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著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名著追風箏的人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名著追風箏的人讀后感1
說起《追風箏的人》,我已經不是第一次開始看了,前面幾次,每次只讀幾頁,就會被別的事情打擾,故事斷斷續續的看了一些,終究是沒有看完。其實這些年看書,紙質書真正沒有讀過幾本,電子書也是因為坐火車無聊才看的,沒有好好的看過書。這次的讀書跑步活動醞釀了好久,就是想讓自己獲取知識的途經回歸本源,不再是網絡上手機上碎片化的獲取,希望通過活動,促使自己堅持下來。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旅居美國的阿富汗人,作品出版時正值“9.11”恐怖事件發生不久,作者“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塵灰,將背后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小說寫了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一場風箏比賽之后,發生了一些故事,讓兩人從此天各一方。成年后的阿米爾為了贖罪,踏上了離別20多年的故鄉……
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了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的去追。小時候唱風箏歌,是在初中的上學路上跟著一個學長學的,現在依然依稀記得,“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自己能記起來的放風箏就在上技校的第二年,全校去烽火臺放風箏,記得當時汪國真的詩歌流行,放完風箏回來,自己即興寫了一首風箏,只是現在不記得具體的句子了,那時候寫在一個本子上,感覺挺臭美的,后來幾次搬家再也找不著了,因為這首詩發生的故事也都記不清楚了。
看了戰亂里國家的人顛沛流離,看看現在的敘利亞,我不想說太多這些,其實沒有對比就沒有這些感覺。我沒有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幸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這樣我才可以跑步,才可以讀書,還可以跑步又讀書。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追逐我們自己的風箏。
名著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
當我看到四分之一時有點不想讀,當看到最后時又無法再讀,正如網上所說的,這是一部沉重的書,書中鮮有明快的節奏和歡樂的笑語,多是戰爭的傷痕以及世事變幻的凄涼,然而書中又給我們帶來了忠誠、善良,又將親情和友情交織在一起。
本書幾乎是圍繞著拉米爾一生來寫的,從最開始的童年生活到青年時的遷移,再到戀愛、結婚,再到中年后被迫重返故鄉。童年的阿米爾很悠閑自在,家境富裕、社會地位高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尤其是和哈桑在一起的日子,每當讀到這樣的文字總會讓人想起童年的生活。然而自己的懦弱和膽怯先背叛了他,促使他發生了一系列的'心里變化,最終逼走了對他無限忠誠的小伙伴哈桑,這是他最初的懦弱。
每部小說的故事情節總會曲折,拉米爾到美國后生活較為平淡,做生意、談戀愛、結婚,雖然他經常想起少年的伙伴哈桑,但內心的自責以及對現實的逃避讓他再也沒有和哈桑聯系。命運似乎繞了一個圈,最終他還是知道了哈桑的消息,并震驚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就是那個對他無比忠誠的少年時的仆人,在被逼返回阿富汗尋找哈桑兒子時,拉米爾的思想真正的在重返家園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滿街的乞丐、凄慘的街道、貧窮的人民、鮮血淋漓的尸體……,最終拉米爾在反差的沖擊下,變得勇敢和無畏。
事實上,小說對拉米爾的心里描寫的非常細膩和到位,并且從前到后交代了他的思想變化,看這部小說就象是看回憶錄,一部分原因是以第一人稱寫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小說的背景。后半部描寫孩子的語言比較多,從拉米爾妻子無法生孩子到拉米爾重返咔喀爾尋找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以拉米爾為主線的生活變化及思想變化描寫了在兩個政權對阿富汗統治下不同的生活場景,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劇痛;
哈桑是追風箏高手,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同樣喜歡追風箏,我在想追風箏的人暗示的到底是他們父子倆呢還是拉米爾,或者兩者都是。
譯者說,風箏象征著夢想、希望、未來和光明,小說告訴人們不管怎樣都要勇敢地去追。
名著追風箏的人讀后感3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動揪心的故事: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米爾12歲那年,他們一起參加了一場風箏比賽,賽后,阿米爾眼看哈桑受人侮辱卻未出手相救,這件事給阿米爾帶來了自己無法承受的自責和痛苦,為此,他逼走了哈桑。不久,戰爭爆發了,阿米爾跟隨父親逃難美國,而無家可歸的哈桑,則被留在了危機四重的阿富汗。時隔二十年,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的罪行,又回到了阿富汗,卻發現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親弟弟!可那時哈桑已經失去了生命,阿米爾又踏上了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贖罪之路。
在這本書中,家庭,友誼,背叛,救贖,無論那個主題都讓我潸然淚下。可阿米爾與哈桑的主線故事固然感人,但整本書里最讓我震撼的是阿富汗戰亂前后的風土人情和阿富汗人民對于和平的渴望。
書中有一個橋段我印象深刻,那是當阿米爾返回故鄉時所看到的景象:一個為了喂飽孩子的殘疾男人在出售他的義腿。“和平”二字,在我們看來,多么稀松平常,可在當時的阿富汗,和平是多么昂貴的東西呀!正是因為戰爭,讓阿米爾與哈桑兄弟陰陽兩隔,再也失去了重逢的機會;因為戰爭,無數阿富汗兒童失去了健康長大的機會;因為戰爭,阿富汗人民不得不在生命和尊嚴中嚴酷的選擇;也是因為戰爭,讓阿富汗的天空再不像1975年的風箏節那樣,上百個風箏在肆無禪的飛翔,廝殺。
“和平”二字,在當時的阿富汗,乃至現在仍被控制的阿富汗,讓人可望而不可求。想想阿米爾一家,若不是因為無情的戰火,他們永遠不會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去往一個陌生的國度。
正如譯者李繼宏說,在這本書中,風箏是有象征意義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于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成我們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的追。
名著追風箏的人讀后感4
雖然這本書曾經被"快樂大本營"里宣傳過,但是今日,我還是忍不住要向大家介紹起這本書來,因為它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本書作者是卡勒德·胡賽尼,他在1965年生于喀布爾,后隨父親逃往美國。《追風箏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具說本書里有他的自傳。書中主要講了12歲阿富漢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追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偷盜的事情,是阿米爾干的,哈桑不忍心看到他受懲罰,雖然明知道他背叛了自己,還是與往常一樣,替他頂了"罪名"。在被冤枉的情況下,哈桑最終還是走了。是阿米爾逼走了哈桑,使阿米爾非常自責。在為哈桑盡最后一點心力時,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在最后一次的追風箏比賽中,阿米爾回想起了哈桑。張開雙臂,迎風而跑。追吧,孩子,這次是為哈桑而追……
讀完這本書,哈桑的忠誠讓我感動,同時還有他們的友誼。即使是主仆關系,即使是阿米爾背叛了他,可是哈桑的忠誠仍然不變,寧愿自己吃苦也要守護"我"。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多次出現在這本書中,可我每每讀到這兒時我都會深受感動,是啊,這一句短短的句子里包含了多么深的含義啊!這不僅僅是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更是哈桑對阿米爾的.信任。
其實,文中的風箏不僅僅是指的本意,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于阿米爾來說,風箏隱于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只風箏,不管它的意義是什么,它總讓我們勇敢的去追。
合上這本書,我不得不閉上眼睛仔細斟酌一下書中的精華所在。作者用細膩的寫法寫出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雖然沒有直接說自己想表達的東西,但是通過描寫,更加加深了我們對這本書的印象,看上去輕筆淡描,卻令人回縈難忘。
【名著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追夢的人作文10-15
拼命追傘的人01-26
《追風箏的人》作文07-17
追風箏的人作文08-28
夢想的力量,寫給所有追夢的人03-06
《追風箏的人》閱讀心得09-30
做風箏的人作文600字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