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與情人讀后感范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兒子與情人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兒子與情人讀后感1
由于性取向的原因,一般父親比較偏愛女兒,母親比較偏愛兒子,同樣由于性本能的關系,加上父母雙方的刺激,幼兒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一般男孩以母親為對象,女孩以父親為對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俄狄浦斯情節。
盡管一般人不承認自己有這方面情節,但不可否認,我們兒時或多或少都經歷了這樣一個俄狄浦斯期,只是有人安全度過了,有人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未安全度過。英國著名文學家勞倫斯就是一個受俄狄浦斯情節困擾半生的人,他的自傳式名著《兒子與情人》描寫的就是一個青年在這樣一種情節中苦苦掙扎的心理歷程。
小說的主人公保羅出生于一個礦工家庭,父親是一個粗俗、帥氣的礦工,和許多礦工一樣,他勤勞但脾氣暴躁、酗酒,保羅的母親出生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她愛讀書,喜歡探討宗教、哲學方面的問題,什么時候都像一個“貴婦人”。
這樣的家庭不可能和諧,母親從心底看不起父親,她用冷淡在自己與丈夫之間筑了一道難以逾越的籬笆,而丈夫因為自卑變得愈發令人難以接近。母親為孩子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而只要脾氣暴躁的父親一進來,屋里立刻便得沉默尷尬,父親成了局外人,無奈之下,他只好往外界尋求安慰,常常大醉而歸,打罵孩子,而他的這種表現更加深了他和妻子孩子之間的距離。
保羅是這個家的第三個孩子,他剛出生時母親是不愛他的,甚至是恨他的,因為這時她和丈夫的關系正處于冰點,她在身懷六甲時還被丈夫趕出家門,差點凍死,為了孩子,她忍耐著活下去,這時的母親是堅強而令人尊敬的。
母親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長大成人,以分擔自己過重的負擔。因此長子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人。當長子威廉在倫敦某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時,母親感到非常驕傲。然而,威廉由于愛上了一個花錢如流水的女人,生活凄苦,精神抑郁,最后由于肺炎死在倫敦,母親一下子就像老了十幾歲,意志消沉,差點死去。幸虧這時的保羅也染上肺炎,母親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次子身上,才意識到不能“光為死人傷心,卻忘了活人了”。
母親振作精神,全力照顧保羅,婚姻不幸的她認為丈夫不值得她愛,女兒安妮整天瘋跑,小兒子沒心沒肺酷似父親,因此母親將全部的愛傾注在保羅身上。保羅長大后,靦腆、懂事,知道母親生活不易,全身心想讓母親過上好日子。母親很滿足有這樣好的兒子,保羅也很為自己的母親驕傲。日積月累母親的愛慢慢變成了一種占有欲,這讓保羅無所適從。
保羅的初戀情人米麗亞姆是一個美麗、純真的女孩,她崇尚那種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認為人不應當迷戀眼前的小事物,而應該有崇高的理想,她深深的愛著保羅,不管保羅怎么對她,她始終忍耐,并以一顆仁愛之心對待他。按說,這樣的女孩,母親應該滿意才對,可恰恰相反,母親恨極了米麗亞姆,因為她認識到,兒子與米麗亞姆是真正的心心相印,將來只怕自己在兒子心目中“連一丁點地方都沒有了”。于是她對兒子說米麗亞姆“能把人的靈魂都吸干”,堅決反對兒子與她在一起。
保羅在母親與情人之間掙扎,在情人那里待得晚了,回去受到母親的責備,不忍母親的傷心,于是百般折磨米麗亞姆,折磨過后又后悔,趕緊和好。回去再受責備時,他就會想起情人的可憐,于是又冷淡的對待母親,而看到母親可憐,轉而又哄母親開心,折磨情人。如此周而復始,保羅內心痛苦彷徨,他知道自己心理有問題,卻又說不出是什么。
最后,保羅實在受不了這樣的折磨,離開了米麗亞姆,在這場愛的較量中,母親大獲全勝。然而,保羅是一個年輕男人,終究會有人的七情六欲,年輕的.有婦之夫克萊拉豐腴嫵媚,保羅很快與她墜入情網。對于這段戀情,母親開始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克萊拉“是個有婦之夫”。但當她見到克萊拉時,她卻很快接受了克萊拉,并且產生了深深的同情。這不是母親對兒子讓了步,而是母親意識到兒子不過是愛上了克萊拉的肉體,他很快就會厭煩她的。母親知道他們倆不可能結婚,兒子也不會真正愛上克萊拉,這樣自己在兒子心目中還是重要的。
保羅的熱情很快褪去,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不可能總是靈肉分離,他厭倦了克萊拉,而克萊拉從與保羅的戀情中意識到,自己丈夫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于是回到丈夫身邊。
年邁的母親因為癌癥離開了人世,留下保羅彷徨、孤獨的生活著,但他也終于能夠正常的愛了,高尚的米麗亞姆主動回到了他的身邊,只是他內心還是迷惘的,母親在他心里能退到一個正常的位置嗎?作者沒說,我們也難以猜測。
與父親相比,母親生活圈子相對較窄,又由于女性特有的感性,母愛往往表現得較為強烈。沒人懷疑母愛的偉大,愛一個人就想得到這個人全部的愛,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而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于兒女的愛。愛孩子,就一定要學會放手,再不舍,孩子自己的路也得自己去走,因此《兒子與情人》應該是本母親必讀的書。
兒子與情人讀后感2
勞倫斯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作者之一。他善于從人性比較不被世人接受的一面來體現人性最真實的一面。本書是勞倫斯的自傳體長篇小說。作品通過現實主義和心理分析的寫作方法描寫了十九世紀末英國工業社會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和特定環境下母子間和兩性間的復雜感情。讀過此書后,映像最深的就是本書所體現出來的“戀子情節”。下面就這一方面來談談我的看法。
《兒子與情人》小說主人公保羅的父母是莫瑞爾夫婦。莫瑞爾太太的“戀子情節” 產生于她的情感孤獨和性愛饑渴,是母愛,情愛和性愛糾葛矛盾的結果。莫瑞爾太太出生中產階級,受過良好的教育,知書達禮,說一口標準的上流社會英語。她情感豐富,對愛情懷有美好的愿望。莫瑞爾夫婦是在一次舞會上結識的,可以說是一見鐘情,婚后也過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但是,兩人由于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異,在短暫的激情過后,之間便產生了無休止的唇槍舌劍,丈夫甚至動起手來,還把懷有身孕的妻子關在門外。小說中的夫婦之間只有肉體的結合,而沒有精神的溝通、靈魂的共鳴。父親是一位渾渾噩噩的煤礦工人,貪杯,粗俗,常常把家里的事和孩子們的前程置之度外。母親出身于中產階級,受過教育,對嫁給一個平凡的礦工耿耿于懷,直到對丈夫完全絕望。于是,她把時間、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轉移、傾注到由于肉體結合而降生于人世間的大兒子威廉和二兒子保羅身上。她竭力阻止兒子步父親的后塵,下井挖煤;她千方百計敦促他們跳出下層人的圈子,出人頭地,實現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實現的精神追求。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但拉大了她和丈夫之間的距離,并最終使之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且影響了子女,使他們與母親結成牢固的統一戰線,去共同對付那雖然肉體依舊光滑、健壯,而精神日漸衰敗、枯竭的父親。母親和孩子們的統一戰線給孤立無援的父親帶來了痛苦和災難,也沒有給莫瑞爾家里的任何其他一個人帶來好處。發生在父母身上那無休止的沖突,特別是無法和解的靈與肉的撞擊重演在母親和兒子的身上。相比之下,夫妻之間的不和對莫瑞爾太太來說并沒有帶來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為她對丈夫失去了信心,而且本來就沒有抱多大的希望。而與兒子,尤其是與二兒子保羅之間的情結,那種撕肝裂肺的靈魂上的爭斗則給可憐的母親帶來了無法愈合的創傷,直到她郁郁寡歡,無可奈何,離開人世。對丈夫的失望、不滿和怨恨使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的感情、愛憐和精神寄托轉向了兒子,或者說,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經歷過的精神磨難和一心要解決的問題“折射”到了兒子的身上,于是一場靈與肉的沖撞在母子之間展開。
此時,母愛產生了畸變。莫瑞爾太太對兒子的情感中包含有對丈夫的愛的渴望,融入了男女之間的愛戀意識,從而使自己在情感上再也離不開兒子。因此,莫瑞爾太太是一個被迫從精神上遺棄了丈夫,而把全部的愛倒向了兒子的母親,渴望從兒子身上撿起失落的青春的夢的母親,一個無可奈何的母親。
莫瑞爾太太在情感上對丈夫的愛的肌渴成為她的“戀子情節” 產生的基礎。她把兒子作為自己情感的寄托和精神上愛戀的對象,沉溺與對兒子的情愛,并進而企圖占有兒子的全部感情。這表現為她對兒子既愛又恨,既快活,甜蜜又焦慮,嫉妒的心態。在她眼中,兒子變成了她的情人。兒子已經成了母親情感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理論中指出,人在其健康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同層次的基本需要,首先是生理和安全需要,其次便是愛和歸屬的需要。人們對此需要極為迫切,會為達到目的而不遺余力。會把它看得高于世界上任何東西。對于失去情愛的莫瑞爾太太來說,她對愛和歸屬的欲求就尤為強烈。只有把兒子當作情人,她才能獲得本能中對異性愛的渴望的替代性滿足。而她實現這一需要的方式,就是把兒子當作情人。對于以為母親而言。這顯然是一種反常的心理表現。她不但要求兒子滿足她作為母親的情感需要,而且還要求兒子滿足她作為女人和妻子的情感需要。但是,她自身所具有的文明意識,社會家庭的倫理道德觀念,母親對兒子的責任感以及母愛的神圣使命,使得莫瑞爾太太最終無法與兒子建立起實質上的情人關系。
可以說,在這些靈與肉的沖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沮喪、可悲的失敗者,找不到一個最終的贏家。其實,在人們賴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壞,在人性被扭曲,在人類的和諧關系不斷被威脅的社會中,靈與肉的爭斗本來就是殘酷無情的,到頭來誰也成不了贏家,成不了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兒子與情人讀后感3
《兒子與情人》這本書是英國勞倫斯所作。這是一部體現他自身經歷的作品。并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這部作品中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有些復雜。
莫瑞爾太太與丈夫婚后有段甜蜜的婚姻生活,但后來甜蜜感逐漸消逝。莫瑞爾的脾氣變壞,酗酒打人,變得行尸走肉。莫瑞爾太太心灰意冷,本打算離開他,可是為了孩子還是留下來了。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保羅身上,對于他的愛已經超出了單純的親情之情,已經把兒子當做情人一樣的對待,兒子對母親也很是依賴。保羅長大之后,交了兩個女友,由于母親的阻攔和一些其他原因都分開了。莫瑞爾太太去世后,家就像失去了軸心。保羅失去了所有可以依附的對象。故事的最后也沒有描寫保羅的生活是怎樣。
此書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作品一般都與作者當時處社會有關系,想反映生活中的一些東西。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步體現人情感的著作。在書中,母親與兒子的愛已經超出了親情。體現母親對兒子的依戀,兒子的戀母情結。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而這邊的這種感情已經變質、扭曲了。到故事最后,由于母親的逝世,保羅就像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他怎么與社會中其他交往都沒有在寫,使文章很迷惘。也許作者想留給我們一個想象的空間。然而,另外一種解釋是:或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說不清的。
本書所描寫的這樣一種情感,讓人看了很糾結。因為這種感情很難讓人接受。換個角度看,母親是給了保羅很多的愛,這種關心,關懷或許是很讓人為之感動的。可是,這樣的愛反而是害了保羅。使他受到母親的影響對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像一般人那么簡單了。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長輩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他。有些父母還是能很好的去引導孩子,可是另外一些只是不斷地溺愛他們,導致他們的行為性格受到很大影響。雖然這樣的情感于文中母親的愛截然不同,可是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差不多的。
兒子與情人讀后感4
以言狀的美——人情之美,和自己小時的故事比一比,有種凄涼的,如幫女友拉下吹起的裙子。 父親最后描繪真的是美的。如他在大兒子死后,不經過其以前工作的辦公室,二兒子畫畫得獎以后,又想起大兒子的成績,擦眼淚。而且結尾的抒情,比散文,詩歌的力量更有力——在心里攪動般樣。
但有時有些造作,情感轉換軌跡看不出來,有些轉換是直勾勾的白描,象深溝,怎么那樣不自然就跳躍過去了。
在描戀愛過程中,覺得弗洛伊德的理論沒絲毫關系,所以對小說,強調生活比強調主線好些。追求主線是單一的生活,而生活是矛盾的,多面的,容許產生錯誤的。
還有個觀點,我曾經以為,讀了很多哲學、詩歌,一定寫得出文學作品,其實想弄文學,一定從文學入手。對結構、怎樣表達才有體會,關在家空想小說結構,構思,光體會現實畫面,是寫不出小說的。
此小說有許多讀詩歌和小說情節在里面,所以,勞倫斯其實文學修養很高,包括他母親,感覺花城出版社翻譯的本子好些,比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翻譯的都好,語言精確,不拖沓,不含糊。有點史書中古文的遒勁。譯林出版社的本子我是不看的,書標價又貴,翻譯功底很一般。花城出版社翻譯的意象,標位的把握很準確,說到小說內在的要表達的節點上了。對比開頭和結尾就可以知道。不過,最幸福的,是找到研究勞倫斯專家——黑馬的博客,特意做了個關注。
我觀察的方位是:怎么寫出這些東西的?不是這書的結構,形式,思想及國際各種文學主義的異差所中和的東西,所以眼光不同。
【兒子與情人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大地的兒子讀后感04-18
兒子道歉信范文01-27
我的兒子皮卡讀后感15篇04-06
《兒子的作業》與《女兒的作業》的啟示《兒子的作業》與《女兒的作業》的啟示 -心得體會01-01
郵票與愛情 -情人節01-01
鞋匠的兒子讀書筆記范文04-06
兒子結婚短信邀請函范文04-08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范文08-05
中考倒計時1天:中考媽媽與兒子的交流07-03
給兒子生日感言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