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成兩半的子爵讀后感
分成兩半的子爵讀后感(一)
歷史131 梁靜
卡爾維諾的《分成兩半的子爵》講述了在中世紀的戰場上,梅達爾多子爵躍馬橫刀,卻被土耳其大炮轟成兩半。一個完整的人就這樣被分成了一半惡人和一半圣徒。最后在一場惡人與圣徒的決斗中,兩者合二為一,子爵重新變回一個完整的人。
我看完這本書,被這個離奇的故事所吸引,這種新現實主義寫作手法。作者在他的后記中,寫了這么一段話:"現代人是分裂的、殘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敵對的,馬克思稱之為‘異化’,弗洛伊德稱之為‘壓抑’,古老的和諧狀態消失了,人們渴望新的完整。這就是我有意置放于故事中的思想——道德核心。但是除了在哲學層面的深入探索工作之外,我注重給故事一副骨骼,像一套連貫機制良好運行,還有用詩意想象自由組合的骨肉。"
作者對于要表現的現代人的殘缺,并不是都安排主人公身上。比如,木匠師傅彼特洛基奧多。他為子爵負責造絞刑架。他是一位能干而認真的工人,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項工作。他明知道自己所制造的刑器會給無辜的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敢怒不敢言的苦惱刺痛著他的心。
"你應當忘掉它們的用處,"他還這樣對我說,"你只當它們是機器。你看它們多漂亮呀!"盡管他擁有這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但是他卻不得不忍受社會對他的摧殘。他自我的精神世界與現實是分裂的、敵對的,他建造精良的絞刑架而試圖不想它們做什么用途。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別人看來是那么的完整,然而事實上是分裂的、殘缺的,只是我們經常不能體會到自己的不完整,像木匠彼特洛基奧多師傅一樣用心理暗示使自己存活在虛幻的完整中。梅達爾多子爵對他心儀的對象帕梅拉說過:"這就是做半個人的好處:理解世界上每個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我過去是完整的,那時我還不明白這些道理,我走在遍地的痛苦和傷痕中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個完整的人不敢相信這樣的事實。"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又有多少人被政治、文化等因素綁架,自由意志在強權之下顯得如此無力。像二戰時期為了戰爭而研制原子彈的科學家們,他們只是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這樣的安慰與戰爭機器所帶來的傷害相形見絀。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老子爵阿約爾福,盡管出場十分短暫,這個老人的形象卻十分豐滿。"所有的鳥兒都停棲在他的床上,好像飛落在一根海面漂浮的樹干上。"
追求不受社會摧殘的人生,方能通向自由。
李岡原老師評語:緊扣主題"分成兩半的子爵",讀出其中詩意,心有所感,信手記下。作為歷史系學生,當然,能以時代及文化傳統切入,使書評生色不少。因篇幅所限,角色形象未能更豐滿,當為一憾。
分成兩半的子爵讀后感(二)
分裂與完整
2013級黃韻竹
第一次看到《分成兩半的子爵》這本書的名字還是在香港中文大學推薦的讀書單上,直到某天我在圖書館的角落里發現了她,便再也放不下。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戰場上,主人公梅達爾多子爵躍馬橫刀,卻被土耳其大炮轟成兩半。一個完整的人就這樣被分成了一半惡人和一半圣徒。邪惡的一半在家鄉為非作歹、濫殺無辜,深受人們厭惡。善良的一半心懷仁愛、伸張大義,為百姓愛戴。我們似乎能從中找到《化身博士》的影子,想起那個關于善與惡的討論。但實際上讓作者卡爾維諾真正感興趣的話題是"分裂".他認為"現代的人是分裂的、殘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敵對的",于是他通過塑造一個最初肉體完整而精神混沌,中途肉體與精神俱分裂,后又肉體和精神都完整的形象,意在引導讀者從分裂又統一的人生旅途中尋找一個真實而又完整的自我。
不過,這并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故事,矛盾對立統一以及此消彼長使這篇小說充滿了魅力。作者雖然賦予了兩半子爵絕對的善和惡,卻并不批判其中任何一半的人生態度。他在文章結尾寫道:"邪惡的一半,那么的不幸,令人同情;善良的一半,那么的愧疚,迂腐可笑。可見作者以第三者的視角,客觀而又冷靜地觀察著人性的不同側面,與此同時,又讓我們明白,這是個善惡并存、痛苦和快樂交織的,帶著體溫和氣息的世界,絕對的道德和絕對的邪惡均"不足以使世界變得完整,同樣也不能使人身真正完整".而過分到不近人情的道德反而會如邪惡的力量一般牢牢地將人禁錮,過猶不及。
那么作者要達到的完整是什么樣子的呢?卡爾維諾認為,小說主人公梅達爾多子爵最初的完整是"愚蠢的完整",是一種迷茫而又膚淺的完整。而后來的合二為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整,正如作者的評價"梅達爾多如今有了兩個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經歷,應當是變得更明智了".這大概是因為人只有在經歷過分裂之后,才會深刻地體會到完整的意義,正如人只有在痛苦之后,才會體驗到幸福的甘甜。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在心中為"完整"勾勒出這樣一個流程,即人由"完整"到分裂,再由汲取了人生智慧的各個碎片統一成一個深刻又珍貴的完整體。
作者說:"世界上兩個造物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場相互撕咬。"其實撕咬并不可怕,只要我們最后依舊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分成兩半的子爵》讀書筆記(三)
花花
這本書很薄很好讀,是一本給人輕快的感覺的書。
卡爾維諾太有名,去亞馬遜上買他的書,每一本都是同樣的介紹,羅列了一大堆名人的推薦。然而這是我讀的第一本卡爾維諾的書——沒錯,我就是這么坦誠于自己的孤陋寡聞。
語言風格
讀了開頭就很喜歡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的,讀《說吧,記憶》時我也是這么說的。但這兩本書的語言風格太不一樣了,《說吧,記憶》是美麗的,《分成兩半的子爵》是清新的。
這本書的語言很簡練,非常干凈。讀完前兩章后我有沖動把卡爾維諾所有的書都買回家,因為如果我可以希望將來讀到自己女兒的文字的話,我希望是這樣一種風格。但是讀著讀著我又猶豫了。從老子爵的伯勞開始,子爵的惡的一半制造了很多慘劇。作者的敘述是那么冷靜,是一種不帶任何思考的從容。這在卡爾維諾那里毫無問題,但如果是果果寫的,我八成會害怕。
語言方面的另一個特色是奇幻。一個被分成兩半的子爵本身就很有奇幻色彩,但我想說的是別的,是梅達爾多和庫爾齊奧奔赴軍營時的對話、帕梅拉從"惡人"那兒得到的通知以及"好人"在需要幫助的人家門前給特里勞尼大夫留下的提示。庫爾齊奧告訴梅達爾多,在烏鴉和禿鷲吃了染上瘟疫的尸體而死亡后,鸛鳥和仙鶴開始吃人肉,以及馬兒死的時候是趴下的因為它們不想讓自己的腸子流出來。我沒法判斷這是虛構還是真實,只能在文字造成的幻境里繼續往前走。帕梅拉看到半只蝙蝠和半只水母扔在石頭上,就明白了子爵是想和她今晚在海邊約會,她看到一只綁在桑樹枝上、被毛毛蟲咬噬的公雞,就明白第二天清晨要在森林見面;"好人"用手帕包著石榴,就是告訴大夫來看病并帶上鉗子,(salifelink.com)讓母雞在向日葵的花盆里拉屎就是告訴大夫這個人拉肚子了。我不知道這里有沒有什么歷史的或詞源上的聯系,我想作者也不是想要我們尋找這樣的聯系吧。他可能是想傳達一種奇妙,奇妙在于你不得不相信,就像你不得不相信一句"芝麻開門"會打開寶藏的石門。一本書就像一個世界,你去讀它就像去接受一個世界的規則,而這些規則體現出的文字的命令能力和控制能力真的很奇幻。
人物塑造
和語言一樣吸引人的,是用很少的語言塑造出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在這本書里,最單薄和沒說服力的就是子爵了。不過他本身就是奇幻的,所以可以諒解。其他人物都很吸引人,奶媽塞巴斯蒂婭娜、老子爵阿約爾福、木匠彼特洛基奧多、大夫特里勞尼、麻風病人伽拉特奧、胡特諾教人的頭領、他的老婆和最小的兒子、牧羊女帕梅拉以及敘述者"我"——你不能用圓形或扁平來分析他們,你就是很感謝他們在書里給你提供的樂趣。
我尤其喜歡牧羊女帕梅拉,在別的書里大概很難找到這樣一位女主角。這位被愛情青睞的姑娘有什么特點呢?首先,她的出場形象是"胖乎乎的,赤著腳,穿一件式樣簡樸的玫瑰色連衣裙,一會兒打瞌睡,一會兒對羊兒說話,一會兒聞聞野花"——這無疑是原始的女神的形象,天然脫俗。(我始終相信,女神才不是被人們扭曲的審美觀塑造出來的樣子,拯救世界的一定是一位"胖乎乎"的女人!)第二,她沒有無原則的善良。她拒絕"好人"建議的善行以及對"惡人"和父母的原諒,當然她也幫"好人"做一些好事,但似乎只是出于無聊。第三,她不聰明。她讓兩個半邊的子爵分別找她的父母商量婚事,但實際上她根本沒什么計謀,事情一團糟后,她只是繼續躲進森林。她不是一個主動的充滿智慧的拯救者。第四,她是個逃避者。為了擺脫"惡人"和父母,她帶著一只母羊和一只母鴨躲進森林,似乎做好了一輩子不出來的準備。
這是一個和卡爾維諾的文字一樣清新、簡單、甚至有點原始的姑娘。我喜歡這樣的姑娘,她讓人相信愛情是"遇到"的,是沒有善惡的。她是一個超塵脫俗的形象——如今這樣的形象已經銷聲匿跡了(當然從她的出場形象看,跟果果好像)。
寓意
我只希望能好好讀一本書,但因為要寫讀書筆記,我不得不去想這本書有沒有什么"寓意"——尤其是這樣一本顯然有寓言性質的書,這讓我覺得很討厭。這本書是在說什么呢?
這本書里明顯有哲學意義的話只有一段,是"好人"對帕梅拉說的:
"帕梅拉,這就是做半個人的好處:理解世界上每個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我過去是完整的,那時我還不明白這些道理,我走在遍地的痛苦和傷痕之中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個完整的人不敢相信這樣的事實。帕梅拉,不僅我一個人是被撕裂的和殘缺不全的,你也是,大家都是。我現在懷有我從前完整時所不曾體驗過的仁愛之心:對世界上的一切殘缺不全和不足都報以同情。"
這能有什么寓意呢?這就是本身的含義啊……
那么別的含義,我能想到的就是善和惡這個永恒的話題了。
首先,子爵被分成善惡截然不同的兩個半邊,當"惡人"作惡時,作者說"他是我們服侍的主人,我們無法從他手中逃脫",所以子爵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意志。被分開的子爵自己有著分別來自善和惡的無盡的源泉驅使著他的行動,而作為善惡兼備的整體,"我們的情感變得灰暗麻木,因為我們處在同樣不近人情的邪惡與道德之間而感到茫然失措。"這是不是意味著,只有那些明確的善人和惡人才有充沛的生命力,其他的人都是平庸的,都只是在得過且過而已?子爵恢復全貌后,雖然一切好像恢復了常態,但卻有點索然無味了。這是在宣揚平庸的正常性?還是讓我們要有生命的激情——無論是為善還是為惡?
第二點比較有意思的是,"好人"也被抱怨。他太軟弱、太啰嗦,還間接害死了那些想推翻"惡人"統治的人。人們感慨"在這兩個半邊之中,好人比惡人更糟".所以我不禁要問,有絕對的善嗎?或者,我們需要絕對的善嗎?布拉托風閣也許是放蕩骯臟的,但對那些可憐人,"好人"的教化是可取的嗎?我們忍心讓那些麻風病人從此陷入憂郁嗎?胡格諾教派的人本來顯得很正派、勤勞,尤其在與"惡人"的交鋒中,表現出一種堅韌的道德風范。但自從"好人"來了,他們開始顯示出自私和殘忍。這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嗎?
我覺得也許還有別的含義吧,但是我想不到也不想去想了——我是一個平庸的讀者,我寬慰自己的理由是:我要享受的是讀書的過程,不是去總結"中心思想".
自我解說
當我放棄去思索這本書可能有的"寓意"的時候,卡爾維諾自己跳出來,在"后記"中把他怎么構思、怎么寫書、怎么總結的內容剖析得詳細極了——天啦,我不知道這時候是要喜還是要悲。
我記得我本科的古代文學老師,他以前是中學老師。他說他教作文的時候,學生在底下寫,他在黑板上寫,他們用同樣的時間寫完,然后他再講他寫的是多么好。恩,a bit of weird.
不過卡爾維諾的自我解說還是很有啟發性的,讓你不得不承認你沒有好好讀,或者說你沒有能力讀懂,甚至都比不上那些作者瞧不上的拙劣的批評家。
作者說木匠代表的是科學家或技術人員,麻風病人代表享樂主義,胡格諾派教徒代表實用道德主義;她覺得相當好的人物是奶媽和老子爵,而牧羊女只是一個"圖解式的女性形象表意符號"!卡爾維諾說他沒有想過善與惡,一分鐘也沒有,他想通過這本書表達的是"分裂"(竟然就是那段明確表現出來的話)。他本來的宗旨是"向人的一切分裂開戰,追求完整的人",但是寫著寫著,"小說最終不由自主地表達了分裂意識",就像我在上面說的,合起來的子爵了無生趣。哈,作者也控制不了小說的發展,所以我沒想到那么多又有什么可恥的呢?
"后記"的信息量很大,對我們理解卡爾維諾的小說、尤其是"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很有幫助,也可以讓我們一窺小說的創作過程,還可以學到一些名詞,比如"新現實主義""斯蒂文森式的對立"等。
抽離和娛樂
我今天恰好讀到一篇臺灣吳鈞堯的文章,他寫到他小時候在門前的一棵樹上讀書,以及他的孩子在上下鋪的上鋪上讀書。他說:"閱讀的樂趣就在抽離。抽離讀者的時空、情緒、身分,給予適當線索,任憑想象遨游。"我覺得這可能跟卡爾維諾說的讀者可以享有的"娛樂"有關。所以,管它有什么寓意呢,這本書給了我很好的閱讀過程體驗,這就夠了。
【分成兩半的子爵讀后感】相關文章:
幼兒每月吃豬肝一兩半就夠05-01
數學2的分成教案02-08
大班數學6的分成教案08-26
中班數學活動教案《6的分成》09-29
《6的分成》大班數學教案01-22
大班數學分成教案01-23
大班數學7的分成教案與反思11-27
大班數學6的分成教案6篇02-09
大班數學分成教案15篇01-23
在職考研如何把一分鐘掰成兩半用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