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散文隨筆 推薦度:
- 清明的散文隨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清明隨筆散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隨筆散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隨筆散文1
近期事務繁雜,以致于有時候竟連時日都不記得了。昨晚信手翻開日歷,方知明日已至春季里的第五個節氣——清明。頓覺時間過得真是快,一晃已到陽春三月。
一年一度又清明,百年逝者如斯夫!
清明,有兩種不同的意義。首先作為農時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是萬物生的發端。原本指每年此時,太陽轉至黃經15度,“桐始花,田鼠化為鴽,虹始見”;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淮南子天文訓》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中亦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之說。而作為節日,則包含了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祭祖、踏青、放風箏、蕩秋千、插柳等,尤以祭祖最為普遍。
清明作為節氣,已經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一旦加入了人的元素,清明就被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清明已遠遠超出風俗、活動的表象,而成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一種載體和符號,故而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也最重。
清明節回老家上墳祭祖,我已堅持了多年,不管陰晴風雨。今年因為放假一天,外加雙休日共三天,學生也急著回家,人多車少,又不許超載。所以清早我就拎了包就往車站走,在我們西北的山區,真怕誤了回家的班車。這樣想著,我不由地加快了腳步,哪怕到車站早一點也無妨,我們這里有句“能叫人等車,別讓車等人”的說法,意思是說去早了不妨事,頂多多等一會兒,但遲了,錯過了車,這一天就回不去了。
人們記憶里的清明節總是“雨紛紛”,可今日卻分明是一個艷陽天。
一路上,已見有些人正向城西的公墓走著,老少婦孺,三三兩兩,一手拎著塑料袋,里面是水果、蠟燭、香和紙錢、冥幣等祭品,還有大小炮仗;一手提著鏟子、頭之類培土的用具。我看見他們臉上的表情和言談舉止與清明無關,與上墳祭祖無關——的確,有人只是把祭祖當成了外出活動鍛煉的機緣,至于各自的心情,實在是難以捉摸。記得每年的今日,好多人都是驅車前往,今年禁止公車私用,故而都徒步而去,但也有開私家車的。不管怎么,人們的熱情還是極高的,走路都帶勁兒。這表明人們對已故的親人至少還心存緬懷之情。但我總是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在親人健在的時候反而缺少這種熱情呢?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嗎?倘若真是這樣,那為何生前不孝呢!真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實,子女孝與不孝,哪個孝哪個不孝,里面躺的人心里最清楚。
到了車站,哇!那么多候車的人,拖兒攜女,大包小包,急著往回趕,都心里明白,今日趕不回去就錯過了祭奠先人的時節,那是被認為忤逆不孝的,何況自己也良心不安。我早早地打電話給班車師傅讓留個座位,所以就安心站在靠安檢門口的空地上。我看到每一輛來自鄉下的班車進站,立即就有一群人圍住車門,門一開,一下子涌進車里先放個包占著座位。這時候有座位就意味著能回家,不敢離開半步,生怕被人搶了去。等到師傅清點過人數,確認已坐滿不再多上人,才稍稍松口氣,有人就近去買瓶水,有人想買點吃的——為了候車連吃喝都顧不上。盡管如此,人們卻都樂此不疲。瞧這陣勢,酷似年關趕年的奔忙景象!讓人激動不已!
坐在車里,就聽見城郊墓地里響亮的`炮仗聲。從早上約摸十點多到中午時分,墓地里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震耳欲聾。午后一般就很少有人來了,因為相比之下,人們似乎約定俗成一樣都在那一段時間完成儀式,太遲了也就不像話。午后的陽光暖暖地照著荒草萋萋的墓地,除了仍在裊裊飄升的香煙、爆完的炮皮(炮箱早已被撿垃圾的爭相拾走)和墳上培的一層新土,又恢復了往日的闃寂。也許先人們領完了各自的香煙祭品(今日就是為了這些而來的),已欣欣然的四散了罷。我想先人們應該早早就在等,是啊,和親人陰陽兩隔,一個在里頭,一個在外頭,一年才一回,雖然相互看不見,但先人們指定在空中或者哪個角落看著你,等不著哪個親人前來,就要等到來年了呀!要說說那邊的生活,訴訴心頭的苦楚,欲言卻不能,所以心事重重。如此想來,先人們今日倒也不比生者快樂。真應了家鄉那句話“能在陽間喝拌湯,不在陰間吃菜湯”。
我曾見過城里經商或者務工的外地人晚上朝家的方向跪在橋頭或者十字路口燒紙錢祭奠先人的情景,他們回家路途遙遠,只有用這種方法遙祭,但心總是誠的。比起他們,我們是幸運的,至少可以回家親力而為。
鄉下的清明祭祖,和城里不同。我們這里鄉下稱掃墓祭祖因要在墳前樹枝上掛幾條用剪刀剪成的窄而長的紙條,所以稱“掛墳”。還流行著一句話說“有兒有女早掛墳,無兒無女等清明”,所以一般都在清明前十天就開始掛墳,只有無兒無女的墳沒人來祭奠,但農村人樸實,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先人,同一塊墓地掛墳時都同樣對待。一座墳,點一對蠟燭,掛一綹紙錢,燒一疊冥幣,奠幾杯酒,磕幾個頭,不擺祭品,也很少放鞭炮,卻要在墳上培土,一般三到五年培一次土,還要砍掉墳上長出的樹,怕樹根扎進棺材里,破壞棺木。鄉下人掛墳定要領上孩子同去,為的是讓孩子從小就認得自己先人的墳墓,免得以后掛墳找不著,所謂“香煙后代人”啊。記得以前的時候,我隨父親掛墳,用的是當地用構樹皮造的改簾紙,綿綿的,薄薄的,吸水性好,可以寫毛筆字。掛墳前,先要用鈔票(當時農村最大就用十元的)拓過,叫“打紙”。“打”過的紙燒給先人們,先人們才能在那邊花。如此說來,這陰陽兩界還都有市場,有的時候,也可以用作“人事”,來疏通疏通關系,方便辦事不是。其實,看清了,里外世界都一樣,意料之中,不過生者無以感知而已。
回到家里,來不及吃東西,凈罷手,徑直去了先人的墓地,不遠,就在屋后,一大片幾十座墳,全是舊的。夢里依稀慈母淚,都隨風雨到心頭!長跪于伯母(其實我更習慣稱她為娘)墳前,讓我想起辛酸的前半生,沒有娘就沒有我,更沒有現在的我!更想起娘一生的艱苦生活。今天,兒子回來看您,沒有眼淚,因為我深信,此刻再多的眼淚不及生前對您的孝敬侍奉,所以我無怨無悔!我只給您匯報我的努力,我一如既往像孝敬您一樣對待伯父,堅持每月都回來看望,雖然不能天天陪著,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兒子身在公門由不得自己,還請娘理解!娘也肯定會理解!因為娘生前盡管沒念過書生卻通情達理。不過請娘放心,我盡力照顧伯父的起居,每次回來都買或者做點伯父喜歡吃的,換洗被褥衣物……我的女兒,您的孫女已上初中,乖巧可愛,學習不錯。我的工作也挺順利……娘,再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我們村被列上新農村了,正在亮化美化,您生前修的房子我已經在維修亮化,地板院場都已硬化,門窗都換了,工程隊還要給咱家壓房脊、涂白墻壁、砌花園,將來我們的家園會更美。娘,您生前說過,我的成就就是您的心愿!但我想,我的成就也是您的偉大!榮光!
此刻,不知有多少話想和娘訴說,但我們母子中間被一層無形的銅墻鐵壁相隔,就讓那些話語溶進燃燒的紅燭,帶給那邊的娘吧。我的話也真長,紅燭亮了兩天兩夜,第三天早上我離開時還未熄滅。
離開時經過娘的墓地,我站立了片刻,一步三回頭地遠去。
清明,生者的節日,逝者的祭日!
清明隨筆散文2
前所壩子后山的油菜花開了,黃生生的,不時引來了一群蜜蜂。而就在這幾天,所有的油菜花開得格外黃,黃得刺眼,黃得揪心,更像是一幅幅巨大的黃色飄帶晃動在我的眼前。此時此刻,我無法知道杜牧在清明時節找酒家是想消愁還是消痛。但在今年清明在雨紛紛中要到來時,海子街那片灰蒙蒙的天空讓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欲哭無淚。這是為鄉愁,為自己,還有為已故的所有親人、好人和壞人,我也說不清楚。或許是因為自己是個穆斯林的緣故吧,在過去的每一個清明時僅限于別人的憂傷,我是無法去體會墳頭痛哭的聲音。而就在今天,總把別人的悲傷借給了自己,無助地替自己幻想一幕幕曾經傷心欲絕的往事。
那一年油菜剛走過漫長的冬天,我的大姨,我母親的姐姐,本身就有病的她上山去拾柴不幸摔斷右腿,我和母親一起在小鎮的醫院里守著她,給她拿藥,煎藥。小時候,家里很窮,自小我由大姨一手帶大,跟大姨的感情特別深厚,六歲前大姨在我的心中還比母親重要。因而對于大姨的病,我甚是擔憂。終于擔心的'事出現了,在鎮醫院住了半月后的一天,大姨突然發起高燒來,醫生說必須轉院,母親、姨爹、表哥和我連夜用背架抬著大姨送縣醫院。在縣醫院,母親日夜守在她身邊。后來幾天,大姨突然神志不清,但醒過來又面帶笑容看著我們笑,特別是對姨爹,總是輕言輕語的。大姨在縣醫院里昏迷不醒40多天,兩個月的臥床不起,大姨的脊背處長了大片大片的褥瘡,讓人目不忍睹。終于,在一個中午,天空突然晴朗起來,醫生又叫我們把大姨送回家去。于是,姨爹用一個背架做成了擔架,把已經只會呼吸的大姨抬上去,穿過鎮里人來人往的街道,緩慢地抬回家去。行人們一個個向著擔架上的大姨望,望著大姨在擔架上與他們擦肩而過。在悲傷的籠罩中,我不知道他們都說了些什么……
最終大姨還是沒有挨過那個油菜花開得黃得刺眼、黃得揪心的季節,在一個雨橫風狂的春夜,那天夜里雨很大,就連那條人見人怕的看門狗,也受不住這份天崩地裂的驚嚇,兀自瑟縮在墻角嗚嗚地哀鳴;也就在那一夜,大姨離開了深深愛著的親人和土地……
后來,姨爹經受不住大姨死去的打擊,一年后也隨大姨而去,那一刻,我感到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我總想,對于大姨和姨爹的離去,不正是生與死的交融嗎?生與死之間究竟有多大的距離?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了什么?活著的我們多么沒有必要去追逐更多的欲望和利祿啊,到頭來總是逃不過黃土一抔、荒冢一座!
如今故鄉的清明也一定是油菜花燦爛開放了。我也不由想起了“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的句子,我想我能以明凈善良的心境健康地活著,何嘗不是對故去大姨和大姨爹最好的祭奠呢?
清明隨筆散文3
不喜歡這個日子,總是勾起我無盡的思念!
遠在天堂的父親,您也一定在把女兒想念吧。
也許是這個日子越來越近了,我總是靜靜的一個人,想念您的音容笑貌!
您和女兒心靈相通,是嗎,我的父親!
昨夜您又來到女兒的夢中,滿臉的笑容,輕輕地撫摸我的頭發,時間仿佛回到了您生前的時光,我高興地叫您,您不出聲,我搖著您的胳膊大聲喊:爸,你干嘛不理我?我是您的老姑娘!醒來,看窗前已是黯淡了的月光,被淚水打濕了的雙眼。天快亮了吧,睡意全無,就那么看著無邊的夜色,直到天亮!
父親,我想您了!
您是最疼我的。
自父親走后,我常常會夢見他,夢里的父親總是不說話,就那么笑呵呵的看著我,滿臉的.慈愛,滿眼的牽掛!
傳說人去世以后,都要喝孟婆湯的,喝下去,從此就忘了前塵過往。
父親一定是拒絕了孟婆湯的!
他怕喝了就忘了他的女兒,他怕看不到他的愛女健康幸福,他不放心,所以常常來夢中看望他的女兒是否無恙!
我的父親,我要把女兒對您的想念寫成信箋,在您的墳上點燃,我相信,天堂的您一定看得見!我要和您傾訴女兒的心事,讓您放下對不孝女的掛念!
我把信紙上的淚痕風干,一展笑顏!您可看見?
我告誡自己,以后關于您的文字,我要笑著書寫。可是淚水,還是在笑容里泛濫!
我的父親,您走了多久,女兒就痛了多久,每每想起您,又何曾淚干?
最疼我的您走了,女兒是怎樣的努力樂觀,只有我自己清楚!夕陽下,夜色里,對您的想念就會無邊的蔓延。
父親,此刻,女兒又想起您走的那一天!
您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女兒的臉上,直到閉上眼!
您突然高舉起的雙手,不肯放下,我把手遞到您的手上,您緊緊地握牢,才放下高舉的手,我知您有太多的留戀,太多的牽絆!不愿放開不孝女的手,想把最后的余溫留給我,從此后,冷了,累了,拿來取暖!
您閉上了眼,兩行清淚滑下您的臉頰,您咽下了最后一口氣!從此后,女兒就開始了心疼,開始了想念!
父親,天堂里冷不冷?
女兒對您的思念,是否能為您取暖?
父親,天堂里可有辛苦勞煩?
女兒一定好好的,這樣,您是否會展開笑顏?
父親,天堂怎樣,我不知道!人間的冷暖,女兒還在慢慢嘗遍!您放心吧,我,是您的海燕,不會放棄飛翔,不會放棄藍天。
您可聽見?
我的父親,不能再想了,今夜已是注定無眠!
清明隨筆散文4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此時故鄉已是萬物復蘇,麥子吐穗,柳樹吐芽,草長鶯飛,到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面對此情此景,我總會想起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也時常回憶起兒時的清明節……
兒時的清明節習俗豐富多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期間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也有踏青游玩的爽朗歡笑聲,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富有特色讓人難忘的節日。
在故鄉,清明節當天每家每戶都有在大門兩側插柳枝的習俗,聽娘講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辟邪,讓家家戶戶圖個吉慶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們顯得異常興奮和激動,因為家里安排采摘柳枝的任務,通常是由我與哥哥去完成的。柳樹長在離家不遠的西灣邊,下午放學后,我們便急匆匆地放下書包,如同放飛的小鳥蹦蹦跳跳,唱著不知名的歌兒來到了目的地。望著一排排舒展著嫩綠色枝條的楊柳,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蕩去,像一群身著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啟發,讓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在哥哥的慫恿下,我如同靈巧的猴子,不出三下兩下,便一溜煙竄到了柳樹杈上,開始攀折柳枝,不一會便夠了滿滿一抱,哥哥負責帶回家中,由母親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門兩側。此時,我依舊鉆在樹杈上去攀折柳枝,開始了我下一項做哨子的游戲。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能夠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壯的樹枝,最好透著青色,沒有一點疤痕,是柳樹中長得最旺盛的枝條。因為只有這樣的柳枝,做出來的哨子,聲音才會響亮耐久。當我看中一根柳枝后,迅速攀爬過去,將枝條握在手中輕輕折斷后,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扭動柳枝皮,讓皮和干脫節后,然后從大頭往下慢慢抽下……此時假若用嘴輕輕地吸一下潔白的枝干,有一種青青的、甜甜的、略帶點苦澀的'滋味。我從柳樹上下來以后,把柳皮用刀子割齊,稍微一壓,這樣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里,嗚嗚的吹著,走在大街上,被圍觀的人注視著,那份愜意,那份舒心,如同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一樣,真是幸福極了!
清明節吃雞蛋是我們那兒多年來一直不變的習俗,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兒時,清明節早上的飯是最值得期待的,因為母親要給我們煮雞蛋吃了,這對于一年里難得吃上一次雞蛋的我們來說,似乎從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開始期盼這一天了。清明這天,母親起個大早,把家中積攢多日老母雞下的雞蛋,從壇子里小心翼翼的拿出來,用清水洗干凈,放在鍋里給我們煮著吃。此時,我與姐姐哥哥趕緊從被窩里爬起來,圍攏著母親……當藍色的火苗舔著鍋底,鍋內的水早已沸騰,雞蛋散發出的香氣也隨處四溢。此時我們的口水幾乎就要流出來了……這不,雞蛋剛一出鍋,我們便每人一個拿在手里,不停地上下翻動著,還沒等到雞蛋完全冷涼,便搶先在桌子上磕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吃完早飯后,我留一只感覺皮特別硬的雞蛋,用大紅紙把雞蛋皮染紅,便拿著出去,在人群中開始炫耀,找同伴們開始參加碰雞蛋的游戲。當然碰蛋也是有學問的,因為蛋的兩頭硬,特別是最尖的那頭最硬,中間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頭來碰,再說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動出擊,這樣才會把對方的蛋碰碎幾率就大。勝利者,當然會得意洋洋,失敗者,臉上面帶沮喪,只能無奈的把碰破的雞蛋由自己解決掉了……勝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對手來“決斗”。當然,我也碰上過不厚道的小伙伴,他用家中的鵝蛋來碰我的雞蛋,當然鵝蛋一定會勝出;還有慌亂中,故意用食指骨節碰雞蛋的,當然是雞蛋要破了。但“伎倆”被識破后,都是一致被譴責的。譴責歸譴責,事情過后,我們依然還是好朋友。事后,我也曾帶著疑問和困惑多次跟問母親,詢問清明節吃雞蛋、撞雞蛋的意義,母親告訴我,這不僅是當地的一種民俗,其中還寄寓著人們對于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不解的搖了搖頭……
清明是寄托哀思之日,是人們對先烈的緬懷、對先祖的追思之時。在我們農村,掃墓的習俗都是趕在清明的前一天進行。小時候我依稀記得,父親總愛帶上我去上墳的場景。在母親的囑托下,我第一次極不情愿的尾隨在父親身后,帶上祭品,慢騰騰地來到了兩個土丘面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從遠處看樣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問。此時我靜靜地注視著父親,看著他仔細地把土包上的雜草拔干凈以后,用鐵锨漫上新土并逐一拍實,接著用磚塊壓好墳頭紙。并將帶來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兩個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專注地點燃了香火……伴隨著燃燒的黃表紙,和升起的裊裊煙霧,父親嘴里不知在小聲嘀咕著些什么。但見他表情嚴肅,氣氛凝重……看著父親一本正經的動作,不懂事的我總覺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聲。可是不知為什么,父親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也跟著蹲下,并對著土包磕了兩個響頭,“為什么呀?”我當然不樂意,再說“這是什么東西呀,又為什么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問。只見父親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接著輕輕地對我說道:“星兒,這兩個小土包里埋著你的爺爺和奶奶,他們為了咱們家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我心里頓時覺得非常難過。卻始終不明白爺爺奶奶去世后為什么會埋在這里呢?年幼的我,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后,我還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學著父親的姿勢對著墳墓拜了兩下。因為我從父親的言談舉止中看出,他的心里非常難過,我這樣做的目的或許是對父親最大的安慰吧!
記得上小學時,每年清明節學校會經常組織去烈士墓祭掃,這對我們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節一大早,我們以班為單位,列隊從學校出發。班長打著少先隊旗在前面帶路,我們則雄赳赳氣昂昂在后面跟著,大家一路高歌唱著《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隊歌,此時路兩邊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開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們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歡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為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軀,歡快的是我們走出校園可以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期間向烈士墓獻的花圈,是我們頭幾天用買來的紙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成的,花以白色為主調,間隔置以黃色和藍色的花,花的形狀有菊花、玫瑰花和細條葉狀花,這些做法至今我還記得清楚楚。每次祭掃活動都有介紹烈士的先進事跡及老師對我們的鼓勵,接著是我們學生的宣誓儀式,每只高舉過頭頂的小手下是挺得筆直的胸膛,每顆小小的心靈滿懷著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紅色接班人”,堅定了我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清明節期間,蕩秋千也是我們那里的習俗之一。作為大人和小孩都能娛樂的活動,秋千受到人們的喜愛。我清楚記得村里的秋千高七米左右,大人們可以站在踏板上蕩,也可以坐著蕩,單人蕩也可,雙人蕩也可以。對此我們只有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們站在秋千上,腿一曲一直前后擺動,衣服隨之舞動就像蝴蝶紛飛。那時因為我們個頭小,力氣也小,只能在家中讓父母找兩棵相鄰的大樹,綁上一根結實的木棍當橫梁,橫梁上放兩個結實的大鐵環,繩子中間穿上一塊木板,兩頭連在鐵環上,這樣就構成了童年時我們簡單而喜愛的秋千了。清明期間,我在姐姐的幫助下,一屁股坐好,兩手攬住繩索,便晃了起來,并一邊唱著“蕩秋千,蕩秋千,一蕩蕩過柳樹梢,摘朵白云懷中抱,送給爺爺把背。秋千秋千高高,蕩呀蕩過樹梢,樹梢點頭微笑,夸我是勇敢的寶寶。”的兒童歌謠。是啊,童年的樂趣隨著秋千的蕩漾而不斷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時節,有明媚陽光相伴,鳥語花香作陪,在這充滿生氣的季節里,大都數人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出游渴望,兒時的我們同樣也是如此,平日里,我們利用放學的時間結伴去山里或者小溪邊玩耍,那時候大自然是我們的親密玩伴,雖然大家沒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樣也挺多挺有趣。記得村子里有一條小溪淌過,我與小伙伴們放學后,挽起褲腿,常常一塊去捉螃蟹、撈蝦米。如果不去溪邊玩耍,就是在大山里游逛,當自己置身于青山懷抱中,頓覺空氣清新,鳥鳴山澗,每一處風景都那么賞心悅目。有時候,春雨過后,我與村里的小伙伴們拎著籃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筍,偶爾也會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饞。除了這些,我們還會和山間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騎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曬太陽,就能打發掉春天里一整個下午的愜意時光。等太陽下山了,就帶著曬得通紅的臉蛋,趕著牛兒回家了。當然最有趣的還是三年級那年,我跟著老師參加的踏青活動。大家背著書包,系著紅領巾,一列隊伍歡樂地走在春游的路上。隊伍在路上行進的時候,老師通常會喊班上某個歌喉好的同學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歡樂無比。到達目的地以后,大家分頭坐下,全班圍成一個圈,玩著丟紅領巾、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或者三五圍城一個小團體,大家彼此交換著各自帶的零食。現在想來那份歡樂、那份真情,那份友誼,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啊。
現在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清明節已經上升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里面不僅融合著文化元素,同時更多地的包含了經濟元素,缺少的卻是兒時的那份溫馨、純真、和諧與快樂,看來這些美好的場景溫馨的故事只能在記憶中尋找罷了……
清明隨筆散文5
清明,萬物漸醒,望著依蘭大道,山林里父母的墓地,言孝已晚。
兒時記憶里,仰視你剛強的臂膀,慈祥的容顏,寬闊的胸懷里一次一次容忍我頑皮狡黠中的漏洞。童年漸過,略懵懂你的辛苦, 日復一日你忙碌的身影,陀螺般重復著重復。
平視你時,風霜擠進肌膚,皺紋初現勵志等我長大,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從容盡孝。報答你養育之恩,為你趕制一份孝心,親手為你做一頓美食,縫一件外套。我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你會步履蹣跚的老去。當你穿上那高貴的衣衫時,你瘦弱的身體猶如躲在了豆莢中,當美食端到你面前時,寥寥無幾的牙齒已咂不出其中的味道。你那疲憊的身軀,漸漸地被癌細胞包圍、吞噬了。
你累了,不情愿的躺在床上,俯視你瘦小的身體,你安靜的像個嬰孩,等待著稀薄的流食,輕輕的拂去你嘴角的口水,你會仰臉靜候,病危中你還盡力為我著想,端詳著你細微的變化,心酸的悲憫你一輩子的艱辛,再精心呵護的報答也顯得微不足道,就算我有天大的能力,也無法償還你的養育之恩,我忘卻了人生的短暫;忘卻了生命不堪一擊的脆弱;忘卻了悔時已晚夾雜的痛苦;你在安靜祥和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守著你最后一刻的遺容——久跪哀嚎。
本想早些把對你的思念寫下,怎奈還未觸及提筆,就已淚流滿面,稀里嘩啦的“咸水”銹住了筆尖,模糊了字跡。再沒有了與你相似的人,嗔怪的'數落我,再沒有人心里無私的裝著我的個性。看見背影與你相似的人,眼神久久的停落,可這輕輕的擦碰也會痛得我淚珠斷線,默默的尾隨,卻不敢近看,愿這樣模糊的朦朧一直留在心底——你,還在。
清明節,為你燃盡紙錢。紙與火的交接處,灼痛我手指。痛會淡化我的思念,也是一種慰藉。只想離你近一些,近一些,再近一些,在火苗中尋不見你的容顏,只把對你強烈的思念藏進心里。媽,如果有來世您做我的女兒!
我哭了,只因為再也看不見你的容顏了;
我哭了,只因為再也感受不到你的溫暖了;
我哭了,只因要把對你的思念埋在心底;
我哭了... ...
清明隨筆散文6
一次,孩子問我:“爸爸,你是不是很想念老祖,我領你去看。”此話一出,把我驚出虛汗,原來孩子是說掛在堂屋的遺像。
這里的清明似乎和文明傳說的淵源無關,或許大家根本就不懂介之推之類的流傳故事,也不知道什么清明的由來,只知道清明來了,要去祭拜祖先,這樣一年兩年,直至刻印在后人心中。
看著窗外籠罩著的云層,深灰色的天空像一頂帳篷支在小城四周的山上,將小城和星空分割開來,或許傍晚小城的'山尖還會掛著一個橫切的南瓜,絲縷陽光像黃紅的瓜瓤在滾圓的瓜皮的伸展,中心那一粒黃白的瓜子,向外輸送著養分。
云和雨就像兄弟姐們一樣,有時云集雨來,有時云過雨逝。清明時節雨紛紛,沒有雨的清明似乎就像枯墳里的祖先,只有沒有腐化骨骼,躺在陰暗的角落,或許就連骨骼也腐化為泥,一堆布滿深黑色早已褪去紅色原色的墳土,等待著人們從心里想起并祭拜。
求學期間,由于離家幾千里,清明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祭拜,或者根本不用去祭拜。那時,熟悉的親人還在世,死去的祖輩,我都沒有見過,只是聽奶奶們說起過。多年后,親人相繼離世,才想起清明節一定要回去上墳,看一看那一堆埋著親人的土,是否長樹長草,是否被豬拱牛挑,是否被雨水沖刷,墳前的樹是否遮住墳向……
清明節,經濟好的人家會拉只羊去殺,家庭一般的人家幾只雞即可,或邀親朋好友前去家族墳地上墳。柳枝此時已經長出了新葉,不知為何要采摘柳枝置于墳頭?在這里,柳枝和桃枝是用來驅鬼的,難道祖先沒有變鬼的,都升天成仙了?大人也會給孩子編一定柳枝涼帽,不知是避熱氣,還是辟邪。每次吃飯,老人就會念叨:“不能用柳枝筷子夾雞肉,否則會被毒死的。”山上,也不一定會有柳枝,但還是一年一年的叮囑著。吃完飯,收拾剩菜時,老人又要高聲叮囑:“雞肉要收好,不可讓螞蟻爬過,爬過就會鬧人了。”似乎這就是,每年上墳都少不了的話。有的老人或問兒孫:“給祖先磕頭了沒有?給祖先上香了沒有?”盡責的老人會領著孩子,前去認祖墳,看墓碑認先人,要跪下磕頭,可要碰到地上,要用左手上三柱香。回想那時甚是虔誠,有時不小心還將頭磕破,褲頭磕臟。如今上墳,稍作比劃略表心意,香紙不化……多年以后,或許孩子們都不會再有上墳的場景。
上墳時,會對有的祖墳進行填土,選土要選松軟的土,那樣祖墳才會蓬松,種植高桿茅草才能更好的生長,一家人才能從祖墳得到庇佑,才能興旺發達。要修去墳周邊的樹木,不能讓墳前的樹遮住墳向,不能讓讓墳后的樹根長進墳里,不能讓左右的樹枝蓋過墳沿,樹上的雨滴會沖走墳上的土,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細節。
晚飯后,大家啟程回家。一個老人點著三柱叫魂香,叫著所有上墳的子孫名字:“說著快回家來。”并和祖先說:“趕快回去守好墳。”
清明隨筆散文7
山洼里、山丘上,野花點綴著,荒丘里、土坎上,春花迎面怒放著,北國逢春綠綺怏然,又是一個清明節……
昨日春雨濃濃綿綿地清洗著北國大地,野草、樹木、各種花木都如清晰頭腦還神似的,煥發一種向往的奇麗的精神。北國世界馬上變容了。
低著頭,看著自己的腳尖,步步邁向那個難忘的山丘深處……
手里頭,輕飄著花紙焚香,思緒漸漸陷入難忘的時光遠處……
夢幻著,寓童依戀溫熱體,慈母慈父像似剛剛過去不久時……
墓冢丘,已是和融山丘般,野草荊棘封住著時光久遠的目光……
路邊小花點著小頭,搖晃著弱體,示意著我的到來。酸棗的峰刺向天際,宣告著我的到來。山桃花滿山遍野迎著我的身影,芬香隨風飄逸著,滿山滿溝,滿丘滿冢都是清明的幽香。
蒼老的軟腿也像老爸老媽般,軟軟地跪下,點燒著心意的紙錢,徐徐欲升思念。
“老爸老媽,如今兒和你那年一樣,也蒼蒼如舊了,慢慢地也難入丘冢地,不過有能力一天,就會來看望你們一次……”我心里默默地念叨著。
歲月如梭,如今就別說當年的話題了,誰知自己也就快七十捏張了,可我老在想你們的慈祥老容,久久不忘的還是我那童年的歲月……
如今的山丘好像沒有什么變樣,那條深溝底處的雄偉獨立土柱,還是那樣的挺拔,幾十米高個,它并沒有隨著歲月而倒下,可我們老得幾乎要倒下。
山坎上的荊棘在瘋狂似的野長,一顆比一顆高,一顆比一顆粗,杜梨木的白花繁茂,照舊地引來瘋忙的蜜蜂,翅聲嗡嗡,老遠就知曉蜜蜂忙活的非凡。可如今我已經不能和蜜蜂相比了,不能再忙活了,是悠閑點,可不由自主呀。
歲月已過多載,土地、荒山、黃土、山丘、野花、野草依舊,它們好像不把百年作為一個季節,也許它們的車輪就是千年一輪吧,大地依舊那樣陳久有力。也許它們的時光和步伐還很久很久,也許它們自己的路更遠更深,我們幾代人也看不到它們的步伐新痕,也只是它的腳印后邊留下的痕跡罷了。
這個季節里,在路上遇到好多好多的熟悉面孔,各個幾乎同時在衰老蒼花,各個都在追索自己的童年夢想,老去的身影幾乎在同一時光回顧自己的春季,那是多么向往,多么貪婪的時段,人不像野草,不像山花,也不像山丘黃土,沒有它們的久勁,沒有它們那樣持恒。可人們的思念也可久久傳送。幾千年也能流傳古老的.故事,幾千年也可以接送民族的英雄。
老屋、老樹、老路都慢慢遠去,老媽、老爸、老姑、老姨、老舅、老叔都慢慢久遠,剩下的也慢慢地進入歷史長河里,只有那滾滾的浪濤的回聲。
老友、老哥、老弟還在奮斗,老同、老童、老兄、老姐都在換新顏,時代年年更新,人們也在更新……
新的向往,新的愛好,新的朋友不斷出現,新的氣氛又在涌現,熱心擁抱新的時光,融進新的時刻,也許使人們更旺盛更有心勁,慢慢地和時代同步進取,老老夕陽更年輕更有意義。
清明隨筆散文8
今年的清明節眼看要臨近了,春雪沸沸揚揚地飄了好幾天后,住宅小區侍弄花園、兼顧看守自行車的老夫婦,一直以來被孩子們喚作“花奶”和“草爺”的忙碌里,早醒的草芽兒,探頭探腦地張望著,在我驚詫又空洞的目光里,迅即掩隱了。還有幾株碧桃樹的枝梢間,也隆起小如米粒又不甚清楚的芽苞,疙里疙瘩的。有天中午,陽光和暖,我站在花園前,似乎聽見它們的絮叨,一會兒對身旁沉睡的月季,一會兒又對幾米開外“七里香”。
那些場景像是歲月的印章,抑或一段安靜的文字,還有愛,時光的利刀閃過即戛然而止。
母親和婆婆,各自忙著準備清明節的紙錢。黃燦燦的金箔紙折疊的元寶,一張一張拓印的冥紙,都在無聲地暗示清明節。
家附近一個稍大的喪葬用品店里,一摞摞一沓沓,從某地的工廠,或翻山越嶺,或輾轉數日,擠著趕著,抵達后擠擠挨挨疊放著許多上墳祭祖用品。琳瑯滿目,種類繁多,討價還價之后,在某處停留幾天或者一小會,即刻起程,奔赴最終的目的地——墳。不管中午傍晚,每次路過,目睹他們忙碌的身影,無丁點的哀思,倒是慶幸生意的紅火,有點譏諷又無比真實。
年年一樣的清明,年年不一樣的拜祭。不知那些亡靈們,是否知道我們的祭拜。而祭拜先祖,也算是清明的一種別樣情節,讓一種幽幽的釋懷得到滿足。
一直以來,我們遵從在清明節前幾天上墳祭祖的習俗。說來也怪,祭祖的祭品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扁豆芽,涼拌或是小炒皆可。
這個千百年來一直延續著的中華民族傳統與美德的習俗,即使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陰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懷,依舊那樣靜靜地在我們的生活里回放,烙印般烙在我們的心坎上,也盛開在那座有著父輩們跨進的永恒土地上……
先人的'墓地,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默默無語的田野里,望著先人的棲息地,感到時光在凝固,思想在凝固,記憶在凝固。春雷驚醒了萬物,為何不能驚醒父親?
去祭祖,是因為思念,也是因為感恩。然而,感恩與思念并不局限在清明節,只是清明節,把所有感恩和思念的情懷推向了及至!
有閏月的年份,墳上的土是不能不填的。每年,三叔或者四叔都會提著木锨侍弄墳堆。堂哥在墳地附近的土坎上挖土,讓我們背土。這一天,貫穿在春天里,也貫穿在我的生活里,像一片定格了季節的剪影,在注視里靜靜地流淌緩緩地流逝,總使我難以忘記……
印象深刻的一次,陽光還算溫暖。我們十幾個人,每三人一組,背著背簍,一字排開,由堂哥裝土,而后一個接一個,將土背到墳包上,由叔叔們負責將土勻稱地分攤開。三叔初步規定我們每人要被三背簍,說一個墳至少需要三背簍。可在背土過程中,三背簍遠遠不夠。我背土的時候,堂哥照顧我裝的不多,而我歪歪斜斜地從地頭踉蹌著背到墳前,土已經撒的所剩無幾,倒是我成了土人。即便那樣,我堅持背夠了我的三背簍土,勉強的再也不能勉強,但心里覺得踏實安穩。至于每個墳上是否有我丁點的辛苦,我無所謂。每人背了三背簍之后,繼續背。我得到赦免,無須再背,即使我硬要求著背一次,也是在妹妹弟弟們的幫助下得以完成。
我不孱弱,我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但在家人看來,我需要呵護,我必須被呵護,總處于被關照的行列。家人就是這樣的,不管你有多失敗有多優秀有多堅強,只要你是那個大家庭里的一員,你的喜怒哀樂都在他們的惦念里,盡管平時無聲無息。
墳上的土填的差不多了,我們開始點香、燒紙錢、插花、獻祭品,還要點燃一支煙,插在芨芨草的莖稈上。一炷香的飄渺里,崇敬在心底升騰;逐一獻上各自從家里帶去的祭品,為孝道描摹細節;焚幾許紙錢的瞬間里,泉涌的思念紛至沓來,連三叔都眼圈紅紅的,叩首、磕頭的禮儀中寫滿虔誠。面對土堆里深愛過我們的人或是我們深愛過的長輩們,我們今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懷念。
那暖暖的陽光,淺淺淡淡的鋪灑在我們身上,有些漫不經心,又有些專心致志,無論怎樣,黃土堆里安眠了多少年的親人們,或許為這暖暖的春光,等待了漫長的冬日。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傳承文明、對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還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對話,清明就這樣淡淡地走來了。
一樣的清明,不一樣的風俗里,懷念和感恩是那么的相似。盡管我出生的地方與父親長眠的山頭相距不到百里,然而那里的清明卻又是那樣的簡單。
我被清明牽絆著,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管是我出生的積石山下的小村莊,還是父親永久守望的山村,清明對于我是一樣重要,感恩的心和思念的情感是不容懷疑的。我的萬般哀思,從不同的方向,隨縷縷春風,涌向那一個個黃土隆起的墳堆。
愿生者更美,逝者有所歸。
清明隨筆散文9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俗話說:“谷雨難得雨,清明難得清(晴)。”我們這里的民俗一般是不在清明節這天掃墓的,因為清明節這天陰天居多。民俗認為陰天上墳,燒化的冥幣是假的,在那個世界的親人是得不到的。所以,我們兄妹習慣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給父母掃墓。
其實,清明節掃墓不過是紀念的一種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父母的恩情化作心中永久的懷念!
在50華里外的一個小村。村西頭有一片老樹林。說老樹林,是因為那片樹林已經栽種好多年了,還是五八年大躍進的時候,村里的老人們栽的,柳樹居多,楊樹很少。我小的時候,樹木雖然不怎么高大,但是卻蔥郁茂密。樹林中的草長得很高,秋雨連綿的時候草地上到處是各種各樣的蘑菇,母親常常領著我采蘑菇。那才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呢!采回來的蘑菇被母親擇干凈,晾曬風干,都收在父親做的紙笸籮中,等到過年時當作最好的菜待客。
因為沒有人好好管理,現在的老樹林,所剩的樹木已經不多,稀疏地散落在荒沙坡上,荒沙坡仿佛一個脫發的老者,滿面滄桑地站在西北風中,瑟縮著。當年栽樹的老人們,很多已經作古,父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母親就長眠在這片老樹林中!
幾株老柳樹圍成一圈,一堆黑黃的泥土高高的聳起,泥土下面,是我無盡的思念!十幾年過去了,思念就像野草的種子,被泥土埋藏得越深,生長得就越茁壯!一年一年,種子越來越多,思念越來越濃!
父母善良、勤勞、樸實、豁達,這些,我陸續在以前的文章中寫過,但是卻總覺得沒有把父母寫好。尤其是父親,在他山一樣厚重的恩情里,我無法抹去對他聰明智慧的敬佩。
我的童年是共和國最困難的日子,也是我家最困難的日子。為了把十個孩子撫養成人,父母熬盡了心血。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親除了節省,還非常注重因陋就簡、廢物利用。
在我四五歲以前,全家人必須靠吃野菜度日。夏秋時節,母親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挖野菜,稍微大一點的哥哥們放學后也要出去挖野菜。每日兩餐野菜餑餑,都是母親一個人擇菜、洗菜、燙焯、攥干、剁碎的,勞動量非常大,因為母親患有乳腺炎,胳膊用力過多就會抻著乳腺發炎,所以,為了減輕母親的勞動強度,父親制作了一種壓菜的`裝置:用木板釘了一個有底無蓋的(蓋子是活動的)箱子,底部和四周用燒紅的鐵棍烙出很多小孔,再用一個形似長條板凳狀的架子支著箱子,地下放上接水的盆子,把焯好的野菜洗凈放進去,上面蓋上活動的蓋子,蓋子上面再放上石塊等重物,不用半天時間,菜里的水分就慢慢被壓出來了。這個裝置惹得左鄰右舍的嬸子大娘都羨慕母親,嫁了一個心靈手巧、又知疼知熱的丈夫。
在老家幾十年的歲月里,還有一種特制的器皿,一直被鄰里稱道。那也是父親的發明。
父親雖然是農民,卻博學多才,是個很講究、很會生活的人。在貧窮的日子里,父親也盡最大努力讓一家人有一個整潔的環境居住。哥哥姐姐們讀過的舊書本,父親都保存下來,農閑的時候就拆開來,用米湯糊墻、糊棚,我們住的雖然是土屋,但是經過父親收拾整理,卻很干凈溫暖。等墻上和棚上糊的紙壞了、掉下來了,父親會重新糊好,并把破爛的紙片收集起來,用一口大缸泡上。
那些泡著的廢紙片,經過一兩個月的發酵,變成黏糊糊,然后,再經過父親的巧妙加工,被壓縮成各種各樣的器皿:大小不一的盆、形狀各異的箱子、高矮不同的笸籮,外面再用花紙裱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不小心掉在地上也不會像泥瓦盆那樣易碎。可以用來盛放米面、曬干的冬菜、針線、旱煙碎葉等各種干爽的東西。有時,鄉鄰們來串門,看見這些小盆小笸籮的好看實用,會愛不釋手,父親就大方地送給他們一兩件,在他們的贊揚聲中,父親收獲的不僅是發明創造的喜悅,也有幫助別人的快樂。
父母累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
父親喜歡吃甜食,但是在世的時候從未好好享受過;母親愛吃水果,晚年的時候,雖然有條件吃,卻因為牙齒不好,不能如愿。父母都喜歡喝茶,尤其喜歡滇紅茶;父母也都吸煙,他們在世的時候總是自己栽種一些旱煙,葉子很大,用香蒿捂過,味道就很特別,這大概是他們自己發明的香煙制作法吧?所以,每年清明節祭奠父母,我都要買上些父母喜歡的食品飲品,其中有一樣必不能忘記:甜姜片!記得冬天的夜里,父親有時咳嗽,就嚼上一兩片,他說,能止咳。其實,父親平時也喜歡吃,只是因為沒條件,所以,每次買來一點點,他都留著咳嗽時才吃。有時我們兄妹誰咳嗽了,父親也給我們吃一兩片。那又甜又辣的清爽感覺,我也喜歡。偶爾在夢里,我還會看見父母很高興地吃著我帶給他們的東西——我知道,那只是我的愿望:希望父母真的能收到兒女的心意!
多少年過去了,那個壓干苦菜汁水的笨重裝置早已廢棄,變成一堆燒柴,和那個遠去的苦難歲月一起被燃燒成一種永恒的記憶;而那些盛放著苦澀日子里的親情和快樂的紙器皿,也早已被各種各樣美觀精巧的塑料、陶瓷和玻璃等器皿所代替,但是父親的善良美德和勤勞智慧,卻化作我心中的一座豐碑,愈久彌高,無可替代!
村西頭那片老樹林雖然越來越稀疏,但我心中卻有一片茂密的森林,郁郁蔥蔥——因為有父母的恩情滋養著!
清明隨筆散文10
雨淅淅地下著帶來一絲傷感,不由得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
4月4日是清明節,老天在哭泣,為著死去的烈士和四川同胞們而流淚,他終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嘩嘩地流著淚她落在屋頂上,雨篷上,肩膀上,地上合成一曲交響樂,為死去的親人祈禱,祝福老天的哭泣,似乎帶動了我的悲傷。我出生的時候,外面就下著瓢潑大雨,讓人睜不開眼睛,在那個晚上,我悄然的來到這個世上。第二天,就陽光明媚,好像是在慶祝我的到來。并且,每當我過生日的時候,天空就會下起雨來,這也許是老天送給我的禮物吧!于是,我也喜歡上了她,和她相依相偎。巴金曾說過他也最喜歡雨,古代友人是借酒消愁而如今他是借雨消愁了。我和他有著同樣的愛好,每當外面下雨時,我都要沖進雨簾找中,讓她來滋潤我的全身,她緊緊的摟抱著我,用冰冷的嘴唇抹去我內心中的煩躁,她替我全身按摩,動作是那么熟練,我和她如情人一般。她不僅是我的'情人,更是一個傳信使者她為別人牽線搭橋,讓一對對情侶踏上這橋,去訴說他們之前的愛戀情仇。雨之歌在紀伯倫的筆下,具有了強烈的個人色彩: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是的!她時刻都變幻著各種角色。在大自然界中,她意味著一個循環,她滋潤生命,傳遞著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這也正如愛情在人類世界中意味著一個循環,它也是從感情的建立開始,成熟于彼此之間的了解與理解,最終獲得心有靈犀的默契,這是愉快而又幸福的感覺愛她吧,愛上她后,你會知道世間的美好雨還在下著,傷感依舊...
清明隨筆散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親愛的媽媽,你知道我們老家沒有清明上墳的習慣,但在20xx年的這個節令,在老家處理完您的喪事回到家里,當我遇到難處理的事想問問媽媽時,才發現您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卻在每年都會發酵 ,我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來調整自己走出悲傷,卻在五年后的今天仍然會熱淚盈眶……親愛的媽媽,您知道嗎?由于女兒的任性,在您離開我后我才真正讀懂了您。女兒那個悔呀!現在我只能對著這一方空間自說自話,對著你們兩位的照片回憶我們家曾經的幸福……親愛的媽媽,請您原諒女兒的任性:我以為看到您身體不好仍然勤勞不輟時發脾氣是愛您,但我現在明白了,孝順中的順字有著更深刻的含義;我以為我忙碌著工作孩子病重的父親沒有時間陪您讓您自己出去找人說話您不出去時我會發急是替您著想,可是我現在明白了您能留在家里看著我們說說笑笑是最大的滿足;我以為等送走了病重的.父親我們兄弟姐妹們還有充足的時間陪你多出遠門去看看你想到的地方還有的是機會,但當父親去世后你的健康堤壩也轟然倒塌時我明白了,盡孝心是最不能等的;我以為將你們二老接到我家居住為你們養老就算是盡了報答你們當初養育之恩的心了,但在你們百年之后我才明白兒女們怎么做都還不上父母曾經的付出;我以為我的媽媽還很年輕能活到85歲,但我后來才知道您因父親的重病帶給我們麻煩是硬撐著不想給兒女們再增加負擔;我以為我了解了媽媽的一切,可當您真正離我遠去,我卻發現我甚至沒問過您年輕時曾有過的理想……每每想起這些,我的心就一陣陣發痛,盡管您對很多人說有我這個女兒是您的福氣,但我卻知道,您有許多心愿我們都沒來得及幫您做到,這是孩子們最大的不孝啊!
親愛的媽媽,很多時候我都會想起您:遇到困難時我會想您如何獨自支撐家庭走過坎坷不凡的一生;遇到棘手問題難以處置時會想您給我們的人生教誨;遇到家人或者兄弟姊妹們有矛盾時會想您對家人和孩子們的大愛;遇到情緒低落時會想您的聰明能干和樂觀;遇到老年人需要幫助時仿佛看到您就在我眼前……親愛的媽媽,盡管老家在清明節不上墳,盡管您秉承著您一貫的作為輕易不來打攪我們連夢里都難和您見一面,但在我內心深處永遠為您樹立著一塊豐碑,每年的清明時節,那壇拌了痛苦釀造的陳酒會發酵成越來越醇厚的思念,而您的德行,會在這思念中延續到永遠!
清明隨筆散文12
清明又如期而至,今年清明節思念卻不似往年般那么沉重,反而是反觀,是懺悔,懺悔去年的清明,自己曾在你面前許諾過的事情,一年來沒做過幾件,也沒時刻記心上。
話說出口的那一刻,很像自己已經得到釋懷,然而那一刻之后,仿佛重復著記憶的三分鐘熱度,一直到,今年清明,又將你的面容想起,又將你的稱呼念起,又把自己的心提起,久久不愿放手。
我們都在共同的世界里,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然后在生命綻放的最后,回歸到每一個靈魂最初的時態,不再記得過往,不再記得擁抱執念的往昔。
夜晚經過美夢,夢里有你,還有那早已老去的童年,沉淀在時光里的那些笑顏。夢里,開心歡喜,醒來,淚濕半枕。夢在回憶中漸漸破碎,淚水也在眼角留下痕跡,思念化作水是咸的,懺悔融入心是苦的。
我沒有很乖,我在你們想象不到的地方放縱,我也不是你們眼中的'乖乖女,我也在你們看不到的地方,啃著辣條,吮著色素。我懷念那些年,你們等著我放學回家吃飯的時光,周末我興致勃勃地拉著你們去街頭散步的時光,還有,我在你床榻前說著我高中一周軍訓辛苦的時光,偏偏,我忽略掉你在病痛面前難受的樣子,也忘記了那年在你墳頭哭泣的邋遢模樣,在平凡的流年里逐漸淡忘了那時在那座山頭里,訴說的一個又一個諾言。
泛黃的小本子里寫滿了一樁樁一件件我想要做的事,我不止一遍遍的幻想過你看到我成功時的畫面,欣喜又滿意。可是泛黃的時光卻寫滿了所有的哀愁,還有數不盡的躲在紙張背后里的遺忘,遺憾也懊惱。
清明是思念的節日,今年有點不一樣,我的清明是用來懺悔,我在夢里突然再見你,恍如隔世。
陰郁了太久,當我重新拾起舊日陽光,恍如烈日般灼熱,可是記憶里卻知道,那其實是春日里的暖陽,像你的笑容一樣溫暖,也像你的為人一般讓人依賴。
清明雨上,思念漫天輕揚,懺悔滿世間灑落。
清明隨筆散文13
今年清明節回故鄉給爸爸上墳,在點燃紙錢的瞬間,望著火苗映著綠茵茵的麥苗,忽然想起父親已經逝世整整15年了。從而立之年至今,有著許許多多的酸甜苦辣咸。
上午,祭祀完先祖、爺爺、奶奶、伯父,回到家里后,看著后院地里長勢喜人嫩嫩的韭菜,忽然想起年邁的母親,忽然想到與媽媽吃頓餃子。一個電話,半個小時后,母親過來了。吃著煮熟的餃子,看著母親露出的笑容,內心感到一絲絲安慰。溫馨的感覺,從窗外濛濛細雨的絲絲聲音中飄進屋內。這些年,母親很辛苦,也很知足。辛苦,源于生活的無奈和命運的無情。知足,想來是自己還精精神神,健健康康的活著。抑或是對生活已經看淡,對人生已經看透,對幸福已經理解,對苦難已經戰勝。爸爸走了這么多年,媽媽一個人活著,的確很苦。除了精神層面,更重要的現實生活的壓力和無奈。這么些年,我也是東奔西跑,顛沛流離,命運不濟,始終有一種漂泊的感覺。夜深,喧囂的都市漸漸靜下來。窗外,只有匆匆忙忙的車輪聲音在疲勞的嘶鳴。活著,就要面對這樣那樣的事情。無論我們走多遠,唯一牽掛我們的還是媽媽。清明節,上午還是艷陽天,吃飯時就變了臉,陰郁了一陣子,就淅淅瀝瀝的下雨了。院子花園里的棕櫚樹、銀杏樹、竹子、臘梅、琵琶、荷蘭牡丹、仙人掌、木瓜沐浴著,分享著喜雨的滋潤。小狗花花跑前跑后,搖著尾巴顯得非常開心。近年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夠回到老家住的時間漸漸少了,大約只有一個月的時間,這個院子和屋子多多少少有些寂寞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回到故鄉的感覺,蘊含了許多憂傷和漫無天際的惆悵。兒時的許多記憶自然而然勾起往事的眷戀。泥土的氣息,槐花的芬芳,榆錢的滋味,柳笛的.聲音,渭水的潺潺,桃花的嬌艷,燕子的輕靈,媽媽麥飯的清香,老牛的叫聲,這些記憶都會瞬間浮現眼簾。
徜徉在清明節的日子,手機沒電了,也懶得充電,懶得打開,懶得思考都市的節奏。沒有文化的生活,沒有朋友的時間,沒有違心的空間,歲月變得寧靜和恬淡、安逸許多。許多人,在工作、生活的過程中,希望別人關注自己,期望他人贊美自己,需要社會認可自己,往往幾乎瘋狂和變態的說話和做事。其實,很無聊和單調。活著,就是追求一種本真。圈子里的吹捧,只能是一時的精神快感和愉悅。圈子里的恭維,只能是蜻蜓點水的愉悅。大道至簡,大道至靜,大道至淡,大道至善。清明節,是一扇窗戶,看到了大自然的亭亭玉立和舒舒服服。是一把雨傘,聆聽到春雨的絲絲柔情,感受到時光的點點滴滴溫馨。是一棵大樹,感悟到櫛風沐雨的過程是莊嚴的幸福。是一個風車,轉動著歲月不經意的微笑和坦然。是一只風箏,時時刻刻牽動著眷戀故土的神經。是一條小河,流淌著夢中散發著青草和露水味道的夢幻。是一葉小舟,承載著孜孜不舍夢的追求。
這片土地,曾經是爺爺用耕耘茶館的收獲,購買的一部分田產。解放后,土改時這片土地就不再是爺爺的領地。江山易主,土地充公。站立在綠瑩瑩的麥田里,品嘗著清明的味道,感到很幸福和愜意。
清明隨筆散文14
“節近清明,一池春綠蛙催雨。”如果撇開上墳祭祖的習俗不講,清明節是一個飽含詩意的節日。《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藤蔓綠了柵欄,四溢的芬芳彌漫空中,令人心曠神怡。
北宋有《清明上河圖》傳世,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其實,清明不僅是一幅民俗畫,更是一幅山水畫。在一個人的不同時期,清明節的色彩是不同的,從年少時的色彩斑斕,逐漸變色,變得有些灰暗,從暖色調轉變成了冷色調。當人到中年,有的親人會不幸離自己而去。因而當清明臨近,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便越來越深,就像清明的'雨總如約而至,那么冰冷那么潮濕。
年少時,成長在親人的關心、愛護之下,衣食無憂,對世界的認識都停留在美好的層面。那時的清明草兒很青,花兒很香,天空很藍,云淡風輕。大人手里的紙錢、祭品,墳前升起的縷縷青煙,在自己這里沒有絲毫哀傷的意味,那時候的自己不諳世事。少不更事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你不知道的真相永遠不會傷害你,不會讓你心痛。
生命的年輪在原本空白的認知上打上了印記,漸漸地,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錯,什么是對。當歲月的滄桑撕破了懵懂的外衣,痛覺神經開始蘇醒。在人生的道路上,辣苦甜酸輪番向自己襲來,全然不管你是否已經準備好。看著自己從小長大的親人會老去,再后來有的親人會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任憑眼淚在你的臉頰肆虐。當人沉溺于悲傷而無法自拔時,看什么都是灰色的,一切事物的色彩都被剝離,這個時期的清明節自然是灰色的。
而當人從稚嫩走向成熟,看世界的眼光才趨于平衡和真實。他會看到清明時節的爛漫,也會體味清明時追憶往事的痛楚。他用誠摯的心去準備祭品,到先人墳前掃墓,遙寄哀思。清明的雨營造出了恰當的哀思氛圍,為煙雨清明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年齡段的清明是青色的,是景物的綠色和心情的藍色調和之后的色彩。
其實,清明應該是屬于暖色系的,因為清明是個飽蘸親情的節氣,是提醒人們不要數典忘祖的節,一個“情”字便可詮釋清明的真諦!
清明隨筆散文15
春色微寒,草木吐青,轉眼又近清明時。
清明二字,曾經于我而言,沒有太多的感懷,但自父親走后,每近這個時節,內心難免惆悵萬千。父親病重時落寞而凄寂的身影總是會不時浮現于腦海,莫名地,一股針扎般的酸痛感就會如游絲般的盤踞在心房。
父親離開我們已有三年多了,期間從未以只言片語去提筆悼念父親。不去提筆,不是因為不想念,而是太怕觸及內心深處那根一觸即發的弦,讓哀傷遍野。
父親咽氣那天,正值初冬,落葉紛飛,寒氣襲來,四野有些蕭瑟。
立于床邊,望著呼吸已近衰竭的父親,我們都束手無策,更感茫然,像個溺水的孩子,只能絕望地等候死神的宣判。
母親說,你爸爸快要走了,你快去學校叫回萱萱和詩豪,讓他們見最后一面。
淚流滿面地拉著女兒和侄子的手,奔進父親臥房時,母親、二姐、哥哥他們都已悲痛地跪倒在父親床位前,凄凄哀嚎聲淹沒了父親痛楚不堪的喘氣聲。
屋子里到處充斥著生命將息的腐氣。
生命的凋零,有時真的就像被寒風猛烈刮下的樹葉,一眨眼功夫,就氣息臨絕。除了困難急促的喘氣,父親已經無法用任何言語和神情與我們告別了。
也許,父親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一刻會來得那么快,快得如天空掠過的一道閃電,怎么突然間,自己就一動不動,不能言語了。
20xx年的秋天,父親的動作莫名變得有些僵硬和遲緩了,在縣里幾家醫院檢查了數次,終不明就理。為了查明病因,母親和哥哥陪著父親去南昌檢查身體。那天,父親做了胃牽引手術檢查,對于年近七十歲的父親來說,做這種檢查很是痛苦和危險,但父親還是聽從了母親的勸導,咬牙堅強地做完了這項檢查。
母親說,父親做這項檢查時,心中是捏了一把冷汗的,好在檢查中沒出意外,隨后便開始一心等待檢查結果。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一場突出其來的噩耗會連夜襲來,打亂了所有人的步調。
大姐下鄉回單位值班的途中被一輛飛來的小面包車撞飛在地。當她被好心人士送往醫院時,醫生說,已經晚了,你們家屬還是早點準備后事吧。
這聲音就像從地獄里傳來,讓我們從頭涼到了腳,我們僵在那里一動不動,冰冷的日光燈下,全是刺眼的白……
二姐夫忍著心中的劇痛,理智地說,得通知你母親和她兒子回來,操辦你大姐的喪事。
二姐夫這句話,就像重錐敲在了我們所有人的腦門上,盡管痛徹心骨,卻讓我們清醒過來,心里再傷痛卻也不能讓大姐暴尸在外。
撥打了愛人的電話,哽咽著告訴了他家里發生的這一噩耗,并叫他連夜將我母親和外甥接回永豐,并囑咐他切莫告訴父親,大姐的真實情況,只說還在搶救中,并讓父親和哥哥留在南昌等待檢查結果。父親身體弱,又剛做了檢查,我們不想讓他再承受這樣沉重的打擊。
當我淚流滿面地訴說完這一切時,時間已近深夜十二點。
半個小時后,哥哥撥來電話說,他們一行人將全部返程回來,不等檢查結果了。
怎么辦,父親也要回來?
二姐夫說,也罷,自己的女兒出殯前,總得讓他見上最后一面。
可是父親剛做完檢查,身體已很虛弱,又怎能經受得住這么沉重的打擊?母親年歲也已大,女兒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塊肉,白發送黑發,叫她一時怎么承受。我們一定要給他們一個緩沖期,瞞住他們說是在搶救。盡管知道大姐依靠呼吸機維持脈搏跳動,這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安慰,但好歹勝過撫摸一具冰冷的軀體。
所有在場的親人商定,在父母趕到醫院前,我們全部要忍住悲傷,不允再掉眼淚,否則瞞不住精明的父母。
凌晨三點半,父親在哥哥的摻扶下與母親、外甥、愛人跌跌撞撞地奔進了急救室。我們惶恐地迎上去,裝出要保持安靜的神情,勸說道,爸、媽,別著急,醫生正在積極搶救。
是的,醫生在測血脈,在翻眼皮,在換藥血,但我們卻知道,這一切都是假象……
我們沒有讓父親太靠近手術臺,只是讓他在幾米開外看了一眼,便勸父親先行回去休息,不要影響醫生工作。實在困乏的父親見我們語調說得較為輕松,也怕自己的聲響真會擾了醫生工作,便在愛人和哥哥的護送下,回往了家里。
而母親不管我們怎么勸說,就是不肯離開急救室一步,待父親走后。母親抑制不住地去查看大姐的瞳孔,并撫摸大姐的腳板,突然間,就放聲地嚎啕大哭起來……
灰蒙的瞳孔,冰涼的腳底,這一事實,怎么也騙不了精明的母親。大姐腳上穿的襪子早已擦得破爛不堪,手掌、肘關節,各處都是擦傷、裂開的瘀腫血塊,面目凄慘,讓人心酸。
母親悲愴的哭泣,引得所有人又嚎啕大哭起來......
大姐是多么痛苦不甘地離別這個世界,但她的親人都沒有聆聽到她最后的聲音。
那一夜,我們一宿未眠,都只顧著悲傷,卻忘記了還有父親在漆黑的夜色下孤零零的惶恐等待……
天空破曉,當我攙扶著雙眼浮腫的母親,踩著晨露的濕氣,回家添衣時,灰暗的屋子里,卻見父親端坐在大廳的椅子上,孑然孤寂。見了我們進來,他滿心期待地探出身子,急切問道:“情況怎么樣了?”
母親抬頭,一臉悲戚:“還能有用嗎?”寒冷的聲調,讓空氣瞬間凝固。
父親怔坐在那,剎那間就失去了表情。
幾天后,父親對我說,你媽媽這句話就像一把尖刀扎在我的心門上,讓人無以招架。雖然,我回到家里,但心里卻一直在盼著消息呀,聽你們說在搶救,我是滿懷希望的呀,我呆在家里,何曾合過一眼?
父親的話,讓我的淚水差點又噴涌而出。
大姐搶救無效的消息,讓父親的精神全然坍塌。
我常想,如果上天不帶走大姐,父親是否不會那么著急地離開我們?
那時,父親自理能力急驟下降,必須有人攙扶才可走動,坐在椅子上和躺在床上也需要人來相扶。南昌醫院也發來通知,告知父親是肺癌中期,考慮年紀偏大,以中藥調理為主。但我們那段時間一直忙著大姐案子和喪事辦理等繁雜瑣事,幾乎忽視了父親的感受。我也無從知道,父親那段時間是怎樣打發那一天天難熬的日子。
大姐的案子是在大姐遺體送往殯儀館火化那天才告破的。那天,天空下著蒙蒙的細雨,父親因身體之故無法參加自己女兒的出殯,只是一個人在家默默流眼淚。每次我們出門,丟在身后的一定是他落寞、孤獨的身影。
當大姐的喪事告一段落時,我們才發覺,父親的生命猛然間就拐入了不可回天的衰竭,攙扶著他行走時,感覺他的動作已是十分的笨拙和緩慢,像是戴上了沉重的鐐銬,只能以一寸一寸的細碎步子,艱難地移動著僵硬的雙腿。他的神情開始變得木然,他的目光總是透著一種冰冷的寒,哪怕是面對他曾經疼愛的兒女。
苦不堪言的疼痛如蚯蚓似的開始四處鉆入父親的肌骨,侵蝕著他的每一根神經。父親的面容也在日漸消瘦,由最初的淡黃色繼而轉為黃褐色。晝夜不停的咳嗽,日趨漸緊的呼吸,已讓父親甚少言語,除了一日三餐的機械吞咽,就是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滴嗒滴嗒,聽著秒針的聲音,從白天坐到夜里,又從夜里坐到白天。偶爾盯著某個物體時,目光就像放飛的輕氣球會有所飄移,隨后又一動不動地死死盯著......
自行走不便后,父親臥房已由原來二樓的西北方向的房間搬到了一樓的東北方向的房間。周邊高聳的樓房終年遮住了四處彌漫的陽光,讓屋內顯得更加陰濕潮重。父親雖然穿著幾重厚厚的棉衣,手腳卻依然不見溫暖。偶爾,陽光燦爛,氣溫有所上揚時,我們就會扶著父親坐在屋檐下去曬曬太陽,幫他揉揉四處泛疼的肩胛和脊背。父親的神情,常會引來路人的關注和側視,一些原來時常見過父親在公園里散步的鄰里會好奇相問:“老劉這是怎么了?前陣子,不都見他好好的,還常見他在公園里行走嗎?怎么一會子就變得今天這樣子了?”
外人自不能明白父親所承受的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疼痛。精神上的徹底坍塌,導致病魔像狂風掃落葉一樣襲卷了父親元氣不足的肉身。艷陽下,望著談笑風聲的矯健路人,聽著來來往往的汽笛喧囂。他的目光偶然也會流露出對生命的一絲眷念,但更多的卻是無可奈何。任何藥物,都已無法阻擋父親身體的枯萎。多數情況下,呆在父親身邊,多是我們在說,父親只是默默聽著,我們無法洞悉他心中所慮所想,只是偶爾聽到他漏出一兩句這里痛,那里痛。
父親的沉默寡言,讓母親很是擔心。靜處下來,母親便會相問,你還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還有什么話語想交代我們。但父親只是搖頭,問得緊了,也就是嘟嚷一句,沒有什么話要交代了,這讓母親有些失望。也許母親是想聽聽父親的一些傾吐,但對于心思向來不喜外揚的父親而言,又怎會在萬念俱灰時作一番情深意切的表達呢。
那時,我們一直以為父親可能感知時日不長,所以,面對紅塵,萬事倦怠。一日下鄉時,聽得母親打電話告訴我,你父親今天念叨你去哪兒了?并問怎么沒見你的身影?可能前陣子你常幫他推拿、按摩,讓他心里有了一絲依賴了。我聽了,心里是又暖又酸,暖的是父親心中原是有我們的,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酸的'是父親需要我時,我卻不能陪伴在他身邊。
父親后來連起身、穿衣都無比困難了,他拒絕再出門曬太陽。除了飲食,終日便是躺臥在床上。
父親離世的前一天,我與母親輪流看守。母親守到了深夜十二點,我從十二點開始看守病床上的父親。父親的房間連日照著燈光。泛黃的燈光映照著父親越來越困苦艱難的呼吸,他張著嘴,進氣聲一聲比一聲緊,一聲比一聲急促。面容近似一具張嘴呼吸的臘像。
夜里,寒氣逼人,四野俱寂,唯有父親的房間在閃爍著孤零零的燈光。偶爾靠近父親床邊,握著他的手,拿起或放下,已引不起他任何回應,輕聲叫喚一聲爸,也沒見他有多少神情流露,只是依稀可見有微微的眼淚打濕在眼瞼深處......
次天的午后,陽光半隱,云色如靄。父親在一聲劃破天際的哀吼聲中崩然離去。這也是我第一次目睹至親在眼皮下耗盡了生命最后一縷氣息。父親離世的情景,像一組千年不化的浮雕,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腦海里。
父親走后,幫著母親整理父親的遺物,發現衣柜里的不少衣裳齊整如新。母親說,你們這些年買的衣服,他基本都沒穿,他穿來穿去還是喜歡以前的中山裝和舊棉襖。父親健在時,衣著較為寒磣,盡管給他添置了一些新衣,但多半被他壓在箱底。平日里穿的,總是那幾件被歲月磨皺了灰白舊衫,我們勸他穿好一些時,他也總是反駁我們,這衣裳哪里不好,哪里就不能穿了呀。對于我們給他添置的新衣,他也時常埋怨,亂花了錢。
父親的喪事辦完后,家里顯得極為冷清。進門,我們再也聽不到父親的“咳咳咳”咳嗽聲,抬眼望見的只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瓷板畫像。母親時常獨自垂淚,偶爾抬眼望見父親畫像時,會說,照相那會,正是你父親食量最好,身體發福時,哪知,才多長功夫,就說走就走了呢。
怕母親悶在家里黯然神傷,有時間,便會挽著她的胳膊上街閑逛,一條街,一條街,任由時光隨意晃蕩。自大姐和父親在一個月里先后離去,母親心境有了一種大悲大痛大哀后的平靜,她開始講述著父親生前的一些故事,有我熟悉的,也有我陌生的。
母親說,你父親年輕時也曾激情熱血過,少有落腳在屋,不沾家務活,不是跟著這幫人這里竄就是跟著那幫人那里竄。那時正值十年動蕩期,社會上分為幾派,爭鋒相對,互相打斗。這種紛亂的現象也波及到了林場。母親剛產下幼兒,不喜歸入任何派別,堅決置身事外,更不許父親卷入其中。但父親是文化人,能寫會畫,又是當時場里唯一的高中生,便總有一波又一波的人馬前來家里蠱惑、游說。父親終沒能聽從母親的勸導,也抵擋不住熱血沸騰的誘惑,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其中。后來,動蕩結束,父親反反復復寫了近一尺厚的交代材料才過了關。母親說,當時那幾個幫派的頭頭子被殺頭的殺頭,判刑的判刑,因你父親只是幫襯著寫些文字,并沒有卷入實質性的爭斗,才幸免一難。我無從知曉,當時林場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云譎波詭的爭斗,父親又歷經了怎樣跌蕩起伏的歲月。只可惜了那一尺厚的交代材料在搬家時燒成了灰燼,我已無法從中窺見一二。母親說,自此后,你父親如霜打的茄子,失去了往日的神采,變得謹小慎微,變得怕事膽怯,他開始窩居在家,安心帶小孩,做家務。
或許是年輕時能夠幸免于難,讓父親失去了向上攀巖的凌云壯志,自懂事起,我所認識的父親很是忠厚本分,剛直、正派,從沒有什么宏偉遠大的目標,只是安安份份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他當過會計,分廠的副廠長等,多是主抓單位業務,也是我們所戲言的“軍師”。在我年幼時,時常能見職位高于父親的單位領導,三顧寒舍來請教于父親。母親工作上需要撰寫的各類先進事跡材料也多半是由父親主筆、潤色,拉框架。母親常說,比你父親學歷低的諸多同事,后來都混得風生水起,唯你父親老實如牛,年年在原地上踏步。
母親希望父親能如其他八面玲瓏的男人那樣,加官進爵,也好讓全家臉面生光,但父親耿直老實的稟性難以更改,更無旭日東升之榮耀,始終甘為他人做“嫁衣”。為此,父親沒少受母親的數落。許是遺傳之故,父親膝下的四個兒女,也沒有一個生得口齒靈俐,巧言如簧。其中兩個女兒還如父親一樣,年少時都嗜書如命,愛捧著母親眼里沒有一點實效的“光明經”,打發蔥蘢而漫長的歲月。
父親過于安守本份的老實個性雖然不招母親待見,但卻為外婆所欣喜。聽母親講,當年,外婆就是看中了父親高中學歷與老實性格,便作主將自己十里八村都有名的能干長女許配給了父親。外婆原以為,這是為女兒謀得了一個好姻緣,然而婚姻能否美滿,又豈是人好二字可包羅。沒有相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志趣愛好,夫妻哪能有長久的愉悅相伴。父親和母親志趣、性格皆南轅北轍,不在同一道上。父親喜歡看書,母親喜歡閑聊;父親平素寡言少語,母親恨不能用大嗓門塞滿整座屋子。在我印象中,家里常年埋藏著一點即著的火藥。或因為父親喝多了酒,或因為打碎了幾個碗,或動作遲緩了些,諸多擰不清的家庭瑣事,都可以點爆一場曠日持續的家庭戰火。愛情對他們來說,就像天邊的神話,一個沉浸于書中探尋,一個只能望月長嘆。但盡管如此,我們兄弟姐妹四人,硬是一個接一個的從“烽煙戰火”里爬到了人世間。據母親透露,在過世的大姐手上,還夭折了一個年僅數月的兄長。
許是父親少言,每次見了他們吵架,我總是甚為同情,不忍見父親常年隱忍,便會斗膽為父親幫襯幾句。母親有很強的語言組織能力,這是父親閱讀再多書籍也無法企及的。在爭執中,父親沉悶的解說詞時常淹沒在母親高亢的聲調里。只要一開腔,母親就能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倒出嫁給父親后所承受的滿肚辛酸和委屈。年輕時不理家務,婆家隔三差五派人上門催賬問錢,如牛馬似的累死累活卻享受不了自己男人的噓寒問暖......
父親雖然也會在嘴上抗辯幾句,但他心里卻是知曉母親內心的苦楚,所以私下里,父親常說,你母親確實很辛苦,家里大小事宜基本都是她在打理,所以我就不去逞口舌之利,多數是遷讓著你母親,她要說,就讓她說。父親的大度,讓我更是心生敬重。
年少不更事時,我與生性要強的母親時不時就會東風吹、戰鼓擂,但與父親卻從未有過一絲不愉快的沖撞。父親對自己的兒女很有耐心,極少打罵,偶爾我們做錯了事,也是耐心細致的勸導一番,從不用獠牙般的語言訓斥我們。這也使得兒時,我與父親更為親近。
工作之余,回到家,父親時常要抱起我們,講一講他那段風干在歲月里的辛酸往事。父親聽力不好,并非天生,而是患中耳炎時救治不當所致。父親原本是高中班主任老師最為看中的一名學生,一直被當作可塑之材來培育。然而,誰也未曾料想到,高考前一次體檢,卻將父親推入了萬丈深淵。父親怎么也沒想到,患中耳炎時,長輩的那次不慎處理,會成為一把鋒利的剪刀,剪去了父親欲以翱翔的翅膀。我不知道父親是怎樣度過了那段痛不欲生的日子。只知道很長一段時間,父親就像一條活死魚一樣,奄奄一息地掙扎在岸上。他甚至想過吊頸,想過跳江,來了卻黯淡無光的人生。我常想,如果父親聽力沒有問題,或許就能考入大學,那時,他所迎娶的妻子也許就不會是我的母親,就不會有我們幾個兒女的相繼出世。所以說,人生的一道坎,就是命里的一道安排。
父親說,你母親只道我是高中生,在場里有文化,但她豈知一位聽力有疾者內心所隱居的自卑。父親年紀越大后,聽力也急驟下降,與之交流,時不時要爆大嗓門,不解者,還以為我們對父親不恭不敬不孝。后來,我們撥電話至家里,都是找母親說話,父親聽見電話鈴音如避蟒蛇,竟現慌張,急呼母親。父親變得更加寡言了。我們不再聊金庸、古龍、梁羽生了,也不再聊那些武功卓群、氣宇不凡的江湖人物了。那些刀光劍影的傳奇,那些淵源悠長的歷史,都隨著父親的衰老,一并遠去。一本小說拿回家里,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蜂擁爭搶了。一家人圍桌暢聊時,父親鮮有插話,只是一個人默默地扒著飯菜,聽著我們歡聲笑語,偶爾會用茫然無措的目光掠過我們的臉龐。
歲月不知不覺催白了父親兩鬢青絲,催開了他膝下的幾朵蓓蕾。看著我們成家、立業,父親的眼里流露出欣慰。尤其是看著三個女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先后跳出了林場的院門,父親更是如飲甘泉。父親一直甚為欽佩宋氏三姐妹,在父親心里,總是不知不覺把我們姐妹仨比作宋氏三姐妹。老大端莊持重,老二靈婉秀麗,小女才兼文雅。其實,我們都自知,宋氏三姐妹甩我們何止幾條街。但在父親眼里,我們卻是極好的。
處女作出版上市時,愛人微有不悅,父親從母親嘴里得知其心思時,頗為不解,背后與母親振振有詞道,寫小說有啥不好,多文雅的一項事業。父親向人提起我時,眼里也滿是光亮。父親很是喜歡女兒筆下塑造的幾位主人公,不經意也會陷入劇情中難以自拔。父親感嘆道,如果你的小說能夠搬上熒屏,那該多好。
父親走了三年多,我也未能將那個遙遠的夢想化作現實。但父親的鼓勵之言卻時常縈繞在耳,催我不怠。
父親葬在老家的荒山上,那個四野還算平整的稀疏林地里。父親的墳冢與一面池水相對映。有時,可見到一兩只小鳥從林子里竄出,用翅膀沾著水珠子,飛往更遠的叢林。
每年清明,前往父親的墳前祭拜,竟有時光飛逝,往事如煙之感。我再也不是那個攀爬在父親大腿上的小馬駒,父親也不再能牽著我的手,走在灑滿陽光的小道上。父親的音容笑貌成為了一道遠逝的風景。
野花開在了荒坡上,蜜蜂落在了花蕊間。一年過去了,周邊的青苔和芨芨草又該悄悄爬上了父親的墳冢吧......
【清明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清明的散文隨筆11-09
清明散文隨筆11-22
中秋初中隨筆散文10-21
冬雨散文隨筆02-11
心情散文隨筆11-04
父親的散文隨筆11-03
夏天散文隨筆11-04
意境散文的散文隨筆(精選18篇)09-14
清明作文隨筆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