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留白人生散文
中國書畫之美很大程度體現在黑白對比之中。墨為黑,紙是白。筆墨過處為黑,筆墨不到之處為白。一張白宣紙,筆墨哪里到,哪里不到,書畫家在創作過程中是必須考量的。一件精美的書畫作品如何留白十分關鍵。笪重光在《書筏》上說:“精美出于揮毫,巧妙在于布白。”蔣和在《書法正宗》中說“布白有三:字中之白,逐字之白,行間布白”。包世臣《藝舟雙楫》里援引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近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拜見黃賓虹時,出示自己的書法作品,黃賓虹說:“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林散之聽聞后恍然有悟,并從技道兩個方面體味和實踐書法中的“黑白”之術,終成一代宗師。欣賞林散之的遺墨,不僅從筆力中感受書法的千鈞之力,更要從留白中窺視大千世界的妙趣。
“知白守黑”,語出《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譯成白話為: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將成為天下的范式。這句話的語境是:前有“雌雄”和“榮辱”的對應;后有圣者如何用運用之說。由此可以了解到“黑白”之說,最初是老子訓誡世人之語。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相對立的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數。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沉默,如無所見,相信事物最終會轉化的。老子認為做到這一點是普天之下常態的做法。然而,現實世界卻不盡相同,甚至與之大謬。為此“黑白”之說便為后人多多演繹。首先是援引到太極之中。《周易·系辭上》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在太極圖中是以黑白來體現的,黑者為陰,白者為陽。相互借助對方的形態來襯托自己,其中一方有變,另一方也因之而變,形成正負形的關系,從視覺上視線游移黑白兩極之間,輪轉不息。一些哲學家往往用老子在《道德經》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塵”來進一步強調,意為收斂緩和自己的光芒以同塵俗,但不改變本真。這種不露鋒芒,不標新立異,不顯山露水,深藏不露的處世態度或是“黑白”說的延伸注釋。佛家對老子的“黑白”之說卻從修道的路徑中進一步闡釋,修煉者長時間閉目面壁而思,或許某一時刻眼前的黑暗突然光亮起來,人世間所有苦難突然間化為烏有,西方世界,正大光明,快樂至極,這也許就是頓悟。
“黑白”之說詮釋最好的應該是中國的書畫家們,或許是他們從太極圖中受到啟示,由相而生,不在乎色彩的存在,黑和白只是兩個相對應的世界,互為轉換,各領千秋。八大山人的花鳥畫,許多情況下是一張白紙,僅有一條魚,或者一枝荷,即便是有色彩的山水畫也是:天,無限的空闊;水,無限的渺茫。實處或許輕描淡寫,虛處卻苦心經營。中國漫畫第一人豐子愷先生三十年代的漫畫,筆墨精致,內容豐富。到了后期,筆簡墨少,畫面越來越曠遠,廖廖數筆,直抒胸意。描物,或僅有其面;寫人,或僅有其線;全然賦予人們的想象。朱耷是閱盡人世滄桑之后,深悟人性之簡淡;豐子愷或因其師弘一繁華之后的沉寂而啟迪。當然弘一自己又何嘗不是,留白余生而復歸人性之歸真呢?
時下蕓蕓眾生多嘆世道艱辛,其實也是感悟不了老子“黑白”之說的表征。當然,如何理解圣哲之言,自要有一番切膚之體驗。為政者,因長時間官場浸潤,或者能夠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伺機而動,以掌控局面,而長盛不衰;經商者,因長時間利益熏心,或者能夠做到抓大放小,趨利避害,放長線而釣大魚;平民百姓,因長時間平淡生活,或者能夠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摔打,以最能隱忍的方式,最終也可以獲得上帝普惠式的恩賜。西人黑格爾說過存在的便是合理的。現實對于每個人來說,所有的現在,都是必然所至。一個人無論處于什么社會層面,無論擁有多少社會資源,都要有實生虛相、虛為實相的心態。絕境處不登頂,絕境中不絕望。絕頂之處必岌岌可危,絕望處也可能柳暗花明。守得云開,就能見到月明;學會留白,就能畫出人生最美的風景。
【留白人生散文】相關文章:
人生需要留白作文02-16
留白的作文08-02
留白的作文03-22
偶爾留白04-26
去與留散文04-27
留白的作文(必備)11-02
留白的藝術作文10-14
給生命留白作文02-27
愛情無需留白04-30
你是我歲月詩行里的一抹留白優美散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