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讀完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對媽媽說:“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會有這么可笑的人呢?”媽媽聽了,卻說:“你笑他,我還覺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氣了。媽媽讓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兒,我一聽,臉紅了。上個星期天,家里包餃子吃。我跟著媽媽學包。我學了一會兒,就馬虎起來。許多餃子因為餡太多了,結果皮包不住,皮上裂開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緊破裂處,誰知另一處又裂開了。呵呵,我的餃子成了花臉餃子。媽媽讓我認真點包。我晃著腦袋說:“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進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餃子燒好了,分成了兩大陣營,上邊漂了好多皮兒,下邊沉著好多餡兒。在爸爸媽媽的笑聲中,我只得把這些餃子消滅掉,這些餃子的味道當然差多啦!
想著想著,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學。老師布置了背書作業后,我們就認真地開始讀讀背背。還沒讀多長時間,他就開始玩了。我就問他:“你會背了嗎?”他回答說:“差不多了。”我勸他多讀幾遍,讀到會熟練背誦。他卻不接受我的勸告。老師來檢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來,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順溜,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讓他準備重背。下課后,他后悔地說:“要是我再認真讀幾遍,就很會背了。”同學們出去玩了,這位“差不多先生”的傳人,只好乖乖地坐著繼續讀讀背背。
讀了《差不多先生》這個故事,我在快樂中深思:遠離“差不多”吧!當你想說“差不多”前,請先想一想,后果會怎么樣?如果你還“差不多”,讓你出丑、讓你后悔的事兒會一樁一樁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說“差不多”,那勝利、成功會與你相伴。學習做事是來不得馬馬虎虎的。一時的“差不多”,會導到后來的“差得多”,千萬別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書,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著,世界上哪有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話也不用寫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轉念想:說不定是想借這本書來給我們警示。不管了,來看看吧!說著,我便打開了書,讀了起來。里面滿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話”。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樣的,聽了真讓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獸醫當成醫生,他對獸醫說:“醫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醫生都會救命。”他的妻子最后無藥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馬虎、不認真。想起這個道理,再想一想從前的我:在語文周練上,把“體”寫成“休”,事后,還去和老師爭辯;我把“24×5”和“25×4”當成一回事,還為此扣了一分……現在的我,再也不馬虎了。
差不多先生的讀后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學了一點東西,拿個文憑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繼續學習,或干脆滿足于一知半解。某醫院發生醫院內感染事件,感染患者達百余人,禍首為消毒液配制錯誤,即將1%的戊二醛錯誤稀釋10倍使用,使消毒劑無法達到濃度,這樣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難免犯錯誤,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們對這種偏差視而不見或漸漸地習慣于這種偏差,我們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問題是,當你躺在手術臺上準備接受手術時,你能接受手術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幾發生在你身上嗎?
“零缺陷”作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變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對,而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馬上會說,“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哪個鐵路運營商敢保證他們的火車絕不誤點。毫無疑問,這是事實,但對“零缺陷”的理解應當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政策層面,即行為導向必須是“零缺陷”,而絕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錯誤率;二是操作層面,即力爭把差錯降低為零。
“零缺陷”其實是這樣一種心態:不害怕錯誤,不接受錯誤,不容忍重復犯錯誤。只有這樣的態度,我們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部動畫片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一位母親教自己的兒子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小兒學習過程中未十分用心,問其記住沒有,答“差不多吧,記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鄰居,這位母親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兒子,便讓小兒為鄰居背誦《三字經》,孩子開口便道:“人是豬,性本饞,性相近,習相遠,狗不叫,貓不來……”當時聽了真是讓人捧腹。這只是一個故事,但也不由得會使人思考,做事認真、到位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差不多”行為一旦養成,改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我們身邊發生的很多疏忽、差錯,大多非有意所為,實乃長期的“差不多”習慣所致。
我們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細。事實上,蕓蕓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是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于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礎。“好像”、“似乎”、“將近”、“大概”、“也許”等等,均是常用詞,就在這些詞匯一再使用的同時,生產線上的次品出來了,醫療事故出現了,礦山的事故發生了,社會上違章犯紀不講原則的事情也屢禁不止。
在我的身邊就曾發生過一件讓我痛心良久的事,一個骨科手術。
患者是一名很漂亮、可愛的八歲小女孩,因骨折內固定術后行內固定拆除術,這是一個小手術,所以那位骨科醫師很樂意的為小女孩主刀,術前一切準備就術,醫生拿起手術刀初步定位,突然助手說“術前的X光定位片沒帶進手術室”,那個主刀醫師幽默而自信的說“帶了”,那助手凝惑的問道“在哪”?那主刀神秘的告訴他“在我的腦海里”,那助手好笑又無奈的看著他搖了一下頭,手術很快就順利的做完了,術后助手說“去復查個X光吧”!主刀醫師神氣的大手一揮“不應,出院前復查一個就得了”。就這樣差不多了,沒有復查X光片。
小女孩的漂亮與可愛吸引著我,每次走過她病房前時總忍不住去逗逗她,看到我去了她就會唱歌或是朗誦詩歌,每次值班時就能聽到她病房里的笑聲不斷,時間過得很快,傷口一天天愈合了,主刀高興的'替她拆了線,讓她去復查個X光片就可以出院了,家屬很感激他,但X光片的結果是誰也不愿接受的,還有一顆鏍絲釘沒拆出來,這時候的主刀醫師就不再自信與神氣了,慌張的說道,怎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哎!這只能好好反問自己了。不幸的小女孩還要第三次手術,我看到小女孩的笑感到內疚、痛心。這件事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體損失。給醫院造成經濟損失,成了一起醫療糾紛。
我總是牢記“臨床無小事”,認真、嚴謹、規范地對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與“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后也是因為以“差不多精神”對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慘地死去。我想,如果我們也以“差不多精神”來對待我們的臨床工作,我們的職業生命也一樣會死于“差不多”之手!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
我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來根除“差不多”這一惡習。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們 從事的是面對生命的工作,從學習解剖學的起步到日常的學科帶頭人的訓練,無不滲透著嚴謹的風格,像胡先生筆下這種“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從事任何醫療工作的。
第二,整飭學風,避免“差不多”術語。當今醫學是建立在數據與精細基礎上的,任何不精準的“術語”都會為臨床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排除私念,杜絕“差不多”之惡習與操作。外科學的任何操作都需要準確,要牢記“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實事求是。
不管是胡適先用辛辣的筆跡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后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職業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企業請職工來工作不是來浪費企業資源的,醫院聘請醫生不是來殘害生命的,學校聘請老師不是來誤人子弟的……做事到位要從小抓起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01-10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11-08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01-18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01-16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09-21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12-01
“差不多”先生作文03-01
差不多先生有感 -作文01-01
差不多先生_1000字02-11