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蜀鄙之僧》有感:論志向(通用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蜀鄙之僧》有感:論志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蜀鄙之僧》有感:論志向 1
人立志向,這看似很尋常、很簡單。但,非也。有些人的志向只存放在腦海里,整天都在想象;可有些人卻對此付諸行動,讓志向成為現實。清代彭端淑的一篇古文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解釋。
《蜀鄙之僧》中描寫了兩個和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志向——去南海。可為什么最后一貧如洗的窮和尚能到,家財萬貫的富和尚卻到不了?那是因為窮和尚志向堅定、不怕困難,只要有簡單的水瓶、飯碗就足夠了;而富和尚對物質條件的需求太多,還不肯吃苦,成功當然就離他遠去了。我們的志向就像一棵棵樹苗,而澆灌那棵棵樹苗的,是為實現這個目標付出的行動,我們對待困難付出的汗水、努力,使我們的志向成長為參天大樹!
在生活中具有“貧僧”精神的人還真不少,比如“黑色羚羊”威爾瑪?魯道夫,她出生時就因早產險些喪命,4歲時還患了肺炎和猩紅熱,左腿因此癱瘓。雖然她身患殘疾,但她卻立志當一名跑步運動員。當時家人、朋友都勸她放棄,可她卻一直堅持練習,并最終在奧運會上榮獲了3枚金牌!一名殘疾女孩能登上奧運會的領獎臺,她背后所付出的辛苦是無法想象的,一直支持她跑下去的是什么?是她那堅定的志向,堅持的'毅力。她沒有每天看著自己的腿唉聲嘆氣,生活在幻想和虛無里,而是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行動,努力,不因別人的勸阻動搖,越挫越勇,并最終取得成功。她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無目標而生活,猶如沒有羅盤而航行。”有了目標,我們更要“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計劃地克服所有的困難。”在生活中,我們要常立志、立長志,并付諸行動,鞭策自己勇敢前進!
(新華小記者劉佩寧)
讀《蜀鄙之僧》有感:論志向 2
我前不久讀了一篇文言文名叫《蜀鄙之僧》。讓我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無知者常立志”這個道理。它主要講得內容是:在蜀地的邊遠地區有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他們去南海,窮和尚去了,富和尚沒去成的故事。
看著看著,想起了我曾經經歷的一件事。有一次媽媽帶我去公園里學騎直行車,我一開始以為自己很厲害,就不要媽媽扶著我,直接坐了上去,踩上踏板,騎了起來,腳一離開剛地面,好像我的.腳不愿意離開地面就摔了個四腳朝天。媽媽連忙把我扶起來教我怎么騎自行車。媽媽說:“首先坐上去,然后把一只腳放到踏板上去,腳動起來,緊接著把另一只腳放上來。一定要保持平衡,抓穩扶手,再慢慢地騎起來。”我聽完之后,我立刻按照媽媽說的去做,可是我沒做到位有和地面來了個親密接觸,我頓時生氣的說:“不學了,痛死我了!”“‘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一個人只要有志向和目標并且付出行動,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成功的,加油,別灰心,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媽媽語重心長地說。我重新振作起來了,我保持平衡又照著媽媽剛剛說的那些話,結果終于成功了,我可開心了!
“有志者事竟成,無知者常立志”這句話的含義了,以后無論遇到多么困難的事情都不能放棄,要努力去實現它。
讀《蜀鄙之僧》有感:論志向 3
《蜀鄙二僧》一文雖短,卻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我讀了此則短文,細細品味,體會出了一個道理:天下事有難易之分.“難”可轉為“易”;不為,就是“易”也能轉為“難”.從前,四川有兩個和尚,一窮一富.窮和尚憑著一瓶一缽去游了南海.相隔何止千里,窮和尚去成.可見“不能”與“不為”大不一樣.“不能”是指客觀條件不具備或是違反客觀條件的事,是不可能做到的事.而“不為”是指客觀條件允許,有能力做到卻不去做的事.富和尚比窮和尚具有優越的條件,但仍說不能去南海.“不能”與“不為”似乎很相似,但本質上卻是大相徑庭的很就以前,古人早為兩者作了區分,而遺憾的是至今仍有人將二者混淆,以“不為”作“不能”現在有些人對“振興中華,勤奮讀書”的熱潮置若罔聞,一味怨恨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卻不知要抓緊時間將這一塊補回來,還振振有詞說:書嘛!我再也讀不來了.”真是“讀不來”嗎?恐怕是“不來讀”吧!這些人正是混淆了“不能”與“不為”了,將后者作為前者了.君不聞:“事在人為.”關鍵在于自己是否肯下決心去做.像讀書、學習這樣的事情,古代的晉平公主逾七十,古稀之年尚以“柄燭之明”自勵,何況我們這些尚未到而立年的人呢?怎能以“不能”為由搪塞?且看我們周圍,自學成材的'青年不乏其例、枚不勝舉;郭輝搖著輪椅進最高學府;張海迪逆境奮發的事跡感動了多少中國青年.近據報載,某市一副市長為常握更多知識以適應改革需求,報考電大,以優異成績被錄取.聽到這些消息,那些對讀書持“不能”論的年輕人應當有所感悟吧?已愈不惑之年的副市長尚視學習為“可為”之事,而年輕人又有什么理求去說“不能”之事乃由“不為”而來.我不可以否認“不能”之事確有存在,但卻不能將“不為”當“不能”.在蜀鄙二僧中,富僧沒有親身實踐過,是否能徒步去南海,而是由主觀消極怠惰,便妄下斷言、語,踟櫥不前,將游南海看為“不能”.貧僧靠著親身實踐和主觀努力證明了富僧的“不能”乃為“不為”,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不能”與“不為”的關系,應當拋棄無所作為的保守思想,提倡積極面對的精神.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勇于實踐,以發展的眼光看到有些暫時“不能”的事,在一定的務件下通過努力將它們變成可能之事.我國大畫家齊白石,每日堅持畫一幅畫,就算生病了也不理,沒有畫的也一定要補回來.晚年幾度畫風,將常人認為的“不能”都作“可為”了,正如他在詩中所說:“苦把時光挽畫禪,功夫深處見自然.”只有區分好“不能”與“不為”,將“不為”作“可為”,才能有所成就,杜絕“不為”而致的“不能”是我們首要之事.相信,不久后,在字典里看不到“不為”一詞.
讀《蜀鄙之僧》有感:論志向 4
俗話說: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這是我讀了《蜀鄙之僧》這篇課文后最深刻的感受。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蜀地邊遠地區的兩個和尚,他們都想去南海,其中一個富和尚多年來想租船去南海,但一直沒有去成,而窮和尚也想去南海,他靠著堅定的意志,用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到了南海。
是啊!我們現在有許多人都在說自己的夢想有多么偉大,但卻從沒有用過實際行動來實現夢想,就像文中的富和尚一樣只說不做。
而又有那么一些人,有了自己的`夢想,就一直為夢想努力著,他們期待著自己有一天能夠完成夢想,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今天失敗了,爬起來,明天在繼續努力,總有一天,你的夢想將會變成現實,就像文中的窮和尚一樣。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從今天開始,我也要為了我的夢想而努力奮斗!
讀《蜀鄙之僧》有感:論志向 5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是一篇傳誦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語文A版的教材將其安排在六年級上冊學習。我想一是因為它短小精悍,文字較為淺顯,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二是文中所蘊涵的哲理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
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可能很多,雖然前面有學習《刻舟求劍》、《狐假虎威》、《鄭人買履》等文言文的基礎,但是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我仍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本節課我從朗讀入手,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寓意。在朗讀時我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如首先學生聽老師范讀,老師讀時做到讀得有聲有色(還有一些欠缺),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學生誦讀興趣。然后指導學生讀通順。此階段的練習,我采取帶讀、齊讀、指名讀、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挑戰讀、我理解我讀等多種形式。學生讀得興致盎然。我還注重對長句、難句的反復練習。如讓學生說說會讀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讀起來還有困難,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這樣的長句多練習。榜樣從學生中來,問題也從學生中來,練讀效果較好。第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文中兩次出現“子何恃而往!”兩個“子何恃而往”的標點是不一樣的,我強調讀的語氣是不同的,要讀出二僧對話的不同語氣,讀出不同句式(如反問句)的語氣。一節課下來,學生通過朗讀,能讀通句子,正確停頓,較輕松愉快。學生在學習了本課之后,能夠與自身的行為相聯系,鞭策自己從小不僅要有理想,還要有實現理想的行動。我想這應該是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另外,我在上課時,感覺沒有給太多的空間給學生自主的學習,學生的思維都是在圍繞我轉。因此在操作中有些前松后緊之感,教學時間掌握不夠好,并且自己感覺在挖掘寓意這一環節上還缺乏更進一步的拓展。
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我要深入鉆研教材,扎實教學,把每節課上得更精彩。學生學得更輕松。
【讀《蜀鄙之僧》有感:論志向】相關文章:
讀《蜀僧》有感04-24
論明代的度僧04-29
聽蜀僧浚彈琴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論北宋詩僧道潛04-27
梁初入蜀的康居國僧釋明達04-27
郎咸平之《模式》論04-27
論孔子之政04-28
論儒家之誠05-02
論中產之亡04-26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原文翻譯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