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龍應臺《目送》有感:不偏不倚,我在那里
不偏不倚,我在那里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
張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 《目送》
人生而立之年,我結婚生子,養兒三年,方知父母恩深。有一個時空,叫作“上有老,下有小”,不偏不倚,我就在那里。
我不知道父母是用什么樣的眼神迎接我的到來的,因為我是家中的第三個女兒,我想多多少少有些許的失望吧!可是,在年少的生活中,大姐負責燒飯等日常家務,二姐則跟隨母親下田地干活,唯獨我清閑自在;父親出車回家,時常會給我帶些小禮物:金色的七星瓢蟲掛表,黃色的呼啦圈,全棉的T恤衫……而我,全然不顧姐姐們的羨慕而獨自享受著意外收到禮物的愉悅。現在想想,即便當初他們有失望,那也早已被寵愛給蕩滌得無影無蹤了。
我的生命是一條蜿蜒曲折的路,一路走來,悲喜交加,冷暖自知,閱歷見深,褪去青澀與浮躁,趨于溫厚與淡然。或許,我的生命故事成了別人眼里的風景,或熱心點評,或冷眼旁觀,甚或嗤之以鼻……但不必或許的是,漾漾歲月中,即便父母青絲轉了白發,腰桿不再挺直,步履也變得蹣跚,而唯一不變的是,他們滿眼滿心的關懷與憂慮,追隨著我的身軀,跨越時空,形影不離。
我不是個能讓父母省心的乖乖女。小時候,吃藥打針是家常便飯,甚至還病重吸過氧氣;也曾瘋狂地和小伙伴們閉著眼睛快跑而撞上橋墩致使頭破血流;還曾因為心情煩躁而不經班主任同意就私自把課桌搬到教室后面的墻角里去獨坐;大學時,找工作四處碰壁,高不成,低不就;工作后,又把自己折騰成大齡剩女,不將就自己,也不想別人將就……父母急在眼里,痛在心上,卻也無可奈何。
記憶中有被母親罵得狗血噴頭、打得“遍腿鱗傷”的時候,有見父親瞪大眼睛而不敢大聲喘息的時候,有聽父母吵架而縮作一團的時候……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隨便就可以指責母親,朝她發火;甚至也可以跟父親頂嘴,公然不顧及他的感受,冒然給予挑剔批評;遇到父母吵嘴時會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不耐煩地丟下一句“有什么好吵的呢?都老夫老妻的了”后,轉身就走,可以想象出他們望著我背影時茫然的表情……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父母成了我們孩提時弱小的樣子,我們成了父母年輕時要強的模樣,在歲月的風塵中,父母漸漸老去,我們漸漸長大,一切來得那么自然,無法抗拒。
如今,我已初為人母,原本滿心地規劃好育兒的藍圖,可是事實卻沒能如我所愿。他不遵循正常的作息時間而把你折磨得不成樣,他時不時地去醫院看望醫生而把你擔心得不成樣,他翻箱倒柜破壞家電而把你氣得不成樣……這才明白,即便費勁了心力,老去了容顏,一切也不在你的預料與掌控之中。從襁褓之中到滿地爬行再到站立疾跑,現在的他總能夠掙脫我的懷抱,動若脫兔,我趕都趕不上,只能追著他的'背影——注定從此之后,我都將追著。
當讀到龍應臺的這篇《目送》時,不禁發自肺腑地感慨良久,我能夠切身體會到她為人母、為人女的傷感與無奈,但終究是內心的釋然與平靜。
為人父母的,總想著子女在自己目力所及、心意所在之處,可是,小鳥終究要羽翼豐滿,小流注定要匯入大海,不能留戀,留戀則不能成其大;更不可制約,制約則可能抑其生。更何況,子女一旦思想獨立之后,即便兒行千里父母擔憂,他們也不會事事如你所愿,此正所謂——“不必追”也。
為人子女的,總希望早日掙脫父母的懷抱,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自由天地,然而一番摸爬滾打之后,才知父母的懷抱是最溫暖的港灣,父母之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當倦鳥想著歸巢時,巢中的愛已變得遲緩不堪,甚至不顧你的痛哭懺悔而溘然遠去。“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在父母有生之年陪伴父母,盡心盡孝,足矣!所有的生命都將歸去,無法挽留,此亦所謂——“不必追”也。
是的,我就在那里,不必追……(原載《新瀾》2017第二期)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不偏不倚,我在那里】相關文章: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09-25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03-12
目送_讀龍應臺《目送》有感_1100字01-01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7篇05-26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_1000字范文01-01
讀龍應臺目送的讀后感范文05-04
讀目送有感05-21
讀《目送》有感06-18
讀目送有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