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大柴散文
民俗文化是一種特定的傳統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的起源總是有歷史淵源和時空的沉淀。過大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但因地域不同,族群不同,習俗會出現較大的差異。當人們感嘆年味正在變淡,懷念和回憶那些已經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年俗時,傳統民俗文化的悄然改變人們卻忘卻不了曾經的經歷。
我的祖上是從中原河南遷到現居地的,老人說民國三年中原河南兵荒馬亂,洪災、旱災、蝗災連綿不絕,祖上應鄰居邀請一起逃荒到山好水好,人少田多,風調雨順的江南,扎個茅屋,開塊荒地,定居下來。
因集體逃荒,到江南后仍然抱團定居,扎根在深山老林,與外界接觸甚少,所以深山里的這些外省籍村落依然保持著原籍的口音,沿襲著原籍的風俗。
年夜圍爐守歲,是中華民族的年俗,因祖上從中原遷徙而來,自然把北方的年俗保持的比較完整,許多有特色的年俗獨樹一幟,深刻在腦海里。
“燒大柴”是我老家特有的年俗。“燒”是燒火取暖,“大”是大吉大利,“柴”是偕音“財”。整個詞偕意之吉利和期望不言而喻。小時候我總是不明白,家里堆著那么多木炭,之前也一直燒木炭火取暖,偏偏到了過大年的時候就要燒柴取暖,煙霧、灰塵、火星,既煙霧彌漫,又灰塵四散,火星僚人,一點也不衛生。
那時每到年三十的那一天,父親總是早早地拿鋸持斧來到山里伐樹。“燒大柴”的柴首先要大,然后要易燃,要燒的時間長,火力要大,還要在燒的`過程中會爆出火星,有這么多苛刻的條件,所以并不是什么樹都可以用來“燒大柴”。我們老家深山里就有一種樹符合這個條件。這種樹村民叫“景崗力”, 對應的學名應該是“青岡木”,到了秋季會結類似“苦櫧樹”籽一樣的籽,人們會撿拾回來磨漿做成豆腐,現在是非常珍貴的綠色食品了。
父親在山里精挑細選,選中一棵一人合圍不了的大樹開始伐木,大樹伐倒以后,我便幫父親拉鋸,將大樹鋸成一米五一段的樹段,樹桿底部是最粗的部分,這兩段是要整段背回家的,父親說這兩段又粗又圓的樹段就是兩頭大肥豬,預示著來年家里養的豬就象這兩段樹這么肥,這么大,這么重。其它的樹段就用斧子劈開,一塊一塊紫紅色樹片象極了剛殺的年豬瘦肉。父親一次背起近二百斤的樹段,我也背起兩片樹片,來回往返,整棵樹被父親和我搬回了家。
樹搬回家后,父親就早早地用一些干柴引火,架上剛剛背回家的樹片和樹段。家里煙霧僚繞,這個時間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以后,雖然不衛生,卻也吉慶祥和。長大以后,我深刻理解了“燒大柴”這個年俗的深刻寓意。年俗這個東西是不能用經濟衛生方便來衡量的,年俗的形成有漫長的歷史沉淀過程,雖然在其時可能與居住環境,生活習慣有些脫節,但保存了先祖的原始遺跡,自有一番風味。小時候過大年,吃過年夜飯以后,小孩子換上新衣服,一家人老老少少圍著“燒大柴”烤火,孩子們在火堆旁追追打打,取取鬧鬧,母親借著大火的光亮正在趕制末完成的新衣,父親抽著旱煙,抿著水酒,不時地將水酒灑撒向火堆,火堆星火竄起,星光四射,引起孩子們的歡呼,過大年的歡樂就在這種歡叫聲中,快樂的氛圍里走向凌晨,走向農歷新年。
時光荏苒,幾十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后,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敞開式的干打壘瓦房,已經被一棟棟小洋房代替。生活條件好了,村民們愛房子勝過遵從年俗,“燒大柴”的年俗已經在鄉下銷聲匿跡了。
滄海桑田,年俗總是世事演變中,舊的年俗被新的年俗代替,年俗如此,世事也莫過如此。傳統文化,傳統習俗總是隨著時空的變換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正如從前過年家人守歲一定是圍爐夜談,多年前都在埋頭發手機短信,現如今應該是不停地涮屏了。
【燒大柴散文】相關文章:
燒柴的啟示04-22
燒柴的啟示 -作文01-01
腦筋急轉彎:什么柴不能燒?08-03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成語故事01-01
憶母背柴散文隨筆06-02
木蘭柴,木蘭柴王維,木蘭柴的意思,木蘭柴賞析 -詩詞大全01-01
勵志向上經典名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05-16
木蘭柴,木蘭柴裴迪,木蘭柴的意思,木蘭柴賞析 -詩詞大全01-01
丁塊柴(丁塊柴)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