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0最新關于管鮑之交的讀后感范文三篇
導語:讀后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下面小編整理了2020最新關于管鮑之交的讀后感范文三篇,歡迎參考借鑒!
管鮑之交讀后感一
《管鮑之交》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的齊國是一個霸主國家。管仲和鮑叔牙是齊國兩個很有名的人。鮑叔牙家里很有錢,管仲家里很窮,但是他們倆是一對很好的朋友。
兩人一起合伙做生意,總是鮑叔牙出的錢多,管仲只出的`錢少。可是每回賺錢以后,總是管仲得到的錢多,鮑叔牙得到的錢少。因此,大家覺得管仲是一個自私和愛貪小便宜的人。但是鮑叔牙卻不這樣認為。
管仲幫鮑叔牙辦事,總是辦不好。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干,但鮑叔牙卻認為管仲很有才干,只是沒有碰上施展才華的機會。
后來,齊國打仗了。鮑叔牙和管仲加入了自己國家的隊伍,一起去打仗。管仲在戰場上總是當逃兵,大家都不喜歡他這樣。鮑叔牙卻說:“管仲的勇氣和毅力是誰也比不了的。”
管仲知道了這些事后,特別感動!從此,管仲和鮑叔牙精誠合作、互相幫助,他們都成了很有名的大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寬容。我們交朋友不能用“打”來解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領,也都有自己的缺點。我們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使我們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棒!
老師告訴我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就是,和好人在一起就會變好變聰明,和壞人在一起就會受壞人的影響。好人就是心好、善良、熱情、勇敢、聰明、好學、勤奮……好人有很多的優點。和好人在一起,讓好人越來越多吧!我是好人。你是好人。我們都是好人。
管鮑之交讀后感二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
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后,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讀后感三
最近聽到,有人把友誼分了好幾類,有利益之友、情感之友、志趣之友等等。確實,世上的工友、學友、戰友、獄友、旅友……數不勝數。而“管鮑之交”,真的可以說是千古少有。
“管鮑之交”是春秋時候有名的故事,一直也是后世所稱道的友誼的典范。本來,友誼是個人之間的私事。但管鮑兩人的友誼之所以如此受關注,被廣為流傳,其實,關鍵在于管仲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在春秋時代首開了霸業之先。而幫助管仲實現這一理想的,正是鮑叔牙。假如管鮑二人始終是一介平民,管仲也沒有后來的豐功偉績,那他們的友誼再深厚,也不過是“布衣之交”,只是凡間小事一樁,早被幾千年的歷史風云所湮滅了。
“管鮑之交”的故事,在當時就已經被人們稱頌了。特別是當管仲功成名就以后,向人們述說當年與鮑叔的交往,慨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司馬遷寫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多,就是夸贊。人們贊揚鮑叔,主要是他知管仲之才可為國用,因而在與其交往中,經商分利而虧己、朋友被囚不死節而恥己、甘讓相位以身下之而屈己。這“虧己”、“恥己”、“屈己”三條,的確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先說“虧己”。管仲的祖上曾是貴族,但到管仲時已經破落。管仲便在謀生的道路上歷盡了坎坷和磨難。那段著名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從管仲等人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結論。管仲為了生存,做過“圉人”,就是養馬的人;當過成陽地方的“狗盜”;還被編入軍旅吃過軍糧;后來又和鮑叔一起做生意。他做生意沒有本錢,分利時卻又多拿,甚至幫鮑叔出主意辦事情,往往又把事情搞砸,使鮑叔更陷于窘困。但鮑叔呢,不認為他多分利是貪心,知他為養老母;不認為把某一件事情搞砸就是愚蠢,而是時機不利。鮑叔的寬容的確讓人感動。
再說“恥己”。管仲當兵打仗時,就曾一再退縮不前,幾次被宦使又幾次遭辭退,最嚴重的是,他輔佐的公子糾死的時候,同時跟從的召忽,便按當時士人名節的行為規范自殺了。而召忽和管仲同為好友,召忽死節,管仲卻偷生,豈不為時人所羞?更嚴重的,管仲不但不為公子糾死節,反而改事政敵齊桓公,這在當時絕非“小節”,連孔子都和學生幾次討論過這件事。孔子認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在《孔子家語·致思》中,孔子按照儒家的行為規范,更加詳細地進行了解釋:“事所射之君,通于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于取仁,未足多也。”面對這樣一個所謂“大節有虧”的朋友,鮑叔自有自己的理解:管仲臨陣退縮,是顧及老母,被人辭退是因“不遭時”,而改事齊桓公不死公子糾,是管仲為社稷而不為一君的思想體現。
最后說說“屈己”。管仲輔佐公子糾,在與鮑叔輔佐的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的過程中,一箭射中小白衣帶“中鉤”,小白佯裝中箭死去,方得即君位,是為桓公。桓公讓鮑叔做齊國的宰相,不料鮑叔卻極力推薦管仲:“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說服桓公后,又親自為使,從魯國救回了管仲,然后把相位讓給了他,自己甘居于管仲之下。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到管仲病重時,齊桓公曾問相于病榻前,問鮑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說:“不可。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剛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其心不懼,非霸者之佐也。”管仲并未按世俗友誼的標準投桃報李,舉鮑叔來接替自己。據說鮑叔聞聽此信,反高興地對人說:管仲薦人無私,能從國家利益考慮,這正是我當初推舉他的原因啊!
由此可見,管鮑二人的友誼,實在是為公不為私。正如他們另一個朋友所說:“吾三人者之于齊國也,譬之猶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則必不立矣。”正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召忽殉節作死臣,而讓管仲做生臣,去建功立業;正是從國家利益出發,鮑叔讓出相位甘居其下;同樣也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管仲并不推薦鮑叔接替自己以延續齊國的霸業。可見,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毫無目的的友誼是不存在的,各式友誼,有它各自的需要。這需要,或是情感上的,或是物質上的,或是其他什么方面的需要,但總不能說你什么都沒想,就與人為友了吧?
【最新管鮑之交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管鮑之交作文09-26
管鮑之交的故事03-27
《管鮑之交》讀后感03-15
管鮑之交讀后感08-18
管鮑之交讀后感05-05
最新讀后感05-10
最新讀后感01-16
簡愛最新讀后感04-18
最新當責讀后感12-06
最新吶喊讀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