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愛彌兒》讀后感范文(通用3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盧梭《愛彌兒》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
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愛彌兒》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變壞了”。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間題,認為教育應順應天性的發展,而且唯有順應天性發展才是上策。在他看來,人類脫離自然狀態以后,便進人了喪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滿猜疑、沖突、貪婪、野蠻社會狀態。所以,他在愛彌爾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寧、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的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處于自然狀態中的人根本沒有“你我”之分;他們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份之念;他們有強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從不因此而損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他們強烈的自愛傾向轉化成憐憫同情之心,這時,人與人之間沒有敵視、仇恨的存在,當然也就沒有相斗乃至戰爭。
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成長和心理發育的自然法則,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使他們的`各種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長,從而成為一個與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實的人。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必須把自然、人為和事物這三種教育協調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教育,從周圍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須使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適應于自然教育,應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的天性,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自然人。盧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見、權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這也正是盧梭倡導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則的根據。接下來,我就來談談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
其次,自然教育還要求“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為教師,作為父母都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為了理想而奮斗,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
最初吸引我讀這本書的緣由是盧梭,盧梭另一個不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之一便是是《愛彌兒》。在拜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三松堂》后,我忽然想起同為思想大師的盧梭,便開始了新的讀書之旅。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我們的雛鷹假日小隊而言,同學們表現了非常高漲的熱情,不論是去福利院探望殘障的'孤兒,還是到文峰廣場撿拾垃圾,或者到軍營里參觀,和同學一起到公園宣傳安全知識……不論這些活動在社會上帶來哪些影響,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在實踐中體會生活的幸福,親眼看到生活里還會有那些不幸,培養了良好的品質,課堂上的話也不再是空話,體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純真有著我們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現在的我們無法保證所有地區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耙粋教師!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北R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敖處熓翘斓紫伦畛绺叩穆殬I”這句話所言非虛。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盧梭是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3
盧梭在他的《愛彌兒》第一卷里寫道:“母不母,則子不子。”
是啊,母不母,則子不子。如盧梭說的那樣:“他們之間的義務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沒有很好地盡她的義務,則對方也將不好好地盡他的義務!比绻粋母親沒有好好地盡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那么她的孩子必定也不會好好地去做他該做的事。
當然,還應該加上:“父不父,則子不子!
一個熟人,和我一樣是一個高三孩子的母親。孩子很不聽話,已經上高三了,卻成天上網,連睡覺都躲在被子里用手機上網。老師常把她找去,讓她管好孩子,可沒什么效果。一天,她問我的老公:“你的孩子那么聽話,學習那么自覺,從來不需要人催,你是怎么教育他的?”老公回答說:“這個一下子可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父母只顧著自己玩,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其實,這位母親就是一位貪玩的母親。有一次,住校讀書的兒子打電話給她,說這個雙休日學校放假,他要回家吃飯。但到了雙休日,這位母親卻在同事家打了兩天麻將,讓兒子自己去吃快餐。
兒子之所以打電話給她,就是希望媽媽雙休日能和自己在一起,并能吃上媽媽親手做的飯菜,感受感受在學校里不能感受到的親情。但是媽媽的做法卻讓兒子大失所望。我可以想象那個小家伙是如何怨氣沖天地去了學校的,也可以想象當他的媽媽教訓他的時候他是如何理直氣壯地頂撞的。因為當媽媽的.沒有盡職盡責,說出的任何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都沒有任何說服力,不能讓兒子服氣。
“母不母,則子不子!边強調了作為母親的榜樣作用。一個母親,不僅作母親要是稱職的,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對待事業與工作等各個方面都要為孩子作出榜樣。很難想象,一個潑婦似的母親,她的孩子會有多高的教養,一個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的母親,她的孩子會愛學習,長大了對待工作會有多么負責任。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對以堅貞不拔的勇敢精神去完成自然賦予她們的極其高尚的使命的好母親們,盧梭這樣寫道:“根據最簡單的道理得出來的結論,根據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人曾加以反駁的事例,我敢向這些可敬的母親保證,保證她們將得到她們丈夫的堅定不移的愛情,保證她們將得到她們的孩子的真誠的孝順,保證她們將得到人人的尊敬,保證她們分娩順利,毫無痛苦和不良的后果,保證她們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最后,還保證她們終有一天將高興地看到自己的女兒學她們的榜樣,看到其他的丈夫叫他們的妻子以她為模范!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4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于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于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于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于“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么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并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范。這個時候,身體的鍛煉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于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么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于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于以后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于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么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里,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并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后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上母戒洓]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后,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边@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時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時候可以采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系,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并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5
最近,學校布置業務學習,我認真的學習了《愛彌爾》,這本書真好,使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論和知識。
一、幼年時期良好教育的基本準則。
1、幼年時期良好的教育要盡可能讓孩子從實物入手,不要從一頭霧水開始。要舍得“浪費”時間,讓孩子的欲望快來敲門。時間不等人,知識無窮盡,因此,關鍵不是教給學生各種學問,而是要培養他的學習興趣,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
2、在教育過程中不要加重他的學習負擔。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強調具體性的方法,通過這個方法,每一個特殊的事物都可以與另外一個特殊的事物相聯系。
3、可以通過現象看本質。這個次序可以不斷地刺激人的好奇心,大多數成人都按這個次序觀察事物,按這個次序觀察事物更適合孩子了。
4、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盡可能地讓孩子親歷親為,這樣取得的成績,肯定比從他人學來的觀念清楚得多。同時,他會養成不輕易迷信權威的習慣,他會融會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他開始有了自主的意識。這時,就要讓他研究真正的東西,要求他用心,持之以恒。
二、寓教于樂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盡可能讓孩子的心靈只關注快樂和玩耍,不要刻意地灌輸些所謂的知識和道理。老師或媽媽所帶出的兒童就要有兒童的樣子,不合自然的'打亂順序,只能結出早熟的果子,既不豐滿也不甜美,很快會腐爛。
三、不管媽媽或是老師,教育孩子,要在任何事情上,行動都要多于語言。因為孩子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說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在大自然的指導下,讓孩子堅持鍛煉身體,不僅能增強體格,也能增強敏銳力,更容易增強理解力。
四、無知并不可怕,可怕是謬誤;要記住,人之所以誤入迷途,并不是因為無知,而是由于他自以為是。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五、以愛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則人生到處充滿了真善美。做人要真誠,不要驕傲,要懂得保持天真,要始終按照良心的約束去做事情,不要計較是否得到稱贊。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6
讀完了第二本書《愛彌兒》,又一次了解了盧梭的教育思想。能夠在那個時代有如此的思想覺悟實在不易!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的代表作。盧梭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思想家,盧梭從自身成長的經歷告訴人們,真正的教育應當是什么樣子。愛彌兒是他假想的學生,一個他要真心教育、成就的學生。
盧梭認為,對人的教育可以分為三種:人的教育、物的教育、事的教育。只有三種教育的有效結合才可以說得上真正的教育。按現代教育的觀點就是,教師、家長等人的教育、客觀環境的熏陶和學生自身的觀察、思考。
盧梭也認為,教育中存在著別有用心的教育,存在著試圖把人教育成某些人奴隸的教育,這要值得我們警醒。教育要先把人培養成為人,讓他懂得人的權利,人生而自由和平等,誰比誰也不高貴,誰比誰也不低賤,人首先要做一個身體和心理健康的自由人。高興就是高興,不高興就是不高興,該哭就哭,該樂就樂。壓抑孩子的自然需要,壓抑人的自然需要是違背教育道德的。不承認人的自然需要的合法性的,一定是偽道德,一定是欺騙性的道德。
盧梭認為要培養人的感受美的能力,道德、技術、藝術無不是自然界中美的化身,在人的`一生中追求事業、家庭和人生價值的成功過程,就是追求美的過程,人是不斷追求完美的、打造完美的。
教育的重要目的,還在于能夠使人善于比較各種關系,在比較中抓住要害關系。
總的感覺,人生真正的學習是四十歲以后的事情,才能夠看懂一些過來人的真實體會和感受,才懂得一些道理的珍貴。記得上大學時,教心理學的老師讓大家讀讀這本書,但怎么也讀不進去。今讀愛彌兒,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感覺心有靈犀,盧梭的想法與現代社會教育理論竟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不得不佩服!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7
一直以來,盧梭最為世人熟悉的是他在啟蒙時期所著的《社會契約論》,為法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這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在教育界也是有著深遠的影響。
他的教育著作《愛彌兒》是一部哲理小說,但是其中蘊含的無論是在任何時代看都具有先進意義的教學理論,使其成為教育界影響深遠的一部小說,里面的某些主張仍然是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苦心鉆研、孜孜以求的目標。
在大學里,雖在課堂上對此書有所了解,但是一直沒能有機會深渡。幾次看《愛彌兒》都是匆匆翻過,簡簡略過,但是自從走上教育崗位,才發現原來此書中的一些教育理論,在今天看來仍然有著許多進步意義。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俺鲎栽煳镏髦值臇|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
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
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
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
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
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對于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F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人的功與過全都規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里的父母親長輩等。
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
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成龍成鳳。
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里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為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
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十分值得借鑒:“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我特別注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成長。當他們正在處于一種過渡時期時,他們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都在發生變化,但是如何將這種變化轉變為一種提升能力而非削弱能力時,教師就應該順應孩子身心發展變化情況,制定行而有效地教學計劃,讓孩子能更好地接受知識,更好地適應這種角色變化的過程。
可以說,《愛彌兒》給了我很多教育教學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深思我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讓這群什么都不是很了解的孩子更好地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也許我在這方面需要努力的還很多。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8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敘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閱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边@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于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里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么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后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后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于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于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么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焙⒆酉矚g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于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于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回應,善于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于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游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游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9
《愛彌兒》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稅蹚泝骸芬还卜譃槲寰,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為他在《愛彌兒》里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么就給什么,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于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溫室里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著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吹竭@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發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0
盧梭的《愛彌兒》寫于1757年,是一部關于教育學說的名著,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杰作。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F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回歸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爾》,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游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佛說: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有了你的作為,才使得人生變得有意義。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不過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1
《愛彌兒》盧梭的著作之一,這是盧梭關于教育的論述的著作。書中作者通過一個虛擬的人物“愛彌兒”來表達作者對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書中作者是愛彌兒的導師,愛彌兒出生在富貴家庭,但是他是孤兒,從小就用導師帶。這樣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來培養愛彌兒。作者從愛彌兒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業,其中每個階段的指導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獨特的教育方法,他強調根據自然的法則來培養教育兒童。
他主張根據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對兒童進行不同的教育和鍛煉。他覺得應該根據兒童的自然本性進行教育,教育應該是適應兒童自然發展的準則。讓兒童在游戲中學到有用的東西,讓兒童在勞動中了解勞動的光榮和神圣,他強調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不是只憑書本。
《愛彌兒》這本書里面詳細的闡述了盧梭關于教育的看法,從嬰兒到成年各個階段的教育都分別舉例說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對我們現在的教育還是有很深影響的,如,我們要不能溺愛兒童,讓他們在受到小挫折小傷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鞓;我們教給兒童的不是知識,而是教他們如何在需要時去火的知識;老師教學過程中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明白學習那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索理解,最終掌握。
因為內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還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隨便寫寫,發泄發泄而已!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2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辦法是達到欲望和能力之間的平衡,用擁有的能力去滿足擁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欲望也得到了滿足,這樣人就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狀態,能力和欲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所感覺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為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認的幸福因素健康、體力、良知以外,每個人對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實上,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和良心上受到的譴責,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個人的想象。
法沃蘭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他想要的東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獲得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舍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對幸福永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現有的物質基礎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會很快樂。同時,他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做壞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吧,這樣痛苦就會離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堅守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位置上,無論發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脫離了那里。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3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于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于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 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彼膶W生愛彌兒必須是于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于“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么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擬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確實。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方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4
《愛彌兒》是一本西方教育專著,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讓——雅克——盧梭,在這本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教育思想。
讀完《愛彌兒》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自由。盧梭在愛彌兒幼年和童年都主張采用順應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里面更是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順應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這不禁讓我想起中國的經典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觀念。作為一名幼師我相信每一個孩子生來是善良的,我們所能給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護、保持孩子與生俱來的純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聞不問呢,顯然不是。在幼兒園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后天環境所造成的不良習慣,而人的行為結構和人的童年記憶有非常大的關聯特征,因此如果孩子童年的很多毛病被放縱,會在成年后極大的放大。因此盧梭在本書中還提出與自然教育密切相關聯的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以上兩點只是有感而發的淺談,我想與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善待他們吧,因為他們還是一群孩子。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5
《愛彌兒》是法國十八世紀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代表作,是他構思20年,然后用3年時間撰寫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說。在書中,盧梭尖銳地批判了腐朽的舊封建教育,并通過它所虛構的兒童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過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教育理論,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論等。
《愛彌兒》開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盧梭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是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長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忍受痛苦也是兒童應該學習的一件事情。比如兒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過去安撫他。盧梭認為傷痛既然已經發生了,兒童就必須忍受。在兒童年幼時學習勇敢的精神,他便會漸漸學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則,在他們長大后面對痛苦時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經驗來對付。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長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在不同年齡階段應實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長、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須保護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由。
當然,由于受時代和歷史的局限,盧梭在自然主義教育中不免出現主觀臆斷和過于極端的觀點,比如他認為兒童在幼年時期應該在鄉村的自然中進行教育,應該讀的惟一的書是《魯濱遜飄流記》,應該學的工藝是木工;女子的教育應該以賢妻良母為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論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盧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并為我所用。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6
常聽人說,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系列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個暑假抽空讀了這本書,更讓我體會到教育“回歸自然,發展天性”的重要性。書中提倡的自然教育,只有經過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及早地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我們中國式的教育,尤其在老一輩中,有太多的漏洞,比如為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嚇唬孩子,你如再這樣做,媽媽就不要你了等等諸如一些類似的話,這是一種威脅,目的是讓自己能夠輕松一點,在壓抑孩子的天性。
等孩子上學后,學習好的就是家長心中的好孩子。在我自己還是學生時,曾斬釘截鐵地說過,以后我的孩子不會將學習作為首要任務,要快樂地成長。但隨著大環境下,有時不由地會把成績來作為評判的標準。就像樊登說的,重要的不是成績多少分,而是孩子的求知欲,他在學習過程中,求知欲得到了滿足,他感到開心,自然而然自己就想更加深入地學習了。
人是復雜而矛盾的。深知這一點的我們,怎么能這么簡單的只要孩子學習好就可以了呢?他們也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和需求,早晚也要離開父母的.保護傘,成為獨立的人,擁有自己的人生。難道只要會學習,他就完整了嗎?答案肯定是不,身為父母,做好自己,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控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
我一直覺得,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是他會希望自己在未來能成為你或者找到如你一樣的伴侶,為此我們一直努力,大家共勉。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7
本學期的第二本讀物是《愛彌兒》,《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好書!俺鲎栽煳镏髦值臇|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愛彌兒》認為我們生來軟弱,生來愚昧,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不同而互相沖突的話,那么對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種教育都趨向于同一個目的的話,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讀完這本著作,我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
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十分值得:“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边@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身為一名教師,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教師用自己的熱情與才能,加上不斷學習的精神尤其是堅持讀書,來完成社會交給的教育任務,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8
我早就聽說盧梭的《愛彌兒》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絕世之作。曾有人作這么評價:縱令其它教育著述全毀,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還留存,教育園地還是馥郁芬芳的。懷著一份探究和崇拜的心情,我拜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春蟛胖篮笕藶槭裁磿绱嗽u價這本著作了。《愛彌兒》確實是值得老師和家長拋忙去看一看的好書。
盧梭的《愛彌兒》以夾敘夾議的體裁,論述了教育的各個領域理論及孩子從嬰兒時期到青年時期各階段發育成長的身心特點。貫穿其中的鮮明線索就是“歸于自然”和“發展天性”。他細密的描述,獨到的見解,精辟的闡述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思考和借鑒。下面我談談讀《愛彌兒》的第一點感想。
要解放孩子。盧梭認為嬰兒期也不能“把嬰兒的手足束縛起來”,要讓“新生的嬰兒伸展和活動他的四肢”。孩子稍大了就不能讓他呆在空氣污濁的屋子里。“反而每天都要把他帶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讓他跑,讓他玩,讓他每天跌一百次”。他認為“從自由中得到的益處可以補償許多的小傷”。這些觀點寶爸寶媽們有嗎?
也許這些道理都懂。但是不妨看看我們的周圍:多少孩子的身邊不是“前呼后擁”?多少父母長輩對著孩子喊“不許跑!”、“不許跳!”、“別吵了!”之類的話?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過多少的.要求、多少的束縛和多少的限制!解放孩子,讓兒童成為自然的人、自由的人說說容易,做到何其難啊。
盧梭主張“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即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他覺得“事事由他作主,反而比你作主要好一百倍”盧梭的卓見把教育引入了新的軌道。
尊敬的寶爸寶媽,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是我這次要對大家講的要點。您看懂了嗎?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19
本是粗人,無有紛爭;牢騷三句,半日浮生。
最近老師推薦了一本盧梭的書《愛彌兒》,對這本書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是很多人向我推薦過,他們都說這本書是如此值得一讀,沒有具體說為什么要看。學而不思則罔,翻翻這本教育界巨著,一窺究竟。
先介紹下本書及其作者吧,《愛彌兒》是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本書是盧梭通過對他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
這本書,我拿來時先仔細看過他的總序,中間有一段是這么說的.:“我們對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么,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還沒有成人哩。我所鉆研的就是這種問題,其目的在于:即使說我提出的方法是很荒謬的,人們還可以從我的見解中得到好處。至于說應該怎樣做,也許我的看法是很不對頭,然而我相信,我已經清清楚楚地看出人們應該著手解決的問題了。因此,就從你們的學生開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你對他們是完全不了解的:如果你抱著這種看法來讀這本書,那么,我不相信它對你沒有用處。”
我很想尋求當初的一份自然率性,不是作為兒童的天真無知,不是作為學生的乖巧好學,不是作為孩子的懂事伶俐,而是一個作為造物主的產物的自由和自主,誰主宰著我們的思想,誰支配著我們的行動,誰讓我們成為流水線上的批量產品,誰讓我們覺得現在的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而完美的標準又是誰定的呢?一切都不是自己控制的,想到這些,很無奈,但更多的是恐懼。我們都是被牽著線的木偶,繩子在不動聲色的上帝手中,上帝在一層一層的夢境當中……
尋求教育中的真實,尋求生命中的珍貴……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0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薄叭绻阆胗肋h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痹诒R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三種,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于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币虼,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并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我認為盧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教育對于現代社會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現代社會對孩子總是喜歡進行超前教育,對兒童甚至進行“填鴨式”教育。如今的兒童,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時的兒童心智還不是很健全,他們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斕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1
讀完《愛彌兒》這本書以后給我的最深的感觸那就是—自由。一個在現今社會既感覺輕易得到,又無法永遠得到的一種“奢侈品”。
盧梭在愛彌兒幼年和童年都主張采用順應自然的教育,靠生活和實踐任其身心自由發展,這也和我們剛初為人父、人母的觀念是一樣的,我們希望孩子開心快樂的成長,一步步的探索這個未知而又新奇的世界。但事與愿違,幼兒園尚能如此,一旦孩子進入了小學階段,孩子開始慢慢被家長人為的干涉,放棄自己愛好,一到周末就被塞滿了補課,孩子累,家長累,累到最后開始抱怨這個社會的不公平。
盧梭堅決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反對強行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一些封建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在某些地方也還是有存在,我慶幸的是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我女兒遇到了是好的理念的學校和好的老師。
記得剛生下女兒那會,會有人推薦我看一些育兒書籍,告訴你應該按著書上說的教育孩子,到了小學階段,會有人傳授你一大堆關于孩子學習和性格培養的一些真實例子。
說實話,我一直認為孩子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不能用固定的一個模式去套,就算有一次套準了,你也不能保證下次還一樣管用,但有一個是肯定的,你次次套用別人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將來孩子會變得讓你陌生,讓你無法親近。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自己的想法,每一個階段都會改變,有時候會快到我們根本反映不過來。孩子的一生很長,長到我們無法一直永遠的陪伴,他們的`天性是善良、可愛的,有時候他們的想法雖然不成熟,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見,我們需要的是幫助他們審慎的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灌輸他們有用的知識。
張弛有道,是我們作為家長最應該學習和教育孩子的最好的一種方法,努力做到讓他們在接收有用知識的同時,學習如何做人,收獲幸福!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2
很早以前就聽過啟蒙思想家盧梭所撰寫的《愛彌兒》是很值得一讀的幼兒教育學著作,一直沒有機會拜讀,通過這次學習,我靜下心來下載看了一下,感觸很深。
《愛彌兒》是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在本書中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有局限性的。違背了我們現代教育中的`整合理念。
通過學習盧梭的《愛彌兒》后,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對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當今教學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兒童在剛出生時,本就是一張白紙。家庭環境和父母是第一個被描繪在這張白紙上的人和事。家庭環境的變化,父母的一舉一行都將成為其模仿、學習的榜樣,因此每個兒童因其家庭環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異,對每個兒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也各不相同。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信息不斷地涌入,兒童不具備明辯社會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維分辨能力,無法辨別事物的對與錯。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了解兒童的個性及心理活動,利用兒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運用自然教育法,發揮兒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導,有的放矢地進行發揮擴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學方案時,利用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運用簡潔明快的圖案,通俗易懂的語言,順乎兒童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學目的獲得最大化的成效。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3
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游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游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最好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說過,游戲是孩子最正當的行為,在這點上我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就應通過游戲持續著活潑的性格。
但是,我們此刻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過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盡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里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戲時間。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學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
盧梭的《愛彌爾》,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明白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游戲,這樣才能到達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
我發現此刻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就應得到的是什么?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就應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教他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環境下都能夠生活。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4
我們太過于通過表面現象判斷幸福了。我們想當然的認為幸福所在的地方,往往是它最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我們往往在不可能有幸福的地方尋找幸福?旎钍欠浅2淮_定的一個表征,一個人快活并不一定就表明他很幸福。一個快活的人往往是一個不幸福的人,他只是在努力地欺騙他人,并轉移他自己的注意力。
我們生活在生活中,卻不敢捫心自問,這是我們嗎?帶著一副面具,幾乎從未做過自己,當我們被迫做回自己的時候,這生冷的面孔我們看著可會安心?曾經因為戰爭的影響,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一書中表現了自己的極度空虛,書中的他諂上媚下,故作小丑去求得他人的關注,可是結果呢!那一雙仿佛能攝取人魂魄的眼睛嚇住,仿佛懂得他所有的不堪一般。敏感的心乞求獲得更多的`關注,或許連他自己都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在我看來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于人的心態,幸福的特征就是心靈的平靜,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后,那么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當你實現一個愿望、達到一個目的、愛一個人、被人愛、一時的心情愉悅、快樂等等都屬于幸福。幸福沒有距離、沒有標準,幸福是一種感覺。當你心滿意足時,就是幸福。知足常樂能使幸福保鮮。有人說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是“長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5
盧梭教育法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她相信人性本善,一切的罪惡都是后天授予的,都是社會和成年人教給孩子的,這一點和西方傳統的對于人的認知是截然相反的。我也比較好奇他在當時是受什么影響,或者是經歷什么,是經過什么樣的思考,給予什么樣的觀察能夠如此堅定的說,堅定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為這是他整個教育體系的前提大前提,如果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那么它整個教育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要認同或者要實施他的教育法,首先就必須要像盧梭一樣認同他,這個關于人的設定的大前提就是人性本善。那人到底是不是性本善的呢?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去解決呢?
基督教相信人是有原罪的,人是性本惡的,任何罪惡都是與生俱來,人犯罪是不用教的,孩子不用教他就會驕傲,她就會嫉妒。這一些其實也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的觀察,讀書究竟是如何開始堅信人性本善的,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他可能在別的思想著作當中已經詳細的描述過,如果有人知道,我也非常希望能夠請教。
還有盧梭也認為鄉下人要比城里人相對來說能做的可恥的事情比較少,這一點我覺得他自己猜想的`成分也很大,畢竟他自己是城里人,對城里人,對貴族的觀察,可能是比較符合現實的,但是對鄉下人的真實情況他又了解多少呢?去我們今天也知道,其實窮鄉惡水出刁民嘛。在比較貧困的地方,人可能更加少受到道德的束縛,人做的事情會更加的赤裸裸的展現人性當中惡的一面。
但是它對于孩子的天性,對于適合孩子的教育的洞察,還是相當的深刻的,比如他就說對孩子要多深交,少說多做,因為孩子是從實踐中去學習,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去。學習的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今天去借鑒,我們都說要和孩子講道理,其實很多時候講,就算孩子當時明白了,他可能并不是真的明白。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6
我讀“論教育”中,講到對子女不要過分溺愛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現在上學的孩子,基本是獨生子女,這是由過去時代特殊形勢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對孩子的生長和教育談一點感想。
現在孩子僅有一個,雖然己放開二胎,但到我們這個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條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為僅一個孩子,所以自然特別珍惜,把他們培養到今天,長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對他們過多溺愛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為我們這一代人,雖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從小都吃過些苦,因此就想,這些苦再不能讓孩子吃了,因此物質盡量創造好的條件與環境讓孩子過,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讓孩子吃。孩子有時喊苦了,心中總舍不得。讀了“論教育”以后,深深感到這種想法要不得,其實小時候我們吃過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韌性,吃過苦,身體才強壯,吃過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適應這激烈競爭的社會與生活。
現在孩子,生活在比較優越的生活條件中,沒有我們過去那種苦吃了,但決不代表未來的生活與學習不會遇到苦,要讓他們生活與學習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壯成長,我們就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無條件給予滿足,必須加以區別對待。合理的,盡量創造條件,給予滿足。對于不合理,要對孩子充分講明原因,給予婉轉的甚至堅決的拒絕。
我出生來自安吉農村,從小吃過苦,盡管對孩子也有一些溺愛,但也認識到決不能過分。我覺得現在學校搞軍訓,盡管很苦,但堅決支持,這是他須的。我經常帶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時間,讓她了解今天農村與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讓她參加一些勞動,了解與城市不一樣的生活與一些艱苦。
中國自古以來有俗語“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钡鹊龋@些話雖不全正確,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鑒的。
總之,今后我們在與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細心教育,去掉過分溺愛的“慈母心”,細心分析對待子女生活與學習成長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細節,注意他們一言一行,著力引導他們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見苦而上,F在正是子女青春期,這種培養,將讓他們受惠一生。
我向老師,向大家保證,將為此而努力!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7
《愛彌兒》是一部教育小說,盧梭通過虛擬了一個貴族子弟愛彌兒,自己扮演愛彌兒教師的角色,講述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表達了他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
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夠自然發展。兒童在這一時期有感覺,而沒有思考能力,所以這一時期應以身體的養育和鍛煉為主,具體論述了母親應該讓嬰兒充分的活動,而不是束縛他們,怎樣喂食,謹慎給嬰兒用藥怎樣選擇保姆,嬰兒應該生長在城自然的環境中,以及慎重對嬰兒進行言語教育等。
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12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對兒童繼續進行大量的感知覺的接觸,與教育,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為日后發展他的智慧。這一階段開始培養兒童的個人生活,使兒童懂得一些,道德觀念,他對學校,教師和家長教育兒童的一些方式,如恐嚇,理性教育等,進行了批判,認為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給予學生適當的教育,絕不能超越兒童的發展階段,進行下一階段的教育,如說重視這一時期的感官訓練和身體發育,提出了較為詳細的訓練原則和方法。
第三卷中,他認為11歲至15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及知識教育以及勞動教育的問題,盧梭把培養興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并注意,通過學習知識,陶冶情操,對學習內容的要求是有用且能增進兩人的聰明才智的知識,對治愈的基本原則,雖然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覺自動學習,反對啃書本和長篇大論的口頭解釋。
第四卷中,他認為11歲至20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他們的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他認為道德教育應從發展人的`自愛自立開始,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他指出,沒有信念就沒有真正的美德,因此還提出了青年時期的愛情教育和性教育問題,并把他們作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第五卷中,他認為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青年男女,的愛情教育,盧梭認為像男孩的教育一樣,對女孩也是首先培養健康的身體,但更著重于培養靈巧。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8
《愛彌兒》的童年期,是盧梭講述的最詳細的一部分。童年是孩子思想認識快速發展的時期,對一切事物,他開始有自己的看法與判斷。在他的眼里,一切都那么新奇!皟和谑菑膬蓺q到十二歲,這是人生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也是種種錯誤和惡習逐步滋生的時期,如不及時糾正,他們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扎根,永遠無法根除!贝藭r,家長和教師的引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語言、態度、方法等等都對孩子的發展有著很大影響。
愛彌兒童年的經歷,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與指導。這種指導,并不只是在理論的高度,而更多的是實踐。愛彌兒的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孩子們都會遇到的問題,如哭的時候、任性的時候、撒謊的時候……作為家長或老師,應該如何應對和引導,書中做了詳細的描述及講解。這些問題也是此時期的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
書中尤其對教師提出了諸多建議與要求:因材施教、寓教于樂、公正善良、熱情淳樸、謹言慎行、做孩子的模范……細致的講解與深入的分析,帶給既是教師又是家長的.我們許多良策!捌婀值氖,人們除了向孩子灌輸‘競爭、嫉妒、猜疑、虛榮、貪婪和怯弱’之外,竟然想不出其他的手段。而人們還以為自己創造了教育的奇跡。”切不可讓這愚昧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延續下去。
“要想培養他們的智慧,首先要培養他的體力,鍛煉他的身體!辈灰J為鍛煉就會影響學習,不要等到身體柔弱到不堪一擊了才想起鍛煉的好處。近年來,初中畢業考試中體育測試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國家旨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可很多學生卻是在進入九年級后才開始惡補體育測試內容的。真希望家長能從小就注意讓孩子鍛煉身體,真希望這種用考試來促進身體素質提高的方法早點結束,讓健身成為人人自覺的行為。
書中還對如何訓練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做了詳細的講解。即將成為父母的人,先讀讀這本書吧,相信你會受益多多的。
我的寶貝,剛剛走進童年。經常看著天真可愛的她,想:“寶貝,我該如何愛你?”總想讓她受到最好的教育,總想祈盼她有最平坦順達的人生路,總想讓她時刻都快樂幸!蚁耄@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吧。
帶著《愛彌兒》給我的啟示,陪寶貝走過童年。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29
《愛彌兒》從1762年問世到現在已有200多年了,欣賞書中優美抒情詞句、邏輯嚴密的推理令人驚嘆。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兒童要適應自然,發展過程中的“自然教育”,以培養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也是有其不科學的地方。
《愛彌兒》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向壓抑、束縛兒童的封建教育發起了挑戰,開創了以兒童為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與其所處時代之前的封建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把兒童視為具有人格和價值的獨立的個體,而不僅僅是教育所要塑造的對象。
以這種“性善論”和“人格平等”為堅實基礎的自然教育便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給兒童自由、澄澈的環境來發展自我,成為社會中的優秀的“自然人”。
毋庸諱言,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完美至極,我們仍需要帶著開放的視角來看待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其局限性在于,這是一種相對消極的教育觀,教育者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促進兒童的發展,而是避免沾染惡習;不是引導兒童向科學與知識的目標前進,而是讓理性在兒童期休眠。
我們應當合理看待其局限的部分,吸收《愛彌兒》中教育思想的精華,為我國現階段及今后的基礎教育注入營養。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30
教育始于生命的誕生,也會伴隨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將人類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教育又是神圣的,為了下一代更好地發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須按著既定的路線走。近日有幸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對教育又多了幾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間萬物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大規模的改變罷!稅蹚泝骸芬粫鲎苑▏鴨⒚伤枷爰冶R梭筆下,成書于封建資本主義盛行的1762年,距離現今的21世紀已有相當長的年月,那么書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應該早已陳舊不堪了吧。未讀此書時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學眾多名師的推薦下,作為師范生的我還是抱著半學習半懷疑的心態捧起《愛彌兒》細讀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頭都屬于自以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边@是《愛彌兒》正文的開篇第一句,與我們民族《論語》里的“人之初,性本善”相近,可一到人的手里就變壞的原因便是無論是人或物,經人之手便會將其變成主觀意念里所希望發展的樣子。每個人經過了環境熏染和人為教化后,便自然地很難與本初狀態相似了,這是個必然的發展結果。經過教化后,人類方能更明規則地生活于社會中,但在盧梭眼中此結果的不良效應則是人一旦進入設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沒了自然本身所賦予個體的特質了。樹木的.生長依賴培育,人類的成長依賴教育。這便引出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從于自然永恒法則地教人育人,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教師只是大自然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并防止對孩子的關心與自然違背。書中以愛彌兒作為理想狀態下的教育對象,根據幼兒、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狀態對其進行身心教育,在盧梭眼中,塑造一個健康的品格、正確的信仰、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學習知識技能重要得多。
康德說過:“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生在18世紀的盧梭以先見之覺,提出了現代教育學的根本特征:教育要培養自由人。距《愛彌兒》成書至今已過了250余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論不會因歲月的變遷而失去其奪目的光輝,愈加歷久彌新,使后世的讀者閱后受益匪淺。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31
《愛彌兒》,這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這樣的不朽之作,令我肅然起敬。
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書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雖然從現代社會看來,把德、智、體的教育截然分開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以下我將講講讓我產生共鳴的兩點教育思想。盧梭最偉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其概念比較抽象,據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這樣,比如說:天冷了,窗還開著,老師不是直接提醒學生,關窗可以讓你感覺溫暖;而是讓學生自己體會到冷,并自己去關窗,讓他們自己體驗到通過關窗可以減小寒冷程度。這樣的教育是比較依靠學生的`實踐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較慢,而且得出的規律也不成體系。從我們現在看來是太注重孩子的個性解放了。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的書本知識傳授,它是前人的豐富經驗整合成的系統規律,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所以我覺得讓學生通過個人實踐加上前人經驗,這樣可以保留一點學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給予社會的引導,這樣的教育會不會更加完善一點呢?書中強調:“一個教師!啊,是多么高尚的人!……
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北R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32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書共分五大章,盧梭根據愛彌兒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于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盡量拿適合于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
他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為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皢栴}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為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了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他甚至認為,儀器、模型等設備擾亂兒童的學習,都該棄而不用,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為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容!坝肋h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為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于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啟示。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33
《愛彌兒》這本書講了盧梭作為一名導師對書中假定的一個正常孩子“愛彌兒”從嬰兒期到結婚的自然培養過程,體現了盧梭崇尚自然教育,崇尚自由人的教育方法。
首先闡述了教育的意義,教育產生于自然、于物、于人。當三者趨向于共同的目標,生活就會變得有意義,這種教育就是好的。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愛彌兒的兒童期,當看到這獨特的教育方式帶來了我期待已久的成果時,我很興奮。12歲的愛彌兒開朗大方,眼神中依舊流露著天真明靜,成規和習慣對他來說沒有意義,更沒有命令和服從,在他看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工作和游戲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他的游戲就是他的工作。讀到這里,想象一下愛彌兒游戲時如同工作般的認真嚴肅的狀態,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畫面!這樣的成果很是令人欣慰,因為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到了讀書的年齡多么的厭惡書本,把它們當作束縛,他更沒有因此失去美好的.童年,F在再回顧其“教學”過程,也并沒有發現是件多么困難的事情,只是順著自然規律走,不給孩子強加任何不必要的束縛。
但是,教育的確是一門深奧藝術,實現好的教育并不簡單,我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違背教育的規律。書中有一例子說到,我們一直想把孩子培養成誠實的人,可是當你不恰當的問法卻使他撒謊。當我們不在時,孩子干了一件壞事我們不應該向孩子問出“是不是你干的?”這種草率的問題。如果是他干的,如果他認為你已經知道是他干的,還在設置陷進問他,那么,他就會與你對抗。如果他認為你還不知道是他干的,那么,他就會自問:“我為什么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呢”?這樣一來,你的不謹慎的提問就促使他撒謊。正如書中所說“如果你是一個聰明人,你必須首先仔細的觀察你的學生之后,才能對他說第一句話。”因此,我們要學習的還很多,不過我們應該滿懷信心去接受挑戰。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34
從大一上外國教育史王秀麗老師介紹《愛彌兒》這部書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導讀》課中自己選擇并從頭到尾閱讀這本書,再到這門課程在大家的忙綠、批判與贊同的聲中正接近尾聲,我的感觸頗深。
首先,來談一下《愛彌兒》這本書。此書由法國教育家盧梭創作。撇開社會背景、地域文化不談,我看到得是愛彌兒在教育家的指導下,由嬰兒長至成人并與自己的所愛結為伉儷的過程。愛彌兒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似乎從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軌跡已由父母繪制好—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從頭細想,教育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么?我想我們是悲哀的。
其次,在經典教育名著的選擇上,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所謂“經典”,即經久不衰的作品。老師們給的著作名很多《最偉大的'教育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大眾心理研究》、《夢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國外的,為什么?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為大丈夫也”不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嗎?難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不為我們感動嗎?難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嗎?我很失望。我想著去讀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學專著——《學記》,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師在課程上也說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讀讀,可是,沒有。我沒有去批判,也沒有走歪路,仍選擇了老師所推薦的書。這就是教育帶給我們的“老師”,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生”,我也為自己蒙羞。
最后,再說說教育名著了吧。我覺得這種另類的教學形式很好,但我沒看到老師預想的結果。記得何老師在第一節課上說“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的讀一本書,我們一百個人,最后,我們每個人就都讀了一百本書。”然而,結果卻不是的。再說說我們的老師,有的教師在學生講時并不尊重學生,讓我很失望。不過,中國的老話還是有用的—“萬事開頭難”,我想,在大家的評論中,何老師及眾位老師會把《教育名著》課辦的更好,一起期待!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35
《愛彌兒》,這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這樣的不朽之作,令我肅然起敬。
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書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雖然從現代社會看來,把德、智、體的教育截然分開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
以下我將講講讓我產生共鳴的兩點教育思想。
盧梭最偉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其概念比較抽象,據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這樣,比如說:天冷了,窗還開著,老師不是直接提醒學生,關窗可以讓你感覺溫暖;而是讓學生自己體會到冷,并自己去關窗,讓他們自己體驗到通過關窗可以減小寒冷程度。這樣的教育是比較依靠學生的實踐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較慢,而且得出的規律也不成體系。從我們現在看來是太注重孩子的個性解放了。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的書本知識傳授,它是前人的豐富經驗整合成的系統規律,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所以我覺得讓學生通過個人實踐加上前人經驗,這樣可以保留一點學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給予社會的引導,這樣的教育會不會更加完善一點呢?
書中強調:“一個教師!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36
盧梭關注和追求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問題,把人的教育視為一個走向自由的過程。因此,盧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培養自由人,這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盧梭看來,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個不斷進取的層面: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謂自然狀態的自由,是天賦的,生而有之,不可剝奪。社會自由的實現是一個克服人性墮落、揚棄社會異化的動態歷史過程,道德的自由實現則是這一歷史過程中的自覺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過程。因此與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相應,盧梭在《愛彌兒》依次論述了自然教育、社會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種教育形式。
本人對“自由人的教育”這一部分的閱讀,感觸最深的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后。當然,盧梭的'自然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人在閱讀過程中更傾向于狹義的理解,即針對0-12歲兒童的教育。
盧梭認為,0—12歲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即一種消極教育。所謂消極教育,就是設法避免環境的不良影響,讓自然說話,讓兒童自然成長的教育。消極教育不是給兒童養成品德,而是防止兒童趨于邪惡;不教兒童以知識,而是防止他們產生對于事物的誤解。
0-12歲,是人生中最危險的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中不采取措施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話,那么它們就會發芽滋長,以后再采取手段去加以改正時,由于它們已經是扎下深根而難以拔除了。因此,這個時期的教育,不是傳授新內容的積極活動,而是要保護兒童的心理不受惡德或者錯誤思想的侵犯;不是要教兒童道德和知識,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這個時期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性的,就是要確保他周圍的一切合適他去看,去聽。兒童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這樣情況下,就要用孩子惡行的自然結果來懲罰他們。
0-12歲的教育主要應該集中于身體訓練,讓兒童勞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動。兒童在不停地活動中,仔細觀察,獲得經驗,他的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煉。兒童用自己的雙腳、雙手和眼睛,去獲得認知與理性。每個兒童都應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相關文章:
盧梭《愛彌兒》摘錄08-01
盧梭愛彌兒讀書筆記08-14
從《愛彌兒》看盧梭的體育思想10-02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04-01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通用12篇)07-23
愛彌兒閱讀心得08-22
愛彌兒讀書筆記(精選13篇)06-15
讀愛彌兒心得體會04-03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27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