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篇1
昨天,百忙中的張校長,為化工校區的全體老師帶來了精神大餐――――《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我已看過四遍,但是每次看起總能引發內心的觸動和反思。
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干點事情。他喜歡音樂,于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這也是張校長所提倡的,以正能量引領,用讀書來熏陶,藝術來陶冶,但尊重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著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系,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而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著什么,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松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圣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讓我很受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后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但并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偉大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樂的,可雖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著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盡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而做這種教師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像馬修,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真是馬修人性光芒的體現。
美國作家羅姆·大衛·塞林格,寫過一部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著》,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詞語“守望者”。書的書名來自于主人公霍爾頓同他妹妹菲比的對話: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鄭學志的《做一個“偷懶”的班主任》中,有一篇文章是《累,一定是我們做錯了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總想管住學生,因此,當我們管不住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去制定規章制度,想方設法去說服壓制,想方設法去各個擊破。但是,我們從沒想過:管不住,是不是我們的管理方式有問題,是不是一開始我們的管理方向就錯了?”這段話,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難道是我的管理方式有問題,或者是一開始我的管理方向就錯了?
學生并不需要老師盯死看牢,并不需要手把手地去教。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知道管理自己,自己知道教育自己。只是我們做班主任的太不信任他們,總以為他們離開了班主任就不行。”一個人成長的動力源于內心的需求和渴望,而不僅僅是教師的指引和鼓勵。,教育的本質是影響,而不是說教、批評和指責。我也意識到,教育最根本的任務并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他們如何做人。
很多時候的教育成果其實只是瞬間的觸動,時間會消解這種教育成果。因為孩子內在心理結構的穩定性具有較強的反調節能力,而一次教育的效果,哪怕孩子當時痛哭流涕,那也很可能只是一次表層的調節而己。正如我們拉橡皮筋,它有彈性度,每一次拉它都是一次表層的改變,一旦松手,又會回歸到它原始的情況。孩子的這個心理事實就決定了要改變一個人是很難的。所以,我們不能夸大教師的教育能力,尢其是不能夸大一次教育的效果。當對生命的敬畏讓位于自以為是甚至是盲目的師道尊嚴時,教育只能是一地雞毛,蒼涼滿地。在孩子漫長的人生道路中,我們只不過跟他們偶然相逢了幾年。
“池塘底學!彪m然名為學校,實際卻是“教養院”,這里聚集了眾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煙、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里還有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把“犯規處罰”奉為圭臬的教師。在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里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
但這一切,都因為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小小”的帶課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改變。馬修是這樣的其貌不揚,他沒有魁梧的身材,沒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禿頂的腦袋讓他看起來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創造了奇跡。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并讓受他教化的學生在幾十年后滿懷著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無上光榮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們感動,恰恰正在于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給予我們學習的可能性,而并不簡單是當作一個偶像或榜樣而遠遠的膜拜敬仰!俺靥恋住痹凇辫F血”校長的統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風的鐵幕,任何的變革和嘗試仿佛都是不被允許的,而馬修在這種“制度下”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當他發現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后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并在被發現后冒著丟掉飯碗的危險進行了“制度內”的抗爭,而成效是顯著的: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里唱歌;當那一群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并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為獲得原諒而竊喜……這時候,在我們感慨音樂的神奇力量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無論多么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愿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在今天中國的教育現狀下,我們聽多了一線老師對應試教育的不滿、對教育積重難返的無奈,馬修提供了我們思考的另一個角度:可否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讓我們做一個有耐心愛心和信心的守望者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篇2
《放牛班的春天》是ChristopheBarratier導演的電影,20xx年上映。影片講述了法國一個鄉村輔育院的故事,那是在1949年,這所輔育院里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在新學監老師克萊門特馬修(下文簡稱馬修)的仁愛教育下,師生的表現都有了變化?v觀整個影片,我將故事中的教育形式概括為嚴懲式與仁愛式兩種。
故事梗概:著名指揮家莫朗奇在演出之前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還是做完精彩的演出之后趕回家參加母親雨天的葬禮。那個夜晚,一位叫貝比諾的老同學帶著一本日記與童年時期在池塘畔底輔育院的合影去拜訪指揮家。兩人根據老師馬修的日記一起回憶在輔育院的那段生活。
馬修到學校之后共發生了一下事件:麥神父被學生算計而眼睛受傷;第一次上課學生給人體骨架的上下顎插香煙,給老師在上講臺的地方使絆,哄搶老師的手提包;查出致害麥神父的兇手蓋賀克;莫朗奇在黑板上給馬修老師畫像;馬修老師的柜子被撬,手提包被莫朗奇、蓋賀克及郭和頒偷走;就寢紀律混亂,學生編著歌詞嘲笑馬修老師;食堂紀律混亂,蕭老師斥責學生,并給馬修老師介紹行動——反應原則;莫朗奇因為辱罵院長而關禁閉;莫朗奇母親探訪,馬修老師以善意的謊言為其遮蔽;孟丹與莫朗奇打架;莫朗奇雨天缺席一天;孟丹向貝比諾索要金錢;蕭老師看見孟丹偷他的手表;院長辦公室二十萬法郎被偷;蕭老師與馬修商量用院長私存的木材為孩子們燒洗澡水;孟丹打院長;莫朗奇扔墨水;查出郭和頒是偷錢的人;孟丹燒學校;辭職的馬修帶走貝比諾。
院長及蕭老師,朗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方式是懲戒,他們相信行動——反應規則的有效性。學生犯錯了,馬上給予相應的懲戒措施,通常用的方式是關禁閉。而馬修老師的到來,學生接受的是另一種教育,即仁愛。這種交往方式,馬修老師不僅運用在學生身上,也用在同事之間。當麥神父眼睛受傷的時候,馬修老師的處理方式首先是想到帶麥神父去看醫生,而哈善院長則認為看醫生是很貴的。第一反應是問責學生。在學生都不認錯的情況下,哈院長采取常用方式,即依照本院規定:一犯規就處罰,我們絕對會嚴懲兇手,三秒鐘若沒找到兇手,同學輪流關禁閉6小時,知道兇手自首或遭人檢舉。馬修老師無奈之下遵從院長的命令,隨意點名了。
馬修老師第一次進教室上課,遭遇絆倒的尷尬,學生哄搶皮夾的無奈,哈善院長趕到教室,要求懲罰起哄者蓋賀克,馬修老師主動為其遮蔽,自己采取另一種方式教育蓋賀克,當得知讓麥神父受傷的肇事者也是蓋賀克的時候,馬修老師沒有太多的責怪,而是與蓋賀克商量方案,建議蓋賀克去醫院照顧麥神父,而且馬修老師為其保密。這樣,蓋賀克不必去讓他害怕的院長那兒領受禁閉之苦,同時,在照顧麥神父的過程中,他還得到麥神父的夸獎,也同時見證了麥神父傷情的嚴重,當麥神父轉到另一處去治療的時候,蓋賀克的眼神中充滿了愧疚與害怕,馬修老師也沒有責罵他,而是將其摟在身邊安慰他。這樣蓋賀克是在仁愛的光環下認錯,改錯。對于仁愛的教育,他沒有心懷報復了,而是報答。
在對待莫朗奇的問題上,一些可以原諒的.小事情,馬修老師則采取寬容的態度,并且在他和蓋賀克等偷皮夾翻看樂譜被蕭老師看見的時候,馬修老師都為其遮蓋,寬容了他們的搗蛋行為。莫朗奇有一次雨天缺席一天,馬修老師想到的是好在他平安回來,并沒有對他問責。有一次,馬修回寢室的時候,發現莫朗奇在教室獨自唱歌,莫朗奇不承認。馬修覺得莫朗奇的嗓音是上天給予的奇跡,要求莫朗奇一定參加合唱。其實這時候莫朗奇是慶幸的,因為他不再用艷羨的眼神看著同學合唱了,他也很想加入其中才是。當一切進展順利的時候,莫朗奇看見馬修老師與母親一起坐在陽光下,他敏感的心靈遭受了震動,害怕馬修老師愛上母親,竟向馬修老師扔墨水。同學們對莫朗奇的舉動非常反感,一起批評莫朗奇,學生就這樣都站在了馬修老師這邊。這是學校里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學生為老師說話了。這次,馬修老師沒有那么快原諒他,但馬修老師告訴他的母親說莫朗奇有唱歌方面的天賦。這些愛一點點消融在莫朗奇的心里,當母親給他帶他愛吃的巧克力,并擁抱他時,莫朗奇對母親的擁抱有了感激的表情。不得不說這些微妙的變化與馬修老師的仁愛教育有關系。扔墨水事件后馬修老師對莫朗奇一直采取孤立態度,這是為了挫敗莫朗奇的驕傲感,沒有他合唱團也能運行,這種適當的挫折教育是莫朗奇生長過程的一部分,在保護他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對其冷落,讓他有一個反思與成長的階段,這點很有必要。也說明馬修老師不是一直縱容孩子,他的仁愛教育既有溫情的一面,也有嚴肅的一面。最后,全體合唱團給女董事表演的那天,馬修老師讓莫朗奇單獨唱了一曲,并微笑地與莫朗奇對視,他覺得莫朗奇的眼神里面有著驕傲,有著被寬恕的喜悅和一種新的感受,還有人們對他的肯定。這時候的眼神交流完成了師生之間美妙的溝通。母親最后接走了莫朗奇,幫助他在里昂音樂學院完成深造,莫朗奇從此與音樂結緣并成就了一番音樂事業。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當時馬修老師的對莫朗奇才能的肯定與挖掘是分不開的。
對待孟丹呢,馬修老師沒有對他進行體罰,更多的是理解與同情。馬修老師發現孟丹吸煙,馬修宣布必須樹立自己的權威性。孟丹不但不害怕反倒兇巴巴地走向馬修,面對問題多多的孟丹,馬修老師沒有太多的責怪,但是當孟丹邀集郭和頒晚上在教室喝酒、吃東西時,馬修老師呵斥了郭和頒,并只是因為孟丹向貝比諾索要十個法郎才警告孟丹不準與貝比諾接觸。貝比諾是最小的孩子,他是一個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小男孩,原本就可憐,大點的同學欺負他,他就更可憐了。何況孟丹的精神癥狀等都表現得很可怕。這樣的警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后來,當孟丹因為揍了院長而被警察帶走的時候,他對馬修老師沒有怒光,反而是一個微笑。這多少也是馬修老師的仁愛換來的。
而哈善院長不是這樣,他對待老師和學生更多的是呵斥與責罰。院長的臉上只有見了帶來孟丹的醫生與女董事的時候才有微笑,其余時間臉上的肌肉是繃緊的狀態。動則抽學生耳光,要么就是關禁閉。同樣是與人交往的時候的身體接觸,馬修老師給學生的是擁抱,撫摸。院長給學生的是打罵。而結果也不一樣,哈善院長最后因為讓孟丹背負小偷的罵名而遭到孟丹火燒學校的惡意報復。雖然院長因此而被解雇,但畢竟讓輔育院蒙受了損失。哈善院長在任期間,學生的表現沒有改進,只是日復一日的在惡化師生關系,學生對輔育院也沒有感激之情,麥神父對學生的同情也感化不了哈善院長,換不來院長對學生的寬容與仁愛的教育。蕭老師與朗老師也嚴格執行者院長關于行動——反應的規則。但學生的調皮與惡作劇沒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這些都是嚴懲教育帶來的后果。
馬修老師以其善良的心靈與美好的行動給輔育院帶去了溫情的陽光,學生在老師的感化下轉向融合與團結,合唱團組成之后,他們與馬修老師一起生活得愉快和諧。雖然有些插曲,但總體的進步與變化給輔育院帶去了生機與活力。嚴肅的院長也能與學生一起玩足球,玩紙飛機。輔育院不再沉悶與無聊,師生相互的變化讓馬修老師開心又愉快。后來院長開除了馬修老師,但馬修老師心里仍是充實的,因為他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學生的認可與肯定,貝比諾甚至還逃出了輔育院,跟著馬修老師走了。蕭老師與朗老師也加入了馬修老師的隊伍,麥神父更是為馬修老師高興,也為孩子們有馬修這樣一位老師而高興。
整個影片,院長的嚴懲與馬修老師的仁愛都形成鮮明對比,哈善院長對學生的懲罰不是一般可以讓人接受的懲戒或體罰,而且過分不尊重學生的一種嚴懲。影片暗含著對馬修老師的贊美與褒獎。事實也證明:仁愛是孩子心靈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美好需求,仁愛能讓孩子的心靈更加澄澈而明亮。給青少年的心靈播下善良的種子,他們的心靈就會開出美麗芬芳之花。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篇3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件發生在法國鄉村——“池塘畔底”里的故事!笆б狻钡囊魳芳荫R修,來到“池塘畔底輔育院”擔任代課教師。這所學校是一所專為“行為偏差”的兒童而設置的寄宿學校,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哈校長秉承“犯錯——懲罰”的原則來管理這所學校里的孩子,如果有人犯錯,就得被關禁閉。馬修用自己音樂和愛心感化了幾十名孩子的心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春天,帶來了希望,改變了那些別人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們。整個影片中,馬修老師對于孩子的種種行為給予理解,從愛的角度出發來教育孩子,這與哈校長“傳統體罰”的教育方式截然相反。馬修老師的人性光輝——愛,也在幫助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得以體現。
這讓我回想起了劉克奇在《奧德賽》中提出的幾個問題。
首先,什么是人?老師告訴我們,人是一種不完全,不完整的存在,是未完成性的存在。因此,在我看來,“放牛班”的孩子們也是不完整的存在,也是未完成性的,所以才需要教師去指導,進行相關的教育,使他們朝著完美前進,而且這個指導的老師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來駕馭學生,使學生信服。雖然這世界上并沒有十足完美的人,但一旦有這個念頭,有某種驅動力,人就會趨向于越變越好,就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潛能。這就像馬修老師用愛去教育孩子們,引導莫翰奇逐漸走向音樂家之路。馬修老師使他們一步一步地走向“完整性”,成為一個“普通的人”,而不是“行為偏差的人”。人之所以為人,那是因為他們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挫折,通過不斷地過關斬將,來使自己變得強大,不再懦弱,從而得到別人的認可。其次,什么是智慧?老師說過,所謂智慧,就是擔負自己的責任,無悔于自己的人生、家庭、國家。因此我覺得馬修老師也是智慧之人,他僅為一個代課老師,本可以按照校長的模式來管理學生,但他卻盡一切能力去引導、理解每個學生,學生犯錯了,第一時間不是責罵和告狀,而是去關懷,盡了一個老師應有的責任;他用真誠來對待孩子,他也無悔來到“池塘畔底輔育院”,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有希望的,他離開的時候為孩子們感到驕傲,與此同時也收獲了孩子對他的回報。馬修不像哈院長那樣只懂守舊而不創新,相反,馬修利用組織合唱團來了解孩子,團結孩子,充分發揮孩子的音樂天賦,對于不會唱歌的貝比諾和老走音的郭邦,馬修并沒有讓他們坐在教室的一角觀看,而是分別任命他們為“合唱團指揮助理”和“樂譜架”。他沒有讓這兩個孩子感到被放棄或是被拋棄,他尊重每個孩子,讓每個學生在合唱團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個人都各展所長。他用智慧來引導孩子走向智慧,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而不是外界所看到的“無可救藥”。其實,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一味遵循舊體制,而不懂得創新,這個社會永遠都不前進,更何況人呢?社會要前進的話,最恐怖的不是人不去改變,而是這個社會的體制不做任何改變。只有社會體制變了,人才能更好地跟上腳步,不斷發展。
學會用智慧引導智慧,這樣創新的輪子才會不斷轉動,繼而推動社會的前進,若是用那些不合時宜,腐朽的思維和方式,即使你添加更多的潤滑油也無法轉動腐蝕掉的齒輪,最終也只能原地踏步或者是面臨失敗。正如影片中的哈院長最終因被人揭發丑行而被辭掉職位。
還記得老師課上在評講《大衛科波菲爾》時,講到了杜威的“教育功能”:“學校是完成成長的一個環境”,也講到了“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過得好,完成社會流動過程,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完成愿望的”。然而,“池塘畔底輔育院”在馬修到來前并沒有做到“完成成長”的一個環境。孩子們在懲罰的日子中度過,除了靠“變壞”來保護自己,與老師反抗外還能怎樣?因此一個惡性循環——“犯錯,處罰”就這么產生了。這樣的成長教育環境根本不能給孩子們帶去任何的意義,反而使孩子們更加反叛。他們表面上是被“馴服”了,但心里仍是狂野、搗亂。他們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還經常被懲罰,自然而然地就過得不好,也沒有想要說努力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念頭。教育沒有愛,幸福就完成不了?梢哉f,教育的背后實際為情感。馬修正是用他的愛來填充他的教育,使得孩子們從合唱團中得到馬修的關注,明白馬修的用心良苦,漸漸地,他們得到了以前沒有過的幸福,也樂意聽從馬修的話。
正如老師上的最后一節課講到的,教育是用希望鑄造希望,是把人由現實世界向精神世界引渡的人性化工具,所以教師要以高貴熱忱的心面對教育事業,才能造就人類美好未來。想要用希望鑄造希望,那就要在教育中結善緣,要一視同仁,在促強扶弱中體現對待學生的公正平等,要以人為本,以學為輔,用愛的能力培養愛的能力,用真誠信任換取真誠信任。馬修正是這樣的教育者,他讓受教育者明白自己的關愛,關懷,照顧,他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對每個孩子都公正平等,面對進門后叼著煙的骨架,馬修用緩和的語氣幽默地說:“教室里禁止吸煙,每個人都一樣,甚至你(指那個骷髏)也是,先生”。正是他用“善”來進行教育,所以孩子們才愿意接受馬修的教導,也愿意改正,最終換得孩子們的真誠相待。社會交往中也是如此,你如何待人,便得以何種回報,以善結善,以愛報愛,以真誠換真誠,希望才會來到你身邊。社會發展永遠以善為根基,總體來看它是前進的;而艱難的東西只是暫時的,因為美好的.事物將會是永久長存,也將是最終的歸宿。正如哈院長最終被麥神父他們揭發丑行而被開除,他的“犯錯,處罰”教育方法是不會被認可的,是不符合學生發展的,因為它不是以善為根基,而是帶著種種偏見和不相信,是以惡的眼光去管教孩子,因此一個前進的社會是容納不了他這樣的人。
“愛別人實際上是愛自己,那人又怎樣通過愛別人來愛自己。”這是老師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提出的又一個問題。其實,馬修老師已經很好地告訴了我們答案。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但他把愛投射在孩子身上,用真心付出,他給予孩子們關注,不肯放棄每一個學生,他相信班上的孩子。正是他這樣人性化的教育,從孩子的需要出發,孩子們才能真切感受到大人們的愛,才會開始了自己人生的“春天”。在馬修老師離校那一刻,他們唱著馬修教他們的歌,向他揮著手,馬修見到后臉上是掛著笑容的,想必此刻的他也受到了孩子給自己的愛,他的努力沒白費,他自己做著有意義的事情并改變了那些別人認為“無藥可救”的孩子,使孩子們有了春天而感到幸福,這或許就是通過愛別人來愛自己吧,就像是你給了別人幸福,同時幸福也會來到你身邊,你自己也感受到愛。
馬修堅信孩子們做的任何行為都有他們各自的理由,他嘗試去理解孩子,用愛來撫摸孩子們受傷的心靈。孩子之所以會變壞,很大部分是大人們給予傷害而造成的,他們沒有得到該有的愛,因此利用一些不良行為來引起大人的關注,希望得到大人的矚目,這是孩子們渴望“愛”的表現。馬修深知班上大多數學生都是“問題少年”,社會忽視他們的存在、家庭對他們絕望、教師對他們失去信心,這群孩子缺乏愛的關懷,從而導致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極度叛逆,而用粗魯的行為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和脆弱。因此,馬修用善良的謊言為學生們開脫,用他的寬容仁愛撫慰孩子們的心靈,把愛公平地分給每個孩子,讓孩子們得到關注,讓他們知道有人在乎他們,因而使得他們更努力,更受鼓勵,更有信心。
馬修身上散發出的人性光輝,是人類靈魂深處的那份真善美,不以惡恨來觀人,常懷寬容仁愛,以愛育愛,給予孩子們“春天”的希望,這是教育界應該要建立的師生關系。感謝這部片子給我不一樣的感受,也對我以后要成為一名教師帶來了不少啟發。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篇4
很有幸,我能和老師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雖然是法語,還是又是分兩次看的,但是很有意味,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讓我好感動!當馬修先生離開時孩子們的折疊的帶著對他的依戀、感動呀!我也想成為孩子們喜歡的“馬修”,嘿嘿。努力,孩子們童心需要我們去讀。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干凈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使觀眾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著電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因為電影里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干點事情。他喜歡音樂,于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著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系,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而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著什么,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松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圣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難得周末,外面淅淅淋淋的下著雨,阻擋了一切外出的腳步,臨窗聽雨?終究是達不到那個境界吧!打開電腦,又一次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記不清多少次看它了,第四or第五次,但每次確實都有新的體驗新的感觸,猶記得第一次觀看時,學生們一個個“兇神惡煞”,讓我這個局外人都為馬修捏一把汗,情緒隨著劇情進展忽上忽下。最難忘的是劇中的音樂,皮埃爾·莫昂克獨唱的聲音,干凈純粹,舒緩情緒,沁人心扉……
克萊蒙·馬修本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經二戰摧殘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被迫來到了“池塘畔底輔育院”成為了這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在這所寄宿學校里,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劣的孩子,有問題少年有孤兒。馬修在他的人生低谷來到“池塘之底”,踏入校園時,發誓說永遠不再作曲。但,人生就是永遠不能說永遠。
到任后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但新老師總是對學生期望值過高,這一點我這個新老師也是頗有體會。想當初剛接10班,當陳老師鄭重向學生介紹我、當我滿心歡喜的等著認識我的新學生時,我就聽見學生在下面以我能聽到的聲音說:怎么又換老師了?一副不耐煩的面孔……說心里話,很受傷,但看到第一堂課的馬修遭到了學生們的戲弄,才發現我們學生的問題真是小小太多啦。但馬修對學生們的寬容與理解,確實讓我欽佩,值得我去學習。每個學生在老師心中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老師就猶如你們的父母,會吵會罵,但出發點終究都是好的,都是為了讓孩子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除了一些個別的猥瑣大叔們,我還是堅信大部分老師的素質與修養的。但就如老話說的“不養兒不知報娘恩”,學生跟老師也是如此吧,就如皮埃爾開始不明白馬修的苦心一樣吧。
隨著鏡頭的推進,他漸漸發現,每個孩子其實都有一段辛酸的過往,他們在這所近乎與世隔絕的學校里不僅沒有得到良好的心理治療,反而在校長“高壓”政策下變得更加叛逆和玩世不恭。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但是孩子們卻對馬修“五線譜”有著濃郁的興趣,所以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音樂本就有強大的感染力,馬修的合唱團更是意義重大,合唱團里沒有“我”,只有“我們”,它把一個個孤立的孩子串起來,給予他們新生。但音樂終究只是一方面,我覺得馬修改變學生心靈的支點還是馬修對學生的悲憫、尊重和理解。馬修的那顆悲憫心,使得他愛每一個“壞”學生,他的大愛使他不忍體罰一個無辜的`孩子;他的寬容使他“包庇”了打傷馬桑大叔的學生蓋賀克,給他機會將功補過,讓他課后去照顧受傷的馬桑大叔。而在照料別人的過程中,蓋賀克與馬桑大叔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對傷害了他人十分愧疚、后悔不已,從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的善良使他不僅原諒孟丹當初的惡言惡行還勸阻校長公平對待孟丹……這樣的情景式怎么樣也說不完的……
馬修雖是被迫來到“水池底部”的這所學校教書,并最終被氣急敗壞的校長趕出了學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所謂“失敗”的教師。但自始至終,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其貌不揚的普通人,渾身上下體現的是人的尊嚴與自由,他作為一名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尊嚴與自由。在馬修的努力下,大多數教師放棄了以暴制暴的教育手段,開始懂得教育的真正含義;學校的教室、走道和操場上,曾一度彌漫著、飄揚著體現人的尊嚴與自由的空氣,連校長哈珊也曾被這種氛圍所感染,快樂地加入到學生活動的行列。在這個小小的時空里,這個不懂教育的音樂家卻把教育的真諦展示的淋漓盡致,他的很多做法都呼應了我們現在的教育理念,素質教育、人性化教育。譬如,就算是面對再頑皮的學生、最惡劣的行徑,在馬修的主觀意愿里他都是不愿體罰學生的,他只是在校長的高壓下才把學生關禁閉的;馬修在挑選學生組成合唱團時,他能拋卻“世俗”只用專業的眼光來看學生的音質是高音還是低音,我相信這一點有很多老師都不一定能做到,當我們面對一些惡俗語言是估計怒火早就沖腦門了,值得學習;在馬修的合唱團里,每個學生都有一席之地,包括譜架,并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作用,給他們存在感價值感,這一點對學生的心里發展很重要;馬修所有的好并不是毫無原則,在學生犯錯時他還是會以他獨特的方式懲罰的,就如學生皮埃爾看到馬修老師在與他媽媽交談,心生惡意,從樓上倒下一瓶墨水澆在馬修老師身上,馬修老師停止了他在合唱團中的領唱,明確告訴他合唱團不缺少任何人:你的嗓音不錯,但并非不可替代!然而在公爵夫人參觀合唱團表演的過程中,馬修又出乎意料地招手讓他回到合唱團隊伍中領唱,使莫航治受到了巨大震動。馬修老師達到了懲罰的目的。因為他通過懲罰讓學生體驗到了羞恥和后悔,體驗到了責任與擔當,重新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并試圖努力調整和校正自己的行為。懲罰由此從被動的承受傷害轉變為積極的行動。其實老師都知道體罰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只會讓學生的不良情緒蔓延,等等。馬修有很多做法都是跟人性化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異曲同工的。教師《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篇5
影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經過年邁的佩皮諾對皮埃爾的一次偶然拜訪,將時間推溯到1949年1月15日:那天克雷芒馬修以一個代課教師的身份來到那座被稱作“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才發現那里的孩子個個都不是一盞省油的燈,而哈珊校長殘忍的體罰只會助長他們的叛逆。他試圖用自我鐘愛的音樂來改變現狀,來感化并拯救這些地獄里的孩子。站在他組建的合唱團中,孩子們的臉上蕩漾著自信和青春的喜悅,馬修先生的寬容和幽默讓他們的內心不再有恐懼感和負罪感,在先生專注的眼神中他們體味到一種不曾有過的甜蜜,那便是愛。
毫無疑問,影片碰觸到的第一個嚴肅的話題便是教育!靶袆-反應”式的懲戒方式在今日似乎已不多見,但應對孩子的不成熟的心智,多數教師和家長都選擇了對其進行無條件地規范,而并不顧及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幾年前看過王朔的一篇小說《看上去很美》,講述的是托兒所里的真實生活,小主人公方槍槍生性調皮,與學校的規則格格不入,在阿姨們的眼中是個“老大難”,漸漸的小朋友們都疏遠了他,最終他把孤獨而瘦小的背影留給了讀者。試想《放牛班的春天》里的男孩們,如果沒有馬修教師的及時出現,皮埃爾的音樂天賦便不會被發覺,人們只知他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卻有著孤僻的性格;佩皮諾只會在每個星期六傻傻地等著爸爸去接他,而永遠不明白他還是個出色的“指揮助理”;郭幫只會被看作一個一無所長、無藥可救的壞孩子,而不明白他能夠做“樂譜架”,支撐起一個個跳動的音符。馬修讓每個孩子都找到了自我的位置,也為他們的未來開啟了一扇天窗。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經過馬修先生的創作和傳播,給了這些孩子神奇的力量。這是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也是導演ChristopheBarratier傾心渲染的地方。這所學校沒有開設音樂課,馬修教師卻從不放棄他的音樂事業,沒有優越的`工作環境,沒有先進的器樂設備,也沒有正規的演唱者和指揮家,而孩子們的熱情恰恰就是他堅持創作的靈感和動力。他的小團員們提高很快,和馬修先生之間的交流也已經不需要言語,因為,音樂就是最好的媒介,它把孩子們的心緊緊連在了一齊,由放浪不羈歸于如水的平靜,這平靜中又蘊藉著無數個愿望的噴發,是重現曙光之前的一番醞釀。
馬修是執著的,應對著校長先生的頑固阻撓,他果斷將合唱團轉入了地下;他又不是一味姑息孩子的,應對蒙丹的橫行霸道,他嚴厲訓斥,但鼓勵他加入合唱團;他為皮埃爾的無禮而生氣,并刪去了他的獨唱部分,但他明白愛能融化所有的堅冰,在為公爵夫人的演出中,讓皮埃爾找回自我的主角,從孩子感激的眼神中他讀懂了一切。導演對馬修的個性塑造并未止于此,影片中穿插了他對皮埃爾單身母親維奧麗的朦朧的感情,影片一開頭就講述到這位母親的死,讓人察覺到她與男主角之間不太尋常的關系,只是這段感情還未開始就匆匆結束,無不叫人遺憾;蛟S愛上一個美貌端莊的女人是一個男性的本能,但我們從中更能看出馬修作為一個音樂家的浪漫氣質:全無帥氣的外表,他的禿頂甚至成為學生的笑料,但他始終有一顆追求美、珍視美的年輕的心,在他眼里,孩子們是上天給他的恩賜,而面前的這位母親又是人間的維納斯。
孩子們都是愛玩的,他們喜好自由,喜歡沒有束縛的郊野。他們踢足球,滾橡皮圈,扔紙飛機,就連冷酷的哈珊校長也忍不住加入了他們的行列,能夠說,是馬修給那里帶來了春天,給死水帶來了微瀾。然而,完美的事物總是短暫的,校長的貪欲和私念在不斷膨脹,他利用公爵夫人的關系,很快將馬修的成果據為己有。他沒能預料到的是,以往被他暴打了半個小時的蒙丹縱火燒毀了他的學校,所有的進爵之夢即刻化為泡影。我們且不去評價蒙丹的過失,這場意外的災難卻是對哈珊的一種絕妙的諷刺。令觀眾欣慰的是,這一天剛好馬修帶著孩子們離開了地獄似的學校,逃過了這一劫。此時哈珊校長意識到馬修的存在對自我的地位是一種巨大的威脅,便勒令他辭職。馬修悲痛不已,他多么期望能繼續陪伴著這群孩子成長,繼續他的音樂夢想,或許,他只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和失業的學監”,僅此而已。
當然,善良的導演不會讓他的觀眾失望。在那高高的陰森的窗口,一只只紙飛機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線,幼稚的鋼筆字傳達著孩子們真實的心聲,那一只只揮動的小手仿佛一群飄舞的蝴蝶,讓馬修清楚地意識到:他的付出沒有白費,在那里僅有孩子們才能理解他。本以為能心平氣和地看完這部電影,男孩子們的聲音還是讓我忍不住流淚了:“風中飛舞的風箏請你別停下飛向大海共向高空一個孩子在期望著你吶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純真的愛啊循著你的軌跡飛翔……”之后才明白那首歌叫作《cerf-volant》(風中飛舞的風箏)。
記得在電影《DeadPoetsSociety》(死亡詩社)的最終一幕中,也出現了相似的鏡頭:基丁教師就要走了,他的學生托德毅然站到了課桌上:“OCaptain,myCaptain!”隨后全班同學陸續站上了桌子,呼喚著他們最親愛的船長。這樣的畫面造成了強勁的視覺沖擊力,也構成了整部電影的最高潮部分。而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故事沒有就此終結,小佩皮諾搭上了馬修教師將要乘坐的巴士,這意味著他告別了過去,告別了那個“池塘之底”,迎接他的,將是一個充滿明媚春光的天堂。
在那所泯滅了人性和個性的寄宿學校里,克雷芒馬修奉獻出了自我所有的忠誠與信仰,打破了傳統教育的禁錮,傳授給孩子們愛和美的真諦,教會他們如何去把握青春、如何生活。他的音樂作品,正如基丁教師為孩子們朗誦的詩章,成為貫穿全片的一條主線,而濃烈的抒情性、主體性正是這兩門藝術的共同特征。
應當說《放牛班的春天》是我看的為數不多的幾部法語電影中最成功的一部。法語電影在視聽語言的運用上不會太費周折,很平實,很舒緩,一種來自法國的精致和詩意撲面而來。沒有觀看好萊塢電影時的刺激感,卻也不像日本電影那樣沉悶,它的選材往往貼近現實,卻又不自覺地透露出法國人天性中的浪漫色彩。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總有一種潛在的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或者是對馬修教師的欽佩,或者是對哈珊校長的憎惡,再或者是對孩子們的期許,隨著劇情的發展,這部片子的審美教育意義已經自然而然呈現于我們的精神世界中。
光與影的交錯往往給人遙遠的時空感。黑暗中馬修房間里的燈光顯得格外溫暖,他的身影映在墻面,與冰冷的囚室構成了鮮明的比較。這部電影在總體上是灰色調的:緊閉的大鐵門,堅深的圍墻,幽暗的團體宿舍,校長和學監的時不時提醒著:“安靜!”僅有男孩子們的笑是鮮亮的,而窗外那片撩人的綠色總在招惹著他們本不安分的心,是的,他們應當屬于大自然,這小小的寄宿學校不可能幫忙他們實現自我的夢想。最終,皮埃爾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那么,其他人呢佩皮諾跟隨馬修之后又怎樣郭幫是否靠自我掙錢買上了熱氣球還有彭尼法斯、樂科列呢我想,這是《放牛班的春天》留給我們的懸念,但已大可不必去深究,重要的是,孩子們明白:那段熟悉的旋律給他們烙下了童年中最完美的回憶,并將伴隨著他們這一生。
對于畫面的剪裁、鏡頭長短深淺的選擇、運動鏡頭的位移方向等,這部電影都進行了適當的處理。值得一提的是,對音樂素材的充分運用,大大增強了這部電影的感染力,對主題的抒發和情節的變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樣的幾段旋律,用不一樣的樂器進行演奏,或以不一樣的方式演唱;同一個曲調,反復詠唱,時而漸強,時而漸弱,根據氣氛的需要而更替。鋼琴的音色細碎而輕柔,大提琴則沉重而壓抑,小提琴悠揚而活潑,人物的喜怒哀樂、緊張與歡快都可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童聲的合唱與莫杭治的獨唱宛如天籟之音,契合得天衣無縫,共同訴說著青春淡淡的哀愁:“海面上的清風托起了輕盈的飛鷺停落孤島的礁巖處冬日稍瞬即逝的氣息你的喘息最終遠去了融入群山深處……”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天然的璞玉,就看你怎樣將它雕琢。在地獄中艱難地呼吸,苦苦等待天明,這時需要一個人為你打開天窗,敲開沉默的心房,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這個人便是CraneD’obus,克雷芒馬修。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篇6
這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是每一位身為教師的人必看的經典電影!白钍〉囊魳芳摇保靶⌒⌒⌒〉拇n老師”——馬修就是我們的榜樣。那主題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地在我的耳邊回蕩,男孩們的合唱是夜鶯的天籟之聲。
馬修把他的學生真正當成人來對待、來尊重。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那就是我們記憶中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快樂活潑的,就想春天一樣,而這幫“放!卑嗟暮⒆拥拇禾炀褪邱R修老師帶給他們的。這部電影的譯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倍制鋵嵵傅木褪俏覀兂Uf的“對學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謂的“放牛之意,”而電影中的這群孩子就是這樣一批讓老師頭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問題學生: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以及其他無心讀書整日胡鬧的孩子。面對這樣一群幾乎不把老師放在眼里,一味胡鬧的孩子,輔育院的人都采取體罰、緊閉,如果是其他很多老師面對這群孩子,恐怕都只能撓頭表示無能為力,怎么辦,只能“放!眴h。有多少人能相信,他們也有春天。
但有人相信了,他或許懷疑過,猶豫過,但他最終做到了,他就是一個名叫克萊蒙馬修的失業的音樂教師,而且,那時的他僅僅是一名代課老師,還不是一名正式的老師。他來到這個學校代課,原本只是想著糊口謀生,但是沒想到他甚至改變了很多孩子的一生。這個貌不驚人的老師,發現這些問題學生幾乎都很喜歡唱歌,而且那個叫皮埃爾的孩子還擁有一副好嗓子。這就是黃金,但它被埋在了土里,如果沒人把它刨出來,就永遠無法顯示它的光芒,對于皮埃爾而言,這個刨土人就是馬修老師。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心中沒有愛,就不能作出有生命的音樂,對于一個老師來說,心中沒有愛,他的教學生涯就像沙漠一樣荒蕪。克萊蒙馬修正是心中有愛,所以他作出了有生命的音樂,也改變了許多學生的一生,使他們獲得了屬于他們的春天。
影片中的這幫孩子都是10歲左右的年紀,馬修相信,即使有惡,又能夠壞到哪去?他們缺少的正是愛,諸如貝比諾是個孤兒,而莫翰奇也只有殘缺不全的母愛,只需要一點點愛,就足以點燃他們的心火,讓他們明白,自己原來不是活在地獄中,原來自己也是天使。當馬修老師把這些孩子組建成為一個合唱團,他們那宛如空谷黃鶯般的美妙合聲在電影中流淌了一個多小時,特別是皮埃爾天籟般的聲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粗⒆觽兡且驗槭艿娇隙ü膭疃滞鈱W⒌难凵,那一刻的感動真的難以言喻,也許我們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時曾經遇到的這樣的好老師,當然也有人遺憾:唉,我的童年為什么就沒有碰到這樣的老師呢?他們僅僅只是孩子,他們天真無邪,他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他們是如此真摯的寫下了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員、有牛仔、有馴虎員,甚至是拿破侖將軍。也許為了實現這些愿望,在沒有正確的鼓勵和引導下,孩子們難免走了一些彎路。當藏于地板縫中的.錢和口琴被發現時,馬修老師在氣憤中找到孩子時,得到的答案出乎每個人的意料,也讓老師感到心如針扎!拔蚁胭I一個熱氣球!”望著如此真摯的目光,馬修老師和我們的心靈都被震撼了。
面對孩子們一次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如一縷陽光直射“池塘之底”。終于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悔意。受懲罰的孩子在母親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閉癥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懷下慢慢打開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和寬容之心幫助了這些孩子,這是這份善良與偉大,改寫了孩子們原本那充滿晦澀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一串歌聲與歡笑,盼來了“放牛班的春天”。當昔日的照片變得昏黃,昔日的頑童已成為音樂家,我們看到了早已滿頭銀發的皮埃爾、貝比諾對老師克萊蒙深情的懷念,往事并不如煙,因為改變了這些放牛班孩子命運的人留下的記憶,注定不會被風輕易吹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對教育而言,不僅是一種磅礴的氣勢,而且體現一種寬容的態度。寬容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它是從善良心靈中流淌出來的愛的泉水,它是從睿智頭腦中升華出來的美的綠蔭。
學生之為學生,就是因為他們還是孩子,有缺點,不懂事,甚至會犯錯誤。老師之為老師,就在于我們年長于學生,涵養勝于學生。寬容能使我們看到快樂的曙光,享受教育的過程,感悟人生的成長。只有寬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會心的溝通;只有溝通,才有真誠的信任。教育用兼容并包的方式,呈現“萬紫千紅才是春”的美景,而做為一個教師應該用寬容的心接納每個孩子,讓他們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馬修正是這樣,在院長面前一次次包容了孩子們的過錯,有一次次寬容他們的過錯,一次次耐心的教導他們。為了使傷害校工的學生免于被關禁閉,他“包庇”了他,并把它作為教育的契機,讓他去醫務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讓這位孩子在內疚中悔悟。即便是他發現了那位偷了20萬法郎的孩子,他也沒有簡單化地將他移交校長或警察局,他冷靜、耐心地找他談話,了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動機——僅僅是為了買一個熱氣球,那是他的理想。
同樣,馬修把這位孩子的簡直是不可饒恕的錯誤當作了教育的資源。在每一個孩子的童年中,每一個老師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容易受傷的,他們有調皮、貪玩的天性,難免會犯些小錯誤,每當這時,就需要老師的耐心教誨,這樣的教誨,需要講求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無論什么方法,作為老師都要有一顆包容、寬容的心。在很多人的一生中,和老師相處的時間遠比和自己父母相處的時間還多,老師對其產生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然而這種巨大的影響卻又是不明顯的,因為這種影響是在很多年中慢慢積累形成的,一個老師留下一點,在你一生中走過的無數老師,所留下的所有影響也許就是你人生改變至此的原因。影片中把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他們的教育理念有著天壤之別,最后校長一敗涂地。
插班生孟丹,心理醫生把他放到這所學校作實驗。孟丹無惡不作,人性幾乎已被泯滅殆盡,他被校長指控偷了學校的20萬法郎后被送進警察局,在校長準備因竊取了馬修的成功而摘取勛章時,孟丹從警察局逃出來一把火燒了學校的某幾間房,同時也燒掉了校長的勛章。在影片的最后,孟丹還是沒有走上正路,可以說,孟丹是教育的失敗。十多歲的孩子就邪惡到無法挽救?這很明顯是教育方式的不對。再冷酷的人心中總有柔軟的地方,就如再強大的敵人也有弱點一樣,只要耐心的找到這一點,專攻這一點,就沒有挽回不了的遺憾。然而那位校長的暴力無疑是雪上加霜,致使孟丹的劣行越來越惡劣,忽視他人的生命,到達殺人放火的地步。影片中的校長也代表了現實生活中的一類教師,他們追求名利,不把學生當成和自己等同的人來尊重,不把他們當成自己孩子般來愛護,因此,這種教師注定一敗涂地。而馬修取得了某種意義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同事的認可。
在他被校長解雇時,害怕被關禁閉而不敢出來送行的孩子們在窗口揮動著小手,帶著祝福的紙飛機從窗口不斷地飛出來,宛若花兒朵朵。而那個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小不點貝比諾,在馬修即將踏上離開的巴車時,跟著來了,乞求馬修老師帶他一起走,最終,出人意料地,馬修果真帶他走了。縱觀全片,教育是要有愛的,父母般的愛,手足般的愛,朋友般的愛。如今的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這樣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更需要有愛。正如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
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愛你的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那么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但教育又不是只要有愛就可以的,也許誰都可以作一名教師,都可以去教授課程,但要教育學生的全面發展卻不是多數人做的來的。
其實,教育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你去慢慢的、小心的探索、發現。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還要針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像母親一樣善于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夸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弊尯⒆釉诔錆M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于即將為人師表的我們來說,馬修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相關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作文05-01
有關放牛班的春天體會11-05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02-16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12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14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經典)10-24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2-24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11-28
《放牛班春天》觀后感11-19
《放牛班的春天》 觀后感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