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精選22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的心中五味雜陳。這本書的作者是塔拉。主人公出生在一個原生家庭。她有一個偏執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怯懦無能的姐姐奧黛麗,無法形容的暴力哥哥肖恩。
后來,她嘗試去接受教育。她發現教育所傳授的東西與父親所教她的完全不符,出入很大。她開始打破父親口中的真理,探尋教育的真諦。
我很佩服塔拉,她沒讀過初中還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那么高的學術地位和成就。上帝關掉了她所有的窗,但她本身就是一束光。原生家庭給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就像文中的父親所言,不能去上學,不能接受教育;不可以用青霉素,因為那里面有撒旦的毒藥;牙疼時不可以服用止痛藥,因為疼痛可以讓你清醒,與上帝交流。
但是,我們請不要埋怨這種家庭。其實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取決于我們自己。就像塔拉,她從不會向生活屈服,從第一次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想要上學,到后來的逐漸改變,這種蛻變,就是教育。我們要學習塔拉,學習她的堅強,學習她的善良,學習她的.勇敢,學習她的質樸,學習她的努力。其實,相較于塔拉,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美好幸福的環境里。因此,請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因為,對于塔拉來說,我們是及其幸運的。
這本書也突顯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因教育而融入社會,而真正的融入生活。這本書警醒更多人注重教育。人類因教育才能生活的更好。這本書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閱讀完后,它讓我豁然開朗。從前我總會抱怨生活的種種不適,認識塔拉之后,我才明白。幸與不幸是由自己取決的。
所以,快去閱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吧,它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2
大概是以前看切爾諾貝利還是什么書的時候有過這么一段話,大概意思是說,人類以前恐懼戰爭,恐懼天災,直到有一天戰勝了它,才有人敢將它表達出來,文學也好,戲劇或是美術也好,都是人類戰勝自然的記錄。這本書讀到最后,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我不知道作者心里最終有沒有戰勝他的父親,至少已經勇敢的和16歲的自己說再見了。原生家庭這個詞,是不是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小時候我們崇拜爸爸媽媽,長大以后,慢慢理解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再后來回家次數越來越少才逐漸意識到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看到了父母一些不合適的做法。可是那又能怎么樣呢,他們只是爸爸媽媽,他們給了我們那么多優秀的品質,都足夠我們為他們驕傲。
我們在故事里質疑塔拉,為什么一次次回到大山里,一次次去尋求家庭的和解,我們會說,一個讀過這么多書,讀到博士的人,怎么還不能和那個糟透了的家庭劃清界限。可是家就是家呀,真正的放在自己身上,分手失戀尚且如此難過,那個從小長大的.家,怎么能輕易割舍。
但是我們究竟能說的清楚,到底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正確的嗎。精神異常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輕易背叛的姐姐,還有暴力狂躁的肖恩。講故事的人不同罷了,盡管他們對塔拉的傷害也許是事實,讀者給與塔拉的同情也許是理所應當,那他們呢,誰能知道他們為什么成長成了這般模樣,他們是否也經歷了什么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
我一度都不能接受故事里那些奇跡生還的人設,有一種還在讀百年孤獨的錯覺,好像所有人都是假的,小說的夸張表現而已,到讀到最后又突然覺得,這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們不知道的生命形式。世間百態,都應該被溫柔以待。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3
這本書放在黑色帆布包里近一個月,會在上班前下班后看,終于在昨晚兩倍杯加濃美式的作用下結束了。
作者塔拉從17歲前從未上過學,生活在廢料場,到楊百翰大學文學學士,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既現實又夢幻。
我生活在90年代的中國農村,我相信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以及世界的各個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如作者塔拉年少經歷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能有她今天成就的人卻少之又少。遺憾的是,本以為能從書中收獲一些擺脫平凡的思維方式又或者是自學成才的方法,我還是太過于功力,做一件事情的目的還是要得到收獲些什么。
塔拉在整本書中對于她個人在求學路上的所有努力和付出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及,更多是在記錄和表達新舊觀念和認知的碰撞沖擊以及親情情感上的失與得。意外的是,我未曾有過塔拉的年少經歷但是卻能感受的她字里行間流露的迷茫,恐懼,糾結,自卑和堅強。塔拉的父親是一家之主,父親的信仰便是母親的信仰,而父母的信仰便是整個家庭的信仰。一切都理所當然,而塔拉對于父親近乎瘋狂的偏執從最初的相信,順從到恐懼到后來的逃避和反抗改變的心路歷程也伴隨著她的求學之路。
愛達荷州到楊百翰,楊百翰到劍橋,愛達荷州到劍橋,塔拉與愛達荷州的`物理距離便是塔拉與父親及家人心的距離。塔拉在飛往她的山卻與自己曾經熟悉的地方和家人漸行漸遠。可能這是很多人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著的,生活中不斷地面臨選擇,選擇意味著舍棄,不管我們給出什么理由放棄些什么,選擇拿起什么,最終都是忠于我們自己的內心。
也許之后我們會重拾起曾經放棄的東西,沒關系,這也是忠于我們內心的選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4
好的書籍往往能夠在讀完之后帶給讀者很多思考與感悟,而這本書告訴我人應該終生保持學習,雖然以前常聽到終生學習的重要性,但還是要自己真真實實地領悟之后才會去踐行。這本書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看法,它不僅是講的知識教育的重要性,也讓我看到家庭教育、自我學習的重要性。
我在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后久久不能平靜,作者本人的經歷與自身的成長都是我非常敬佩的,所以分享關于這本書中家庭教育和知識教育的內容給大家。
作者塔拉是從小對世界的認知都源自父親,父親說醫院是邪惡的,生病不應該看醫生;上學是愚蠢的荒謬的、背叛家族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他們家都相信著父親,以至于全家在大雪淤積的晚上回家連出兩次車禍,媽媽得了偏頭痛,作者本人脊椎錯位,所有人都沒有去醫院,等待自然痊愈,然而奇跡并沒發生;她的哥哥幫父親工作從車上摔下沒及時治療演變成狂躁癥;還有好多好多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發生在她的身邊。塔拉懷疑過父親行為的正確性,但她缺乏認知,依然選擇支持。直到她上了大學,她才發現她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她開始質疑,開始接收更多的知識,她發現她的爸爸有雙向情感障礙,也發現過去的自己多么無知,于是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才開始學會改變。
塔拉的改變讓我看到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塔拉沒有選擇上學,她也不會有后來新的生活。當你擁有更多知識的時候,你會明辨是非,會有自己的很多思考和想法,也許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所以當我成為一名教師的時候,我感到身上責任的重大,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愿意成為為學生傳遞知識的那座橋梁。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5
本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是一位年輕的歷史學家,十七歲之前從未上過學,靠著自學先是考上了楊百翰大學,隨后又哈佛訪學、劍橋讀博,她的人生勵志且精彩。
作為一本自傳體小說,它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塔拉極端的童年生活:塔拉的父親是一個固執的異類,他不相信政府、質疑教育,從不贊成孩子們進入學校,拒絕醫院……幾個孩子在與父親獨斷專制的抗爭中,各有勝負。反抗成功的,就如同塔拉一樣,遠遠地離開了這個地方;反抗失敗的,加入了父親的隊伍,成為了像父親那樣的人。
這本書的封面最顯眼的便是和鉛筆一樣尖尖的山峰,象征著作者的家,同時那尖尖的頂仿佛一把利劍直戳人心。起初想讀這本書的原因不過是因為比爾蓋茨的推薦以及它長居暢享榜首,直覺告訴我,這可能又是一位“哈佛女孩”的勵志故事。
然而,翻開書卻給了我一個不同的世界。寧靜的山谷、粗壯的針樹葉、低矮的房子、山腳的馬鳴、廢棄的`垃圾場、轟鳴的切割機,沒有勵志故事中應有的挑燈夜讀,也沒有一次次失敗后的不拋棄不放棄。我有些不甘心,翻遍全書想要找到一絲勵志書該有的所謂“奮斗史”的蛛絲馬跡,然而,我能找到的卻只有一位患有躁郁癥、偏執固執的“控制狂”父親和一位習慣性軟弱服從的母親。
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異類是哥哥泰勒,他也是給塔拉指明方向的人。面對其他哥哥肆意的嘲笑,泰勒絲毫不為所動,依然靜靜的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塔拉遭遇欺負甚至侮辱時,泰勒以已之力挺身而出,堅持主持正義。所以塔拉最喜歡的也是與靜靜看書的泰勒待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通過泰勒,塔拉知道了一個全新的活法:不用整天蓬頭垢面圍著灶臺轉,可以自由的表達自我,穿著露肌膚的裙子,大聲唱歌,不用忍受父親的控制。那是一個規矩而又理性的世界。
那個世界對于塔拉來說,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雖然入學考試上的那些符號她一個也不認識,對于物理的認知只是來自廢料廠,但是擺脫原生家庭、走到新的世界中去,這股強大的精神動力最后還是讓她克服重重障障,最后考上了大學,獲得了蓋茨劍橋獎學金,還一步一步拿到了劍橋的碩士博士學位。
鯤鵬飛向了藍天,作者的故事就講到了這里。
生活中的我們,都比故事中分配給我們的角色更復雜,愿每一只努力的鳥兒,都能沖破命運的桎梏,終能會飛往屬于自己的那一座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6
與書溝通,除了緣分,還需要一種相知,而這種知遇是一次心靈的契約,一份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種思維的跋涉。
暑假到來,也正值孩子三年初中苦讀結束的一個小階段,這個暑假即將是孩子的一個新起點,同時這個暑假也是考驗孩子和我個這媽媽的關鍵時期。
1、真空管理階段。初升高畢業,中學時代結束了,高中時代還未到來,孩子的思想、生活、學習狀態都發生了改變。
2、假期休閑階段。作為教師的我,忙綠了整整一個學期無論從身體和內心都需要好好體息和調整。
看似毫無理由不放縱一把的時間似乎到來了,很多都在放假前有了不少規劃,我也不例外,想著終于可以揮霍一把時間了。一日和女兒的談話教育了我。女兒:媽媽,人這一輩子是為什么而活?是為了金錢?玩樂?吃喝?健康?家人?成就一番事業而活嗎?作為教師的我,在心里醞釀了一堆的大道理。但一想,孩子已經長大,大道理雖然說得都在理,但想入腦入心估計孩子會嫌我嘮叨。于是,我聰明的把問題反拋給她。沒有想到,孩子卻說:應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樂觀地面對每一天,有一個長期和短期的目標,盡力做好每一天,應該就會活得很開心、幸福。沒想到,一個即將步入高中的學生把人生哲學用簡單的幾句話概括了。
其實想想道理就是這樣簡單,如果能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生活也會變得從容;做好每一天、每件事是一種責任感,不虛度年華。我們決定在暑假里開辟出獨立的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因為喜歡而去讀書,沒有壓力,沒有牽絆,更自由,更隨意。它宛如一場精神的放牧,過程自得悠閑,結果酣暢滿足。
在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后,書中的主人公塔拉的生活、求學之路真的可以喚醒很多讀者。本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美國歷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于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白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后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主人公塔拉上大學之前的那半部分內容,像是在看一部黑白電影,炙熱的夏天,白雪皚皚的冬季,滂沱的大雨,沒過膝蓋的大雪,油膩的廢料場,陰暗狹窄的屋子,患有躁郁癥的父親,永遠一身精油味道的母親。一個有著躁郁癥的父親統治下的家庭,母親永遠和父親一起,不論這種立場對孩子來說是否公平是否有足夠的母愛。七個孩子,三個逃離,之后都拿到了博士學位,留下的四個,沒有拿到高中的學歷,在父母的事業里打工。
不能想象的是,這七個孩子之前都是在家,由母親教育,從來不去公立學校讀書。導致不同的,就是教育帶來的。
就像作者在接受福布斯雜志采訪時自己說的那樣,教育讓她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和歷史。因為十六歲之前家里的經歷,大學時期她會沉浸在哲人們的思想世界,想去找出迷茫的原因,走出她自己的迷宮。從大學到博士,她一次次的突破自己,涅槃重生。
很多書評都注重對塔拉不良家庭教育及生活境遇的同情,但我認為,塔拉首先就是一位樂觀向上的孩子,她在遇到生活中的每件事時總能夠正向引導自己走出困境。是生活造就了塔拉。另外,塔拉進入高中、大學后的學習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不是奇跡。而是她比別人花出很多倍的時間和精力得來的,她覺得辛苦嗎?并不,因為她從學習中體驗到的成功的喜悅、尋求到了學習的真正真諦,指引她不斷前行。
她用自己的故事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有任何的束縛阻止你成為更好的自己,你都能徹底改變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塔拉歷經千難萬苦還在不斷前行,這就是一種內軀力、一種向往知識,教育的力量。
希望我們所有人永遠都能保持一種樂觀、積級向上的生活態度、盡力做好每一天,用這種力量支撐我們不斷扇動前行的翅膀。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7
這本書給我帶來最大的震撼是,作者文字的力量,她不用借助外物就能準確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將那些抽象的感覺,傳遞給讀者。
其次便是作者獨一無二的經歷了,看似不真切,但卻是作者真真實實經歷過的,我無法完全體會到她每晚從夢中驚起的感受,但我知道她很痛苦,她想擺脫過去,但又舍不得回憶,最后只有將回憶帶走(書中說她將這里的回憶藏在了床下的箱子里),但這終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與痛苦的過去共存?而不是想著改變自己,擺脫他們,我想這也是作者想要的一種結果,但現實往往不允許這么美好的事情發生,共存談何容易?勢必有一方要妥協,但我知道她不可能妥協,而巴克峰他們也不可能妥協,從她離開巴克峰到楊百翰上學的那一刻,反抗之魂依然覺醒。
而將作者和她的父親母親聯系在一起的,是他們共同擁有的回憶,而那些回憶也被某些事件扭曲,也變得不真實,只剩下那些愛了,父親對女兒偏執的愛,母親對女兒愧疚的愛,而她一直是愛他們的,從始至終,從未改變。我并不覺得這本書有多勵志,反而我覺得這本書更能讓人去回憶自己的過去,回憶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在作者的引領下,童年的一幕幕仿佛都在我眼前,重新上演了一遍,我沒有作者那么豐富的經歷,那么曲折的人生,但我與他相同的是,我們都曾在年少時擁有過一些不可說出的小心思,就像塔拉再被肖恩欺負后發出狂笑一樣,她不想引得別人的關注,那樣會讓她感到影響,仿佛她笑的聲音越大,這越像是哥哥給她開的玩笑。
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每次母親批評我,我都會想哭,而她最討厭我哭,每當這時我都會捂住自己的'眼睛,然后對她說一句,你猜我哭了嗎?就像母親在和我玩一個游戲一樣。在我的回憶中后來的結果往往是沉默的,可能母親還是會接著罵我,但我的心告訴我,我聽不見了,也看不見了。一個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呢?塔拉僅僅是一個參考,這世上還有無數個被回憶苦苦折磨的人,回憶將他們緊緊地揪住,現在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讓他們回想起往日的不堪。
但當自己把回憶都默認時,困住自己的,就不是回憶,也不是旁人,而是那個不敢掙脫的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8
教育不再像過往一樣,需要承擔起人們想擺脫貧困,走向富貴的強烈欲望。作為一名教育的工作者我試圖追問過教育的意義是什么?當閱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我的內心則多了一種充滿力量的聲音。
作者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教育就是一個自我重塑的過程,如果你選擇主動學習,那么你將重塑一個全新的自己,但如果你選擇被動接受知識,那么你將被別人塑造,塑造成一個別人想要的你!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育永遠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受原生家庭挫磨的不止塔拉一個,但選擇反抗的卻只有塔拉那個性格古怪的哥哥泰勒。
泰勒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違抗父親的命令,獨自一人離開巴克峰上大學,去追尋他想要的生活。他還鼓勵塔拉:“是時候離開了,塔拉。對你來說,這兒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吧,去上大學。”泰勒的話在塔拉的心中播下一粒好奇的種子:沉悶的廢料場外是否真的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為了逃離,塔拉在替父親干活的間歇偷偷自學,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她終于收獲了一個奇跡——楊百翰大學入學通知書。
新的考驗隨之而來,大學是個全然陌生的地方,當塔拉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課堂,才發現自己和同學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但她并沒有沮喪,憑借毅力和信念,塔拉不僅從不及格生成為全優生,還獲得了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
繼而在那里攻讀碩士,又成為哈佛大學訪學者,最后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就這樣,塔拉通過讀書,一步一步悄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瞥見了她渴望的新世界。
正如塔拉所說:“教育給我新世界,給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讀書,永遠普通人逆襲最容易的一條路。當你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見識也就越來越廣,你就會擁有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獲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將來跌落繁瑣,經常讀書的人,面對同樣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樣的心境,更有不一樣的將來!
書讀完了,塔拉的故事還在繼續,我們的故事也是……反思與行走如影隨形,太多的困惑,值得我們用余生來思考。
放下該放下的,原諒該原諒的,成全該成全的,這或許,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給我們最好的道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9
小說是由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創作,仁愛紅翻譯的,有點像作者的回憶錄。
主人公塔拉在十七歲之前沒上過學,九歲才去辦出生證明。對她來說,生日的不固定沒有任何不平常。父親虔誠地遵守上帝的每一條規則并要求家人一并遵守,他因為《圣經》里的一句“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奶油和蜂蜜”,第二天把冰箱里的牛奶、酸奶和奶酪全都清除干凈,晚上回家時,卡車上裝了五十加侖的蜂蜜,一家人每天早餐不是蜂蜜麥片就是蜂蜜薄餅。在這里就可以看出文中的父親是非常有權威的,他可能錯誤的指引造成的后果讓相信他的人吃了不少苦:盧克的燒傷、肖恩的摔傷包括母親的“浣熊眼”等等,當我看到他們遭遇的苦難時忍不住長嘆一口氣,合起書本閉起眼睛,內心無比難受,眼淚從眼角滑落。但是文中的爸爸很平靜,他說:“這是上帝給我們的考驗,它要向我們證明,它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這種病態的偏執不僅僅體現在信奉上帝上面,還有他對發生在愛達荷州熱點事件的看法上,他確信韋弗一家人被政府包圍并受到了槍擊是由于不把孩子送去上學這個違反政治規則的行為,他對家人們說“馬上就要輪到我們了!”他們連夜加工黃桃罐頭,把錢用來買之后需要用到的物資;他讓母親去當助產士,以后可以自力更生。
在塔拉的家里,孩子不被允許去醫院、公立學校,父親認為一切政府辦的東西都有它們“黑暗”的目的,這也就是塔拉十七歲才去上學的很大原因,但是這個“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十七歲是幸運還是不幸運也真的很難說,但是去上學這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它讓塔拉明白了很多,知識讓她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事情的本質;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正確判斷一路走來的是是非非。
最重要的是,學習讓她有了知識,知識讓她逐漸找到了自己,她不再覺得自己與劍橋大學格格不入,坦然接受屬于自己的美好。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地方是塔拉剛去劍橋大學的第一天,她從容地走在傾斜的屋頂上,而克里博士和其他學生都是匍匐前進。克里博士對塔拉講了一段話:“每個人都發生了變化,其他學生都很放松,直到我們來到這么高的地方,而你正好相反”。
塔拉從小生活在高壓、緊張的環境中,父親的狂躁、哥哥的暴力都使她比一般的人更懂得在逆境中生存,但是一旦換成一個舒服的.環境她就渾身不舒服,似乎這種美好只是一場夢。
人生路上遇到一個貴人是多么的珍貴,克里博士就是塔拉的貴人,他相信塔拉就是一塊金子,他說“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么,那就是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即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
他引用《賣花女》當中的句子給予了這個階段剛好需要它的塔拉:“她只是一個穿著漂亮衣服的倫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時,她穿什么衣服已經無關緊要了。”
它讓塔拉驚訝,也令我心中一動。
他說“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于你的內心”。
塔拉從愛達荷州的山區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兩年后獲文學學士學位、蓋茨比劍橋獎學金。之后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等。我非常欽佩她的自學能力,一個剛開始解方程需要三個小時還是解錯的人,在天賦之外她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她的父親試圖阻止她,千方百計給塔拉找活干,文中發生的一件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父親讓塔拉抬水穿過田野澆果樹,抬了一桶又一桶,“這原本也沒什么反常的,但當天正在下暴雨”。
塔拉對于學習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在學習的這個技能至關重要,那就是對不懂的東西耐心閱讀”。這萌發了我對中國文學史的閱讀興趣。
看到這里,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父親真的太冷血無情了,可是他何嘗不是一個“受害者”——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精神問題。
在他執著的堅持里我也看到了“可愛”和可能不是那么正確的父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戴著美國步槍協會終身會員帽子,說著語法混亂的鄉巴佬英語的男人發出在山腰上還比較合適的音量在小餐館里說著“世界就要完蛋了”這類演講的場景,我都忍不住笑了。
父親因為母親研制的草藥成了富翁,家里的物資更充足了,對于迎擊“世界末日”更有信心了,塔拉即將離開西部山區的那天父親掩飾不住失落和恐懼,“畢業”一篇中的最后一段說明了原因:
“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如果你去了大洋彼岸……”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塔拉推翻了以前的世界建造新的世界的過程中無處安放的心讓她受盡折磨,不斷推翻,不斷重建。最后的站立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能看到這本書是多么難得。是教育,讓你站立;是知識,讓我們相遇。
最后分享一段塔拉?韋斯特弗在《福布斯雜志》訪談中的話:“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是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0
看完這本厚厚的書,我聽到內心傳來的聲音,我也想像鳥飛往我的山。我想,如果我是一只鳥,那么愛與自由就是鳥兒的兩只翅膀。
塔拉從一個17歲前未上過學的大山女孩到自學考上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劍橋碩士、哈佛博士的學位。父母從來沒有管過,也沒有提供幫助。相反她的父親還特別反對,甚至以學費威脅她。但她毅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學校和師友的幫助,最終在學海里越走越遼闊。這真是一個天才!可他們家卻出現了三個這樣的天才,哥哥泰勒和理查德同樣獲得了博士學位。那么,他們的成才能夠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和值得學習的經驗呢?
首先是愛。“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該好好保護你。”“當母親這樣告訴我,她才第一次成為了我的母親。”“看到它們,我才意識到我畢生都在尋找它們。”塔拉說,她的羞恥感不是來源于她不曾在音樂學院學習,不是因為沒有一個當大官的父親,不是因為母親跟他亦步亦趨。她的羞恥感來源于他有一個把她推向危險的父親,來源于一個眼睜睜地看著她被哥哥欺負卻視而不見的母親。來源于一個不愛她的雙親啊。當她感受到愛時,她在學校表現得分外好,她可以坦然地告訴同學她以前從來沒有上過學;可當她感受不到愛時,她就自暴自棄,學不進去,成績下滑,險些拿不到博士學位。好在后來,她內心那個小小的自我變得強大起來,她終于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她接納了自己。就算全世界都不愛自己,可她愛自己啊,她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飛往那座向往的山。
這個世界唯有愛,可以治愈一切傷痛;唯有愛,可以生發勇氣和力量。好好去愛吧。
其次是自由。書中談到兩種自由。一種是消極自由,指一個人的身體不受他人限制或阻礙的自由。一種是積極自由,指控制自己的.思想,從恐懼、信仰和自我強迫中解脫出來。簡單地說就是身體自由和思想自由。塔拉17歲之前是沒有自由的,要幫助父母做事,身體上沒有自由。同樣思想上也要聽父親的話,以父親的話為真理。但在泰勒的影響下,她走上了教育的路。慢慢地,離開了那座山,那座家園。很長時間,她的思想一直被父親所影響,她困惑,迷茫。父親甚至以斷絕家人關系來威脅她。最終塔拉勇敢地從父親錯誤的思想里掙脫出來,她實現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真正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她已經像一只鳥兒,張開愛與自由的翅膀,飛向她想去的山。
我們呢,是否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身體自由了嗎?思想自由了嗎?我們對于孩子,是否夠尊重了?有給她自由做主的權利了嗎?在她還沒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觀時,是否用心引導了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1
用了幾天時間讀完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跟大家分享一下讀這本書時的感受,還有一些書中的精彩的片段。
這本書的原版英文名稱是《Educated:A Memoir》,作者是美國的塔拉·韋斯特弗。這本書是她的自傳,描寫了她在原生家庭中成長的過程,以及后來接受教育實現自我覺醒的過程。整本書言辭優美,結構精巧又渾然一體,沒有刻意與匠氣,是一本難得一見的佳作。
我站在谷倉邊廢棄的紅色火車車廂上。狂風呼嘯,將我的頭發吹過臉頰,把一股寒氣注入我敞開的襯衫領子。在這種靠山近的地方,風力強勁,仿佛山頂自己在呼氣。往下,山谷寧靜,不受干擾。與此同時,我們的農場在舞蹈:粗壯的針葉樹緩緩搖擺,而山艾和薊叢則瑟瑟發抖,在每一次氣流充涌和噴發時弓下身去。在我身后,一座平緩的山傾斜而上,繼而將自己與山腳縫合。如果抬頭望去,我便能辨認出印第安公主的黑色身形。
以上是書中序言的開頭,我從其感受到了一種詩一樣的美,電影般的畫面感一下將我帶到了7歲的作者塔拉身邊.......作者的文字緩緩的流淌,營造出夢境一般的氛圍,讓我時常分不清自己在現實里還是在主角塔拉的夢里。我像是一頭扎進了冥想盆,漂浮在塔拉的記憶世界里,一時是局外人俯瞰一切,一時又潛入她的心里看到她深深的痛苦與掙扎。為她每一個抬頭覺醒的時刻激動不已,也為她每一個反復徘徊的掙扎感到揪心。
書中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父母與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場景,我在閱讀時時時感到困惑,這些家人愛塔拉嗎?這個家中最小的女兒。愛的話為什么要讓她做那么危險的工作,在她被哥哥打罵時一言不發,不惜與她斷絕關系也要維護哥哥的正確。不愛的話,又為何總是稱贊她,不遠萬里的探望她?我想這不僅是我的困惑,也是在訴說這個故事時塔拉的困惑。
在這本書之前,我從未如此深切的意識到一個人的原生家庭竟如此重要,影響力如此巨大。它定義了我們是誰,我們因何而存在。家人與家人的愛,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得以呼吸的空氣,更是我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可倘若這個原生家庭是畸形的有毒的,讓你感受到無比痛苦的,那么想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而又抵抗住喪失腳下土地的驚恐,就會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而塔拉歷盡艱辛,做到了!
我們需要愛,來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值得的,可以正大光明的站在陽光下享受美好而無需羞愧的。愛是多么強大的力量,對一個人而言,一封來自母親的道歉信可以抵過千萬本哲學理論書的理性辯論。我們常常會屈從于本能里對愛的渴望。為了得到愛,我們甚至可以在心里扭曲現實,放棄自己的思想,放棄自我,全盤接受他人觀點,只為了得到他們的認可。可是,生而為人,我們需要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思想。我們不會永遠是誰的孩子,我們不是依附于他人的藤蔓。我們是人,獨立的人,和千千萬萬的人一樣,傲然挺立、平等、自由。
書中也有大量她父母宗教信仰的描述,對于他們將自己或他人受傷歸結于上帝的旨意,我表示非常困惑,宗教對人們來說究竟是什么呢?人們失意時的慰藉?面對苦難時可以欣然接受的理由?還是逃避自己責任的避難所?遵從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是什么呢?我在書中看到的是,很多情況下上帝的旨意成了自己糟糕行為的遮羞布,讓人理直氣壯的說出,不是我的錯。逃避了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應面對的后果。可恥,懦弱,又可笑。
慶幸塔拉在教育的幫助下看到更大的世界,聽到和父親截然不同的聲音。這些流淌的歷史文明幫助她重構了自己的肌骨,脫離過去重新開始。她很棒,真的很棒!
讀這本書是一個非常享受的過程,現實與夢境交疊,常覺得自己在看話劇或是電影。深深的沉迷其中,它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著我不斷的閱讀下一行,不肯停歇。有時貪婪的讀了十幾頁,會驀地想起前面有個細節我沒讀清,又返回頭去細細的品讀一遍。
書中有很多部分描寫的都非常好,以下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些內容的摘抄。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看原書,當一本文詞優雅的小說讀也是可以的。當然有能力讀英文原版的.話就更好了,可能會感受到更多不同的東西。
山的催眠中長大。一切人類鬧劇都仿佛安靜下來。
現在想象她的樣子,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個孤零零的畫面,就好像我的記憶是一臺幻燈機,而片盒卻卡住了。畫面上,她坐在帶坐墊的長椅上,留著一頭緊密的卷發,嘴角露出恰到好處的禮貌微笑。她的眼睛充滿善意,安靜閑適,仿佛在看一出舞臺劇。那微笑讓我念念不忘。始終如一,神秘,超然,冷靜,是唯一恒久不變之物。
我以前聽過無數次為贊美詩伴奏的鋼琴演奏,但瑪麗彈奏的音樂與之前雜亂的叮咚聲截然不同。那是液體,也是空氣;一會兒是巖石,一會兒又變成了風。
我跪在地毯上,聽著父親講話,又像是仔細端詳著一個陌生人,覺得二者,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而我懸在中間。我明白,沒有任何未來可以同時容納他們;沒有命運能夠同時容忍他和她。我將永遠、始終做個孩子,否則我會失去他。
我想要一個學者的頭腦,但克里博士似乎看穿我長了一個屋頂工人的頭腦。別的學生屬于圖書館;我屬于起重機。
克里博士說他一直在觀察我。“你表現得像是在假扮別人。好像你覺得你的生活全靠偽裝。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黃金。回到楊百翰大學,甚至回到你家鄉的那座山,都不會改變你是誰。那可能會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甚至也會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
我想相信他,接受他的話,重塑自我,但我從來沒有那樣的信心。無論我把回憶埋得多深,無論我如何緊閉雙眼對抗它們,當我想到自己,腦海中浮現的形象是那個女孩,在衛生間、在停車場的那個女孩。我不能告訴克里博士關于那個女孩的故事。我不能告訴他,我不能回到劍橋,是因為在這里,我人生中的每一個暴力和墮落時刻更為凸顯。在楊百翰大學,我幾乎可以忘記,讓過去的留在過去。但這里的反差太大,眼前的世界過于夢幻。比起石頭尖頂,記憶更加真實,更加可信。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2
作為旁觀者,觀看他人的經歷,能感受更多。
16歲之前為人生的分水嶺,之前在家里幫忙給家里人干活,之后進入學校學習。有著哥哥的機緣和“攛掇”,自學考上了大學,之后也是相應的適應,在大學中有了去劍橋大學交流的契機,成功憑借一篇論文獲得老師的青睞,順利進入“劍橋大學”學習。
機緣/周圍人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作用,若沒有哥哥的攛掇,作為家里這樣強大的阻力,怎么能逃離這樣的生活呢;若沒有神教教父的幫助,怎么能申請到政府補助金,在家里人不支持上學的情況下,繼續學習呢;最大的幫助還是他的室友,一切暖心的舉動,讓她回歸正常;還有她的姨媽,后來成為真正的親人。在與家庭對立的時候,她的哥哥再一次站在了自己這一邊,給她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一個個體生是要保持獨立的人格,但是周圍的關系,是你向前的動力,是你得以在世界上一直向前的安慰。(自己現在也深有體會,只有周圍人的支撐,你才能度過一些自認為艱難的時刻)
對于我來說,那句“對我來說只要有機會,我就一定會抓住(作者雖然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強大)”,不管是學習成績上還是其他。這個也是最近有人這樣講過,人生總是有一些關鍵的節點,關鍵節點就是需要全力以赴的。要不然呢,渾渾噩噩的吧。有機會就全力把握,沒有就靜待花開,要不然呢?
作為農村人,我們何嘗不是,女孩子不應該上學的論調遍布飛,趁早出來打工幫襯家里。唉,一個人如何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一個人如何能放棄這種深深的聯結呢,同時又在自己沒有一些天賦的情況下(作者有著深度的看問題和寫作的天賦),只能說好難。
在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內心深處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意像,那就是山的這一邊是家人的圈子,山的這一邊是我的圈子,家人與自己隔了一座無法跨越的`山巒,這就是觀念的不同,山里面的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山外面的人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但是當觀念沖突時,兩個世界的人無法共存,這種家人之間的聯結也就沒有了。各自在自己的圈子世界中生活,互不打擾才是每個人最好的歸宿。但是與家人的聯結怎能說斷就斷,就像風箏斷了線,就像飛鳥沒有了家,只能獨立游蕩,自己的根在哪里呢?幸虧有周圍的人接納了她,給了她溫暖,否則世界之大,如何自處。(時間長了也會消磨掉這種情緒吧,但是那又得需要多久呢)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遭遇,觀看別人能更清楚的看到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還是懵懵懂懂,不知道會對自己的人生會產生怎樣的作用。也許都是潛意識中的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3
“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的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薦書原因
我向大家推薦的理由有兩點,一是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都要保持獨立的思考和學習,只有學習能改變自己,甚至改變一生的軌跡!二是要學會慢慢的與自己和解,與周邊的人周邊的環境和解,這種和解來之于成長和教育,教育打開你的視角,讓你更好的觀察世界,融入世界。
傳奇女孩的一生
《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美國愛達荷州大山里的`女孩,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從垃圾堆里爬出來的無知少女,最終一步步傳奇的脫變,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
整個文章的敘述,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慢慢訴說自己的人生歷程。女孩的父親是一個充滿被害妄想癥的人,他認為政府是罪惡的,除了固定的教會他們不參加任何社交,不上學,不去醫院,不吃藥。他們一直在建造一個避難王國,挖各種地窖和避難所,儲備幾十加侖的汽油,用來供他們逃離世界末日,這就是他們家的日常。小女孩對現實世界的一無所知,父親給她描述出來一個可怕的外界,所以她跟這個世界劃清界限,和真實的世界分割。因為哥哥的不斷虐待,父親母親的助紂為虐和無視,讓她產生了逃離的勇氣。
后來因為教育,她真正從那個大山里邊的世界抽離出來,從她父親的思想里抽離出來。她投入到現實世界,追逐社交,打疫苗,吃抗生素,喝咖啡......現實新世界和過往父親虛構出的世界不停的沖擊,最終在愛和教育中成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沙漠之花
電影《沙漠之花》的主人翁華莉絲和塔拉的經歷有相似之處,華莉絲出生在索馬里的沙漠和母親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在三歲時,華莉絲按照索馬里習俗就被施以女性割禮。十二歲時父親為了得到五頭駱駝,要將華莉絲嫁給六十歲的老頭兒。就在出嫁前夜,華莉絲逃跑了,在沙漠中徒步很久投奔外祖母,也在外祖母那里獲得了作女傭的機會。到英國后不久,索馬里爆發戰爭,舊政府被推翻,華莉絲趁亂再次出逃大使館而流浪英國街頭。華莉絲在街頭邂逅了收留自己的瑪麗蓮,跟著又在打工的餐廳里遇到伯樂,最終被發掘成為世界名模,并投身于婦女解放事業。她們都是從內心想改變自己,也最終實現了自我改變。
認識、接納、提升自己
每個人和環境都是歷史的制造者,無論我們身在何處,要有沖破桎梏,打破束縛的勇氣,新的世界的大門向每個人都敞開著。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4
整本書讀來很震撼,也有些揪心。讀一本書如照一面鏡子,照出些許自己的影子。如何讓這本書指導我的人生,這也帶給我深深的思考。
塔拉成長的環境、經歷,在我們看來是非常惡劣的,簡直有些不可想象。七個孩子在同樣的家庭里長大,三個選擇了自己的路,四個選擇依附父母。同樣的家庭環境,七個孩子的結果卻不同。那我們是否該思考一下,造就我們不同人生的是外在的人,事、物、環境,還是我們自己的認知、選擇呢?
苦難帶給我們的只有傷害嗎?難道它不也是我們的資源嗎?塔拉和大多數孩子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就成為了她獨特的資源。對曾經經歷的苦難和傷痛不是抱怨、憤恨而是懷有一份感恩,這是一種智慧。感恩它們造就了今天如此美好的自己,這樣帶給我們的內心是否更多一份快樂和豁達。任何事物都有正面意圖,都有它的價值,就看我們是否能洞悉危中之機,有智慧將它們轉化為我們的資源,用對地方,實現它們的價值。
原生家庭很重要。從相對于我們父母的角度,我們是原生家庭受的一方,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生命是一個復雜體,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完全可以掙脫原生家庭的枷鎖,去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人生。塔拉的母親就是活成了無限可能性的樣本。這取決于我們是否相信自己并愿意去選擇創造。相對于我們孩子的角度,我們又是原生家庭的施予方。那我們要給我們的孩子一個什么樣原生家庭,給孩子一份什么樣的教育呢?我想首先要學習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做合格的父母,去療愈我們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和我們自己和解。唯有和自己和解了,我們的世界才能和諧,我們的.孩子才可能不再經歷我們原生家庭的輪回。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塔拉對教育的詮釋讓我深受觸動。一如我們讀書學習,是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無知,更加的敞開、也更加謙卑,而不是更加固執的認為“我是對的”。學習是讓我們帶著好奇心,去觸摸我們認知的邊界,檢視我們的底層邏輯、三觀,看見我們認知的局限,不斷修正自己,打開心量,提升心性和生命品質,活出更加喜悅自在的狀態。
看見即療愈,看見即創造。塔拉寫書的過程就是勇敢面對自己內心陰暗的,腐敗的,散發著惡臭的那些過往的記憶傷痛,看見和接納自己的不夠好,從而療愈自己的創傷,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
這本書讓我收獲了接納、感恩、和解、相信和創造。愿我們大家都可以像塔拉一樣“飛往自己的山”,去創造我們想要的美麗人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5
最近的日子真的忙到飛起,因此在新一期讀書會報名的時候,我猶豫了,感覺自己抽不出更多的時間來完成閱讀以及讀后感。但是當看到群里發的一張截圖,一個從是從垃圾堆里面爬出來的無知女孩,卻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這樣的頭銜掛起了鉤,不由得讓我心生好奇,想要了解背后的故事。時間不夠,碎片來湊吧,多讀書總是沒錯的,于是果斷報名。
讀完第一部分之后,我基本上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我心里冒出的一句話是巴爾扎克的名言: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
這個女孩出的生活環境,按常理推斷,也正如她在書中所說,應該在十八、九歲就結婚,生孩子,過著并不富裕的普通日子。她的人生之所以能夠逆襲,是偶然,也是必然。
1、她的母親家庭條件不錯,教育層次高,雖然嫁給了門不當戶不對的父親,但這并不妨礙她優秀才華的施展,從她做助產士這一行當的前后經歷就可以判斷一二。由于她的教育背景,家里的孩子,包括女主,雖然沒有上學,卻在家接受了“家庭教育”。
2、父親雖然文化不高,但是智商并不低。在女主心中,對父親還是有一定的崇拜成分的。比如有一次她題目解不出來,但直覺告訴她父親應該會解。果然,父親雖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和公式,但是通過自己的方法也解答出了正確答案。父親雖然有狂躁癥,但內心深處還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當女主跳舞表演的時候,他都會買票坐在第一排觀看。
3、女主的哥哥泰勒也給她很多的幫助。如果沒有泰勒去讀大學在先,以及勸說女主逃離家庭去改寫人生,女主可能也沒有這個勇氣,也沒有這個足跡可以追尋。
4、女主自己也非等閑之輩。一個成天混跡于垃圾堆的姑娘,小小年紀就會自己去找工作,自己賺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別是自學參加入學考試那一段,讓我特別欽佩,又讓我想到那句話:當你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幫助你來實現的。最后她做到了,以28分的好成績拿到了錄取通知書。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她都有過正向的影響。所有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才形成了那樣的一個她。其實,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是化了妝的福氣。我們不歡迎苦難,但遇到苦難,也不要氣餒,要用成長性的思維去看待它,它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以某種形式滋養到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6
習慣天空的鳥兒絕不會甘愿被山阻擋,他會不斷嘗試,直至成功。——題記
“本書講了一個關于教育與自我救贖的故事。”要是我在這本書的推薦欄上看到的,起初我認為這只是宣傳這本書的噱頭。但是當我細品讀完這本書后,我才被這細膩的文字而感動到。
故事發生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但主人塔拉卻出生在一個極度迷信極度貧窮的家庭。家里的“掌權者”父親,但是父親是個極度的基督教崇拜者,在這個家庭中,男女沒有分別。所有人都只能在廢料場干重活,聽取父親的指揮。
在這個宗教家庭中,有無數令人作嘔的“事實”:所有的藥品都是帶有撒旦的毒水,學校則是令人墮落的地獄,受到哥哥的欺凌則完全是臆想,而疼痛則是與上帝的親密接觸……
真正改變他的命運的是哥哥泰勒的音樂深深地打動了他,令她感到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哥哥們與父親的傀儡。于是他開始學習代數幾何歷史一瞬間,塔拉腦海中便有了許許多多的知識。歷史的`往事就像一陣嗯風一樣輕輕劃過她的耳畔。他從這些風中領悟到了真理,感覺與家鄉的麻木是截然相反的。之后他拿完成了自己的救贖,成了一位歷史學博士,離開了那個阻礙她飛翔的家鄉。
好啦,出生在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但她的故事卻是一個關于從蠻荒到理性的轉變,這給了我們一個問題:自我救贖有沒有早晚之分。
毫無疑問是沒有的,塔拉只在家里學過基礎的數學語言知識。當她看到代數幾何時,他束手無策,什么都不懂。但在哥哥泰勒的悉心教誨一下,她終于登上了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自我就贖。
如此,我們看出只要肯努力,我們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實現自我突破,也可以感受到那是嗯令人難忘的風。只要我們有自我救贖的心。
最后引用書中的一句話:“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什么,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他一直在你心中。”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7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震驚,這么離奇的故事竟是真實發生的。
想到傳播學中的“擬態環境”,我突然就理解了。
患有躁郁癥的父親,在被迫害妄想癥的.驅使下,給年幼的塔拉以及家人構建了一個“擬態環境”:學校和醫院都是邪惡的地方,絕不能踏足;要至死不渝地相信上帝,因為相信上帝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拿生命冒險;世界末日終會到來,要不留余力地囤積糧食汽油等以自救。
塔拉一直受到哥哥的暴力傷害,同樣受到傷害的姐姐拒絕作證,父母一味偏袒,顛倒黑白,反而給塔拉冠以“邪惡之物”一名。已經受到高等教育,即將獲得博士學位的塔拉,被家人拋棄后,在自我懷疑、長期恐慌中幾乎崩潰。
幸而她以強大的意志力去爭取了教育。
最終,十年的教育戰勝了十七年的家庭影響,塔拉終于走出了心里的大山,飛往自由的天空。
突然覺得,每個童年,其實都是父母建造的“擬態環境”。可能有的鳥兒,至死都未能沖破這片真空。
其實還有些別的亂七八糟的感想:
1、不只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美國人也一樣,再怎么痛苦不堪的家庭,也是一樣無法割舍。
2、人的生命很頑強,人的自愈能力很強大。顱內出血,燒到露出內臟,也可以自愈。
3、人被逼到絕境,激發的潛能超乎人的想象,自學高數是可能的,自學考進常青藤也是可能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8
最初對這本書的閱讀欲望來源于它的中文譯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很美的句子,出自圣經原句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再者是它的封面,白色背景下是一支削尖的鉛筆,起伏的痕跡化成了延綿的山脈,少女的身影與飛鳥共景,是對自由和新生的向往。以及被那中文宣傳內容所吸引,想一探究竟作者的童年在白人世界里是怎樣一種神奇的存在。但為了提高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我立刻下單了英文原著。
對這本書的內容,網絡上褒貶不一,有覺作者的事例不具共性,像作者這般全然沒有接受過教育而后考取大學甚至成為歷史博士的畢竟少數;也有覺得全書多半都在寫作者前半生的奇葩人生,似乎與書題educated無多大關系。
待我今日看完,我總覺得我想記錄些什么,才對得起我在書里徜徉的這些時光,那些與作者的共情才不至于被遺忘。
沒有共性,大概說出此話的讀者還沒有完全回憶起自己與父母的叛逆期交鋒以及而后漫漫歲月中與父母的軌跡由相交至分離的過程。只是作者童年的確特殊,所取成就也非常人能得,顯得她的事例變得尤其少見。但正如原著封面所印,“How much of ourselves should we give to those we love? And how much must we betray them to grow up”,這一本傳記主要就是在記錄作者自身與原生家庭的愛恨糾葛。
“原生家庭”,大概是我近幾年聽到頻率最高的詞匯,“樊勝美”,“蘇明玉”大概是這兩年最具代表的原生家庭代名詞了吧。而讀完此書后,在我看來,最具代表的人物必定是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龍應臺曾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似乎很殘忍,尤其是我當母親后,覺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想到離別不禁感嘆,甚至落淚。尤記得孩子的臍帶脫落的那天,我在備忘錄里寫到“2019.01.26,皮皮肚臍帶脫落,終究是斷了與母體僅存的`關聯。”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自然的必經過程,我們無法扭轉,只能坦然地接受,積極地轉變。
但是,作者的父親卻不以為然,所以才會有作者凄然的童年以及求學路上的阻攔與往后人生的遺憾。全書大部分的筆墨都是在回憶作者與整個家庭的交鋒,由于我的看書戰線過長,部分細節也有點遺忘,外加看得原文可能也有理解上的偏差,在我自身看來,此書大概分為三大塊吧。
【蘇醒】
作者的父親,固執,自大,不信教育,不信醫學,不信政府,他的眼里只有上帝,而且近乎于扭曲的信仰。孩子燒傷,摔傷,自己出車禍,以及孫輩難產,拒不就醫。甚至千里飛行,只為祛除作者身上他口中所謂的“邪惡”。在這樣一個大家庭里,父親的話即是權威,他們一直在為世界末日作準備,籌錢蓄水存食糧。教育也只是在家隨意的消遣,主要都是機器的轟鳴聲,男女無異。母親,本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堅定信念,對丈夫唯命是從,有許多技能,萬能神油,兼職接生婆,家庭醫生。唯一反抗的一次在作者眼里只有奶奶喪禮結束后寫感謝卡片的那一次爭論。所有的兄妹里,大概Shawn是對作者又愛又殘忍的一個,也是我最心疼作者的一段回憶。每次被Shawn肆意傷害后,用力地假笑像旁人證明這只是她和哥哥之間的打鬧,我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場景,被毆打后無助地用假笑掩蓋,在停車場行走,被按壓進馬桶四肢被束縛后的疼痛,這真的是親哥哥能做出來的事么?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的作者,第一次被問起“難道你不想去外面看看么?”,陷入了迷茫;看著安靜沉穩的哥哥Talyer學習,以及后來聽他走后留下的黑膠唱片,安靜休憩;在后期的學習中,一次次發現歷史與現實與父親口中的相悖,更一次次地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自己是獨立的女性。女性意識逐漸蘇醒,她可以穿修身的衣服,可以自由地選擇作為女性該有的樣子,這些女性特征并不是父親和Shawn口中的whore的形象,這里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盡管仍是會對自己否定,尤其是在傳記后半部分,她拜訪她姐姐后,思考了許久,把Shawn的惡行跟父親說起,不被父母接受,更被親姐背叛,整整兩年她都處于幾乎精神崩潰的狀態。然而幸得哥哥Tayler的愛護給予她家人的溫暖,也緣于她的自救,終于擁有了和童年不一樣的人生,終于從心理上發生了蛻變。
【接納】
正如上面所說,很長一段時間,作者一直在向旁人用假笑掩飾哥哥的暴行,也不斷地拒絕像他人說起自己的身世,尤其是她從未接受過教育這件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接受教育的力量,她帶領自己的新朋友去了解她的世界,她也有了寫下這本傳記的勇氣。這本傳記就是她接納自我的最好證明,人只有接納了自己,他人才會接納你。
【和解】
雖然傳記最后,作者還未與父母再見面,但每一次只要接近她的成長地,她都會發一份郵件給母親,雖然回復都是一樣的答案,但她還在堅持。父親是對作者是有愛的,正如作者要漂洋過海去劍橋時,父親說到,“你在這個大陸,不管在哪,你受了傷,我們都會驅車趕往保你周全,但你漂洋過海后,我又該如何護你?”這分明是股強烈的父愛呀,然而卻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做出暴行,寧可詆毀自己的女兒,很難相信父親身上矛盾的存在。但愿作者與父母早日和解,在精神獨立上的和解。
全書并沒有濃墨重彩描繪如何成功,而是將童年的回憶與現時的求學歷程娓娓道來,粗看似乎全書與教育并無大關系,而最后一塊小章節卻道出了真諦。
借用張桂梅校長的事例結尾,女高的女生們也許日后并不會因為教育而大富大貴,前途光明,但她們對于世界的認知顯然會有不同的見解。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9
讀這本書算是意外中的意外。
之前只是看到說這是一本關于教育的書,真正讀完才了解其實是作者的自傳,也了解為什么是關于教育。除開教育的作用外,也寫明了作者和她的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改變。
作者在前17年前接受的是父親違背世界主流想法的教育,甚至是扭曲的事實,直到她去上學后才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這逐漸形成作者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抽離。
其實書讀到一半的時候,也是作者開始發現父親口中的世界是扭曲的,開始有一些意識上的對抗的.時候,我一度很想放棄,我覺得作者過的太苦了,這種苦難超出我本身所能承受的。但也許正是這種苦難,所以作者才更想要不斷的探究,以此達成對自我的和解。這種和解更像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這種和解,更像是我理解但是我無法肯定,我要有我自己的聲音。
作者的童年只生活在家庭里,沒有其他過多信息的干擾,這種狀態其實也是快樂的;作者在故事的終章寫到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我覺得她也是快樂的。也因此,教育的意義更為凸顯。
這本書最開始給我的感受并不太好,我心里想:我又沒有這么殘忍的原生家庭,但隨著作者心境的逐漸改變,我才真正認識到這本書的強大之處。每個人的生長都脫離不開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我們怎么帶著這種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向前走,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作者也不會要教會我們怎么處理這些問題,更多的帶給我怎么去思考這些問題,更多的是一種思考性。
關系的共性表明,你思考的結果會豐富你自己,她也可以幫助你處理其他關系的問題。
讓我想起來,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標題是"內心敏感的人···",我一看這不是在說我嗎,但是那個視頻我沒看完。但我想了一下我把微信簽名改成了"重構自我精神世界"。
現在看來,頗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我還還感覺到有一個很有問題的點,就是她的母親。這一點我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也有看到,蛤蟆先生的母親也很愛,蛤蟆也能感受的到,但是當和他的父親同在一個空間時,她就要繃起臉,假裝對蛤蟆很兇。當然,作者的母親的行為更為嚴重。屬實時令人費解。
希望我將來存在于婚姻關系中,不做這樣的母親,也不逼迫我的丈夫成為一個這樣的父親。在其他的關系中,我能勇敢的做我自己,也能勇敢的發聲,盡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希望能永遠的堅定這個信念。
讀完之后才能感受到這本書真正的魅力,但是她更適合你深陷苦難,迷茫,無法思考的時候,狀態好的情況下可能會無端帶給你一些痛苦的感受。
希望我會有認真讀第二遍的時候,并永葆正向的狀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20
這本書應該稱之為原生家庭之痛。
人之為人,父母給了你生命,然后,家庭開始了對你的第一輪塑造,你的價值觀、你看待世界的角度、你接人待物的態度無不留下家庭的烙印、父母的影響。然后,你步入學校,學校開始了第二輪塑造,老師和同學們的思想行為會影響到你,課本知識會重塑你,宗教、哲學、政治信念、意識形態教條都會深刻改變你,這些被稱為知識、智慧或信念的東西超越了家族傳承,是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集體智慧,它們隱居于字里行間,尋找一切可能的空白大腦,不由分說地進行灌輸。再后來,你步入社會,你把家庭傳承和學校教育應用于社會實踐,你發現這是一個更大的課堂,必須調適自我才能適應社會,社會成了那個終極塑造者。
在這幾輪塑造中,你也并非完全被動,你有有限的選擇權利,有汰舊布新、揚棄舊習甚至反叛舊識的機會。家庭、學校、社會對你的塑造和你自己的選擇最終決定你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你的投胎和你的選擇多多少少有些宿命的因素。當你回想自己的生活和成長經歷,不管它們包含了多少主觀因素,你都可以找到一個替罪羊,把你某一方面的痛苦或不滿歸咎于它,痛詆之、聲討之、活埋之。
這書的作者似乎就干了這樣一件事,她解開了她生長于斯的家庭的疤痕給所有人看,她有一個偏執的精神不太健全的父親,有一個隱忍、順從、不作為的母親,有熒光指路的兄長,也有神思錯亂、虐待狂似的哥哥。他的父親對政府和公立機構不信任,他們兄妹沒接受學校教育,生病也不去醫院,他父親每時每刻都在做著對抗政府和應對世界末日的準備工作。他的執念給家庭帶來痛苦和危險,每個家人都傷痕累累,而這些災難被那個充滿宗教狂熱的父親視為上帝的眷顧。這樣的成長環境是那些來自正常家庭的孩子們無法想象的,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為學術精英,其生活軌跡、心路歷程和奮斗的艱辛一定充滿故事性。
一個沒有經歷過貧苦生活的人,不可能明白貧苦生活意味著什么;一個沒有經歷過精神和肉體虐待的人,不可能體會遭受虐待的感受;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不可能感受疾病或殘疾的痛苦;一個被理解被尊重且沐浴愛中的人,不可能體會被親人孤立的痛楚;一個習慣于一種理念、一種是非、一種價值的心靈,不可能懂得多元價值世界的廣大和自由;一個被教條捆綁的族群,不可能創造生活的奇跡也難以和其他族群和平共處。這部書提供了許多可以共情的生活體驗。比《悲慘世界》悲慘,比《呼嘯山莊》真實,不及《罪與罰》壓抑,不似《復活》可得救贖,因此,它適合互聯網時代的人們拓展心靈體驗。
太過正常的生活限制了我們對非正常生活的想象力,因此,你需要體悟作者的生活現實和心理世界。對于我們不了解的世界,可共情可寬容,不可隨意評判。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21
一個17歲前從未踏進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終靠自己努力進入了劍橋大學、哈佛大學,教育改變了她原本不堪的世界,給她的人生書寫了光彩的篇章,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然而閱讀過程中很多次跟著捏一把汗,擔心她會在殘暴面前低頭,猶豫軟弱就此屈服,即使經歷及其痛苦的身心折磨,最終仍能堅強,堅持做自己,實在佩服,也實在痛心,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太大太大,雖然傷痕累累,所幸作者塔拉勇敢地走出來了。
前幾天才回答了一個問題,“你覺得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可以治愈嗎?”,我的'回答大致是當你意識到該去治愈它的時候應該還是有機會治愈,如果說自身還深陷其中,沒有想過改變也不敢改變,那治愈的難度太大。
聯想到我要給我的孩子營造一個怎樣的家庭氛圍,讓她能健康快樂成長,最終能夠擁有堅強、勇敢、獨立、自信的自我意識,啊,有點燒腦殼[破涕為笑]養大簡單,給她吃飽喝足就行,養好真不容易。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22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的名字取的非常漂亮,很有詩意,據說是取自《圣經》里面的一句話。這個名字是意譯,中文版的意譯,不是直譯。直譯的話,這本書的名字大概應該叫《教育回憶錄》,我們必須感謝譯者的創意,中文版的名字,對這本書的暢銷來說,起碼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有點不知所云,它的時間線稍微有那么一點混亂。而且它所描述的是一個普通人不可想象的場景,這一家子人簡直像是與世隔絕,我們完全搞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這樣生活?這里面的人,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都是那么的難以理解。一個堅信世界末日馬上就要到來的父親,一個為了迎接世界末日的到來而天天辛苦囤積各種必需物資的父親,一個堅決不讓孩子們上學的父親,一個到處宣傳醫院和政府是魔鬼的父親,帶領著(必須)堅信父親的母親和孩子們,確定不是在開玩笑嗎?尤其是,這并不是發生在中世紀,它就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這一段時間的美國,這真是叫我們絞盡腦汁也想不通,難道中國人和美國人差別就那么大?
當然我們很快會知道,不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差別那么大,而是這個父親和正常的父親差別很大,他很可能是個精神病人。他也許患有躁郁癥,或者能解釋其偏執狂行為的十幾種精神疾病之一。當然,因為他從來沒有上過醫院,所以不能確診。然而他的行為是讓我們匪夷所思的,但是最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是,他還就這樣過了一輩子,并且,過得似乎還不錯。
作者塔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隨著她的年紀慢慢長大,她變得越來越不能理解父親的所作所為。17歲的時候,她不得不像鳥一樣飛出了父親的山,飛往了她自己的山。后來,她成了哈佛大學的哲學碩士,劍橋大學的歷史博士,而這些對普通人來說非凡的成就,卻是她的父母所不能原諒的罪惡。他們試圖讓塔娜迷途知返,承認自己犯了錯誤,回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樣,他們就還是一家人。然而塔拉沒有辦法再回去,雖然父母對她來說也是人生中無比重要的部分,但是,她內心深處有一種更本質的東西,在阻止她回去。最終他們因此和她決裂,甚至不再與她見面。
這種決裂對塔拉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如此堅強的她有一陣也患上了抑郁癥。這個家也許不完美,很狹窄,但是它至少是溫暖安全的,就像每個人出生之前待的那個小小的子宮一樣。然而要想獲得新生,就得像足月的胎兒一樣,拼盡全力從那狹窄的通道擠出去。這過程無疑是飽含著痛苦的。
其實忽略掉這本書中的宗教背景,這就是一個關于家庭和教育的故事。一個如何掙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追求自我發展的故事,一個如何從狹隘的小世界走向真實的大世界的故事。從古至今這樣的事情都在發生。小說中的父親看起來不可理喻,但在現實生活中,比這位父親還糟糕的隨處可見。至少塔拉從來不懷疑她的父親愛她。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的作為,確實讓人懷疑他們對孩子到底有幾分愛。
而忽略掉家庭和教育的外套,這其實是一個……關于意識如何相互溝通的故事。
這個月,我一共讀了三本(正經)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薛定諤(就是那個虐貓的薛定諤)的《生命是什么》,還有領導力大師麥克斯威爾的《連接》。
我想任何一個有想法的人,在他人生中的某個閑暇時刻,總是思考過這個問題的,生命是什么?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去探索意識是什么。糟糕的是,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和2000年前的人類一樣,幾乎一無所知。
我知道我有意識,可是我完全感知不到別人的意識在哪里。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一切,跟別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一切是一樣的嗎?獨斷專行的唯物主義者會說,是的,但是他們并沒有“科學”的證據。像薛定諤這樣的頂尖科學家,也不得不承認,意識也許是一個憑人類自己的能力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就是我所感知到的世界,跟別人所感知到的,是不一樣的。我透過窗戶看到的那棵樹,在別人的眼睛里,也許是完全不同的形狀。就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父親眼中的世界,和女兒眼中的'世界,那真的就是不一樣的。
人們通常不會意識到這一點,這個問題就是人與人溝通的最大障礙。人們通常先天不證自明的覺得,其他人眼里的世界,跟“我”看到的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有也只能有一種看法。如果兩種看法不一致,那必定有一種是錯的,有一種是對的。為了撥亂反正,從古至今有多少慘劇因此而生?
如果是陌生人,意見不同大可轉身走開,然而家在給了我們保護的同時,又給了我們限制。我們無法轉身就走。沒有一個人不希望得到家人的愛,也沒有一個人會和家人希望的一模一樣。每個家庭都充斥著愛與沖突。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的集體,父母天然的就是這個小集體的領導人。誰都知道一個糟糕的領導人會對集體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然而誰給父母進行過領導力的培訓呢?到大學里面去看看,有哪門課程叫做領導力培訓?
麥克斯韋爾不是大學里的教授,然而是有名的領導力培訓大師,他到處演講,也寫過挺多書,我建議每個父母都至少找其中一本來讀讀。《連接》算不上特別有名的一本。麥克斯韋爾認為,每個人都在溝通,但很少人在連接。連接是一種能夠產生共識的有效溝通。而要達成連接,核心是要以他人為主。作為領導力大師,他說自己一直致力于研究他人如何思考和感知世界。他列舉了阻礙人們達成共識的四大障礙:主觀臆斷、傲慢、冷漠和控制欲。排第一的就是主觀臆斷,就是總認為他人感知的世界和自己是一樣的。想一想如果別人感知的世界跟我們是一樣的,那我們還何必去尋求共識呢?那我們就應該說的想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才對。
好的書都講著一樣的事情。道理誰都懂,但是沒多少人能做到。就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的父親,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他自己的意識中對世界的看法,看一看別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哪怕他認為的世界末日也就那樣平平安安的過去了。20歲的他和60歲的他對世界的看法沒有任何區別。但是生命不應該是這樣的。薛定諤在《生命是什么》的第二部分“意識與物質”中說,總的來說意識與生物體的學習密切相關,它只對“新”的事物發生反應。所以,像父親那樣的人,已經把生命最大的饋贈,丟到了一邊。
新者,心也。愿我們都做有心人,善用生命的饋贈,在廣闊的世界,自由翱翔。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相關文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5-26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5-01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5-31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4-28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0-01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1-29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心得06-17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3篇03-05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5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