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安徽春節作文四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徽春節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安徽春節作文 篇1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最為盛大的節日,因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節習俗。我們安徽地區的春節習俗大致如下:
從臘月初八開始準備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延續達一月之久。
臘八早晨要喝“臘八粥”。這種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還要放上紅棗、栗子、綠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寺廟的僧人都講究吃“臘八粥”。
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一般人家從這天開始就著手辦年了。磨年面,殺豬宰羊,做新衣服,采購各種年貨。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掃除的日子。相傳“老灶爺”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這一天還要“去塵穢,凈庭戶”。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凈,室內要掃屋頂,擦門窗,打掃得窗明幾凈,迎接春節的到來。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來。蒸饃,炸丸子,炸麻葉,炸馓子,做菜等,準備各種過年的東西,各家都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盡力操辦。
臘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這一天全家團聚,除舊迎新,還要到墳地里祭祖。春聯也在這一天貼。舊社會欠債的人家多,他們認為貼上春聯,有了門神把門,討債的人就不敢來。中午合家要吃團圓飯,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擺供,燒香、點蠟,表示敬意。晚輩要給長輩“辭歲”,長輩給孩子們壓歲錢,天倫之樂融融。主婦此時都忙著包餃子,把包好的餃子放在鍋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連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齊鳴,此起彼伏,通宵達旦。人們睡得很晚,有的徹夜不眠,這叫“守歲”。
正月初一最為隆重。人們天不亮就起床了,身著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長輩拜年。五更時分下扁食(餃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爭著早起,說是搶財。有些人家在某一個餃子中包上銅錢(或硬幣),誰吃著這個帶錢的餃子,誰就最“有福”。
春節時,拜年最熱鬧。吃過扁食,“近門”的成年男子要集結一起去祖先墳地上墳。天亮后,晚輩要到長輩家拜年,有近親關系的要下跪磕頭,長輩拿花生、麻葉、糖等給晚輩吃。
從初二起,就要去親戚家拜年了。這種拜年十分講究。要先到最親的親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親疏情況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帶禮物,受拜者要設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興拜年,對居喪人家也不拜年。有時受拜者還要根據情況進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結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稱“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這次吃的扁食必須當天包,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也是燈節。在鄉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燈籠,說是“十五不亮燈,揚場沒有風”。大人也要打燈籠照照自家的各處墻根,說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煙花,說是能“刺”去晦氣。
在春節期間,亳州地區還有一些“忌諱”,年前蒸饃、炸丸子時小孩不能在廚房里,以免亂說話;不過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這些“忌諱”如今有的還存在,有的已無影無蹤了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代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則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后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后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對子。據《宋史·蜀世家》載,蜀后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貼對聯,并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于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于歷代大力提倡,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中國人的春聯,一般都喜歡用吉慶的字眼,表達人們希望來年興旺,生活幸福,消災免難的愿望。春聯最醒目的地方,是在自家的大門上,這是一家人的臉面,一定要選用吉祥的內容,符合本家實際情況的語言來表達對未來生活追求的良好愿望。一般農家人貼對聯,都表達出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全家安康。而經商人家,則希望財源茂盛,發財致富。那些農村中的教書人,則希望合家平安,子女能在學業上長進,并能才學并茂,在仕途上有前程。官宦人家,當然表現出不同凡俗,力求光宗耀祖、顯赫于人和官運亨通的意愿。院子里,有些人家干脆用個“福”、“壽”、“祿”字貼在一進大門的照壁上,有時還專門把“福”字倒貼,讀為福倒,音諧福到,以求吉祥。在豬、羊、雞、鴨的窩、圈內,則要寫上“豬羊滿圈”,在牛圈、馬圈,則貼“六畜興旺”的春聯。每到春節,家家戶戶換上新春聯。紅色的春聯,本來就烘托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再加上表達良好祝愿的內容,深含的寓意,更從深一層次挖掘了、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貼年畫、窗花
年畫是我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它是伴隨著我國農歷春節送舊迎新的活動而產生的。
年畫,起源于古時的門神畫。北宋時期,隨著木版雕刻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木板印刷的年畫,稱“紙面”。現存最早的木刻年畫是宋版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著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都是宋代民間流傳的年畫題材,此外,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形象也常出現在年畫上。到了明末清初,年畫的題材越來越廣泛,。出現了許多反映一般民眾理想、心愿和生活情趣的年畫,如“年年有余”、“迎春接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風調雨順”、“榮華富貴”,以及戲曲、故事、傳說、風景、花卉的年畫。當時出現了三大民間木刻年畫: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和山東淮坊的“楊家埠”。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線條單純,色彩鮮明,畫面熱烈。有著色、套色兩種。
我國各地年畫形式多樣,題材廣泛,風格不一。其形式有中條、屏條、窗頂、灶畫、直幡數十種。題材有民間傳說、戲曲人物、山水花鳥等。在藝術風格上,天津的“楊柳青”年畫以細巧、典雅而著稱,山東淮坊的“楊家埠”和蘇州的“桃花塢”年畫以粗壯、樸實見長;北京西北一帶的'年畫以粗獷,蒼勁聞名;漳州、佛山、上海的年畫以色彩繽紛、鮮明而別具風韻;四川綿竹、廣西柳州等地的年畫各有特點,獨具風采。
此外,許多地區的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購買者多為農民,相當的內容表現了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魚蟲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吃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過年時一家人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能忘記。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后,首先必須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后長幼依序跪拜,表現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于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守歲
除夕之夜,我國民間有守歲的習慣。人們通宵不寐,敘舊話新,以待天明。
據晉周處《風土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曰‘別歲’,長幼豪飲,稅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說:“(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守歲,既是對即將逝去的舊歲表示留戀,也是對即將來臨的新年懷著希冀。人們在除夕晚上合家吃了團圓飯后,就點放爆竹,在喜慶的氣氛中度過新舊交替的一天。人們相信,除夕晚上如果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來年人的精力充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放爆竹
我國民間放爆竹慶春節的習俗古已有之,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古人焚竹發聲,名曰“爆竹”。《通俗編排優》說:“古時爆竹,皆以其竹著火爆之,故唐代詩亦稱爆等。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爆竹的原意為驚嚇和驅逐惡鬼。《荊楚歲時記》中記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到了宋代,隨著火藥的發明,開始出現了火藥制作的爆竹。那時人們用紙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并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稱為“編炮”,因聲音清脆如鞭響,也叫“鞭炮”。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府除夕,“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此時的爆竹,不只是驅逐鬼魅了,已摻進了新的意義,即除舊迎新之意。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元旦》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人們迎新去舊的喜悅輕松心情。
拜年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里送給親友,以示莊重。如今“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同事,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鉆。拜年鉆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舞龍 舞獅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流行于我國的一種民間舞蹈。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在中華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古人將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作為吉祥物而加以崇敬。早在漢代時便有了龍舞。山東沂南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就有戲龍舞龍的人物圖象。在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
“耍龍燈”的習俗,相沿流傳,到現在已發展為一種形式完美、具有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耍龍燈分為“單龍戲珠”與“雙龍戲珠”兩種表演形式。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節龍身的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游、龍頭鉆檔,龍擺尾和蛇退皮等。耍十一、十三節龍的,主要表演蛟龍的動作,飛騰跳躍,氣勢奪人。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大約起源于南北朝(佛教興起的時代)。隨著佛教的流行,異域的獅子形象從塞外傳入中原。唐代民間已有舞獅的游戲。舞獅有南北地域之分。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只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除有雌、雄之分外,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紐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正月初四這天,諸神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于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迎神時,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雞、魚、豬頭,如果經濟不允許,也可免去,但是一盤米、一盤紅糖卻少不了。因為奉上白米一盤,意謂新年五谷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禮畢,便燃放爆竹,這時神靈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廟會
廟會,俗稱廟市,是中國民間特有的一種民俗活動。廟會的地點一般都選在宗教寺廟內外,每逢寺廟開放的日子,善男信女們前去燒香禮拜,商販們就在寺外搭攤設點,叫賣小吃和針頭線腦一類的小商品,民間藝人也來廟會占地表演。人們進香祈福之余,順便買上些日常家用的消費品,久而久之,這種廟會就形成了特殊的城鄉集市。
中國各地方都有廟會,像上海的城隍廟廟會、南京的夫子廟廟會、成都的青羊宮廟會、北京的隆福寺廟會等,都是著名的大廟會。廣東省的花市歷來名聲顯赫,這種被廣州人稱為花街的花市,也是從廟會發展而來的。
安徽春節作文 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小時候,我特別喜歡過春節,現在還是一樣,讓我來給你介紹一下安徽安慶的春節吧!
安慶過春節,年味兒十分濃厚,無論家人的工作多么繁忙,現在在哪,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在除夕之時,家家戶戶燈火通宵,門上貼著一副對聯和一幅年畫我十分激動,沒有一絲睡意,和妹妹玩起鞭炮來,我可喜歡除夕了。吃飯前,我們開始祭祖了。祭祖儀式可講究了,先上菜,菜要十碟,每碟菜和肉上都要用紅紙貼上,而且必須要有雞有魚,再點上蠟燭,最后是跪拜,祈求祖先的'保佑。
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外婆燒的團圓飯十分美味,首先捧出了一碗年糕,象征著年年高,希望大人事業高升,小孩學業有成,這時候,小阿舅出來了,只見他的手中拿著一碗魚肉,說:“哈哈!年年有魚(余)來嘍!這頓年夜飯我們都津津有味地吃著。吃好飯后,全家人就圍坐在電視機前邊吃瓜子、花生,邊看春節聯歡晚會,隨著一陣美妙的音樂后,春節聯歡晚會拉開了序幕,節目豐富多彩,有小品、有相聲、有歌曲、有合唱、還有魔術呢!節目組還請來了外國人來表演影子舞,一會兒變成長城,一會兒變成小熊貓、一會兒變成故宮……可好看啦!新年到了,節目也放完了,可我和妹妹還是不想睡覺。
正月初一早晨起床后,一開門就要放鞭炮,祭天地、接門神。家人們互相祝賀,還要吃棗、栗子、茶葉、雞蛋和長壽面,然后爸爸和媽媽就帶著我和表妹向其他親戚們拜年,每到一家,我和表妹就收到了一個紅包和一句祝福的語言。這一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接著,正月十五來了,元宵節到了,大街上一個又一個大紅燈籠高高掛著,晚上,燈火通明。我拉著表妹來到大街上猜燈謎,猜了一個接一個,突然,我在一個燈籠前停了下來,燈謎是:有嘴不會說,有腿不會走。到底是什么呢?最后,我和表妹絞盡腦汁才想了出來,原來是河呀!回到家已經是10點了,我一上床就睡著了。到了晚上11:30分時,爸爸就把我給叫了起來,手上還拿了一碗湯圓呢!吃完湯圓,立刻又爬到在床上睡起覺來。
正月十九到了,我要上學了,一想起我和表妹在一起玩時的情景,我愈發依依不舍了,渴望著下一次春節的到來。
安徽春節作文 篇3
中國一年中最有名的節日,就要屬于春節了!在我的老家——安徽,春節這個節日可特殊了!
在臘月上旬,春節的活動就開始了。臘八那天,許多地方都有免費送臘八粥的活動。因此,那天人們通常都會早早地起床,在各個發放點前排好長長的隊伍。
出了臘八,接下來還有一個在安徽很特別的日子——臘月二十。因為這一天正好是抗日戰爭的解放日,所以這一天就成了當地人為臘月二十三做準備的日子。
很快,時間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又要開始為除夕忙碌地做準備。這一天又叫小年,在安徽,小年是必須要吃湯圓的,因為湯圓象征團團圓圓。安徽的湯圓個兒非常大,最最常見的湯圓餡兒是芝麻的。
在安徽可沒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小孩子們都喜歡看春節聯歡晚會,但大人卻不會讓他們看到凌晨。因為大人們怕會看壞小孩子的.眼睛,他們也更怕小孩子熬夜對身體有害,畢竟那兒都認為春節是孩子長身體最好的時候,所以當時鐘的指針剛指向八點,小孩子們就會被趕去睡覺。
過了除夕,就迎來了讓孩子們最激動的事——游玩。大年初一通常是人最齊全的時刻,這一天小孩子們可以到處逛逛,并買點好吃的。
年初一的安徽巢湖會有非常多的人,而這也成為了孩子們都喜歡的景點之一。那里可以玩的項目可多了,有坐屋子船、湖釣、燒烤等。我們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愉快的年初一。
在安徽可沒有什么元宵節,所以通常初三過完,年就結束了。
安徽春節作文 篇4
我最喜歡過春節。
除夕,是春節中我最期待的節日。因為那天能吃到我最喜歡的食物“雞蛋餃”、“糯米丸”、“豆腐丸”。這些是寧波吃不到的今年,我依然在老家安徽過年。
除夕早上,我和奶奶一起上街賣食材和過年的一些小玩意兒,當然也有我最喜歡的“冰糖葫蘆”,這在過年時最能吃出年味。中午,終于到了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我和媽媽還有奶奶一下午都在廚房里“奮戰”,你能聽見從廚房里傳來的切菜聲和剁肉聲。我幫媽媽準備材料,奶奶教我做丸子和餃子。
“豆腐丸”是這樣做的:奶奶拿來一塊專門的布料,把很多豆腐放進布料里,然后扎起來,不讓豆腐渣流出來。奶奶把包著豆腐的特大布料放進一個大盆里,然后用手使勁地揉捏。原本完好的方塊豆腐瞬間“變身”成了豆腐泥,屋里充滿了豆腐的清香。等豆腐被奶奶的“柔拳”捏得粉碎了,就可以搓丸子了。媽媽把我切好的辣椒和生姜放進豆腐泥里,一起搓成丸子。丸子很難搓成,每次我都搓不好。不過我不灰心,還有“雞蛋餃”等著我制作呢。
做“雞蛋餃”雖然簡單,但非常有樂趣。我先把雞蛋小心翼翼地撒在鍋里,等它變成一張薄薄的雞蛋餅以后,就可以把肉餡抱起來了。等合起來的時候再用雞蛋把它們黏上,這是防止肉餡露出來。可別以為這就包好了,還要用熱水煮一會兒,因為如果肉餡沒熟會吃拉肚子的。怎么樣,你們沒吃過吧?晚上吃年夜飯,到處都能聽見鞭炮的聲音,真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啊!
正月初一,新年新氣象。我們家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家門前放爆竹,鄰居們的'家門前也陸陸續續地響起了鞭炮聲。第二件大事當然是去爺爺家拜年,還要說一句吉祥話。桌子上有糖果、餅干、花生糖。這些是必須的。客人來的時候,桌子上要放上家鄉的茶水。
早上要吃餃子。奶奶說:“有一個餃子里有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了,他這一年就會有好運。”我和爸爸都想吃到那個“特別”的餃子。可是后來我和爸爸都吃撐著了,還沒吃到。最后是爺爺吃到了那個“特別”的餃子,我們全家人哈哈大笑。
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族。全國各地,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我們安徽是這樣迎春節的,你們呢?
【安徽春節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安徽的春節作文15篇03-04
精選安徽的春節作文3篇11-15
安徽的春節作文2篇11-17
安徽的春節的作文6篇01-06
安徽的春節的作文5篇01-07
精選安徽春節的作文3篇01-08
精選安徽春節的作文4篇01-06
安徽的春節的作文4篇01-07
安徽的春節的作文3篇01-05
精選安徽春節作文12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