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1
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但是詩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毀滅》)以求得“段落的滿足”。全詩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
《匆匆》是詩人的感興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動自己情緒的俄然激發,詩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現出來。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現,詩人的筆使它們形象完整,使空靈的烏有,得著它的居處,并有名兒可喚。”(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詩人把空靈的時間,抽象的觀念,通過現象來表示,而隨著詩人情緒的線索,去選擇、捕捉那鮮明的形象。詩人的情緒隨著時間從無形到有形,從隱現到明晰的一組不斷變化的畫面而呈現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詩人幾筆勾勒一個淡淡的畫面。作者不在于描繪春景的實感,而在于把讀者帶入畫面,接受種情緒的感染,同時又作形象的暗示:這畫面里現出的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由此詩人追尋自己日子的行蹤。可是“我”的日子卻“一去不復返”,看不見,摸不著,是被人“偷了”還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陳代謝的跡象和自己無形的日子相對照,在一連串疑問句中透出詩人悵然若失的情緒。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極度的夸張,和喻成大海的時間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沒有聲音,沒有影子”的特點。實際上,這里有自己日子的蹤跡,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聲音。詩人竭力從視覺和聽覺上去感受它,搜尋過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卻悄無聲息的“溜去”了。時間之無情,生命之短暫,使詩人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時間是怎樣的“匆匆”呢?詩人并沒有作抽象的議論,他把自己的感覺,潛在的意識通過形象表現出來,“把觸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那里”,尋那“新鮮的東西”。(朱自清《詩與感覺》)因此,空靈的時間被形象化了,習已為常的生活畫面里透出詩人“獨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步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太陽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邁動腳步來了,悄悄地從詩人的身邊走過,隨著太陽的“挪移”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了”。接著,詩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時間飛逝的流。吃飯、洗手、默思,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詩人卻敏銳地看到時間的流過。當他企圖挽留時,它又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悄聲地“溜走”,急速地“閃過”了,時間步伐的節奏越來越快。詩人用活潑的文字,描寫出時間的形象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給人一個活生活的感覺,我們聽到了時間輕俏、活潑的腳步聲,也聽到了詩人心靈的顫動。
在時間的匆匆里,詩人徘徊,深思而又執拗地追求著。黑暗的現實和自己的熱情相抵觸,時間的匆匆和自己的無為相對照,使詩人更清楚地看到:“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如果說第三節還是以作者一天的具體感受來反映時間的流逝,以個別來反映一般的話,在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各種影象凝聚在一個點上,使時間流逝的情況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藍色、乳白色的;有動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詩人看到了,觸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追尋自己生命的“游絲般的痕跡”。
詩人隨著情緒的飛動,緣情造境,把空靈的時間形象化,又加之一連串抒情的疑問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靈的自我斗爭,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執著追求。在樸素平淡中透出濃烈的抒情氣氛。
詩歌具有音樂美的素質。格律詩靠格律和韻來體現它的音樂性,自由詩也用分行和韻來保持它的節奏感。散文詩拋棄了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樂美,從詩人的內在的情緒的漲落和語言的節奏的有機統一中自然地流露出來。亨特認為:“雖是散文,有時也顯出節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義上的類型,而取得了‘散文詩’的名義,就是在詩的領域里的一種半節奏的作品”。(《美學概論》傅東華譯)《匆匆》就是這樣的“半節奏的作品”。
《匆匆》表現作者追尋時間蹤跡而引起情緒的飛快流動,全篇格調統一在“輕俏”上,節奏疏隱綿運,輕快流利。為諧和情緒的律動,作者運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相同的句式成流線型,一縷情思牽動活躍而又恬靜的畫面迅速展開,使我仿佛看到時間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顯得輕快流暢。句法結構單純,沒有多層次的變化,如一條流動的河連續不斷,如一條調合的琴,泛著連續的音浪。它的音樂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揚頓挫上著力,而是在句的流暢輕快上取勝,作者并沒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隨隨便便寫來,老老實實寫來”,用鮮明生動的口語,把詩情不受拘束地表現出來,語言的節奏和情緒的律動自然吻合,使詩達到勻稱和諧。
《匆匆》疊字的運用也使它的語言具有節奏美。陽光是“斜斜”的,它“輕輕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轉,時間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過……這些疊字的運用,使詩不僅達到視覺的真實性,而且達到聽覺的真實性,即一方面狀時間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寫出時間邁步之聲。同時,詩人一方面狀客觀之事,一方面又達主觀之情,現實的音響引起詩人情緒的波動,通過語言的音響表現出來,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們還可以看到詩人疊字自然勻稱地分布在各句中,以顯出它的疏隱綿遠的節奏來,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緒的波動。
復沓的運用,也是散文詩維持其音樂特點通常運用的手段。所謂“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顯出詩人感慨的遙深來,又增加了詩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復出現,一種幽怨之情反復回蕩。“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象游絲樣的痕跡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數字的變化,使感情層層推進,在參差中又顯出整齊的美。結句的反復,反復強化作品的主旋律,畫出詩人感情起伏的波瀾。復沓的運用,反復吟詠,起到了一唱三嘆的效果。
《匆匆》結構也十分單純,十一個問句是情緒消漲的線索。問而不作答,飄忽而過,既顯作品流暢感,也顯出詩緒的跳躍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開。一般詩句為顯示情緒的跳躍性,往往別于一般的語言句法結構,不顧語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詩卻不然,它基本運用是散文的句式,作者情緒的跳躍一般沒有自由詩那樣大的跨度。但它也別于散文,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形成間隙,憑作者思緒連接。《匆匆》的問句問而不答,而答意隱含之中,這既可啟迪讀者想象,引起深思,顯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緒的飛快流動,顯出詩情跳蕩的節奏美來。
朱自清的散文2
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致最具魅力。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作者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仿佛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準確而奇妙。
與上述絢麗禾農艷的比喻相比,朱自清還有另一語言風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這類作品常常能表現作者正直、熱情、進步的心懷,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均為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背影》。這篇散文描繪了一幅父子車站送別的圖畫。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寫了父親爬上站臺的動作,于滑稽、笨拙的動作中,傳達出父子間的真情。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鉛華,透過父親的一舉一動,讀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慘淡的家境。
朱自清《匆匆》賞析
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但是詩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毀滅》)以求得“段落的滿足”。全詩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
《匆匆》是詩人的感興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動自己情緒的俄然激發,詩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現出來。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現,詩人的筆使它們形象完整,使空靈的烏有,得著它的居處,并有名兒可喚。”(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詩人把空靈的時間,抽象的觀念,通過現象來表示,而隨著詩人情緒的線索,去選擇、捕捉那鮮明的形象。詩人的情緒隨著時間從無形到有形,從隱現到明晰的一組不斷變化的畫面而呈現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詩人幾筆勾勒一個淡淡的畫面。作者不在于描繪春景的實感,而在于把讀者帶入畫面,接受種情緒的感染,同時又作形象的暗示:這畫面里現出的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由此詩人追尋自己日子的行蹤。可是“我”的日子卻“一去不復返”,看不見,摸不著,是被人“偷了”還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陳代謝的跡象和自己無形的日子相對照,在一連串疑問句中透出詩人悵然若失的情緒。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極度的夸張,和喻成大海的時間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沒有聲音,沒有影子”的特點。實際上,這里有自己日子的蹤跡,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聲音。詩人竭力從視覺和聽覺上去感受它,搜尋過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卻悄無聲息的“溜去”了。時間之無情,生命之短暫,使詩人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時間是怎樣的“匆匆”呢?詩人并沒有作抽象的議論,他把自己的感覺,潛在的意識通過形象表現出來,“把觸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那里”,尋那“新鮮的東西”。(朱自清《詩與感覺》)因此,空靈的時間被形象化了,習已為常的生活畫面里透出詩人“獨得的秘密”
朱自清的散文3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賞析:
《春》描寫細膩,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開端。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連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么殷切。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山朗潤起來了”,寫積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將太陽擬人化,既表現了春天太陽的溫暖,抓住了春陽的特征,更表現了春天太陽的內在神韻。寫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是從大處落筆,勾勒出一個總的輪廓,為下文細致的描繪張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里的人們等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鉆”字用得何等傳神;“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又是何等簡潔而富有質感地寫出了初春草的特點。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兒開得多么熱烈:“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花兒的色彩多么美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兒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還有野花呢,“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當春天的陽光照臨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是那樣溫暖柔和,已經感覺不到一絲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起對春風的描寫,接著擷取了一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盡了春風的氣韻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極細膩的筆觸,寫春風的味道:“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最后是寫春風中的樂音——鳥兒的宛轉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過細膩的感受,運用生動的筆墨,將難以狀寫的春風寫得神韻透徹。
作者寫春雨,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然后寫雨中的景致,描繪出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春雨圖。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們是怎樣的呢?春天來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寫出“蟄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是美的,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是健壯有力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作者先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細描細繪,最后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文章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結于擬人,其構思布局、修辭潤色,頗具匠心。至于語言的秀雅清新、樸實雋永,則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朱自清的散文4
【1】 這實在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為脆弱;故偶然潤澤一下,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2】 但秦淮河確也膩人。
【3】 即如船里的人面,無論是和我們一堆兒泊著的,無論是從我們眼前過去的,總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張圓了眼睛,揩凈了眥垢,也是枉然。
【4】 況且多少隔開些兒聽著,因為想象與渴慕的做美,總覺更有滋味;而競發的喧囂,抑揚的不齊,遠近的雜沓,和樂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諧音,也使我們無所適從,如隨著大風而走。
【5】 在我們停泊的地方,燈光原是紛然的;不過這些燈光都是黃而有暈的。
【6】 黃已經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暈,便更不成了。
【7】 燈愈多,暈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黃的交錯里,秦淮河仿佛籠上了一團光霧。
【8】 光芒與霧氣騰騰的暈著,什么都只剩了輪廓了;所以人面的詳細的曲線,便消失于我們的眼底了。
【9】 現在卻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橋上造著房子,畢竟使我們多少可以想見往日的繁華;這也慰情聊勝無了。
【10】 過了大中橋,便到了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11】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大異了。
【12】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
【13】 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
【14】 此地天裸露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
【15】 大中橋外,本來還有一座復成橋,是船夫口中的我們的游蹤盡處,或也是秦淮河繁華的盡處了。
【16】 我的腳曾踏過復成橋的脊,在十三四歲的時候。
【17】 但是兩次游秦淮河,卻都不曾見著復成橋的面;明知總在前途的,卻常覺得有些虛無縹緲似的。
【18】 我想,不見倒也好。
【19】 這時正是盛夏。
【20】 我們下船后,借著新生的晚涼和河上的微風,暑氣已漸漸銷散;到了此地,豁然開朗,身子頓然輕了--習習的清風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這便又感到了一縷新涼了。
【21】 南京的日光,大概沒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熱蓬蓬的,水像沸著一般,秦淮河的水卻盡是這樣冷冷地綠著。
【22】 任你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綠紗面冪似的;它盡是這樣靜靜的,冷冷的綠著。
【23】 我們出了大中橋,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將船劃到一旁,停了槳由它宕著。
【24】 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再過去就是荒涼了;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
【25】 他自己卻靜靜的蹲著。
【26】 他是看慣這光景的了,大約只是一個無可無不可。
【27】 這無可無不可,無論是升的沉的,總之,都比我們高了。
【28】 那時河里鬧熱極了;船大半泊著,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來往。
【29】 停泊著的都在近市的那一邊,我們的船自然也夾在其中。
【30】 因為這邊略略的擠,便覺得那邊十分的疏了。
【31】 在每一只船從那邊過去時,我們能畫出它的輕輕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們的心上;這顯著是空,且顯著是靜了。
【32】 那時處處都是歌聲和凄厲的胡琴聲,圓潤的喉嚨,確乎是很少的。
【33】 但那生澀的,尖脆的調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覺,也正可快我們的意。
【34】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35】 洗手的時分,日子從水盆里過來;吃飯的時分,日子從飯碗里過來;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來。
【36】 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響,也沒有影子。
【37】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抽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共同,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
【38】 那電燈 下的人物,只覺像螞蟻一般,更不去縈念。這是最后的夢;可惜是最短的夢!黑暗重復落在 我們面前,我們看見傍岸的空船上一星兩星的,枯燥無力又搖搖不定的燈光。我們的夢醒了,我們知道就要上岸了;我們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39】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分;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分。但是,聰明的,你通知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40】 他的從容,他的沉默,他的獨斷獨行,他的一去不回頭,都是力的表現,都是強者適者的表現。決不婆婆媽媽的,決不粘粘搭搭的,一針見血,一刀兩斷,這正是白種人之所以為白種人。我真是一個矛盾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最要緊的還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誰也是上帝之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41】 過來的日子如輕煙,被和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42】 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夢一般;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43】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44】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45】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
【46】 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47】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8】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
【49】 我向來總覺得孩子應該是世界的,不應該是一種,一國,一鄉,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國的孩子叫西洋人為“洋鬼子”。但這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竟已被撳入人種與國家的兩種定型里了。他已懂得憑著人種的優勢和國家的強力,伸著臉襲擊我了。這一次襲擊實是許多次襲擊的小影,他的臉上便縮印著一部中國的外交史。他之來上海,或無多日,或已長久,耳濡目染,他的父親,親長,先生,父執,乃至同國,同種,都以驕傲踐踏對付中國人;而他的讀物也推波助瀾,將中國編排得一無是處,以長他自己的威風。
【50】 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51】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抽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共同,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光陰的流逝。
朱自清的散文5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那么朱自清散文的好句好段有哪些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的好詞好句好段,希望大家喜歡。
朱自清散文好詞:
繪聲繪色 九五之尊 隨心所欲 干將莫邪 相得益彰 借刀殺人
浪跡天涯 剛愎自用 鏡花水月 黔驢技窮 肝膽相照 多多益善
叱咤風云 杞人憂天 作繭自縛 一飛沖天 殊途同歸 風卷殘云
因果報應 無可厚非 趕盡殺絕 天長地久 飛龍在天 桃之夭夭
南柯一夢 口是心非 江山如畫 風華正茂 一帆風順 一葉知秋
朱自清散文好句好段:
1)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2)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3)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4) 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5)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6)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7)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8)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里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9)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①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
10) 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11) 細雨如牛毛,揚州稱為毛雨。
12) 這是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
13) 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有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著芳春的銷歇么?是感著芳春的困倦么?
14) 大約也因那濛濛的雨,園里沒了秾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
15) 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16)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于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于是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朱自清的散文6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朱自清的散文7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綠綠。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草綿軟軟。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像火,粉像霞,白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沒名字,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像母親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香,都在微微潤濕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喉嚨,唱出宛轉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光,烘托出一片這安靜而和平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著人;還有地里工作農夫,披著蓑,戴著笠。他們草屋,稀稀疏疏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是工夫,有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青年,有鐵一般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的散文8
也許喧鬧的車水馬龍讓你找不到美的蹤跡;也許日漸暗淡的人心讓你曾經迷失、消沉,然后苦笑著說道美的難尋。但,無論你如何消沉、迷茫,無論你是否憧憬,請相信,美一定存在。
當我第一次觸碰到這本書,當我第一次被冰冷的封面驚點指尖時,我轉頭了,這一轉,仿佛要將我帶進另一個世界,站在另一個角度分析美,以及——領略美。
現在的人們,將精神世界的財富拋之腦后,一味的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在享他們所享之時,竟還堂而皇之地抱怨美的缺失,試問:“整日沉醉在紙醉金迷之中,就好比一潭池水,不斷有人往其中拋擲污濁,可池水還是一貫接納,誤以為寶。日久天長,這潭池水早已發臭,與美好的事物格格不入,還抱怨美的不存在,你怎知?你就不是破壞美的事物?”可見,美,的確存在,只是你未曾眷戀……
從前,不曾了解朱自清,但自從接觸到這本書后,我的心中便有了他的定義,不是自以為是,亦不是妄加猜測,只是從一字一句中探索,從他的領悟中慢慢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品格如荷花,正如同封面中荷花的插圖,白荷映墨綠,然而這綠,太深,就像這黑夜的星空,看起來是黑,但卻是藍。這,愈加體現出荷花的“出于淤泥,一塵不染”的品質,從而反射朱自清先生注重倫理道德,生在錢的世界,卻淡泊名利,恨而遠之。朱自清先生的性格如楊花,飄揚悠長,不拘一格,渴望自由,正如同他所描寫的“梅雨潭”的瀑布,別人覺似白梅,他卻看似楊花,可見,他是愛楊花的,也是像楊花的。書中,不缺乏作者的景色描寫,這描寫,極其貼近大自然,沒有魯迅的深奧難懂,也沒有冰心的悵悵思愁,去的是繁重的文字枷鎖,留的是如桂花般平凡、樸素的人美。
朱自清的散文9
此次國慶的長假,作業本已很多,但語文老師終于又在繁密的作業中增加一項。這時同學們的怨聲便真載道了:“作業這般多,如何做得完?”“唉!如此可惡!臨了國慶,終也只能在家中復習功課!”“救命!”教室中倏地便嘈鬧起來。惟我還靜閑地坐在椅上,悠然地看讀手上的文集。是的,這一是源由我120的高分,不用做好些作業;二便是源由我對朱自清長久以來的歡喜了。朱自清文集,前后約莫6、70篇文章,我便讀過一半以上;要寫讀后感,且是很容易的事。再者,我讀朱自清文章,所感甚多,但苦于無時付諸筆紙;這國慶的一假,便真給了我這機會。
這朱自清的散文,我自以為在中國的白話文中,滿可以稱霸的。它堅實素雅、不浮華,虛偽。于文字的運用方面,更是無人可以企及他的。有時,我會以魯迅與他作對比。但無一例外的,朱自清盡皆贏了。魯迅雖為白話始祖,但將每篇文的思想隱得太深了。若要發現它,便需玩解謎游戲一般,一個一個地尋出謎底,頗是麻煩。朱自清便不同了,若要表達什么,揮筆灑墨,直抒胸臆。哪像“魯先生”,千回百轉,掛肚勾腸地寫了九篇稿紙還沒繞至正題(恕我不敬)。太也矯情,太也矯情!
朱自清文筆清新雅趣,于描寫景致最為擅長。去一處游玩山水,若寫游記,往往信手拈來。我們是皆知道的,若要寫一篇好散文,三“子”不可缺:思想,意境,文筆。而朱自清便將這三者都擁有了。這在近代,真是極難能可貴的。
朱自清當真是一才子;而我便愿永做他的擁護人。
朱自清的散文10
在那寂靜的夜空中,一輪明月照耀在我的床前。我一個人靜悄悄地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心中回蕩著《朱自清散文》中的一段段如美酒般醇厚而富有哲理的話語。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那些樸素中包含著清麗的文字,說實在比那些華麗的童話更是深入人心。我的心,瞬間成了一個清幽的峽谷,對朱自清先生世界的呼喚許久不散去。說起朱自清寫的散文,如天上的彩橋,詩詞的天堂,唱響一代又一代青年熱血沸起的心海。
在我心情難過、憂慮時,躲在書房的角落中,細品朱自清寫的散文是種享受。品味《背影》時,那時,朱自清已20歲,他的父親卻總對兒子放心不下,非要送兒子去北京上大學不可。父親事事親力親為,背影不光是父親離去的印象,還是“父愛子,子敬父”的父子情深的彩橋。
再品《匆匆》,時間匆匆,歲月匆匆,匆匆流逝的時光是短暫的,又是美好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世上只有一樣東西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它就是──時間。時間,滴答、滴答,就在我提筆、眨眼、寫詩的一瞬間,滴答,它,又走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上帝自然會給予每個孩子有限的時間精靈,需要你去照顧它,它的長度由你決定,想長就長吧,想短就短吧。它,就是你是靈魂。你的靈魂,用揮手的一把汗握在你幼小的手心。珍惜時間吧,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一秒。就是我們一生最偉大的舉動。
夏夜里,我慢慢讀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迎著月兒,吹著涼風,我似乎隱隱聞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月睡了,星困了,夜寧靜了。月合上那明朗的眼,灑下一絲絲亮片,讓孩子做個帆船之夢。而此時,月夜下,我睡了。她為我點亮夜的最后一束火把,夜,又寧靜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質樸縝密,語言精煉,如文學世界的美酒,我,醉了。
朱自清的散文11
原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趟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了。“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里腳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賞析:
記不清自己是何時讀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隨手翻開一書,發現了這篇原來已經深印在我記憶深處的文章,一顆被春風吹醒的心便沉醉在春的美妙世界之中了。
《春》一文結構嚴謹,是典型的總起分述總結結構。本文第一、二節寫了春天來到,萬物蘇醒,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起著總起的作用。第三、四、五、六節是分述部分,第三節運用擬人化手法描寫了春草活潑調皮的樣子;第四節描寫了春風中溫柔的柳枝,混合的氣息,鳥兒的歌喉,牧童的短笛;第五節描繪了朦朧安詳的如詩如畫的春雨美景;第六節寫了春天里,人們趕趟兒似的,一個個出來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第七、八、九節運用博喻的修辭手法,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起著總結全文、寄寓主題的作用。
《春》一文情境非常優美,讓人讀來如同正在欣賞一首悅耳動聽的音樂,一幅富有情境的圖畫。文章的第二節是多么有節奏的語言!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其中蘊含的由弱漸強的語氣,不正像漸強的樂句嗎?還有,第三節春風中的各種氣息,混合著鳥兒歌唱的宛轉的曲子,輕風流水的聲音,牧童嘹亮的短笛聲,把讀者帶入了音樂的境界。第四節描繪的春雨美景,簡直是一幅情境悠遠的水墨淡彩畫。你看,那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像薄煙的春雨;閃閃發亮的綠葉青草;一點點黃暈的燈光;悠閑的行人,正在勞動的農民,構成了一幅朦朧、安詳而靜謐的水墨淡彩畫。這幅畫使連綿不斷的春雨不再令人煩惱,讀者可以靜靜地欣賞,體味春天雨景的無窮韻味。
《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筆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園子里,田野里,一眼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兒,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如果朱自清沒有發自內心的由衷的喜愛之情,怎能寫出這等精彩之筆!在朱自清筆下,春風、春雨都顯得那么美。風中的柳枝是多么溫柔,風中的樂聲是多么動聽,風中的氣息是多么令人心曠神怡!還有,那綿綿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像薄煙,表現了飄渺朦朧之美。我讀著讀著,仿佛正在春風中盡情地欣賞一部春天的樂章,一幅春天的寫意畫。朱自清對春天真摯的贊美之情,已不留痕跡地融入了景物描寫之中,讓我讀來回味無窮。
《春》一文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繪春天美景,再寫春天里的人們。我們在春天里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氣息。這氣息,能讓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讓懶惰的人勤奮工作,讓失望的人充滿希望。特別是文章的第七、八、九節,朱自清運用了博喻的修辭手法,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不錯,春天是新生事物,是美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句話,不正是勸告我們珍惜美好的時光,把握時機,干一番事業嗎?
朱自清《春》一文,景、情、理三者交融,不管在藝術方面,還是思想方面,都不愧為一篇好文章。
【朱自清的散文】相關文章:
朱自清散文精選01-09
朱自清作品_朱自清散文集01-10
朱自清散文《春》01-08
朱自清最美散文01-09
朱自清散文匆匆01-10
朱自清經典散文朗誦01-15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01-15
朱自清的散文《買書》01-15
朱自清散文優美片段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