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散文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陌上桑,一個充滿懷舊與詩意的意象,清麗得像一個詞牌。
遠古,一段青蔥的歲月;三川,一片青蔥的天地。竹籬茅舍、伊洛河畔,處處青蔥著一棵棵、一叢叢、一簇簇、一片片野生的桑樹。
桑樹,一種落葉喬木,葉可喂蠶,果甜可食,皮可造紙,葉、果、根、皮,皆可入藥。桑樹,應該是人類最早的朋友了。那時,也許還沒有小麥、沒有稻谷,沒有真正意義的農耕,但卻有了桑樹。桑樹,真是上天的賜予。有了桑葉,才能養蠶、結繭、抽絲,才能有風一樣輕盈水一樣柔滑的絲綢,才能有橫貫歐亞大陸連通世界東西的絲綢之路。
植桑養蠶、剝繭抽絲,是河洛先民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河洛地區的青臺遺址,就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從上古到漢唐,桑樹,開出了桑蠶文化的絢爛花朵,結出了絲綢文明的累累碩果。
那時人們的生活與桑蠶有著不解之緣,許多故事都婆娑著桑樹的影子,散發著桑葉的氣息。炎帝的妻子叫桑妃,來自以桑樹為圖騰的承桑氏部落;黃帝的正妃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堯舜禪讓、商湯禱雨,都是在桑林里進行的;就連商湯的開國名相伊尹,最初也是在伊水上游的空桑洞里被采桑女發現的。說來難以置信,戰國之時,吳楚兩國邊境,居然因為兩個女子采摘桑葉發生糾紛從而引發了一場戰爭。
我們常說滄海桑田,桑田其實就是農田。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農耕與蠶桑都是華夏民族維系一個民族、一代王朝、一種文明的支柱產業,所以,歷代帝王,莫不把“勸課農桑”作為國之大政。“綠滿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比戶清風人種竹,滿川濃綠土宜桑。”這些清新質樸得如一條桑枝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生產盛況和桑蠶的重要。
“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女兒采春桑,歌吹當秦曲”。陽春三月,正是采桑的好季節,河畔溪沿,青年男女一邊采桑,一邊唱和嬉戲。古代的農耕生產是很艱辛繁重的,但采桑,勞苦忙碌中充滿了渴望已久的歡樂與情趣。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詩經?魏風?十畝之間》)
“春月采桑時,林下與歡俱。”(《采桑度》)
這情形,總讓我想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自在風雅,和“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的愜意歡情。
“桑者,中央之本也。”(賈誼《胎教》)詩經的時代,樂府的時代,唐詩的時代,遍野的桑樹,在河洛大地上青翠著、搖曳著,隨季節榮枯著,像扎根三川大地的土著居民。唐代以后,桑蠶文化的中心才逐步轉移到了江南,但河洛地區桑蠶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末。
如今,就像夜晚看不到星星,河里找不到魚蝦,山川大地,你難以尋見桑樹的蹤影,看到的只是土地被大量征占,一個個承載著童年記憶的村莊在慢慢消失。我不是為桑蠶業的“開到荼靡花事了”而悵然傷感,畢竟社會是要發展的。但再怎么發展,以民為本珍惜土地的思想和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觀念應該是萬古不易的。
當初,為解旱災,商湯曾以身為牲,在一個叫桑林(洛陽東南萬安山下,今偃師市經周村)的地方禱雨。2000年后,一個名叫周俶的宋朝官員路經此地,寫下了“赤地連旬成久旱,殷憂誰為禱桑林”的詩句。
心中為念農桑苦,殷憂誰為禱桑林?
清清的小河,柔柔的桑條,裊裊的炊煙,纏綿的情歌……陌上桑,桃花源般讓人悠然神往的鄉村田園,一個似曾相識漸行漸遠的美麗童話……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散文】相關文章:
又見青青柳色新優美散文05-03
柳色青青作文07-17
庭院青青散文05-02
花香裊裊眷戀回憶的散文04-28
柳邊 杜甫05-06
城邊紅藥,知為誰生散文05-28
柳沿河經典散文04-27
青青園中柳作文1000字07-27
薺菜青青優美散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