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觀后感需要表達真實的情感,不能虛假刻意。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紅旗渠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紅旗渠觀后感1
《紅旗渠》是一部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出人類奇跡的優秀影視作品。觀看后,我深感震撼與敬佩。
影片中,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以“誓讓漳河水,繞過太行山”的`豪情壯志,歷時十年,修建了被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解決了當地嚴重缺水的問題。這種面對困難不屈不撓,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
紅旗渠不僅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實踐,是群眾路線的生動寫照。它告訴我們,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團結一致,敢于拼搏,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
總的來說,《紅旗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教育我們要珍視和發揚老一輩革命者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
紅旗渠觀后感2
5 月4 日 ,雨后天晴,艷陽高照,我們項目部組織參觀了被國際友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紅旗渠。通過這次親身實踐活動讓我們貼身感受到了林縣人民偉大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據林縣縣志記載:從公元1436 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 年的514 年中,林州曾發生自然災害一百多次,大旱絕收達三十次,連年大旱,河干井涸,顆粒無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是舊林縣的真實寫照。
為改變這種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徹底解決水資源的問題,1960 年經林縣縣委研究決定:截斷漳河,劈開太行,引漳入林,這是解決水資料的根本措施。而當時正值國家最困難時期,縣委縣政府便動員全縣10 萬民眾硬是靠一纖一錘,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1250 座山頭,鑿通211 個隧洞,架設152 座渡槽,硬是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長1500 多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
在"紅旗渠"紀念館中珍藏著大量珍貴文物和史料。我們看到其中有這樣一幅場景:一位老漢雙膝跪地,雙手向天,似向蒼天求救,老漢身后,放著一副空空的水桶和一根被壓彎的扁擔,導游介紹說:這就是發生在"桑耳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位楊老漢,剛剛取了個如花似玉的兒媳婦,在大年三十一大早,楊老漢就挑著水桶到十里以外去挑水,井邊挑水的人,隊伍排得如長龍。好不容易,楊老漢打上水趕回家中,兒媳心疼公公,急忙去接,一不小心,兩桶水打翻在地。兒媳望著灑在地上的水,淚流滿面。她知道,沒有了水,這個年就過不成了。公爹安慰她說:明天咱去鄰家借水過年。可是,到哪去借呢?這比油還貴的水,誰愿意借?這些挑水回來的山民,為了保住桶里的水在半路上不被人搶,常常故意抓一把沙土撒到水里,使水變渾,回家等澄清后再吃。這位剛剛過門的兒媳婦,得覺自己太沒用,對不起公爹,于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用一根麻繩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楊老漢含恨薄葬了兒媳,自己也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懸梁自盡……
我們又來到吳祖太的`照片面前,照片上,是一位風華正茂的英俊青年。吳祖太是紅旗渠的總設計師, 當年,吳祖太的母親病危,收到電報的他卻仍然奮戰在工地上。當第二封電報發來時,母親已經永遠離去了。充滿愧疚的吳祖太向著故鄉的方向重重的叩了三個響頭……而他身懷六甲的妻子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在去看望他的途中因舍己救人而壯烈犧牲……沒過多久,當地王家莊隧洞工程發生塌方,這位當時難得的水利學校畢業生又獻出了自己年僅27 歲的生命……
紅旗渠就是這樣淌著血汗修成的,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就是在這修建的過程中孕育而成的。紅旗渠的修建用了十年的時間,它是林州人民整整一代人用青春、鮮血和生命筑就的。紅旗渠開閘那一天,聚集了上萬名群眾,從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黑壓壓的一片,人頭如蟻。望著嘩嘩的渠水,全場沸騰,人們歡呼著、雀躍著、笑著、哭著 …… 老人們激動得把臉貼在水面上,讓淚水和渠水一起流。此情此景,我們的心也沸騰起來,恨不得能和他們一起歡呼 ……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林州人民世世代代貧窮缺水的命運,由此產生的紅旗渠精神更是偉大的。我想無論再過多少年,這種精神永遠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歷史是永遠不會忘記那些修建紅旗渠的人們!歷史是永遠不會忘記那些血染紅旗渠的英雄們!
謹向那些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紅旗渠觀后感3
由呂侯生總顧問、王寶玉總策劃、孫建鐸策劃、王獻青編劇、張惠民總監制的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今日發布概念海報和定檔預告,正式定檔12月6日。這部由李正偉導演,白志迪、吳迪、孫蘇雅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位曾經參與紅旗渠建設的老人,多年后在孫輩的陪伴下重返紅旗渠,一路騎行、克服困難,終于和老朋友匯合,一起完成夢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幾十年,再現了60年代修建紅旗渠的艱苦卓絕,也展現了新時代林州的嶄新面貌。概念海報著重突出了勞動人民不畏險阻的奮斗精神,定檔預告片從時代背景出發,展現了興修紅旗渠的震撼場面,引人入勝。
正式定檔12月6日《紅旗渠》再現60年代場景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處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新中國建立后,在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指示下,林州人民在縣委書記楊貴指揮下團結起來“劈開太行山”、建設“紅旗渠”。影片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講述了隊長石天林在帶領村民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與危險。
拍攝這樣一部關于建設紅旗渠的偉大壯舉的`電影,需要大量的搜集資料以及極為準確的考證。這對于導演李正偉這個土生土長的林州人來說,顯得十分得心應手。導演在拍攝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考察紅旗渠紀念館,走訪當初參與修建紅旗渠的老人,從這些親歷者的口中,試圖還原一個有關那個時代的真實情況。通過影片的預告片可以看出,導演和劇組的努力是成功的,電影極為真實的刻畫了上世紀60年代“建設紅旗渠”的場景。
重走紅旗渠之路祖孫兩人的冒險
電影的主人公石天林由著名演員白志迪飾演,他和飾演孫子栓柱的小演員阿斯卡兩人通過默契的配合,上演了一幕幕讓人忍俊不禁的戲份。兩人在騎行路上遇到了許多故人,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危險,在拍攝過程中,白志迪親身上陣,克服環境的艱苦和體力的不足,敬業精神值得敬佩。
電影中祖孫二人的重走紅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著光榮與傳承,用一個尋找的故事,回溯歷史和先烈,在有趣的電影故事中寓教于樂,教導年輕人繼承先輩的遺志,弘揚紅旗渠精神。難能可貴的是,電影也對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以自己的視角提出探討意見,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
紅旗渠觀后感4
這個五一,我看了中央十套一個叫百家講壇《紅旗渠的故事》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我看了有兩年了,我也很喜歡,但這一次講的,讓我格外感動。
這一次的講師不是什么教師,是林州市的接待代辦副主任李蕾。他是喝著這紅旗渠的水長大的。
死記硬背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死記硬背被作為一種僵化的、阻礙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方式,漸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另一方面,老師們又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煞費苦心。其實,只要應用得當,“死記硬背”與提高學生素質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礎。1960年以前,林縣從古至今都是個干旱地區,缺水的程度有多嚴重,幾天不洗一次澡,刷鍋水都要留下來用,人們更是惜水如命,清水貴如油,李蕾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林縣有一戶人家,那家的老公公為了打一桶水好在除夕夜包餃子吃,凌晨就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打水了,排隊的隊伍很長,到了傍晚才打好了水回家。剛進村他的兒媳婦來幫她挑水,好讓老公公休息休息,結果,摔了一跤,水全撒了。這一家在那年也晚上就沒水包餃子吃,第二天,他們家的人看到兒媳婦因為自責,上吊自殺了。
這個故事讓我很驚訝,不就一桶水,至于嗎?不過,我很快就明白了。林縣的人因為從至今都沒缺水喝,人們就逃荒,逃到山西,山東,等等地區。
要練說,得練聽。聽是說的前提,聽得準確,才有條件正確模仿,才能不斷地掌握高一級水平的語言。我在教學中,注意聽說結合,訓練幼兒聽的能力,課堂上,我特別重視教師的語言,我對幼兒說話,注意聲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揚有致,富有吸引力,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注意。當我發現有的幼兒不專心聽別人發言時,就隨時表揚那些靜聽的幼兒,或是讓他重復別人說過的內容,抓住教育時機,要求他們專心聽,用心記。平時我還通過各種趣味活動,培養幼兒邊聽邊記,邊聽邊想,邊聽邊說的'能力,如聽詞對詞,聽詞句說意思,聽句子辯正誤,聽故事講述故事,聽謎語猜謎底,聽智力故事,動腦筋,出主意,聽兒歌上句,接兒歌下句等,這樣幼兒學得生動活潑,輕松愉快,既訓練了聽的能力,強化了記憶,又發展了思維,為說打下了基礎。可有一些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的人不愿離開,終于到了1960年林縣的人們開始修建一條水渠,這條水渠為了把漳河水引過來給人們喝水,就開始了長達十年的修渠工作。這十年里,修去的人付出了汗水,甚至鮮血,終于把這一條“萬里水長城”修筑完工。當時山西的領導來看到這一景觀,說:“這哪是修一條渠呀,就是開了一條河過來呀!”
宋以后,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于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后,對于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講席”等。這個宏偉的工程,讓我們這些下一輩人驚訝,感嘆。如果在現在這個社會,就是給多少錢,他也很難很難也許不可能修出這這樣一條渠!那個時候,工人吃一頓飯都要走五里地,更別說什么贊助,給錢了。現在一些工程,給了那么多的錢都是“豆腐渣”,他怎么能和當時的人民相比呢!
這都是靠人民的團結,努力修出來的!這正應證了一句話:團結就是力量!
紅旗渠觀后感5
由呂侯生總顧問、王寶玉總策劃、孫建鐸策劃、王獻青編劇、張惠民總監制的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今日發布終極預告,影片即將于12月6日全國上映。這部由李正偉導演,白志迪、吳迪、孫蘇雅、恩美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位曾經參與紅旗渠建設的老人,多年后在孫輩的陪伴下重返紅旗渠,一路騎行、克服困難,終于和老朋友匯合,一起完成夢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幾十年,再現了60年代修建紅旗渠的艱苦卓絕,也展現了新時代林州的嶄新面貌。終極預告場面宏大,再現了修渠過程中遇到的災難和險情,凸顯了在攻堅克難過程中紅旗渠人的團結斗志和舍己為人的'人性光輝。預告片結尾重申了紅旗渠精神的深層含義,也留下懸念,留待觀眾觀看影片后,揭曉劇情謎底。
展現大愛精神修渠人是不能被遺忘的平民英雄
“一生只洗三次臉”,這樣的話很多人聽了一定不敢相信,可是在河南林州這個地方,老人們一定會告訴你這不是一句玩笑話。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就講述了這群可愛可敬的修渠人的傳奇故事。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的“紅旗渠工程”,這條人工水渠被后人贊頌為偉大的“人工天河”。
工程歷時十余年才全面完成,在當時艱難的施工條件下,林縣人民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奮戰于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可能我們很少有人能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創造了中國的驕傲,世界的奇跡!他們不僅僅引來了珍貴的水源,更是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無畏群像真情實感展現逆境中的人性光輝
《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根據真實故事和背景改編的電影,現實里的紅旗渠解決了林州地區的水源問題,紅旗渠工程更是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林州人創造的奇跡。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出修渠工作的兇險,但是不管是作為外鄉人的技術員、當地的除險小隊,還是鐵姑娘隊,他們始終都有一種無畏的精神。
電影為了呈現當年修渠場景,服化道可謂高度還原,隧道、山石、打鐵、推車、工帽、墊肩、棉襖、百雀羚香脂……將觀眾帶回了那個艱苦樸素的六十年代。從今日曝光的預告片可以看出,影片除了呈現紅旗渠工程外,還刻畫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真實生動的情感故事,以此來致敬勇敢無畏的紅旗渠人。電影將于12月6日上映。
紅旗渠觀后感6
觀看《紅旗渠》后,我深深的被林縣人民那股子干勁徹底震撼和折服。當年,林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縣人民不等不靠,寧肯苦干,決不苦熬,寧肯流血,決不流淚。縣委一聲號令,引漳入林,千軍萬馬奮戰于太行山懸崖絕壁上,林縣人民充分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成功修建了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也宣告了林縣人民從此告別了吃水難的困境。
到了今天,50多年過去了,仍然給人很多感觸。林縣人民為何能創造奇跡,靠的是林縣人民自力更生,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靠的是林縣人民團結協作,鍥而不舍的韌勁;靠的是林縣人民甘于奉獻,樸實無華的辛勤勞作。紅旗渠工程非常了不起,就算現在實施起來都讓很多人感覺重重困難,感到“壓力山大”。如果當時的林縣縣委抱著“混日子”的想法、“走著看”的觀望態度,就不會有紅旗渠,更加不會留給中華兒女如此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
縣委十四屆三次全會提出了石棉縣第三次經濟騰飛的宏偉藍圖,作為一名建設工作者,我將以縣委“1237”發展戰略為統攬,按照縣委“干在前、走在前”的工作總基調,大力弘揚“紅軍強渡大渡河”精神和“川礦”精神,學習“紅旗渠”精神,打好城市品質功能提升大會戰。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展現精品意識。合理布局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帶動新區發展,疏解舊城擁堵。圍繞縣委再造一個旅游支柱產業的發展思路,將城市建設的目標定位為公園式核心旅游景區,打造繁花似錦的城市公園。二是實施重點項目,提升承載能力。統籌推進1號、2號、3號地塊舊城改造、向陽教育園區等新區開發建設,不斷完善石兒山公園、世行貸款等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三是豐富城市內涵,塑造城市特色。做足“山水文化名城文章”,提升文化品位,塑造生態品質,彰顯山水品牌。四是創新體制機制,有效經營城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盤活城市資源,有效經營城市基礎設施,用市場經濟的辦法籌措建設資金,打破困擾多年的建設資金瓶頸問題。
立足石棉“藍天映襯、群山環抱、碧水環繞”實際,按照“兩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五年大提升”的城市建設目標,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抓鐵有痕的作風,抓緊抓實每項工作,構筑一副“以山為骨、以水為魂”的“藍天、白云、大山、森林、河流、城市、花草、人們”融為一體的城市美麗畫卷!
紅旗渠觀后感7
正式定檔12月6日 《紅旗渠》再現60年代場景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處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新中國建立后,在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指示下,林州人民在縣委書記楊貴指揮下團結起來“劈開太行山”、建設“紅旗渠”。影片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講述了隊長石天林在帶領村民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與危險。
時光不老 紅渠永在
拍攝這樣一部關于建設紅旗渠的偉大壯舉的電影,需要大量的'搜集資料以及極為準確的考證。這對于導演李正偉這個土生土長的林州人來說,顯得十分得心應手。導演在拍攝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考察紅旗渠紀念館,走訪當初參與修建紅旗渠的老人,從這些親歷者的口中,試圖還原一個有關那個時代的真實情況。通過影片的預告片可以看出,導演和劇組的努力是成功的,電影極為真實的刻畫了上世紀60年代“建設紅旗渠”的場景。
重走紅旗渠之路 祖孫兩人的冒險
電影的主人公石天林由著名演員白志迪飾演,他和飾演孫子栓柱的小演員阿斯卡兩人通過默契的配合,上演了一幕幕讓人忍俊不禁的戲份。兩人在騎行路上遇到了許多故人,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危險,在拍攝過程中,白志迪親身上陣,克服環境的艱苦和體力的不足,敬業精神值得敬佩。
吳迪 飾演 青年石天林
爺孫騎行
電影中祖孫二人的重走紅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著光榮與傳承,用一個尋找的故事,回溯歷史和先烈,在有趣的電影故事中寓教于樂,教導年輕人繼承先輩的遺志,弘揚紅旗渠精神。難能可貴的是,電影也對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以自己的視角提出探討意見,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
影片劇照
影片由河南帝星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楓尚嘉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宣發,總顧問:呂侯生,總策劃:王寶玉,策劃:孫建鐸,編劇:王獻青,總監制:張惠民。
“時光不老,紅渠永在”
一段跨越60年的恩怨故事 一首寫給紅旗渠人的致敬贊歌
紅旗渠觀后感8
周末,學校組織我們去電影院看了《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這部影片,看過之后,在我腦海里留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幾個字,并且明白了其中含義。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修渠人名叫石天林,他在六十年代修建紅旗渠的感人故事。當年,他不顧個人危險去救困在洞里的同事,而自己卻也被困住了;為了修渠而失去了心愛的姑娘。后來,隨兒子移居海外,聽聞楊貴書記逝世的'消息而歸心似箭,回到家鄉,想要重走紅旗渠。
看電影的時候,我聽到了一句讓我十分震驚的話“林縣人一輩子只洗三次臉,出生時洗一次,成親時洗一次,死去時洗一次”。為了改變當時的現狀,后來在楊貴書記的領導下,石天林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打通了給林縣人民帶來幸福的生命之源——紅旗渠,從此,林縣人民徹底擺脫了缺水的困難。雖然我們現在有水了,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不能忘記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水源,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滴水!
以前,我一直以為,紅旗渠就是一個旅游景點,很多人都慕名而來,不由得就很自豪。看過電影之后,我徹底改變了之前的觀念,紅旗渠之所以名揚中外,并不僅僅是因為她是一個景點,她的背后是一種時代精神,一種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就是獨一無二的“紅旗渠精神”。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要發揚先輩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爭當文明學生,做文明公民。
紅旗渠觀后感9
班一行45人來到紅旗渠干部學院,開展“強化宗旨意識凝聚干群力量”主題黨性教育異地培訓活動。感悟紅旗渠精神,開啟了一次非同尋常的精神之旅。看話劇《紅旗渠》,紀錄片《紅旗渠》,《楊貴訪談錄》觀摩紅旗渠紀念館,采訪紅旗渠勞模:李改云,張買江,任羊成。聽曹彥鵬副院長講座……讓我們深刻的領悟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紅旗渠精神的本源;敢想敢干,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紅旗渠精神的關鍵,老一輩林縣人在楊貴書記的帶領下,寧愿苦干,絕不苦熬,寧可流血,不再流淚,十萬民眾上太行,誓把山河重安排,沒有工具自己造,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炸藥自己制,一錘一釬兩只手,鑿出水渠幾萬米,一炮一車萬眾心,劈開太行千重山。用十年的時間引來漳河水,干渠、支渠、毛渠,渠渠通水。現在我們看渠、聽渠、走渠,次次感動。為我們這些70后、80后上了生動且難忘的一課,讓我們真正理解“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并感悟出“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新時代內涵,看林州人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堅定有力。這些都深深震撼了我們,打動了我們,鼓舞了我們,心靈倍受觸動、情操倍受陶冶、斗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
一、有夢想,才有力量
就因為林縣人民有對水的渴望,才有不畏萬難的戰太行,修天河。我們現在也有夢想——創新延慶的教育事業。我們的目標是做讓家長滿意,讓社會認可的教育。有了目標,就有前進的動力,努力的方向,不畏難的決心和鉚足的干勁。一中要打造延慶的教育品牌,提高名牌大學的上線率,一本的上線率,三中要研究中高考,打有準備仗,全線提高上本率,體校要為延慶的競技體育培養人才,珍珠泉小學要讓山里的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六幼要給孩子一個快樂難忘的童年……弘揚紅旗渠精神,實現創新延慶教育的夢想
二、打鐵還需自身硬
沒有過硬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在開展工作、指導工作中就會乏力。變一時學為終身學,變被動學為主動學,紅旗渠的總設計師吳祖太經過四次認真科學的`勘探測量終于拿出了紅旗渠的圖紙,楊貴書記問他:“這么大的工程,你學的知識夠用嗎?”26歲吳祖太說:“我學的肯定不夠用,但我可以干中學,學中用。我向毛主席保證,我一定完成這個光榮的任務!”吳祖太設計的紅旗白家莊空心壩,在任何一本建筑學上都沒有過,后來有人看后寫詩贊曰:“龐然怪物臥河床,激怒山洪掀浪狂。人造天河穿大壩,強逼漳水忘東洋。遠觀瀑布白花濺,近看珍珠碧海藏。巧匠神工天地換,交叉引水又一章。”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要想順利的開展工作必須加強學習。
三、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克服困難,敢想敢干,偉大的林州人在吃不飽,穿不暖,沒有機械設備,沒有資金支持下歷時10年修得紅旗渠,我們延慶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克服困難,大膽創新將延慶的教育推向一個新高度。例如體校的發展問題,由于時代的特殊性,現在體校招生已經面臨巨大困難,田徑傳統項目不再受學生的青睞,我們就必須求變,趁冬奧的契機上冰雪,大力發展校園足球,向俱樂部轉變,不能墨守陳規,要推陳出新,爭取在若干年后,延慶藝術有青少年活動中心,體育有延慶體校,由全日制向興趣班演變擴充。
四、嚴于律己、勇于擔當、講奉獻、深合作
己所不能,勿施于人,凡是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高標準,就像除險隊長任羊成一樣,把最艱巨,最危險的工作留給自己,在工作中作為后備人才的我們一定要戰位高,有擔當意識,不推諉,在學校中不好干的自己干,榮譽面前要謙讓,懂得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送去關懷。有團隊精神,會構建團隊,凝練團隊,提升團隊,打整體仗。
將近五天的學習,我們有所獲,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變。真正把紅旗渠精神帶回自己的工作中,思想有提升,行為有變化。最后我們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共勉。
紅旗渠觀后感10
自“國家記憶——紅旗渠”觀看后,至今畫面還在腦海中浮現。美麗雄偉的“紅旗渠”背后還有一段振奮人心的故事,也使我感到了修建“紅旗渠”時的無比艱辛。那綿延數千里紅旗渠上一塊塊人工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修渠人鋼鐵般意志和不屈精神的真實寫照。
當年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有史以來就是水源奇缺的地方。是他們的不畏艱險的`辛勤工作,是他們的不怕犧牲,最終完成了紅旗渠藍圖的描繪。讓千家萬戶,不再取水困難,為水而爭,解救了無數人的性命,讓林縣變成了林州,讓這里越來越發達,越來越美麗!
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便會知道什么是自信。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著別人,就會喪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被人們認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會越來越是低聲下氣,這種活法有什么意思呢?
艱苦創業,這種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著天時地利的情況下,沒有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便會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反之,若是有這種艱苦創業的精神,就可以乘風破浪,更可能出人頭地,編織起自己一生的夢。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話嘛,叫“不怕苦,吃半輩子苦。怕吃苦,吃一輩子苦。”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自強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有了一輩輩的英雄豪杰們的傳奇,才有了不斷進步的人生。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才能誕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與輝煌。
紅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創業精神。這種自信首先表現在對待大自然,特別是對待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心態方面。聯想到今天,紅旗渠精神是一種團結協作精神。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修建紅旗渠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工程,在艱難的環境下,無論男女老幼,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聽從安排,團結協作,才創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跡。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更需要發揚光大,紅旗渠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修建紅旗渠時,建設者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講條件、樂于奉獻、不畏艱難、勇于犧牲。面對困難,人們卻從未退縮,而是前赴后繼,修渠不止。歷時10年終于修建了人間奇跡—紅旗渠,造福了子孫后代。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紅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人啟迪,催人奮進。一個單位更需要這種紅旗渠精神,我們的事業就會做得更扎實、更順利。
我們要學習“紅旗渠”精神: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相信自己,改變命運靠自己,干事、干實事、干成事,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在工作上不推諉、互相扶持,真抓實干,為了“構建地鐵文明窗口、鑄造冰城保安品牌”創造美好的明天!
紅旗渠觀后感11
近幾天追了一部電視劇《紅旗渠》,里面的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聽說有些人物是有真實原型的,又從心底里升騰起一種敬佩之情。
首先是林書記(林捷)。他是一位敢想敢干,有計劃有頭腦的“實干家”。他想重新安排林縣山河的決心堅不可摧。他為籌謀解決林縣缺水問題做足了完全準備。如幾年前就把水利工程高材生“挖”到林縣。提前備足糧食,在紅旗渠正常開工、個別地區出現糧荒災情的時候,不但自己不用別人接濟,還能支援別人一千萬斤的糧食。他還是一位有擔當的干部。無論是紅旗渠施工期間出現險情、事故,還是上級領導問責、調查,他都挺身而出,保護著自己的同事,維護著人民群眾的.利益。
其次就是技術員吳念祖。說到這個人物,立即在腦海里蹦出兩個字:悲苦!本來高效畢業的人才,會有很好的生活和政治前途,但是了解到林縣這里的缺水的情況,看到老百姓的疾苦,決心扎根這里,完成紅旗渠這一偉大工程的設計。在等待引漳入林工程啟動的數年內,他的內心是何等的難熬,特別是失去了愛妻之后的孤獨、悲楚,他都一個人扛過來了。在紅旗渠建設最關鍵的時候,母親又不幸去世,他那忠孝不能兩全的糾結是何等的痛苦!在他面向老家的方向給去世的母親磕頭的時候,他選擇了為了人民的利益留下來。可是天公不作美,他還是在一次施工遭到塌方的時候英年早逝了。但是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了林縣人民的心里,特別是活在了水蓮的心里。
水蓮我覺得是個命苦的人。她的母親因一罐水上吊死啦,所以水對于水蓮有著特殊的意義。無意中,跟吳技術員有了接觸,了解了他的一些事情,便在心中萌生了對吳技術員的愛意。為他做鞋,他說“不合腳”,就做好多雙,還說:總有一雙合適的。她省下自己的口糧給他,怕他吃不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于在這場愛情馬拉松中看到了希望,但是吳技術員卻……
這部電視劇里有很多跟水有關的名字也挺有意思的:水生、水旺、水蓮、盼水、河娃、大海等。
從這部電視劇里讓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困苦,但更多的是人們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為了生活敢拼敢干的勁兒值得傳承發揚!
紅旗渠觀后感12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安陽地區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紀錄片《紅旗渠》就真實反映了在那個無比艱苦的年代,林縣人民充分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艱苦奮斗精神,完成紅旗渠這一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的英雄事跡。在分局統一組織的黨員大會上觀看完影片之后,林縣人民給我帶來的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感動,更是一種深深的`震撼和敬仰。我認為只有踏著先人英勇的足跡,勇敢立足基層,艱苦奮斗,不斷把紅旗渠精神發揚光大,才是以自己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的應有之義。
作為一名分局基層工商所唯一一名兼任內勤和注冊登記業務的新工商人,自身的工作任務固然繁重,但是也為自己立足基層,充分發揚紅旗渠精神,積極踐行群眾路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今年的工商注冊登記制度實施改革之后,在“寬進嚴管”的大方針下,市場主體準入條件進一步放寬,并且取消了一切行政許可收費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群眾辦理營業執照,開辦實業的熱情。因此,注冊登記窗口工作任務相較于以往就更多了一些。在所內人員短缺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打造群眾滿意、便捷高效的服務窗口,我一方面注重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虛心向分局、所內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請教;另一方面也注重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針對轄區地域范圍廣,經營戶較為分散的實際,利用中午有限的休息時間,積極與個體戶聯系,實現“送照上門”,讓那些行動不便、路途較遠等存在困難情況的個體戶足不出戶就能領取新版執照,充分發揚了“立足轄區……
紅旗渠觀后感13
6月19日至22日,作為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培訓班的工作人員,我與參訓學員一起前往紅旗渠干部學院進行了為期5天的學習,所見所想,感悟頗多。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啊!竟然“孕育”出人工天河紅旗渠,這是一群怎樣的人民啊!竟然重新安排了太行河山。
很小的時候,我看過《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當時就被里面的人物事跡深深打動。為了引來一渠水,人們耗時十年艱苦創業,生生劈開太行山,爆發出震驚中外的磅礴力量。
這種力量與古代官府“征用民力”的勞動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的縣委完全可以不進行這項工程,中途遇阻也可以就此中斷。但縣委頂住壓力黨群一心,還是堅持將這項偉大事業進行到底。我認為,歸根結底是因為這是從群眾需要的角度出發:縣委修渠是為群眾,群眾修渠是為自己,這就使得整個紅旗渠煥發出不一樣的光輝,真正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這種“黨群一心”的感覺,我在觀摩紅旗渠紀念館、重走紅旗渠水長城、聆聽當年勞模吐露心聲、聽取“紅旗渠精神及其時代價值”講座、觀看話劇紀錄片時,一直貫穿心中。千百年,人民缺水生活苦,共產黨,帶領修渠徹底變。在修渠過程中,人民群眾表現出強大的創造力和凝聚力。黨員干部更是立下錚錚誓言:“哪里困難到哪里去,怕死不當共產黨員”、“只要渠能修好,命我都可以不要”、“我要奉獻自己的全部去修渠,百死不悔!”他們的一言一行閃耀著偉大的人格光輝,令人動容——這一切逐漸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直到今天,我們進入林州市境內時,這種無形的力量還廣泛存在著,感染著每一位來到這里的人。
“禍兮福所倚。”當初的干旱使林州人民橫下心來修成紅旗渠,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再也不受缺水之苦,還使一代人的思想得到了大解放,使整個縣的人建筑水平變得高超,改革開放后“十萬大軍出太行”賺到很多錢。捫心自問,如果沒有黨的堅強領導,沒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切可能實現嗎?山外經濟再發展,林州也許還在貧困的邊緣掙扎。“紅旗渠”,這個名字有很明顯的時代印記,但是紅旗似紅心,我們共產黨人不論何時何地,都是滿腔的為民之情。
12月4日下午3點30分,《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西藏首映典禮在拉薩橫店院線巨幕影城(藏游壇城店)舉行。該電影時長94分鐘,講述了石天林老人為了追憶參與修建紅旗渠的難忘歲月,決定帶孫子騎行重走紅旗渠的故事。
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根據王獻青小說《大國工匠》改編,由河南帝星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著名演員白志迪等主演。電影中,祖孫二人重走紅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著光榮與傳承,用一個尋找的故事,回溯歷史和先烈,在有趣的故事中寓教于樂,教導年輕人繼承先輩的遺志,弘揚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稱之為“人工天河”。
林州籍西藏企業家、本部電影西藏推薦人王愛軍告訴記者,《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首部表現最美奮斗者——紅旗渠建設者的電影,該電影將于12月6日在全國公映。“希望屆時有更多朋友前來觀看這部電影,真正了解紅旗渠,感悟紅旗渠精神。那么何為紅旗渠精神呢?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
觀眾高應云說:“影片非常震撼,主題曲的基調和歌詞也令人感動。前陣子我還去了現場,紅旗渠還在發揮著作用。這部影片留給我們更多的是精神財富,希望年輕人多去看看這部電影,傳承好、傳播好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觀后感14
為豐富和創新廉政教育活動的學習形式,提振干部職工服務溫江“五個之城”建設的“精、氣、神”,5月5日,區安監局組織全體干部職工集中觀看話劇《紅旗渠》(視頻),以“紅旗渠精神”質樸偉大純粹悲壯的情懷給予全體干部職工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禮。
《紅旗渠》主要講述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解決世代缺水的問題,修鑿“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感人故事,生動再現了林縣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無私奉獻、廉潔勤政的精神風貌,展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觀看結束后,區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周自陽同志提出要求:全體干部職工要通過觀看《紅旗渠》話劇,認真體會黨帶領人民群眾為了圓夢而展現的磅礴力量和為民務實清廉的共產黨人精神,要將“紅旗渠精神”和“扁擔精神”融入到日常安全監管工作之中,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壓實監管責任、嚴格監管執法,為溫江“五個之城”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安全保障,爭做踐行“進取”溫江精神的急先鋒。
通過觀看,全體干部職工對“紅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紛紛表示將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立足崗位,把“紅旗渠精神”轉化為干好安監工作的精神動力,推動我區安監事業掀開新的篇章。
紅旗渠觀后感15
紅旗渠,可謂是人間建筑之奇跡,天下之水利之奇葩,是他們的不畏艱險的辛勤工作,是他們的不怕犧牲,最終完成了紅旗渠藍圖的描繪。讓千家萬戶,不再取水困難,為水而爭,解救了無數人的性命,讓林縣邊成了林州,讓這里越來越發達,越來越美麗!
由此,紅旗渠精神誕生了。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
這種精神,是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可以當作規范的典型精神。
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便會知道什么是自信。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著別人,就會喪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被人們認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會越來越是低聲下氣,這種活法有什么意思呢?
艱苦創業,這種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著天時地利的情況下,沒有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便會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反之,若是有這種艱苦創業的精神,就可以長風破浪,更可能出人頭地,編織起自己一生的夢。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話嗎,叫:不怕苦,吃半輩子苦。怕吃苦,吃一輩子苦。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自強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有了一輩輩的英雄豪杰們的傳奇,才有了不斷進步的人生。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才能誕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與輝煌。
開拓創新,生物進步的寫照,不僅僅是人類,就連動物也是如此。多少種動物為了生存,找出了新的覓食方式。在太古時代,又有多少的發明創造,讓我們人類成為無愧與天地的萬靈之長,這是開拓創新精神的威力。
團結協作,更始現代生活中所缺少的,雖然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多了,但又有多少人為了或做間的蠅頭小利勾心斗角,最后不成,情誼也不在了。
無私奉獻,這便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包含了一切積極向上的精神,當你愿意為祖國無私奉獻時,你會去好好的學習
紅旗渠,讓我記住的并不是修成前,當地的落魄,也不是修成后當地的富饒,使我們安于現在的幸福狀況,而是讓我們記住,他的落差,正是因為有了紅旗渠精神,才有了如此打懂得落差。當我們擁有了紅旗渠的精神后,我們便能讓我們現在原本幸福的生活更幸福,快樂的生活更快樂!
【紅旗渠觀后感】相關文章:
紅旗渠的觀后感12-08
紅旗渠觀后感12-02
《紅旗渠》觀后感12-06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12-06
話劇《紅旗渠》觀后感12-05
紅旗渠精神觀后感12-03
【經典】紅旗渠精神觀后感08-30
紅旗渠導游詞02-16
紅旗渠觀后感12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