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1
我讀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特別他的鄉村貧民教育踐行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通過閱讀《陶行知文集》,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還有許多誤區,需要調整與改進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與積累。下面我對讀書的幾點體會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蕩氣回腸的話語告訴我們,做一名教師一定要真誠、熱情、具備奉獻精神。學生需要我們教師的“五心”:用愛心溫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關心照顧孩子,用信心鼓勵孩子,用細心觀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個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踐課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對學生愛就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與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與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就是偏愛,偏愛就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她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她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就是真正的愛。”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課程課改確立了以幼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突出了學生發展的自主性與能動性,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探究,學會表達,致力于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表達,致力于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與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就是教育,就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瞧就是動態的,隨環境與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就是“做”即實際生活。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后,學校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不再就是單一的傳授,多了觀察發現法、實驗探究法、游戲操作法,教育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達與表現。創新教育就是教育觀念,又就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就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后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她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并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最后,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就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與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瞧社會、瞧自然、瞧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就是問的。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2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
這句話不正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性嗎?作為教師的我們雖然現在正處于假期的狀態,但是我們的學習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利用這個假期,我讀了《陶行知文集》,讓我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于他人格的偉岸。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么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二、在教學中要“教學做合一”。什么是教學合一,所謂的教學合一:第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第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第一種和第二種理由要說先生的教要和學生的學相聯絡;第三種理由是說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學相聯絡。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我們現在的教師,教師不能一味地只顧自己的教,讓學生去跟著自己的節奏步調走,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好的教師應該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引導學生教他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能夠利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別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根源,求知識的歸宿,對于世間一切真理,不難取之無盡,用之無窮了。另外教師除了要教學生學,自己也要不斷的去學習,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才能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充滿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說的:要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這一方法論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認為,也只有了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生活即教育”和“社會即學校”才能夠具有可操作性。教學做合一則解決了當時中國教育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問題,以及將教、學、做三者分離的教育狀況,而是將勞力與勞心相結合,實現了教、學、做三者合一的目標。
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么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么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認為,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縱,愛里要有嚴,尊重里要有教育。當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要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讓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正確前進的路。由此我認為,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俗話說的好:“學無止境”。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更應該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深造,積累更多的知識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學習教育的真正內涵、學習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諦。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3
這個暑假我讀了《陶行知文集》,里面的內容讓我深有感觸,很多觀點和我們的教學緊密相連,而且講的非常的確切和適用,雖然時過境遷,但這本書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對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收獲很大。
比如這篇《教學合一》,陶行知先生認為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想到自己的教學課堂,深感慚愧。“如果你按著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會掙扎著不肯吃,如果你松開雞,它就會自己主動去吃米”,教師讓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的越充分,學生參與學習的自覺性就越大,學習效果就越好。
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學生學習上“苦惱太多”的學生,他們大多數是因為不喜歡這一門學科,不喜歡教這門學科的老師。盡管我不完全茍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但老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學情,不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不及時對自己教學做調整和改進的話,他肯定是“教不好的老師”,新課程要求我們“因材施教”,這需要我們如陶先生所言認真去思考如何“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
第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課堂更加精彩、有趣。做一個學習型的老師,多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多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學生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生“終身學習”,我們更要在“終身學習”方面身體力行。言而總之,教學合一就是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教學相長。只有做到教學合一,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的教學才是真教實學。
比如《活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點,也可以去鍛煉,本領是鍛煉出來的。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認為“我們就要順著他這種天然的特性,加以極相當的輔助和引導,使他一天天進步,萬不能從中有所阻礙或停滯,不使進步,把它束縛起來。”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則是:(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2)“要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3)“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說:“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煥發師生的活力,發展智力,提高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煥發師生的學習活力。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時煥發師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培養和發展。其次,“師生”和諧,充分參與。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氛圍和條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師生”和諧的關鍵是師生情感的溝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們接受信息渠道的“閥門”。因此,活的教育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結合。心理學家奧托指出:“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人的創造潛能,僅僅是每個人展現的形態、程度、質量不同而已。活的教育就必須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思想主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為孩子們自主展現自己自尊、自信、自強、自創的人格精神的平臺。
陶先生說:“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那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積極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納著無窮無盡的人類智慧,我們要復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達為一種活生生的、形象具體化的東西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所接受。
因此在備課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變為具體的,無聲的變為有聲的,靜態的變為動態的,把教材中能夠反映“變化”的內容,用生動的畫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學生實際,分層次備課。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教育兒童,就要以兒童的力量為轉移。有的兒童天資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兒童天資很鈍,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備課中首先需調查學生的實際能力,調查他們學習上的差異,在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后備課,并且要按學生能力差異分層次備課。分層備課不僅體現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把實施素質教育落到了每個具體的教育對象。分層備課,要研究不同認識層次,不同個性特點兒童的“個性差異”,按他們的需要備課,這是“活的教育”對我們備課的更高要求。細細體會和理解陶先生關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論述,我們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進行填鴨式、注入式教育。
讀了《陶行知文集》,我們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留給后人極其寶貴的經驗財富。在我國教育和改革不斷發展的今天,愈來愈顯示著它永恒的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深入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創新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4
說來非常的慚愧,從教六年多了,對于陶行知先生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還僅僅停留在四顆糖的故事,對于他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也僅僅是知道而已。所以,在讀這本書時,兩個感受特別強烈,一是震撼,震撼于陶先生的實干家風范,二是后悔,后悔這么晚才走近這位人民教育家。這本書是《中國人格讀庫》中的一本,面向的讀者主要是青少年,內容略簡單卻也能讓讀者對陶先生的生平有大致了解。我用了兩天的空閑時間讀完,實在是意猶未盡,便立即購買了《陶行知文集》,以求繼續和大師對話。
陶先生是一位行動的巨人。家庭條件并不富裕,卻憑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世界名校的求學之旅。因為他教育救國的理想從來都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他的每一個目標都作了詳盡的計劃,并一步步落實。求學之路多次走到山窮水盡的境地,他都堅持走下來了。但學成之后,在積貧積弱且政治環境復雜的祖國的教育實踐才是真正的困難重重。務實和變通是他完成一件件不可能完成的挑戰的法寶,憑借這兩件寶做到”腳跡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當陶先生的”大本營”中華教育改進社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時,他毅然堅持,在山窮水盡處另找生路。曉莊師范是陶先生為中國教育找到的一條生路,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造就一批師范人才,將教育的火種撒向全國去。陶先生說:”第一流的教育家應該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之人,’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之人!前者就是’創造精神’,后者就是’開辟精神’。陶先生是一位特別的大師,畢業于世界名校,卻沒有享受這學歷背景帶給他的安逸和榮耀。奔走在教育一線,陶先生的實干精神著實讓人欽佩!而他的教育思想到現在都熠熠生輝!
在曉莊師范只有指導員而無教師。陶先生說:”我們相信沒有專能教的老師,只有經驗稍深或學習稍好的指導。所以農夫、村婦、漁人、樵夫都可以做我們的指導員,因為我們很不及他們之處。”他們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們請來農民來傳授種植經驗,請工匠來傳授做工的技術。”會朋友去”的活動讓我很感興趣,不論師生都要到附近的村莊里去了解和幫助村民的'困難,而且每個人要找一兩位農民做最親密的朋友。陶先生的教師觀還有更有意思的體現:五歲的兒子成功教祖母識字、兒童旅行團等一系列小孩子的表現,讓他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巨大潛能。”小先生”在普及教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們271教育在教學中也發展了一大批小師傅呢!不管是日常學習還是備考,學生組成一個個學習共同體,學生教學生,教的不亦樂乎,學的也不亦樂乎!
曉莊師范的日常學習與生活,是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真實體現。這一部分我讀時格外內心澎湃,因為這幾乎也是我們271學生的日常。曉莊師范每天的生活學習從”寅會”開始,寅會由師生輪流主持,安排布置當天的學習和工作。在周末還有”周會”,總結一周的工作生活,安排下一周的事務,討論”人生問題”。在我們271的學校,有值日班長負責這項事宜,每晚都由當天的值日班長負責總結,寫班級日志。每周都有值周班長總結和晉級評價,班里的大事小情,都是班級自主管理團隊帶領班級同學討論并解決。曉莊師范重視閱讀,重視勞動,曉莊師范的校舍是師生自己建的,招收女學生時的一項測試就是看她肯不肯倒馬桶。閱讀和體育都是我們271學校的第一課程。我們271的學生會輪流到餐廳幫廚,假期里有今周我當家實踐課程。教學樓里的廁所都是學生親自打掃的晚上曉莊師范的學生會進行平民夜校的活動或是做筆記和寫日記等等。我們271的學生會自主清底子,自主預習,自主寫成長日記,先對當天的計劃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再做出下一天的計劃。
陶先生說:”我們應該以教學法代替教授法,先生教學生學,但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來,而且先生也不是什么都懂,先生要一面教一面學。”在一百多年前,陶先生即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法定教法,他是真正的學習設計大師。這一點還體現在他的教材觀。
真正的教育家始終都重視從受教育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在編寫《兒童科學叢書》時,陶先生提出了玩科學把戲的口號。以期教育能夠回歸求知欲本身,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思考、獲得思考,養成科學的頭腦和雙手。”強調科學知識是世界的知識,但獲得知識的途徑一定要符合中國的情況,實驗的對象、材料,應該是身邊容易尋找的材料,使用的插圖要描繪國人易于理解的事物。這和我們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師本化、生本化追求是一致的
陶先生總是站在為未來考慮的立場和高度來看待教育。遇事總能從大處著眼,從民眾利益出發。他是真正的人民教育家,他讓作為教師隊伍中的年輕一代的我們相信教育是大有可為之事。人生為一大事來————追逐陶先生的腳步,做務實的教育!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5
說來非常的慚愧,從教六年多了,對于陶行知先生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還僅僅停留在四顆糖的故事,對于他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也僅僅是知道而已.所以,在讀這本書時,兩個感受特別強烈,一是震撼,震撼于陶先生的實干家風范,二是后悔,后悔這么晚才走近這位人民教育家.這本書是《中國人格讀庫》中的一本,面向的讀者主要是青少年,內容略簡單卻也能讓讀者對陶先生的生平有大致了解.我用了兩天的空閑時間讀完,實在是意猶未盡,便立即購買了《陶行知文集》,以求繼續和大師對話.
陶先生是一位行動的巨人.家庭條件并不富裕,卻憑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世界名校的求學之旅.因為他教育救國的理想從來都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他的每一個目標都作了詳盡的計劃,并一步步落實.求學之路多次走到山窮水盡的境地,他都堅持走下來了.但學成之后,在積貧積弱且政治環境復雜的祖國的教育實踐才是真正的困難重重.務實和變通是他完成一件件不可能完成的挑戰的法寶,憑借這兩件寶做到”腳跡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當陶先生的”大本營”中華教育改進社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時,他毅然堅持,在山窮水盡處另找生路.曉莊師范是陶先生為中國教育找到的一條生路,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造就一批師范人才,將教育的火種撒向全國去.陶先生說:”第一流的教育家應該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之人,’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之人!前者就是’創造精神’,后者就是’開辟精神’.陶先生是一位特別的大師,畢業于世界名校,卻沒有享受這學歷背景帶給他的安逸和榮耀.奔走在教育一線,陶先生的實干精神著實讓人欽佩!而他的教育思想到現在都熠熠生輝!
在曉莊師范只有指導員而無教師.陶先生說:”我們相信沒有專能教的老師,只有經驗稍深或學習稍好的指導.所以農夫、村婦、漁人、樵夫都可以做我們的指導員,因為我們很不及他們之處.”他們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們請來農民來傳授種植經驗,請工匠來傳授做工的技術.”會朋友去”的活動讓我很感興趣,不論師生都要到附近的村莊里去了解和幫助村民的困難,而且每個人要找一兩位農民做最親密的朋友.陶先生的教師觀還有更有意思的體現:五歲的兒子成功教祖母識字、兒童旅行團等一系列小孩子的'表現,讓他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巨大潛能.”小先生”在普及教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們271教育在教學中也發展了一大批小師傅呢!不管是日常學習還是備考,學生組成一個個學習共同體,學生教學生,教的不亦樂乎,學的也不亦樂乎!
曉莊師范的日常學習與生活,是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真實體現.這一部分我讀時格外內心澎湃,因為這幾乎也是我們271學生的日常.曉莊師范每天的生活學習從”寅會”開始,寅會由師生輪流主持,安排布置當天的學習和工作.在周末還有”周會”,總結一周的工作生活,安排下一周的事務,討論”人生問題”.在我們271的學校,有值日班長負責這項事宜,每晚都由當天的值日班長負責總結,寫班級日志.每周都有值周班長總結和晉級評價,班里的大事小情,都是班級自主管理團隊帶領班級同學討論并解決.曉莊師范重視閱讀,重視勞動,曉莊師范的校舍是師生自己建的,招收女學生時的一項測試就是看她肯不肯倒馬桶.閱讀和體育都是我們271學校的第一課程.我們271的學生會輪流到餐廳幫廚,假期里有今周我當家實踐課程.教學樓里的廁所都是學生親自打掃的晚上曉莊師范的學生會進行平民夜校的活動或是做筆記和寫日記等等.我們271的學生會自主清底子,自主預習,自主寫成長日記,先對當天的計劃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再做出下一天的計劃.
陶先生說:”我們應該以教學法代替教授法,先生教學生學,但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來,而且先生也不是什么都懂,先生要一面教一面學.”在一百多年前,陶先生即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法定教法,他是真正的學習設計大師.這一點還體現在他的教材觀.
真正的教育家始終都重視從受教育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在編寫《兒童科學叢書》時,陶先生提出了玩科學把戲的口號.以期教育能夠回歸求知欲本身,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思考、獲得思考,養成科學的頭腦和雙手.”強調科學知識是世界的知識,但獲得知識的途徑一定要符合中國的情況,實驗的對象、材料,應該是身邊容易尋找的材料,使用的插圖要描繪國人易于理解的事物.這和我們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師本化、生本化追求是一致的
陶先生總是站在為未來考慮的立場和高度來看待教育.遇事總能從大處著眼,從民眾利益出發.他是真正的人民教育家,他讓作為教師隊伍中的年輕一代的我們相信教育是大有可為之事.人生為一大事來----追逐陶先生的腳步,做務實的教育!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6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愛心滋潤學生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著淳樸、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師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并不是什么都是缺點,然后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二、依“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里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
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再說,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生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生學會學習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意要學會學。歸根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字簍子”,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復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散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不屑地培養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7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要用心去學、去體會、去實踐,這樣才會進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每天要四問: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每天都問問自己進步了嗎?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抱著這種精神去教導學生,總是不會錯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奉獻精神是我們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恒主題。其意義有二: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么?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注重知行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探索真理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這種困惑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和正面鼓勵,當學生經過艱苦的學習,解決了各種難題,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產生興奮感,這種興奮感是學生對困惑感的否定和對學習探索活動的肯定,由此帶來的喜悅和歡樂體驗可以塑造一個人的自信心和尊嚴感,進一步強化其探索行為,從而激勵自己繼續進行新的創造。陶行知先生還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們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們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我們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有思想能力的人,有發展潛力的人,而不是老師施愛的被動對象。當老師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用贊賞的眼光去看他們時,就會發現他們有可愛之處。我們在對學生教育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冷靜地考慮學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們一點,多關心他們一點,老師對他們給予深深的理解,就會發現他們值得你愛,你才會發自內心地去愛他們,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學習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論,自己感覺受益匪淺,他的著作又如一盞明燈,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領我們去找尋屬于我們自己的目標。讀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動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為人,更佩服他在那個時期所提出的一些鮮明的觀點,也正如魯迅所說:“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我將努力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業務素質。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文集10-14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心得12-10
陶行知的名言警句10-25
陶行知教育名篇10-14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04-13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警句12-30
學習陶行知有感作文09-13
陶行知學習心得05-04
陶行知教育名言的感悟10-13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