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梧桐絮語的優美散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叫法國梧桐,行道樹,來自歐洲。也算是外藉華樹吧不知從何時起,我跟著我的同胞們,從遙遠的故鄉來到中國,在北京以南的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安家落戶。我則有幸扎根鷹潭,成為城市建設的參與者,也是鷹潭市區發展變化的見證人。
鷹潭本是座石頭城,它的地下蘊藏著取之不盡的紅石,市區的建筑,如機關、學校、工廠、商店、軍營、住宅,幾乎全都是“就地取材”,用地下開掘出來的紅石砌墻。形成一大地方特色,一道獨特風景,一種樸實之美。可能是因為城區建設深深烙下時代和區位印記的緣故吧,五六十年代的鷹潭,給人的印象總是與戰爭、前線、硝煙相聯系。這里駐軍多,軍用倉庫多,過往部隊多,防空洞多得如同電影《地道戰》描述的那樣縱橫交錯,彼此相通。有一首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當時鷹潭市區的面貌: “一條路,一棟樓,一個公園幾只猴。”城區建設既有備戰因素的制約,也受到觀念上的束縛,但更主要的是經濟的不發達。
城區建設甩開膀子干是在升格為省轄市后,隨著城市總體規劃的幾次調整,市區建設年年看到新變化:“飛架南北”的鷹潭大橋,為兩岸人民經濟和文化發展拓展了道路;昔日荒山般的梅園,已經成為市區最具現代都市氣息的一部分;四位一體工程為市區街道帶來了硬化、亮化、綠化和美化;花園式的商住小區如雨后春筍,星羅棋布;還有那綠草如茵、柳絲飄飛、花卉斗艷的東湖之濱,寬坦平直、氣勢恢宏的龍虎山大道,華麗、新穎、雅致的交通路……看到這些變化,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城市變,先要觀念變。喜新厭舊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喜新就會思新、謀新、創新,厭舊就會努力棄舊圖新,鷹潭建設走的不正是一條不斷棄舊圖新之路﹖
作為鷹潭這個家庭的一員,在城市建設中我愛崗敬業。不管季節更替、晝夜互穆,陰睛風雨,從不懈怠。春意濃濃,我把冬眠孕育的精氣變成一片片新綠;酷暑炎炎,我全力撐起一把把如蓋巨傘,為人們送去蔭涼;寒風冽冽,我唯恐多占一絲陽光,脫盡枝葉把溫暖滲進人們心房。……我雖然被譽為“世界行道樹之王”,但深知自己的不足:晚秋的落葉給人們帶來煩惱和無奈。自從市人大常委會批準樟樹為市樹后:我料定今后的當家行道樹非樟莫屬。在市區的行道樹中,我不及樟那樣百毒不侵,青春長駐;不如柳那樣垂絲拂拂、嫵媚動人;不如楊那樣樹冠廣闊,高大端直;不如柚那樣四季濃綠,果掛滿枝;更不及銀杏那樣挺拔壯觀,百年不古。但是我付出了:在付出中享受著快樂。
世間事物都互相聯系,互相依存,因而要求它們之間相互支撐。行道樹也一樣,不僅離不開空氣、陽光、土壤和雨露,也少不得育苗培植,防蟲治病,整形修剪,需要人們的關愛、呵護。在過去的歲月里,我們遭遇過種種不文明的對待。有的對我亂揮砍刀,斷椏折枝;有的向我潑臟水、拋垃圾:有的在我身上紋身刻字,破皮傷心;有的把我當成晾曬衣被的支架,極不雅觀;甚至有的為了一己之私,把我連根拔起,屢栽屢拔。我想建設文明城市,自然要有許多的精品路街、精品廣場、精品公園、精品建筑,但這似乎很不夠,城市之精美在于人。還要不斷地加強對市民的教育,增強市民素質,提高市民品位。如果諸如上述種種不文明的現象消失了,那么文明城市就出現在人們面前了。
我們目睹著這一天的早早到來。-->
【梧桐絮語的優美散文】相關文章:
婆媳絮語散文04-30
青絲絮語散文04-29
絮語的情感散文04-30
淺秋絮語經典散文04-27
盛夏梧桐的散文05-02
秋日絮語的抒情散文04-27
秋之絮語抒情散文04-27
梧桐葉落散文05-02
向梧桐樹道歉散文04-28
梧桐樹的隨筆散文3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