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就改議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知錯就改議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知錯就改議論文1
高中學生陳奕帆撞壞了薛先生的寶馬車,留下了道歉信和賠償金;另一位女中學生因撞上的是奔馳,遲遲不敢露面。這兩名學生遇到的事情幾乎相同,處理方式卻大相徑庭,結果也就不同了。陳奕帆由于敢于認錯,得到薛先生的賞識和資助,而女同學恐怕還在擔心車主找上門來。而兩者結果的不同,正是因為他們犯錯后不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可見前者誠懇認錯的態度是更值得我們贊揚和學習的。
知錯就改是一種真誠的態度。一般大度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犯下的小錯,計較的是對方犯錯后認錯的態度。在我們還是孩童時,也經常聽到一句教誨“知錯就改還是好孩子”。孩童都懂的道理,我們豈能忘記,真誠是化解矛盾的好藥方,你真誠了,對方定會被你感動,從而饋贈給你真誠和溫暖,這樣,小錯就不是什么大問題了,這樣雙贏的做法,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知錯就改是君子風尚。負荊請罪的故事我們都聽過,若不是廉頗能夠知錯就改,怎能獲得原諒,從而被記載于《史記》之中,成為千古佳話,要做一個坦蕩的人,我們要有一顆敢于認錯的心,這是一種勇敢,勇敢了,你便是君子,若是只想逃避,何談君子風尚?
知錯就改是合作共贏的基礎,俗話說“不打不相識”,那些“不打不相識”的人同樣也是在互相認錯后相識的。1967年歐共體成立也是有這一類事情。德國總統對法國下跪請求原諒才使法德恩怨得到了了結,才會有今天歐盟的輝煌。
是什么促使法德和解?是什么促使歐盟的輝煌?是德國對“二戰”罪行的認識,是德國敢于認錯的勇敢和真誠的態度。反觀我們的鄰國——日本,不僅不承認罪行,甚至想要磨掉罪證,顛倒黑白,洗白自己,以至于日本現在不僅得不到大部分國家的原諒,甚至失去了擁有自己的軍隊的權利。
知錯就改是真誠的態度,是一種勇氣,是君子風尚,是合作共贏的基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到錯誤后不知悔改,破瓶子破摔的態度。愿我們成為能夠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知錯就改議論文2
人難免會犯錯,有的錯,可以悔改,得到別人的原諒。有的錯,成就了傷害,對別人來說,也許成為陰影,得不到原諒。但是,不管怎么說,人,都是要改正自己的錯誤的。
當你做的事情,是錯的。首先就要先反思,自己到底哪里錯了,如果沒有深刻的反省,我覺得抱著一顆不真誠的心去道歉,其實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欺騙,而且你自己內心,也沒有得到成長,別人也不會得到安慰,更不會有原諒什么的說法。不真誠的道歉,大概用于不善良的人吧。但是,如果就是你的錯,改正錯誤,并不僅僅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原諒,更是讓自己長大了。
長大了,我們也知道自己有時候犯錯,會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就要負起責任來。就好比你在負責的班級里的工作,出了差錯,就要想辦法彌補。如果不能夠做到,就要好好承認自己的過失,好好的道歉,尋求老師的幫助什么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因為做錯了事情的愧疚,更要拿出精神來,好好的改正錯誤,找出自己的不足,盡力讓自己不要那么迷糊了。
在電視劇《獵場》里面,男主角從希望擺脫自己從前不光彩的身份,用了別人的身份,努力學習,獲得了不錯的工作,可是最終,也證實了他的做法,是荒唐的,錯誤的。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去變成另一個人的。他在之后的日子里,也開始腳踏實地了,這就是好的。只要你愿意悔改,還可以從頭再來,可是如果你一直都在錯,不知道悔改,那就是越陷越深,誰都拉不起你了。
我們終究都要面臨自己的人生,沒有人會一直完美,總有一些時候,會出錯,會出糗。我們都要去明白這些時候,真正的意義。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看作是故事,一個有關于你的故事,再去做你該做的'事情,不用太偉大,但是要對得起自己良心。我們誰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誰也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人。人生甚至就可以看作是在一直犯錯,一直悔改,再走向自己的道路。有的錯,悔改的值得,有的錯,不悔,但是,是不是要改改,也是一個問題。
人生是復雜的,也是簡單的。簡單到四個字,一直犯錯。而復雜的是,一直在改。
很多時候,我們在說,沒有絕對的對錯,所以,很多時候,對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對的,錯的事情也不一定是錯的。但是,我想,每個人都要記得,這個世界,不是一個人而存在的,所以,對錯這件事情,有時候,就是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的。所以,不要用各種借口,不去面對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與其抱怨,不如實際去做。較真這件事情,有時候,怪沒有意思的,尤其是在對錯上。
知錯就改議論文3
一個人必須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費在任何別的事情上。——《托爾斯泰傳》
《左傳》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對他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后終被臣下刺殺。歷史上確有能改過而終成大業的君主。楚莊王初登基時,日夜在宮中飲酒取樂,不理朝政。后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他,并以死勸諫,終于使他決心改正錯誤,認真處理朝政,立志圖強。楚國終于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列寧曾說過:“聰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錯誤,只是他們不犯重大錯誤同時能迅速糾正錯誤。”一個人難免犯錯誤,關鍵在于犯錯之后能夠嚴肅地對待錯誤,改正錯誤。
楚文王曾經沉迷于打獵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對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堅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細荊條捆在一起,跪著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來,這樣反復做了兩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說:“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頓吧!”太保申卻說:“我聽說,對于君子,要使他們心里感到羞恥;對于小人,要讓他們皮肉嘗到疼痛。如果說讓君子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那么讓他嘗到疼痛又有何用處?”楚文王聽后深深自責,從此不再去打獵,也不再沉迷女色,奮發圖強,不久就兼并了39個國家,擴大了楚國疆土。
文王因改過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國的盛況,然而有著西楚霸王之稱的項羽卻因為不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剛愎自用,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一次錯誤就是一次教訓,改過自新,才能不斷成熟起來。
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寫過著名的《懺悔錄》,他要做的是“把一個人真實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因此在《屬性錄》中,他直面自己的隱私,痛責自己的過錯。他曾寫道,自己少年當仆人,偷過主人家一條用舊的絲帶,主人發現后,他在眾目睽睽之下,將此嫁禍于誠實的女仆瑪麗,破壞了她純潔、善良的名聲。
那時的盧梭是可惡的,自己偷東西還嫁禍于人,但后來他仍受人敬重,為什么呢?這就是因為他能勇于承認錯誤,并能及時改正錯誤,而不是掩飾自己的錯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索福克勒斯也說過:“一個人即使犯了錯,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執,這種人并不失為聰明之人。”承認錯誤并不是自卑,也不是自棄,而是一種誠實的態度,一種銳意的智慧。
《左傳》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楚莊王初登基時,不理朝政。后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他,終于使他決心改正錯誤,立志圖強。楚國終于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寧曾說過:“聰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錯誤,只是他們不犯重大錯誤同時能迅速糾正錯誤。”
西楚霸王項羽因為不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索福克勒斯說過:“一個人即使犯了錯,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執,這種人并不失為聰明之人。”
陶淵明為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放棄了榮華富貴,追求清靜高潔,而成為流芳百世的“隱士”。
【知錯就改議論文】相關文章:
議論文寫作論據:知錯就改02-10
議論文寫作論據:知錯就改05-17
知錯就改02-12
知錯就改04-22
知錯就改07-23
知錯就改07-24
知錯就改 -作文01-01
知錯就改的小明07-23
知錯就改作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