把豆沙放進去后,封口,再搓成一個小球,這樣,一個青團就完成了。

  當然,每次看著外婆嫻熟的手法,我也要去湊湊熱鬧。我圍著灶臺跳,用一副可憐巴巴的眼神看著外婆,央求道:“外婆,你讓我試試可以嗎,我絕對不搗亂!”除了外公,外婆幾乎從來不會讓別人一起來做青團,她可怕壞了她的佳作了,不過她仍然會讓我來幫忙。我只適合做一些簡單的,剩下的外婆會把著我的手,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

  每次做完,外婆總不會忘了給街坊鄰里送一些過去。她的手藝,在小區里可是數一數二的,大家都喜歡吃,有的啊,甚至還要求續餐的呢!每次看外婆遞出一盒又一盒的青團,我難免有些小心疼,外婆總會笑笑,對我說:“好東西啊,要大家一起分享,這樣,才有味道。”

  我愛家鄉的青團,我愛家鄉的生活,我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5

  有一種糕點,它小巧,它玲瓏;有一種糕點,它軟糯,它香甜;這種高顏值的糕點便是我家鄉的方糕了。人們在新春佳節時互相饋贈,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福,過年吃糕成了我們上海本地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一種習俗,如今也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之一了。

  美味的方糕,甜糯可口,教人一吃就停不下嘴,不過,最讓我回味的,還是自己親手做的方糕。

  那是在松江的幸福老人村。春節前夕,我們應邀為那里的百歲老人親手制作方糕。一路上我就興奮不已,因為從小方糕吃了不少,親手做還是第一次!

  肅靜的村莊,此時卻熱鬧非凡,大家都熱火地忙碌著。雪白的面粉已經篩好,就等著我們把它們壓制出來。

  在師傅的指點下,我興沖沖地上陣了,先把面粉小心翼翼地倒入四四方方的大磨具里,里面有一個個小格子,要將他們一個個填滿,然后加上豆沙芝麻棗泥等各種餡料,最后再覆蓋一層面粉,雪白的面粉撒上去,好似天空中輕舞飛揚的雪花!面粉倒完就開始要壓制了,師傅再三囑咐,這是最要害的'一步了,必須要壓得緊實,不然一會兒脫模的時候可都要灑了。我小心翼翼地壓制完,但脫模的時候還是失敗了,灑了兩塊。師傅邊做邊笑著對我說,脫模講究的就是“快準狠”,因為面粉太柔軟了,手一抖就會灑。話音剛落,只聽“啪”的一聲,脫模成功,一塊塊雪白晶瑩的方糕就做好了。

  在幾次的失敗后,我的方糕最終做成了。看著師傅將它們放進蒸籠,我不僅期待萬分。這小小的方糕,想要做好還真不簡單呢!

  半小時后,我的方糕出爐了,它們小小的,白白的,安肅靜靜地坐在那兒,清香的味道撲面而來,讓人不忍下手。我第一時間和村里的爺爺奶奶分享了親手制作的美食,看著他們享受地品嘗著方糕,我覺得嘴里的糕更香甜了。是啊,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方糕在商業化的生產下,變得“唾手可得”,但吃在嘴里卻總好似缺少了什么。我想,應該就是少了那份溫暖的味道吧。

  在那個嚴寒的冬日,這份糕,讓我們的心中充滿了溫暖。我想,不管未來我身在何方,這份方糕的溫暖,家鄉上海的溫暖,將永恒留在我的心中。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6

  我的故鄉是清豐,各地過年的習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門,但都有幸福美滿的歡樂寓意。

  農歷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氣,我故鄉的臘八節差不多就算是春節的開始,也就是說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了。特別是故鄉的農會,商店的老板會把店里的商品都搬出來,給客人們選購。故鄉的臘八節標志著春節的慢慢到來,同時故鄉還有說這樣一種說法“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一天還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臘八粥,胃里熱熱的,心里暖暖的。在這個粥里放入了各種豆、米,足足有八種以上的谷類進行熬制,這不僅是粥,而是小型農業展覽會。

  現在農民生活好了,雞鴨魚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們最喜歡的'卻是那甜甜糖果兒,有的晶瑩剔透,有的“紅紅火火”,這也是春節必備之一。再有就是買花炮了,那包裝精致的柳葉鞭,更是我們男孩子的最愛。還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這是故鄉的孩子所盼望的,穿著新衣服,心里那個美呀!

  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熱鬧,孩子們成幫結隊的在大街上放花炮,無憂無慮的跟朋友們走街串巷。特別是各家各戶都做著美味的佳肴,散出的那個味道,那真是香味撲鼻呀!下午黃昏時,火紅的對聯開始上門了,喜氣洋洋的對聯迎接著祝福,迎接著春天,迎接著各路大神的到來。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餃子了,我們在家門口放鞭炮,而奶奶們卻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燒香拜神,燒元寶,拜五神,企求他們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吃著香香的餃子,看著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樂融融,快要睡覺的時候,長輩們會在我們的枕頭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壓歲錢。

  正月初一的早晨四五點鐘,老家還有起五更的習俗,我就跟在父親、母親、叔叔、嬸嬸后面就開始先給?爺爺們?奶奶們磕頭,然后再給爺爺、奶奶磕頭,哈哈哈,小孩子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飯,我們就開始去逛廟會、走親戚了,我們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后面,去買好吃的東西,在親戚家還可以掙到壓歲錢,呵呵,心里那個美呀!真希望天天過大年!晚上的節目就是放煙花了,看著那一朵朵綻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這就是我農村老家的春節,是不是很美呀!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7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我的家鄉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里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里非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并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后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云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我的家鄉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我的家鄉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說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了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了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伙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8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又是農歷的元月,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然而,我的家鄉福州,在元宵節有著與別處不同的風俗,你且聽我說說看。

  清早,街道上行人絡繹不絕。熟人打個照面,就互道聲元宵快樂,吉祥如意。孩童們裹著棉襖,溜出家門,手拿幾盒鞭炮,噼里啪啦迎元宵。家家都在灶臺前忙碌,傳出的味道香飄十里。四處歡聲笑語,喜氣洋洋,好不熱鬧。

  正午,可少不得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用芝麻和甜餡,加以白糖調之,外用糯米粉搓成球狀。狀如白玉,吃起來軟糯香甜,回味無窮。湯圓是元宵節最具特色的美食,其意味著新的一年,闔家幸福,團團圓圓。

  下午,街外忽得一陣兒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對人馬浩浩蕩蕩朝村里走來。領頭一人扛著一臺琉璃花燈,后有人頂著孩兒弟、黑白無常、四大將軍等的竹制扎骨神像。中夾鑼鼓隊奏樂。末端是人群抬轎接五顯大帝出廟巡視,轎上掛著寫有百子千孫的燈籠。大鼓大鑼之聲在村中回旋蕩漾。百姓們夾道觀看,伴著鞭炮、鑼鼓樂聲喝彩歡呼,婦女們捧著香爐在神像前接香。一時,場面盛況空前。游神是福州民間元宵節期間的一項風俗活動,把神像請進神轎里,抬出廟宇沿街巡游,接受民眾們的香火膜拜。其寓意神明借神像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人們和一方水土平安。

  傍晚,元宵節又迎來了一個高潮鬧花燈。元宵夜燈市之壯觀令人咂舌。街頭巷尾,道路兩旁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花燈,從近看首望不到尾,從遠看宛如長龍盤踞街巷。璀璨的'燈光映著樹影,蜿蜒而去。皓月當空,街道上行人接踵摩肩。細看,一盞宮燈上粘著條燈謎:老趙一走開,完全就變樣(打一食品)。不及我細想,旁的孩童拊掌大笑:這可不簡單!‘趙’繁體‘趙’,去走之底,剩‘肖’,可不變樣!‘肖’諧音‘宵’,元宵!解出謎,他便得意洋洋的跑開。我也按捺不住躍躍欲試: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我脫口而出:‘牛’去掉二橫下的豎,改為‘口’,告!也總算猜對了一個燈謎。

  元宵已至尾聲,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望仍得以留存。這,就是我的家鄉福州,獨有的元宵節。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69

  早上,淡淡的晨霧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晨霧散去,太陽從東方徐徐升起,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氛圍中,人們向往的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家。而這時,除夕已經臨近了。

  每逢春節,米是桐廬人過年必備的美食,自然而然,做米的“大戰”也就在家家戶戶打響了。我的外婆可是個包米的老手,蒸粉團、揉粉團這些技術含量高的活非她莫屬了。水多了要爛,水少了要有干粉;蒸的時間長了要糊,時間短了要有生粉丁;搓揉少了不勁道,口感不糯;搓揉多了團子就涼了不易拿捏。只有外婆這樣久經歷練的人才把控的好。

  想做出味美的米,餡尤其重要。外婆前一天就備好了老嫩適中的冬筍切成絲,讓味道鮮美的'筍絲更好地綻放自然的味道,加上外婆親手制作的油豆腐切丁,再加上農家豆干絲、腌菜絲、榨菜絲,切丁的豬肉榨出豬油,浸潤所有的食材,放下調料加上辣椒,撒一把脆嫩的蒜葉,把食材的美味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已接到做米殼子的任務,傳統的米殼子都要手捏,雖然勁道但特別麻煩。在追求美食的路上,智慧的勞動人民始終會想出更好更便捷的方式,發明了做米殼子的機器,一扣一壓,那米團子就變成了碗狀,盛入菜餡收了口子,一個桐廬人喜愛的小食米就做成了。但原本那心想事成的愿望在我手里卻破滅了,米壓下去時,會粘在機器上,這可是個麻煩。嗯,模具里搓點菜油更加潤滑,可還是不行,油都被米團子吸走了。哦,再給米團子抹了些面粉,這樣油和面粉的強強聯手,雙重隔離,得以使米團子輕而易舉地做出光滑而又軟糯的米殼。就這樣,我如法炮制,順風順水,功夫不負有心人,米越做越多。

  轉眼間,外婆已端著米到老屋土灶上蒸制,在烈柴猛火的高溫催熟下,米正在接受水與火的最終塑造,等待完美成型,很快讓灶間彌漫出濃濃香味。終于,滿滿一蒸籠的米出爐啦,我顧不及燙手,先抓一個嘗嘗,鮮香飴醇,沁人心脾,還帶著竹蒸籠的清香味,可真是名副其實的舌尖上的美味。一個小小的米,它包含了我們在新一年里的期望,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別看米小,腹中乾坤大。辛酸咸辣香,溫暖在心田,小米,一道不可缺少的歲末美味,春節的序曲徐徐拉開。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70

  我的故鄉在許村鎮上九村。那里不僅群山環繞溪水環流,令人神往,還養育了一代勤勞的人民。他們每逢節日都要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尤其是中秋舞龍,別具一格,令人陶醉。

  記得中秋節的前夕,家家戶戶都扎起大龍、小龍。龍王爺是由村里的老前輩統一扎的。一根根稻草在前輩們巧手的編織下,變成了一條栩栩如生的大龍,真是活靈活現。

  中秋節到了。白天,一條條龍還沉睡著,等到天一黑,一條條龍都活躍起來。

  你看,舞龍隊伍出發了,個頭高的小伙子扛著龍王爺的.頭和尾,稍矮的站在中間高舉著龍王爺,多么威風啊!龍王爺旁邊站著兩個手拿鑼鼓的長輩,一路鳴鑼開道,鑼鼓聲震耳欲聾。

  緊隨其后的是各家各戶自己編織的大小龍,它們由各家小孩扛著,興高采烈地跟著龍王爺舞來舞去,熱鬧非凡。那村子簡直成了龍的天地,龍的海洋。整個村子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龍群在一位男孩的指揮下,從后山的廟里舞到前街,挨家挨戶拜訪。每到一家門口,就把龍王爺的頭對著正門,意味著福氣臨門。然后孩子們就高喊著:“龍來,龍來,一年四季大發財。”邊說邊把龍左右搖擺著,真有趣。主人聽見喊聲,欣喜若狂,喜洋洋地從屋里走出來點燃早已準備好的香,拜了三拜,便將香插入龍王爺頭上,隨后又從衣兜里掏出紅包遞給指揮的男孩。龍王爺見主人那么慷慨,又帶頭使勁舞了起來,歡聲笑語時時在村子上空回蕩。

  一圈下來,龍身上插滿了香,紅光錦簇,象征著福氣已經降臨到整個村子里。

  接著龍王爺又帶著小龍去拜訪前村的農戶。此時如果迎面走來別村的舞龍隊。我們就會擂鼓吶喊,龍王爺就立即與他村的龍王爺展開激烈的搏斗,顯示我村的威風。

  前村拜訪一圈后,龍群又敲鑼打鼓來到公路上橫腰攔下,只要有車來,孩子們就將車圍住拼命舞龍,司機們立即下車拜龍掏紅包,哪怕一元、兩元,孩子們也會給司機放行。因為那就是風俗。

  最后,龍群如紅流般來到玉米橋,大人小一起將龍扔入玉米橋下,并敲鑼打鼓,口念咒語,恭送龍群上天為人類造福。

  此時,中秋圣典才拉上了帷幕。真有意思。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篇7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老家湖北,春節的傳統習俗更是數不勝數。而眾多習俗中,最令我難忘的習俗是祭祖。

  年三十早上六點整,長輩紛紛起床,大家都是一臉的莊嚴肅穆,開始準備祭祖用的東西:魚,寓意年年有余;肉,代表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蘋果,寓意來年平安吉祥。

  太陽漸漸升高,我們來到了祠堂。我抬頭一看,驚呆了:整座祠堂內金碧輝煌,屋頂上的.瓦片分配的井然有序,大殿中央屹立著三座栩栩如生的神像。它們分別是山神、土地神、財神。神像后面畫著雙龍戲珠。奶奶慢慢地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將供品放好。隨后向后退了幾步,雙手合十,腰微微彎曲,鄭重地朝神像拜了三拜。其他長輩也紛紛效仿,但我和小五不以為然。我頭一仰,嘴巴一撅:“哼!迷信!就算真有,來它幾個,我打它幾個。”奶奶聽到這樣的話,頓時火了,眼睛瞪得溜圓,臉都變了顏色,一改平時慈祥的神態。嚇得我俯首稱臣,只得效仿奶奶。

  奶奶開始燒紙錢了。燒紙錢,就是燒給過世人用的錢。燒紙錢雖說是封建迷信,但在農村卻還是非常的流行。不為別的,只因這是農村爺父先輩們對后人的一種另類教育,教育后人如何緬懷先人、知曉家族史及其延續思想的途徑,也是先人們重男輕女思想典型顯示。在我看來,并不一定說燒紙錢就是孝,它傳的是一種孝的精神。真正的孝,是孝在眼下。就如老話說,與其死后多燒紙,不如生前多孝順。生前父母不孝敬,死后何必哭鬼神。父母生前敬孝方為孝,父母死后盡孝徒枉然。但這些話,只在我的心里飄過,我可不敢跟奶奶去理論。

  我們出祠堂時,村子里就充滿了供品和香火的氣息,像泉水一般涌到村子里的各個角落。原來,家家戶戶要準時在先祖的牌位前上供。這個時候,苦的不是大人們,而是那些孩子們,他們的嘴哪能管得住啊!孩子們望著香噴噴的供品,口水也不知不覺往下淌,反反復復哀求著父母給自己吃一口。但回報他們的是句“還未到時候呢”。可憐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望著供品,一直呆呆地望著,到結束了也沒有吃上一口呢!

  祭祖是我們湖北獨有的風俗,它承載了湖北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被大家傳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在线观看| 人与禽性视频77777| 国产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网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岛国|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国人国产免费AV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 熟妇的味道HD中文字幕| 日本少妇被黑人猛cao| 男女啪动最猛动态图| 免费A级作爱片免费观看美国|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老湿视频福利|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欧美一区|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最近播放中文版在线观看电视剧|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男人扒开女人的腿做爽爽视频|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