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他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和戲劇家。著名的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和他七十多歲是的著作《刀鋒》,短篇小說集有《葉的震顫》、《卡蘇里那樹》、《阿金》等。“毛姆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內心世界。他的筆鋒像一把解剖刀,能夠挖掘出隱藏在人們心底深處的思想活動!
毛姆的作品,讓人對于藝術有了一層不一樣的感覺。他的小說扣人心弦,讓人每每深入其中而不自覺,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天才!啊对铝僚c六便士》通過一個作家的口吻講述一個普通人,突然放棄原本寬裕舒適的生活,像“被魔鬼服了體”一樣迷上畫畫,最后,遠走他鄉追求理想。在異國受盡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后,他最終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在那里,他終于找到了靈魂的故土,并在那奔放和原始的熱帶島嶼上完成了許多令后世景仰的杰作!蓖ㄟ^描述這樣一個人,毛姆探索了“個性與天才的關系、藝術的產生與本質、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正如他所說:“一個藝術家你可能不喜歡他的藝術,但無論如何你不能不對他感興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靜,扣緊你的心弦!睂τ谒囆g家,人們的界定界線很是模糊,有人覺得他是個很偉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但也許另一些人便會覺得他就是一個神經病。對于一位藝術家或者是一件藝術品往往都是充滿爭議的。藝術到底是什么,是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藝術技巧還是人人都有資格理解的語言。?在《月亮與六便士》中作者認為“藝術史感情的表露,藝術是使用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
藝術品,它是一種大雅大俗的東西,就像酒一樣,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總是會有不同的認識。大雅大俗的東西,往往是流傳最久遠也永遠不會過時、富有魅力的東西。
藝術在人類文明中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我認為,若文字是人類文明與自然中最重要之處,那么藝術便是人類超出人類自身的創作。對藝術接觸的越多,你越會感覺到它的偉大魅力與不可思議之處。
“我想在過去的日子里我們都羞于使自己的感情外露,因為怕人嘲笑,所以都約束著自己不給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我們對自己的一些荒誕不經的行為遮上了一層保持體面的`緘默,并不認為這是虛偽。我們講究含蓄,并不是口無遮攔,說什么都直言不諱!蔽矣X得藝術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敢于表露,藝術家和哲學家一樣,他們敢于將自己所思所想,敢于將自己的一切,表露出來。曾有人說,“真正的模特兒,是將自己的靈魂撕開,展現給下面的觀眾,她的一個眼神,就可以引發一場戰爭,或者止息戰爭!
我個人認為,一件藝術品。當你認真的去欣賞它、理解它的時候往往你不自覺得就會發現這位藝術家的了不起之處。我一直覺得,藝術是一種靈魂的碰撞。當藝術家在創作之時,它是大自然或者是茫茫宇宙中的任何情感與存在和藝術家靈魂的碰撞,而當我們再欣賞一件藝術品時,是和藝術家的靈魂、藝術品的靈魂以及大自然中的不同的情感與存在的一種碰撞。任何一件傾注藝術家心血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有一種靈魂的交流與碰撞包含其中。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2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名著,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據說這本小說風靡后,高更的繪畫藝術和作品也因此受到了更大的關注,使得他印象派宗師的地位才得以確立。
這本小說我第一次接觸,是通過《一本好書》節目里演員淋漓盡致的表演來了解的,所以有了算是我對這本書主人翁第一個層次的認識:與其說他是德不配位的天才,不如說他是渣男。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證券經紀人突然拋妻棄子,不離而別的從倫敦去了巴黎。后來人們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畫畫,并因此在巴黎窮困潦倒。吃盡苦頭即將病死的時候,有位善良的普通畫家賞識、同情他,接他到家里養病。結果他卻和這位畫家的妻子好上了,還讓其凈身出戶流落街頭,即便如此這位女人最后還是因他而自殺身亡了。主人翁對家人、朋友、一心愛他的情人都非常殘酷,對世俗的一切觀念都不屑一顧。只對藝術,有著一種本能的,不可遏制的追求欲望。最后,厭倦了文明世界的他,來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島,與世隔絕,娶妻生子,年老之際創作出了藝術史上的不朽之作。
的確從淺層的內容,尤其是女性的視角去看待這個故事,他作為渣男毫無疑問了。
后來買了這本小說,真正的閱讀完整本,我開始理性了些,卻深感壓抑又震撼,或許是因為(主人翁)斯特里克蘭德離開妻子投身藝術的決絕與魯莽;普通畫家施特略夫那種令人恐懼的無限隱忍和庸俗愚蠢;施特略夫太太與自己恐懼憎惡卻又不得不接受的欲望斗爭終因軟弱而自殺的'悲慘命運。書中毛姆這樣寫道:“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顆心里的”。于是這一次我有了第二層次的認識:這個天才他是個瘋子!
當決定寫這篇讀后感,再一次翻閱這本小說,我豁然開朗了許多。在手指敲在鍵盤上的滴滴噠噠的剎那,我有了第三層次的認識:他或許只是我不喜歡的一個天才。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喜歡這本小說,更感謝毛姆這部作品帶給我對人生、對未來、對自我的思考。
如果說“六便士”代表了現實的世俗,“月亮”則是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我們在鄙視或者咒罵主人翁的時候,確實不得不嘆服他可以不顧世俗的一切去追求自己夢想的這種信念和勇氣,而現在的我是否還記得我曾經的夢想?一百多年前,英國詩人王爾德寫下這樣一句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試問現在的自己是在謀生還是生活?
年幼時的我們,曾經以為月亮掛在樹梢上,長大了明白月亮是掛在高高的天空,再成熟一些,認為月亮掛在浩瀚無窮的宇宙,最后當我們老了,月亮或許成為了記憶中的鄉愁,掛在我們的心里。人越長大,知道的越多,越入世,夢想卻越一溜煙兒的飛散不見了。其實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夢想也還是那個夢想,只是我們不再是我們了,因為在時光如水般匆匆流逝時,我們也正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做了選擇。選擇這個主題讓我終于靈魂開竅般釋然了。
選擇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一道題!皾M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抬頭看見了月亮”這是毛姆對角色愛惜的選擇;“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竇憲將軍在家與國之間的選擇;“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是西楚霸王項羽有情有義的選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隱退追求寧靜致遠的選擇;“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是巾幗英雄木蘭勇氣擔當的選擇。而渺小普通的我,當孩子年幼,我想做他的榜樣;當父母年老,我想做他們的大樹,這是我平凡而溫情的選擇。(龔雪麗)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3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后一直不知道該怎么寫讀后感,因為書的最后的文字已經很好地表達了我的情感了,是的,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說:“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斯特里克蘭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一種人,或許是大多數人沒能遇到過的,但是他身上的某些特質,又是我們普通人所具有的。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情與理智的沖突是小說的四大主題。我可以保證,我不會成為斯特里克蘭。因為我沒有他的才華。
他是一個偉人,偉大的人,他的偉大之處是敢于拋棄世俗對自己所有的定義和禁錮,只為追求內心的東西。理想,信仰,藝術,自我……將一個四十多歲家庭幸福,工作順利的男人拉入了另一個世界。他不顧別人的感受,自私,冷漠,生活窮困潦倒。他不顧一切地畫畫,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終在他去世后,他的畫作變為珍寶,他的名字流芳百世。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據說斯特里克蘭的人物原型是畫家高更。網上搜了一下高更的代表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也是小說中最后斯特里卡蘭病逝之前的神圣之作的原型。
只想說,無法理解這張圖的神奇之處,當然,必定是畫作的高級,而我的理解能力的低級,對于畫作的理解需要時間和培養。缺乏這種培養,所以在我看來這幅圖無法理解,找不到它的美。
但是,這是一幅世界享譽的繪畫巨作,已經毋庸置疑,我還有一點深刻的理解。生活還是生存?大概會貫穿于一個人的整個一生。比如我,現在自認為物質生活匱乏,我常常稱之為“生存”。經歷艱難拼搏后,或許在中年或老年的'時候,會享受“生活”。
但這只是自以為,或者說,是目前的我的——自認為。誰敢保證,到了中年或者老年的時候,就不是“生存”?
我發出這種疑問的原因是,正如斯特里克蘭,中年的時候生活幸福,卻仍然要追尋自己的理想。他那時候豐富的物質生活已經不能夠滿足他了,所以他脫離了已經存在的在外人看來是幸福的生活,選擇走一條艱辛的路。
同樣啊,我,我們很多人,現在的物質生活或許匱乏,自認為是為了“生存”在拼搏,那過幾十年之后呢?物質生活滿足了,有車有房有存款有家庭有小孩。那時候的我們,就一定會達到了“生活”的狀態嗎?我不敢斷定,人心是可怕的,可怕之處是它時刻在變化,追求在變化,愿望也在變化。讀后感·所以,要怎樣界定“生活”or“生存”。只有人心,你自己的心。與外界的人,身邊的親人朋友,所處的物質世界,都毫無關系。
我們現在的社會的價值觀一直在扭曲,把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推崇到至高地位,忽視自我的認知和精神建設,或許你住在大house里,卻過得不開心。在寶馬車里哭?還是在自行車后座上笑?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生存”還是“生活”的問題。下面引用一段書中印象深刻的一段話。與上無關。
小說第四十一章中,當布蘭奇因斯特里克蘭不愛她而絕望自殺后,“我”批評斯特里卡蘭過于殘忍,斯特里卡蘭說: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女人。當我的欲望滿足了,我就會忙別的事情。真是討厭,我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受欲望支配,自由自在地去工作。因為女人除了愛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荒謬。她們還想說服我們,讓我們相信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實際上,這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只知道欲望。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病。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4
塔西提是個巍峨的綠色島嶼,島上有許多蔥郁的線條,大概是安靜的峽谷吧,那些幽深的溝壑散發出神秘的氣息,谷底有這潺湲的冰冷溪流,你會覺得在那些林蔭茂密的地方,人民依然按照古老的方式過著古老的生活。
一不小心,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早就聽說,而且也放在我的圖片架上,但一直沒看。原因是近來的時間的碎片化,和越來越懶惰的生活作息,不想去觸及長篇。另外從多個角度看來,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不能象看武俠一樣草率,隨手翻翻,看完所有文字,就認為自己看過了,所以一直沒翻頁,甚至連嘗鮮就沒有,怕不小心看了幾頁,如同沒準備好約會樣,沒有準備得妥帖,就與思慕已久的戀人相會,失去了天時地利人樂的情調與滋味。
看完最后一章的前夕,我停頓了好久(一二天),對比之前看書的節奏而言,我慢了許多。因為有之前的`經驗,我沒有象之前,用盡一切閑余,如饑似渴地看完它,反而是信手在一周之內的緩緩地看完這個中篇小說?赐旰螅瑳]想到它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長,也沒想到它的內容會比我想象中的更精彩。我再一次手不釋卷地看書了,如同我之前看《紅樓夢》或者《二月河的三部曲,雍正,康熙,乾隆》一樣,而且在心中贊不絕口,并時常沉思掩卷,自以為感觸良多。
文字的優美的確是出人意外的,沒想到譯本也有這么好的文辭。很多時候,我竟然可以沉浸在文字所描繪的優美的風景中,可以沉浸在文字所描繪細致感受里,去體味文字中我的非凡體驗。毛姆的確有著非凡的表達水平,就如同《文心雕龍》所言述的一樣,作者可以言人心中所感,但口不能言之語。表達完成時有一種暢盡的歡快。對就是這個意思,我只想這樣說,然后他就表達清晰了。這樣的文辭表達,讓人倍感貼切。同樣因為文字的優美,所描述的風景純凈芬芳,人物鮮活光亮,我徜徉其中,如同真實旅行了一番,感受到新鮮和沉浸,回頭看來,意味深長。當你看到某篇某章時,你一定會同感這一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當然,最最重要的閱讀體驗,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文意。先講幾個我熟悉的其它人物的聯想。首先,BBC記錄片《人生七年》中的布魯斯,在七歲的時候,就充滿了夢想,將來去南亞某個島國去教學傳道。沒有為什么,在他35歲的時候,大學畢業,真到了孟加拉去支教,生活顯現出貧窮,雜亂,但安詳平和。如面容一樣樸實的他就實現他兒時的夢想?吹侥且患臅r候,我心思雜亂的,他們在追求什么,而我呢?接下來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中的最后一章節,徐宏祖,也就是我們深知的徐霞客。在那本詼諧歡快的小說里面,在跌宕恢弘地撰寫一部帝王將相的大傳后,只是平鋪直敘地講了徐霞客的一生,從小就不愛好功名,但愛讀書,而且突然就愛起了驢行,反正哪里沒去過,好看,就去哪。就這樣,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著儉樸的衣服,沒有隨從,沒有護衛,帶著干糧,獨自前往名山大川,風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餓,一年只回一次家,只為攀登。一直到終老,無家無子而亡。圖什么,沒說,作者只是悠悠地說了一句臺歷的文字: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而另一個名篇,阿甘呢,你們自己去看看。
終于我還是不落俗套地說一句:滿大街都是便士,為何只盯著月亮。致敬這本偉大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5
斯特里克蘭德在四十歲那年從零開始學習繪畫,他放棄了安逸的工作,拋棄了妻子兒女,離開了他從小生活到大的英國,去了巴黎。在那里租了一間破舊,狹窄的小屋,一個人孤獨的學習繪畫,后來他又離開的巴黎,居無定所,窮困潦倒,時常睡大街,時常好幾天不吃東西,但盡管如此他也從來不曾抱怨生活,不曾放棄繪畫。
說實話我很敬佩斯特里克蘭那種為了自己內心的世界,為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一切的勇氣,就像電影《返老還童》里面說的那樣:不管何時做你想做的事永遠都不嫌晚,你可以改變,也可以不變,沒有什么硬性規定,我們可以做的很好,也可能很糟,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時間,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驚的東西,希望你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感受,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觀點的人,希望你過上讓你自豪的生活,如果你發現生活不如意,我希望你有勇氣從頭再來。
后來斯特里克蘭德去了塔希提島,那個與世隔絕,沒有嘈雜的`小島上,在那里他安靜的度過了他的余生,在那里他和一個女人結婚了,并且他們有了自己的兩個孩子,在那里他成天專心于他的繪畫,哪怕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他染上了惡疾他也沒有放棄繪畫,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內心想要的世界,也抵達了他繪畫的頂峰。而在他死后,他生前那些不被賞識的作品都一名揚整個法國,整個英國,乃至整個世界了。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其實不僅僅是斯特里克蘭德,還有一位叫阿伯拉罕的醫生,他也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內心世界,在快要進入事業的高峰的時候,毅然地去了一個船舶上當個職務相當低,工資也極其微薄的小醫生,放棄了原本可以錦衣玉食,萬人敬仰的生活。
“你后悔過嗎?”
“從來沒有。一分鐘也沒有后悔過。我掙的錢剛夠維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滿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沒有,只希望這樣活下去,直到我死。我生活得非常好!边@是阿伯拉罕醫生的回答,他從來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即使無人理解,無人支持,他也從來沒有后悔過,就和斯特里克蘭德一樣,無人理解,無人支持,無人欣賞,窮困潦倒,受盡諷刺嘲笑也從來沒有后悔過。
你想要得到什么,必然要放棄什么,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都存在等價交換的條件,斯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居無定所,輾轉百折,經過無數個窮困潦倒的日子才抵達他繪畫的頂峰,才找到他內心的世界;阿伯拉罕醫生放棄了他事業的高峰,放棄了衣食無憂,榮華富貴的生活,才找到他內心所想的世界。
“拿你有的換你要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與事物,如果真的存在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那一定是很廉價的吧,或者說那一定是被很多人給拋棄的吧。
斯特里克蘭德是個脾氣很糟、性格古怪的人,可同樣他也是個很勇敢、很是個了不起的人,從他四十歲離開家開始,他從來不畏懼別人的碎語,也不在乎自己被人說成什么樣,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斯特里克蘭德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對繪畫的熱愛,更多的應該是他對自己的內心的堅定。他從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的發生而質疑,放棄繪畫。即使睡大街,好幾天不吃飯,有人因他而死亡,被人嘲諷,咒罵,被人逼迫,身染惡疾他也依舊堅定如初。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6
近日,經常在網上看到這么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對于這句話很是疑惑,但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外加朋友的推薦,她說看完之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這更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于是便在微信讀書上打開了這本書——《月亮與六便士》。
因確實想了解一下這本書具體寫的是什么,便先打破了看書之前的神秘感,去網上搜索了一下此書的主要內容。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因此前看書不多,并未看過此作者其他的書籍。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看完簡介,還特地去網上搜了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畫作,我本不是一個有藝術細胞的人,自然是看不懂的。但沒關系,至少讓我覺得打開此書時有那么一點兒感覺,這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于是,每天上下班路上,中午休息前都徜徉在這本充滿藝術氣息的書里。歷時幾周,終于在20xx年6月9日完成了此書的閱讀。其實在閱讀到一半的時候,和推薦我看的朋友討論了一下,那時的自己真是非常不喜歡男主人翁的“人設”,太絕情,太沒有人情味兒,為了自己所謂的畫畫理想拋棄妻子,背信棄義,背叛朋友,甚至還把自己善良對待自己的,在當時唯一賞識他藝術能力的荷蘭朋友搞得家破人亡,讓人恨得咬牙切齒,無法想象這是一個人做出來的事情。幾次都覺得自己看不下去了,朋友告訴我,后面才是本書升華的地方,我這才又繼續看了下去。
直至本書看完,突然對男主人翁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情。我想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成功了,被人們所記住,所傳頌,成了一名有名的畫家,如果他沒有成功,或是會是另外一種感受。但這并不是最大的觸動,不論他成功與否,都是值得敬佩的,他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向往的生活,不惜犧牲一切,只是為了自己而活。在現實生活中,我想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吧,這樣的人只能是存在于小說故事當中。不過仔細想想,在現實生活中也還是有這樣一部分人追尋著自己的月亮,只是這個月亮不會像男主人翁的月亮偉大,相對來說這樣的月亮太渺小,更多的是為六便士而活著,但這沒有什么,十分正常的一件事。這就像是一個月亮與六便士的天平,男主人翁完全倒向的是月亮,而我們更多的倒向的`是六便士。
我覺得男主人翁最值得敬畏偉大的地方在于,他在那個小島家里的墻壁上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在他離世之后直接被燒毀,灰燼飄向遠方隨他而去,他就這樣帶著自己所追求的伊甸園離開了人世,沒有給后世人留下什么?吹綍袑Ρ诋嫷拿枋觯娴氖窒胍欢闷洹胺既荨保@會是一個遺憾。
讀完此書,還有一個感受,就是其中一句經典的句子“大多數人所成為的,并非是他們想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男主人翁只是因為喜歡畫畫,但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他甚至認為自己畫畫能力很差,完全不會畫畫,但是他堅持了,且成功了。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事其實我們應該嘗試去做,不做就一定不會成功,但去做不一定會失敗。大膽去嘗試,或許我們會成為自己意想不到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7
如果說我最愛的三部作品,《月亮與六便士》一定名列其中。書中經典的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可他抬頭看見了月亮!痹浭俏液荛L時間的簽名。
在這部小說里,毛姆是以高更的生活經歷為參考,創造小說主人公查爾斯.史特利克蘭這個角色的。原書成書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全歐洲迎來新秩序和希望的時代。當時的毛姆45歲,正值創作巔峰期,《月亮與六便士》是他在全盛期寫下的杰作,亦是其作家生涯的最重要代表作。毛姆是一個很毒舌的作家。在今天分享的這本《月亮與六便士》經典代表作里,他的風格更甚。在我看來月亮與六便士最淺的理解是理想與現實。
小說的主人公查爾斯.史特利克蘭是位證券經紀人,有著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在四十多歲的時實,忽然決定放棄原來的中產階級生活,拋家棄子,去當畫家。他過了很多年困頓的生活,也一直默默無名。最后到了南太平洋的小島上,與土著女子同居,畫了很多畫。他在小島上患了麻風病,最后在痛苦中死去。死后,他的畫卻大大有名,查爾斯.史特利克蘭也成了偉大的畫家。
剛翻開這本書的導讀,第一句話便是“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夢可是夢境,亦可是夢想,這本書的主人公,自然是追求著自己的夢想。主人公人到中年卻突然舍棄一切,離開家鄉,義無反顧的去追自己所熱愛理想。這看似荒誕無奇的事情,卻如實發生。不得不說,驚嘆之余,更多的是佩服和羨累那份勇氣。
書中寫到“大多數人所成為的,并非是他們想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焙螄L不是呢?我們活在當下,不得不去考慮他人的想法,不得不去顧及他人的感受。就如同考上大學當我們選擇專業、選擇就業時,我們當中許許多多的人要聽從父母師長的安排,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又有哪些人是真正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活的呢?我們察言觀色,成為了不想成為的人,成為了不得不成為的人。書中不僅僅給我們提供了主人公選擇的.教材,還探討了我們在未來路上可能要遇到的事情,更是告訴我們做人不要迷失了本心,我們可以察言觀色,但不要忘了原本的我們,在克服困難時,在追逐夢想時,在做真正坦蕩的自己時,要保持那份獨特性,要勇敢追求幸福。
反觀如今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了更加富裕充分的條件,但理想似乎還是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詞,或許說出來大家都一笑了之了。但這本書告訴我們,不是天才依然可以勇敢,我們始終有追逐夢想的權力。或許如書中所言,在逐夢路上我們都像是一個終生跋涉的旅客,不停地尋找一座很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廟;蛟S有人說這像是永遠追不到自己尾巴的貓,但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呢?
月亮是夢想,六便士是現實,毛姆筆下的查爾斯.史特利克蘭選擇了擁抱月亮,放棄手中的六便士,這無論在任何時期的人們看來都是種莫大的勇氣。有人說,月亮遙遠,追求一生,不過是水中撈月,鏡花水月一場空而已。享受追逐月亮的過程,在追逐中尋找人生的價值,才不負此生。
社會只能教會你如何生計,很多時候我們卻把那當成是應該如何生活,手段成了目的,也許查爾斯.史特利克蘭是極端惟我,甚至在一些人看來是自私的,不過他作為藝術家無疑是閃光的,內心強大而堅定不移的,摒棄了一切世俗約束,單純聆聽內心而活,既是瘋子也是傳奇,你無法用對錯評價他。
人生正如一場美夢,枕著月亮,踏風遠行。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8
01、一個年近四十的證券經紀人,在一夜之間拋棄了自己的家庭、事業,離家出走,孤身一人尋找自己崇高的藝術理想。這并不是什么浪漫的求知之旅,從他離去的那一刻,他的余生飽受貧窮、饑餓和病痛的折磨,忍受精神上的創傷煎熬。最后,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之上,他將他飽受摧殘的世俗肉體和優雅的藝術靈魂付之一炬!
在世俗人的眼中,小說主人公查爾斯并不討人喜歡。他性格孤僻、冷漠,毫無人情味;在道德的層面,他忘恩負義、心狠手辣的特性甚至會被很多人詬病;但是在更高的藝術境界中,他是舉世無雙的繪畫天才,而一顆璀璨的藝術之星又怎會忍受世俗的羈絆與道德的捆綁呢?
于是他做出了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追隨自己的內心,去尋求更高的藝術理想,去面對自己赤裸裸的靈魂!
02、讀完這本書時,我緩緩的合上書本,輕輕的撫摸書皮,想要去感觸那個飽經摧殘的軀體的每一寸肌膚。
我的思想不再流于表面,有一股無名的力量沖擊著我的內心,讓我想起了那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有多少人漸漸迷失了自己?不可舍棄的東西太多,真正談得上熱愛的又寥寥無幾,更不必說為了自己的熱愛而去堅守奉獻了。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個片段我記得很清楚:孫少平第一天到城里寄宿在詩人賈冰家中,第二天離去時,賈冰送給他一本書,并且說:“如果生活讓你失去了對小說的熱愛,那么你就不要再來找我了!”
我們常說的熱愛,并不是某種華而不實、高高在上的虛幻理想,而是面對你自己的內心,你問問你究竟需要什么?你想要追求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然后,你可以忘我的投身于你捫心自問的結果,你會發現追求理想是一個痛苦與幸福交織的過程,生活,亦是如此。可惜的是,我們生活中只有極少數人能夠認識清楚自己的追求,并且不顧一切的堅持下去。大多數人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麻木的日子,二十歲已死,直到八十歲才被埋葬。
03、你有沒有想過,你可能會平庸一輩子?
初入大學校園的你,幻想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托起改變世界的夢想。時光一點點流逝,你的戾氣也漸漸消失。
到后來,你想的`是我能養活自己就很不錯了。于是你很努力的準備考研或是就業,卻總是無法自律,收效甚微,看著身邊更優秀的人,你咬牙切齒卻又無能為力。讀后感.到了焦慮的畢業季,你辛辛苦苦的海投簡歷,勉強找到了一份工作,拿著差強人意的薪水。青春時代的驕傲,在生存的壓力面前變得一文不值。再過了幾年,迫于家里人的壓力,你不得不去相親,遇到了一個勉強還算好的人,你勉強答應了,組建了一個勉強的家庭,然后勉強過完這一生。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里說: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04、生命的廣度,在于內心的激情、欲望,青春的理想;生命的深度,取決于我們能多久維持內心的本真,以及是否還在逐夢的道路之上。
當后悔代了夢想,一個人才算真正老去了。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我看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精彩紛呈的人生,我看到了堅持自己的理想需要經歷的痛苦、絕望,以及最后所享受到的至高的幸福。
閱讀、學習,是一種思考和體驗的過程,讓我們不至于在浮華的日子里迷失掉自我,幫助我們探尋內心之所需。同時,它甚至是作為我們反抗這個世界的最有力的資本,讓我們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生活所腐蝕。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9
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證券交易人突然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拋妻棄子,身無分文的來到巴黎,在一間破舊的廉租房里開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沒有蓄謀已久,不是頭腦一熱,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靈魂,被命為畫奴,終其一生只為畫畫。對于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無情,巋然不動;對于朋友的接濟與善意,他理所應當的接受,還不斷打罵欺辱他們。這樣的奇幻,卻又有種魔力在震撼著我們,他技藝粗陋卻堅定地強調“我必須畫畫”,他在臨終前瞎著雙眼卻將生命的那種明艷、壯美、力量鋪陳在整個房間,又甘愿將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托付在畫紙上,只有用顏料填涂才能擁有色彩。
坦白說,毛姆筆下的這種人是不存在的,相比于原型來說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為歌頌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變一切的時候也是經歷了諸多選擇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蘭卻是直截了當的改了行,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從全書來看,正因為他是斯克里特蘭,所以他一定會這樣,對于世俗的拋棄,道德的背離,人際關系的逃脫,正證明著他不具有社會人的特質。一切的社會行為,包括給人做翻譯,和朋友的愛人建立情人關系,都是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務,是對社會的妥協。而他兩次搬遷,從高度文明的上流階級到魚龍混雜的底層階級,再到無管轄的自由狀態,隱居大山深處,都體現著他在想方設法逃離人類社會的枷鎖,所以如果用道德標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沒有意義的。
而這樣的斯特里克蘭卻有著超脫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須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說我必須要去做什么,是因為權衡利弊下這么做更有好處或者更符合道德標準,但很少有事情是無緣由的必須要做,如果有這樣的人,在車流中一定要逆行,沒有任何理由,仿佛神明的旨意一樣,我們八成會覺得他瘋了,而斯特里克蘭卻正是這樣,在社會的洪流里非要無故的逆行。
而支撐這種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像是一棵小樹,不斷的開枝散葉,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脫落了,而理想則是樹的主干,在我們成熟以后沒有道理的去堅持,去喜歡,去奮斗,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干,在故宮修40年的表也不覺得無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幾年不能與家人通訊也覺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蘭一樣拋棄一切在西單的地鐵站歌唱。他們是幸運的人,但大多數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干,最終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過著效益第一,職稱優先的中產階級生活,但偶爾還是迷茫,像是書中局促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一樣。也許我們暫時不幸,沒找到可以為之奮不顧身的理想。但通過這本書,我想說的是,我們還有可能遇見理想,還有時間為之奮斗,在斯特里克蘭完成生命里最宏大最震撼的巨幅圖景時,那明黃和鮮紅交織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榮光,這種淋漓盡致的激情和意志仿佛命運交響曲結尾的休止符,無聲卻激昂回響。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為堅持理想還是屈服現實舉棋不定的人,還沒遇到理想的人們,要敢想敢夢。
理想啊理想,我愿為你臣服,獻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仆。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
英國小說家、戲劇作家威廉﹒薩摩賽特﹒毛姆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為藍本創作了《月亮與六便士》。
書中描寫了一位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渥美滿的生活,遠走他鄉。輾轉巴黎、馬賽,最終到達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他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這篇小說中處處充滿著矛盾與沖突。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性與理性......真是無沖突不戲劇,無沖突不小說。
就是一個小小的配角斯特洛夫也是一個看似矛盾的統一體。他有著一副最世俗的商人面孔,卻對朋友無比的真誠和慷慨,對愛人極盡疼愛和包容;他擁有著最敏銳的藝術嗅覺,自己卻是個糟糕的`畫家。他明明是他妻子和斯特里克蘭的恩人,但他的妻子奚落他、遠離他,甚至至死都不愿見他。朋友斯特里克蘭更是恩將仇報,拐走他的妻子,甚至鳩占鵲巢。而他仍不埋怨,視妻子為摯愛、視朋友為天才。
文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更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他擁有社會地位、擁有嬌妻孝子,擁有者大多數人向往的美滿生活。卻拋棄了這些,在巴黎住最便宜的旅店,饑不果腹,只為追求心中的理想。而這時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可能他自己還不是特別清楚。他畫畫,卻并不在意自己畫的好壞,不為賣錢,不為得到別人的贊賞,好像只為宣泄。直到到了塔希提,他才在那個充滿陽光的迷人小島上追求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完成了他一生最偉大的杰作。在生命的倒計時的日子里,用瞎了的眼睛去畫畫、去欣賞自己的杰作。死后,不待人們去欣賞,就讓他的女人阿塔將之付之一炬。他饑寒交迫,窮困潦倒,幾次在生死線上徘徊,可他內心卻強大富足,對自己的理想堅定不移,從未放棄,最終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他找到了自己的追求的藝術,他的內心應該是平和的、滿足的?伤硐罄铮瑢Υ胰恕⑴笥焉踔烈磺惺挛锒际潜┰甑、譏諷的,對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在意,他摒棄了社會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可他又確確實實生活在這個社會里,即使躲到了塔拉瓦奧大山的一處褶皺里,也依然有著善良家人的陪伴。如此一個不討喜的人物,卻總能吸引人的目光,可能就是作者所說的不僅僅因為他所創作的偉大的藝術,還因為他藝術家的個性。小說中的“我”對斯特里克蘭的態度充滿著矛盾。明明很看不慣他,甚至是厭惡他想遠離他,但卻總拒絕不了他,忍不住去探尋他,打問他的消息。
小說中“我”也是個很有意思的設計。小說采用第一人稱來寫,夾敘夾議。以“我”來穿針引線,處處有“我”,可“我”是誰?是作者毛姆嗎?還是另有其人?全書竟沒有出現一次“我”的名字!只知道“我”是一個作家。作者在用一個都不知道的“我”,敘述著一個“我”對真實的事情知之甚少,大多聽他人給“我”敘述的故事。卻讓讀者感到這個虛構的故事是多么真實!這真的是一種詭異,一種處處充滿矛盾對立的統一。
這本書之所以稱為全球暢銷書可能只因為到底追求理想的“月亮”還是現實生活的“六便士”一直在讓我們糾結,它一直是我們探討的話題。就像高更在塔希提島的巨作:《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一樣,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哲學問題,但終歸我們是佩服那些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1
一百多年前,英國詩人王爾德寫下這樣一句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蔽蚁耄@簡直可以拿來概括《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
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年屆不惑突然拋棄一切,從倫敦去了巴黎,沒有給出任何理由。后來人們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畫畫,并因此在巴黎窮困潦倒,吃盡苦頭。有位好心的畫家賞識他,同情他,接他到家里養病。他卻恩將仇報,“勾引”畫家的妻子,并導致她自殺。他對家人、朋友、一心愛他的情人都非常殘酷,對世俗的一切觀念都不屑一顧。只對藝術,有著一種本能的,不可遏制的追求欲望。最終,他厭倦了文明世界,來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島,與世隔絕,娶妻生子,終于創作出了藝術史上的不朽之作。但在得了絕癥之后,他又叮囑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燒了這些偉大畫作。他的后半生,就是為畫畫本身而活。只有畫畫這個過程,是讓他醉心的,至于畫作的價值,受多少贊譽,他毫不關心。
這就是整個故事!皾M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有象征意義的話很煽情。“六便士”代表了世俗的利益,“月亮”則是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
讀完了整部書,雖然不能百分百理解主人公的理想,但是十分欣賞他追求夢想的極致狀態。雖然主人公的許多行為與世俗道德不符,但他的初衷卻令我頗為心折。這就是所謂的“先人高品,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由思特里克蘭德,我想到了更多“神仙”一樣的人物!2500年前的古印度,小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自小享盡人間富貴,但在看到世人生老病死的苦厄后,便決心舍棄王位與家庭,為大眾求解脫之法。經過16年的苦修,終悟道,成正果——這就是佛祖釋迦牟尼,
半個多世紀前的中華民國,有一位濁世風流公子李叔同,于39歲時毅然決然拋拋棄富家生活,遁入空門,度己度人,活出了恣意而為的心性、遺世獨立的風骨——那就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耀眼的傳奇。
“人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否則就不會因為失去王位而悲哀”,借用帕斯卡爾的這句名言,我們可以把這些奇人異士的精神史,看作是為恢復失去的王位而奮斗的歷史。無論是小說中的原型人物高更,還是佛祖、高僧,他們的決心猶如壯士斷腕,選擇了忠于自己的夢想,就像一個真正的勇士去挑戰一切厄運。
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夢想從沒有照進現實,而總是敗給了現實。二十世紀初的英國,正是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代。時代的特征反映在人的身上,就是金錢至上,物質主義橫行。這也像極了今天的.中國。如今,有多少年輕人愿意放棄高薪職業和穩定地位,去尋找虛幻的夢想?有多少人的夢想不是百萬年薪,寶馬香車?每個人都低頭尋找著地上的“六便士”,抬頭欣賞月亮者,鮮矣!
我想,這就是一個選擇的問題,無所謂對錯,但確實有高貴與平庸之分。如何選擇,還是取決于我們追求的目標和人生觀、價值觀。離經叛道追求“月亮”的不一定就是瘋子,他也有可能是神明;循規蹈矩為五斗米折腰的不一定就幸福,他也有可能很壓抑;榮華富貴、功成名就,不應該是成功的唯一定義;做自己想做的事,讓內心安寧,不完全是不負責任的借口!
人生苦短,還是要回到內心,追問靈魂。生活也好,謀生也罷,做出自己的選擇,無悔就好!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
《月亮與六便士》問世于1919年,堪稱毛姆最負盛名的作品,這部小說以62種文字風靡全球,發行了6000多萬冊,還曾兩度改編為電影。在中國,《月亮與六便士》堪稱文藝青年必讀的經典。毛姆在這部小說中,以一個旁觀者為第一人稱,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描寫了主人公不管不顧,與家庭斷絕關系,窮盡一生只為不負內心的熱情與理想的故事。
什么是月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月光是那么皎潔,夢想是那么美好。什么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現實,是金錢社會中的蠅頭小利。月亮高掛空中,遙遠而美麗,若要追尋,必然經歷一番曲折,最后很可能一無所獲。而我們全都站在土地之上,每日面對的都是現實的生活。六便士縱使帶著銅臭味,卻也是我們的生活。斯特里克蘭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變得不可理喻,背棄家庭,因此落魄一生,在一個小島上染病而終。但在最后,他終于完成了畢生的使命,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東西。你可以說他冷酷無情,視道德如糞土,但在另一方面,他對理想的堅持不懈,也值得我們這些終日圍繞六便士生活的人學習。人性是復雜的,內心是多變的。
我們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本是一位證券經紀人,生活殷實,家有“賢妻”,有一雙兒女,將來定可開枝散葉,子孫承歡膝下,過著充實、幸福的生活,到時壽終正寢,入土為安。“這一定是世界無數夫妻的劇本,這樣的生活模式雖然平淡,但也不啻為恩惠,會讓人想起一條小河緩緩流淌,蜿蜒流過綠草如茵的牧場。
然而,這樣度過一生,總會讓人覺得心有不甘。有的人喜歡簡簡單單,做平凡的人,過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迎來生命的盡頭。梁實秋說:”人生本來如寄“。生命是那么短暫,何不簡簡單單,恬適自在地過活。斯特里克蘭夫人就是這樣的人。她安于家庭,終日相夫教子,生活中唯的起伏便是與藝術家的交往。她以她熱愛的家庭、丈夫和兒女為傲,現實中這樣的女人并不在少數。但是,人都有一腔熱血,不愿意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一生,渴望出去闖蕩,經歷一番起伏,哪怕會碰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F世安穩歲月靜好,固然不可多得,卻會讓不甘庸碌的靈魂驚懼不安。人在骨子里都渴望過驚險剌激的生活。他們不喜歡安穩的陸地,只想在驚濤駭浪中挑戰自己。他們要的是刺激是轟轟烈烈,盡管前路危險,卻阻止不了一顆喜好冒險的心。
有人說,這世上最復雜的莫過于人心。斯特里克自利,不顧人的感受,在這一點上,就算對他有再多的`批評也不為過。但是,他不顧一切追求藝術,他的那種純粹的精神又值得我們敬佩,這就是人性的復雜和矛盾。理想是美好的,但必須分清理想和幻想。人可以追求理想,但要腳踏實地。月亮雖美,但我們終究是生活在地上。無地上的六便士,我們的夢想只能變成空想。月光灑向大地,籠罩著現實中的一切。我們還需從現實出腳印,實現心中的清明理想是否曾拋開一切,追求心中的理想?你是否曾受到現實的羈絆,終日蠅營狗茍?面對人生的種種選擇,你要天上的月亮,還是要腳下的六便士?如果你想擺脫世俗的束縛,尋找靈魂的家園。那么,《月亮與六便士》便是你的必讀作品。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3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亮。
——題記
六便士是英國當時價值最低的銀幣,月亮則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事物,兩者有天壤之別!霸铝潦悄浅绺叨b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痹谠S多人看來,最怕的不是沒有夢想,而是擁有夢想過后,被現實打敗,打敗你的不是無能,而是已經麻木,麻木的心死了,死了的心不再跳動。不怕夢想流于現實,只怕夢想止于現實。而本書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在拋下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年齡是40歲,是該追名逐利,顧家育子的40歲,而不是一腔熱血無處揮灑的20歲。
20歲的人敢于拼搏,是因為年輕,有放縱的資本,他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即使夢想總會被現實打敗,可是他們還是要把它揣在兜里,疲憊時拿出來看一看,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思特里克蘭德他很不一樣,正如文章所說“你身邊肯定有這樣一個朋友吧,在銀行工作,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糊口,不愛說話,但如果開口說話,說的話也多半無趣無味——總之形象,非常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實際上你肯定有不止一個這樣的朋友,實際上沒準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而這正是思特里克蘭德的真實寫照,他從一個白開水式寡淡無味的人,到一個千夫所指的敗類,再到奇跡般崛起的天才畫家,他毅然決然地跳出了凡俗的桎梏,走向了他鐘情的藝術世界。那一年,他拋妻棄子,流落巴黎街頭,住著最破爛的旅館,幾近身無分文,甚至生了一場大病,如果不是朋友惦記著他,早已不知不覺死去了,然后就是因為“我感受了召喚”,放下了本來不錯的生活還有健康可愛的孩子。
世上幾乎所有人都在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一個個身份,一個個角色,恨不得諸多光環加身,而正是這些東西,成為了自我綁架,將他們困在城市的牢籠里掙脫不得。而思特里克蘭德為自己做的是一道減法,他甩掉了一個個的身份:證券經紀人,丈夫,父親,甩掉了優越的生活,如同褪去了一層層的枷鎖,直到最后赤身裸體般踏入他內心的召喚——繪畫。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是一個積極進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農村,學習相當艱苦,忍饑挨凍,始終不放棄;經歷挫折,反而更加勤奮。盡管孫少平出生在一個爛包光景的'家里,但是他卻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態度,他能從書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遼闊的眼界!叭绻阒劳睦锶ィ澜缍紩䴙槟阕尣健薄7N種機緣巧合都為少平尋找到了一個他最想要的出路。縱使少平一直走在荊棘叢生的路上,但他從不向命運低頭。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難,對他來說不僅僅是考驗,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階梯。他的內心不但不會責怪那些曾經為難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們。他驕傲地將此稱作“苦難的學說”。
我們并不是要成為思特里克蘭德,我們只要成為遵循自己內心選擇的信徒就好,活成什么樣并不重要,唯有真正的實現了理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寧靜,無所畏懼,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信仰。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4
跟隨薄荷英語讀書的時候,讀過《月亮與六便士》的英文原版。如今再讀起,故事脈絡逐漸清晰,如老朋友再次相見,聊一聊過去。
書中男主角名叫思特里克蘭德,這是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的一個人物形象,這個名字可太長了,因為記不住,所以專門去百度搜了一下,粘貼過來。有朋友問我,歐美小說里這么長名字怎么記住的,我壓根兒沒有這個煩惱,因為我不僅從來記不住,也未曾想找技巧去記憶。因為這絲毫不阻礙我在腦中塑造他的形象,也不影響我認識他,理解他,愛他恨他,批判他,同情他。他/她是個活生生走來我眼前的人,絕非是一個名字這么簡單。
月亮與六便士
六便士是這生活
月亮是那心中白月光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
他就是那少數人中一個。
他挺怪的
自從開始畫畫后,大家都說他是個紅胡子怪人了。
他妻子熱衷于攢飯局,來飯局的都是各色文藝青年。他卻不一樣,他在證券交易所工作,一直嚴肅面孔;至少在家里和他妻子面前,是個本本分分的形象,不出錯地生活。在妻子的介紹里,“他可能很無趣”,至少在精神層面,他妻子眼中的`他是“無趣”的。然后有一天,突然有一天,在按部就班和妻子生活了二十幾年后,他留下了一封信,單方面結束了家庭生活,離開了家。妻子崩潰了,大姨姐冷嘲熱諷的,大姨姐那火爆上校丈夫也崩潰了,這是什么情況?周圍流言四起,跟哪哪的一漂亮女人走了,去昏頭去瘋去浪了。后來在巴黎找到了他的蹤跡,窮困至極,沒有女人,沒去浪,小50的人突然覺醒,要追求心底里畫畫的夢想。他妻子可以理解他跟女人跑了,但絕不接受他為了理想逃離原有平穩的生活。就憑這,他倆走到這樣的結局,也不奇怪,她從未了解他,也不曾擁有過他爸。不過這么堅決,這么“離經叛道”,就挺怪的。
他挺鈍的
和人說話,挺沒情商的,不悅耳也就罷了,甚至有揍他的沖動。都說食色性也,一女人過去坐他腿上,罵人家不說,還非得讓人滾開,恩真性情!餓的都吃不上飯了,也不賣畫,恩真性情!別人賣的挺好的畫,給他看,說人畫的像垃圾一樣,恩真性情!
他挺韌的
一張沒有寫明原因的紙條,讓他和過去還算優越的生活決裂了,就這么決絕、果敢,說了就做,去夜校學畫畫,真牛!他有時候幾天吃不上一頓飽飯,那次病的差點死掉那次,要不是戴爾克去救他,他早就死了。即使這樣,他還是一路前行,從家鄉到巴黎,再到塔希提島,最終死在那里。一路走一路畫,終到想象中那個島。從沒有遺憾放棄了之前的舒適生活。從沒有認為自己是天才,但一直堅韌踐行這個夢想。
臨死前,雖已失明,這些年頭腦中沉寂的想法,噴涌而出,腦中的理想世界躍然整個墻面。
毛姆在書中描述道:“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夠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后,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
美從來不是俯拾即是。
塑造美的人愿吃苦,敢獵奇。
他的畫伴隨著他本人的離世,價格漲高、價值連城,更是被賦予了應有的定義。
為什么死后又出名了呢?
大概那個當下,大家看清了他癲狂的外表,沒去探索他才華的本質。
人死了,癲狂形象褪去,才能客觀地剝離出他的才華。
終究是未負這一生。前半段咽下平淡,后半程終為癲狂。
終達理想之地。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5
塔西提是個巍峨的綠色島嶼,島上有許多蔥郁的線條,大概是安靜的峽谷吧,那些幽深的溝壑散發出神秘的氣息,谷底有這潺湲的冰冷溪流,你會覺得在那些林蔭茂密的地方,人民依然按照古老的方式過著古老的生活。
一不小心,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早就聽說,而且也放在我的圖片架上,但一直沒看。原因是近來的時間的碎片化,和越來越懶惰的生活作息,不想去觸及長篇。另外從多個角度看來,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不能象看武俠一樣草率,隨手翻翻,看完所有文字,就認為自己看過了,所以一直沒翻頁,甚至連嘗鮮就沒有,怕不小心看了幾頁,如同沒準備好約會樣,沒有準備得妥帖,就與思慕已久的戀人相會,失去了應有的情調與滋味。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
看完最后一章的前夕,我停頓了好久(一二天),對比之前看書的節奏而言,我慢了許多。因為有之前的經驗,我沒有象之前,用盡一切閑余,如饑似渴地看完它,反而是信手在一周之內的'緩緩地看完這個中篇小說?赐旰,沒想到它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長,也沒想到它的內容會比我想象中的更精彩。我再一次手不釋卷地看書了。如同我之前看《紅樓夢》或者《二月河的三部曲,雍正,康熙,乾隆》一樣,而且在心中贊不絕口,并時常沉思掩卷,自以為感觸良多。
文字的優美的確是出人意外的,沒想到譯本也有這么好的文辭。很多時候,我竟然沉浸在文字所描繪的優美的風景中,沉浸在文字所描繪細致感受里,去體味文字中我的非凡體驗。毛姆的確有著非凡的表達水平,就如同《文心雕龍》所言述的一樣,作者可以言人心中所感,但口不能言之語,閱讀時有一種暢盡的歡快達意的感受,對就是這個意思,我也想這樣說,然后他就表達清晰了。這樣的文辭表達,讓人倍感貼切。同樣因為文字的優美,所描述的風景純凈芬芳,人物鮮活光亮,我徜徉其中,如同真實旅行了一番,感受到新鮮和沉浸,回頭看來,意味深長。當你看到某篇某章時,你一定會同感這一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當然,最最重要的閱讀體驗,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文意。對于文意的闡述,我先講幾個我熟悉的其它人物的聯想。首先,BBC記錄片《人生七年》中的布魯斯,在七歲的時候,就充滿了夢想,將來去南亞某個島國去教學傳道。沒有為什么,在他35歲的時候,大學畢業,真到了孟加拉去支教,生活顯現出貧窮,雜亂,但安詳平和。如面容一樣樸實的他就實現他兒時的樸實的夢想?吹侥且患臅r候,我心思雜亂的,他們在追求什么,而我呢?接下來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中的最后一章節,徐宏祖,也就是我們深知的徐霞客。在那本詼諧歡快的小說里面,【那年明月】在跌宕恢弘地撰寫一部帝王將相的大傳后,只是平鋪直敘地講了徐霞客的一生,從小就不愛好功名,但愛讀書,而且突然就愛起了驢行,反正哪里好看,就去哪。就這樣,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著儉樸的衣服,沒有隨從,沒有護衛,帶著干糧,獨自前往名山大川,風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餓,一年只回一次家,只為攀登,一直到終老,無家無子而亡。圖什么,沒說,作者只是悠悠地說了一句臺歷的文字: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而另一個名篇,阿甘呢,你們自己去看看。
最后我還是不落俗套地說一句:滿大街都是便士,為何只盯著月亮。致敬這本偉大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相關文章: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04-18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11-11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03-14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08-19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02-15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筆記范文12-28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精選38篇)11-04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通用31篇)11-04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11篇)04-27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9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