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懷抱散文
我是在一個黃昏時走進常羊山的。
黃昏的常羊山異常安靜,靜得只有夕陽婆娑的影子,把整個山頭罩成一片火紅的霞光出來。偶爾,幾只野兔子或者松鼠,“噌”的從眼前躥出來,又“倏”的一下鉆進路邊的草叢之中,留下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再偶爾,一排從頭頂飛過的大雁,黑壓壓地朝著南方飛去,它們時而迂回輾轉,時而俯首回沖,拉出一串串長長的、略帶悵然的聲調,似在留戀這塊北方的土地。除此之外,這座逶迤在繁華小城西南角的小山,無喧囂,無紛擾。這種幽靜和安然,正好讓我的軀體和靈魂,可以一點點地,向這位華夏始祖的脈搏和氣息靠近。
小城的九月,秋意正濃。蔥蘢和碧綠了一個夏天的葉子開始枯黃。我的車子行駛在蜿蜒而上的山路上,一陣陣清涼的風兒從車窗外滲進來,夾雜著泥土和草香的味道撲鼻而來。進入半山腰后,山路兩邊錯落有致的民居漸漸少了,樹木多了,風兒也大了,一縷斜陽從茂盛的鉆天楊的枝葉間鉆出來,灑落在我們身上,閃爍出一片又一片的霞光,亮黃黃地襯人眼。
大約十來分鐘后,進了炎帝陵的山門。門口,一塊巨大的石碑上刻著三個大字“炎帝陵”,紅色的石刻蒼勁有力。而且,這種鮮艷的紅,在秋色斜陽的映襯下分外清涼,盯著多看幾眼,會使人突然升起莫名的熱情和向往來。
或是打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緣故吧,那些貧瘠的年月里,上歷史課,是無奈,看歷史書,更是奢望,對于曾經了無興趣的歷史,我總有太多的空白。這種空白,使我面對落日長河里先人留存下來的一切浮光印記時,時常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窘迫和慚愧,常羊山何嘗不如此呢?故而,在來之前,我是細細問了度娘的:炎帝,其祖身號炎帝,世號神農,生天蒙峪,沐浴于九龍泉,長于姜水,采藥于天臺山。他創耒耜,耕績而作陶;嘗百草,和藥以濟世;設日市,開貿易之先河;削桐制琴,練絲結弦,教化百姓懂禮儀,為后世所稱道,被尊奉為農業之神、醫藥之神、太陽之神,與黃帝伏羲氏并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這是我在度娘上得到的信息,大部分是和炎帝有關的一段段傳世功德。它們在千年的歷史烽煙里沉淀下來,被陳倉后人堆積成黑色的方塊字,一代代傳頌,一代代銘記。可是,有誰知道,曾經的炎帝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和坎坷?那些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農耕醫術,一谷一粟,一衣一靴,浸透了炎帝多少仁愛和溫良之心?這來自內心深處的真切感受,自然是度娘無法告訴我的。許是這樣一份求知求存的念想,讓我心懷一顆敬仰之心,來這里尋覓和撲捉炎帝思想的脈絡,或者還有靈魂。
穿過一片林蔭小道,迎面而來的,是一條長長的臺階,越往高處,風聲越呼呼。這風聲,正好映襯了常羊山的安靜。放眼望去,不遠處的常羊山更像一位慈祥的老父親。他的懷里,正死死沉睡著幾千年前的那個七月初七,為了醫治鄉民的瘟疫來此采藥,誤食了斷腸草而永遠倒在常羊山的炎帝。若干年后,我隔著歲月和時空,用自己的身體和腳步,細細觸摸和丈量那段綿長而深情的傳說故事。
陵園的門敞開著,幾乎空無一人,幽靜極了。這正是我所想要的一份意境,可以獨自盡情觸摸炎帝曾經的身影,聆聽其曾經的心聲,故而我的腳步是輕盈的,目光是崇敬的。在幽深敞亮的庭院里,偶一抬頭,撞見一群灰鴿子撲棱著翅膀,正從眼前悠然飛過,順著他們的影子看過去,其中的兩三只,正落在高高翹起的飛檐上,動也不動。檐角處,一撮撮青苔在灰色的青瓦上安靜生了根,手指粗的根莖上,碧綠肥碩的葉子正茂盛地生長著,似在訴說那些和炎帝一起,背著日頭行走采藥的久遠往事。
我的腳步開始慢下來,也輕了下來,甚至那一瞬間,我忽然冒出一個奇怪的念頭,只要自己用心,誠心,這滿山的夕陽和秋風里,一定藏著炎帝瘦長而沉穩的背影。
來到炎帝大殿,兩邊高大的紅色廊柱上是歷代墨客所吟的贊美之聯,一條條長短不一的紅色幔布掛滿了雕刻精細的窗欞。幔布有新的,亦有舊的。新與舊纏繞在一起,留給后人一份永遠不會消褪的記憶。偶有山間的涼風吹過,紅色的幔布輕輕拍打著落滿塵土的窗欞。不知怎的,我的視線總是久久落在那幔布和窗欞上,總覺得那上面一定落滿了炎帝的仁愛之篇,它們層層疊疊堆積在一起,被日光沐浴,風雨洗滌,成為一種斑駁,一種永恒!
最顯眼的是陵園里到處可見的參天古柏,婆娑青翠,郁郁蒼蒼。很顯然,已經有些年頭了。其粗壯的枝干努力朝著藍天和白云伸展著,深褐色的樹皮被昨天和今天的風和塵碾成一圈圈堅硬而干澀的裂紋。這是歲月鏤刻在它們身上的烙印,或許也是炎帝身體里某些質感的東西在冥冥之中傳遞給它們,讓它們心甘情愿地將根扎在這里,一任繁華的云煙繞過,一任歲月的滄桑漫過。爾后,站成這種虔誠的姿態,守護著炎帝的魂魄。那一樹堅挺的姿態仿若要告訴后人,一山之外,蒼涼何懼,何懼寂寞。
陵園分前后兩部分,前庭院飛檐斗拱,木雕精細,巧奪天工。南北遙遙相對的鐘亭、鼓亭此時很安靜地坐落著。它們會在淡淡的晨霧漫過時,晨鐘脆響,迎來新的一天、新的希望;也必然在日暮四合時,暮鼓重鳴,送走人們一天的塵埃和悵惘。我在鐘亭的木椅子上坐了很久,遙想當年的鐘聲里,陳倉大地上有多少炎黃子嗣來來往往,沐浴炎帝真傳,耕讀持家,仁義禮教,濟世救貧,不辭勞苦?我在一遍遍叩問自己的同時,又不由自主繞著鼓亭轉了一圈又一圈。我將一雙手,輕輕拍著厚重的石鼓,心里卻在一遍遍感慨,這晨鐘暮鼓,莫不是炎帝生活里的一對兄弟或一雙姐妹,他們和炎帝一起,在塵世里不離不棄,相扶相依,鞭打著人間的丑陋和罪惡,也敲響著人間的美好和安逸,這是一定的!
前庭的院子里,一座座石橋、回廊比鄰而居。橋下,有溪水緩緩地流動,清清淺淺;石階和回廊上,一條條精雕細琢的蛟龍在舞動,整個前庭院被一種雄偉和大氣包裹著。待細細品過之后,卻又很清晰地感到一絲絲的古老氣息彌散開來。你看,我的眼前,掉了漆皮的大門、磨得油光的青石、落滿灰塵的匾額,無不訴說著這里曾經有一位炎帝,姜姓首領。其母一日游華山,見神龍而孕,生于蒙峪,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世號神農。炎帝少而聰穎,三日能言,五日會走,三年知嫁嬙之事……這些句子,被鋪排在一張巨大的長方形板子上,前來參拜的人們仰起脖子,安靜靠近板子,嘴里輕輕吟詠著這些永遠不曾老去的傳說和故事。
信步至后庭院的主殿,更是讓人心潮澎湃。寬大敞亮的主殿高17米,供奉著5米高的炎帝坐像。仰著脖子看上去,炎帝高高在上,兩只手順著肩膀攤開,平放在膝蓋上,左手的一把谷穗一直延伸到右手上,谷穗黃澄澄的,顆粒飽滿。讓我感動的是,炎帝面帶微笑,頷首平視大地。他的目光里,炭火一般的溫熱,充分體現了平和謙遜,愛民若子的秉性和胸襟。殿內四壁上,赤紅的大筆彩繪出先祖的豐功偉績,比如制耒耜,種五谷,治麻為布,民著衣裳;比如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比如削木為弓,以威天下;再比如作陶器,改善生活等。這些關乎著百姓衣食住行,安健康生和樂享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不折射出炎帝仁愛、仁心、仁義和仁德。翻閱這些蓋世功德,我所能做的,就是靠近,再靠近,將它們一遍遍牢記心間,一遍遍咀嚼和回味“耕植五谷飽生民,麻布輕遮蒙昧史,桐琴弦下文明音,德化蒼生九隅春”的千古詠頌。這聲音,回響在空蕩蕩的主殿里,似乎要把后世對炎帝的一份拳拳之心,諄諄之意,變成一種氣息,一絲一絲地吸進我的五臟六腑里。
祭祀區后一道幾乎垂直的天梯,由于山門即將關閉,我是沒有時間上去了。祭臺前安然打坐的兩位穿黃袍的道人告訴我,天梯兩側肅立著歷代君王,若拾階而上,猶如徜徉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之中,沐浴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風流人士之豪邁。這條天梯也是考驗朝拜者的意志和意念,若登上天梯,則寓意通天有路,有萬事吉祥,平步青云之說呢!聽老者如此道來,他日,若得空,定要一上!
不知不覺中,暮色四合,斜陽漫天。拾階而下,兩旁的山野之中,紫色的野雛菊,粉色的打碗花兒,藍色的牽牛花,一團團一簇簇攤開在火紅的夕陽之中,一份擋不住的明麗和絢爛,生生地灼人眼!而我的身后,打開的華夏始祖脈絡的炎帝陵,漸漸淹沒在愈來愈深的暮色里。我想,淹沒不了的,該是那份亙古未變的深遠和崇敬,如煙嵐彌漫開來,足以讓時光停駐。
【深秋,走近一座山的懷抱散文】相關文章:
“一座山”作文05-01
深秋寫意抒情散文04-27
深秋登游靈源山04-28
一座樓的傳奇散文04-27
暑假作文:走近火焰山01-16
山的情懷的散文04-27
作文我翻過了一座山04-30
懷抱04-29
父愛像一座山的句子精選140句06-18
奶奶的懷抱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