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讀后感范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思考,快與慢》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范文1
《思考,快與慢》一經問世就在西方圖書界成為了一本暢銷書,而由學術界或者由心理學家所著作的書馬上成為暢銷書的例子并不是很多。
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教授并不不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通俗心理學家,而是一個非常嚴肅認真的行為科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者。
這本書不僅是卡尼曼教授在過去二三十年里學術研究的成果的一個集成,同時也對于整個社會、這個時代如何看待人類、看待人類和自己的關系,起到了很重要的影響。
一、人類的兩種思考系統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卡尼曼教授主要想傳遞的信息非常直接明了:人類的思考有兩種平行的、或者有相對替換作用的思維系統:
系統1與系統2(即快思考與慢思考)。
系統1(快思考)是啟發性思考;系統2(慢思考)是邏輯性、審慎的中立的思考。
作者發現,人類的思考并不是依賴一種簡單的、單一的思維模式,而是不停地在兩種系統中進行切換,而且人往往很難正確的選擇什么時候應該運用系統1,什么時候運用系統2。
在相對比較簡單、重復性比較強地環境下,系統1(快思考),記憶比較便捷,也比較節省整個大腦思考所需要地時間和能量,也能同時幫助我們做出相對比較正確地判斷與決策。
而往往當我們很難通過迅速的思考得出可靠的答案的情況下,也就是沒法通過快思考得出答案的情況下,大腦需要給這個問題提供更多的時間和能量,這個時候也就是需要慢思考。
快思考與慢思考對于人類來說其實都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我們在進化過程中會對很多危險的事情做出本能的快速反應,這就是快思考。而人類能夠做出很多重大的科學發明等,就是慢思考的結果。
二、思維模式切換的困難性
但作者研究發現,往往在快思考與慢思考的切換,對于大部分人類都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過程。在決策過程中,很多偏差恰恰來自于人類不能很好的判斷何時運用何種思考模式。
在應該使用慢思考的情況下,很多人會倉促地或者不負責任地使用快思考,從而導致了很多的決策錯誤。
人類在決策過程中,尤其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往往容易低任務的復雜性,從而運用快思考。這與人類與生俱來的人性或者心理特質有關,也和整個社會的組成、交流方式有關。
這本書雖然講的是心理學的原理,但是對我們日常生活、投資決策等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心理學研究往往利用實驗與小案例,而作者結合自己在過去二三十年里的大量的心理學實驗,既容易被理解,又與讀者日常生活聯系緊密。這也是本書在全球受到歡迎的很重要的兩大原因。
三、影響人類決策的幾大原因
(1)人類的很多行為,是沒有經過大腦認真的處理的。我們做的很多決策都是在情緒影響下,而不是在頭腦理性思考影響下做出的。
而我們自己往往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決策會受情緒、周邊的環境、社會價值觀念等所影響。
(2)為什么人往往不能在快思考、慢思考中進行有效切換?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有惰性思維,大腦希望節約自己的能源,希望通過快思考降低自己的工作強度、提升工作效率。
但這種看似有效、便捷的思考方式,往往會給我們的決策帶來很大的挑戰,因為大腦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對信息的掌握與判斷,決策的準確性,也就是“過度自信”。
(3)思維框架、環境對整個思維過程也有重要影響。作者通過實驗發現,原來傳統經濟學中強調的價值與效用,其實只是相對的價值與效用,在不同的環境或者語境下,會對于行為決策者的判斷產生不同的影響。
我們過去的經歷與經驗或者我們所處的環境,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泡沫經濟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對于未來的經濟預期過于樂觀,而這種樂觀源于人們在過去經歷過經濟快速發展或者股市大幅上漲的時期。
這種思維框架一旦形成,會對每個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會對經濟與社會的運行規律產生重要的影響。
作者從每個個體的決策過程中,快思考與慢思考模式切換的困難出發,而其實在宏觀層面上,這種切換的矛盾在整個社會與經濟運行中也是廣泛存在的。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范文2
我們大腦有說不清楚的局限:我們對自己認為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了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當我們回顧以往時,由于后見之明,對有些事會產生虛幻的確定感,因此我們變得過于自信。
——《思考,快與慢》
《思考,快與慢》是一本集所有行為經濟學的一本書,作者用了各種實驗來反映出我們生活中做的各種決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決策,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行為當中的規律,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為習慣。
書中把我們的思維分成兩個系統:自主系統和耗力系統,其中自主系統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耗力系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我們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統引起的,但當事情變得困難時,耗力系統便會接手難題。自主系統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作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自主系統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易犯系統性錯誤。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對于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自主系統還有一個更大的缺陷,即我們無法關閉它。
而耗力系統的典型特征表現在其各項活動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卻很懶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關重要的任務卻只有耗力系統才能執行,因為這些任務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統產生的直覺和沖動,比如人們在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時候,首先是自主系統的沖動,然后才會是耗力系統的控制冷靜,再比如股市投資中人們的追漲殺跌的沖動,是來自于自主系統,冷靜之后的抉擇才是來自于耗力系統。
舉個例子來說:一支球棒跟一顆球加起來是1.1美元,球棒比球貴1美元,請問一顆球是多少錢?
很簡單的一道題目,但是按照系統一的直覺,好多人應該會直接說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統二仔細想想,就發現正確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設計仿佛是我們受到了控制,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保持連貫的思維或時不時積極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說是不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人們總是盡可能避開這種情況,這就說明了為什么最省力法則能成為法則。比如書中要求受試者一邊看能引起感情共鳴的電影,一邊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都會讓人或多或少不開心,這樣相當于關注兩個任務。人潛意識中反而會想著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當你的認知、情感、或身體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個任務,那么會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專注的力量。
通常常見的`無意識的系統是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所以佛家說要不迎不拒)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的直覺性判斷結果。這也就說明了引子里說的話,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們的思考系統因此就會決定了我們做的投資決策,例如我們都比較喜歡確定的獲利,但遇到壞的選擇,多半會更愿意去冒險。
你會選擇確定拿到900元,或著90%的機會拿到1000元?
你會選擇確定失去900元,或著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結果多數人都選擇確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再比如當我們的股票有盈利的時候,多數人傾向賣出,尤其是獲利比較豐厚的時候,但是當我們虧損時候,就會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價,因為當虧損實現之后會產生后悔或錯誤的感覺。這種直覺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決策。
上面的幾個例子也只是管中窺豹,書中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實驗,指出了什么時候能夠相信自己的直覺,什么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工作種做出更好的決策,避免一些常見的思維失誤。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范文3
這本書是9月4號買的,現在都兩個月了才看了200多頁,也就看了一半吧。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很高。這本書看起來比較枯燥,大部分是通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主題。書中概括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類似于直覺,系統2類似于理性。整本書也就圍繞系統1與系統2如何協調工作的。
直覺與理性的分寸我們有時很難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個人不同事對直覺與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搞混。直覺與理性并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有時直覺些好點,有時卻需要理性些。在對待我們無法處理的事,直覺或許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維去苦苦搜尋答案,還不如當機立斷給一個答復。這好比一個小學生做一道大學高數題。對于他來說直覺與理性對這道題的答案都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直覺的給出一個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直覺與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后你的直覺與理性才有發揮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參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不能求解出這個方程式,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去嘗試,用嘗試后得到的結果來擬合這個方程式的曲線。每一次嘗試的結果都會使這根曲線更加準確。被擬合好的曲線也會指引我們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認為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于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于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說對于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為運氣好罷了。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么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夸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很少聽說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借口說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里。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幾率也就會更大。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進程”,“多進程”會用去我們過多的調度消耗,得不償失。
如果天上會掉餡餅的話,那請把你手中那個袋子撐的更大些吧,去收獲成功后的那份感動吧。
我們對成功有著巨大的渴望,可當我們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充滿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時候,我們需要盡快讓心平靜下來。我們需要思考,靜靜的思考。拋開手機和電腦,拿一本書背上小包,帶好干糧。一直往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靜靜的領會書的韻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感受陽光的溫度,聆聽鳥兒的.歌聲,傾聽不遠處溪水的流動。餓了就一邊品嘗帶來的干糧一邊遙望遠方無盡的地平線。親近大自然,讓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迷茫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路途中停下,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開始試圖說服自己放棄。我們該怎么辦。記得年小時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見前方的路,總是左顧右看,總擔心會落水。而奶奶卻一直要擺正我的身子,說道:“別動,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們常常會迷失了東南西北,但我們卻能分清前后左右。在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走的時候,請往前走吧,按著原先的計劃走吧。
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為什么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它在不時的對你說:“再往前走點就到了!”你現在停下了腳步,跟自己說你要放棄,你還對得起過去的那個你嗎?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相關文章:
快與慢作文02-03
快與慢作文02-03
《快與慢》教案04-25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03-27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12-21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07-15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03-16
讀《思考,快與慢》有感(精選14篇)05-16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范文(精選16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